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引
言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它是公务员录用、晋升、工资福利、奖惩等的基础和依据,同时又可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考核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事行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选拔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自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如何改进考核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首先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本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公务员考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现阶段公务员考核的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公务员考核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自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1.1.1 考核中流于形式和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同时并存
参加考核的人员包括考核者(单位领导,考核小组成员,上级主管领导)和被考核者。考核人员中有的认为“考核年年搞,哪有精力搞”,考核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情面观念重,你好我好大家好,怕得罪人影响自己的宝座;有的不具备考核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低下,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导致考核结果失真。而被考核者素质不高,敷衍了事,表现为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宣传不力,许多人缺乏参与意识,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优秀等次实行轮流坐庄,搞平衡,搞照顾或者搞论资排辈。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部分单位领导虽然表面上履行了考核的规定程序,但考核中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而是个人说了算,凭个人的好恶搞内定,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没有真正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1.1.2 考核结果等次偏少,而且不重视考核信息的反馈
考核结果等次偏少,而且不重视考核信息的反馈,致使公务员考核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都规定: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按照公务员考核实施暂行办法,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本部门参加考核人数的1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5%。为了照顾到大小不同部门,一般单位的作法是,按照各部门实际人数乘以15%的比例和四舍五入的方法,将名额分配下去,结果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管部门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有指标就可评优,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二是四舍五入的办法使人数少的部门获得的评优机会,反而比人数多的部门多。称职等级较容易确定,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然而,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没有任何差别,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1.1.3 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
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又太重,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如根据《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但如果某一公务员在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优秀、称职、优秀、优秀,那么,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同时,对年度考核中不称 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因为根据规定: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若“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将予以辞退。”相反,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影响晋级增资而已。显然有点不公平。以上种种现象,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
第二节 公务员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公务员考核制度。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行政主体把法治约束视为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效率原则。这就为考核的公平性和制度性提供了经济环境支持。行政系统通过自我调节适应行政环境。1.2.1 考核标准设定模糊
《公务员法》是公务员考核的指导性规范,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均制订了相关实施办法,但共同的缺点是内容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公务员考核要起到维持公务员队伍秩序的目的,关键在于考核的客观性,而考核的客观性又依赖于考核的客观标准,当前执行的“德、能、勤、绩、廉”标准笼统主观模糊。《公务员法》增加为四个档次,标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不同种类的公务员,既没有建立职位分类基础上的区别考核,也没有严格依据公务员岗位责任制基础上的考核鉴定。由于考核缺乏具体内容,缺乏量化标准,“公正客观”的考核最终结果只能依据主管人员和考核官员的主观判断。一些单位和部门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考核方法上只重视年度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有关部门要么很不重视平时考核,要么平时考核方法繁琐难以适用。优秀等次的人数受限,一般单位又将名额分配,结果挫伤公务员的积极性。由于考核等次的确定要与职务升降、工资高低挂钩,有些领导就采取或默许先进轮流的作法。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老好人容易被推选为优秀等次现象。或者到考核期前个人拉帮结派,请客吃饭进行拉票。公务员考核工作中流于形式使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宣传不到位,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在考核中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而是个人说了算,凭个人的好恶搞内定,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
1.2.2 考核中激励措施不到位
实际考核工作中却因为行政环境,出现了许多不公正、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可信程度不高。监督功能不到位,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监督,也很少有具体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公务员考核为选拔人才和监督官员服务,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务员对考核工作的参与热情不高,直接影响考核后续程序行使的效能。方法上较多依赖考察谈话,往往难以获取准确情况,并直接损害了本应由考核制度强化的行政长官负责制。公务员考核的结果本因成为公务员奖惩、升降等管理活动的依据,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受到传统行政体制的制约,没有实现其应有的管理功能。激励作用不足,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晋升中的德才兼备、以绩为主原则得不到贯彻。
公务员考核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行政监察手段,其结果需要得到运用。离开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制度即成为形式,但实践中结果运用相当困难。公务员考核除了影响年终考核奖金增发或减发外,其他对于 3 晋职、晋级、晋升工资的影响较为微弱。在规范不全、标准模糊的状况下,各地采取了诸多的变通手段。应该承认有些变革举措合乎规范总体要求,在促进考核科学客观的进路中走出了一步,但进一步的探索和制度化做得不够。在考核程序的公开性方面也作了相当多的尝试,民意测验、公示公告被广泛地运用,但效力问题尚未确定。1.2.3 考核制度单一
只重视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致使公务员考核结果不准确、不真实尽管公务员考核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现实情况是平时考核被忽视,致使年度考核考之无据,考核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缺乏权威性。在定性和定量考核中只注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测评,致使公务员考核标准不具体、不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有关公务员考核结果等次的基本标准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笼统。一些单位和部门在公务员考核过程中,也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而是靠拍脑袋,随便定几条,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缺乏操作性。只让领导考核下级公务员,不让下级公务员对领导进行民主评议,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我国担任各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任免,通常是由党委组织部代表同级党委进行管理的,但组织部门对他们的考核往往侧重于职务晋升方面和领导班子集体的考核,无论是考核的内容、方式,还是考核的周期、侧重点,都与公务员的考核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民主公开原则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忽视下级人员和群众的作用。
1.2.4 一些岗位忙闲不均
公务员职位分类法要求每一等级中的职位虽然工作性质可以不同,但其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要大致相似,所得报酬待遇也相同。但不少部门确实存在同一等级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大小、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的情况,如都完成了工作任务,其他表现也差不多,那么谁可在考核中评为优秀呢?有时往往是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同志没有评为优秀,而工作量不够饱满的岗位的同志却被确定为优秀等级。
