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作者:佚名来源: 不详时间: 2007年11月09日点击数:
286
王西霞
当前,随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资质管理,从事运输经营的个体车户逐渐减少,大部分已被整合到有经营资质的运输企业,如何抓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现就运输企业在车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1.车辆维护意识淡薄
在运输企业,存在着对车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为节约成本,往往是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来代替维护,特别是近年来运输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把企业内部车辆承包、租赁给个人,企业逐渐失去了对车辆的日常管理,加之承包人对车辆的管理、使用、维护和修理等方面的认识参差不齐,对相关的管理规定了解程度不够,甚至一无所知,造成车辆的维护工作难以落实,这是影响车辆正常维护的根源。
2.二级维护作业规范执行不严
运管部门对车辆二级维护的项目做了详细的规定,确定了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维修企业在车辆维护过程中,严格按项目进行。但有些维修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员工整体服务意识较差,维修标准执行不严,致使车辆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缺项、漏项、敷衍、应付等现象,维护工作达不到作业规范的要求。
3.维修人员培训不到位,维修队伍素质下降
近年来随着车型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车辆上的广泛应用,对维修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运输企业对维修人员的培训投入相对较少,从而形成维修队伍以老化的维修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偏低,对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不了解,维修技术不掌握,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检测、诊断设备,或即使有设备,也很少有人会熟练使用,仍靠手摸、眼看、耳听等落后的传统方法进行诊断和维修,根本无法保证车辆的维修质量。4.企业领导对维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企业的领导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对营运车辆维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放松对驾驶人员的日常维护教育,导致车辆技术状况下降。
这些问题是当前运输车辆技术状况难以改善的关键,如何使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领导要重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它不同于运输生产的收入,能在每天的运输经营中反映出来,技术管理的效益是潜在的,它缓慢的渗透在车辆技术性能的稳定中,表现在对运输效率的提高及社会效率的提高,因此运输企业的领导必须立足长远,深入分析,把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2.加强对驾驶人员及承包人员的宣传教育
由于企业内部经营者的成份复杂,就需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定期进行车辆维护的必要性,通过一些不按期维护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中得到教育,并且向他们灌输车辆使用“三分修,七分保”的道理,使车主从被动的强制维护变为主动的自觉维护。同时加大对交通部2001年4号令、5号令的宣传力度,让其明白车辆二级维护作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强制进行的,道路运输证年审时要对维护情况进行审验,对不按期维护的车辆要进行处罚。
3.健全和落实车辆二级维护制度
运输企业要把车辆二级维护管理工作作为车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完整记录,以便准确的反映车辆技术状况,且在出现问题时起到追溯作用,从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制定车辆维护计划时要结合车辆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便于车辆运行里程考核的要按运行里程进行二级维护,不便考核里程的要严格按日期进行定期维护,一定要把维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4.注重人才培养,改进管理模式
现代维修企业要培养或吸纳一批有较高文化修养和技术素质的维修人员,特别是要抓好青年维修人员的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在繁杂的车型和先进的检测设备面前较快掌握维修专业技能和使用方法,并带动其他人员共同进步,从而提高维修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于车数较多的运输企业,传统的查阅手写表格已不能满足更完善的管理需要,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建立车辆管理程序,利用查询系统方便、准确的查出所需的各种参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纰漏。(审核:冯力平)
第二篇:运输企业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百)
运输企业如何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摘要:技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技术管理工作,能有效地控制车辆购置与使用成本,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在技术上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也能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本文对怎样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
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运输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舒适的运力,保证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确保车辆运行安全,使车辆更好的为运输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技术管理是一个复杂程度高,系统性、技术性、专业性强,管理幅度宽的管理,也是汽车运输企业中管理难度较大的管理。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及培养、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日常使用管理、维护和修理管理、统计分析、新技术应用等各个方面实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综合管理,才能促进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发挥。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认真做好各项组织、管理工作。
1充分认识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是一个大的范畴,从车辆的角度看,包括车辆的购置、使用、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包括购车成本、节能、节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其他维修费用的管理。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包括车辆可靠性、安全性、维修及时性等。从技术角度来看,包括对技术标准及工艺流程的制订、对维修保养制度的选择、对人员的技术教育以及对车辆的配置选型、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同于运输生产的收入,能在每天的运输经营中反映出来,技术管理的效益是潜在的,它缓慢的渗透在车辆技术性能的稳定中,表现在对运输效率的提高及社会效益的提高,通过车辆的安全性、完好率、运行率及使用成本等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驾驶技能,确保车辆技术状态良好,及时排除机械隐患,因此,技术管理工作是确保运输企业安全经营的重要保障;做好技术管理工作,能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的燃料、轮胎、配件的消耗,减少维修量。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紧张的资源消耗,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
