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时间:2019-05-12 07: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第一篇: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重温经典,渗透中医,提升自我,发扬中医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科的知识宝藏,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大学的必修课,而对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我,未能深入的接触中医的知识是我人生一大憾事,但是作为医学院毕业的一员,以后也有可能与医院打交道,了解我国的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也是一种必然。而从中医经典选读中,我较为直接的接触了中医基础知识,学到中医中的精华,了解到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

从本学期思的中医经典选读课上,我认识到要学好经典,就必须熟读、理解和应用。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应用是提高。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应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熟读默记,娴熟于心,背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背得多了,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从小学到现在,你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你经常记忆的,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发现,你学的知识渐渐增多,那你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就会越深刻,因为以前的知识是基础,我们不断的运用基础,记的次数多了,理解就更加深了,每次运用理解有一定的提高。“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多读多记,到时你就可以应用自如,信手拈来。

第二、理解,古代经典著作的理论是深奥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条文中多次用到倒装、省略等文学方法,理解条文时多留意这些“陷阱”,方能领悟原文意思。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工具书,弄懂文理,借助注家及其注本弄懂医理。从熟读到对原文的理解,是一个深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借鉴历代注家对中医经典的研究,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钻研。

第三、应用,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习古代中医经典要与临床多结合,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就是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病人,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角度,缺乏实践经验与应用,则相当于是纸上谈兵,结局肯定是失败,中医也就永远都不会的到弘扬与发展,应用与实践才是事物得以发展的关键。

其实,在我看来,这三个步骤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经典选读所必经的途径,同时,我们学习其它任何知识需要的一个过程,从熟读到理解再到应用,脚踏实地。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升,不断进步,最终有所收获,取得成功。

通过中医经典选读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以上对于学习经典的方法,在对中医理解和学习方法的领悟上也上了一个台阶。如下几点是我从中所学:

一、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现今,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未能在市场中占领一定的地位,这与中医教育未能培养出中医人才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医课程培训目标过于广泛,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按照西医的模式,忽略了中医的综合性和非分科性;中西医课程并设,比例不当,在教育过程中,方法不当,学生混淆了中西医的概念;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而现今中医院西化现象特别严重,使得中医学子丧失信心,感觉中医变得无家可归。这些当然也与中医本身的局限性有关联。而学习了四大经典后,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中医经典的形成是不断总结以前的用药经验,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自身经验筛选出来的临床医药良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加深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在临床上正确运用中医与西医方法。

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一方面了解到中西医理论的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 证 ”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认识到中西医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结合,包括在诊断上的病症结合,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除此之外,还有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等等。

三、悟到学习的方法

1.打好基础。古代医家通过自身经验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打了扎实的基础。现代中医药的得以发展都是基于我国古代医家通过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我们学习知识也像是中医发展一样,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只有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学习才会更加容易,才得以积累到更多的知识。

2.勇于实践,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经典需要经验结合实践,我们日常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清华学子时刻谨记 “行胜于言”的优良校风,不断努力,一个又一个的成为我国的栋梁之才。今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希望中也提到“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因而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勇于实践。

3.注重思路,培养自身辩证论治的思维意识。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通过经验到技术,再到理论。而理论回过头来指导技术。中医学的宝贵在于辨证论治之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在汉代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的临床疗效与辨证论治也是密不可分,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才是学习中医理论的真正部分,学习理论就是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然后应用于临床。当今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思路,正如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提高了,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出路。

4.善于归纳总结。中医经典著作都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断归纳与总结,才得以补充完善,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而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更加离不开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归纳总结才能真正沉淀变为自身的

知识。正如古代医家将自身经验所获整理成经典一样,我们不断归纳总结,也能使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堆积,扩宽自身知识面,提搞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维系,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自然药物或非药物来防治疾病和保健的手段,以临床表现和人体自身感受为判断治疗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成就了中国传统医学之辉煌。要成为一代中医药大家,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就要从中医的原著中汲取理论精髓和各种学术观点,清代名医费伯雄说:“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 中医的四大经典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是弘扬和发展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关键所在。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之路不尽坦然,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只要杏林学子努力着,走好脚下的每一小步,就是迈出中医之路的一大步!而对于在医学院学管理的我而言,做到了解中医中的基础知识,并在以后不断加深自己的中医的理解,相信也能为今后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读后感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学习中医经典课程中,我受益颇多。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

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学生:李唐昌

学号:201203030126

12级专升本班

第三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读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12级中医专升本班 62号 张海东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而我更同意前一种说法。

二、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因很多条文中症状或病机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后对比。因《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因战乱、天灾造成书本的不全,以及传抄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书中条文顺序错乱及字的错误,所以需要前后联系对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证要与葛根汤证对比,两证兼有项背强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反汗出恶风”,所以需要用个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液舒经络。葛根汤证中,因有“无汗恶风”可知,本证属寒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而用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在这两个条文中还要对比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方在原文中组成是一样的,但根据各自的病机以及宋朝大臣林亿的按语:“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尔。”可知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可能是由传抄错误造成的。但现代注家都没有将其删去,是因要保持古迹的原貌。所以在读经典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第四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这四部经典各具特色,各自理论重点不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去研究,但在学习了这四部经典部分选读以后,我却对《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部分兴趣浓烈。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被公认的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阐述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观点理论、对人体脏腑的认识、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至今仍然使用。在学习了《内经》之后,我对养生有了更为全面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内经》时,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良习性,什么是不良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远离疾病,怎样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的感受到《内经》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反反复复的研习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珍惜这笔财富,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只为了一时的痛快,肆意的破坏本已残破不堪的身体,让自己犹如一艘行驶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会湮灭,在现今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压力,前程的晦暗,常常起居不定时,饮食无节制,生活没有规律,透支健康,透支快乐,有些人以为有了前途,有了权势就等于有了一切,而对身体丝毫不加怜惜,然等疾病来袭时一切都无法挽回。现在疾病的感染者越来越年轻,让人不住的担忧啊!《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无论是年老的或是年少的,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从小开始养护身体,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生活才会精彩,健康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其实养生并不困难,难得是要有一颗持之有恒的心。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日积月累,认识不足就要加以改正,学到一点就要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得到慢慢的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谈虚无”,学习“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劳作”,善待自己,善待心灵,“和于数术,法于阴阳”,你就能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就会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医者,只有将疾患扼杀在摇篮中,才能确保病人的健康,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才会在行医时感到无憾。所以,一名医生不懂得如何养生,如何教人养生,则其不能称为称职的医生。若天下人都做到“和于数术,法于阴阳”,懂得规避虚邪,远离疾病,则天下无病也。

2012级专升本班: 张鹏

学号:201203030165

第五篇: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数千个寒暑,《黄帝内经》揭示生命大道一路走来,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

下载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姓名: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对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姓名: 经典,何为经典?在我看来经典就是能不随时代变迁而仍被认同的朴素观点,并且能催生出新观点的事物。 自古到现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1)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心得 班级:12级中医专升本班姓名: 常正彪学号:201203030191 什么叫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是帮助人类治未病,防已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荣登寿域。阴......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6)(定稿)

    紫气东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高鬼神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明暗争斗冲突此起彼伏。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提......

    选读中医四部经典一点体会(最终定稿)

    选读中医四部经典 一点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6)

    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 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是创就......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