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南软件园考察情况报告
苏南软件园考察情况报告
汤新明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当前,信息化建设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全球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为软件企业驰骋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各地为抢得发展先机都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调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当务之急。5月11日至13日和18日至19日,参观考察了苏州科技城、常州科技城、南京徐庄软件园、南京雨花软件园和相关软件企业,并与部分软件园管委会领导、软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给我以深刻启示。
一、赴苏南考察学习的印象
1.软件产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快推进软件产业集聚载体建设,形成了“一城三地五园一带”的发展格局,成为软件企业、人才、信息等多类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一城”,即打造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三地”,即建设苏州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常州动漫产业基地;“五园”,即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五个国家级软件园;“一带”,即沿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江苏软件园2000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1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11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设计软件产业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了“江苏软件园城中园、玄武徐庄孵化研发基地、江宁吉山产业化及出口基地”一园两基地的发展格局,拥有软件企业400余家。南京软件园2000年成为国家火炬设计软件产业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称号,拥有软件企业280家,成为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苏州软件园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设计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由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苏州高新区软件园、昆山软件园和吴江软件园组成,形成了“一园四区”建设模式,苏州软件园现有使用面积89万平方米,有350多家软件企业。常州软件园2004年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目前入驻企业180余家,软件企业的技术及产品以应用软件为主,集中在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器设计等方面,涉及金融、财税、通信、医院、教育、企业、商业、政府等各个领域。无锡软件园坐落于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目前园区累计建成载体50余万平方米,从事与软件开发、服务相关企业400多家,初步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IC设计、动漫游戏等特色产业。五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除无锡软件园以外,其余4个园都去参观了,他们均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精力,高起点规划,政府加大投入,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加大软件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软件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软件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税收回报,而且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切实提升了产业层次和城市能级,增强了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大大加快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不断改造提升其他产业,为
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通信软件园区,是江苏省目前最大的专业化软件产业基地,也是南京市十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之一,从2005年末至今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预计到2012年全面完成园区建设,届时将引进入园企业400家以上,集聚各类人才5万人以上,年产值达到200亿元。南京雨花软件园围绕建成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第一基地”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2008年园区实现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110亿元,同比增长180%,实现税收7.01亿元。2009年园区目标是实现税收9亿元,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65亿元,实现服务外包48.6亿元,新增软件产业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1-5月份预计园区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亿元,实现税收3.54亿元,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66亿元。
3.软件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与其他产业相比,软件产业对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等具有特别的要求,具有更加明显的集聚效应,行业中“抱团取暖”、集中发展的趋势十分突出,因而更加适合以规划为导向、以园区为载体,推动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全面彰显品牌企业的集聚效应,引进知名品牌或规模科技软件(含信息服务外包)企业20家,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10家、300人以上的2-3家,逐步形成一批有品牌、有亮点的骨干企业群和有潜力、有特色的创新企业群,到年底园区将有80家企业正式入驻办公,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南京雨花软件园已有近百家软件企业入驻,有华为、中兴、宝信等5家全国软件企业前20强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3家,超千万元的有11家,园区形成了以中国通讯软件“三大巨头”—中兴、华为、普天为核心的通信软件集群,形成了以国内软件服务外包排名第一的东软以及文思创新、润和外包、软通动力、南大富士通等4家位列全国软件服务外包20强的服务外包企业为核心的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同时还有以宝信软件、宏图三胞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常州软件园目前进区企业达到270多家。
4.软件产业发展规划理念先进。苏州软件园规划2平方公里(整个苏州科技城规划25平方公里),工作、生活、文化规划面积各占三分之一。常州软件园规划30万平方米,已建10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即将交付使用。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4042亩,平均容积率1,建筑密度25%,绿化覆盖率40%。按照“生态理念的软件公园、开放态度的软件社区、人文活力的软件基地、创新精神的软件先锋”的目标,规划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中60%是研发用房、20%是商业配套、20%是居住公寓。南京雨花软件园坚持规划先行,园区成立后第一时间聘请、委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市规划设计院,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重新修编、制订《雨花软件园战略规划》《雨花软件园空间功能布局规划》,以此统筹谋划园区现阶段及中、长期战略部署,细化指导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及建设发展,为科学、合理、有序建设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软件园区提供依据和保障。
5.软件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苏州科技城已建300万平方米,每年100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修建科技城至火车站的高架桥,到城时间缩短为15分钟。常州软件园全由政府投资,可租可售,以26层的楼房为主。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按照“合理的规划、高端的定位、周全的服务”的思路,园区建有5400平方米的体育中心、1.1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有供园区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的会所、超市、职工食堂、休闲中心、职工集体公寓等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工程基本完成,所有主干道已经建成并联网成环,水、电、气、通讯等管线同时下地,研发、商务用房总开工面积63万平方米、建成50万平方米。“园中园”江苏软件园13万平方米研发用房全部封顶,研发一区、动漫走廊已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南京雨花软件园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建成软件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其中有12万平方米孵化园区。今年以来园区投资1.46亿元,投资1000万元建设园区科技平台及软件企业服务中心,投资1000万元,大力推进和完善以软件大道为重点的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全力营造园区生态型生产、生活环境。
6.软件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完备。四大园区重点解决软件人才“食、住、行、娱、购”问题,确保银行、超市、花卉、票务、邮政、单身公寓、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帮助高级人才解决户口落地、人事代理、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建立“人才为本”的服务体系,为软件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优质服务。苏州科技城有独立财政体系,苏州市建设局和国土局在科技城设立了建管所与土管所。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园区自建了政务服务中心、通信网络服务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建设的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质量保证、CMM/CMMI认证等专业服务,还将有一批法律、会计、培训等中介机构。南京雨花软件园在不断加强项目推进的同时,坚持企业为本的理念,积极、主动为园区企业服务,竭力为园区企业在融资、政策支持、生产经营、配套保障、上下游业务联系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以此努力实现企业与园区的互动发展。
