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辨证思维与作文写作
浅谈高考话题作文与辨证思维
【内容摘要】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话题作文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文章中展现一定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一些生活哲理。因此在众多思维方式中,辩证思维便成为了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恰当的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充分感受并思考其内涵,开启生活真谛。辩证思维在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训练与写作中作用显著。
【关键词】辨证思维高考话题作文
【正文】
曾读过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文中写到一块丑陋的石头遭受到世人的厌恶与嫌弃,后来却被天文学家发现是一块难得的“陨石”,并赞誉其为“美石”。短小的文章却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就常常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文中作者通过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实质从而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看到了美与丑的转化。
如果能够把这种辨证思维灵活恰当地运用到高考作文尤其是高考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中,便可使学生在行文谋篇和遣词造句中重视缜思明辨,进而在文章中体现哲理性的感悟,也能借此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言风采。
一、辩证思维的方式契合话题作文的特征
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多个年头了,考察各类高考作文题,都能看出辩证思维在话题作文写作中的突出地位。首先,从高考作文题的分类来看。
话题类型有很多种,除关系型话题外,还有观点型话题、范围型话题、对比型话题、观点型话题等,这些话题中,关系型话题最能体现辩证的色彩。关系型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而这些事物或对象间都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对立统一关系,有是非取舍关系,有并非绝对关系,有并列共存关系等。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全面地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如果不借助辩证法原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运用“两点论”或“重点论”的辩证法哲学方法论,是很难搞清它们之间 1的客观关系的。这样,审题就会受挫,更谈不上写好文章了。高考试题如此热衷于关系型话题,给学生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高考题的内容来看。
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必须借助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的特点,即要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要去设想“记忆移植”的负面影响或后果。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充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等哲学命题,虽然此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作文中开放性最大的题目,但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哲学的思考,是很明确把握中心,难写得心应手的。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诚信”和2002年高考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都是人生哲理的问题。2003年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辩证关系,理智是客观性的,情感是主观性的。情感应服从于理智,理智决定着情感;情感又影响着理智,对理智有反作用。只有在全面考察这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写作才有可能深入。2004年全国卷四套作文题话题分别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这些话题无一不是以矛盾对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05年全国卷(三)的作文话题为:“忘记与铭记”,其出题构思方式如出一辙。
再次,从高考作文评判要求来看,也对辩证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评判除了六项基础等级要求外,要取得高要还得看四项发展等级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很显然,把“深刻”放在了首位。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说理深刻?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地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切中要害。这些要求,只有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实现。
正是话题作文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在落笔时游刃有余。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辩证思维作为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就成了话题作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辩证法思想象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话题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产物,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这就使得辩证思维成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了。
这里,我们要对辩证思维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62页。)恩格斯说:“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4页)很显然,辩证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矛盾对立统一性,全面、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摆脱和避免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面及本质,造成态度上的偏差的现象。
进行辩证思维,是需要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从初三起,议论文就成为了教学重点,初中的许多课文哲理性强,饱含辩证思想,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了一些零碎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时初步接受了辩证思维的训练,为高中的系统地进行辩证思想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二年级,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性理论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进行了学习,在诸多的学习内容中,“辩证法”是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哲学课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以“矛盾的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的系统知识,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主客观的一致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着的事物和各个侧面、矛盾的转化与条件、质与量的关系、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新事物成长的曲折性与必然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事物的两面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偶然与必然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这两个重要的方法论也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这就为进行辩证思维的进行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辩证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全面统一、发展变化、普遍联系地来看问题。
首先,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在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时做到客观全面。写作文完全可以抓住一点来写,但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看到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由因推果、由果思因,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凡此等等。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把事物当成对立面的统一体进行分析和把握,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到全面,客观。如:2005年浙江卷话题作文,以“一枝一叶一世界” 为话题,学生要辩证地从“局部与整体”和“过程和结果”两个向度对题目作全面的思考,才能更合理和准确地选择写作主题;在对所选的其中一对矛盾两方面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后,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就不再遥远了。
其次,辩证思维的变化发展性,使学生审题立意时做到灵活确当。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辩证思维的这一特点,能使学生在分析话题时避免静止是看待事物,会运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从事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察事物,会把事物放置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思考,也会看到事物的变化。这样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和把握会更灵活和确当。
再次,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使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做到深刻整体。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再孤立地看事物,而是能够看到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发现事物间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看问题当然深刻得多了
三、合理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提高话题作文的写作水平辩证思维的训练方式可谓千千万万,辩证思维的训练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这并非在这尺纸间能够论述得清。在此,我只想谈谈我所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
