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资源的企业》读书笔记
一 关于作者
wernerfelt 现任麻省斯隆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 博士管理委员会的主席。
所受教育:
哈佛大学管理经济学博士学位
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
西北大学战略管理的助理教授
密歇根大学管理与政策控制的助理教授
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研究员
《营销科学》的地区主编
《管理科学》的副主编
一系列营销、战略管理和经济学杂志的编委头衔:
美国经济协会的会员
战略管理协会的会员
国际管理协会的会员著作:
营销方向 32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
1“implemen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s designed to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quasi-experi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ai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7 no.1 february pp.102-112 XX.2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sed incentive systems”(with john r.hauser and duncan i.simester)marketing science 13 no.4 winter pp.327-50 1994.finalist 1994 j.d.c.little best paper award informs college of marketing.经济学方向 16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 “why should the boss own the asset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1 no.3 fall pp.473-85 XX.“general equilibrium with real time search in labor and product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 no.3 august pp.821-31 1988.战略管理方向 17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strategy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reply”(with cynthia a.montgomery and srinivasan balakrishna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no.1 january pp.83-84 1991.“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no.2 april-june pp.171-80 1984.奖项:
1994年战略管理协会奖就是这篇文章。目前的研究领域
企业理论
营销设计
组织信息处理
营销实施
二 关于文章
一 引 言
对一个公司来说资源和产品都很重要。在战略管理的学术界对这两者都有论述。传统的战略的概念指的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同时我们使用规范的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产品市场。尽管视角不同着眼点会不同但最终两者将会产生对企业战略一致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使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工具来分析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看看这些分析所提供的战略建议。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认识到盈利性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企业通过对企业的资源的管理来获得利润。
这篇文章将讨论以下四个问题:以资源的视角来讨论企业的战略会产生与过去那种产品视角完全不同的理解。对多样化的公司来说尤其是这样。我们可以区分导致较高利润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在分析行业的进入壁垒时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资源进入壁垒。战略对于一个比较大的公司而言存在一个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之间寻找平衡。在分析增长—份额矩阵时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的资源—产品矩阵中看出来。兼并可以被看作在一个没有高度有效的市场上购买一揽子资源通过购买稀有资源企业可以付出较少的资金而获得较高的回报。
二 资源和利润
资源可以定义为与企业联系的比较紧密基本可以同时存在的有型或无型的资产。例如:品牌专有技术特殊技能的员工贸易合同有效的生产过程和资金等等。这里我们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怎样的情况下资源可以在长期内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wernerfelt使用了porter的“五力模型”。
(一)一般效果。主要讨论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和替代性资源的威胁。如果资源本身或用资源生产的产品被一个垄断供给者所有资源的使用方和需求方的利润便会被降低。同理如果以资源生产的产品只能在一个垄断市场上销售资源的供给方将获得较少的利润。替代资源的可获得性会降低原有资源持有者的回报。
(二)资源壁垒。资源壁垒只是部分等同与porter 的进入壁垒。因为它们都可以使壁垒内的企业对于外面的企业来说拥有优势。但wernerfelt认为资源壁垒的概念超越了进入壁垒的概念原因如下:如果一个公司在市场a上对新进入者具有进入壁垒而这个公司的产品要使用b市场的资源那么在b市场上拥有更多b资源的企业在进入a市场时就具有成本优势。如果一个公司在资源a上拥有资源优势a将在市场a上使用那么即使a可以在别的市场上使用那么无论如何在a市场上公司仍具有优势。
(三)吸引人的资源。资源壁垒是可以自我增强的。即企业可以通过已有的资源壁垒去巩固自己的资源优势。一个在资源方面处于强势的公司对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公司来说可以获得潜在的高回报也可以影响并购的成本。
生产能力。资源使用的规模经济是产品进入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资源视角而言产品进入壁垒就是资源壁垒。如果有这样一个市场过量的生产能力会导致激烈的竞争和低的回报理性的潜在进入者就会考虑收益过低而不去购买在此市场上产品相关的资源。
消费者忠诚。是资源产生了资源壁垒在一个市场上建立一个位置比取代它要容易的多。这样一来后来的进入者比先入的进入者支付要更多的费用。两个超市竞争的例子。
生产经验。如果先入者实施了正确的经验曲线战略后进入者的经验曲线就会比先进入者高即他要为经验不足付出代价还要忍受低回报。但如果经验被后者得到情况会大不一样先进入者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专有技术。一方面专有技术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他们可以比跟随者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提出更先进的思想。而跟随者会发现模仿先入者的技术比自己发明方便的多所以先入者要一直做到技术领先保持自己的位置。例如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一般来说资源可以用于好几个产品所以资源壁垒可以对几个产品产生影响管理技巧就是一例。只将吸引力的资源理解为资源壁垒的基础是不够的所以企业首先要寻找可持续的资源所构成的资源壁垒而不是它目前所拥有的。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建立了资源壁垒他们就要寻找能够与他们目前的壁垒结合的好的资源和企业战略目标需要的资源。
