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分析
材料作文: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导引】
本题允许考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仍然具有话题作文的特征。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话题,审题不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作文就不再是以“话题”为范围,而是以“材料”的含意为范围。
材料含意具有多向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
可以从鲸的角度立意。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的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要命因素。由此可以立意为: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
也可以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引强敌于困境。由此可以立意为:用智慧战胜强敌;智胜于力;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
还可以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着眼确立文章主旨。在深水中前者强大而后者弱小,在浅滩上却强弱异变。由此可以立意为: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努力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才是智者;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作文都不能就鱼说鱼,而必须由鱼及人,联系社会生活,表现现实意义。
写感悟类作文,“感悟”、“思考”极为重要:
1.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思考。
2.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自然现象)及彼(普遍的社会本质)的类比思考。
3.推理想象。在感悟思考中,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4.综合比较。这一方面是指写作前要对写作材料及写作提示进行深入的综合比较,提炼出较好的立意;另一方面,是指由于思维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因此要通过综合比较进行分析、筛选而确定最佳立意。
写感悟类作文的要诀:读懂材料,把握材料寓意;看清提示,明确写作范围;选择角度,确定文章主旨。要大中取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切、思考最深刻、材料最丰富而又能写出新意的角度,大题小作,开口小些,挖掘深些。
【例文1】强 势 背 后 的 危 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会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观察形势,认清利害,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的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觊觎第一的宝座。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么?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
〖简评〗作者从鲸的角度立论,论证“强者背后”的危机,给人警醒。文章从3个方面展开论证:“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分别举刘备,项羽,商纣、夫差、秦始皇为例,事例典型,论证有力。文章总起总收,中间分而论之,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就文章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细察可以发现,文章第四段,也就是论证第三分论点的部分,与材料并不契合,鲸是以“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而陷入困境,文中“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不思进取”等语句与之相抵触。
【例文2】灵 巧 制 胜 的 技 巧
与体型巨大的鲸相比,沙丁鱼瘦小不堪,本来强弱悬殊的一场较量,结果却令人跌破眼镜,为什么?因为沙丁鱼灵巧。它灵巧,在它遇到鲸之后,立即向岸边游去,那里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它灵巧地运用了自身的条件,战胜了庞大的对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愿意成为鲸还是沙丁鱼呢?你可能会说既然沙丁鱼那么灵巧,当然是沙丁鱼了。但其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谁不愿成为庞大有力的鲸呢?注意了,灵巧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如果鲸能够冷静点,一万条沙丁鱼也敌不过它,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实力。
但在有实力或某些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灵巧的技巧依然是制胜的法宝。二战时有一群坦克战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堪称不败之师,对方的将帅没有办法对付,怎么办呢?这位聪明的将领想了一个好办法,当时是在沙漠之中,他就让几个人雇了一些骆驼,假装是沙漠中的商人,向坦克走去,坦克军起先没有当回事,就让他走进了阵列,谁想,这些人刚进去,就把护卫的士兵打死了,坦克只能干瞪着,距离太近,不能发炮,就这样,一队坦克就乖乖地被制服了。这无疑是军官的灵巧的作战方法创下的功绩,以己之巧,攻彼之滞,这就是灵巧的力量。
当然,除了斗争与战争之外,其实灵巧在经济商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据英国的一家报刊统计全世界排名前20的巨富中一半都是零售业联合连锁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采用贩卖小商品的理念来经营,而在排名50的巨富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搞庞大的汽车与地产之类的企业,像飞机制造类的工厂更是一个也没有。这种面向大多数人的一种销售模式,可以根据人们需要而调整经营,灵巧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成为“鲸”,便去拥有雄厚的实力,但我们应该记住沙丁鱼的胜利,运用灵巧这一成功的法宝。
(作者:一考生)
〖简评〗作者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确立“灵巧的技巧是制胜的法宝”的主旨,主要从战争、商业等方面展开论证。作者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肯定鲸的实力强大,强调要“拥有雄厚的实力”,突出“灵巧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这样辨证的看问题,避免了偏颇。从全文看,还应该加强“说理”。
当堂训练: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
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立意。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连环套”似的材料,这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须高度重视。【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导写】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
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官,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继续思考。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由此可以立意:“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
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
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仅仅而只着眼于局部,脱离整个语言环境而单从轿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立意偏差,如:“踏踏实实干好平凡的事情”,“舍己为人”……
有的同学虽然考虑到语境,但没有弄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了轿夫的故事,于是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主旨,显然跑题了。其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不同的对象讲这个“轿夫的故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而导致偏题、跑题,诸如:“严以律己”,“做人要自信”,“成功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做出正确选择”,“生活需要经历苦难”,“做人要正派”……
最后提醒一句:解读“连环套”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才能避免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审题失误。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走好自己第一步的道理。正如故事所述,开始,轿夫尚在,小心地躲避着泥水。力求一身清白。然而,当他一不小心一叫踩进了泥坑之后,便破罐子破摔,不在爱惜自己。直至全身上下也没一点干净之处。可见“一不小心”的“一脚”最终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后果。这个故事,告戒了我们要小心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轿夫最初在行进中小心躲闪着、不想把自己的新鞋打湿的行为,其实是在固守着他最初的一种理念--不让新鞋被积水弄脏。但当新鞋被弄湿了,就索性“破罐子破摔”无所谓了。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对下属官员的一种告诫、一种引喻、一种警示,细细想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许多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一定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要保全自己的清白,靠的就是“自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视名利淡如逝水,志当存高远,心常怀敬畏,时刻敲响自警的暮鼓晨钟。试想,连我们的明代乡贤王廷相,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诫须终生莫忘“新鞋粘泥”的为官之道,今天我们的各级管理者怎能不自省、自诫、自制和自警呢?
