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界村区划规划现状及对策建议
加快边界村建设步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海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各边界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区划,科学编制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加速推进边界村的建设,促使其加快经济
社会发展,为全县2009年全面达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夯实基础。
一、边界村区划规划基本情况
海安县位于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处,分别与如皋、泰兴、姜堰、东台毗邻。全县共有边界村67个,除5个小康示范村和9个经济薄弱村外,53个边界村现有村民小组1290个、农户6.27万户、乡村人口18.96万人,分别占全县总量的25.2%、25.73%和25.14%;辖区总面积297.2平方公里、耕地21.3万亩,分别占全县总量的26.8%和38.6%;居民自然居住点2448个,总建筑用地31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62平方米。
近年来,海安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力度,各边界村也积极参与村级环境整治、集中居住点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集中居住工程开始启动。村庄集中居住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规划村民集中居住点189个,其中已经建成13个,入住居民694户,已有5个开始建设,预计年底17个村民集中居住点投入使用,2016年将全部投入使用。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5个,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6个,正在建设的8个,预计年内还可以建成11个,其余8个2009年全部建成。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齐备。现有商业网点289个,卫生服务中心53个,学校19所。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供电设施较完善;村村均通自来水,其中5个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9个村普及率98%以上;1个村电话入户率100%,38个村入户率80%以上;1个村有线电视、广播“双入户”率100%,29个村“双入户”率50%以上。
村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5个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并做到“四有”,即有功能完备的环卫设施,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有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有专职的保洁队伍。其余48个村力争2008年底全部到位。开展河道疏浚和清理整治工作,清理河床、河坡垃圾,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河道达到“三无”标准。
二、存在问题
当前边界村在区划规划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各边界村区划基本合理,但部分村需作调整
2001年全县区划调整以来,各边界村经过6年的磨合,发展较为稳定,但由于近年来道路建设切割影响、历史遗留问题等,农民生产生活不太便利,部分边界村区划仍需作调整。如南莫镇严马村、大公镇噇口村、城东镇品建村、孙庄镇谢庄村、雅周镇迮庄村和金庄村、曲塘镇崔母村等分别被宁启铁路、沿海高速、新204国道和江海高速等铁路、公路干线切割,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生产,不便于镇村管理。李堡镇储洋村31组共10多户村民,50多亩土地,地处大公镇凌东村12组境内,群众的用电、用水、通讯等基本生活都不方便;李灶村有一“飞地”位于东台市唐洋镇境内,3户居民,100多亩土地,地势低洼,长期以来租给唐洋农民种植,收益较差,不便管理。
2、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但部分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全县209个村的居民集中区规划已经通过审批,各镇总体规划也正在修编中。但是,各边界村需结合本村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村居规划。如曲塘镇崔母村江海高速、328国道交汇区域的规划,大公镇噇口村沿海高速与204国道的交汇区域的规划,以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边界村村级创业园规划等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修订。
3、农民住房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但布局不尽合理
农民的住房建设品位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农民建房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建筑格调单一,外观不协调;住房与副业用房混为一体,环境质量比较差。现有农村居民点大部分沿河、沿路以“一字型、非字型”线形布置为主,平均每条居住线200-800人,人均建筑用地162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
4、公用设施建设步伐较快,但部分工程覆盖不全面
近年来,海安县狠抓农村公用设施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但由于边界村距镇区较远,位置较偏,交通不太便捷,公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53个边界村中仍有6个村自来水普及率在90%以下,其中李堡镇5个边界村中有4个村普及率在90%以下,陈庄村普及率仅为60%;3个村电话入户率不足60%;8个村尚未启动有线电视、广播“双入户”工程,6个村尚在计划中,10个村“双入户”
率不到50%。雅周镇4个边界村广播通响率仅为40%。不少村缺乏文化和体育设施,甚至有些村体育设施和场所仍为空白,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农村卫生室的设施和医疗水平不能适应农民需求;托儿所、幼儿园配置不足。
5、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但发展较不平衡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边界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综合实力逐
步增强,但是边界村与边界村、与本镇其他村以及与周边县市相邻村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一是边界村之间差距较大。由于历史沿革、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边界村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如老坝港镇川港村虽然在边界村中辖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各项工作均处于前列,属于“小而强”的边界村;多数边界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发展水平低于全镇、全县的平均水平。二是边界村与本镇其他村之间差距较大。农村“新五件实事”等工程的推进加速了农村公用设施的发展,村庄面貌逐步改善。但是在建设公用设施时,城区、镇区行动要早一些,投入要多一些,力度要大一些,边界村的建设往往成了强弩之末,与其他村的差距逐步拉大。三是部分边界村与周边县市相邻村的差距较大。53个边界村中35个村的公用设施建设情况不及相邻村,28个村与到周边县市相邻中心镇的距离近于到本镇镇区的距离,9个村农民习惯到毗邻村购物、休闲、就业、就医。李堡镇陈庄村与李堡镇区距离达20公里,而与相邻的如皋雪岸镇雪岸村仅隔4公里。白甸镇4个边界村均为农业村,公用设施较为落后,商贸网点零星散落,一河之隔的东台市后港镇是个工业强镇,商贸服务业也较发达,边界村的农民习惯到后港去消费、就业,消费人群的流向进一步拉大了两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
6、部分村与周边县市相邻村关系尚好,但时有矛盾冲突
