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经济展望
经济回顾观察
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运行主线,历览人类经济活动演进发展过程,经济与社会众多要素的融合度迅速提升,经济活动内涵空前宽泛,同时经济发展的时效性呈几何式攀升。过去能够很好的被总结,但对于未来地把握所面临的挑战总是在不断放大。
时值世纪新旧十年的交结点,回溯过往,连续多年的全球经济向好在为各国经济体带来增加财富、消除贫困等众多利好的同时,也为各类国际大宗商品、资产注入了持久亢奋,价格大幅攀升,通胀高企,已有的商品市场价格体系遭受重大冲击,商品、资产证券化市场风险不断堆积,部分经济体产投消三者关系失衡以及国际经贸单向性偏好所带来的贸易失衡,此外,政府监管上属于正常范畴的包括低效及漏洞等因素在内的滞后性共同促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调整。此次全球经济体系的再平衡或许最具有预示性的意义在于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确立,矿产等稀缺性资源产品的价值在市场核心构成体系中进一步凸显,而这是源自于稀缺性资源的价值已经发生并仍将继续巨大的变动。
综观国内,身处工业化、城市化、经贸全球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近三十年高速增长不竭的源动力,依此大环境定论诸如房地产、汽车等国内众多产业市场繁荣轨迹的内在脉络应是有迹可循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将逐步融合中的各国经济席卷其中,经贸体量巨大的中国自然是没有例外,外贸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良好的持续高速发展态势以及就业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构成危险。力挽狂澜于即危!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巨量的流动性注入,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不断,有效应对了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超额完成预定增长目标,再次证明了我国经济潜力的巨大是毋庸置疑的。刚刚摆脱衰退的世界经济,已近而立之年的中国经济依旧继续着长久以来习惯的速度,两相对应所衬托出的光鲜值得为之欣喜,但这种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却也是我们长久需要面对的问题,必须警醒的是中国经济的隐忧与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虑与行动!
煤、电等基础性社会资源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未来随着其使用量的增长及存量的减少,价格攀升的趋势将长久延续,而我国煤、电资源的半市场化的管控运作将造成此类资源产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效应与政策初始预期渐行渐远,必须提出的是对于此类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市场保持一定防波动维稳的决策考虑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市场价格、价值体系过度的人为抑制或许在为取得短期稳定的同时是以资源浪费、竞争力丧减等长远的后遗症作为代价,随着近年来此类资源使用量及价格的大幅攀升,造成供需关系紧张,也愈加暴露出现行煤、电等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众多缺陷,对此政府也已着手进行一些改革,鉴于国内外永久性的严峻能源形势,众多相关信息所给予的明确预期是政府行政管控的影响力不会减少,但会更加的高效,煤、电资源市场化价格体系加速健全。原油被视为国民经济血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即将在可预期的未来明确耗竭的被大规模使用的稀缺性资源,其市场价值将由其价格得到极端化演绎。世纪初以来油价的大起大落,原因很多,既受到了具体经济周期的市场供求、美元强弱、国际政治环境、市场投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于中短期国际原油供应、油价形成最大冲击的当属国际地区政治环境,全球主要的石油供应来自中东、北非这一政治生态脆弱地区,二战以来的多次军事冲突与政治僵持均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原油供应危机与油价大幅波动,该地区最激烈的冲突是以色列与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众多阿拉伯国家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日益趋向于临界点的伊朗核问题,同时近期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民主化风潮对旧有相对稳定的政治架构形成了巨大冲击,以往的众多政治强权体纷纷作出了妥协,该地区事实上的政治稳定性大大降低。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处于后资源时代,资源存量稀缺性的提升决定了其价
值的快速上行,进而由其价格得到呈现。
新能源作为受到普遍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人类经济社会及产业技术发展规律而言,有别于迄今为止的其他产业,特别是水、火电。新能源是以増源、低碳、节能为理念的高成本性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中仍不具备大规模市场化的条件。目前所涉及的新能源中主要有以充电电池为动力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和风力、太阳能为主的电力生产。对于电动汽车,尽管因其技术上的不成熟、高成本以及相关充电设备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几近空白而面临诸多阻力,但所取得的普遍共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因原油枯竭等原因而渐失竞争力的传统汽车成为汽车市场主流;新能源发电也存在着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并网不理想等类似的问题,相信通过已在突进中的技术上的突破、政策扶持、消费观念转变从而使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在未来的能源使用结构上顺风顺水,为能源使用广开来源的同时,环保节能。落后技术指向及伴生的经济主题油价、原油替代品、新能源技术所引起的价格价值体系、产品链条、生产要素配置、产业系统等的调整与再平衡已然拉开序幕。国际政治因素
房地产市场作为产业牵涉度宽泛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国计民生之所系。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深入期所带来的巨量货币积淀以及自住、保值、投资等大量购房需求的相对集中释放仍将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良好大环境。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得力的,对于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认识是明确的,基本达到了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抑制过度投资的阶段性预定目标。当然,作为政府对于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包括供求关系紧张、过度投资,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人口城市化加速推进,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阶段,放任市场化助长过度投资,随着持续多年的房价大幅上涨,造成了规模巨大的财富再分配,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扩大到难以弥合的程度。之前的多次房地产市场调控或许更适宜被视作被动性的探索与重视经济利益的结合体,而此次是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性共识,特别是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的非产权性保障房政策的落实,在满足低收入住房需求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的产权性保障,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同时在需求方面也未伤及中国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商品房市场的根本—需求。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房改承载着过多的错综复杂,在这至今仅十年有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冀望其表现的必定要如许多人理解经济学术语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那样的乖张粗糙,一方面不成熟显然是正常的,而另一方面房价快速上涨也是有其之所以如此的现实性。寄望于政府制定让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的政策尚是奢望,但是房改以来的市场火热不可能永远的持续,供求总会有平衡的时点,当当下作为商品房消费主力的这一代逐渐忙于为子女购房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已经步入平稳微衰的阶段。
