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9)
中医经典之感悟
何谓《中医经典选读》?就是中医四大经典的浓缩精华版,有人就会问:“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在此之前,我也曾纠结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医经典包括《针灸甲乙经》,因为我曾是针灸推拿专业,而《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所以我就想当然觉得它肯定是中医四大经典。
直到来到中医学院,第一次接触了《中医经典选读》这门学科,我才发现自己居然犯了一个很荒谬的错误——《针灸甲乙经》不是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包括哪些内容呢?《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所有内容的综合。
在此之前,我曾一度认为《黄帝内经》就是一门玄学,专门讲一些不切实际的、荒谬的学术。什么阴阳、八卦学说。总觉得自己以后是给别人看病,有不是给人算命,搞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纯属浪费时间,没有多背些方剂、中药来得实在。况且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不用懂阴阳、八卦吧!只要懂得辩证这是一个什么病,该用什么药治疗就好。孰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外行,根本就没有踏入中医这个门槛。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自己彻彻底底就是一个外行人,根本就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中医中的精髓。
直到第一次上经典课时,听王老师说不懂《黄帝内经》就不懂后面的中医经典,不懂《内经》中的阴阳,就不配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内经》那么重要!我居然像个白痴一样的觉得《黄帝内经》这本书读与不读无所谓。以前觉得自己背的书也够多了,怎么老感觉差别人一大截,总觉得自己悟性太差,没别人聪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觉得问题就出在这——没有好好研读中医四大经典。
曾一度认为,只要是考的好的学生就一定是好医生,还曾笑过别人只会研究阴阳、八卦。是个不学无术是老古董,只会研究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为了研究这些使自己挂科,一而再、再而三的补考也无所谓。当时我觉得太不值了,而到后面我才渐渐发现自己与他的差距。虽然我不挂科,但我学中医的悟性就是比不过他,他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而现在,我开始正式接触《黄帝内经》时,才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原来《黄帝内经》才是学好中医的基础,用王老师的话来说——不懂阴阳的医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医生,也不会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我在内心感慨,为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中医经典的重要性?现在知道了从头来学还来得及吗?算不算晚?我后悔自己以前的无知和愚昧,但也已是往事,追悔莫及,只能从现在开始认真研读四大经典。
说真的,刚开始听王老师讲经典时觉得好快啊!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自己就像在听天书,什么都不懂,觉得好迷茫。也曾怀疑自己的智商,为什么同在一起听课,别人能很快的进入状态,而我却无从听起。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下面研读中医经典,一遍又一遍,电子书,讲稿,视频都看过了。而我就一遍都没看过,当然有差距了。
知道自己的差距,我开始研读中医四大经典了,首先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读这本书感觉好乏味,提不起兴趣,读了又忘记讲什么了,听老师讲课是感觉有那么一点懂了,下来后仔细回顾上课讲的内容,又结合原文、释义一遍遍的看,终于找到了感觉,觉得听课也不会太吃力了。也找到了信心,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专升本的决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让我在中医的学习上提升了很大一个层面,我对中医四大经典有了兴趣,也有了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在接下来的《伤寒论》学习中,同学推荐我去看郝万山讲《伤寒论》的视频,我就试着看了一两次,没想到听后不但没有排斥,而且还相当感兴趣,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听老师讲,看视频。我对《伤寒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觉得张仲景真是太有才华了,居然在汉代就创立了六经辩证,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纲领,成为了后世组方用药的典范与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也成为后世医家必读的一本书,而就在此时,我也开始崇拜张仲景了,也暗暗下决心好好研读《伤寒论》。
接下来读的是张仲景的另外一本书——《金匮要略方论》,此书乃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么好的书不读岂不是浪费?“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此段以肝病为例,阐述了上工知肝病实证易传脾的病变规律,因此在治肝的同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因肝病是否传脾取决于肝脾双方,若脾虚易受邪,故脾虚当补益;若脾正气充盛,不易受邪,即勿补之。中工未掌握肝病传脾的规律。不了解实脾防传的重要性,只知肝病治肝,可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
起初没读《金匮要略》时,只知道肝病治肝,肺病治肺,不懂传变,也不懂治未病,只知道已病,而且治疗的效果也不好,而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问题处在哪儿?还不断的鼓励自己没经验不要紧,你还年轻,也许是中药剂量还不够。现在才知道发病与预防的重要性,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也让自己认识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重要性。
而后又学习《温病学》,感觉它是补《伤寒论》之不足,以《伤寒论》为辩证依据来论述瘟病的一门具有中医独特视角的学科。换句话说,瘟病学是伤寒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伤寒学说是瘟病学说的基础。也就是说,学不懂《伤寒论》就读不懂《温病学》,由此可知,中医四大经典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认真研究四大经典,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也才能追根究底学好经典,学好中医,也才不会被博大精深的医学界所淘汰。