【优秀例文】防微杜渐做好人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
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
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
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
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评点:这篇议论文中规中矩。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朴实无华而又旗帜鲜明。开头引述材料,然后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为官之道,很自然地扩大为做人之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接着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证:先讲防微杜渐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层,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列举史例证明:胸中有浩然正气。结尾引用恰当,总结全文,也照应题目。
别在污秽中沉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
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
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
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
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
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
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
评点:本文与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确当的。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陶渊明的事例妥当。作者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与黑暗抗争,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结尾结合自身,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用散文化的语言说理,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
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
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
守德当慎
轿夫对脚下一尘不染的新鞋倍加爱惜,一旦不慎踏入泥水,便不再爱惜如初,终待之与敝屣(xǐ)无异。王延相讲的这件小事看似平凡,却埋藏着一个深刻的喻示:
人皆爱德,守之惟难,故守德者当慎!
这个结论看似与故事没什么关系,但仔细思量,却能找到其中微妙的类比。我们的人格不就如同那双鞋吗,多少人起初爱惜它的纯净,然而当一不小心沾染了世俗中的污泥浊水,起初的珍惜与坚持就慢慢沦为妥协与放任,最终失去了当初的坚守。新鞋脏了尚可以洗濯,而美好品德被玷污的人格却往往难以洗刷干净。这正警示着御史们,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德不可一日丧之,守德当慎之又慎!
孟子说:人性向善,犹水之就下。对这句话我至少表示一半赞同。人性最初似乎都是具有对美好事物、崇高品质的一种近乎本能的爱惜的,正如屈原所说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然而我们却一次次地在历史中,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本来有着美好品德和崇高追求的人,一旦不慎沾上了些许丑恶,自此开始放任自流,走向沉沦。屈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即便被打击被放逐也始终不改,可谓守德之慎者。而当现实不容许他再坚守下去的时候,他选择用死来捍卫人格的清白,终身不蒙世之温蠖。古之贤人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守德之难,难在防微杜渐。很少有人是一下子坠入丑恶的渊薮(sǒu 渊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的。新鞋总是从那第一次些微的玷污开始变为敝屣。守德慎就要慎在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和细节,一点点违背和过错都有可能是你新鞋踏进泥水的第一脚。常听人说杀人放火的大盗多始于年少时对看似不足为提的小偷小摸的放任,报纸上报道的贪官污吏往往是从微小的“人情”上开始堕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正因为如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佳话才广为流传,成为“守德当慎”回响千年的一声警钟。
在王延相讲完故事之后,一御史说道:“终生不敢忘。”的确,坚守美德,坚守人格的纯净是“死而后已”的事,不可不慎之终身。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路时,为保持那新鞋的清白,不也应谨记这“守德当慎”的寓言,慎以终身吗?
第二篇:作文分析
第四单元作文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围绕“环境”展开小小辩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
2.明确交流要求。
辩论前,要分好组,去实地调查了解,做好记录。根据观点的不同分组。辩论中要讲清自己了解了什么地方,那里环境如何,谈谈自己的感受。辩论中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3.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变化最大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优秀辩论员”。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以“……便……了”为话题,写一个地发的环境变化。
3、习作要求: ⑴、把事情写清楚,语句通顺、有条理。
⑵、内容要突出“变”,写出自己的感受。
⑶、题目自拟。
4、明确习作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选材来写?
5.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想象这个地方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按一定顺序的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6.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例文一:
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玉林。它虽然没有北京那样悠久的历史,也不是上海,深圳那样的大城市,但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玉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荷作文网
走上街头,进入眼帘的不再是一副穷酸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路边的骑楼变成了一栋栋三层式的小洋房。当你走在路上再也看不见那些坑洼的烟尘滚滚的泥路,摆在你眼前的是一条条平稳又宽阔的沥青路。小荷作文网
夜晚,我与妈妈到云香桥散步。一阵秋风吹过,给人们带来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瞧!路边新颖而又精致的彩灯一闪一闪,恰似千万只萤火虫在路边徘徊,把南流江点缀得更加美丽。告诉你,南流江也变了。经过的人们不在是掩鼻而过,以前浮在南流江面上的那些又脏又臭的垃圾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突然感到欣慰,南流江在边,它为什么会变?因为人们的素质提高了,人们的脑子里不会再有随手扔垃圾的念头。两岸绿草如茵,一些美丽花儿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草丛中若隐若现。江水缓缓地流动着,水清澈得可以看见那些欢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它们似乎也在为南流江的变化欢呼,喝彩。江面上飘荡着一些游船,船上的人们有说有笑,悠闲地观赏着这条美丽的南流江,观赏着这个崭新的玉林市!