技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位经营者都应看到技术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人分析,把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长久稳健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2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2.1建立技术管理架构,明确职责,合理配备技术管理人员
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锁的工作,涉及的面广,工作量大,因此,设置合理的技术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岗位,形成体系完备的技术管理网络,是做好技术管理的组织保障。同时,要明确各机构、各岗位的职责,使技术工作有人做、有事做,责任到人。
技术管理工作既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又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种类多,而且由于道路运输的特点,很多工作需要起早摸黑,因此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过硬、积极肯干的技术骨干,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为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必须注重技术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各层次人员的配备,使各岗位的人员都有能力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
2.2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标准规范,并认真落实
要做好技术管理,必须要有章可循,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标准规范。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技术管理就没了指引、没了规章,就会产生混乱和缺失,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流程、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技术管理各个环节工作明确,流程清楚,规范科学,责任落实。并且要对各项制度、流程、规范进行广泛宣讲,使之为各级人员了解和自觉执行。
2.3 建立考核和奖罚机制,确实落实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制度,奖惩是正确处理技术管理全过程的责、权、利关系,保障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实现的重要手段。要使奖惩有据可依,合情合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明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定额及各项管理要求,及时进行评比、考核,奖优罚劣以便真正起到鼓励促进和吸取教训的作用,提高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学习操作技能的自觉性。考评的重点要与各机构、岗位的职责相对应,如对驾驶人员,可进行燃油消耗考核、轮胎消耗考核、爱车例保考核;对维修人员,可进行维修质量考核;对技术管理人员,可进行千车公里材料消耗考核,完好率考核、维修停厂时间考核、维修费限额考核等,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人,不能人人有责任,又人人无责任,集体负责,结果无人负责。
2.4加强技术管理的教育培训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在车辆上得到广泛应用,CAN总线系统、EGR废气循环系统、SCR废气后处理系统、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等等在车辆上的应用日趋增多,使汽车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知识及技能不断老化,企业要提高整体的管理、维修、使用水平,必须不断进行学习与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同时对驾驶操作、日常维护和节油、节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
教育与培训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及层次,区别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针对驾驶员,主要是针对其日常要作的和必须注意的事项,辟如:如何进行车辆三检、日常维护常识、常见故障判断及应急处理等;对维修人员,要针对车型保有情况及新车型、新技术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对基本原理,保养、维修要求,新检测设备使用等进行培训学习;对技术管理人员,主要是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原理及应用,技术
发展趋势、方向及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为确保教育、培训效果良好,不能只是走过场,只管教,不管效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确保使每个受教者均有实际收获,均能得到实际的提高。
3加强车辆运用管理
3.1做好车辆的选购工作
把好车辆的准入关,是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车辆选型首先要符合线路经营运输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种不同车型的最佳配比关系,车辆档次要满足线路的营运条件,根据投放线路的道路条件、客、货流特点及运价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车辆价位及档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回报率。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影响投资回报率,也不能只选择低价位、低档次的车辆,造成技术性能达不到运输服务的要求,影响运输生产经营。总之,购置车辆,要充分考虑车辆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及维修方便性等因素,从车辆油耗,维护成本及维修配件供应等关系运输成本的因素着手,同时应积极选配有利于降低车辆机件损耗的配置,比如缓速器、自动润滑系统等,以获得较好的性价比。
车辆品牌要选择市场信誉良好、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生产制造工艺先进和售后服务体系健全的生产厂家的产品。选型时,应选择技术性能可靠、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较多的车型,要保持企业车型品牌的相对统一和连续,不可车型过多,否则会降低车辆管理效率,增加维修服务压力。对厂家推出的新车型,要谨慎选购,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
3.2做好车辆的使用管理
车辆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效能的发挥、运行的消耗以及安全生产,盲目追求眼前效益,使用过程中不维修、超载、超拖、超负荷运行均属严重违背正确使用的原则,是有损企业的整体利益的破坏性行为,因此必须将“正确使用”做为重要环节来抓,应对新车及大修后的走合期使用要求、一般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各种特殊条件下的使用要求、驾驶员节能驾驶要求及各种车辆设备的操作规范等进行具体规定,并制定驾驶员技术操作规范以便驾驶员具体执行,从而达到合理使用和维持车辆技术性能的目的。
3.3做好技术档案的记录和管理工作
技术档案包括车辆技术档案及车辆维修档案,车辆技术档案是车辆从新车购置到报废整个运用过程中,记载车辆基本情况,主要性能、运行使用情况、主要部件更换情况、检测和维修记录以及事故处理等有关车辆资料的历史档案,这种档案对了解车辆性能、技术状况及掌握车辆使用、维修规律,为车辆维修、改造和配件储备提供技术数据的科学依据,也是评价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分析质量事故原因,调解维修纠纷的依据。因此,它是车辆技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应认真做好这一项工作。
4加强车辆的检测、维修管理
4.1加强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判断车辆技术状况的重要依据。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车辆制定定期检测制度,使其在行驶一定里程或时间后,按时进行综合性能检测,以达到控制车辆技术状况的目的,道路运输经营者要做好车辆等级评定送检工作,确保车
