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货币银行复习-名词解释
1、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迟到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2、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3、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4、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双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9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6、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解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概念是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它外汇资金构成。
8、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表现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9、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则反之。
10、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1、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12、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13、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14、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已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15、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
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16、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7、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具体形式报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18、利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式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19、利率:是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20、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1、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22、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业务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货币经营业所从事的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都是由货币本身的职能所引起的服务性业务活动,并没有参与信用活动。
23、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2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主要业务有证券成效,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和咨询业务等,证券公司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5、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26、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最基本的分类是按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票。前者的股息随公司的赢利而增减,后者的股息率固定。
27、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在一定时期支付利率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28、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股价指数是一种具有决策依据功能的指标。
29、票据承兑:是商业票据到期前,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载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行为。付款人在承兑前不是真正的票据债务人,承兑后才成为票据的主债务人。只有承兑后的票据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转让流通。
30、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
31、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44、法定存款准备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
45、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46、货币政策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的时间。
47、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
3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单位,运用简明的格式总括地反映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交易。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33、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34、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
35、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36、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37、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3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39、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40、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1、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42、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其测定指标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评减指数。隐蔽性通货膨胀的测定需要借助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其他指标。
43、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应称呼,描述的也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它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48、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49、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50、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现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作金融压制。
51、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
5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起的新事物。
53、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交易的合法凭证。
2、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3、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4、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能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5、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6、格雷欣法则:金银复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制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溶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汇率标价方法。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奉献、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11、商业银行: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2、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3、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两大部分;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14、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它不仅影响该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15、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把未到偿还期的票据时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自贴现日到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的现款。
16、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17、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8、货币政策: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1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第二篇:电大货币银行判断
1、我国货币层次在的M0即现钞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2、在货币层次中,流动性越强包括的货币的范围越大。(×)
3、称量货币在使用时需要验成色称重量。(√)
4、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5、在我国货币层次中,M1的流动性大于M2,M2的统计口径大于M1。(√)
6、货币作为交换手段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7、货币作为价值贮藏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收益性。(×)