看到了吧,知道了吧。这就是昔日无人知晓的玉林。它,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东盟,走向世界。总会有这么一天,玉林会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
啊!玉林,我美丽的家乡!前进吧!我会永远支持你。相信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你会变得更,更富饶。
我发现王大叔变了_
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不但家家户户都富起来,人们的思想也变了.王大叔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他以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赌徒,嗜赌如命,为了赌,可以“废寝忘餐”.常言道:久赌无赢家.这话一点也不假.王大叔在赌场上常常瞪大眼睛,每次出牌总要动一番心计.尽管这样,“财神爷”也不会照顾赌徒的,到头来王大叔还是“孔夫子搬家——净输(书)”.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再赌了,可他就是不听.全家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就给他全输光了.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醒了王大叔.他终于觉悟了,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王大叔向银行贷了三千元,办了一家养鸡场,他在辛勤工作之余,还阅读大量有关养殖的书籍,明白怎样能使鸡的肉质嫩滑,百病不侵.由于他以科学搞养殖,他养的鸡好,卖的价钱也高.他现在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万元户”了,不但还清银行的借款,还买了车,建起了一座房.他终于靠劳动致富了.我发现人们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变富裕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地焕然一新了.第五单元作文笔下生辉
习作内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情。
2、把最感人的地方些具体。(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做细致地描写。)
3、习作完成之后,同学之间要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习作目的: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学习步骤:
①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先进行同学间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填写选材表格。
自己帮助别人别人帮助自己
学校
社会上
家里
最终选材及理由
②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填写“最终选材及理由”)
注:以上两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典型事例,唤起真情实感。”③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用坐标轴的形式来表现,见后)
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对应事件发展过程,填入坐标轴。
例如:天黑了,不知名的叔叔送我回家
紧张——焦急恐惧——怀疑…安心——激动(感受)
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④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可以组织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⑤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⑥个人根据评议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
例文
一件助人为乐的事
今天,快上英语课时,邓德旺吐了。邓德旺的同桌吴笛气得火冒三丈,吼道: “死旺仔,你把我的新衣服弄脏了!” 后桌的方倩也大惊失色, 尖叫: “死旺仔,你把我的新书包弄脏了!” 说完还号啕大哭起来。许多人扭过头,捂着鼻子,指责邓德旺说: “你不懂到外面去吐啊……” 只有两个人一言不发, 他们就是班长符芳蕊和副班长符策豪。只见他们俩默默地拿着铲子到楼下铲沙子,然后用最快的速度跑上来。符策豪热心地把邓德旺扶进校医室,而班长则用沙子把脏物轻轻盖上。我们其他同学全都漠不关心,若无其事地开始听英语老师讲课了。
上第四节课时,班主任得知了此事,表扬了符芳蕊和符策豪,批评了我们大家。他说: “做一件小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就等于做一件大事。” 话音刚落,班里就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件事后,许多同学都学会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困难早点消失。
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我的同桌是一位天真活泼的男孩,他的名字叫李明.他在校内校外的好人好事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数也数不清.我校附近住着一位老人,他是一位9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明看见他没人照顾,每天拄着拐杖吃力地去食堂买饭,心里好难受.于是,李明他每天放学后就去帮这位老教师买饭.为了让这位老教师吃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他事先记下当天的菜单,将菜单送到这位老教师家里,让这位老教师选择.然后李明他自己再去食堂买回老人爱吃的饭菜.即使遇到下雨,李明他照样撑着雨伞去食堂买饭.他宁可让自己淋着,也不让老教师的饭菜淋着.老教师吃饭时,他就帮这位老教师整理房间,尽量为老教师多做一些事.有时老人生病,他便一口一口地给这位老教师喂饭.李明做好事不是图回报,也不是为了受到别人的表扬.而是真正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李明总是把别人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总是把别人的快乐看成是自己的幸福!每当李明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总是满腔热情地去帮助别人.李明真是我们学习帮助别人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三篇:作文分析
一、作文的审题
从历届高考作文看审题——提示语和要求,考生应该怎么审?