辆在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符合道路运输车辆投入运输市场的条件。二是检测结合维护定期进行,以此确定维护附加作业项目,掌握车辆技术状况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车辆的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确定车辆是否需要修理,以便实行视情修理。
4.2重视强制维护
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对车辆按规定的行驶里程或时间间隔进行强制维护,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在运输企业,存在着对车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为节约成本,往往是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来代替维护,这往往会造成车辆早期损坏,严重影响车辆技术状况,带来了严重的事故隐患。运输企业要把车辆维护管理工作作为车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车辆的维护包括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及二级维护,随着对安全工作的不断加强,近年来,在以上维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例检的要求。各级维护工作,均有其侧重点,均是从多年的实际运行实践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对于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保持车辆的技术状态,避免车辆的机械故障,消除安全隐患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各企业需根据所拥有的车辆情况及各车型所行驶线路的道路状况和行驶里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保养规范,并按规范要求编制合理的一、二级维护计划及检测计划,才能达到从总体上节约成本,提高车辆使用率,减少车辆安全隐患的作用。
4.3努力提高维修质量
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状况的好坏,影响运营安全、影响车辆使用效率和使用成本,因此提高维修质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提高维修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车辆维修的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
要加强车辆维修的现场管理,改变修理作业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全面落实“三不落地、四清洁”工作。严格按机动车维修工艺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作业,执行技术标准,杜绝在维修车辆过程中敷衍了事、缺项、漏项、强拆、漏装,应复位的不复位,该拧紧没拧紧情况的出现。(2)要加强三检工作,落实各项检验制度和维修出厂合格证制度;
修理厂应把好车辆进厂的询问检查关、维修过程的监督检查关和竣工出厂的质检关,完善维修服务流程、建立车辆维修档案,并对维修质量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用户满意率、提高一次性检测合格率,降低返修率和维修责任事故率。
(3)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在维修的过程管理中,应做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完整记录,维护人员及检验人员对所从事的维护内容和检验项目在相关单证上签字确认,以便准确的反映车辆技术状况,且在出现问题时起到追溯作用,从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4)充分利用维修设备,提高维修质量
随着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过去靠手摸、眼看、耳听等落后的传统方法进行诊断和维修,已无法保证车辆的维修质量了,应根据车辆的配置,适时增加高科技的汽保设备,提高维修机械化程度,从而提高车辆故障的诊断准确率,防止错误诊断带来的不
必要的经济损失,减轻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维修工时,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
5其他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5.1 做好汽车配件的管理
汽车配件质量会直接影响车辆的维修质量、行车安全、维修成本,因此,必须在汽车配件的采购管理、入库检验管理、库存管理、领用管理、废旧件的回收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流程和监督办法。采购方面,要做到优质价廉,以性价比高为原则,决不能单以价格为标准进行配件采购,这样作,看似节约了修理成本,但却是以降低车辆技术状况、缩短维修间隔里程、增大行车安全风险的高额成本为代价的,往往得不偿失。管理方面,企业应制定经济考核指标,采取单车千(百)车公里材料消耗考核制度,按车辆的类型、使用年限和技术状况等确定定额指标,实行节约有奖,超额赔偿的考核机制。同时,要加强维修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合理控制大件材料和零配件的消耗,维修车间要规范材料采购、保管和领用的流程,杜绝随意浪费。
5.2 从数据统计管理向数据分析管理转变
目前,各运输单位的技术管理,均会进行一定的统计工作,但往往是停留在历史数据的罗列上,并没有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统计数据是实行经济核算、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营管理水平和指明技术管理方向的依据, 对各种数据和档案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认真对比各种车辆、设备、配件使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才能不断降低各种劳动的消耗,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定额指标,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才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技术管理的数据分析,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查阅手写表格已不能满足更完善的管理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管理分析手段,开发智能分析系统,对技术管理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使技术管理工作真正从数据统计管理向数据分析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5.3 认真开展技术科技管理工作
只有加强科技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改进运输生产及维修工艺与装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汽车运输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运营效益,降低材料、能源消耗,确保运营安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安全、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如苏州金龙公司的G-BOSS系统,宇通公司的安节通智能系统,轮胎防爆安全装置,轮胎压力、温度监测仪,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等等,企业不应只看到使用这些新产品会增加成本,更应看到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将使企业的安全及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将在安全生产、燃料节约、线路匹配、驾驶员评价等方面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会带来巨大企业和社会效益。
6结束语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管理,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各道路运输企业应认真履行技术管理的职责,从管理中要安全,从管理中要效益,从管理中要清洁,从而实现道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海林,迟瑞娟,等.汽车运用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郑国莱.汽车技术管理[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李作敏,李刚等.现代汽车运输企业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4]1990年3月7日交通部令第13号 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1990
