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分散型向集中统一型转化。学习西方先进的证券市场管理方法, 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建立一个国家宏观管理与证券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管理体系。尽快成立一个决策、监督、管理职能相对集中的综合性、有权威性的全国证券管理委员会, 取代目前证券业众多的国家部门的管理, 其成员可从这些主管部门中抽选, 并制定出全国性证券管理法规, 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证券同业组织, 协调同业关系, 调解同业纠纷, 实行行业自律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条件比较成熟的省市筹建证券交易厅, 作为正规化证券交易所的过渡形式, 逐步形成横向联合, 信息集中, 信号一致的统一的全国性证券交易网络。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与宏观经济同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资本市场继续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一年,市场品种与交易方式、投资者结构、市场规模和环境等都在发生较大变化,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资本市场具有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新情况、新态势对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出现震荡上扬走势。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1477家,总市值达166232.8亿元。上半年沪深两市共计筹资1879.57亿元。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增加440%。
据折算,截至6月3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占年度GDP的比重已超过77.8%。目前,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开户数不断增加。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沪深股市帐户总数达11124.62万。其中,A股帐户9441.37万,比年初增加2000多万户。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市场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制与支持;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又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有效的权利保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全面部署了2007年的立法工作。重点包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证券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审查工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主体约束机制,拓展融资方式,保障金融创新,全面清理、科学规划期货市场法规体系等。《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实施后一年半来,证监会对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完善。截至6月30日,陆续出台了87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还包括4月15日正式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与此相配套的规章和文件有《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这次配套立法工作,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体系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清理和重构,涉及数量多、变动大、速度快,使法律规则体系覆盖到资本市场发行、交易、结算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促进了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目前均已进入审查程序,《期货法》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根据有关部门的立法计划,通过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将在年内被纳入监管,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是
资本市场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证监部门开展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的专项活动,目的是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规范日常运作,提高透明度。
尚福林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须增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信息。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行为,切实运用各种创新方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推进行业整合,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还应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完善内控机制,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水平;主动培育股权文化,牢固树立为投资者负责、为全体股东谋利益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加强教育 强化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活动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沪深两市开户数增长迅速。随着市场的活跃,不少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市场违规行为也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半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认真担负起风险提示的职责,增强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上市公司认真做好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不断增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警惕、防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案件;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格上市公司重组的审核程序,防范各种违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继续加强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联合执法机制,基本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
--会同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了一批利用互联网的新型证券违法违规活动;
--公司自查与监管部门查处相结合,坚决打击利用“老鼠仓”等手段非法牟利活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转轨的市场。在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的同时,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防止非理性投资行为。
拓宽投资渠道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日益显现。一方面,不同形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蓬勃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融资要求;另一方面,广大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6月20日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成为首批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上半年,证监会还就公司债权发行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中开展公司债发行试点。同时,商品期货产品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3个期货新品种陆续上市,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也已具备。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为此,证监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现有主板公司利用各种方式做优做强;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三是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四是积极推动债权市场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证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稳步扩大基础证券。
第二篇:当前经济形势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第三篇: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
中国经济仍在适度增长空间
——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上)
“破八”,抑或“保八”,似乎成为近年来很多人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个标准。习惯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看到上半年GDP增长7.8%的数字后,不免产生担忧和悲观,一些媒体甚至将“GDP三年来首次破八”引向“中国神话是否破灭”的讨论。
但是,7.8%真的令人那么悲观吗?
缓中趋稳,看增长亮点频闪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增幅分别比上季度回落0.8和0.5个百分点。虽然从数字上看,GDP增幅已经连续6个季度回落,但从二季度的数据,特别是从5、6月的数据来看,国民经济的运行已经出现了缓中趋稳的迹象。从工业看,4月份到6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了9.3%、9.6%和9.5%,不仅波动幅度很小,而且后两个月的增幅都高于4月份。从投资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比1—5月份回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同比增长4.4%,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2.1%的局面。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月份名义增长13.7%,比上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但扣物价之后增幅高于上个月。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从这些主要指标情况来看,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月度之间趋于平稳。
上半年国民经济在缓中趋稳的同时,也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是农业风调雨顺,生产形势较好,特别是夏粮九连增,
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是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继续取得新的成效,上半年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速同比回落。
亮点之五是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42项实施细则全部出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进展顺利,并将新增10省市开展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已经破题;居民阶梯电价已经全面实施。
亮点之六是财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1.3%,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支出增长更快。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平稳,新增贷款同比增加。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6%,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与上年末持平。
得来不易,稳增长坚定信心
困境中实现7.8%的增长,实属得来不易。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极为复杂严峻。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甚至愈演愈烈,前景难测。外部需求极度乏力,导致中国出口增幅在低位运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从国内看,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和商品房销售面积都持续回落。在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渐退出后,新的消费热点也尚未出现。
复杂与严峻还不仅来自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双重叠加,也来自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叠加。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有所弱化,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告别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下
新情况新问题,重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突出问题。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不同的是,全社会已经建立了立足内需的共识,中国经济内生性因素正在累积,我们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依旧。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对解决当前的困难已经并即将采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正如林毅夫所评价的:“面对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具有足够的财政空间和产业升级空间,完全有可能在今明两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
攻坚克难稳增长
——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下)
形势复杂,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这一要求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中有进”的轨道上持续向前。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但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好的形势。经济增
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水落石出”。煤价跳水、钢价大跌、化工品不振……许多行业面临着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仍不强,服务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扶持,一些地方高耗能行业扩张冲动依然存在等等,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
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也使得市场信心蒙上一层灰色。5月以来,沪深股市连绵阴跌,上证综指不断刷新三年多来的新低。而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已创出该指数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却仍下跌不止。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是股市信心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准备;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预调微调,宏观政策协力稳增长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半年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手,齐心协力稳增长。从5、6月份的情况看,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正在见效,经济增长已显现“缓中趋稳”迹象。
财政政策侧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这使得其可以在稳增长中有更多担当。从上半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已经成为稳增长的“急先锋”。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大幅回落。然而,就财政支出而言,增速则达到21.3%,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增长更快。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支出大幅提升,使得财政政策成
围。这是结构性减税力度不断加大的具体体现。此外,财政政策在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领域支出进度等方面仍有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可以更灵活。应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此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对于形成政策合力也至关重要。
长短结合,经济转型增发展后劲
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才能更有后劲。
立足当前,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着眼长远,则要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着手,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
稳增长需要与调结构、抓改革相结合。应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抓好节能减排,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力争在健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稳增长需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稳增长中应更加突出改善
第四篇: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走向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按照通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扩大市场准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坚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达到9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1%;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这为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招商引资、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0年7月,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目前中国22%的税收、28%的工业增加值、55%的进出口、50%的技术引进、约4500万人的就业,都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互利共赢的。对中国来说,通过持续吸引外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以及众多国际化人才。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则赢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不少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近年来,中国全面把握对外开放阶段性特点,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在境外设立企业1.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已达2457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布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缓解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
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把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作为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厚的回报。当前,中国正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
中国致力于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已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制造业、农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和100个服务贸易部门都已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投资环境依然为众多外商投资企业所看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中国,正在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同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着成效,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
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是健康的。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金融行业运行平稳,通货膨胀的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其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部分金融企业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数量很小,不可能从根基上动摇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主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导致的购买力不足,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才能释放出来;只要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启动,我国就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使我国经济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我们坚信,党会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春风,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