要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辩证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辩证思维”和“思辩”这一对概念。“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思维名称,“思辩”是一种运用辩证思维的思维过程,正是在思辩这一过程中,辩证思维得以实现。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拥有辩证思维这一法宝,必须从学生的思辩能力提高着手。
要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思辩”,即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全面深入准确的思考分析,目的是使辩证思维所涉及到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一个实践的机会。
关注并分析社会问题,平时要关注社会问题,从一些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要学会罗列观点,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即从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把想到的观点都摆出来,不要轻易否定。当自己确立观点时,就要理清思路,把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分条缕析,力争穷其所有。
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如:对安乐死这一社会现象,你就可以充分地展开思考,进行思辨训练。首先,你可以罗列多种观点:安乐死是人道的;安乐死是不人道的;安乐死值得提倡;安乐死不值得提倡等等。然后,假设你自己认为安乐死是不人道的,来尽可能多地罗列自己的理由:第一,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它,用结束别人的生命的方法来解除别人的痛苦,无异于杀人,这是不人道的。第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病人也是人,他们的生命与正常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全力救助,才是真正的人道。第三,人活着就要有一点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使痛苦的病人坚强起来,树立生存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人道。支持并协助病人自杀是极不人道的。第四,任何人都应相信科学,相信未来,医学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无法医治的病,明天或许可治疗,也就是说“绝症不绝”(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任何人(包括病人自己)都无法下无法医治的定论。可见,安乐死无法定出标准,只是草菅人命,是不人道的。第五,安乐死这种所谓的人道的做法,至今没有为绝大多数人和国家接受,正是因为它的不人道性。等等。最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提倡安乐死?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漏洞在哪里?等等。这仅仅是思辨训练的一个典例,如果能经常对问题作这样的全面而又辩证的思考,思辨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个问题能作全面深入透彻的思考,也就能举一反三地对其它问题作同样的思考。
总之,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进行辩证思维,辨证思维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要经常进行思辨训练,来提高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话题作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篇:辨证思维与高中话题作文
辨证思维与高中话题作文写作【转载】 2007年03月02日 星期五 06:40 P.M.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钱洲军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考试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定然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众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思维方式中,我以为辩证思维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辩证思维更是作用显著。因此,在这里,我就话题作文的写作和辩证思维作一点研究和阐述。
一、话题作文的需要突显辩证思维的价值
高考对高中各科教学有一种导向引领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综观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考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截然不同,命题作文限制很死,学生几乎无自由空间;而话题作文给了学生无限的思想驰骋的空间。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也有质的区别,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学生要从材料中寻找写作方向;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话引、话题和写作要求,它提供给学生以话题引出的材料,又提供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话题,学生的写作不一定与材料发生关系,只要切中提供的话题即可,并体现三自原则,即“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这样,学生偏题、跑题的机会少了,思考的余地大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张扬,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联想得到了尽情的驰骋,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此,从99年高考开始,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多向性、客观性等特点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命题形式。
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七个年头,考察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全国卷中的作文题,还是近年各省的自主卷中的作文题),都能看出辩证思维在话题作文写作中的突出地位。
首先,从高考作文题的分类来看。2004年全国共有15套高考语文题,其中10份试卷作文的话题是联合式短语,即关系性话题。话题类型有很多种,除关系型话题外,还有观点型话题、范围型话题、对比型话题、观点型话题等,这些话题中,关系型话题最能体现辩证的色彩。关系型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而这些事物或对象间都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对立统一关系,有是非取舍关系,有并非绝对关系,有并列共存关系等。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全面地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如非借助辩证法原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运用“两点论”或“重点论”的辩证法哲学方法论,是很难搞清它们之间的客观关系的。这样,审题就会受挫,更谈不上写好文章了。高考试题如此热衷于关系型话题,给学生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高考题的内容来看。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必须借助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的特点,即要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要去设想“记忆移植”的负面影响或后果。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充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等哲学命题,虽然此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作文中开放性最大的题目,但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哲学的思考,是很明确把握中心,难写得心应手的。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诚信”和2002年高考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都是人生哲理的问题。2003年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辩证关系,理智是客观性的,情感是主观性的。情感应服从于理智,理智决定着情感;情感又影响着理智,对理智有反作用。只有在全面考察这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写作才有可能深入。2004年全国卷四套作文题话题分别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这些话题无一不是以矛盾对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05年全国卷(三)的作文话题为:“忘记与铭记”,其出题构思方式如出一辙。
再次,从高考作文评判要求来看,也对辩证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作文的评判除了六项基础等级要求外,要取得高要还得看四项发展等级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很显然,把“深刻”放在了首位。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说理深刻?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地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切中要害。这些要求,只有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实现。
正是话题作文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在落笔时游刃有余。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辩证思维作为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就成了话题作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可能和保障
辩证法思想象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话题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产物,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这就使得辩证思维成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了。
这里,我们要对辩证思维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62页。)恩格斯说:“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4页)很显然,辩证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矛盾对立统一性,全面、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摆脱和避免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面及本质,造成态度上的偏差的现象。