第三篇: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高铁项目应注重施工过程控制,因此必须抓好施工这项工作,它贯穿铁路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又是重中之重,衡量一个项目的质量好坏,主要看该项目在施工管理中技术管理工作落实的怎么样?技术管理工作落实执行到位,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一、技术管理工作综述技术管理是对项目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施工技术工作及其相关的科学研究等进行一系列组织策划实施工作的总称。它也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着建设目标,工程各方都从不同角度,重点不同地进行着技术管理工作。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只有将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具体活动的可操作性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技术管理工作,按照科学的规律要求去落实;其次,我们所做的技术管理工作要符合经济节约的基本原则,即要讲究经济效果,不能说工程一完工,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弄得企业与职工“双亏”。当然这都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此,我们对一个工程要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分析,对重要的隐蔽施工部位要进行多方比较;再次,要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这在我们施工过程中尤为明显。
二、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任何一项工程开工前,要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成立以总工程师联合路基、桥梁、隧道等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自上而下实行技术工作统一领导且分级管理的一个系统,注重其他业务部门横向配合,并根据需要设立各级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各级职能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并建立各级责任制,除此以外,还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只有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才能把整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技术活动无论是在内业或外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制度,从而增强技术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以致力于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在施工过程中通常开展的技术活动,应该建立以下几种管理制度:
1、施工调查制度.doc2、征地、拆迁工作管理制度.doc3、施工图纸审核制度.doc4、施工日志填写制度.doc5、作业指导书编制制度.doc6、施工技术交底制度.doc7、技术资料管理制度.doc8、现场技术人员管理制度.doc9、变更设计管理制度.doc10、工程竣工验收制度.doc11、专项施工方案.doc
我们在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项目中,就始终遵循了以上的制度,从而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经过实践检验,我们认为以上这几项管理制度是缺一不可的。只有遵循了以上几点,并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才能真正把技术管理工作做到位。除此以外,做为一个施工单位,还应建立技术管理的标准体系,因为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是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施工的重要技术保证,是组织施工和检验评定各种筑路材料的技术性能或等级的技术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工程质量的标准。
三、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在施工准备阶段,注重此阶段技术管理的超前性,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的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优化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机械、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 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 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我项目部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成立专门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小组,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进行收集原始资料、现场条件调查、生产条件调查、会审图纸、及时编制工程概预算等深入细致科学的工作,责任到人,最后汇总,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牵头组织会审,修改定稿。
2、施工组织设计要切实可行,一旦形成定稿如无太大方案问题禁止修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
3、施组编制中
应注意大小临建尽量规划在便道一侧,不要跨越主线;电力线路规划应有制图,做好成品保护,避免施工过程中造成破坏。
四、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预定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
1、搞好图纸会审,有问题及时发现,坚持按图施工,注重各项工序的工程控制;
2、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施工措施,根据施工需要优化施工大型机械及大宗型材的选用;
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做好现场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
4、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有优化条件的尽量修改施工计划和调整计划执行因素,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5、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6、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
五、工程初步、竣工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
项目部成立初步、竣工验收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其它成员由工程部、计划部、安质部、物资设备部、中心试验室、综合部、各作业区负责人及技术主管、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等参加。验收人员应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国家、铁道部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负责对验收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进行评定。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验收主要内容如下:
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2、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3、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竣工验收):