7.软件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稳步推进。苏州科技城下设两个开发公司,招聘了专业人才,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三种性质共有90人,人员不分性质使用。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成立了产业服务部、招商服务部、财务部、规划部、综合部、通讯公司、广告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所建房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买地自建,二是买房,三是租房,建好后交一个管理公司管理。2007年8月份引进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公司,与江苏软件园达成共识,形成了“资源共用、政策共享、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招商氛围,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运作模式。在日常招商引资过程中,管委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管理公司充分展现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两轮驱动,互补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8.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特殊的优惠激励政策。考察的各地均出台了费用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方式很多,力度很大,对吸引软件企业落户、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软件产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州科技城启动时政府给了1亿元资金和600亩土地,其中200亩变为商业用地,100亩盖写字楼,100亩用于开发房地产,从2005年开始已投入7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7亿元。科技城由于是与省共建,省每年给1000亩指标。管委会下设两个公司,因地理位置偏,土地以一级开发为主,二级开发为辅。高校来高新区办一个企业,房子免费提供,并每年给其100万元办公经费,园区为每个来区办企的高校都建立一个2000万元长期基金,由双方共同管理,做项目孵化(原理样机)。一个本科生上岗前的培训要3万元,尽量缩短培训时间,减免培训费用,提供员工宿舍(4人一间,150元/人)。常州软件园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将连续五年每年给5000万,税收留存部分返还。南京徐庄软件产
业基地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042亩,20%是商业配套,用于房产开发来平衡资金,挂牌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19亿元,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给予免租期1-2年,优惠期为若干年。
二、苏南成功实践经验的启示
这次参观考察给我们的感受很深、收获颇大,使我们对发展软件产业和软件园建设方面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苏南的软件产业发展全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例。苏南各园区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紧抓机遇,认清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意义,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抓紧抓好我市软件园建设与软件产业发展。
1.发展软件产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做优做强软件产业对于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发展软件产业是策应全省软件产业发展定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创建一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企业精神”的指示精神,确立软件产业为先进制造业的灵魂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软件业立法《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营造发展环境,至2008年底,全省认定软件企业总数达1457家,全省通过CMM/CMMI认证145个,登记产品达6316个,全省软件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软件产业是朝阳产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省委、省政府对软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将继续加大,我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正面临着新的难得的机遇。二是发展软件产业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软件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正成为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加速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截止2008年底,全省软件销售超亿元、10亿元、50亿元企业分别为130家、21家、2家,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1262亿元,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当前全省正在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6个3工程”,即:用3年左右时间,用3亿元的引导资金,组织30个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骨干企业,对全省冶金、机械和纺织等3个重点行业的前30强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试点。争取财政引导资金,发展软件产业,必将为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后劲。三是发展软件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分别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可见,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催化剂,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软件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惟一的服务业,也是现代服务业中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占地少、产出高、无污染的特点,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当前,我市总体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正面临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制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有利于破解发展瓶颈,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我市服务业比重、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因此,发展软件产业是我市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四是发展软件产业是提升城市能级的有效抓手。城市能级的提升主要通过
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工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来实现。发展软件产业不存在区域限制,关键靠产业基础、城市配套、生态环境、人才储备等因素,苏州、南京、常州等城市通过近几年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城市能级的新突破。只要我们立足我市产业特点,从电力管理、通信管理、基础软件、交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六大软件产业集群中找准发展定位,高起点做好规划,加强软件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软件产业招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就一定能够带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2.发展软件产业我市具有的基础条件和相对优势。沿江大开发六年以来,我市投资环境日趋完善,随着苏通大桥通车和如皋港国家一类口岸开放,我市已全面进入“港桥”时代,综合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完全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条件。一是我市优越的交通条件有利于软件产业的辐射扩散。我市处于长三角核心位置,通江达海、承南启北,拥有得天独厚的沿江资源、通江达海的深水港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距离上海只有1.5小时的车程,“苏通大桥第一门户”和“北上海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已成为上海经济圈内重要的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巨大的软件需求均集中在我市周边,我市优越的交通条件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二是我市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利于软件产业的合作共赢。我市已逐渐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及配套、汽车及配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力电器为高新产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特钢冶炼为传统产业的十大产业板块,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十大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趋势明显。全市各类产业体系在不断健全的同时,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出了巨大需求,这正为促进嵌入式软件产业与我市企业合作共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市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如皋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如皋籍在外工作的软件人才、创业的软件精英为数不少,如皋师范与各类职业学校每年也培育一批软件技术人才,均为如皋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我市良好的配套环境有利于软件企业与人才的安家落户。如皋生态环境优美,是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花木盆景之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如皋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跨越,先后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如皋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是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城市,内外城河包装改造工程获得江苏省政府最佳居住范例奖;如皋也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新引进了巨龙、晟峰等软件企业,建成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3家,181家企业与全国109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建了江苏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家县(市)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县(市)级留学生创业园,以上均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软件人才的安居乐业提供了优越的配套环境。