进行辩证思维,是需要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从初三起,议论文就成为了教学重点,初中的许多课文哲理性强,饱含辩证思想,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了一些零碎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时初步接受了辩证思维的训练,为高中的系统地进行辩证思想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二年级,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性理论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进行了学习,在诸多的学习内容中,“辩证法”是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哲学课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以“矛盾的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的系统知识,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主客观的一致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着的事物和各个侧面、矛盾的转化与条件、质与量的关系、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新事物成长的曲折性与必然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事物的两面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偶然与必然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这两个重要的方法论也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这就为进行辩证思维的进行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辩证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全面统一、发展变化、普遍联系地来看问题。
首先,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在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时做到客观全面。写作文完全可以抓住一点来写,但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看到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由因推果、由果思因,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凡此等等。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把事物当成对立面的统一体进行分析和把握,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到全面,客观。如:2005年浙江卷话题作文,以“一枝一叶一世界” 为话题,学生要辩证地从“局部与整体”和“过程和结果”两个向度对题目作全面的思考,才能更合理和准确地选择写作主题;在对所选的其中一对矛盾两方面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后,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就不再遥远了。
其次,辩证思维的变化发展性,使学生审题立意时做到灵活确当。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辩证思维的这一特点,能使学生在分析话题时避免静止是看待事物,会运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从事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察事物,会把事物放臵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思考,也会看到事物的变化。这样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和把握会更灵活和确当。
再次,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使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做到深刻整体。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再孤立地看事物,而是能够看到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发现事物间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看问题当然深刻得多了。如:
三、合理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提高话题作文的写作水平
辩证思维的训练方式可谓千千万万,辩证思维的训练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这并非在这尺纸间能够论述得清。在此,我只想谈谈我所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
要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辩证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辩证思维”和“思辩”这一对概念。“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思维名称,“思辩”是一种运用辩证思维的思维过程,正是在思辩这一过程中,辩证思维得以实现。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拥有辩证思维这一法宝,必须从学生的思辩能力提高着手。
要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思辩”,即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全面深入准确的思考分析,目的是使辩证思维所涉及到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一个实践的机会。
关注并分析社会问题,平时要关注社会问题,从一些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要学会罗列观点,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即从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把想到的观点都摆出来,不要轻易否定。当自己确立观点时,就要理清思路,把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分条缕析,力争穷其所有。
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如:对安乐死这一社会现象,你就可以充分地展开思考,进行思辨训练。首先,你可以罗列多种观点:安乐死是人道的;安乐死是不人道的;安乐死值得提倡;安乐死不值得提倡等等。然后,假设你自己认为安乐死是不人道的,来尽可能多地罗列自己的理由:第一,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它,用结束别人的生命的方法来解除别人的痛苦,无异于杀人,这是不人道的。第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病人也是人,他们的生命与正常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全力救助,才是真正的人道。第三,人活着就要有一点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使痛苦的病人坚强起来,树立生存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人道。支持并协助病人自杀是极不人道的。第四,任何人都应相信科学,相信未来,医学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无法医治的病,明天或许可治疗,也就是说“绝症不绝”(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任何人(包括病人自己)都无法下无法医治的定论。可见,安乐死无法定出标准,只是草菅人命,是不人道的。第五,安乐死这种所谓的人道的做法,至今没有为绝大多数人和国家接受,正是因为它的不人道性。等等。最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提倡安乐死?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漏洞在哪里?等等。这仅仅是思辨训练的一个典例,如果能经常对问题作这样的全面而又辩证的思考,思辨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个问题能作全面深入透彻的思考,也就能举一反三地对其它问题作同样的思考。
总之,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进行辩证思维,辨证思维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要经常进行思辨训练,来提高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话题作文的写作水平。
第三篇:一分为二辨证思维写好作文
一分为二辨证思维写好作文
作文专题:怎样用一分为二辨证思维来完整把握作文的思路结构 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高考作文真题)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变化的矛盾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维来完整把握作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变化的矛盾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教学程序:导语: 同样一件事,有的写得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感人至深;而有的却肤浅片面,索然寡味,这是为什么呢?
怎样才能将作文写得更加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感人? 怎样才能深刻全面完整的展开作文思路? 2.方法简要讲解:
大家阅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体验,一个好片段如果增删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觉得变了味儿,这就涉及到一个结构的意识,这里说的结构是哲学意义的结构,指组成事物各个方面的关系。
例如,一个细节里包含了人物的某些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环境,意蕴丰富,温馨感人。但如果把其中的某些方面舍弃或改变关系,就会感觉差很多。
因而,每一个段落语句里,到底包含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不得不精心完整的把握。
然而,很多人写作并没有结构完整的意识,作文思路容易片面肤浅,顾此失彼,写得不透彻;觉得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难以全面深刻的把握其关系。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矛盾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维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完整把握结构的能力。
3、方法应用举例 例如,怎样运用联系的矛盾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维,将母亲为孩子用冰糖炖梨子的事例写得透彻,具有完整的思路结构呢?
提示:第一步,紧扣作文主题,迅速展开联想那些相联系的方方面面。脑海里应有思路结构图,例如,涉及到人物的就要联想起这个人物的肖像、神情、眼神、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本处事例里,用冰糖炖梨子时候母亲的动作是匆匆还是舒缓,神情是否含笑,眼神是明亮还是黯然,语言是像春风还是寒风,语气是沉重还是轻快,心情是平静还是心烦意乱,脸上皱纹多还是少,环境是夜黑风高还是晴空万里,起因是孩子直接要求的还是母亲主动做的;母亲自己的身体是生病的还是健康的,母亲要克服哪些困难矛盾。
孩子有哪些感受,例如温馨、甜蜜、感动、酸涩、心痛、明白,有那些回忆、联想、感慨、启迪。
再分细一点,冰糖炖梨子的动作包括哪几个环节,怎样的切削梨子,怎样的放冰糖,怎样的加工炖熟,每个环节相关的心理活动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第二步,紧扣作文主题,品析这些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关系。例如,涉及到人物的时候,就要品析人物的神情、心情、动作等与人物的环境、状态、经历等,有怎样的关系,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同样一次冰糖炖梨子,母亲处于不同状态,突出的意义就不一样。一位母亲如果心中有事,心烦意乱,时间又紧,自己身体也不舒服,但仍然在百忙之中,精心从容充满爱意的为孩子用冰糖炖梨子,在为孩子劳累的过程中心情慢慢平静下来了,脸上笑意灿烂了。这比那种平铺直叙不是更感人吗?