写作文时要把好审题关。即使题材不限,也不能写出没有题材的文章。考生还要把好结构关,注意文章的详略,开头和结尾须紧扣主旨,突出文章亮点。但审题作为第一步该怎么审呢?审题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提示语怎么审
有的时候,提示语对作文的审题起关键作用。
例:2002年全国高考卷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的提示语——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这个提示语,其价值取向是,选择“既利人又利己”的“双赢”。这是对长期以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不科学的道德观的拨乱反正。这一道题目,写了“选择”算审题勉强及格,写了“激烈思想斗争之后的选择”算审题中等,作文里只有写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作出了利人利己的选择”才算审题优秀。
有的时候,提示语的含意不必深究。
例: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2004年江苏的这道作文题在全国引起了很大争议。这段提示语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复杂,与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范围并非完全一致。提示语说的是,“灵动的背后存在着大的沉稳,同时沉稳的内部也有小的灵动”,这道作文题应该只根据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和作文要求来写。
例: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好奇心》的提示语: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这里,“好奇心”与“发现”、“惊喜”、“快乐”的联系是一目了然的,又是十分浅显的;而“好奇心”与“质疑”、“烦恼”、“智慧”的关系,就不那么直接,不太好写;至于“好奇心”与“高尚”、“平庸”的关系,恐怕没法写;人们一般认为,“好奇心”带来“创造”的动力,而这一点,这段提示语里却没有。
有的时候,提示语老老实实起到了只作提示、不作限制的作用。
例:去年江苏卷的作文题——命题作文《品味时尚》的提示语:
“‘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
2009年江苏卷的作文提示语提示了选材的范围——“语言、服装、文艺”等类别的时尚,又提示对待“时尚”持肯定或否定这两种态度都可以。
复习办法: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作文题目里的“提示语”:(1)要记住这些典型的例子。(2)在考场上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建议在决定是不是严格按照提示语的内涵去写时,可以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思路。(3)今后四十多天里在老师和权威资料的指导下适当做一些审题练习。
“要求“怎么审
作文审题,要审清命题或话题的题目,要审明提示语,还要审好作文要求。
要注意作文要求里有没有跟一般的作文题目里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盐城卷的第一条要求;比如2004年江苏高考题作文要求里对《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可以只写一个方面”的提示,2005年江苏卷作文要求里对《凤头、猪肚、豹尾》——“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展开”的提示;还有,如果作文要求里有“联系现实”这四个字,那就不能写寓言、科幻、玄幻、小小说。
二、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审题
(一)、破题
1、寓言的寓意: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事物的正误深浅起了“误导”的作用。
2、提示部分的要点:
(1)联系现实,扩充寓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2)连设两问,引出话题“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思路
1、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由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抽象而宽泛的话题,又加之“题目自拟”和“立意自定”,所以考生在选择材料和确立题旨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自由度的增加一方面可使部分考生易于发挥--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也令部分考生心生茫然--有如一瞬间大海捞针。理智与聪明的对策是:从大中取小,从小中见大。
2、布局谋篇:立足两个点和两个关系认真审题后会发现,提示当中的两个点和两个关系是支撑本次作文的骨架。“感情亲疏”是前点,“对事物的认知”是后点,将这两点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个关系,即“有没有”和“什么样”。
3、命题举例
下列几组议论文命题,是根据高中生大致占有的人文知识量和平时写作训练习惯(模式)而虚拟的,可供考生参考。
(1)《谈“情人眼里出西施”》或《也谈“情人眼里出西施》
(2)《“任人唯亲”小议》或《“任人唯贤”小议》
(3)《“合情”与“合理”》或《“通情”与“达理”》
(4)《“挥泪斩马谡”的启示》或《“包公赔情”的启示》
(三)、话题辐射的三方面要义
1、感情亲疏--要说清一个“情”字
(1)人是有感情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人的感情是多样的、有差别的。从性质上分,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从程度上分,有亲、疏、远、近等。
(3)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种复杂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包含着感情即感情亲疏的因素。
2、对事物的认知要说透一个“理”字
(1)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是人类生存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课题。
(2)对事物认知的关键和实质,是对事物的“理”的认知。“理”在不同情况下被解释成“事理”、“物理”、“道理”、“真理”等。
(3)对事物的认知虽然包含感情即感情亲疏的因素;但作为客观存在的“理”本身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应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情”与“理”的关系
(1)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如父母因爱孩子而更了解孩子,因更了解孩子而更有利于帮助孩子,使其健康地成长、成材。
(2)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如父母因溺爱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因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气,使其不能健康地成长、成材。
(3)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时,可借助“情”的力量达到对“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时,应挣脱“情”的枷锁,投入“理”的怀抱,让“理”驾驭“情”,让“情”服从“理”。
三、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演练
北京题
《包容》,800字左右,文体不限。
上海题
以《忙》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广东题
材料作文。以寓言《郁离子•冯父》改编的一篇100多字的短文,要求写一篇以语言与沟通为主题的作文。材料内容(大意):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辽宁题
有一记者问名人的妈妈,她是否对儿子感到自豪,妈妈答道:“我感到自豪,但我还有一个孩子正在地里挖土豆,我更为他感到自豪”,这样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自豪与平凡”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浙江题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天津题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福建题
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湖北题
10个人买镜子,有9个人都买了昏镜,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以“买镜”为题写一篇话题作文。湖南题
现在在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述。写一篇自命题作文,体裁不限(1000字左右)。
重庆题
有一个人攀登一座山峰,爬了8000多米就返回了,有人说,你仍可以往上爬,甚至可以到顶峰。但此人说:“我感觉到自己只能爬到这儿了”,请你以“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004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思路
北京题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有很多角度可选。从内容上看,“包容”有包含、容
纳之意,涉及到人的品德修养,题意不难理解,考生有话可说。既可正面立意,也可反面立意。并且考生可以联系课文《<宽容>序言》。从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疙瘩。人与人相处,各人性格、兴趣爱好也不会一样。面对此情此景怎么办?要学会包容。有容乃大。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化干戈为玉帛。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