三、我市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以战略性的思维和眼光,切实提高对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认识到软件产业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而且有望成为新世纪全球最大的支柱
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可谓瞄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这一战略实施得好,如皋的未来就充满希望。要认识到只有加大利用软件产业对现有产业渗透、带动和武装,才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真正把现有产业调整到位,实现持续腾飞。既要看到软件园的建设面临着建设周期长、配套设施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的不利面,更应该认识到建成后带来的投资回报率高、行业集中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化程度高的有利面,所以当前发展软件产业、建设软件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战略举措,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推动落实。各相关部门、镇(区)要加强整体联动,市发改委、工商局、财政局、科技局、外经局、国税局、地税局要做好软件企业备案、注册、登记、审批等一条龙服务,税务部门对软件产品、软件企业国家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兑现到位,科技局要争取各类科技资金的扶持,财政局要按规定做好软件园建设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对市以上软件科技项目做好资金匹配工作,电信、供水、供电部门在软件园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给予最优惠的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
2.强化领导,扎实推进。软件园建设推进指挥部要进下强化组织推进,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相关镇(区)、部门相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软件园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扎扎实实推进软件园建设的各项工作。
3.做好规划,打造平台。按照“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资”的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要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构建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增值服务的产业链条,从而带动软件研发、外包服务等项目的迅速衍生。要迅速启动软件园的规划和建设,借鉴苏州科技城的经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在主城区东南规划30平方公里科技城,其中软件园18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龙游河以东、解放路以北、万寿路以西150亩的巨龙软件园以及由政府实施的解放路以南、龙游河以东、万寿路以西约200亩(含新闻传媒中心)的地块率先实施。注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按照功能分区的工作要求,科学制定合理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园区实施方案,努力把软件园建设成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雅的国内一流的产业发展园区。
4.突出招商,力求实效。积极举办专题招商、会展活动,将软件项目招商纳入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一同考核。明确软件园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建立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突出对国内重点软件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招商,突出招引知名软件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到软件园落户。重视以外引外,依托现有已落户我市的软件企业,延伸产业链,吸引一批相关企业来如皋投资。加强软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真正将软件园建成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软件园,力争三年内建成一家省级软件园,五年内建成一家国家软件园,力争年内引进5家软件企业落户,到2010年底,入园企业累计达到30家,实现营业额2亿元,引进国内外重点知名软件企业4家以上。
5.立足实际,发挥特色。要充分发挥发展软件产业的比较优势,利用好有利软件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加工业务,扩大软件来单加
工和出口。放大如皋港一类开放口岸和“中国船舶第一城”的效应,立足如皋的船舶产业基础,加快在船舶软件开发方面寻求合作与突破。放大“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用好如皋长寿文化,把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对日软件企业招商和软件服务外包,迅速形成日资软件企业的集聚效应。放大“建筑之乡”的品牌优势,着力做好建筑软件开发。放大“中国花木盆景之乡”的品牌优势,建设好别具如皋特色的软件产业园区,不断吸引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到如皋创新创业、成长发展。
6.落实政策,加大扶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明开放的理念,从税费减免、人才引进、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软件企业更多的优惠,树立“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观念,引导、扶持企业加快集聚、加速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软件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实施鼓励软件产业聚集发展、招商引资、扶优扶强等配套政策。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功能区和市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软件园建设发展资金,用于软件园建设及对软件园企业的奖励、贴息。要进一步营造并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集聚力量,形成规模,达到“店多隆市”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增强我市软件业的竞争力。
7.注重人才,加强培养。软件产业是智力型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关键靠人才。要把软件高级人才列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内软件高级人才,支持如皋籍在外软件人员返乡创办软件企业。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软件人才,符合条件的要给予一定补贴,作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软件人才高地,为如皋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开展软件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建立软件教育实训基地和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对培训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大规模培养和输送软件职业技术人才。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培养、储备、推荐与使用人才的新机制,构建符合软件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奖励和评价体系,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稳得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8.以企为本,优化服务。突出“企业本位”,增加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为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两证办理等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及快速的办事效率。要创造性地履行职责,本着“特事特办、难事巧办、急事快办”的原则,为软件产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在软件企业注册登记、软件产品报批、软件专利申请、科技项目申报和业务培训、融资对接担保、优惠政策兑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要着力引进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诸如双软认定、专利申请、项目申报、人才培训等特色服务。
第二篇: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信息系和管理系放假后于2003年12月28日-12月31日组织系部领导、全体教研室主任一行12人去苏南一些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实际考察。分别走访和参观了张家港的金港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现代化集装箱运输港口,江阴港口物流综合园区,参观了江阴沿江经济开发地带和现代化港口,拜访了苏州交通局,参观了昆山高新经济开发区、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等地。
次参观学习,每到一处都得到了所访部门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张家港交通局指派一名副局长和金港物流中心的正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市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对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江阴和张家港一样都是港口城市,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港口建设,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他们每年都要从南京航运学校、淮阴工学院引进一些毕业学生,在接触前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学院有哪些专业,有什么特色,说明我们学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苏州交通局专门指派人事处长接待了我们,他们具体介绍了苏州交通近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州市城市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重点建设投资大,人才需求也较多,更多需要的是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到苏州找工作应聘的较多。对专科及以下人才主要有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外市来的多数以打工的形式出现。