第三节 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3.1 澄清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考核者对考核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失误、领导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深化考核,突破解决考核中的难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考核工作提高到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地位,只有把对考核的重视提高到推动和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考核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此首先要加强考核者的再教育,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措施作为考核者任职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对被考核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考核关系到每个人的工作和前途,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配合考核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把考核工作列入考核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范畴中,从机制和制度的高度来加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并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1.3.2 要提高认识,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考核,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是非分明,既是识人、用人的基础和依据,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要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公务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次。1.3.3 考核标准要合适,要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在公务员考核中,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至为关键。为此,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做到四者有机统一,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其次增强现行考核标准的针对性,最好是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对应的考核标准,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几条;再次要数量化。可参照其他国家计分考核方法,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为体现重点考绩原则,宜将考绩分值比例适当提高;为反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德、能两个方面可实行按等级计分的办法,若“能力”一项在总分中占20分,可以定为若干等级,获得一等可得18-20分,二等可得16-18分,依此类推,当然每一等级还要有具体标准;而对勤、绩两个比较容易量化的方面,则可以将各岗位公务员的工作或服务态度、出勤率、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工作效果和贡献等各方面明确分值。考核标准量化以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就可以避免单凭主观意愿或随大流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了。1.3.4 提高考核的功用,充分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是与其升、降、奖、惩紧密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竞争的功用。但如果我们只是出于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出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其行为控制的需要,把考核的功用仅用于这些方面,为考核而考核,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中人,他既追求经济价值又追求社会价值;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又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考核中要充分注意到公务员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中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即把考核结果公开用于满足公务员个人需要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功用。
第四节 综合考评法的建议
1.4.1 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定量考核, 由于测评标准客观、统一、具体,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考核人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特别是一些考核人不愿当本人面讲的话、不愿在群众中讲的话、不愿对领导讲的话, 都可以通过定量测评把它“讲”出来, 从而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以定性考核为主, 就是要求将定性与定量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对公务员年度考核的评价建立在定量测评分析的基础上, 即从定性考核出发、参照测评数据, 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确定出总的定性评价结论。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性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方法, 是对考核对象进行的多要素、多侧面、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 充分发挥定性与定量两种考核方法的整体效应, 考核结果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准确。1.4.2 年终与平时定期考核相结合,以平时考核为主
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造成的失误。平时考核不定期举行, 根据实际需要, 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以后, 均可进行。年终考核与平时定期考核相结合, 体现了考核工作持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1.4.3 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 以领导考核为主
领导考核, 是指由各级行政领导对下属一级进行考核, 实行首长负责制;群众考核, 是指组织群众参与考核。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考核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以领导考核为主, 就是在年度考核过程中, 突出行政首长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建立以行政首长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即下级 向直接行政首长述职, 直接首长对下级进行考核, 提出评鉴意见, 初定考核等次等。实行首长负责考核制, 要加强民主监督。考核工作要接受上级组织的检查和指导, 设立有公务员代表参加的考核主管机构, 集体审定考核等次, 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结果, 考核对象有权要求复议, 提出申诉等。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具有以下几点作用和意义:一是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和鞭策公务员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业绩公务员考核,主要是在考核中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特别是工作实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考核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公务员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努力完成责任编辑。通过考核,使公务员的工作业绩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从而满足了公务员对荣誉的追求,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公务员的奖惩、升降和工资待遇,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公务员考核还可以激励公务员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二是有利于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在考核过程中,考核机关将考核的各个事项公布于众,让群众参与评议,也是发扬民主对公务员实行严格监督的过程。三是有利于加强公务员的各项管理公务员制度是由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职务任免、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等管理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四是有利于加强机关廉政建设公务员的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道德水准、业务水平的限制,权利有被滥用的可能性。
第三章 结束语
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纵观中外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而一个仅有文化而不能使之化为力量的政府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政府。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考资料
[1]汪灵艳,王萌林.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行政生态环境分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 [2]何丽鹃,毛家琼,胡蓓.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技术与市场.2006 [3]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清:三民书局,1988.[4]傅小随,中国行欢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5]唐润中,《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几点思考》2005 [6]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姜晓萍,马凯利.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2005 [8] guest, the management learns.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ublisher.2005 [9] Xu's 颂 pottery.National public official system lectures[M].Peking:Chinese personnel publisher.Version 2s in 1994.One page [10] golds too soldier.Public official's system and the government 廉 government construction[J].《Social science 》1994 Issue 12s [11] national public official temporary regulation[M].State Department.1993 August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范文模版]