(四)收购与兼并。兼并与收购可以得到一般情况下市场上得不到的资源或一系列资源。但由于只有少量的购买者和标的公司存在而且对于不同的购买者来说同一个标的公司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这个市场非常的不完备。由于以下四个方面根本调查不到:目标公司有什么样的资源本公司是否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资源调查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企业购买这些资源要支付多少
所以潜在的购买者一般只有标的公司满足一些简单的标准便不在调研。所以基于资源的并购战略是这样的:得到更多你已有的资源得到那些与你所有资源可以有效结合的资源
考虑到资源的一揽子交易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不完备而便宜的购买资源以建立和巩固其的资源壁垒。这时有一系列目标公司只有一个购买者是最好的。最差的就是有多个目标公司和多个购买者后者会导致在并购的同时发生建筑资源壁垒的激烈竞争。
三 动态资源管理:一个例子
一般来说第一个进入有吸引力资源市场的人会获得高的回报这里我们将重点考虑“经验”这种资源并研究一个公司如何增加其所拥有的资源。
资源—产品矩阵
资源
产品12345a##b##c##d###表示资源和产品的密切关系此图表示一个企业既定的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情况。
(一)顺序进入战略。bic公司用大规模的生产技巧对它生产的钢笔、打火机和剃须刀的生产提供支持但水管的生产不是很好。利用你的资源同时在所有可能的市场上扩张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正确的应该是先在一个市场上利用资源在取得优势之后在利用这个优势进入另一个市场。bic就是按顺序进入钢笔、打火机和剃须刀市场并且取得成功的。一个公司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一般也使用顺序进入战略。
资源
产品生产技能国际订单34国内订单国内##国际##c##d##bic依靠国内订单这种资源获得了生产技能这种资源再依靠生产技能这种资源从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
数学公式的结论:对于bic公司而言下列三种情况会更有利于企业扩张。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大。国内市场用到较多的国内订单的资源。国际市场较少的用到国内订单的资源。
(二)研究与开发战略。
公司的有效增长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之间寻找平衡。资源优化管理与产品的优化管理是一致的。即使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多样化的资源并不一定比专业化的资源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尽管多样化的资源有更多的选择但也会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资源
产品生产技能国际订单34国内订单国内##国际##c##d##国内订单这种资源支持了国内市场上生产技能资源的产生而国际市场同样需要这种资源运用它可以得到国际订单。
(三)拾级战略。在管理资源组合的时候资源的多样化必须同时考虑短期的平衡和长期的扩张。例如日本如果想进入计算机业它首先必须掌握与芯片相关的技术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技术另一方面从长期而言他们也会更容易进入这个产业。
资源
产品大规模生产消费者市场34电子技术芯片##半导体##c##计算机##即日本已经掌握了半导体技术由半导体技术发展芯片技术再由芯片技术进入计算机产业。
四 结 论
这篇文章是从资源的角度对企业的思考最后一节指的资源是与生产相关的资源其它资源的增长战略这里并没有研究。这篇文章是抛砖引玉之作最重要的是企业按照文章所指出的战略实施实践中会遇到辨别资源制定并实施战略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新的趋势是考查技术战略企业倾向性按照技术对自己分类并设计相应的战略组织不少公司在这方面都做了努力。
三 关于评论
这篇文章使wernerfelt获得了1994年smj的最佳论文奖.继wernerfelt之后许多学者将这一观点应用于企业战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根据这篇文章战略的概念开始被视为“对公司收益连续的搜寻和维护”资源成为战略分析的最基本单位。学者们开始认为企业的收益来自企业有价值的资源而判断资源是否具有价值的主要标志是这些资源是否是稀缺的难以替代的和可持续拥有的.一旦拥有这样的资源企业即可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障碍阻止新竞争者的侵入.同时可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成本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通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后还可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并提高创新质量从而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观点被一些人看成是联系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桥梁.总的来说资源能力是通过提高企业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的使用效率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然而这一理论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理论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而这一转换过程恰恰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不可否认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战略制定、实施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加速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已不能适应企业动态竞争的需要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已不在总是能保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为产品替代的速度已大大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当一种产品从市场上被消费者抛弃时构成该类产品的资源往往失去其价值.另外动态的环境要求企业能及时调整资源的配置在这一调节过程中往往原有可持继使用的资源价值大大降低.许多企业因不愿承担这种调整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拒绝改变原有资源的使用模式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惯性加大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第二篇:企业资源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於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实现最合理地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所谓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集成性、先进性、统一性、完整性、开放性。
M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编制生产与实行控制的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组织生产方式。企业怎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换句话说,就是库存管理怎样才能符合生产计划的要求,这是物料需求计划所解决的。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制造资源计划(对于制造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的一种方法, 包括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以及有关能力和物料的执行支持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