总体而言,边界村与周边县市相邻村交错其间,相处融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但是有些边界村与周边县市相邻村因为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灌溉、勘界等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制约了两村交流合作,影响了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如老坝港镇与如东栟茶镇之间的勘界矛盾、西场镇施秦村与如皋雪岸镇两个村之间的进排水矛盾等等。
三、边界村区划规划建议方案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从边界村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开展边界村区划规划调整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完善社会事业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扎实稳妥地推进边界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方便村级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政府引导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村域调整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征得村民同意后方可实施。
积极稳妥。大稳定、小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各村的经济实力和基础条件,稳步推进边界村区划调整。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调整合并由于道路征用、兴企创业而区划切割、土地资源匮乏的边界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互配套,完善已编制的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按规划推进边界村集中居住和社会事业建设。
分类指导。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把试点、示范活动与边界村的区划规划结合起来,以点带面,逐步提高。
3、发展目标
合理调整边界村区域规模,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使海安县各边界村村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有序,公寓式和联体式住宅模式得以广泛推行,基础设施条件与农村面貌全面改善,真正形成居住集中建设、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使村居规模、布局适应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增强边界村的区域辐射力、建设富裕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奠定基础。
4、建议方案
(1)关于区划调整
根据各镇提出的区划规划建议,总体上各边界村区划不作大调整,基本维持2001年以来的区划现状,部分边界村相应调整。①镇郊村调整。对城郊、镇郊的边界村,逐步调整到城区、镇区,融入城区、镇区的总体规划。海安镇、城东镇的部分城郊村逐步过渡到街道社区;老坝港镇的川港村向镇海村合并。老坝港镇川港村辖区面积仅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4亩,2个村民小组879人,是全县面积、人口规模最小的村,建议调整合并到镇区所在村镇海村,纳入镇区管理。②干线切割调整。对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沿海高速、江海高速等全封闭干线切割村以及新204国道等半封闭道路切割村,为便于管理,减少今后土地使用矛盾,促进均衡发展,可考虑沿干线两侧分割调整,或分别向两翼合并,或局部调整,充分发挥道口优势和高速互通的空间优势,推动整个区域加快发展。③“飞地”调整。建议由县政府出面,组织各相关镇、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⑵关于集中居住点
集中居住点建设根据各镇总体规划,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注意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合理确定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原有的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
⑶关于公共设施布局
树立“村庄整理”的理念,强化村庄布局规划的控制指导,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和村庄布局优化,节约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率。村级公用设施建设可以借助被撤并的乡政府驻地的原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实行“镇有村用”,增强村级公共服务功能。如老坝港镇建场村、角斜镇沿口村、大公镇北凌村、曲塘镇李庄村、雅周镇王垛村、墩头镇仇湖村等都是乡政府所在地,部分公用设施可继续利用。镇村统筹发展,多元化配置现有村庄人口。以统筹镇村、协调发展为原则,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
⑷关于村级创业园
全面放大江海高速、沿海高速、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新老204国道、328省道以及通扬河、栟茶河等公路、铁路、河流的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从道路框架、产业布局等方面,对相关边界村的村级创业园进行系统规划,并充分考虑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规划—开发—建设”的促进机制。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东部地区边界村滨临海边靠近镇区的鼓励发展海产品养殖、蔬菜、药材种植和加工,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兴办村级创业园,发展第三产业。中部地区边界村依托东区西园和高速公路、204国道的优势,鼓励发展工业经济和专业市场,加强对周边县市辐射和影响。西南部边界村大力发展蚕桑、畜禽养殖和深加工。西北地区部边界村利用里下河独特优势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利用“鱼米之乡”的美誉,打造农副产品的品牌,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四、几点建议
1、注重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确定各边界村区划规划实施的时间,有序推进边界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基础好、班子强的边界村,尽量“一步到位”,如海安镇通学桥、城东镇油坊头、大公镇贲集、曲塘镇崔母等村要率先发展,在53个边界村中起到示范带头、引领发展的作用;对经济条件一般的边界村,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大拆大建,努力在改变村庄面貌上下功夫;对规模小、交通不便、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的边界村,立足于已有的条件,以低成本、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人居环境。
2、注重以人为本,化解农民生产生活矛盾
一是加强鼓励和支持农民集中建房政策的引导。对建设中通过对老宅基地复垦整治后,净增的土地部分给予经济奖励,并按规定纳入折抵置换指标;对宅基地采取置换政策解决的用地,免收相关费用。对农村居民建房,可根据规划要求,经批准后先建设,后复垦老宅基地,以解决过渡房问题。二是加快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优化边界村空间布局和实现边界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快使土地经营权得到流转才能使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城市一体化稳步推进,才能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才能给边界村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加大对边界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边界村处于各类基础设施的未端,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交通闭塞,存在“出不来、进不去”的现象,要通过加大对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缩短他们与中心城镇的距离,接受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影响,促进边界村经济的发展。