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已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制度化建设,依靠好的制度吸引和留用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为企业赢得持久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制度;制度化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其作用是提供人类在其相互影响中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这意味着对国家来说,制度旨在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创造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企业来说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法律关系,同时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构建一种企业制度化管理氛围,以此推动企业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制度化管理简单的说就是以企业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是企业的法津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迈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化公司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实现“法治”化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逐渐认识到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把制度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但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状况,我国中小型企业当前在制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发展初期,部门设置比较单一,有的部门只一个人,甚至几个部门只设一个人。部门的单
一、人员的设置不合理以及一人多岗、职务交叉重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并存。
(二)经验管理占有较大比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者有了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朝令夕改,处理问题时“人治”化成分居多,企业管理完全依照老板的好恶
来处理,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经验管理在一些中小企业里甚至居于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现象普遍存在。经验管理导致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三)管理制度不合理,难以执行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体现其运作正规化、程序化和透明化,盲目照搬照抄一些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为了急于做大做强,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重金请咨询公司前来诊断,制定了比较完美的企业管理制度,但结果发现与公司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很多方面难以跟进和配套实施,操作起来举步维艰,最后制度只能作为一种装饰企业门面的摆设。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虽然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加大了制度化建设力度,但是制定的制度过于严格、呆板和僵化,对员工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起到了到抑制作用。久而久之,企业的整体运行逐渐陷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恶性怪圈,危及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制度建设要切合企业实际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基石,一个规范、公平、合理的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但是任何完美的制度如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有阻于企业发展,对企业自身而言就不是合理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必须保证制度能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以便于制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另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严越好,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否则企业制度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管理的改进和效益的提高,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进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按企业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企业各级管理者不仅要组织制定好企业的管理制度,还要成为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模范带头者。要谨记严下先严上的道理。管理者本身的榜样作用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我国40%以上中小型企业由于存在着家族基因,老板以及核心管理人员没有外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行动游离在法制之外,也构成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此,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员工的执法水平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加强企业制度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三)管理者要宣传教育
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一样,一旦制定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就应像普法工作那样,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企业员工知晓,使员工做到令行禁止。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应当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以及员工素养的局限性,要让员工从思想上树立起法制意识,企业必须加强人文和法制培训,加大各种制度的宣传力度,更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进行宣传、解释,不断提高员工对制度的知晓度。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法律意识,当制度的内涵被员工从心理上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维护而形成习惯时,制度才能凝固成一种文化,进而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围。
(四)企业制度要严格执行
贯彻制度是规范制度的核心,也是制度保持权威性、强制性的根本保证。在执行制度时,管理者要经常向下属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以警告或规劝其不要触犯,否则会受到惩处,任何人包括管理者,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对违反一般管理制度的行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但对触犯天条式的管理制度,触及到了企业核心价值的任何小奸小恶,都必须从严处置,决不能心慈手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管理已由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进入了现代化、法制化、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应尽可能从“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不断靠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流于形式,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制度上决不会存在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追求能够使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管理模式,要契而不舍地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化管理氛围,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i [1]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4] 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 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6] 谢健.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第三篇: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建议
题目: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建议
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学 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 业:生物技术 班 级:1123301
学 号:201120330134
姓 名:赵光明 指导老师:廖晓峰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目 录
目 录............................................................1 摘 要............................................................2
一、食品安全与人性................................................4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5
三、“救火”式的治理..............................................5
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6
五、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7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7
(二)校园食品安全................................................8
(三)旅行食品安全................................................8
(四)政府措施....................................................9
(五)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9
(六)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9
(七)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9
(八)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10
六、总结.........................................................10 参考文献.........................................................12
摘 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Abstract