虽然我深知自己只是一个初学者,要想很快就能进入四大经典融会贯通的境界很难,但我会坚持不懈努力研读经典,多看视频,提高自己的兴趣,使自己在学习文字的同时不至于很乏味,很枯燥。在我看来,边看经典的同时,边听视频讲解是有效提高自己中医理解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此跟大家透露一下,听视频讲解的同时,你还能听到许多相关临床的案例。不但可以使你的兴趣倍增,也能使你的中医学术思想有所升华,对中医四大经典了解更多,包括学术思想、成书背景等等,有助于你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最后,我觉得中医四大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研究,尤其是中医医生,它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杀手锏,也是治病成败的关键,是值得我们终身研读的书籍之一。
第二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读后感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学习中医经典课程中,我受益颇多。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
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学生:李唐昌
学号:201203030126
12级专升本班
第三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读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12级中医专升本班 62号 张海东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而我更同意前一种说法。
二、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因很多条文中症状或病机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后对比。因《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因战乱、天灾造成书本的不全,以及传抄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书中条文顺序错乱及字的错误,所以需要前后联系对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证要与葛根汤证对比,两证兼有项背强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反汗出恶风”,所以需要用个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液舒经络。葛根汤证中,因有“无汗恶风”可知,本证属寒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而用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在这两个条文中还要对比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方在原文中组成是一样的,但根据各自的病机以及宋朝大臣林亿的按语:“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尔。”可知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可能是由传抄错误造成的。但现代注家都没有将其删去,是因要保持古迹的原貌。所以在读经典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第四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这四部经典各具特色,各自理论重点不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去研究,但在学习了这四部经典部分选读以后,我却对《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部分兴趣浓烈。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被公认的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阐述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观点理论、对人体脏腑的认识、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至今仍然使用。在学习了《内经》之后,我对养生有了更为全面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内经》时,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良习性,什么是不良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远离疾病,怎样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的感受到《内经》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反反复复的研习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珍惜这笔财富,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只为了一时的痛快,肆意的破坏本已残破不堪的身体,让自己犹如一艘行驶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会湮灭,在现今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压力,前程的晦暗,常常起居不定时,饮食无节制,生活没有规律,透支健康,透支快乐,有些人以为有了前途,有了权势就等于有了一切,而对身体丝毫不加怜惜,然等疾病来袭时一切都无法挽回。现在疾病的感染者越来越年轻,让人不住的担忧啊!《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无论是年老的或是年少的,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从小开始养护身体,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生活才会精彩,健康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其实养生并不困难,难得是要有一颗持之有恒的心。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日积月累,认识不足就要加以改正,学到一点就要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得到慢慢的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谈虚无”,学习“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劳作”,善待自己,善待心灵,“和于数术,法于阴阳”,你就能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就会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医者,只有将疾患扼杀在摇篮中,才能确保病人的健康,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才会在行医时感到无憾。所以,一名医生不懂得如何养生,如何教人养生,则其不能称为称职的医生。若天下人都做到“和于数术,法于阴阳”,懂得规避虚邪,远离疾病,则天下无病也。
2012级专升本班: 张鹏
学号:201203030165
第五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数千个寒暑,《黄帝内经》揭示生命大道一路走来,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