3、注重交流合作,发挥边界村对外窗口的沟通协调作用
边界村作为外围重要的交通门户和重要的窗口,必须在服务周边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步伐,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高度一体化。二是注重产业的协调与配套,积极引导边界村产业的转移和壮大,带动边界村的发展。加强边界村综合交通与毗邻村相协调,依托海安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形成快速物流通道。积极与泰州、盐城两个周边市场联系,在产业和功能上主动协调配套,利用交通优势吸引两市的物流、人流与资金流转向边界村。努力使海安县成为通泰盐三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核心节点,集三市之合力,加速自身发展。三是共同建设,资源共享。与如东、东台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与生态,共同建设海上苏东;与如皋、如东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的协调,形成综合的江海陆联运体系;协调水系的环境保护,共同治理内河水体的污染;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发展协调,推动接壤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的共建共享机制。
4、注重资源节约,保护健康生态家园
一是充分论证、研究、完善村居规划,使种、养殖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布局合理,避免重建、拆建。二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扩大沼气、太阳能等使用普及率,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三是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减少和避免工业污染源向农村环境的转移扩散,特别是里下河区域要根据海政发[2007]133号文件的规定,对区域内现有的化工、电镀、再生造纸、小炼铝业等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专项整治,为新一轮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发挥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基地,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四是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培育生态文化。组织创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户”等一系列生态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镇、村、户的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
5、注重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各相关镇要把边界村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创新工作思路,改变边界村布局散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质量较差的现状,加快推进边界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边界村的服务指导,组织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对公用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指导,帮助、指导、扶持农民建好、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边界村结对帮扶,投资、投劳、投技术,支持边界村社会事业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和镇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深化城乡共建活动为载体,大力整治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和“黄赌毒”,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切实解决广大农村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有线广播进村入户率、通响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努力使边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篇: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议对策
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满足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努力健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需要的有效手段。
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如何深入理解和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我市构建和谐和全面小康农村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凝聚核心。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发展先进的农村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农村今后的发展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所以说,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具有相当高度的意义的。
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而培育新型农民, 一靠教育, 二靠文化,三靠管理。在这一过程中, 发展农村新文化,用农村和农民所拥有的这种最便捷、最实用的资源和手段来武装和充实农民的头脑, 提高农民素质, 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 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发展新农村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力器。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表明,随着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着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而且更多地要着力于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如何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 汇聚各方面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 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活跃农村的文化氛围, 才能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集体意识, 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 从而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然而,就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当前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节奏和步伐。我的家乡莒县,人口一百余万,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其拥有独特特色的史前文化莒文化,被公认为与齐文华、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古文化。