昆山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高新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局有关部门,他们介绍了整个昆山市以及高新经济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目前高新开发区主要以台胞投资的IT和电子技术为骨干,其中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为石化加工企业,总投资高达27亿美元。一个日本商人投资企业正在兴建之中。昆山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IT和电子方面的人才,他们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人才需求活动,那位为我们介绍的同志说:“在昆山只要你想工作,都可以找到工作,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昆山的一些镇办企业也很好,不比经济开发区别的差”。在他们派员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整个经济开发区参观了一圈,并给我们作了详细发展介绍,整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座新型的环保工业城市,到处都是绿地,宽敞的马路干干净净,周边空气新鲜,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优美,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昆山市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现代化气息。
最后我们参观了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得到了公司总经理束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从依托系部人才优势办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有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该公司主要是以高科技和新成果转化为主,涉及到建筑、装饰、电子、网络、通讯、动画设计制作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学生要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城信意识、其次是勤奋,再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对系部建设提出了“系部必须要办实体,系主任要有自己的公司或产业。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他认为我们这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参观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能让这么多的教研室主任走出来很了不起,没有哪个学校带这么多教研室主任走这么多地方,起码能更新室主任们的观念,看到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差距,看到学校系部办企业对他们的触动是有好处的,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就会想办法、动脑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主动地接触企业”。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们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更使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校再不能封闭性办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多与企业沟通,多沟通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适销对路。与企业沟通也能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可以互通信息,增加相互信任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理论指导,如果学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从中得到了甜头。学院对企业了解多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另外,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校友的友情和校友在学院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对母校来的老师特别热情,也很关注学院的发展,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一些校友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一些核心技术岗位,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关心学院的发展,需要学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精心策划,也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及时向他们传递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的方向等,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培养出比较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输送的渠道,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信息系:陈锁庆、张金凤
2004-2-1
第三篇: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次参观学习,每到一处都得到了所访部门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张家港交通局指派一名副局长和金港物流中心的正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市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对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江阴和张家港一样都是港口城市,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港口建设,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他们每年都要从南京航运学校、淮阴工学院引进一些毕业学生,在接触前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学院有哪些专业,有什么特色,说明我们学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苏州交通局专门指派人事处长接待了我们,他们具体介绍了苏州交通近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州市城市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重点建设投资大,人才需求也较多,更多需要的是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到苏州找工作应聘的较多。对专科及以下人才主要有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外市来的多数以打工的形式出现。
昆山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高新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局有关部门,他们介绍了整个昆山市以及高新经济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目前高新开发区主要以台胞投资的it和电子技术为骨干,其中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为石化加工企业,总投资高达27亿美元。一个日本商人投资企业正在兴建之中。昆山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it和电子方面的人才,他们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人才需求活动,那位为我们介绍的同志说:“在昆山只要你想工作,都可以找到工作,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昆山的一些镇办企业也很好,不比经济开发区别的差”。在他们派员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整个经济开发区参观了一圈,并给我们作了详细发展介绍,整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座新型的环保工业城市,到处都是绿地,宽敞的马路干干净净,周边空气新鲜,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优美,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昆山市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现代化气息。
最后我们参观了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得到了公司总经理束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从依托系部人才优势办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有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该公司主要是以高科技和新成果转化为主,涉及到建筑、装饰、电子、网络、通讯、动画设计制作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学生要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城信意识、其次是勤奋,再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对系部建设提出了“系部必须要办实体,系主任要有自己的公司或产业。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他认为我们这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参观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能让这么多的教研室主任走出来很了不起,没有哪个学校带这么多教研室主任走这么多地方,起码能更新室主任们的观念,看到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差距,看到学校系部办企业对他们的触动是有好处的,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就会想办法、动脑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主动地接触企业”。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们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更使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校再不能封闭性办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多与企业沟通,多沟通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适销对路。与企业沟通也能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可以互通信息,增加相互信任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理论指导,如果学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从中得到了甜头。学院对企业了解多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另外,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校友的友情和校友在学院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对母校来的老师特别热情,也很关注学院的发展,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一些校友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一些核心技术岗位,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关心学院的发展,需要学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精心策划,也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及时向他们传递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的方向等,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培养出比较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输送的渠道,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信息系:陈锁庆、张金凤