最感人的事往往发生在最困难矛盾复杂的时刻,像2008年的雪灾、地震、奥运会,这样的时刻,更能突现生命的本质意义,挑战生命的极限。只是,我们在写的时候,不能一笔带过,简单草率,平铺直叙,而要全面思索这些困难矛盾包括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哪些关系,各有何特点及象征意义,怎样才能被克服,怎样才能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
第三步,紧扣作文主题,品析这些方方面面及其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发展。
在母亲用冰糖炖梨子的过程里,母亲的神情、动作、语言、状态、环境等,有怎样的变化发展。母亲神情由黯然含愁到眉头舒展和笑容灿烂,动作由一丝急躁到从容优雅,心情由焦虑悲伤到欣慰满意、、、、、、在母亲用冰糖炖梨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由潮湿变为温暖,由脆弱变为坚强,由迷茫变为开朗,由烦躁变为平静,由失落变为振奋,由青涩变为成熟,以母爱为动力,将失败的阴影一扫而空,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脑海里如果建立了一个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路结构图,就要容易多了。
4、举一反三
每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般都有这三个特征:
一、他们身上体现了丰富的美好的精神意义;
二、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矛盾;
三、他们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某方面的发展。
同样,将与作文主题相联系的意义找得越丰富,作文就越易于写得感人;“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将这些相联系的意义放在多种多样的矛盾里,能将人的本质表现得透彻鲜明生动,而在丰富的相联系的意义里,这些矛盾被克服,心理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精神升华了,主题突出了。
紧扣作文主题,在每一个段落语句里,把与作文主题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按某种结构全面深刻的把握,综合运用正反对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排比、对偶、衬托、渲染、象征、比喻、拟人等,精妙构思,写成美文。
这样,作文就主题深刻,意蕴丰富,表现力强。
5、提问:
怎样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维方法把握高考作文真题“带着感动出发”? 提示:标题里三个词语“带着”、“感动”、“出发”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其中,“出发”是中心语,表示从某个地方、状态、情况等向另一个地方、状态、情况等发展。而在出发中,带着许许多多的感动;那么,到底带有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包含了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怎样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的?感动中和出发中有怎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和人物的心理在相关联系中有怎样的变化发展?这些感动对出发又有怎样的意义?
这些应在文中写得透彻鲜明生动。
常见错误有三种:
一、顾此失彼,即只写“感动”或“出发”。
二、对“感动”和“出发”的内涵写得不透彻鲜明生动。
三、对“感动”和“出发”的联系把握得不够透彻丰富。
6、进一步联系到生活的问题: 生活过程里,有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动?这些事例包含了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怎样的关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产生的?是怎样的过程?克服了哪些困难矛盾?有哪些意义?你的心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发展?是怎样给你的“出发”带来动力、启迪?
7、例如,母亲为孩子采摘桂花。
怎样运用联系的矛盾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思维,将这个常见事例写得透彻,结构完整呢?
提示:第一步,迅速展开联想那些相联系的方方面面,包括母亲的动作是怎样用剪刀剪下桂花,那张开剪刀,夹住桂花,用力剪下,又小心翼翼把剪下的桂花放好,含笑的神情,明亮的眼神,昨日的话语,孩子的心情变化,雨过天晴的环境,桂花树的危险地点,采桂花的原因和深远意义,以前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对错是非,悲欢爱恨,时态的现在、过去、未来。
第二步,品析这些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关系。
此时此刻,母亲为了为孩子采摘那些桂花,需要克服哪些困难矛盾,例如,自己身体的单薄,事务繁多,心烦意乱,下雨树滑,桂花树又在陡坡高岸边,极其危险。
第三步,品析这些方方面面及其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发展。
孩子闻到花香,心都震撼了,不仅为这温馨的花香,更为浓烈深厚的母爱,因为考试失败而心里弥漫的失落、迷茫被一扫而空了,振奋精神,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8、例如,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鼓励。(见下文)
9、课外作业:写成作文。(见下文)
10、总结拓展。(见下文)附录:
二、作文实例品析和方法详解 带着感动出发
一朵花美丽了一个世界,一滴水滋润了一个天堂,一个举手投足感动了一颗心。他和她都是学校文学社的编辑,心灵的相识在一次文学社讨论会上。
也许因为此前的期中联考试题太难,大家普遍都考得不理想,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他也不例外。可是,当他走进会议室,眼前一亮,冰冷的心温暖起来了,因为他的桌子上被放上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小巧纸船。一张美丽的七彩纸片挺立在纸船上,一行小字:“风风雨雨里,我们都希望潮湿的心温暖起来,脆弱的心坚强起来,迷茫的心开朗起来。现在,我们一起努力完善自己的心,好吗?”
那美丽的纸船和纸片,宛如寒冬里的一束阳光,绽放着七色光芒,温暖了他的心,烦躁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了,失落的心情慢慢振奋起来了。可是,谁做的这些恰到好处,善解人意的小动作呢?又是谁心灵手巧的制作这些可爱的小礼物?
他不禁转脸望向她,两人相视一笑,一幅绝美的图画!再一细看,大家都有一个各具特色的小礼物,都在欣赏礼物中高兴起来了。这时候,她过来了,给每个人倒菊花茶。尽管她这次也考得很不理想,又因为紧急赶制这些礼物而很疲惫,但她的动作却仍然那么的轻盈优雅,倒茶水的声音仿佛一首乐曲,悦耳动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渐渐的,会议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时间如流水,悠悠逝去。他那一颗曾经容易急躁、脆弱、迷茫的心也像流水一样,努力走向博大、成熟。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那一次会议吧。那以后,两人成为好朋友了,她那几近完美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他。
后来,他们去黄山采风,不料,天降大雨,措手不及,恰巧他又生重病。山路崎岖难行,她走在他的靠悬崖的外边,小心翼翼的护着他。突然,大风刮来,他脚一滑倒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她握住了他的手,竭尽全力的拉着。两人都受伤了,大家脸色一片悲伤。然而,她脸上浮现一丝灿烂的微笑,美丽的手指作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安慰着大家。
风风雨雨中,她的笑声永远那么悦耳动听,动作永远那么温暖人心。寒风又起了,他却不再感到寒冷了,因为他想起了她。
那天以后,他又病了又受伤了,回家休养,只能自学课文,更加悲伤了。她会来吗?她的时间那么宝贵,事务那么繁多,也受了那么重的伤。然而,她还是来了,带着微笑,带着一双手套和一盒菊花茶。聪慧灵秀的她,编织的手套那么美丽,泡制的菊花茶那么清爽,是最好的药,治疗好了一颗心。
好想握住她的手,那里有温暖在流动!成长之路坎坷,他不再畏惧出发。
世界上最寒彻心骨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雪,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懂你的心。然而,她举手投足的点点滴滴,却让他明白了,只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全心全意理解关爱每一个人,心与心就会慢慢靠近,互相感动温暖!