考生可以从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回忆一些现象,然后选择某一桩事例,作为话题,切入分析,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够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可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剑拔弩张,后果又将会如何呢?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择一些在常人看来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来突出所记人物的优秀的品德和修养,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之”的印象。
上海题
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忙”抓住了社会的特点,即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当下终于又忙于考试了,其中的甘苦感悟,真是有一肚子话要写了。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碌之中。作文的立足点可高可低,作文的视角可大可小,应该是每个考生都能写得出,而且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可能写得很出彩。所以,以一个“忙”字为题,妙不可言。
广东题
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话题作文,许多人免不了要想:话题作文能走多远?高考还会考话题作文吗?特别在备考后期,网上各种“专家预测”满天飞,让人烦不胜烦。在种种疑惑和猜测中,广东高考作文揭开了谜底: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自由性、多样性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保留了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题目构成仍然是三段式的阅读材料、要求就某一话题写文章和诸如立意、卷面、字数等方面的注意点。把该题与去年的全国题比较,材料用现代汉语表述,考生易于理解。出题者是个好心人。
客观地说,今年的作文在审题方面没有为难学生,题目的提出都是比较明确的,话题本身往往就是我们可以写作的范围或者说是对象,材料往往是提出话题的引子。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又符合广东是方言区需要大力推普的特点,结合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推普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积累的素材,大部分学生都有在语言交流中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一般学生入题都比较快,不会偏题。但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写出一篇构思独特、选材精确、寓意深刻、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又不容易。
这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引进生活之活水,广泛阅读积累材料,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在审题、拟题、拟题纲、选材定文体、构思各个环节按步骤开展重点突破和片段性的技巧训练,强化写作的入题技巧,写好绝妙的开头语和结束语,强化漂亮语段的训练,生动描写细节,深刻分析形势,使学生能够勤于观察,练就慧眼,在考场上旁征博引,驰骋想象,句句千钧,写出具有时代精神、注意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文章。辽宁题
这个作文题的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在人们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与平庸是相等。鄙弃平庸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一位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值得自豪的。
浙江题
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社会矛盾。它是一般青年人都能够面对,能够亲历的事情。年轻人应学会面对人生,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矛盾,要有自己的想法,整体能反映综合能力。
天津题
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这是材料给定的意义。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更要紧的是选择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
可以两者兼容。
福建题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薛宝钗、霍金等等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
湖北题
题目浅近,寓意深刻。在生活中,要买模糊镜子的人看来是不多的。但是,在生活中,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希望“模糊”的人,却还不少呢。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似乎可以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吧。当然,从“要买清晰的”这一角度,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湖南题
这道作文题很有针对性,家庭教育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要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写真事、抒真情、讲真话,围绕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关键是选定一个立论中心深入分析。
以家庭教育为话题的作文,怎么能让学生来写,应该由考生的家长来写。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孩子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有很多教训或经验,有切身的体会,深刻的感悟,独到的方法,家长最有发言权。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家长,让他们模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有隔靴搔痒之困惑。也许,命题人试图通过高考,纠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心不可谓不良苦。按照命题人的意图,家长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家长教育孩子,孩子教育家长,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也许,每个人将来都要做家长,让学生先尝试一下当家长的滋味,可以未雨绸缪,先做预备家长、模拟家长,将来当家长时,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从这个意义上看,湖南的命题,确实具有远见卓识。重庆题
这道作文题颇有生活气息,能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话题所附的材料实际上为“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实例,由此引发的思考可以检测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道作文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四篇:作文分析
作文,好的方面:
1.句子化用得好,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失意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
2.事例语言经典:
朦胧之中,张爱玲穿越民国的烟雨,踏着悠扬高雅的步伐,走过旧上海的大街小巷,她身后的薄雾,早已化作一片凉雾。从小,不得不面对父母的离异,父亲的打骂,却在这失意之中,创作出清新优美的文字,宛如午后唇边的一抹茶香,似烟花四月的小桥流水。以任意一种姿态舞尽了明月的光芒,成为生意生活中走出的坚强女子。
清风,残柳,荒园。史铁生的轮椅缓缓驶向地坛。“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面对人生的失意,他坦然面对。用一支大笔,尽显生命的高大,思想的深邃,成为坐在轮椅上的真英雄。
不足的方面:
1.书写乱,乱涂乱画,卷面乱,卷面效果差。
2.错别字多。如:謿讽,导至,坚韧日啖荔枚三百枚,泻气,情天霹雳,激砺等
3.引用材料的痕迹明显。如:正如材料所说,4.偏题,《乐观是一种态度》通篇谈“乐观”,“失意”是陪衬,喧宾夺主。
5.硬伤多,所引名言、所举事例与人物不符。如“伟大的文学家徐悲鸿”,“沈从文坐
在轮椅上”等
6.低幼化,流水账,所写内容依然是小学初中高中,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7.所选取事例过于集中、陈旧,如:苏轼、李白、史铁生、霍金、陶渊明等
8.对“失意”这个主题理解不准确,不到位,不符合逻辑。
(1)“失意”如同挫折、错误、失败、困境等,本身并不是美好的事物,并不值得我们期待和追求,也不能给生活带来正能量,但有的学生文中体现出来对失意特别期待,人生离不开失意,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精彩人生,没有失意要争取失意,然后才能创造精彩。但是,精彩和失意没有必然的关系啊!
