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

时间:2019-05-15 12: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

第一篇: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

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爱琴文明 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古 黑暗时代300年

希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腊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的城邦殖民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政 城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治 邦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制 时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度 代雅典发展历程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的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

民主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确定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

评价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

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政制发展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帝制 元首制:钱7年,屋大维建立

古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里克先

罗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马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规定了极为严酷的 的《十二铜表法》债务奴役制,维护了贵族利益

政 法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 治 律贵族再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 制 制是罗马的基本法

度 度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

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二篇:第二单元 待人之道 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待人之道》复习提纲

2.1《诚实守信》

1、什么是诚实的内涵?(基本原则)

诚实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内心态度,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诚实意味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不夸大其辞,不文过饰非。

2、诚实的意义、重要性(为什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①诚实守信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品德。个人没有诚信不能立足社会,社会没有诚信不能正常生存发展; ②内心诚实,对人守信,各种良好品格在此基础才能形成。; ③只有在一颗诚实的心中才能够生长出善良、正直、勇敢、谦逊; ④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信守诺言,履行规定,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靠的事业基础,取得坚实的人生业绩; ⑥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3、有人认为:撒谎是人难以避免的缺点,撒点小谎,也无伤大雅。(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德的基础。(3)谎言往往像身体上的溃疡,它会从小处向大处扩展。在小事上撒谎,同样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污染。谎言是我们在道德成长路上要踢开的绊脚石。

4、我们应如何处理诚实与隐私的关系?

①人要诚实,但并不等于无所顾忌地、不适当地说出一切。②我们应当恪守诚信的品德,但我们也应该尊重个人的隐私。③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妥善处理。

5、诚实意味着不说谎,“善意的谎言”也是弄虚作假。

不对,诚实并不排斥“善意的谎言”。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善意的谎言。出于安慰、鼓励、帮助他人的目的,将一些负面的事实加以掩饰,那是与人为善的行为,与不负责任、不讲信用、损人利己的弄虚作假行为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6、怎样做诚实的人?

①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②拒谎言,重承诺;③诚恳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

7、诚信的缺失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①诚信的缺失,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产生信任危机,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事业难以成功。②诚信的缺失,有损于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③不讲诚信是损人害己的行为,最终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8、请你列举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学生中存在哪些诚信缺失的行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试卷分数、假冒家长签名等。

9、请你列举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的行为。(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诚信缺失的行为?)短斤缺两、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拖欠贷款等。

10、有关诚信的宣传标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用心灵呼唤诚信,用行动促进诚信、坚守诚信的绿洲

11、怎样重塑诚信风尚? / 4

(1)国家:①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惩治不诚信行为,让失信者得不偿失。③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管体系,使失信者无处藏身。

(2)社会:①大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②通过新闻媒体加强监督,曝光不诚信行为。

(3)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

(4)个人:①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信守则。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承诺一旦做出,就应该努力去兑现。③勇于同不讲诚信的行为做斗争。④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如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等。

12、为什么要中承诺?

(1)每一个小诺言的兑现,都是成为奠定你人生信用大厦的一颗石子。(2)一个人的信用是始终一贯的诚实守信的行为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轻视自己的每一个承诺。(3)答应别人的事情却不兑现,给别人留下轻诺寡信的印象,就可能对自己的信用造成长期难以弥补的损害。

13、如何对待承诺?

(1无论对大事还是小事,你的承诺一经作出,就应该兑现。

(2)没有能力做的、不打算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例题:

材料:在上海社科院近年的一项对20至65岁上海市民“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吃亏;而另一方面,受访市民又非常关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诚信状况,对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深恶痛绝。

看到这一调查结果,小彬认为:既然讲诚信,做老实人会吃亏,不如撒点小谎,避免吃亏好了。请你对小彬的观点进行辨析。

答:①小彬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不撒谎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可能出于某种利益、面子等缘由而撒谎,带来暂时利益。老实人看起来总是要吃亏,不讲诚信的人看起来总是捡了便宜。然而为了不吃亏而撒谎,这是得不偿失的。

③谎言往往像身体上的溃疡,它会从小处向大处扩展。在小事上撒谎,同样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污染。谎言是我们在道德成长路上要踢开的绊脚石。