单位工程完工后,由项目部组织竣工验收小组及其成员先行对完工的单位工程进行检查评定,合格后通过局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或是工程初步、竣工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都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认真地对待,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摸索、去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快节奏按期完成并节约成本,我们相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是很明显的。
第四篇: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许多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流失严重,技术管理越来越适应不了施工生产中的需要,越来越指导不了施工,许多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出现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象,大型施工企业与中小型施工企业之间的技术管理水平在不断的缩小,进一步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已是大型施工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要想做好项目技术管理工作,首先要将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项目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做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但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与实施“两张皮”问题? 1.一方面由于没人愿意干技术,技术管理人员严重流失,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现场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刚毕业的学生首先补充到技术部,由于经验不足,所编制的方案指导不了施工,缺乏可操作性,形成“你编你的,他干他的”的恶性循环局面。这种局面的改观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①重视技术管理在施工生产中的作用,加强技术管理力量,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不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当作口号来喊,只当作旗帜来举。
②多组织技术培训,不仅仅是规范、规程的培训,安全、经营方面也要培训,施工技术方面增加与外界相互沟通的机会,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③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一层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行轮岗制度;一般施工方案的编制,可以由主管工长负责进行编制,技术部进行编制指导,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编写能力,同时也使施工方案与现场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
④提高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意识,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责任进行划分,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这项工作需要项目经理的大力支持,督促各责任人员和部门来共同完成,避免由于技术部门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过程中,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而导致施工组织设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⑤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后,应由项目经理部各部室共同审核、会签,加深各部门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解。采用多循环讨论,增强施组(方案)的可操作性。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由项目技术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学习,提高技术交底与施工方案的一致性。
2.另一方面由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编制时间仓促,信息技术资料缺乏,重复劳动严重,造成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内容粗糙,细部节点少,缺乏关键部位的施工控制措施。这种局面的改观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① 通过争创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已使得结构方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具有了一定的格式标准,但每年结构长城杯对方案的要求均有所不同,另外装修方面的施工方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每一分项工程的做法每个公司、每个项目标准都不统一,大部分是靠以前的施工经验,以及施工队伍的施工经验,缺乏施工技术资料的积累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建议集团公司建立技术资料库,减少技术人员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希望集团公司集中技术人员编制出施工方案的标准化格式;同时,收集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制订统一的企业施工标准,在全集团公司内部全面推广。
② 各个专业应培养出技术专家,疑难问题的解决,多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并整理出疑难问题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③ 多收集细部节点做法,形成细部节点做法资料库,使得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写能够做到“节点齐全,内容清楚”,从而更好的指导施工生产。
④ 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执行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施工方案履行情况总结,提出应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使得施工方案的编制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项目领导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了解,靠经验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缺乏创新精神,而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得不到大力支持,单从技术管理的角度及力量无法做到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这种局面的改观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①将专业知识水平高,善于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提拔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促进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②多收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信息,及性能、价格的比较,提供集团内部某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情况分析,减少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盲目性。
③鼓励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从试点抓起,做到“严密监控,科学分析,认真总结”,分析出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区别,将质量有保障、成本能节约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大范围推广。
二、技术方案与项目成本“两张皮”问题?