(2)“失意”虽然不值得期待和追求,但是生活中避免不了失意。处于失意的境况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坦然、乐观的面对,能正确的认识“失意”,能从失意中摆脱,生活依然是美好的。
(3)坦然、乐观的面对失意,摆脱失意的过程,可能会有意外之喜。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在一个方面失意,在另一个领域会有以外的收获,让人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砥砺了意志和品行,增加了经验和阅历,让自己变的洒脱,坚强乐观,让人生有了别样的韵味。
第五篇:作文分析
作文分析:
一、以“咀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一)题目解析、审题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向前走半步,就是命题作文。这半步是要自己走出的,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应试技巧,主要表现在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把题目“补”好之后,就是适合于自己写作的命题作文了。补题最好以写“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一个半命题变成就像是自己命的一个题。
“咀嚼”本意是指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但在这里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反复体会、玩味。横线上填上一个名词,可以是亲情、友情,但一定要找一个自己擅长的。
在审题时,导语也同样重要。既然“导语”作为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中考作文题的必要过程。此导语中含了五句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我们去进行发散联想。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意在让考生展开联想,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表达的“地方”,以便顺利成文。
(二)选材与结构
这篇作文的取材很广,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历史故事、新闻故事,但最关键的是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的安排。
五彩缤纷的人类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有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材料选得准,选得好,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半”。考生写作文应该注重捕捉生活的闪光点、挖掘生活的新鲜事。生活的闪光点、新鲜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生活的体验、知识的积累获得的。
结构就是人们常说的“布局谋篇”,它包括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叙述的顺序和线索,以及材料的详略处理等。考生“布局谋篇”时,在遵循事物与文章本身的内在逻辑性的基础上,要尤为注重结构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三)开头与结尾
写好一个开头,等于文章成功一半。如果头开得不好,则写起来文思不畅,步步艰难。在写这篇作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切题,围绕“咀嚼”下笔。我们可以采用“引用法”来开头。“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若是议论文则常以名人名言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对于结尾,可以采取抒情议论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四)例文赏析
咀嚼苦难
苦难是人生之树上一颗奇异的果实,不懂得它的人,一尝便知其苦;而懂得它的人则知道,只有细细地咀嚼,才能尝到那苦后的甜。
——题记
有人说,生有苦难,活着即炼狱;有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由此看来,生活即是一棵长满苦难之果的大树,而我们,学会了咀嚼苦难,也就学会了品味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咀嚼苦难,我们才能活得坦然。你看那泛舟赤壁的苏子,在明月清风间咀嚼乌台诗案的苦难和被朋友出卖的痛苦,然后默默咽下这生活的苦酒。他把苦难的酒酿成放达的歌,寄情山水,逍遥红尘,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自我。也许双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却对命运说“不”。这个生活在苦难深渊中的人,用心咀嚼着耳聋的痛楚,众人的嘲讽,将苦难的果实连汁吞下,然后用颤抖的手在琴键上弹奏着,终于弹出了令人惊叹的旋律。这个咀嚼苦难的人,用心奏出了欢乐的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走向成功。江山断送对君主意味着什么?死亡?至少对勾践不是。这个落魄的君主,在吴国的牢狱中,在夫差的皮鞭下读懂了苦难的含义。他一面品尝胆汁,一面构建着建国的蓝图,终于,越国灭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勾践也因此名垂千古。
苦难是一颗奇异的果实,只有细细咀嚼,才能品出那埋在苦涩背后的甘甜,尝出了苦难的真味,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真味,那看似泥泞坎坷,布满险滩的人生路,也将变成康庄大道,一马平川。
二、《点燃心中的火炬》
(一)题目解析、审题