④在社会和个人信用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后,讲诚信是绝对不会吃亏的。而那些不讲诚信者终将要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我们要拒谎言,重承诺,说实话,做实事,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2.2《平等友善》

1、平等包括人格上的平等(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法律上的平等。

2、为什么要平等待人? ①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 ②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是全世界公认的共同价值;③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④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观念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⑤平等待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3、平等待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平等待人表现为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

4、如何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 4

①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 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 ③正因为存在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5、产生歧视的根源是什么? 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

6、怎样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要做到平等待人:①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各种人抱以同样的尊重态度;②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盲目的歧视心态;③要摒除陈腐观念,避免以金钱、权力、美貌取人的态度;④清除歧视,平等真诚待人。

7、什么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8、将心比心有哪些表现?①急人所难; ②成人之美; ③不伤害他人

9、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受伤害是痛苦的,将心比心,我们也应该避免去伤害别人,造成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10、伤害他人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1)对别人的优点、成就心怀妒忌,中伤、贬低;(2)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讽刺、挖苦;(3)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4)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11、伤害他人会造成什么后果?

(1)伤害了别人,必然也伤害自己,(2)使人远离友谊、信任、同情、理解;(3)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快乐。

2.3《竞争与合作》

1、什么是竞争?竞争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竞争是激发人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活动。

2、竞争对每个人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3、为什么说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竞争的积极影响)①对个人:竞争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使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施展,②对群体:使群体获得更快的发展进步;③对社会:良性竞争是公平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加速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

4、为什么竞争是一种压力?(竞争有什么消极影响?)

①它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自大情绪,使某些失败者丧失信心,陷入自卑而一蹶不振;②引发过分的紧张和焦虑;③怨天尤人,妒忌成功者,心理失衡。

5、竞争的类型: / 4

良性竞争:公平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恶性竞争:是以不正当的卑劣或非法手段进行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

6、如何面对竞争压力?

①面对竞争压力,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②面对竞争压力,我们还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坚守自己的人格;③在竞争要尊重对手,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7、什么是合作?人们通过相互配合完成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

8、合作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合作是发展的基础?)

①合作,进步的基石。②合作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③古往今来,每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取决于团结合作。

9、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①需要确立共同目标;②需要理解、沟通与宽容;③需要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

10、竞争与合作有什么关系?(辨析题:要竞争就不能合作,要合作就不能竞争。)

①竞争与合作不是相互排斥,是不可分割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团体之间的竞争必然依靠团体内部的合作;个人之间的竞争,也不能缺少个人背后的社会支持力量。②一个团体内部合作得好,有利于团体间的竞争中取胜;同时,在合作的团体中也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鼓励个体竞争,是团体保持活力和优势的内在动力;③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合作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团结合作、共赢共享的美好社会。

11、怎样做到勇于竞争,善于合作?

①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应体系“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②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③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竞争规则、克服妒忌心理,敢于竞争,不以成败论英雄。④要形成团队精神。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无私奉献。

12、有关合作的名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3)民齐者强。——荀况(4)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3、有关竞争与合作的宣传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竞争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 4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新教材)第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新教材)第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1、2、3、4、5、6、7、8、古埃及太阳历的内容、地位、影响。(P4)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的影响。(P1~4)《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实质。(P5~6)腓尼基字母文字对欧洲字母的影响。(P6)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和实质。(P7~8)佛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和传播路线。(P8~9)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影响。(P12)齐桓公称霸的条件。(雄厚实力、高明策略、地理位置和为人

品质,P14)

9、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P15)

10、百家争鸣各学派的观点。(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儒家的孔子和

孟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和孙膑,P16~17)

11、雅典民主制度的有关内容(建立、全盛、人物、积极性和消

极性,(P19)

12、亚历三大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P20)

13、罗马的兴衰史。(用年代尺,P21~24)

14、古希腊的文明成就。(哲学、科学、文学、戏剧、雕塑、体育,P24~25)

15、古罗马的文明成就。(法律、文字、建筑,P25~26)

16、古代五大文明的出现时间、河流或海洋。(P27表格)

17、古代五大文明文明成就。(P28表格)

18、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4个和主要城市5个。(P33—P34)