身涉众多的对外经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承载着消化大量一般性劳动力、转移过剩产能、补充内需消费不足、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等众多作用,鉴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其仍将长久地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近年来资源、能源价格的大幅攀升,同时劳动力、汇率、贸易壁垒、进口消费大国抑制过度消费等众多不利因素也愈加凸显,这些变化对于存在大量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的贸易经济体来说,市场大量的需求不会凭空消失,但伴随阵痛的产业调整已是势在必行,其所具有的调整空间也并不宽敞。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面对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汇率问题的压力与日俱增,同时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也需要我们对此作出一些转变,贸易总额的高速增长及其所带来的高顺差将逐步受到抑制或将是中国经济应该要适应的。
区域经济主题方兴未艾,业已明确为长期性的国家战略发展主轴,其为国民经济协调、持久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
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先布局包括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疆喀什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而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之间的非均衡优先发展战略,在带来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同时,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收入差距、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级差迅速固化扩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自西部大开发始,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区域发展规划可谓遍地播种,适逢国民经济先发区域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大环境,培育后发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成全国意义上的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更新升级。作为改革开放深入延续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无疑会为国民经济步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民生保障趋向农村专业合作社
问题政府费用性收入个人福利化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下的农村住房建设遭抑制
第二篇:2013年我国经济展望
2013年我国经济展望
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3年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按照这一政策基调,结合经济运行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预计制造业投资将稳中趋缓,房地产投资略有减慢,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加快,库存投资对经济由负拉动转为正拉动,消费和出口相对稳定,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通货膨胀基本温和,失业率基本稳定。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占投资的25%左右;二是既具有投资功能也具有消费功能的房地产投资,约占投资的20%左右;三是企业主导的工业投资,占投资的35%左右。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期平均需要两年多时间,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会持续到2014年。
二、企业去库存阶段即将结束。随着企业大幅降价削减库存,企业逐渐消化了高价购进的原材料,加上近期国际石油、铁矿石、农产品等价格出现企稳回升态势,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开始稳定,企业去库存的速度减慢。随着企业削减库存速度减慢,工业生产增速将有所稳定。过去30年来我国历次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企业去库存时期每年下拉经济减慢0.8个百分点;企业增加库存时期每年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三、消费增长相对稳定。在经济增长下行的过程中,消费对于经济起了稳定的作用,这符合消费经济理论的解释。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高收入阶层对低收入阶层的示范性更强,家庭消费决策往往受其他同等收入家庭或高收入家庭影响。消费既受本期收入的影响,也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当经济形势变化和收入变动时,家庭往往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的基本稳定。消费毕竟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消费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2012年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超过GDP,为2013年的消费奠定了基础。
四、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出口和上年持平,进口增速略高于上年,全年外贸顺差2000亿美元左右。世界经济略有起色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和我国对外投资。但由于各国激烈争夺有限的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又会限制我国的出口。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以及领土争端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对我国的投资,对加工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全球长期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将导致资源价格走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由于库存调整基本结束,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我国进口会有所增加。
五、物价稳中有升,处于温和水平。欧美国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震荡上行趋势,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显现,带动部分上游工业品价格上升。但我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基本稳定。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成为必然趋势,会推动部分劳动密集的服务业价格上升。考虑到翘尾影响,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0.6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约0.8个百分点,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结束下降,出现0%或略高的上涨。
六、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失业率基本稳定。2013年前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会发生转折性变化,15-64岁总劳动人口达到10亿人高峰后出现稳步下降态势。新增劳动人口(平均初次工作年龄为20岁)在2010年达到2800万人的峰值后开始下降,预计2013年新增劳动人口为2080万人。从就业需求看,由于服务业比重提高,我国就业的需求弹性有所提高,由过去30多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100万人就业提高到目前的130万人左右,预计2013年我国新增就业可达1000万人左右。
第三篇:经济展望
在朝鲜核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以及中国与邻国领土争端频发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日在博螯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亚洲稳定面临着新挑战,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都有所表现。
习近平在讲话中未明确指出某个国家。他表达了对区域安全的关切,但言辞似乎有些隐晦。
他在博螯论坛开幕时发表演讲称,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目前,美国正敦促中国向朝鲜施压。尽管朝鲜的食品和能源供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但朝鲜多次宣称要拥有核武器及进行导弹测试,这实际也是在挑战中国的耐心。作为对朝鲜各种动作及其挑 论调的回应以及对其亚洲盟友的支持,美国已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并向韩国派遣了战略轰炸机。