ERP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也就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MRP II(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是制造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对于制定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的一种方法。MRPⅡ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的功能: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以及有关能力和物料的执行支持系统。这些系统的输出与各种财务报告集成在一起。制造资源计划是闭环MRP的直接发展和延伸。MRPⅡ也称为基于网络计划的管理系统。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其功能覆盖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能力需求、库存控制、车间管理直到产品的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从而为制造业提供了有效的计划、控制工具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解决企业为了达到最大的客户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和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三个目标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而该系统正是为了解决陶瓷企业现阶段中遇到的以上问题而开发的。ERP系统是根据客户订单、对企业范围的资源进行计划、采购、制造和销售确认,面向财务的信息系统,ERP系统英文全称Customer-Oriente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ystem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现代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现已形成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跨国、跨企业的运行体系。它基于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采用协同商务管理模式,应用组件和工作流开发技术,面向业务流程设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真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必然能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上的物料、资金、价值都是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人们作出的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达到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创造利润和价值。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及特征
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供应链思想为基础,应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管理方法。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两种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以来,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风靡全球,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原理的管理系统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
信息集成是企业资源计划的最主要的特征。企业资源计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单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其他合作伙伴,都按照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步调一致地开展业务工作,保证产品和服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到客户手中;同时,企业资源计划将传统管理条件下条块分割的资源按照流程管理的思想重新整合,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与信息处理程序的集成或组织,运用面向对象和组件(或构件)开发技术,提供装配型的软件产品来解决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种行业和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达到整个企业(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是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
企业资源计划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是众多企业家和管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如管理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和唯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产、供、销的平衡协调,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等都是企业领导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只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二、企业资源计划软件选型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套软件,是一个业务运作平台,更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功能都大同小异,但企业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却各不相同,所以在选型时应立足企业需求,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模块,并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持续支持的软件供应商。
(一)选型必须遵循从需求出发,选择功能模块完整的产品
(二)选型要起点高、范围广,尽可能选择成熟、稳定的产品
(三)锁定目标,重点考察
三、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
(一)方案设计
(二)组织机构建立
(三)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四)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实施计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目标制定计划。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应用,注重实效。始终坚持按策划组织、培训、数据准备、测试、完善、模拟运行、正式上线的步骤进行。
(五)总体目标
(六)实施内容