轻轻握住她的手,感动在蔓延!成长之路漫漫,又一次出发。美文共赏析:
1、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和意蕴丰富的青春美文。“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执着的努力,纯美的心灵,真挚的情感,灵动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优雅的气质,优秀的才华,内在美和外在美相互辉映,深深的感染着尘世跳动的心。
2、文章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奇妙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一朵花美丽了一个世界,一滴水滋润了一个天堂,一个举手投足温暖了一颗心。解析:三个排比句,富有内涵,相互映衬,由表及里,直接点题,总起全文。他和她都是学校文学社的编辑,心灵的相识在一次文学社讨论会上。解析:简练语言作必要交代,详略得当。
也许因为此前的期中联考试题太难,大家普遍都考得不理想,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他也不例外。可是,当他走进会议室,眼前一亮,冰冷的心温暖起来了,因为他的桌子上被放上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小巧纸船,一张美丽的七彩纸片挺立在纸船上,一行小字:“风风雨雨里,我们都希望潮湿的心温暖起来,脆弱的心坚强起来,迷茫的心开朗起来。现在,我们一起努力完善自己的心,好吗?”
解析:在精练的语言里,综合运用铺垫、排比、对比、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象征、设问、倒叙、点面结合的方法,将人物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先连续用三个语句“考得不理想,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为下文的对比作充分铺垫。“大家”与“他”是点面结合。“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小巧纸船,一张美丽的七彩纸片挺立在纸船上,一行小字”,连续排列三个语句充分表达“她”举手投足间的善解人意,对人的关爱体贴。
“风风雨雨里,我们都希望潮湿的心温暖起来,脆弱的心坚强起来,迷茫的心开朗起来。现在,我们一起努力完善自己的心,好吗?”,“风风雨雨”具有象征意义。“潮湿”“温暖”“脆弱”“坚强”“迷茫” “开朗”“努力”“完善”,将排比、对比,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多种写法综合起来,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蕴丰富。“现在,我们一起努力完善自己的心,好吗?”一个问句使得语言更亲切,也布下悬念,进了一层。
喜欢、小巧、美丽、温暖、坚强、开朗、完善与主题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潮湿、脆弱、迷茫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美丽的纸船和纸片,宛如寒冬里的一束阳光,绽放着七色光芒,温暖了他的心,烦躁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了,失落的心情慢慢振奋起来了。可是,谁做的这些恰到好处,善解人意的小动作呢?又是谁心灵手巧的制作这些可爱的小礼物?
解析:在生动的语言里,综合运用渲染、对偶、对比、层层递进、比喻、设问、由表及里、情景交融等方法,将“他”心情因为“她”举动的温暖关爱而由坏到好的变化过程,写得全面深刻透彻。
先用比喻句渲染突出了“她”的理解关爱的意义,情景交融,设置了一个画面,更加有表现力。“烦躁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了,失落的心情慢慢振奋起来了”,对偶中包含对比,精练而又全面深刻的写出了“他”心情因为“她”举动的温暖关爱,而由坏到好的变化过程。接着,连用两个问句,充分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
美丽、阳光、七色、温暖、平静、振奋、恰到好处、善解人意、心灵手巧、可爱、礼物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寒冬、烦躁、失落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他不禁转脸望向她,两人相视一笑,一幅绝美的图画!再一细看,大家都有一个各具特色的小礼物,都在欣赏礼物中高兴起来了。这时候,她过来了,给每个人倒菊花茶。尽管她这次也考得很不理想,又因为紧急赶制这些礼物而很疲惫,但她的动作却仍然那么的轻盈优雅,倒茶水的声音仿佛一首乐曲,悦耳动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渐渐的,会议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解析:在流畅的语言里,运用渲染、感叹、点面结合、对比、照应、比喻、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前后相连等方法,将人物的坚强聪慧,轻盈优雅,纯美善良表现得细腻深切动人。
先刻画细节,用感叹句渲染营造了情境。“他”与“大家”点面结合。写她“也考得很不理想,又因为紧急赶制这些礼物而很疲惫”,连续写“她”的“也考得很不理想”,“紧急”,“赶制礼物”,“很疲惫”,与“她”的全心全意理解关爱别人,动作的轻盈优雅都构成了鲜明充分的对比,也与“大家”构成了对比,鲜明充分的表现了“她”克难奋进,牺牲自己,坚强的全心全意理解关爱每一个人。