这个题目属于“激发感情”这一类,很明显,这是一个比喻类的题目比喻。“火炬”比喻坚强有力的支持,比喻在困难中支撑我们的力量,首先可以含蓄的点名自己心中的火炬是什么只有体会到了这一点,才能开始作文。这个“火炬”可以引发一些思索和回味,可以激起一种眷念,一种欣慰,或是一种豪情。围绕这个文题,可以表现:①困境中的奋斗。如青春少年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坚韧不拔、一个家庭在突然而至的意外面前齐心合力、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为生存的发展而团结奋斗等。②挫折中的努力。如为恢复友谊而进行诚实耐心的工作。在遭到误会时对自己心理、行动的准确把握,在环境不顺畅时富于理智和智慧的运筹等。③生活本身给人的感悟。有些事情不是困难和挫折,例如愉快的登山旅游,深夜之中完成了小论文的写作,严冬过去春天给人带来喜悦等。在这些内容中点缀一点细节,紧扣文题去点化意境和主题,也同样是耐读耐看的审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能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抓住了纲领,就能成竹在胸了。如《点燃心中的火炬》中“火炬” 就是题眼。
(二)选材与结构
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以记事为主。又可以想到,这类文章,最容易写得枯燥无味。实际上,记事类文章中,往往都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或表达一种见解,或引出一种意义,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一种道理。所以我们写作此文,要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多下功夫,拿开头来讲,应尽量做到富有吸引力或感染力,可以用倒叙的方法设置悬念,可以用抒发情感的方法引出故事,也可以用引用语录、格言、警句的方法点示主题。拿结尾讲,则应尽量做到点示出事件的深刻含义,如写“咀嚼失败”,能够引申出实践出真知,循序而渐进,要敢于独立思考,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多方面的意义,这样,文章就可以做到既感人又深刻。
(三)开头与结尾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比喻、排比手法、叠词手法等生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做到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也可以采用设问方式,先设下疑问,再展开故事,这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结尾时,我们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收获,这样才能避免虎头蛇尾。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开头好,有吸引力,把读不读两可的读者吸引来,使之必读;结尾好,有挽
留力,使读者读后还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四)例文赏析
点燃心中的火炬
当北京奥运盛会日益临近的时候,参加奥运火炬武汉传递的四川火炬手陈秋实,带着这枚“祥云”火炬来到德阳“东汽中学帐篷学校”,校方特地组织了一次“摹拟火炬传递”
假如不是“5·12”那个黑色的日子,东汽中学的高三学生会像其他应届高中生一样,填写志愿、如期高考、等待录取通知书,也等待中国人期盼的奥运盛会。
猝不及防的惊天大地震,一刹那改变了一切!东汽中学教学楼顷刻垮塌,夺去240多名同学的生命,教导主任谭千秋为救4名学生以身殉职感动了中国„„我们在受灾群众最集中的德阳体育馆采访,就遇到东汽中学师生。数日后,我在德阳三中又寻访东汽中学的学生,高三学生集中在这里学习与生活。已经放假的校园静悄悄的。地震时德阳三中的楼房基本完好,只是有些裂缝。楼道外的草坪竖起一长溜的白色帐篷,里面有黑板和桌椅,篷壁写着一句话:“把地震的时间夺回来”。我与几个高三学生相识之后,大家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眼里只有学生的老师们。把每一个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孩子,既是崇高又是基本的师德,何止体现在教导主任谭千秋一人的身上?东汽中学的老师们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是先人后己、舍生取义的“谭千秋”!
在高中教政治课的李开盛老师,地震时冒着危险疏散学生。班上学生跑到外
面的空地上,李开盛给学生点名,同学们只看到他的额头在流血,却不知道他的心也在流血。他的17岁儿子李冬春,就在东汽中学高二(1)班,也埋在了废墟里。儿子去世对李开盛妻子打击特别大,他每天晚上都会回去陪他妻子,白天又会像平常一样跟学生在一起。
同学的悄声“揭发”,让我结识了薛峰,一个冒死救人的19岁男孩。地震时薛峰在四楼教室上课,和同学跑出楼道,看到戴崇威老师半截身子埋在瓦砾中,他忙和两个老师费力挖掘。救出戴老师,他背起来就往外狂奔,不顾自己赤着脚。戴老师一只手和一只脚断了,生命垂危,他气喘吁吁地鼓励,坚持啊,我们还等着你给我们上课呢。
我问薛峰怎么救人的?薛峰眉毛一扬,你怎么知道的?看我问得诚恳,他也就如实相告:“我找了几个男同学继续救人。我对他们说,跟我走,是兄弟有难同当。班上两个女同学,一个是挖出来的,还有一个是拉下来的,我们所有的男生都有君子风度,找到通道,都是让女生先走,我们垫底。跑得急,鞋子掉了,踩在碎玻璃上,流血了,也不管。”
薛峰随学校撤到德阳,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薛峰亲戚跑到学校找到薛峰,他才得知一个晴天霹雳似的消息,地震时他家所在的九龙镇同心村房屋毁灭性倒塌,父母都亡故了。他回家奔丧时,没见到父母最后一面,因为防疫,父母遗体已经下葬了。成为“地震孤儿”的薛峰,永远记得父母的叮嘱,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薛峰说,我是学文科的,但体育成绩比文科成绩突出。我想过了,考不上本科就考大专,然后专升本,或者去当兵。田径运动是我的强项,我本来准备上体校的。身体好才能救人嘛!这又说到了今后的志向。坐在一边倾听的易小璐,也是19岁。她在家是小公主,一大家人宠着,无忧无虑。地震后女生抱头痛哭时她站出来,提醒大家:“我们总得做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自救,一下子长大了。她说,我以前不懂事,跟有些同学发过火,他们来不及逃生,被埋在废墟里了,我想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当北京奥运盛会日益临近的时候,参加奥运火炬武汉传递的四川火炬手陈秋实,带着这枚“祥云”火炬来到德阳“东汽中学帐篷学校”,校方特地组织了一次“摹拟火炬传递”。东汽中学师生们托举火炬,环绕学校田径场奔跑接力,激励人生“更高、更快、更强”。