8、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就是货币存量。(×)
9、广义货币量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能力。(×)
10、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不属于信用货币。(×)
12、我国历史上的“孔方兄”是指从秦朝沿用到清末的称量货币形式的金属货币。(×)
13、各国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14、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数据,而这些电子数据的取得基于持有人的现金或存款。(√)
1、银行券只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在金属货币制度中不存在。(×)
2、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金铸币(×)。
3、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平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
4、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5、黄金是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外汇是货币发行的准备。(×)
6、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包括金铸币。(×)
7、牙买加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8、在我国人民币元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人民币辅币为有限法偿。(×)
9、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限制铸造。(×)
10、国家货币制度由一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是该国货币主权的体现。(√)
1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的金属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
12、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主币。(×)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2、相对购买力评价是指某一点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了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
3、在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汇率水平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
4、直接标价法下、银行买入汇率大于卖出汇率。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汇率大于买入汇率。(×)
5、间接标价法指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
6、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跌。(×)
7、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汇率由两种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法定评价决定汇率波动幅度不再受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
8、升水是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贴水是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9、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而本币贬值。(×)
1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若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价格一致,这就是一价定律。(√)
11、金块本位制下决定两种货币之间汇率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1、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在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2、高利贷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是一种信用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3、任何信用活动都会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借
给,信用紧缩半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4、企业的债权信用规模影响着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由此影响利润的分配(×)。
5、对企业来说,股权信用融资的利息支出基本上是固定的(×)。
6、个人信用主要是指个人作为债权人的信用活动(×)。
7、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现代信用活动特别是间接融资活动,越来越独立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8、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虚拟资产上,如股票。一般实物资产不会出现泡沫(×)。
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它以借贷活动为基础(×)。
2、商业票据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所有权凭证,它可以通过背书流通转让(×)。
3、通过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或抵押贷款等方式,商业信用可以转变为银行信用(√)。
4、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与商品买卖活动规模密切相关(×)。
5、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
6、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信用的作用日益增强,这是由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而造成的(×)。
7、消费信用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规模越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越强(×)。
8、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发放的贷款称为消费信贷(√)。
9、出口信贷是本国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出口方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叫卖方信贷(×)。
1、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贷出者有利(√)。
2、当一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危机阶段时,利率会不断下跌,处于较低水平(×)。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论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4、IS-LM理论则认为利率是由资本的供求均点所决定(×)。
5、有违约风险的公司债券风险溢价必须为负,违约风险越大,风险溢价越低(×)。
6、分割市场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的开关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期(×)。
7、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下降;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则上升;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不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也不动,即呈水平状(×)。
8、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决定(×)。
9、一国的生产善、市场状况以及对外经济善者对利率有影响(×)。
10、利率管制严重制约了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对经济毫无益处(×)。
1.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
2.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便利的功能是所有金融机构具有的基本功能(×)。
3.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对到期债务的支付和满足存款人提现的需求,在经营中必须遵循社会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
4.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一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5.IMF的贷款对象可以是成员国官方财政金融当局,也可以是私营企业;贷款用途除用于弥补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或用于经营项目的国际支付,还可以用于国家的基本建设(×)。
6.世界银行的贷款对象可以是成员国官方、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如果借款人不是政府,不必由政府提供担保(×)。
7.国际开发协会的活动宗旨主要是向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无息贷款,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这种贷款具有援助性质(√)。
8.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均实行二级法人、多级核算经营体制,主要功能是地方经济、为中小企业服务(×)。
9.中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有典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征,是专门为接受和处理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而建立的(×)。
1.钱庄是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
2.16世纪银行业已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早期银行业经营中的最大特点是贷款带有高利贷性质(√)。
3.银行与客户之间是一种以商品等价交换为核心的信用关系(×)。4.专业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同政策性银行相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因此,专业银行应归属于政策性银行(×)。
5.在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体系中,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银行性金融机构都能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6.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交易工具,主要有期贷、期权、互换合约等,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工具本身的预期收益率(×)。