“倒茶水的声音仿佛一首乐曲,悦耳动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在比喻中表现“她”动作的轻盈优雅,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深入“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又由点及面,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绝美、欣赏、高兴、轻盈、优雅、乐曲、悦耳、动听、滋润、活跃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不理想、紧急、赶制、疲惫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时间如流水,悠悠逝去。他那一颗曾经容易急躁、脆弱、迷茫的心也像流水一样,努力走向博大、成熟。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那一次会议吧。那以后,两人成为好朋友了,她那几近完美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他。
解析:在精练的语言里,运用比喻、设问等方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变化。
先用“流水”比喻“时间”,虚实结合,增加了文章深度,又用“流水”比喻“心的变化”,一条小河变为大江,奔向海洋,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设问句使得情感更加真切,倒叙布下悬念。
博大、成熟、完美、深深、感染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急躁、脆弱、迷茫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来,他们去黄山采风,不料,天降大雨,措手不及,恰巧他又生重病。山路崎岖难行,她走在他的靠悬崖的外边,小心翼翼的护着他。突然,大风刮来,他脚一滑倒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她握住了他的手,竭尽全力的拉着。两人都受伤了,大家脸色一片悲伤。然而,她脸上浮现一丝灿烂的微笑,美丽的手指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安慰着大家。
风风雨雨中,她的笑声永远那么悦耳动听,动作永远那么温暖人心。
解析:在准确精练,生动传神的语言里,运用对偶、动静结合、对比、铺垫、衬托、象征、层层递进、虚实结合等方法,细致深刻表现了人物舍己为人、果断坚强、善解人意、聪慧灵秀、乐观善良的思想性格。
“天降大雨”,“措手不及”,“恰巧他又生病”,“山路崎岖难行”,连续四语句全面表现了面临的困难,为突出“她”的美作铺垫。“她走在他的靠悬崖的外边”,“小心翼翼的护着他”,“突然,大风刮来”,“倒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她握住了他的手”,“竭尽全力”,“她脸上浮现一丝灿烂的微笑”,“美丽的手指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安慰着大家”,“永远”,“悦耳动听”,“温暖人心”,这环环相扣,前后相连,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一系列语句,充分表现了“她”细心周到,舍己为人,全心全意,坚强执着的关爱理解每一个人。“风风雨雨中,她的笑声永远那么悦耳动听,动作永远那么温暖人心。”中的“风风雨雨”有象征意义,为表现“轻盈优雅”“温暖人心”作了铺垫。对偶句中的“永远”,对“她”的精神进行了升华。
小心翼翼、千钧一发、握住、竭尽全力、美丽、微笑、胜利、安慰、永远、悦耳动听、温暖人心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大雨、措手不及、重病、崎岖难行、悬崖、受伤、悲伤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寒风又起了,他却不再感到寒冷了,因为他想起了她。
那天以后,他又病了又受伤了,回家休养,只能自学课文,更加悲伤了。她会来吗?她的时间那么紧张,事务那么繁多,也受了那么重的伤。然而,她还是来了,带着微笑,带着一双手套和一盒菊花茶。聪慧灵秀的她,编织的手套那么美丽,泡制的菊花茶那么清爽,是最好的药,治疗好了一颗心!
解析:在清新雅致的语言里,运用对偶、对比、设问、感叹、层层递进、前后相连、情景交融等方法,夹叙夹议夹抒情,抒发着真挚浓郁的感情。
“病了”“受伤了”“更加悲伤了”,连续三个语句,突出“他”的不幸,为下文铺垫。设问句“她会来吗?”,引起读者思考。“她的时间那么紧张”,“事务那么繁多”,“也受了那么重的伤”,连续三个排比句,突出了“她”此刻关爱“他”的巨大困难,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接下来的“微笑”表现了“她”的坚强、乐观、善良。用抒情和对偶将“手套”和“菊花茶”作了充分赞美,然后又比喻成“最好的药”,“治疗好了一颗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在感叹中进一步的升华!
想起、微笑、聪慧、灵秀、美丽、清爽、最好、治疗等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寒风、寒冷、生病、受伤、悲伤、紧张、繁多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好想握住她的手,那里有温暖在流动!路再坎坷,他不再畏惧出发。
世界上最寒彻心骨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雪,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懂你的心。然而,她举手投足的点点滴滴,却让他明白了,只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全心全意理解关爱每一个人,心与心就会慢慢靠近,互相感动温暖!