高考前薛峰与易小璐在地震逃离后第一次重返母校,就是因为“摹拟火炬传递”的最后一站,选在了汉旺东汽中学旧址。要陪火炬手陈秋实前往,选出的学生代表就是薛峰与易小璐。站在倒塌的教学楼的对面,薛峰与易小璐泪流满面,高举奥运火炬向着逝者大声呼喊:“你们一路走好吧,我们会带着你们的希望,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点燃心灵的灯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这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与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时,人被忧愁包围,心也跟着波澜起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心灵不堪重负,身心俱疲而半途而废。所以,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遇到什么大风大浪,我们都得保存一种愉快的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人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全身。于是,心灵的褶皱也被抚平,留下一片无痕的净土。
当重重的烦恼向你压来,请走出户外,寻找那群真诚的朋友,向他们倾诉你的烦恼,在促膝长谈中得到解决的方法。就像儿时一个人在家怎么也拼不好积木,跑出门外找来一群小朋友。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在欢声笑语中一座城堡已经建成。于是,烦恼一扫而光,童真重新回到心中。就像躺在妈妈怀里酣睡的婴儿一样安详、甜蜜。
当层层的失意胀开,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里寻找一丝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点亮心灵的灯,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点亮心灵的灯,你会欣喜地发现:点灯人不是只有自己,朋友、亲人、师长都可以为我点灯。人生路漫漫,可是同行的人很多,何苦独自面对困境呢?
点亮心灵的灯,你会明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照进来,宁静之心便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灯。让你前行的道路永不黑暗。
点亮心灵的灯,你便可以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挑战,不断自我超越。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三、《新春又临近》
(一)题目解析、审题
审题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要深入分析,挖掘文题中的隐含信息。隐含信息就是题目的深层含义,常常是丰富幽微,是颇具内涵的,是命题者对作文者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检测。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审题时要深察多思,快速调动生活积累,准确捕捉文题的确切含义,三思而后得。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又”这个字,要写出变化,过去是陪衬,主要是要借助过去来衬托现在。
(二)选材与结构
首先要想,要放开思绪地想,想到幸福的时刻,想到美好的场面,想到欢乐的节日;想到今天,想到昨天,想到未来………其次要“选”,即根据“新春”这个特定的节日或者说是特定的环境来进行选材,要明确所写的事、所想的事、所抒的情为什么一定与“新春”有关而不与其它节日有关。再就是要“扣’,一定要扣住“又”来写,要注意在文中或用“新春”来引出内容`,或用“新春”来设置情景,或用“新春”来烘托气氛,或用“新春”来抒发情感,或用“新春”来结构全文。
(三)开头与结尾
开头可以联想回忆,巧妙叙述,我们可以追忆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
对于结尾,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这几种结尾法:
“引用结尾法”,就是引用名言警句、诗歌、歌曲等来结尾;
“含蓄结尾法”,就是结尾委婉含蓄,给人以无穷回味,或以设问、反问,提出新问题,让人向纵深思考;
“出人意料法”,就是在文章结尾写出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
“虚幻结尾法”,就是用虚幻的想象作为结尾的写作方法。
(四)例文赏析
新春又临近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孩子来说,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但对于我来说,春节没有这么好,春节的到来,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
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能有好多的点心吃,那该有多好呀!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别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穷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
又是一阵清脆的爆竹声,把我从往事中拉了回来。是啊,我该起床了,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压岁钱,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点心,可床还是得起的。
我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当我跨出房门时,厅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没错!那是我爸妈摆放出来的点心,没错的!当我想到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带着无限关爱说:“丽,新年快乐,这是你今年的压岁钱,拿好,别丢了!”我顿时惊呆了。问道:“妈,我们家庭状况不好,拿压岁钱干啥?”妈笑了笑:“傻孩子,改革开放这么久了,我家状况也好多了,以前是爸妈对不起你,但是以后,不用再受穷了,你就放心拿着好了。”“那边还有点心,多吃点。”我一蹦一跳,跑到点心前,抓了一大把,开心地吃了个痛快。
我靠着门边,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捏着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