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心得

时间:2019-05-12 15:2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治病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治病心得》。

第一篇:中医治病心得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

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篇二: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篇三:中医师承心得体会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王 新篇四: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陈士鹏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篇五:中医心得

妈妈是个“土中医”

妈妈是个“土中医”。我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她的精心“护理”。在小时候,我常听妈妈讲,我是一个寒底型体质的人。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无论春夏秋冬,我的手脚摸上去是冰凉的,面色看上去是苍白的。寒底,从中医的角度上解释,应该是我先天禀赋不足,阳气亏虚,进而导致脾肾阳虚、气血双虚所造成的。于是从那时起,“寒底”像无法短时治愈或根治的慢性疾病一样,困扰着我到现在。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到处打听良方妙药。我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位“土中医”无微不至的关怀,阴阳平衡得到调和,身体状况渐入佳境。首先,她给我开了长期“医嘱”是,“少喝生冷饮料,多吃饭;多穿衣服防寒保暖;多运动,多晒太阳;劳逸结合,合理作息”。这简单的几句话,通过她每日每夜的唠叨叮嘱,成为了我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这些“医嘱”,能够有效地让我抵御大多数的内外病因。

除了抵御这些致病因素外,她还有一项法宝,大有灵丹妙药之势——老火汤。妈妈是土生土长广东客家女人,煲汤是她的绝活。她常常骄傲地对我说,婴儿时期,我是喝妈妈的乳汁长大的;而当我戒奶之后,我是喝妈妈的汤长大的。妈妈煲的汤,出于方剂却胜于方剂。不仅营养美味,还滋补调理身体。她所煲的汤,更是五花八门,有排骨汤、猪脚汤、鸡汤、鱼汤和水鱼汤等等,样样都是下了足量的材料的。由于我们这边有个只喝汤不吃汤料的习惯,而且她下的材料很多,所以除了肉类食材之外,我一般都不记得她还加了哪些材料。不过二十多年来,我每周几乎都能喝到妈妈煲的汤,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让我成为了一个挺“能喝”的人,对汤中的“秘方”略知一二。虽然妈妈煲汤主要的肉类食材各不相同,但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罢了。从这些风味各异的老火靓汤中,我发现了一些共有的“金配方”。这些“金配方”包括了山药、莲子、枸杞、黄芪、枳实、白茯苓、五指毛桃、红枣和生姜。相信经验老道的中医能够一眼看破其中的乾坤,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则要翻书探查以究其奥妙。凭着薄弱的中医知识,我尝试着写下此“金配方”的方解: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二者合为君药。莲子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五指毛桃健脾补肺药,舒筋活络;白茯苓健脾和胃,三者合为臣药。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姜解表散寒,三者合为佐药。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为使药。总体上看,方药的配伍也没有明显的禁忌,主要的功效是滋养脾胃,升阳益气。而加入不同的肉类食材熬制成不同的汤,只需方药的加减处理,功效和滋味便能侧重各异。妈妈的老火汤就是我服用了多年的长期中药,专治我的各种虚证。随着我的年龄增长,我生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强了。然而,“治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谓任重道远,原因是我小时候体虚多病。回忆以前,给我治疗大大小小的病痛,妈妈除了用老火汤外,还有一系列神奇的法宝:体痒用硫磺碱涂抹皮肤;用紫苏叶煮水洗澡治疗风寒发热;用姜片加薄荷膏敷其中防止晕车;艾灸治疗我的带状疱疹等等。以前对中医一无所知的我,仅仅是因为妈妈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妈妈的信任和敬佩,我就欣然地接受了,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土方法”的治疗效果是极好的。慢慢懂事后,我自己也会把这些方法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然而每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时,我往往闪烁其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我学习了中医学基础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了。虽然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是我从来不会拒绝中医。相反,我发现中医的许许多多治疗都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治疗效果很好、简便易行实用的。我相信,中医学基础就像是一把钥匙,只有掌握了它,才能开启沉淀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精华的中医宝库。

第二篇:【中医总结】疏通经络治病总结(二)

中医疏通经络对女性妇科病的疗效

足太阳脾经: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头晕,手麻、手脚冰凉是脾功能差。始于足大趾内侧的足阴穴。

足阴穴:通常用艾灸法用香烟代替。鼻出血治、例假不止,艾灸可止血。太白穴:贴着脚内侧骨头揉,缝里向指间揉。通过脾来补肺的穴。(山药臆米粥)