1.15世纪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海上运输的扩大,最早出现的是货物保险,其次是火险和人寿保险(×)。
2.保险基金是补偿投保人损失及赔付要求的后备基金。保险基金对事故造成的所有损失都予以补偿(×)。
3.政策性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多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只要有保险意愿并符合保险条款要求的法人、自然人都可投保(×)。
4.保险公司的资本包括法定盈余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实收资本。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有最低限额,必须是实缴货币资本(√)。
5.证券投资是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主要运作方式。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可投资于任何类型的股票和债券(×)。
6.以责权利划分,信托可分为公益信托和私益信托以及自益信托和他益信托(×)。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主要是以盈利为目标来清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尽可能地降低清理成本,盘活资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清理损失,从中获取利润(×)。8.按照现行规定,邮政储蓄存款吸收后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
1、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市场(×)
2、期权买方的损失可能无限大(×)
3、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或转移,仅对个别风险而言(√)
4、在参与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中央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
5、期权越大,则风险越大,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越低;利率越低,发行价格也越低(×)
6、债务人不履行约定义务所带来的风险称为市场风险(×)
7、不论企业是否获利,企业债券必须按期如数还本付息,而普通股票的收益则取决于企业盈利状况(√)
8、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回购协议、债券、基金、股票(×)
9、按风险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政府债券(√)
10、看涨期权又称卖出期权,因为投资者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会上涨,从而可以市价卖出而获利(×)
1、政府既是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交易主体,又是重要的监管者和调节者(√)
2、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日拆常以信用度较高的金融工具为抵押品(×)
3、在商业票据贴现市场上,各种贴现形式,表面上是票据的转让与再转让,实际上是资金的融通(√)
4、在市场利率水平不稳时,政府发债的利率风险加大,此时应该减少短期债券,增加长期公债的发行(×)
5、由于回购协议的标的物是高质量的有价证券,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回购交易是无风险交易(×)
6、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回购协议融入的资金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
7、回购是指资金供应者从资金需求者手中购入证券,并承诺在约定的期限以约定的价格返还证券(×)
8、票据经过银行承兑,有相对小的信用风险,是一种信用等级较高的票据(√)
9、通常,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是负相关的(√)
10、同业拆借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对象是银行间的存款(×)
1、资本市场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可以筹集巨额的长期资金(×)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指的是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3、证券经纪人必须是交易所会员,而证券商则不一定(√)
4、横向比较法,就是与行业内其他结构相似的企业进行比较,用来检验公司经营的相对成绩,也称时间序列法(×)
5、资产组合的风险相当于组合中各类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值(×)
6、身处弱势有效市场意味着无法根据股票历史价格信息获取利润(√)
7、通常称为“买空卖空”的交易指的是期货交易(√)
8、证券发行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
9、一般说来,股票的筹资成本要高于债券(√)
10、抵押债券的收益高于信用债券,长期债券的收益高于中短期债券(×)
1、对于居民与非居民的界定是判断交易是否应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的关键(√)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货币必须是本国货币(×)
3、关于投资的收支都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中(×)
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是按总额记录的(×)
5、若国际收支总差额为逆差,则该国国际储备一定要发生变化(×)
6、汇率的贬值一定能够产生扩大出口、减少紧进口的效应(×)
7、特别提款权不仅能用于贸易和非贸易支付,还能在基金组织与各国之间进行官方结算(×)
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与实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2、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机投资者凭借其专家理财、组合投资、规模及信息优势而大受机构及个人的欢迎,成为国际资金流动中的主体(√)
3、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但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4、套汇交易是在一笔交易中同时进行远期交易和即期交易,可以规避风险(×)
5、国内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会影响一国的汇率水平,在直接标价法下,国内高利率和高通货膨胀率会带来高汇率,即本币贬值(×)
6、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其借贷利率的制定以东道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
7、辛迪加货币不但可以分散贷款风险、减少同业竞争,还可以使借款人筹集独家银行所无法提供的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
1、从19世纪开始到冷战结束,生产一体化一直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2、金融全球化对所有国家的影响都是“利大于弊”的。(×)
3、发展中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4、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利弊兼具(√)
5、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型来看,是按照银行、证券、保险的顺序进行的(×)
6、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限制是我国银行业的入世承诺之一(×)
7、证券业开放包括证券市场的开放(×)
8、自加入世贸组织时起,我国证券业承诺外国证券机构可以通过中方中介从事B股交易(×)
9、加入世贸组织后3年内,我国保险业承诺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允许设立全资子公司(×)
10、加入世贸组织能否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积极影响,取决于外资金融机构的活动是否规范化、金融业客户的行为是否理性化、中资金融机构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政府行为能否及时做出调整等多方面的因素(√)
1.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是典型的单一中央银行制度(×)。2.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资产负债表中列在资产一方。(×)。3.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作为国家的银行的表现(×)。
4.当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增加时,其黄金与外汇储备有可能减少。(√)。
5.2005年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贴现业务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6.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
7.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比债权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8.欧洲中央银行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受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监
9.2003年以后监管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10.票据交换所通常是由当地人民银行直接主办。(√)
1.马克思认为,金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数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
2.费雪方程式中的P值主要取决于V值的变化。(×)。3.剑桥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4.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正相关。(×)。
5.凯恩斯的后继者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幅度小于利率的变动幅度(√)。
6.在凯恩斯看来,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减的关键在于微观主体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7.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重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8.弗里德曼认为,恒久收入无法用实证方法得到证明。(×)9.在弗里德曼看来,恒久收入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则相对不稳定。(×)10.一定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正向变动的关系。(×)1.原始存款就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