虽然毗邻渤海地理位置优越,但是之前经济文化建设一直欠发达,经过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如今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次,我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通过跟踪走访、网上搜索、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家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情况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发生的变化,希望能通过侧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莒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意见》颁布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三信工程”、“三堆清理”、“五位一体”、“一竿子到底”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与我县城镇现代文明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还严重滞后,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够明显。具体来说,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地区之间、村与村之间不平衡。
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城阳街道和集体经济比较好的岳家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村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阎庄镇、夏庄镇、刘官庄镇是典型代表。岳家村位于莒县城东沭河西岸,人均纯收入10463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阎庄镇境内玉皇山上有汉墓、玉皇庙、明朝裴御史故居、裴泉等旅游景点,市集林立,农民文化活动频繁。夏庄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森林密布河流潺潺,湖光山色瑰丽动人,历史名胜悠远淳厚,有建于北魏年间距今约1400多年的佛教文化胜地法海寺、有极富历史渊源的楚汉争霸时楚霸王的点将台、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商周时期的财贝沟墓群、有自然景观独特的霸王寨风景区以及明代下书院、山色峪风景区、龙山古墓等名胜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余部分村镇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文化活动比较单调,村里根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村民除了看电视、打牌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许多年轻人甚至租车到城镇上去消遣,部分村里甚至存在赌博现象。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1%。但这一要求在不少的地方没有得到落实。个别乡镇财政对文化服务中心实行“断奶”,公益文化事业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情况造使农村绝大多数文化站都不像正常的办公场所,无法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
第三、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的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另外,农民的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打牌,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
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从事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偏少。文化工作人员要担当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又要搞好本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偏低。个别基层领导把文化站当做照顾干部或分流干部的场所。盲目的把不适合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安排在文化部门,影响了文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业务骨干流失严重。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对文化建设工作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基层文化部门的“断奶”困难。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致使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不断减少,而在仅存的农村文化人员中,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呈下降态势。
第五、文化场所、基础设施萎缩,活动难开展。
文化阵地场所被侵吞、挤占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场所被作为了其他站所的办公室,过去的电影院如今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在全市虽然都成立了文化站,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无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一些乡镇对文化站经费投入微乎其微,致使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没有文艺演出队伍、没有图书阅览室、没有开展文体活动必须的器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一部分文化站成为“空壳”。
第六、现有的部分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境内浮来山清灵雅秀,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山中古刹定林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寺院正中矗立着“天下银杏第一树”。此外,境内还有齐长城遗址、状元林、乐毅垒、马鬐山红袄军遗址和玉皇山龙鱼、屋楼春晓等景观,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但是,据考究有些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现在还是荒无人烟,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第一、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首先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握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在调查中发现,村党支部战斗力强,风气正,整个村就人心聚,社会风气好。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心中想着农村,视野聚焦农村,精力投向农村,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任务的实现。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建设虽然每年都列入政府预算盘子,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活动的临时经费,没有运转的日常经费,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要切实改变目前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偏低的状况,认真落实好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文化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运转资金补助力度和标准,力争几年内做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都有文化服务队。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注重经济发展项目的投入向公共事业发展投入转化,调整文化资源配置和转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区分不同情况,明确投入重点,特别要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及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文化宣传力度。