2004-2-1
第四篇:齐鲁软件园简介
齐鲁软件园简介
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成立于1995年11月,1997年3月齐鲁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7月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紧紧围绕产业拉动、园区规划建设、企业服务三大任务,突出了人才集聚、技术支撑、产业国际化、集成联盟四项重点工作。齐鲁软件园经过10年的发展,现有几千家入园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315家,经科技部认定的骨干企业9家,11家企业通过CMM认证,从业人员19000多人。自2000年以来经济指标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2005年软件园入园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44亿元。软件园通过为企业打造“人才平台、技术平台、企业联盟”的服务环境,在2005年10月国家基地综合排名中齐鲁软件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2008年齐鲁软件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园区的招商引资指标创近年新高,完成合同利用外资64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73万美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预计5.37亿元(7900万美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预计完成5亿元。多家重点企业落户园区。其中外资企业包括中讯软件、泰华名气通、新通亮特、百利通、嘉博实业、日本UNISYS、日立信息(日立情报)、日立华胜、美国优创等;内资企业包括北大众志、力创赢芯、东方道迩等。
截止2008年年底,园区人才培训机构(齐鲁软件园纬库工程师培训中心等)总数已达到10家,年培养能力达到5000人,全年共培训学员3803,其中毕业2341人,893人进入园区工作。
济南纬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济南纬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786号。是一家集软件开发、软件外包、人才外包、企业服务、教育培训、技术咨询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公司,于2008年3月入驻齐鲁软件园。有一批来自SUN、IBM、华为、中科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共同创办。公司致力于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服务领域,与各IT厂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软件开发方面,以基于经营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系列应用软件为主线,主要为企事业用户提供软件解决方案;软件产品方面提供系列企业移动商务管理软件产品。在企业信息化领域,纬库公司将坚持不懈地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的目标是:不间断地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向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软件产品、解决方案,以期成为最优秀的企业信息化领域的IT服务企业。公司主营业务:
(1)资深企业移动商务应用软件产品、服务提供商;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移动协同办公方案提供商
(2)教育培训
(3)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济南纬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纬库软件培训学校紧跟市场的需求,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多年积累的软件外包经验,采用先进的办学模式倾力培养专业、实用的高端IT人才和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现于业内众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是纬库办学的宗旨;“让千千万万的人通过我们的教育改变生活”是纬库的立业之本;“服务满意率100%、就业率100%”是纬库不懈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数以万计的毕业学员通过纬库面向全国的人才培养推荐体系成功就业,逐渐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纬库软件培训学校的宗旨就是服务好一切学生,让学生在纬库掌握实实在在的真技术。纬库软件培训学校的目标是做中国最负责任的教育企业。
公司网站:
第五篇:苏南产业材料
苏南模式产业升级研究
目录
一、苏南模式简介............................................................................................................2
1、苏南模式的演变与创新........................................................................................2
2、突破与创新,苏南产业的新模式.............................................................................3
二、苏南模式获得成功的因素..........................................................................................3
1、成功的创新模式...................................................................................................3
2、优秀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4
(一)以推进“长江工程师计划”为牵引,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4
(二)以推进“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为主线,加快苏南人才国际化步伐......5
(三)以“沿江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建设为平台,构建新型创业创新载体......5
(四)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为契机,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5
(五)以建立“人才特区”为先导,推进机制环境改革创新...............................6
3、政府大力扶持......................................................................................................6
(一)、在苏南地区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并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7
(二)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并推动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规模经济......8
(三)、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
三、苏南模式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10
1、过渡依赖外资....................................................................................................10
2、城市发展定位趋同,错位发展不够.....................................................................10
3、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与经济发展空间的受限....................................................11
4、过度城市化........................................................................................................12
四、参考文献.................................................................................................................12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核心在于乡镇企业借助了政府的资源,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之一,苏南则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作为经济区域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以占全国1.84%的土地面积和1.0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63%的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苏南人均GDP7.93万元。2008年,苏南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4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一名。2008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前10位中苏南占了8席,前三位均为苏南囊括。
一、苏南模式简介
1、苏南模式的演变与创新
苏南模式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形成发展、完善提高和不断演进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提升过程。苏南模式孕育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下。
第一次机遇。在20世纪70年代,苏南人艰难地突破传统农业体制模式,发展了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冲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工业产品领域首开市场调节的先河。这两大突破,揭开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序幕,奠定了苏南模式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局限于农村区域范围的苏南模式显示的主要特征为 “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 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是实现社区农民共同富裕。