公孙穴:大拇指往下滑有个壳头。重要穴位,连心脏,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憋闷、吃太多了肚胀效果明显。

其他脾经都小腿内侧。三阴交:胫骨的边缘,地机、阴陵经、脾经治痛风。血海:把掌心放膝盖上大拇指的位置,敏感的点。气血聚集的地方。治血症:出血、贫血、血淤症。

小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8大方法调经止痛 让你经期也能安然无恙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同时也是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每次月经期都会发作。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多是由疾病造成。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痛经不是小事,不要指望生孩子后痛经会减缓,没有科学证据证明生孩子可以治愈痛经。凡是有痛经的病人应当到医院检查,要检查并了解全身情况,还应当做妇科检查,未婚女孩作肛门检查,主要检查外阴、阴道、子宫、卵巢,有无特殊病变,有无畸形。继发性痛经的病人要检查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可以根据疼痛的表现及妇科检查的情况,需要作基础体温测定、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及雌、孕激素的测定、B型超声波检查,以明确痛经所发生的原因。

这7种体质容易痛经--七种体质的调经方式

1、血运不畅型

经血颜色暗沉,觉得黏稠,有时有血块,经血量多,经期7天或以上。

小贴士:最好不要运用卫生棉条。多吃黑色、红色、紫色食物。不要久坐,要多走路,促进骨盆的血液循环。倡议喝些姜黄茶或用玫瑰花、红花、山楂泡茶饮。

2、怕冷型

一到经期,腹部就有受寒的感觉,痛经严重,月经通常都迟来,经期持续7天以上。

小贴士:注意保暖,尤其是肚子和脚上,可以穿厚内衣或厚袜子。经期在后腰或腹部贴一个暖宝贴。平常可以每天泡脚驱除寒气。建议喝一点肉桂茶。

3、压力过大型

经期前心情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贪食或厌食、便秘或腹泻重复交替,会长痘痘,会腹胀或腹痛。

小贴士:经期一定要保证有良好的心情,可以听听音乐,看看喜剧影片。每天起床后,做些简单的伸展操。建议喝茉莉花茶或薄荷茶。

4、贫血型

经血颜色是粉红色或浅红色,经血很稀,经期很短。月经迟来的情况很严重,经常会拖到四十天以上。经常觉得全身无力。

小贴士:不工作时少用眼睛,每晚12点前睡。平时注意营养饮食,可以吃一些动物肝脏或菠菜、大枣、瘦肉等补血食物。建议喝红枣茶或枸杞茶。

5、虚弱型

一到经期,脚就会浮肿,容易疲倦,且腰酸背痛,不太有食欲,经血量有时多有时少,呈两极化。新陈代谢差,水肿严重,特别下半身瘦削。

小贴士:每日三餐要有规律,多吃容易消化、营养饮食要平衡,适量停止运动。由于肠胃不好,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倡议喝杜仲茶、高丽参茶。

6、阳虚质

阳虚质人的表现: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吃或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静、内向。经期小腹隐隐冷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颜色偏淡。

小贴士: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7、血瘀质

血瘀质人的表现:面色偏暗,嘴唇颜色偏暗,舌下的静脉淤紫。皮肤比较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淤青。眼睛里的红丝很多,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月经时小腹疼痛,不喜揉按,经血色暗,有血块。

小贴士: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痛经的类型有很多种,治疗痛经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果掉入误区的话,就小心了,只有针对不同体质用正确的方法调理经期才能够预防女性痛经的发生。

痛经止痛调理的八个方法

1、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经期,应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吃冷饮等都是月经不调的护理方法。

2、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以免影响到性腺轴而引起月经不调。

3、使用由肉桂、附子、小茴香等中药材制成的世纪本草暖宫贴来调理女性月经不调。

4、月经不调的护理方法有经常参加锻炼,如游泳、跑步、快走、有氧操等,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保持体形,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

5、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色淡少质量稀,伴带下清稀,腰部酸痛、头晕耳鸣者属肾亏,宜多休息,节制房事来治疗月经不调,可多吃猪腰、禽蛋类食品。

6、月经先期,不要吃辛辣、煎炸等助火东火的食物。体制虚的人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肉禽、奶类食品,如果量比较多则应该卧床休息。

7、精神上要保持健康,要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各种不良的情支刺激,注意调护来治疗月经不调。