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精神。规划好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把文化建设这个软任务看得和新农村硬件建设同等重要,要结合各村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站、加快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步伐。二要大力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宣传,就无法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通过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要加强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同时要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村级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文艺骨干辐射带动村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第五、充分开发和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基层信仰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扩张都会导致环境与历史文化景观的破坏。因此应该努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全面加强全县902处田野文物点的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国家、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并且要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保护、申报和利用工作,在保证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为同时为民众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收获。
第六、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各种管理体制还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总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的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莒县地区各乡镇文化建设的不平衡、资金不足等现状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力,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仍然崎岖不平。但可喜的是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2010年7月制定的《莒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制订了在文化基础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体育、图书与文博、文化遗产、文化体育事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为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铺好了道路。总之,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一定能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使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2012年2月3日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层面,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师核心。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一)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二)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一)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一)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六、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三)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七、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之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
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方面是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之时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是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工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第四方面是应聘能力。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八、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府应优化制度安排,强化服务职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应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政府有必要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的进入目标、户口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必须取消政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经济社达的地区,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通过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使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第三,政府应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以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四)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第四篇:公司供电现状及规划建议报告
供电系统供电现状及改造方案的建议报告
一、公司供电、用电现状
公司由江都江平110KV变电所10KV间隔柜供电。间隔允许容量为8000KVA,江都长平110KV变电所与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10KV开关站线路距离为1.6KM。10KV开关站分四条线路到10KV变电所,公司内有10KV/400V变电所四座,分别是
1、东配电房:容量 1600KVA 管辖范围(喷砂房、A、B、C三跨车间);
2、坞东配电房:容量 1250KVA 管辖范围(2#坞、三号平台、3#32T);
3、坞中配电房: 容量 1250KVA 管辖范围(1#坞东侧、办公大楼、2#32T);
4、坞西配电房: 容量 1250KVA 管辖范围(1#坞西侧、1#32T、门卫、新数控、轮机、管道、预处理、1#、2#平台、120T、30T、60T龙门吊);