2.准货币相当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汇存款之和。(×)
3.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决定。(×)4.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5.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6.再贴现政策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资本金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7.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8.当外汇市场上供给增加时,会产生外汇升值的压力也即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为保持外汇供求平衡,中国人民银行将向市场投放按汇率计算的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9.货币当局可以直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
10.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所组成。(√)
1.使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其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2.需求拉上说解释通货膨胀时是以供给给定为前提的。(√)
3.工作——价格螺旋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4.所谓通货膨胀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5.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
6.瑞典学派认为指数化方案对面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大国更有积极意义。(×)
7.通货膨胀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现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8.通货紧缩时物价下降,使货币购买力增强,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经济有利。(×)
9.经济学的稳定目标中应包含不要陷入通货紧缩的要求。(√)10.隐蔽型通货膨胀没有物价的上涨,因此没有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其严重程度。(×)
1、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极低水平,仅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 擦失业等都不存在了。(X)
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基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放在道位。(X)
3、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
4、我国宏观经济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X)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只是等额地投放基础货币,而非等额地投放货币供应量。(√)
6、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是一致性关系的。(X)
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发挥告示效应,调节作用有限。(X)
8、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X)
9、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10、我国目前已在金融市场上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重仅占10%左右,这种金融结构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相对直接和简单(X)
1、美国和英国是实行多元化监管体制的代表,其金融监管管是由多个监管机构承担(X)
2、我国目前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次级债务不可计入附属资本(X)
3、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中属外部监管的机构主要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X)
4、金融监管不是单纯检查监督、处罚或纯技术的调查、评价,而是监管当局在法定权限下的具体执法行为和管理行为(√)
5、金融业特殊的高风险,一是表现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货币资金,二是其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
6、20世纪70年代金融监管进入完善强化阶段,表现在进一步全面加强和扩大管制。与此同时,也适当提高了监管的效率性(X)
7、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北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也就使金融监管目标各不相同(X)
8、金融监管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不属于其范围(X)
9、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安全而建立的,它强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加入存款保险(X)
10、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是金融机构申请设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X)
2、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副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当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宏观、微观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X)
4、“金融二论”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
5、金融在整体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X)
6、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7、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成正比,与货币作用力成反比。(X)
8、国际货币制度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势,它与国际金融监管创新同属于金融织织结构创新(X)
9、一般地,金融结构趋于简单化,金融功能就越强,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X)
10、当代金融创新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剧了金融业竞争,形成了放松管制的强大压力,但并未改变金融总量和结构。(X)
第三篇:货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银单本位制:以白银为货币金属,白银可以流通,黄金不是货币金属,不进入流通。
2、金银复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可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力。金银都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
3、金单本位制: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包括银币则限制铸造;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地输入输出。
4、①承兑: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注明“承兑”字样,承诺票据到期付款的行为。
②票据: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汽油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款项的信用凭证。③汇票:是出票人【发票人签发汇票给执票人并委托付款人想执票人付款】(债权人)向债务人签发的,要求即期或定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支付命令书(或信用凭证)。
④本票:又称期票,是债务人(出票人)承诺在一定时间地点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收款人的支付承诺书或保证书。⑤商业汇票。按承兑人分类: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5、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商业承兑汇票按交易双方约定,由销货企业或购货企业签发,但由购货企业承兑。
6、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7、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Δ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单位通过金融中介结构间接获得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8、单利计息:仅按照本金计算利息;本金产生的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 Δ复利计息:经过一定时间将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算利息(约定计息期长短)。
① 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②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③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④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⑤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9、股票的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活期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10、债券定义: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11、①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②同业拆借: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
出拆入的市场。
③票据贴现:指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④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转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⑤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券临时性地售予买房,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卖方。