in our life,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food.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food, health food today, there are still some food there is a serious security risk.Continuously the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accidents of food safety have caused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to reexamine this has risen to national public safety height problem, must increase pair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ceaseless and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diet culture, people increasingly diversification, food hygiene and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onyred events”,“ avian flu” and“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jority of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Continuously occurring malignant food safety incident caused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to reexamine this has risen to national public safety height problem, must increase pair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Key words: food safety,safety supervision to prevent,trouble before it happens
一、食品安全与人性
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4
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三、“救火”式的治理
我过去,对生产销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顿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而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食品安全关系
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1、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创建示范工程、强化重大保障、推广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等方面取得实效。
2、通过请专家解读、办班培训、研讨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执法人员熟悉相关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监管、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3是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 7
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校园食品安全
1、突出重点排查,及时整改隐患。根据后勤服务的特点,该中心突出餐饮、水电、物业、交通运输、医务等安全重点,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时对食堂及服务网点等重点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分工专人整改。
2、定人定点监管中心调整增配了餐饮管理人员,做到大食堂都有一名专职人员定点监管,检查督促食堂及服务网点不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并做好食品留样专人、专具登记管理;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同时在各食堂醒目处设立“食堂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标示牌,师生发现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有问题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投诉,要求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饮食卫生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后勤服务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没有增加学校财力支出的情况下,该
(三)旅行食品安全
1、不宜购买流动商贩出售的食品,要在正规、有信誉的商场、超市购买。注意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具备《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所售食品检验合格的证明。
2、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预包装食品,索取并保留好相关单据,如出现问题可作为投诉或申诉的重要凭据。
3、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或外漏的情况,是否有受胀起鼓的现象,若有此现象,表明食品可能已被污染或变质。
4、看包装和标签上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电话是否齐备,是否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注有配料表、生产批准文号、QS标志等,还要注意贮存条件提示。
5、购买进口的预包装食品,要注意看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还应当看包装上是否载有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国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6、注意直接入口食品是否采取防蝇、防虫、防尘等防护措施并使用专用售货工具销售。
(四)政府措施
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五)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
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六)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
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七)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
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八)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六、总结
原来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切实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的突出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 10
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Z].198219 1 [2] 吴宏伟 1 加强我国食品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12(4)∶295 1 [3] 包大跃 1 食品安全危害与控制[ M ] 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 [4] 卫生部 1 食品企业 HACCP 实施指南[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 ,14(6)∶43 1 [5] 吴 坤 1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M ] 1 第 5 版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 2006 ,348 1 [6] 卫生部 1 关于 2005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的通报[J ] 1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18(3)∶269 1 [7] 申茂向 1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J ] 1 中国卫生法制 ,2002 ,10(1)∶18 1 [8] 张 兵 1 食品安全重大课题简介[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17(5)∶579 1 [9] 卫生部 1 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通知[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16(1)∶71 1 [10] 王茂起 ,刘秀梅 ,王竹天 1 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研究[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18(6)∶491 1 [11] 王选平1 中国卫生监督体制研究[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6 ,13(1)∶13 1 [12] 卫生部 1 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18(3)∶259 1 [13] 杨明亮 1 当前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难点问题及讨论[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6 ,13(4)∶255 1 [14] 王选平1 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法定职责[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 ,12(5)∶323 1
第四篇: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一直是城市政府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和问题,并浅谈相应的对策,提供部分个人意见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优化城市管理环境。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现状及问题 对策 前言: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为城市活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民主的、法制的保障和有效的控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以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政府行为。
一、提高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管理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城市管理搞好了,可以为城市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把环境效益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要求。