(1)了解本单位的物资、设备情况,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技术方案编制时,材料的选用(性价比)要充分考虑,物资部门、经营部门要把关。
(3)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同时,还要编制“项目成本设计”,由项目经理或执行经理牵头编制,工程部、物质部、经营部、技术部共同把关,控制项目制造成本。
三、如何开展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估和优化?
(1)技术部、工程部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特点,结合以往施工经验,提出几种施工方法,编制初步施工方案。
(2)初步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组织技术部、物资部、经营部、工程部对施工方案所选用的施工方法、施工材料,进行评估,由工程部、经营部测算出施工实物量,物资部、经营部根据选用材料测算出单方造价。
(3)根据测算结果,对几种施工方法的综合单方造价,进行性价对比,选用方法合理、价格适中的施工方法。由技术部进行施工方案的定稿、发放,由工程部进行监督执行。
(4)施工完毕后,由工程部对最终实物量进行统计,对最终材料使用量及材料损耗量进行统计,物资部对最终物资价格进行统计,经营部对最终制造成本进行汇总、分析,技术部将所有材料收集齐全,将电子文档报送公司技术部,形成公司信息资料。
(5)公司技术部对各项目的同类信息进行汇编,输入公司信息资料平台。
四、如何做好投标与中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相结合?
(1)项目中标后,公司技术部将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下发项目经理部,由项目主任工程师组织对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讨论、学习,(2)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对投标施组进行分析,列出项目施工难点、特点,针对施工质量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措施,根据比较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3)将整理后的施工方案报送公司技术部审批。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第五篇:车辆运输企业应急预案
****运输有限公司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增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在“春节”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保障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企业发生的涉及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事故,如发生爆炸、燃烧等安全生产事故.1.4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综合应急预案:规定企业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应急工作原则,应急工作程序等内容;
(2)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有交通运输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易燃易爆气体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等事故;
1.5应急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一领导,以人为本,企业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组织体系
企业应急组织体系主要由企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本单位维修车间及集团内消防保安部等部门组成.2.2指挥机构及职责
2.2.1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1)主要人员
组 长:*** 电话:*********** 副 组 长:*** 电话:*********** 成 员:***、***、***、***、***、***、***、*** 通讯调度电话:********(24小时值班)救援行动由组长统一安排调度。
(2)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是企业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重大事故的应急指挥,职责如下:
①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落实有关工作指示;
②审定并签发事故应急预案;
③审定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的演练;
④根据预测与预警结果,开展风险评估。⑤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
⑥下达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⑦确定现场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并下达派出指令;
⑧审定应急处置的指导方案;
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求援,并配合政府应急工作;
⑩审查应急工作的考核结果;
⑾审定并签发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街道(地区)办事处报告。(3)应急救援设备及工具 车辆:小车:冀A**** 工具车:冀A**** 消防车:厂内备车 工具:本单位维修车间提供
2.2.2现场应急预案小组成员
现场应急预案小组成员是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派驻现场实施应急指挥的部门,职责如下:
①按照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指令,负责现场应急指挥;
②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
③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
④及时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和中心调度室汇报应急处置情况;
⑤协调与地方政府相关应急救援工作;
⑥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有关资料;
⑦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并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请示应急终止;
⑧负责应急预案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3.应急响应
3.1响应程序
(1)发生事故后,企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指导事故发生部门开展抢险自救,并做出判断,如需外部救助,根据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立即报告当地救助部门;
(2)在事故发生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冷静思考并落实应急响应时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避险措施,防止次生生产事故或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3)根据现场需要及时向企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或中心调度室请示扩大应急,企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或中心调度室及时向当地政府急救机构发出请求支援的信息,并协助当地政府或企业以外的有关应急机构实施应急行动。
3.2应急结束
(1)应急结束的条件
当遇险(含失踪)人员全部发现,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排除后,经领导小组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
(2)应急结束明确事项
安全生产事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现场应急预案小组成员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向企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请示应急终止。
①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企业按照规定尽快将所发生的事故报告当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急结束后,统计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结束的时间及严重程度,事故的简要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安全生产事故涉及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②事故调查移交事项
事故结束后,把事故发生过程中现场人员对事故的现场分析等内容进行记录,并将现场事故调查的结果移交给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进一步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彻底调查,最终查明事故原因。
4.本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之日起施行。
****运输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