12、原始存款: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13、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14、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15、货币乘数: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m=1/r。
16、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存款贷款过程,通过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的。
17、资本市场的概念:资本市场是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证券市场。按照融资工具的不同,资本市场可划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子市场。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并不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同时具备的,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层次
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依据是:
(一)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二)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三)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Δ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货币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
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3、信用形式:
(一)商业形式——直接信用,是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已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Δ特点:①商业信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销售商品的有力武器 ②它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最简便方式
Δ局限性:①规模有限②方向有限③能力有限④期限有限—只能用于短期融资
(二)银行信用——间接融资(信用)是由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它是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和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行为主体信用关系Δ特点:①它在信用规模、方向和期限不受限制②它是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③它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政府信用(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方式:A、发行政府债券a、国库券——赤字——税收偿还
b、公债券——项目(因项目缺乏资金而发行)B、借款:外国政府等:央行——透支——G发行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Δ作用:①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消费信用:条件:取决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变化状况,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Δ方式:①赊销 ②消费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Δ作用:促进生产和调节消费
(五)股份信用
(六)合作信用 原则:自愿结合,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权利平等,广泛合作,按贡献分配
(七)租赁信用 包括融资租赁、维修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
(八)国际信用 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
(九)政府间信用,国际金融机构
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和银行信用的克服
Δ局限性:①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收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Δ克服:①银行信用能有效地聚集社会上的各种游资,它可以聚集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此外,银行信用还可以聚集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可以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为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局限性。②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5、3、我过金融机构体系构成:①中国人民银行。②、政策性银行。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③股份制商业银行。又分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④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信托投资机构。⑤证券机构。包
括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和投资基金。⑥外资金融机构。分为中外合资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6、商业银行的职能:⑴信用中介⑵支付中介⑶信用创造⑷金融服务⑸调节经济 Δ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Δ功能:①信用中介职能。②支付中介职能。③信用创造职能。④金融服务职能。⑤变社会各阶级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7、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①安全性: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应该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证自己安全和稳健经营
②流动性: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不受损失的条件下,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必要的贷款能力
③盈利性:指商业银行运营资金为其获取利润能力。
Δ三者的关系: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是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8、金融市场的类型:
①按照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②按照资金融通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③按照金融工具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④按照金融机构的流通状态划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⑤按照金融交易的市场和空间划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⑥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9、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与直接融资相比,由于存在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间接金融可以进一步降低资金双方之间因相互搜寻而引起的成本。此外,间接融资由于具有规模效应,因此它具有更强大的资金期限转换功能,同时又可以为最终贷款人提供更高的流动性。又因为银行对资金融入方的监管比单个储户更有效,所以间接融资一般而言可以提供比直接融资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
Δ两种融资方式效能比较
①间接融资优势:降低融资费用;提供长期贷款;发行流动性
②直接融资优势:不受其限制约,可获得长期资金来源。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金合理流动。加速资本积累杠杆作用。
10、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4.国际利率水平5.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 6.汇率
11、西方利率决定的理论:主要内容和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主要有三种理论 ①实际利率理论:以储蓄表示借贷资本供给,以投资表示借贷资本的需求,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供求的均衡点,即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就是
某一时刻一个国家的货币总耸,它由货币当局控制:货币需求就是人们为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等动机而特有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为收入的同向函数,而为利率的反向函数,均衡利率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
③.可贷资金理论:需求: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的增加额 DL =I+A MD 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SL=S+△MS11、古典利率理论内容和意义: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Δ资本市场概念: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证券市场
12、股票分类:1.普通股和优先股 2.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债券分类:1.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 2.定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累计利率债券 3.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4.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5.注册债券,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6.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
13、股票与债券异同点:
Δ相同:①皆为有价证券(有票面金额,代表一定所有权或债权证书)②持有者可以取得一定收入,可转让处置
③ 都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都是长期投(融)资的工具和手段。
Δ不同:①持有者权利不同,期限不同
②风险上,支付报酬的次序和数量稳定性不同;付息的保证程度不同;清偿的顺序不同;偿还期限不同。
③发行人,股票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有行换能力的机构或组织发行。