8、中医药调理。慕诗兰·中国旗下太妃坊芸研系列之菁止暖宫膏,由藏红花、香附、艾叶、黄芪、当归、益母草、玄胡、熟地、红枣、生姜、红糖等三十二味名贵中草药配伍而成,是女性补气内调,暖宫止带,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养血调经的首选佳品。

第三篇:中医实验心得

中医药学概论实验心得

中医源远流长,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瑰宝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医疗遗产、古代华佗、扁鹊更是擅长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放血疗法给人治病,效果往往是 神奇的,受到百姓的称赞和叫绝,自古以来,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放血疗法就在民间百姓心中深深扎根,为保健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世代维护者广大华夏儿女的健康。近代,由于西医的涌进,误导的认识,导致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中医推拿人才流失,中医秘方、祖传、奇术等有些相继失传,这是很大的悲哀,但是这几年,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中医的好处,继而又回归中医的趋势,国家有关部门也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医事业的发展,新的中医热潮重新点燃,这是反补归真的体现。

什么是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就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中医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拔罐是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这此中医实验,我学习了虽然时间不多,但也使我对中医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还没有接触中医这门课程时,我以为中医只是一些简单的手法,用来放松身体还可以,治病的话应该没什么效果,治病药物最有效。但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完全使我的想法转变了。高中时我就开始便秘,吃了很多种润肠通便的药都没什么很大疗效。有次从推拿书上看到使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便秘,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自己每天按照书上的方法在腹部按摩,原来真的有效,不过要每天坚持。我觉得推拿真的很神奇,为了想让自己多学点推拿的知识,我就报了推拿辅导班。在推拿过程中需要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而且又没有副作用,作用安全可靠,又容易学习。而且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所以学习一些简单的针灸按摩对自己和家人都有好处。

第四篇:中医实验心得

中医实验心得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加快速和紧凑,在长期的劳累中,人们才发现身体健康的得要性,因此,针灸、艾灸、拔罐在当今的社会中,广泛受的到人们的青睐。中医针灸、拔罐是什么呢?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中医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拔罐作为中国传统岐黄之术中一项重要的养生措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且在民间广为流行。古时候,人们采用挖空的动物犄角来拔出脓疮排毒止痛,所以称为“角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杏林大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来调理不适症状的描述。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出现了金属、陶瓷、竹木等各种材质的拔罐用具。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体中有14条经脉,它内属于脏腹外络与沟通,是运行气血的通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在临床上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疗效及判断疾病预治。针炙治病,是要针炙在一定穴位上的,这些施术点,是指人体体表部位,人体俯气血输注,它大体分为经穴、经外穴和阿是穴腧穴,有近治和远治的作用,当指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双重良性,另外,有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特殊性的作用。

腧穴的位置不像阿是穴那样好确定,找对压痛点就找到了它的位置,是很难确定精确的位置,医学上运用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如神门穴的定位,它在手腕部,腕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骨度折量定位法,(如劳宫穴,定位于在手掌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及指寸定位法(如天枢穴的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两寸,人的大拇指宽为一寸)拟取腧穴。每一个穴位都会有一个主治功能,如劳宫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口臭等症状。腧穴又分为手太阳肺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少阴三焦经、足少阴胆经等等。

通过学习针灸、艾灸和拔罐这次实验,我学会了一些日常保健和小毛病的解决办法,能运用一些手法去缓解疲劳。生活,学习让人忙碌,更应该去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革命本钱,运用学会的知识,爱护身体吧!

第五篇:学中医心得(精)

学中医心得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下载中医治病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治病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教学心得

    老年大学中医保健课教学浅见 ——凌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人应保持体格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方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老年大学无疑是老年保健教育的重要......

    会议主题推动中医难治病研究-浙江中医药学会[模版]

    附件3:参会须知 本次会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国家级重点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继续教育重点项目之一,每年一次,已连续主办了......

    佛法治病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还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贪瞋痴等无明。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

    中医医学生实习心得

    实习心得 持续了近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了,同学们或多或少收获了一些吧。这些天里,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嚎叫,一起不断的胡闹,使得实习继承了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上还是来时......

    中医四大经典心得(最终五篇)

    第一章: 理--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学习中医,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医理。医理不明,纵然知道很多中医学的知识,但使用起来可能会不得要领,甚至动手......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重温经典,渗透中医,提升自我,发扬中医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 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都......

    传统中医实习心得

    传统中医实习心得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