5、1#、2#300T门吊 容量800KVA*2;
6、所用电: 容量80KVA;合计7030KVA 公司目前每月用电约为80万Kwh,平均日用电为1000-1100Kw/h,变压器日负载率为13%左右,上班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0-5:30)用电为2800Kw/h左右,变压器负载率为40%。目前公司用电效率很低,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公司二期基建工程新增设备、设施的用电情况
公司需实施二期基建工程和需新增以下设备设施:
1、舾装码头一座,需配置两台1250KVA变压器,先建一期需配置1台1250KVA变压器;
2、一喷两涂的涂装房,配置一台1600KVA变压器;
3、空压机房配置两台180立方米空压机,叁台40立方米空压机,需配置1台1250KVA变压器,空压机
容量为1200KW/台,先上1台180立方米空压机,2台40立方米空压机;
4、船体联合车间,需两台1250KVA变压器,暂不实施。新增设备设施需共增容10350KVA,二期改造需先增容5350KVA。
三、公司用电改造方案
针对公司新增设备设施,我考虑有两套用电改造方案。
方案一:利用原有的10KV间隔,调整原有10KV配电房容量,向供电公司申请扩容,争取扩容到9000KVA。这样可基本满足目前生产需要。
方案二:新建一座20000V/10000V,容量为6300KVA*2变电所,一期先投运一台主变。建议配置6条出线,出线1:利用原有的10KV架空线进原有的10KV开关站,出线用3*240高压电缆送至架空线路,供电范围(坞西变电所、坞中变电所、坞东变电所、1#、2#300T门吊);出线2:用3*240高压电缆沿围墙用管道敷设至新空压机房10KV开关站,供电范围(两台180立方米空压机、空压机房10KV变电所);出线3:用3*150电缆沿围墙用管道敷设至原空压机配电房;出线4:用3*150电缆沿围墙用管道敷设至舾装码头变电所;出线5:用3*150电缆利用管道和桥架敷设至船体联合车间10KV配电房;出线6:备用。
方案一优点:投资较小。方案一缺点:
1、施工难度较大。将原有的10KV变电所、1、2#300T门吊的变压器容量改小施工难度较大,对生产会造成较大影响,需要重新购置变压器,原有的变压器暂时无法利用造成浪费。
2、对公司10KV变电所的用电容量调整后,再加上新增容量总容量大
约在10000KVA-11000KVA左右,但是江平110KV变电所10KV间隔允许容量为8000KVA,江都供电公司明确专线容量在9000KVA以内,无法达到公司的增容要求。
3、原有10KV变电所变压器容量调整后,目前满足生产需要,但是随着造船形势好转,生产任务加大,改造后的变电所用电容量将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再进行改造劳民伤财供电公司还不允许。
4、如舾装码头二期、船体联合车间施工,按照方案一再申请增容是不可能的,必须重新建造变电所,以前按照方案一的投资都浪费了。
5、运行成本较大。供电公司对用电收取基本容量费30元/KVA,如采用方案一,每月需支付基本容量费比方案二多14万元,一年多支出170万元。
方案二优点:
1、建好20000V/10000V,容量为6300KVA*2变电所后,供电公司只管辖到总变电所的20000V开关,公司内部10KV变电所将不受供电公司控制。公司今后任何10KV变电所施工1不必向供电公司申请,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和运行成本。今后公司实施三期工程(船体联合车间)不需要再申请增容。
2、建好20000V/10000V,容量为6300KVA*2变电所后,公司可自行合理调配供电容量满足生产正常与费正常运行。例如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35KV变电所总容量为12600KVA,但10KV变电所的容量达到32600KVA。合理调配容量能使生产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经济运行,在生产繁忙时负荷陡然增加时变压器不会因为负荷增加而跳闸影响生产。在生产淡季时可关停部分变压器,保证降低损耗。如按照方案一实施,所有的负荷调整
必须向供电公司申请,征得供电公司同意后方可实施。
3、建好20000V/10000V,容量为6300KVA*2变电所后,叫方案一,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建好后,可申请运行一台主变,报停一台主变,可满足公司目前正常生产。比方案一每年节省基本费用170万元。
4、方案二缺点: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建设一座20000V/10000V,容量为6300KVA*2变电所,需要投资700-800万元时间大约10个月。
综合上述,建议公司供电系统改造按照方案二实施。
2013年12月7日
第五篇:地税干部队伍素质现状及对策建议
地税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当前,地税干部队伍素质建设面临一些新机遇和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进和加强地税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各级地税部门需要探讨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队伍素质现状
(一)队伍主流积极向上
1、思想活跃,关心社会和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当前地税干部队伍主流思想活跃,8小时之外不再是闭门自封的一群人,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彼此之间也联系很紧密,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性。
2、珍惜荣誉,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和公益性活动。笔者曾经听到个别地税干部认为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表示愿意奉献自己的才华,愿意为地税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大部分同志都曾经为贫困党员、贫困学生、灾区等捐过款,在他们看来这既是爱心的表现,也是塑造地税形象的需要。
3、责任心强,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各项税收工作。当前地税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重,让人感到压力大,如:税收计划年年递增、各项硬性指标考核越来越严格、严格税收执法与优化经济环境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等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当前地税干部队伍顶住了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了各项税收工作的圆满完成,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地税干部队伍主流是经 得起考验,既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又能经得住考验,是一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队伍。
4、追求上进,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对较强烈。当前的年轻地税干部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好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一个群体。他们中涌现出一批自觉学习税收政策、税收法规、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应该说,地税干部队伍主流业务功底扎实、政治思想可靠,是追求上进的一个群体。
(二)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当前,地税干部职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部分干部组织纪律淡薄。
主要表现有:上班迟到早退、串岗溜岗,个别干部混天度日,无所事事,工作上不尽职尽责,无心无力工作。
2、学习风气不够浓。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8小时之外是怎么度过的?是打牌、喝茶,唱歌、跳舞、打球、上网、看电视,还是真正拿起业务书籍、科技书籍进行钻研?我估计,自以为知识足够用,不思进取的人还不会是少数。当前,不重视学习,导致政策把握不透、工作方法粗糙、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警惕。部分干部业务功底不厚,素质不高,存在着吃“老本”的思想,对新的税收政策和新《征管法》实施细则了解不透,缺乏收税征管经验、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交际能力,缺乏处理问题随机应变能力,却又不主动、不善于学习,在某些方面损害了地税部门的 形象。