④从筹资者的角度,股票属于自有资本,实收资本;债券是追加资本,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所有股东,债券的持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
14、发行市场、流通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场所。发行市场是实现资本职能转化的场所,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由于发行活动是股市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行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流通市场的规模,影响着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没有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市场规模过小,容易使流通市场供需脱节,造成过度投机,股价飓升;发行节奏过快,股票供过于求,对流通市场形成压力,股价低落,市场低迷,反过来影响发行市场的筹资。所以,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
15、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主要内容: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跨国支
付服务
Δ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包括: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保管金银外汇储备等。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占用清算资金、其他负债业务等。
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币值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6、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标准:1.相关性 2.可测性 3.可控性
Δ具体指标内容: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3.其他可供选择中介指标
Δ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即优缺点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大法宝”。
Δ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滚款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交存款准备金。Δ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政策。
Δ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17、现金余额数量说:当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
Δ交易说与余额说比较:它们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比例。主要差别在于,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了技术上的因素,并排除了在短期内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任何可能的影响,而余额说却强调了个人选择,没有排除利率的影响
18、流动性偏好说内容: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共同决定,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或者人们出于投机目的,因而需要经常在手边保留一定货币余额。
Δ流动性偏好说意义:它是古典剑桥学派理论的扩展,在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上精细的多
Δ流动性偏好说不足:理论与现实世界种的不确定状态不符,同时也不能解释投资者在实际行为种所遵守的资产分散原理
Δ存款货币创造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部分现金提取
19、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1.存款准备金 2.超额存款准备金 3.现金持有量 4.存款数量
20、货币制度的演变: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纸币制度
——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
Δ纸币制度:
①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
②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③纸币不能兑现。1937前能 后不能④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21、信用的基本特征:偿还性和支付利息
Δ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五类。
①个人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以资金的供给者身份出现。
②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可能是资金的供应者,又可能是资金的需求者。
③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中介机构。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的参与者。
④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政府有时也会以资金供给者的身份参与金融交易活动。
⑤中央银行是作为金融市场的资金的最终供给者,同时它又是金融市场的直接管理者。
三、计算题:
1.利息的计量方法
单利与复利:现值终值计算 I利息额,P本金,r利率,n借贷期限,S本利额 单利计算公式 :I=p·r·nS=P(1+n·r)
复利计算公式: S=P(1+r)·nI=S-P
(1)单利计息
仅按照本金计算利息;本金产生的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
公式:利息=本金R*利率r*期限n
(2)复利计息
经过一定时间将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算利息(约定计息期长短)公式:利息=本金R*【(1+利率r)时期数n-1】
2.复利计息的应用——现值
(1)概念:
现值:投资出气的价值
终值:投资期期末的价值
现值与终止的换算用复利进行
例2:贷款10000元分三年偿还,若每年偿还款项相同,在市场利率12%时,求每年还款额?
解:设每年还款X元。
[x/(1+12%)]+[x/(1+12%)2]+[x/(1+12%)3]=10000
Δ收益率的计算:期权计算P股票现值,D每股股息,i市场利率,P=D/i[1-1/(1+i)∞]
3.债券价格计算:P债券的理论价格 pv债券的现值 F 债券的票面金额 r债券的票面利率 n年限 i市场利率
单利: P=PV=F(1+rn)/ 1+in
复利:P=PV=f(1+r)n /(1+i)n
第四篇: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
一、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各国的一般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1金融宏观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
① 中国人民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④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3商业银行
①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②其他商业银行 3 城市商业银行 4非银行性金融机构5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6QFII 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三、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发展趋势
1、创新趋势;
2、兼并、重组趋势;
3、全能趋势(混业经营);
4、国际化趋势。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2总分行制。3连锁银行制。4银行持股公司制。
五、商业银行的性质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1与一般企业比的共同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化 2 与一般企业比的不同点:经营对象不同,经营货币资金 3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不同:业务有一定的综合性
六、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2充当支付中介。3 信用创造功能。4提供金融服务。
七、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创新
1银行业的集中、合并与国际化
2银行经营的综合化与全能化 3银行业的电子化
4加强风险控制。
八、商业银行立法与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本身存在不稳定因素
商业银行经营中以负债经营为主,自有资金少,负债与资产不匹配,信息透明度不高。商业银行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金融机构在营运过程中存在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收益风险,经营性风险,管理风险等。
因此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监管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的需要,保持流通中货币量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支付系统得以顺利进行和防止由挤兑引起的银行连锁倒闭的需要
六、我国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 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建立稳健的银行经营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增加透明度,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市场化主体,应对逐步推进的金融开放。
最终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革的措施
(一)治标措施
2003年底,中国政府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 用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向两家试点银行注资,为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
(二)治本措施:一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二是公平、公正地选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四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八是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 十是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进程。1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1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2存款业务。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3借款业务