不过,习近平在其内容广泛的讲话中并没有流露出着重关注朝鲜的明确迹象,而他的此次讲话意在为中国新一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定下了基调。亚洲国家在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方面依赖与中国的关系,但却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感到忧心忡忡。
一直以来,中国认为美国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并不时发出批评,尤其是美国从伊拉克及阿富汗撤军并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的做法。中国认为美国此举是为了压制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崛起,意在消除中国可能对美国经济构成的挑战。
习近平称,国际社会应当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习近平称,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分析师们称,中国在处理与朝鲜关系的问题上是矛盾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 Eun)近来在核方面的一系列强硬动作明显令中国感到不满,而中国此前加入到针对朝鲜的新的经济制裁行动当中。尽管如此,许多分析师仍认为中国不会放弃一个能牵制美国在韩势力的国家。
澳大利亚总理茱丽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随后发表演讲称,她对亚洲各国政府在预防朝鲜半岛冲突和应对朝鲜挑 方面加强合作表示欢迎。
她称,朝鲜半岛出现的任何挑 行为都会对亚洲所有国家利益构成威胁。
习近平于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完成权力交接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他在博螯论坛上的演讲备受关注。在当前中国政府持越发自信的外交立场之际,外界希望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寻获他将如何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关系的暗示。中国与日本以及不少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近期一直受到领土争端的考验。
习近平同时重申了上一届政府的论调,称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并寻求与亚洲邻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他并未暗示将采取软外交。
习近平表示,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他称,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他同时表示,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习近平在谈到经济方面时强调了中国大力进口、对外投资和数千万人出境旅游给亚洲经济带来的裨益。
习近平称,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亚洲要谋求更大发展、更好推动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需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他指出,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依靠拉动消费来促进增长的方向转变,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将很难实现,甚至有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尽管承认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习近平坚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第四篇:经济展望
世界银行(World Bank)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正处于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今年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之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超越则要比人们普遍预期的来得更早。
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
上述数据是由世行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编制的,是对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的最权威估计,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大多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采用。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数据首次进行更新。
在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进行广泛研究之后,世行得出结论认为,较贫穷国家的货币购买力要比早先预期的强,因而调高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相对规模。
作为对真实生活成本的估计,购买力平价(PPP)被认可为比较经济体规模的最佳方式,比变化无常的汇率更为理想,汇率很少能反映出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IMF基于汇率指标估算,201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6.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8.2万亿美元。
2005年世行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3%。使用购买力平价这一新的方法,并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快于美国这一事实,世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11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的87%。
就2011年的情况而言,世行报告称:“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但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则紧随其后”。
IMF预计,2011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了24%,而美国仅增长了7.6%,所以今年中国经济规模很可能会超过美国。
这些数据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图景,提高了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的重要性。印度此前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如今已变为全球第三。2005年,印度经济规模是美国的19%,到2011年达到美国的37%,该比例提高了将近一倍。
俄罗斯、巴西、印尼和墨西哥都进入了全球经济前12强。相比之下,由于成本高、增长低的缘故,英国和日本相比2005年排行榜与美国的差距拉得更远,德国的相对排位略有提高,意大利则维持了原有排名。
这一结果将加剧有关世行和IMF等全球性国际机构投票权的争论,世行和IMF与全球经济实力对比越来越脱节。
在考察实际人均消费时,该报告发现,新方法加上贫穷国家增长更快这一事实,已导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表明世界已变得更为平等”。
世界富国的GDP仍占全球GDP的50%,而其人口却仅占全球人口的17%。
对比不同国家的生活成本之后,该报告还发现,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四个经济体是瑞士、挪威、百慕大群岛和澳大利亚,最低的是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和埃塞俄比亚。
译者/邢嵬
第五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应当使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有较大增强。第五,人力资源应当得到更好开发。在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规模的前提下,应当把提高人口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领域的战略重点。第六,社会和谐程度应当有较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应当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有限目标,在现有物质基础上,重点应是调整公共资源配置方向。首先,应当使农村现有的贫困人口实现温饱,建立起有效的返贫应对机制。其次,及早建立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再次,中等收入阶层应当明显扩大,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手段应当逐步健全起来。最后,需要对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呼声进行有效的化解和适当的疏导,使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都能享有平等的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