3、缺乏奉献和危机意识。
首先,我感觉到,我们的个别同志做点什么事总喜欢衡量衡量得失、讲讲价钱,生怕多做了,没有一种以局为家、以奉献为荣的高尚情操,从而导致工作被动。其次,许多同志至今认为自己捧的是“铁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以高枕无忧。最后是缺乏危机感,认为老子已工作多年,自己想怎么就怎么;缺乏集体主义思想,认为这事该你干,那事该他做;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大事小事不关自己事”,缺乏主人翁精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干。
4、征管责任意识不够强。
主要表现在:征管底册不清、检查资料不全、该登记台帐的没有登记、该上报的报表资料不能按时上报或上报内容残缺不全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名征管人员,你如果连自己征管的纳税户名册都不清楚,该交多少税、已交多少税都不知道,到企业检查结算后连一份完整的结论资料都没有,你说你的征管责任意识是强还是不强?专管员不依法按章办事,存在着漏征漏管现象,该管的不管,该征收的不收。
5、优质服务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有:服务不规范;态度生硬;办事推诿;没有坚持着装上岗,未坚守岗位以及未使用文明用语等等。
6、缺乏大局观念。
少数同志只认个人的利益,工作不讲整体、不注意合作,这是缺乏大局观念的表现。如借口工作忙,对县局和分局临时布臵的工作漠不关心,或敷衍了事,或一拖再拖,从而影响到县局和分局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甚至引起一些外单位的误会,影响了县局和分局形象。
7、“老好人”现象太多。
县局和分局的有些工作难于落到实处,这与存在大量“老好人”现象有关。有些同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结果是一团和气、是非不分。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在做好事,实际上是在做坏事,对犯错误的人“心太软”。
8、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
当前,我们的部分同志喜欢调侃:“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差不多”,特别是出现人员难管理、税源紧缺等诸多矛盾时,更是牢骚满腹,但就是“君子动口不动脑”,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不善于根据变化了的事物去进行新的策划、新的创意。总的一句,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同时缺乏竞争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宁愿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9、政令不通,领导安排的拖拖拉拉、讨价还价。
三、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在总体上,同志们表现出对时事、对政治、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这与特殊的工作性质有关。一名合格的税务 干部,需要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同时也需要对所在的工作环境有总体的认识。因此,大家必须对所管辖区域和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人文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殆。对于心态和纪律上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同志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对各项管理制度臵若罔闻,对于某些不顺心的事只顾怨天尤人,而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
(二)客观原因。干部素质的高低,起关键作用的是自身因素,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地税干部队伍始终能够保持整体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正是因为我们的队伍始终处于党的绝对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之中,我们贯彻的是党管干部的原则,队伍能够始终和党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加强对“三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同志们政治素质的提高。同时,与各级党组织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相反的是,目前,社会上的歪门邪气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一些干部的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经侵入少数人的头脑,使得极个别地税干部失去了党性原则,继而造成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甚至受贿、贪污现象的出现。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地税干部素质状况的分析,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当前地税干部素质整体形势比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 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到针对问题,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干部素质建设。
(一)努力营造出更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干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建立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成立学习小组,完善机关图书室等。此外,也可经常组织一些业务知识考试、竞赛活动等,从而真正营造出一种讲学习的氛围。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因此,我们需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力量,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地税干部向高标准看齐。同时,我们要积极贯彻党中央精神,发扬主人翁精神,提高党性觉悟,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着重培养地税干部当前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可以通过建立等级专管员、完善干部考核评比制度等措施,逐步增强全体地税干部的危机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三)努力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干部队伍管理力度。一是要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对于工作积极、思想上进的同志要给予应有的奖励并给予及时提拔,从而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任人唯贤的目标。二是要完善监督体制。如:完善廉政监督网络等,从源头上控制各种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对于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三是必须完善干部队伍管理方面的创新体制,从而使队伍始终充满活力。
(四)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干部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物质条 件。可以开展更多的工会活动,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竞赛等,从而丰富干部的业余文娱生活。同时,加强干部电脑知识培训,提高干部知识的科技含量。此外,鼓励干部通过自学或者函授等学习方式来提高文化素质,从而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