4其他负债:包括银行承兑券、应计税金、应付账款。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它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式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1现金资产。2贷款。3投资。主要是指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
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主要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收付或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有:汇兑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承兑业务;
2表外业务:即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反映,但能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承受额外风险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表外业务有以下几类:①贸易融通类业务 ②金融保证业务 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 区别:中间业务不涉资产负债及其风险,而表外业务虽不直接改变资产负债表却是一种潜在资产负债活动,并产生相应风险。2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机制
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两者的区别在于:派生存款是一种概念上的货币,仅仅是以银行帐薄上一笔分录为凭的财产权利,它不是像通货那样的实体物质。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在商业银行组织的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普遍采取转账结算的方式,通过存款货币的转移完成支付,而不再使用现金。
银行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只需保留一部分现金备付,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取得银行贷款之后并不立即取现,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银行又可以用这部分存款进行贷放,客户又将获得的贷款存入银行。此时,放款增加了;活期存款也增加了。派生存款产生。(图示见教材P163-164)
三、货币乘数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因素的影响因素P164)货币乘数(d)是原始存款的扩张倍数。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率越高,银行扩张存款的能力越小。
(二)提现率(k)。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提现率高会相应减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三)超额准备金率(e)。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超额准备率越高,会削减银行存款派生能力。
(四)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转化(rt)。定期存款也参与存款创造,但要扣除作为法定准备金(t)的部分。货币乘数=1/(r+k+e+t*rt)3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安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可按期收回本息的程度。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
2流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
3盈利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4“三性原则”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5资产负债管理方法(1)资金总库法。(2)资金转换法。(3)线性规划法(4)缺口管理法: 6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对称原则:资产项目的利率、期限与负债项目的期限、利率要对称,以此为原则不断调整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在保证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缺口管理法:是规避利率的风险的手段;缺口是一家银行所持有的可变利率资产超过可变利率负债的额度。
零缺口:收支相抵,计划内收益变动最小。无论利率变动如何,风险由不同种类的资产与负债分别承担,相互抵销。但事实上零缺口不能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资产利率与负债利率不完全同步。
正缺口:指浮动利率的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的比例相对较大,当利率上升时,对银行收益有利。
负缺口:指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与固定利率资产的比重较大,适用于预期利率下降。
第七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
(一)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它又有两种形式:一元的中央银行制度,二元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2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职能:
(一)调节职能
(二)管理职能(三)服务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作用:
(一)稳定货币与金融
(二)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协调发展
(三)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再贴现和贷款;金银外汇储备;证券卖卖;其他资产 4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发行。
2、发行准备
3、供应弹性 5中央银行介入后货币扩张机制的变化
(一)货币扩张机制数量上受制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 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前提条件。是央行的一项负债,由央行的资产业务所创造。
基础货币=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了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决定。)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6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
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措施:
1、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建立: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建议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供应量控制方法;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①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完善商业银行改革;②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③建立城市合作银行体系;④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⑤发展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⑥改革利率管理体制,形成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体系;⑦加强全社会信用规划管理;⑧加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管理。
一、现金交易理论
基本观点: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是交易、支付工具,货币均衡的要求就是全社会货币交易]支付总额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总价格。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是: M V= PT 或M=1/V×PT 费雪认为短期内V,T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T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理论是从货币保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 M=KPY 该理论认为人们愿意保有多少现金余额在手边,视是否“有利可图”而定。最佳保有量的选择又最终受到收入或财富总量的制约。这为以后货币需求的动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两者的区别
综合起来看,在剑桥方程式中,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1/V,那么 M = 1/V ×PY 可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作为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货币数量论,是 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二者主要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区别。即现金交易说主要研究“飞翔的货币”,现金余额说主要研究“栖息的货币”
四、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假定对货币的需求处于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弗里德曼的主要观点和公式
(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恒久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变量。恒久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它决定的货币需求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影响价格水平的主动因素是政府的货币供给
(三)在经济循环中,货币流通速度加强了货币量对价格及产量的作用 弗里德曼强调了货币存量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量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主张国家控制货币供给及单一规则等货币政策,主张对于货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币的因素来自三方面: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实际恒久收入(Y)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总额的比率(W)。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m)、固定收益证券利率(rb)、非固定收益证券收益率(re)、预期物价变动率。3.持有货币的效用(u)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Md1dP f(Y,W,rm,rb,re,u)PPdt
其中,Md/P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