(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现了当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的规划、公用设施、经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调控与管理,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培养广大市民的卫生、环保、交通、法律、社会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使他们的文明素质与现代化的城市相适应,从而营造出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具有科学、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这是当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三)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放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对于人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把城市搞得亮一些、美一些、绿一些、干净一些、整齐一些、通畅一些,这既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所企盼的。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强化整体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二、新形式下的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将使城市管理面临严峻考验,比如:在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应对外资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如何调整行政执法人才结构、引进精通外语翻译兼执法人员以及配备中外文对照的城市管理法律文本和警示标语牌;如何面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公民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与经营管理等。
(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都市圈的大幅扩容,市区人口将越来越多。因此,城市管理必须考虑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调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规划工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由此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城市管理氛围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执法队伍在执法中遇到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问题,困扰着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三、目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群众性、流动性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情况复杂。我国在城市管理中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执法环境差。城市管理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以及理解、支持、配合城市管理的格局。首先是少数市民缺乏法律意识,对执法队伍的检查采取逃避态度甚至抵制举动。其次是部分市民文明意识较差,经常出现违规闯红灯、影响交通秩序的情况。再次是说情风盛行,严重影响公正公平执法。
(二)管理对象复杂。一是部分经营户法制意识较差,善于与执法队员“捉迷藏”,想尽一切办法“钻空子”。二是失业人员(含下岗工人)和进城农工以及孤寡残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简单商品买卖活动,维系基本生活需求,由于受习惯势力影响,往往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是部分城区居民无视城市管理工作,导致违章建筑、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和墙体结构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乱摆乱卖屡禁不止。社会的某些弱势群体一无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从事固定职业,经常流落城区占道经营,增加城管工作难度。执法人员去管,他们会抱怨“不准在街头巷尾摆摊,叫我们到哪里卖”,这种现象反映出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各类市场、停车场等设施比较完备,就可以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
(四)治安问题。城市化流动人口比重比较大,给治安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目前仍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二是有些城市管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处罚规定,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就没有具体的条文。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载客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市容环境。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城管执法无所适从。
(六)城市管理的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城管管的是穷人,工商管的是富人,公安管的是犯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城市管理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与穷人,或者说是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如小摊贩、马路菜场的菜农以及小餐饮店经营者。不能说他们的素质差,穷人摆摊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罚款、没收商品等行为势必会直接危及到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当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不管何等高素质的人都会采取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城市环境品位权之间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生势必影响到执法对象对执法工作的抵制和抗拒,也势必会导致执法环境的恶化。目前仍有不少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执法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关法规,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稍有不慎易与管理对象发生争吵,酿成恶性事件。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肩负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公安交通、工商行政和市容环卫等职能,面临着点多、面广、线长和工作量大的局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必须树立“人本主义” 理念,建立服务型城管,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树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城市管理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遵循“人性化”原则。所谓“人性化”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现实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已由过去的“水电路房”四大瓶颈转变为绿化、环卫等方面的滞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则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二是追求“人格化”品质。所谓“人格化”,就是把城市赋予具有吸引力的人文色彩和特色风范,从而产生独到的人格魅力。三是发挥人的创造性。人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中的活力“因子”,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
2、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一是要彻底解决城管综合执法的合法地位问题。二是要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三是不断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以德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用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用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一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执法中要讲究执法艺术,针对管理对象的在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法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也要换位思考,多为管理对象着想,运用疏堵结合、管理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尊重其人格、维护其权益、体恤其需求、顾及其感受,通过实行柔性管理,来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城市就象一本书,有的粗俗浅薄,有的博大精深,之所以给人的感受不同,就在于文化内涵的多寡、城市品位的高下。城市管理工作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一是提升城市个性品位。发挥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展示其文化色彩,使其发挥独特个性。二是提升城市经济品位,构筑区域性的科教、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明确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实施高科技和优秀文化带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到给排水、供电、通讯、道路交通、自身建筑等多系统并举,实现层次递进、功能升级、协调发展,从而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四是提升城市管理品位。增强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理顺综合执法、行政管理等体制,引导市政、环卫、园林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形成相互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管理格局。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4、坚持“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历史转变。城市管理应当由过去被动迎检,突击执法转向经常性、规范化的管理,由过去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转向从细微着手,注重塑造精品的高级阶段。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同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比如处理乱摆乱卖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出台配套招商政策加快相关市场的建设,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担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必须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在地域上,应当整治一片、巩固一片,然后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城市的每一角落都没有脏乱差的容身之地,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在时间上,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的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 24 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在内容上,通过巩固市容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对环保、静态交通等多面、综合性管理。