19、基督教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表现。(P33)

20、伊斯兰教的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和作用。(P36~37)

2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翻译、数学、医学、建筑、文

学、传播,P38~39)

22、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P40~42)

23、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及其寓意。(P44)

第四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 国家元首及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权力

与地位 权力

中心

英 君主立宪制 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德 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准预算权。皇帝

美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 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 总统

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失陷。

(3)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

(4)辽东之战: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内容:

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第五篇:经济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2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主备人:马红春审核人:李华飞

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根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社会根源:对黄金、香料的狂热追求。高额利润的刺激和传统商路受阻。对外扩张,传播基督教。二. 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迪亚士:从欧洲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达伽马:从欧洲经非洲到达亚洲的航线(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西班牙: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欧洲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1)通过贸易和掠夺,西欧开始崛起。(2)欧洲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世界。

对美洲、非洲:灾难,贫困和落后。

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四. 西葡的殖民活动

葡萄牙凭借武力垄断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在美洲掠夺金银,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建立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评价:掠夺的资本未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而是用在封建主的奢侈享乐上,掠夺来的财富流入英、法、荷,西、葡很快衰弱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英法荷。)五. 荷兰的殖民扩张

16世纪是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期,成为头号贸易强国。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其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六. 英国殖民扩张

16世纪,主要是进行海盗式的抢劫,17世纪实力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战胜法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圈地运动。七.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促进了欧洲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八. 蒸汽机的使用的影响 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集中建立,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美国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九.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结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十. 工业革命的影响

使生产力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十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是熟练工匠经验的积累,科学和技术并没有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开始,并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生的新的能源——电,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电器工业,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用新的能源——石油,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产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的显著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十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使用机器生产进行大批量生产,工厂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中小企业占多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料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十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为中心。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影响:

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各地掠夺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并在世界各地倾销其商品和进行资本投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危机的危害更大,一国发生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全世界。

冲击了落后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客观上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落后地区,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十五。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

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表现: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茶和丝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影响: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买办阶级。十六。洋务运动

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自强,求富。

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最早:安庆内军械所;最大:江南制造总局。兴办民用工业——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

评价: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

制度。

但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客观了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十七。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与黄金时期

1. 产生:19世纪7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

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 初步发展:时间: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中国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3. 黄金时期:1912至1919年

原因: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点: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地区不平衡:沪宁杭发展快,行业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较快),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没有摆脱帝国主义控制。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以及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十八。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利用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得的特权,压制民族工业发展。一战后,列强利用跌价竞争和卑劣的竞争手段,给民族工业带来很大压力。

2.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日本帝国主义:

目的:把沦陷区经济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的经济体系之中(以战养战)。

政策:适地适产主义——根据对各个地区控制程度的不同发展不同的经济。

经济掠夺行为:以“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的方式控制和掠夺工矿业;控制和垄断金融;控制内外贸易,实行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劳动力。

4.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国家政权力量发展起来,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

凭借手中的权力推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攫取大量的财富,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还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对民族工业进行渗透和侵蚀;通货膨胀政策来掠夺财富,征收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的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平衡,行业结构完整,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在革命中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反抗不彻底,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十九。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势力的入侵);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提倡。特点:1.和西方侵略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2.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3.实质上是东西文化的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4.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影响: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下载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本提纲为期中考考点,其中加粗字体为重中之重。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历史,丰富自己!加油!预祝考试成功!(老赖) 注: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100分。其中选择题30题60分,主观题2题40分。岳麓......

    高一政治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高一政治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闭卷考试) 一、 填空题、选择题部分以复习练习册为主 书中重点考试页码:3、9、11、12、26、29、39、41、45、55、56、58、61、68、72、73、7......

    历史复习提纲

    1、人类特有的本领:制造工具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中国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世界上最早的村落:西亚地区(约旦河谷)。 早期城市: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云南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共5篇)

    云南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资料整理人:李 健 必修三(为了通过会考特制作此提纲,望同学们认真识记) 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和里“礼”的学说。五......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周淑娟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 一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对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特作如下......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二○○九年是我市落实教育“十一五”规划,深化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名市,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做好学......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二○○九年是我市落实教育“十一五”规划,深化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名市,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