第二次机遇。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以都市圈为标志的新一轮城市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苏南模式也从原来的农村经济模式转变为苏南区域经济模式。
第三次机遇。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后,苏南又一次抓住机遇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引进外资为目标,城乡联动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21世纪初,苏南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努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江苏地区为引办“三资”营造了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连云港、昆山、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成为江苏创新文化的土壤。
2、突破与创新,苏南产业的新模式
如果说苏南模式的产生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那么新苏南模式不仅是 对创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传统发展观的突破,苏南率先实现了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入新世纪,苏南城乡企业以提高竞争能力为支撑,致力于提高工业规模效益,加快企业变大变强的进程 ,促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包括生物医疗和重化工、能源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苏南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 ,在结构调整中狠抓现代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等薄弱环节,在苏南 正在形成由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招商引资,电气产业集群中出现了一些国外独资或合资企业,但绝大多数是以国内企业为主。这些国内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因缺乏自主创新而导致缺乏竞争力。经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苏南电气企业已经改变技术落后的状况 ,一批具有较
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电气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中坚骨干。
二、苏南模式获得成功的因素
苏南模式的成功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创新模式
苏南地区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同时突出原始创新。苏南科技创业势头强劲,有条件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靠自主创新能力让制造业向高端延伸为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一些市县前几年就已倡导招商从引资向选资、招研、引智相结合转变;同时,着力推动和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苏南的一批园区群走在前面,优先构建高科技企业的高密度集群,使园区从作为企业集群、产业聚集的载体向作为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载体提升,由“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不仅受到国际资本青睐的例如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为增强,而且,在包括由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也涌现出一批创新先锋型的科技企业。常州市认定创新路标,针对人才短缺的弱项,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多方吸引北大、清华、南大、东大等高校先后在常州建立了39家研发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研发、孵化、转化的创新平台,进而又争取国际联手,打造国际研发机构集聚区。全力推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有96%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于企业,75%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业,61%发明专利申请出自企业。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在全市达,42%。苏南模式拥有如下的创新条件与优势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 江苏具有禀赋科教资源优势,尤其是南京;其次江苏的企业对自主创新, 不仅有强烈的愿望, 而且有充足的能力(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支持)。第三各级政府具有推动创新的能力,已经显示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有力作用。具体地说,在创新链条中,大学和科学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提高原始创新的成果;各种类型的孵化器(科技园)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现实的生产力;政府的作用则是将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在这方面江苏许多地区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2、优秀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产业,要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正是因为有了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南京光伏的赵建华、常州天合的高纪凡等优秀人才,苏南光伏产业发展才迅速跃居全国首位。
苏南产业群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推进“长江工程师计划”为牵引,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根据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长江工程师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紧缺工程技术人才,使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先进继续教育。与之配套,重点实施“四个计划”:一是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在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等六大行业实施科研项目资助,全面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二是“333高层次人才计划”。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中青年领军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打造苏南高层次人才第一方阵。三是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技能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重点技师学院,为苏南地区新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5万人以上。四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成果、在国内科技界和产业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二)以推进“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为主线,加快苏南人才国际化步伐 苏南引进海外人才,重点实施“四个工程”:一是千人赴港培训工程。每年组织苏南地区金融证券、现代商贸、物流运营等人才出境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方式的国际型复合人才。二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出国培训工程。每年组织苏南地区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人才服务等10个重点服务行业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三是千名苏商海外培训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苏南国有、民营、股份制重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海外进行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海外智力引进工程。采取智力入股、考察咨询、国内兼职等方式,帮助苏南地区建立引智工作体系,为苏南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沿江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建设为平台,构建新型创业创新载体 重点建设四大平台包括:一是信息平台。由省人事厅牵头苏南各创业园联合开发依托互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在线交易、智能配送等五大功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传递和反馈。二是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投资、地方管理的办法对苏南各创业园区原有服务平台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平台实现资质认证、市场准入、专家评审等七大服务功能。三是投融资平台。在苏南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畅通科技产业化发展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产权交易、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等全方位服务。四是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建设软件测试、影视动漫制作、机械制造业等六大平台,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促进科技自主创新,避免资源流失。
(四)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为契机,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 主要搞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区域五市人才协调开发。主要是提升南京地区人才开发层次,保持苏锡地区人才开发优势,加大常镇地区人才开发力度。二是统筹企业与科研院所人才开发。加快建立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完善政策导向,畅通流动渠道。三是统筹城乡人才开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政府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农村创业发展。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四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人才开发。抓住国际产业、国际人才向苏南转移集聚等有利时机,在苏南建立海外人才集散地,积极做好国际性人才的引进、交流、储备等工作。五是统筹苏南与浙沪人才开发。推进苏南地区与周边省市间的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制度,构建统一的人才制度框架、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