轻轻握住她的手,感动在蔓延!路在脚下,又一次出发。解析:在精练深刻,富有意蕴的语言里,运用直抒胸臆、对比、衬托、感叹、层层递进、画龙点睛等方法,写出了人物的深刻感悟,生动的表现了主题。
“世界上最寒彻心骨”,“铺天盖地的大雪”“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懂你的心”,为下文作充分铺垫。“举手投足的点点滴滴”突出了美好行为的细微处最感人。“不断完善自己的心,全心全意理解关爱每一个人”,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点出了“她”举手投足蕴含的本质意义,给人丰富深刻的感悟启迪。“心与心就会慢慢靠近,互相感动温暖”,用白描的方法,形象生动表现主题。
“轻轻握住她的手,感动在蔓延”,一个传神的动作,虚实结合,形象生动,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好想、温暖、感动、流动、明白、完善、全心全意、理解、关爱、靠近都是与主题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坎坷、寒彻心骨、铺天盖地、大雪都是与主题相互矛盾的方方面面。
文中时刻都全面深刻握人物方方面面,意蕴丰富,鲜活感人。那些美好的举手投足流露出的真善美,给别人的温暖启迪,文中多次运用排比、对比、对偶、层层递进、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由表及里、总分总、比喻等方法作集中突出强调展开。
3、启迪:对任何作文,要全面把握与作文主题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并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精妙构思,写成美文。
题目内容各部分关系纷繁复杂,作文里应该全面深刻把握好这三种关系:
一、相互联系关系。
理解带来温暖,温暖让人变得更聪慧,聪慧让人明白坚强的道理,坚强中有了更多的理解。反过来,理解让脆弱化为坚强,理解产生温暖消除冰寒,聪慧减少误解,坚强改善傻笨,这些都是某种相互联系关系。
全面把握好与题目内容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作品内容充实,意蕴丰富,形象鲜活,流光溢彩,感染力强。
二、相互矛盾关系。
理解、温暖、聪慧、坚强与误解、冰寒、傻笨、脆弱分别是相互矛盾关系。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事物在相互矛盾关系中表现出深刻的本质,真实的气息,感人的魅力,富有针对现实的意义。
三、变化关系。
理解、温暖由少到多,聪慧、坚强慢慢具备;相反,误解、冰寒由多到少,傻笨、脆弱逐渐改善,以及上述例子中,理解带来温暖,温暖让人变得更聪慧,聪慧让人明白坚强的道理,坚强中有了更多的理解。理解消除冰寒,温暖让脆弱化为坚强,聪慧减少误解,坚强改善傻笨,都是某种变化关系。
全面把握好题目内容各部分的变化关系,可以让文章灵动奇妙,深刻感人,内涵丰富,神采飞扬。
应该灵活准确的把握这三种关系,不同的环境里,这三种关系会不断变化。这三种关系关联紧密,应该全面体现在作文每一个段落语句,作文根据这些在选择取舍中进行重点突出强调展开。
先找出与题目内容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又找出这些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又有哪些多种多样的相互矛盾关系,又找出这些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方方面面又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精妙构思,融为一体。
文中综合运用排比、对偶、对比、层层递进、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比喻等具体方法,将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每一段语句中富有条理的全面深刻细致的具体把握。
有的学生作文里也涉及到这三种关系,只是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片面肤浅,杂乱无章,顾此失彼,残缺不全。
4、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品析:
美丽、滋润、温暖、理解、关爱、启迪、努力、聪慧、坚强、开朗、博大、喜欢、高兴、清爽、轻盈、优雅、悦耳、动听、完美、振奋、悠扬、可爱、巧妙、灵动、新颖,这些是生活中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积极方面。
忧愁、抑郁、失意、潮湿、脆弱、迷茫、急躁、风雨、挫折、悲伤、冰冷、疲惫、乏味、隔阂,这些是生活中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消极方面。
文中全面把握举手投足间蕴含的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融为一体。使得文章意蕴丰富,意义深刻,形象鲜活,耐人寻味。
请细心想一想,文中的几个细节怎样灵活的运用了这些方法?
“她”的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善解人意,聪慧灵动,坚强开朗,执着努力,与“他”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脆弱迷茫,失意疲惫,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她”在执着努力,坚强开朗的行动过程中,也要克服自己和“他”一样的失意疲惫和外界的不利因素等,才能克难奋进,不断进取。每次“他”心情的起起落落,都有“她”恰到好处,善解人意,巧妙生动,独具匠心,坚强温暖的言行举止来理解、关爱、温暖、启迪,让“他”的心发生微妙积极的变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尽管“他”开始有些抑郁消极,但也在“她”的感染启迪下走向成熟,懂得了一些哲理。“她”对“他”的理解、关爱、温暖、启迪等,以及“他”受到的感染,从学习、生活到心情的方方面面,由表及里,点面结合,前后相连,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不断变化发展,层层递进,富有条理。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为什么“她”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做得这么好?
因为“她”有执着的努力,纯美的心灵,真挚的情感,灵动的智慧,完美的才华,优雅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内在美和外在美相互辉映,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5、怎样将这些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怎样具体把握好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作文思路切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松散杂乱,没有章法,而要学会把握好文章结构。本文详略得当,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虚实结合,倒叙顺叙相结合,结构匀称,感染力强。
对脑海里想到的一些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而要学会更加全面深刻的拓展深化,完整把握各个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突出写好与主题重点有关的方方面面。
不能简单模仿别人作文的思路,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深入其中,否则容易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只学到一些表面的皮毛。
6、怎样根据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把各个具体内容在文中组合好?怎样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具体的写作方法结合起来?