Y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rm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rb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re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1/p.dp/dt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u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3比较上两种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与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有较大的利率弹性;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化对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很小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易变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三)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 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五、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负相关,因此一切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必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收入、价格、利率、货币供给、经济周期、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准确地说,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中商业银行实际用以进行货币创造的部分与货币乘数之积加上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直接投放的基础货币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金融现象。理解的要点有:
(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纸币贬值,购买力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
(四)通货膨胀与物价持续上涨相联。通货膨胀中的价格变动的过程中物价具有上涨的倾向,并持续一定时间。
(五)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
(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西方学者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三种观点: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
3、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没有实质影响。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性极大,危害面很广,必须制止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条件
(一)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下,顺差国为保持固定汇率,会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不干预外汇市场,不会因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
(二)汇率政策:低估本币,当出现顺差时,大量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
(三)货币政策:若稳定币值优先于汇率政策,顺差时不收购外汇可避免发生通货膨胀
(四)经济状况与经济体制: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力的强弱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
五、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途径
(一)国际贸易传递渠道 进口型通货膨胀:国外市场价格上升,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使开放部门成本、价格上升,非开放部门价格也相应上升,导致通货膨胀;
出口型通货膨胀: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引起出口商品收购价格上升,国内部门成本、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二)国际资本流动传递渠道:通过利率的变化和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三)人力资源国际流动传递渠道
(四)示范效应传递渠道:各国工会的联系及消费的示范效应
六、治理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哪些?
(1)政策与货币政策:着重于抑制总需求(2)收入政策(3)供给管理政策
(4)经济体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一、货币政策中间指标选取的基本要求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二、中间指标的种类: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三、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四、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五)进口保证金制度
五、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导、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六、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部门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它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其中,外部时滞是主要的。
(一)内部时滞
是指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内部时滞可分为认识时滞与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二)外部时滞
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到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外部时滞由社会的经济、金融条件决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
例题:某银行有活期存款100万,假设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20%,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现金漏损率为5%,超额准备金率15%,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为50%,请计算货币乘数是多少?派生存款是多少? 货币乘数=1/(20%+5%+15%+50%*3%)=2.41 派生存款=100*2.41-100=141(万元)
练习:假定A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6000元的贴现贷款,且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5%,那么:(1)、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存款?(2)、如果每家银行都希望持有8%的超额准备金,情形又将如何?
(3)、如果银行每增加1元的支票存款,便会有10分转化为流通中现金,20分转化为定期存款,且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5%,则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支票存款,多少流通中现金,多少定期存款?新增多少存款?(1)、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存款=6000/15%=40000(元)
(2)、在增加8%的超额准备金后,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存款=6000/(15%+8%)=26086.96(元)
(3)、在增加10%的现金漏损率、20%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5%的影响因素后,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支票存款
=6000/(15%+8%+10%+20%×5%)=6000/34%=17647.06(元)流通中现金= 17647.06 ×10%= 1764.71(元)定期存款= 17647.06 ×20%=3529.42(元)新增存款= 17647.06-6000=11647.06(元)
第五篇:货币金融名词解释
法定准备金:银行为满足美联储关于必须将一美元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而持有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美联储要求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的比例。
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ROE=ROA*EM
贷款承诺:银行承诺(在未来一个给定的时间期间)向企业提供给定金额以内的贷款,利息则与某种市场利率有关。
公允价值记账法(定市记账法):根据这种记账法,资产负债表对资产的估价是基于它们在市场中的售价。
脱媒: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减少,导致间接汇资额减少。
影子银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贷款被通过证券市场的放贷所代替。
阶梯目标: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看做首要目标,只有在实现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追求其他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的债券买卖。
双重目标: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两个目标放到平等的地位上。
时间不一致问题: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机决策时的扩张性政策时,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负面的长期结果的问题。
目标独立性:中央银行设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
名义锚:货币政策制定者用来锁定物价水平的名义变量,例如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者货币供给。
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水平,此时,劳动力供给等于需求。
多倍存款创造:当美联储向银行体系投放1美元的准备金时,存款扩张数倍于1美元的过程。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以及美国财政部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财政货币,主要是铸币)之和。
简单货币乘数:在储户和银行都不发挥作用的简单模型中,银行体系准备金增加导致存款多倍增加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