(五)以建立“人才特区”为先导,推进机制环境改革创新
一是改进人才管理模式。稳步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网贯通,形成统一的人才服务市场体系。探索通过降低注册资本金、制定优惠工商税收政策,吸引人才进行项目投资、资本投资或参股控股创办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新型模式。出台政府部门聘用海外人才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办法等措施。二是改革人才政策体系。在人事管理方面,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身民营经济组织创业的政策措施。推行人才柔性流动,试行“特聘工作证”制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在职称制度方面,延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退休年限,建立农村人才和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新型职称系列。在收入分配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三是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培育风险投资市场,探索政府、民间、境外联办风险投资机构,积极筹集和引进境内外风险资金。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特殊机制,借鉴企业年金制,建立商业保险、个人参与、共同承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的社会保障年金制体系,对部分高层次、高技能优秀人才给予特殊保障。
3、政府大力扶持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除了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机遇、苏南本身优厚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外,苏南地方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新苏南模式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政府层次由乡镇政府上升到县、市级政府,为加快苏南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激流勇退、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且努力培育地方市场。同时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机遇,苏南各市县级政府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
(一)、在苏南地区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并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传统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摸索时期,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此地方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时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方式和手段上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作为计划体制下的全能政府,乡镇政府享有对整个行政区域内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在内的所有资源的配置权,而其也正是通过行政手段整和和调动这些资源来直接干预市场和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达到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新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转换和重塑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要求,苏南地方政府在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一步步地退出企业和市场,渐渐缩小干预经济的范围。另一方面承担起区域内企业产权改革的职责。苏南乡镇企业集体产权制度的产生和运行是乡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在苏南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传统苏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乡镇职权对乡镇企业的干预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的产权制度。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和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产权制度安排所产生的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毫无保留的显露出来,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建立一种对企业经营者有激励约束作用,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苏南地方政府又自上而下地主导了一次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乡镇企业进行了转换经营体制的改革。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的过程中,从改革方案的酝酿、提出到具体的实施,其始终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在改制中,政府通过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三者关系割断了其与乡镇企业的脐带,并且坚决杜绝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促使乡镇政府从微观主体中“退出”,从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不再干预企业的筹措资金、项目投入、干部选调、收益分配等具体活动,转向对社区内的企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服务。
(二)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并推动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规模经济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正值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其市场亦是不成熟的。因此建
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成为苏南地方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并以市场聚集为中心促进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并通过宏观调控和加大投入推动有形市场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项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保证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苏南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有形市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年成交总额十亿以上的重点市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成绩显著。此外在新苏南模式中,虽然政府退出了企业,但是着力于组织企业,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和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发展规模经济。为了发展产业集群,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地方政府不断推动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家聚集,通过促进主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的成长,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聚集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
(三)、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苏南模式中外向型经济成为苏南经济再次腾飞的巨大动力源。2003年底,苏南的GDP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浙江,实际出口占全国的1/4,进出口位居于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广东,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皆居第二,仅次于广东。而苏南外资经济蓬勃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和强力推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大力新建开发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硬环境,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基础。苏南各市、县级政府自90年代有条不紊地拉开了规划过程:第一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积极并率先实施撤县建市战略,拉开了城市化的序幕;第二步,在90年代前期以兴办开发区为重点,实施老城联新区方案,使县域范围迅速扩大,新办开发区以后,苏南的县城面积一般都扩大了1-2倍,人口相应增加;第三步,在90年代中期以创建省级全国、国家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将县城所在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绿化、美化、净化的田园式都市相继成型;第四步,在90年代的后期以中心小城为核心,通过兴建高等级公路和大中城市进行联结,缩短与大中城市的距离,逐步和大中城市融为一片。通过规划,苏南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双城式”城镇特色,即老城区和新城区,总体形成了新、高、美、情的城市(镇)新形象,区域优势大幅度提高。其中以各地区的开发区建设最为耀眼,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下苏南的苏锡常三个中心城市边上各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开发区,三个中心城市的开发区总面积已占有264平方公里,其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现代化产业区和现代化城市的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创造了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环境,大大提升了苏南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另一方面出台和落实投资激励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并建立相关的投资促进机构,积极推销本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对于开放型经济起步较晚、起点低而又迫切需求吸收外资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是其吸引外资的主要途径。在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苏南地方政府也主要通过其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向外资企业在税收和土地方面给予优惠来达到引资的目的。以苏州为例,苏州市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