根据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首先要学会综合运用排比、对比、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方法。
学会在丰富的排比、对比中深入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在深入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中进行丰富的排比、对比,即将排比、对比与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完整的结合起来。
“他”与“她”每一处都有多层面的意蕴丰富的排比、对比,使得“她”的形象更为鲜活深刻而感人。
每一处多层面的时刻充满排比、对比的气息,更全面完整的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排比、对比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意蕴要丰富,意义要深刻,方式要多种多样。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层次要清晰,富有条理,方式也要多种多样。
由实及虚,由此及彼,由局部及整体,由点及面,由景及情等都是常见的排比、对比、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角度。
当然,精妙构思时候,还要综合运用动静结合、对偶、比喻、拟人、渲染等多种方法。
7、细节情境由表及里,深入到人物的心灵层面,运用比喻,精练完整和生动形象的突出表现了人物心理在感染中的变化发展过程,表现力强。
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诗意,意蕴丰富,意义深刻,生动形象。
8、紧扣作文主题,在每一个段落语句里,把与作文主题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又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刻把握,综合运用总分总、层层递进、正反对比、情景交融、情理交融、情事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论今、衬托、反衬、烘托、映衬、渲染、象征、比喻、拟人、比拟、借代、夸张、反语、排比、顶针、反复、倒装、强调、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居高临下、赋比兴、层层递进、首尾呼应、一线串珠、卒章显志、设问、感叹、反问、设问、工笔、白描、侧面描写、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等,富有条理的具体把握,精妙构思,写成美文。
这样,作文就不片面肤浅,杂乱无章,做到主题深刻,意义全面,意蕴丰富,意境深远,表现力强,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审题立意全面深刻,透彻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关系,见解精辟,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给人丰富的感悟启发;材料或论据要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各种写法,语言精练,句式灵活,文句有表现力。
如果想达到这些标准,也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辩证法本来是灵动奇妙的,但种种原因,导致有些人对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理解得肤浅片面,极不利于对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
本文力求还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灵动奇妙的本来面目,与大家一起综合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把握这个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奥秘无穷的世界,结合各种写作方法,写出思想深刻,意蕴丰富,流光溢彩,鲜活灵动的好文章,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作文能力。
第四篇:创新思维与写作
创新思维与写作
尚志中学孙永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尺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和表现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同时创新写作也是改变现在中学生写作范围单一,思想僵化,文章千人一面现状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角色首先要转变。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向学生单向传输有关的写作知识、技巧,形成了“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结构模式。往往是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学生便皱眉、叹气,痛苦不堪,然后搜肠刮肚。有些学生往往不去从生活中发掘写作材料,而是编撰故事,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作文中不惜“牺牲”父母,把自己写成孤儿,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写作乏术,向生活开刀,开生活的玩笑,让人痛心。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行为运作状态过程,要靠个人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压力,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开放性,主体性的原则,以改变过去那种僵化、机械的老路子。
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大前提下,我还试着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一、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
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三是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哲人曾以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是语文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在教读《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在和同学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时,我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入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如以“伞”为话题立意,就有好多角度:(1)炎炎烈日,伞顶住暴晒,把阴冷留给人们;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伞具有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风格。(2)从纸伞、油布伞到形形色色的折叠伞、自动伞、帽子伞„„看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普通通的伞,正是我们观察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3)青年一代应自尊、自强、开拓、创新,而不应该在别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同样是伞的联想,由于角度不同发散出不同的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立意就不会千篇一律了。在作文中,如能恰当地运用发散思维,就要横扫“千人一面”的局限,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写出了新意。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世人在谈及《三国演义》中马谡这一人物时总是认为他“言过其实、刚愎自用,徒有虚名”,然而我在让学生
结合《失街亭》写读后感时,启发学生换一角度想想,结果有的同学立出了“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为贤有前”的新意,公然替马谡辩护,批评诸葛亮。这同样是逆向思维的功劳。对学生的这种大胆,敏锐的立意,应给以热情的鼓励,充分肯定。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商界就应见风使舵”、“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多阅读,从别人的文章中汲取营养,拓宽阅读面。除读过语文教材之外,不再阅读其它语文类书籍,这是大部分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从阅读中领悟不到生活的真谛,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导致相当多的中学生看不到阅读的真实意义,不愿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上,名家名篇对中学生的熏陶作用难以在他们身上发挥,自然也就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
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一些经得起推敲的好文章。而所有的好文章本身都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论证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可联想《劝学》篇中的精彩论述,选取其中的名句使用;论述廉洁奉公的道理可联想教材中古人王翱的事迹可作事实论据;
四、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要善用修辞。
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应试写作上,就可点石成金,化难为易。如:2000年高考一位考生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如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冷香飞上语文》)。这段文字,排比、比喻、拟人、引用手法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取得了生动形象、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表达效果,使人受到了感染,语言创新,很有文采。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进行这样的训练。如:以“爱心”为话题,我班学生这样写道:“爱心就是寒夜里悄然为你生起的一堆火,爱心就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爱心就是危难时刻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爱心就是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一扇热情的门„„多形象、多生动,多么有感染力。这样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阅卷者,获得理想的分数。我们的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这方面写作的意识。
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提倡个性化写作。
创新其实并不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东西,它是需要有自由作为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的,自由是因,创新是果,创新实际上只是自由思想的自然结果和最终表现。离开了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才敢于想、敢于写,才能写出体现自己个性的创新文章。
总之,要打破以往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状况,就需语文教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给予学生开放、创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就能不断开拓创新写作教学的形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学生创新写作的翅膀才会更加丰满,也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
第五篇:思维与作文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作文创新的关键
作文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这几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观察生活、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都要用思维去解决。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1)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2)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3)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4)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再比如,有一个作文题《沙子的启示》。有很多同学写“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也有很多同学写“沙子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修桥梁、盖大厦。”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多角度思维,写“一粒沙子虽小,也能把你的脚磨出血泡,砂轮也能磨铁嚼钢,小事物从来都不能忽视。”有的写“沙子借助风的力量周游世界,自己的力量虽小,却可以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写“沙尘暴,是沙子联合起来的结果,它们毁坏了庄稼,污染了环境。所以,坏东西团结起来就不是好事了。”有的写“当年那么多的沙子,只有这一粒被风刮进了蚌壳,成了珍珠,可见机遇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同学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深入挖掘,思路开阔,这些立意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1)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2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3)效颦胜于追星。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观点。《业精于勤未必荒于嬉》、《酒香也怕巷子深》、《阿Q的精神也要有点》、《开卷未必有益》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独辟蹊径。
三、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又如:我们看到的一些事情,它们往往蕴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由事联想到理,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
四、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3)“1+1<2”由此可以想到一些人干工作互相推诿、敷衍塞责,猫多不拿 子的事例。
(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ẕ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多向思维留给学生较大的想像空间,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入题。
对于作文,我们习惯讲解那一套套写作理论,技法等,其实是我们先做好了一个“彀”让学生钻。我们要打破条条框框,通过以上四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作文尽早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