第一篇: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i。或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i。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t)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受
第二篇: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
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
5、采血间隔 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三、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第三篇: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开展成份输血
1.成分输血的目的(1)补充血容量,可以输用各类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
(2)补充携氧能力可输用红细胞悬液、少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3)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可以输用浓缩血小板和新鲜血浆;
(4)纠正免疫功能不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输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2.成分输血的原则: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血细胞破坏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患者对失去的血液成分的恢复能力,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对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
(2)适合输成分血的患者,决不给全血,临床80%的输血患者是需要某种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
(3)各种成分血的输注剂量要符合标准治疗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3.成分输血的优点:
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性疾病传播。
二、申请输血程序
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2.申请成份输血或全血:全血申请量在200ml,需科副主任签字;全血申请量400ml,要由科主任签字,并输血科上报医务科批准;申请红细胞量超过15ü,要经分管院长批准,并通过医务科上报市中心血站。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长、院总值班人员或分管院领导同意,并记入病历。
4.输血前应进行输血前相关检查。首次输血,应检查ABO血型和Rh(D)血型、和输血前检查(受血五项);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D)血型和受血五项结果,如上次输血超过7日,交叉配血出现疑难时,应进行抗体筛检。
5.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6.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出血量在600ml以下者不输血,为维持血容量可输晶体液或胶体液代用品。
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护理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与申请单联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针头后再将血液注入试管,以防溶血。
3.血液采集后,由门、急诊、病区护理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四、交叉配血
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日之内采集的,超过3日,必须重新采集。
2.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五、取血
1.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或科室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日,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
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或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负责输血的护理人员带病历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 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与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输血完毕,将血袋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
七、自体输血与互助献血
1.开展自体输血: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患者体
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输血;手术患者如果符合稀释性自体输血标准,要实施稀释性自体输血;体腔内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采取回收式自体输血,真正落实好血液保护措施。
2.开展亲属互助献血:积极宣传和开展患者的家庭亲友互助献血工作,经治医师宣传动员需要输血的患者家属、亲友为其献血。
第四篇: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科学合理用血,指导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合理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特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1.医院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制定输血工作计划,具体执行工作由血库负责。
2.临床输血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血库的设置执行卫生局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从人员配置、布局和设施、设备上加以完善。
4.血库应制定血库负责人岗位职责、各级别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岗位职责以明确职能范围,作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血库应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程序,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输血专业技术操作规程,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切实建立室内质控标准。
6.血库应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建立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防火安全制度、血液报废登记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报批医务科审批后严格实施,并在医务科协助下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7.医务科负责建立《临床用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考核的范围和办法加以规定。
第五篇:输血管理制度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交叉合血标本的采集
1、确定输血后,责任护士遵医嘱采血。
2、采集前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填写合格,若有漏填或差错,则不能采血。核对输血申请单与标本瓶上内容是否一致。
3、认真核对病人信息:核对腕带上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核对检验报告单血型与试管标本上(条码试管)或输血申请单上是否一致,有任何疑问都不能采血。
4、采血后在《输血申请单》上方及试管标签上正确填写采血日期、时间并签全名。
(二)取血
1、输血科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进行“三查八对”并签名。“三查”: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查血液颜色、质量是否正常;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等。核对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血。无特殊情况1次只取1个病人的血。血液运输过程中应用专门容器盛放,避免剧烈震荡和高温,以防红血球破裂。
3、注意鉴别外观不合格血液: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有明显破损、漏血;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⑥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上面出现溶血;⑦红细胞呈紫红色;⑧过期。
(三)输血
1、遵医嘱输血,输血前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血浆有无浑浊,如有疑问应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和检查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两人执行后签名。
3、取回的血应在30min内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不得与其他药物共用静脉通道,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严密观察30min,再次进行“三查八对”,无不良反应后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常见症状有:①发热、伴或不伴寒战;②寒战,伴或不伴发热;③输血部位疼痛,或胸部、腹部、腰部疼痛;④血压变化,包括血压升高或血压降低;⑤呼吸窘迫,包括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哮喘、低氧血症;⑥皮肤改变,包括荨麻疹、瘙痒、充血等;⑦恶心、伴或不伴呕吐;⑧尿色加深;⑨出血或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急性溶血反应;②非溶血性发热反应;③过敏反应;④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⑤细菌污染;⑥循环负荷过重;⑦空气栓塞及一些迟发反应等。
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②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再次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保留输血装置和血袋,作好护理记录,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上报医师,并进行积极治疗和枪救。
6、输血后,在医嘱上签执行时间、并双签名,血袋、不良反应回报单于24 h内送血库存留(血袋在40C冰箱保存24h),以备必要时查用,输血申请单应该保留在病历中。
7、输血的观察和记录。
1)若有输血反应,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将血袋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2)医护人员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
3)输血的护理记录要求:
①输血的时间、血液成分、量、及血型。
②输血前与输血有关用药情况,输血中、后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情况。
③生命体征:输血前、输血30分钟时以及输血结束时分别记录一次,有变化随时记录。
8、护士长加强对输血规范的培训及管理,凡有输血病人,护士长应严格督促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亲自再次核对,及时巡视,确保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