在税收方面,苏州市政府规定凡在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在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出口退税优惠等之外,符合条件的外企还可享受各开发区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如苏州工业园区对开发区内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所实际耗用的进口原材料、元器件、包装物料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自投产起所得税可实行“二免六减半”的优惠,减免期满后按10-15%的税率征收。在土地方面,苏州市政府利用对土地资源的支配权在土地承租上让利外商,以低价土地吸引外商投资,大大降低外企在苏州的投资成本。除税收和土地的优惠政策之外,苏州市政府还在其它方面给予外资企业优惠,如苏州市政府对外地来苏投资企业吸纳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涉及人员需户口迁入苏州、职工子女入学等政策均作了相应优惠,解决了外资企业入驻苏州的后顾之忧。
此外,随着长三角地区引资热潮的不断升级,苏南地方政府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为提高苏南的竞争力,除依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外也部分替代了市场的职能,作为本地区企业的总代表参与市场竞争,主导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同样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卓越的苏州为例,苏州的各个县级市包括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招商机构,制定了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在社会公开选拔招商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一支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成为苏州招商工作的主要力量,而政府也一直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领导身体力行,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能,统筹安排部门招商、外派定点招商以及协作组成成员单位招商工作,利用自身信息广优势,主动为招商信息单位牵线搭桥,带领、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了上下结合,条块配合,举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资格局,并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已经形成了包括链条式招商、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拜访招商、以商引商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等在内的多种引资方法。
三、苏南模式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
1、过渡依赖外资
与依靠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不同,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型经济发展模式。苏南地区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本地的经济活力受到遏制。苏南得以重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外资的推动,但过度地依赖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将会加大苏南经济的风险。尤其体现在自主创新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外商企业是苏南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本地民营企业尚处在仿制和加工阶段,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体系的企业很少,从长远来看,科研能力的缺失将限制本地企业技术开发和追踪前沿技术的能力,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苏南选择发展外向型经济本身就含有对民营经济的取舍,民营经济在苏南无法享受和外资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企业规模,还是经营层次、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上都无法与外资抗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成为苏南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十分缓慢。
2、城市发展定位趋同,错位发展不够
苏、锡、常三市在经济关系和产业定位上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产值在前10位的行业基本相同,在三市“十五”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中,均重点发展长江港口,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件为74%万,如此集聚的产业投入带来了规模效益,同时也增加了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产业的分布更多的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市场选择和区位发展的需要。同时核心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不明显。苏南历来推行重点发展小城镇战略,产生了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如苏州之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无锡之江阴,对中心城市缺乏经济上的归属和认同。特别是2007年实行省直接管县(市)财政体制以来这两种情况都愈来愈明显,各县级市都各自为政,自我发展,以至产业同构、内部竞争更加严重。
3、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与经济发展空间的受限
新苏南模式中苏南的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经济的高增长是以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和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并存。这种高速增长、高强度开发和高密度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苏南资源承载力的不断弱化。目前苏南的土地、能耗、环境已逐步显现出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制约效应,进而成为发展瓶颈,严重影响了苏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吸引外资,苏南大规模圈地兴建工业园区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让给外商,大量良田变成工业用地,再加上中心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土地面积大量流失。据统计苏州的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消耗4000亩以上的耕地,每年的用地增速达到18%,耕地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耕地面积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自1978-2008年期间苏州减少的耕地面积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的34.3%,人均耕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1.12亩减少到2005年的0.60亩,下降幅度在46%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75亩的耕地警戒线,已经陷入了无地可用的局面,在资源竞争上处于劣势,无疑增加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资转移的可能性,从而使当地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威胁。除土地之外,苏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重化工业的落户和城镇化过程的加快,苏南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最突出的是水污染。贯穿南北的苏杭大运河,在苏南河段中所流经的市区段水质已劣于5类水标准,有的断层面已无底栖动物存在,有关评测结果显示苏南河段均属于重污染级。作为苏南地区发展黄金中心的太湖面临的生态问题也令人担忧:水位不断下降,水质已遭到严重破坏,近些年频频暴发蓝藻事件,不仅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太湖多种有效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苏南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过度城市化
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投资超出了各方面力量所能提供的资金限度,城市化供给也超出了现实的支付能力。苏南三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5,各地城市建设你争我赶,项目投资记录不断被刷新。二是城市化表现为过度的现代化、豪华化,企图一举消灭老城区,让整座城市旧貌换新颜。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是长期系统过程,单凭短期的投入是不可能造就的,片面追求速度结果导致苏南出现城中村现象。三是城市化的各种环节、要素失调,设施、房地产建设发展过快,而工商业设施、服务业发展、农民工人化培训等严重滞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诸如犯罪、卫生、就业等问题。由于缺乏针对外来工的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体系,外来工在自身素质、社区融入、文化认同上均与本地文化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成为首要难题。四是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与此相配套的就业、保障、赔偿等却迟迟跟不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今后问题将更突出。
四、参考文献
1、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万春霞.《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经济论坛,2006.5
3、江伟文.《政府在推动产业群中的作用》,珠江经济,2004.4
4、刘昕、程新章.《产业集群形成中政府的作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5卷.5 陈玉林.《晋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兼与“苏南模式”比较》,北京大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6、郁建东.《论苏南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7、国家统计局网站.8、江苏统计局网站,苏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