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1)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心得
班级:12级中医专升本班姓名: 常正彪学号:201203030191
什么叫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是帮助人类治未病,防已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荣登寿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王寅教授说:“学习中医者,必须头脑时刻思考阴阳的概念,这是学医之根本。”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它叫“经”,“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既然竖线是不动的,那么“经”就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固定不变的标准,《内经》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而且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邻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体系,疾病产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长期以来,这些学说一直是人们学习或应用中医所不可缺少的。“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难道中医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验证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吗?因此,不读透《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在书中,我发现其治疗原则有五:1.治病求本,本于阴阳;2.祛邪扶正,分清主次;3.调和阴阳,以平为期;4.明确标本,分清缓急;5.正治反治,依证而行。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辩证结合,突出脉学运用的特点。
《温病条辨》由吴瑭(字鞠通)著。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温病条辨》重申寒、温分立,提出病因有三(伏气、时气、戾气),病类为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吴氏的三焦辨证不仅层次清晰、明确,而且能落实到具体脏腑,而非难以捉摸的“膜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是温病创新理论之一。该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温病治疗原则,成为此后温病治疗的圭臬,当然,我的老师王寅教授对此书有所研究,经常用临床经验与我们共享,虽然不多,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此书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课程虽然即将结束了,可是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值得自身思索的问题更多,所得到的体会自然也觉得不只是这几点,想起从前学中医拼命读《周易》、《火神派》、《中医入门》一大堆著作,到头来痴心妄想将《周易》与中医结合,真是可笑之极。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并加以解决。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更好的学习中医理论思想,熟读经典,勇于实践,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对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该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后世医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该书的理黄论基础上。可以说,没有《黄帝内经》就没有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也不会有中医学的辉煌成就。
《黄帝内经》受我国古代唯物的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人看做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其原初物质“气”形成。并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降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一思想历来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内经》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不能一一论述,我仅从现代人十分关注的养生问题来谈自己的感受。
《内经》中关于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不懂《内经》的中医觉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我喜欢中医,选择了中医,所以我必须把《内经》读好。
学生:乐观泽学号:20120303011912级专升本
第三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这四部经典各具特色,各自理论重点不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去研究,但在学习了这四部经典部分选读以后,我却对《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部分兴趣浓烈。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被公认的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阐述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观点理论、对人体脏腑的认识、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至今仍然使用。在学习了《内经》之后,我对养生有了更为全面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内经》时,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良习性,什么是不良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远离疾病,怎样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的感受到《内经》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反反复复的研习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珍惜这笔财富,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只为了一时的痛快,肆意的破坏本已残破不堪的身体,让自己犹如一艘行驶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会湮灭,在现今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压力,前程的晦暗,常常起居不定时,饮食无节制,生活没有规律,透支健康,透支快乐,有些人以为有了前途,有了权势就等于有了一切,而对身体丝毫不加怜惜,然等疾病来袭时一切都无法挽回。现在疾病的感染者越来越年轻,让人不住的担忧啊!《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无论是年老的或是年少的,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从小开始养护身体,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生活才会精彩,健康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其实养生并不困难,难得是要有一颗持之有恒的心。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日积月累,认识不足就要加以改正,学到一点就要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得到慢慢的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谈虚无”,学习“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劳作”,善待自己,善待心灵,“和于数术,法于阴阳”,你就能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就会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医者,只有将疾患扼杀在摇篮中,才能确保病人的健康,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才会在行医时感到无憾。所以,一名医生不懂得如何养生,如何教人养生,则其不能称为称职的医生。若天下人都做到“和于数术,法于阴阳”,懂得规避虚邪,远离疾病,则天下无病也。
2012级专升本班: 张鹏
学号:201203030165
第四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读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12级中医专升本班 62号 张海东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而我更同意前一种说法。
二、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因很多条文中症状或病机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后对比。因《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因战乱、天灾造成书本的不全,以及传抄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书中条文顺序错乱及字的错误,所以需要前后联系对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证要与葛根汤证对比,两证兼有项背强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反汗出恶风”,所以需要用个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液舒经络。葛根汤证中,因有“无汗恶风”可知,本证属寒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而用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在这两个条文中还要对比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方在原文中组成是一样的,但根据各自的病机以及宋朝大臣林亿的按语:“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尔。”可知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可能是由传抄错误造成的。但现代注家都没有将其删去,是因要保持古迹的原貌。所以在读经典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第五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数千个寒暑,《黄帝内经》揭示生命大道一路走来,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