5、坚持“管理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我国正处在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说到底就是环境竞争,环境是金钱、是品牌、是生产力,哪个城市环境好,人就往那去,资金就往那里流,各种物质就往那里聚集。因此,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管理现代化,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一是要创新管理观念,打造服务型城市管理。二是创新作业方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高新技术,使传统的市政、环卫、园林等的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三是创新管理手段。要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充分运用遥感、宽带网、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真正把城市管理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
1、改革现行城管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根据国家《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从 1996 年开始至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在 23 个省、自治区的 79 个城市和 3 个直辖市相继开展,可以效仿其他城市,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负责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等方面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有效地解决了分散执法,效率不高的弊端。
2、统一管理模式。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构成模式,明确市、区、街三级管理的职责与职权。市与城区两级政府都有责任管理城市,市与城区两级政府都设市政管理局机构,市设综合执法支队,各城区设立综合执法大队,形成“以市为中心、以区为重点、以街道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系。
3、统一执法队伍。注重执法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统一执法身份、统一执法职能、统一执法牌证、统一执法程序、统一执法服装。
(三)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切实依法行政。现代文明城市需要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来管理,这支队伍应受到良好的训练,行为规范体现城市的风貌,代表城市管理的素质。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公正、公开。
1、推行执法公示制。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权限要求,向社会公开办案程序、办案时限、处理依据、处理标准和处理结果。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2、推行执法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各执法岗位的权限、范围、程序以及相对应的责任,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履行职责,不失职;遵循权限,不越权;符合法定目的,不滥用职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失当。同时,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一旦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要敢于承担相关责任,并对有故意和重大过失者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3、推行执法承诺制。要从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在公正执法方面,要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乱罚款;严格案件集体审定,杜绝关系案、人情案;严格案件督查,防止漏查行为的发生;严格办案程序,实行规范执法。在文明办案方面,实行挂牌着装上岗,要做到语言文明、服务热情、行为文雅、诚实守信、礼貌周到。在办事效率方面,实行首问负责制和接警、立案报批限时制;同时制订鼓励诚信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制度及奖惩措施,广泛开展“文明诚信,公正执法,争做人民满意 城管卫士”活动,彻底解决执法不规范、不公正、推诿扯皮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
(四)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操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
1、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消除影响城市环境行为产生的根源。
2、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并加强行政管理手段,让部分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
3、加大对城市管理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单位、市民广泛宣传,使城市管理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使各单位、市民主动参与城管工作,协助城管工作。城市管理部门既是城市文明窗口的管理者,更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主动贴近群众,经常到各单位、门店和居民当中征求意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要加强与横向、纵向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调,集中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结语]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在于缺乏真正从群众间自发自觉的意识的唤醒。文明不应该是规范出来的,而应该靠一个社会的自然向前发展的文明意识的萌发,法律法规只能起到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无法干预到人们文明意识的形成与存在。想要真正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就应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增强人们保护城市生活环境意识,此为治本之策。相信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执法环境的优化,城市管理问题终究会被解决,我们的城市也一定会更加美丽、文明。
第五篇: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 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施行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二、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二)催生了高考移民现象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设定分省录取方式,高等学校负责制订分省招生来源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由于招生来源计划决定着各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高低,因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省(市)重点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异有时高达100分之多。为了逃避招生中的地区性分数线差异,“高考移民”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三)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2】。
(四)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
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五)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
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3】。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
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
【4】。诚信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二)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1.科学命题。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考试研究,注重命题与考试的科学化。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在高考命题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从高考命题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丰富试题形式,提
高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信效度与区分度,使试题内容的难度控制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5】。
2.实行分类考试。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因此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
3.尝试多次考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三)推行综合评价制度
目前国际上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查评价。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实行的就是三结合考评模式: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和工作经历。借鉴国际经验,我们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6】。到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两项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四)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
多元录取是指录取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样就可以招来不同才能的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突破现在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
(五)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精英型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的仅仅是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7】。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全。
文献参考:
【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c].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年.【2】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3】李禹阶.汪荣.我国高考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窥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J],20105.【4】 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1).【5】 姜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J].煤炭高等教育,2005,(1).【6】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谢名春,郭英,荀丽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