1.采购管理。依托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生产物料的齐套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根据生产计划,提出生产的需求计划;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计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采购计划;依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将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供应商评价结果同采购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采购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管理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2.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生产计划是指导企业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生产计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物料采购计划、外协件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设备使用计划、工装模具计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计划。生产计划与这些计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3.成本管理。对生产成本进行计划、核算、控制和管理,建立科学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科学、准确,为公司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4.应付管理。应付款子系统主要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企
业管理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应付款子系统基于采购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采购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采购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采购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5.应收管理。企业通过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实现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财务部的应收账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应收账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业务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ERP中的物流模块研究
ERP中的物流模块功能分析
在物流网络规划阶段,需要确定配送中心与仓库的位置、规模以及合适的运输路线等,使整个物流网络布局合理、运作协调。其中,在一个以配送为主营业务的物流体系中,物流网络要以配送设施为中心,呈点状方式向其他环节辐射,形成一个近似环状的幅面,即配送覆盖区域;而在以仓储和运输为主的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运输线路。
在原材料入库阶段,采购部门将到货通知书发给装卸与搬运部门,该部门将原材料卸下并搬入仓库。当生产部门需要原材料进行生产时,填写用料申请单,获得批准后持用料通知单向配送中心要求原材料配货,配送中心将根据各个生产车间的用料情况、优先级顺序以及当前的库存状态合理配货,并通知装卸与搬运部门把相应的原材料送交车间。生产部制成的半成品有时需要入库存放,由装卸与搬运部根据有关通知单将半成品入库。当生产车间提出使用半成品的要求时,配送中心也会合理安排配送方案,让装卸与搬运部将半成品及时送达车间。最后,制成的产品同样需要及时入库存放。
在产品销售阶段,销售部门将客户订单交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按照产品类型、数量、地域等特征合理配货,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包装与流通加工部门对产品进行必要的再加工,使之符合物流需要及客户的最终需求。接下来由装卸与搬运部完成货物装卸工作,运输部负责将货物运达客户处,在运输过程中,ERP物流系统需要能实时查询货物的运输状态,如运送中、转运中、已签收等,以便企业与客户均能随时了解货物的在途信息。ERP的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E在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另外,要特别一提的是,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的加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ERP厂商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了ERP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功能,我们也会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
财务管理模块
企业中,清晰分明的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ERP整个方案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ERP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作为ERP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和系统的其它模块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比如:它可将由生产活动、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取消了输入凭证繁琐的过程,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一般的ERP软件的财务部分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大块。
一、会计核算
1总帐模块
2应收帐模块
3应付帐模块
4现金管理模块
5固定资产核算模块
6多币制模块
7工资核算模块
8成本模块
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财务计划:根据前期财务分析做出下期的财务计划、预算等。
财务分析:提供查询功能和通过用户定义的差异数据的图形显示进行财务绩效评估,帐户分析等。
财务决策: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中心内容是作出有关资金的决策,包括资金筹集、投放及资金管理。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这一部分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同时各个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的自动连接,也使得生产流程能够前后连贯的进行,而不会出现生产脱节,耽误生产交货时间。
1主生产计划
2物料需求计划
3能力需求计划
4车间控制
5制造标准
物流管理
一、分销管理
销售的管理是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其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各种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并可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绩效、客户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这样在分销管理模块中大致有三方面的功能。
1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和服务
2对于销售订单的管理
3对于销售的统计与分析
二、库存控制
a为所有的物料建立库存,决定何时定货采购,同时作为交与采购部门采购、生产部门作生产计划的依据。b收到订购物料,经过质量检验入库,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经过检验入库。
c收发料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
三、采购管理
a供应商信息查询(查询供应商的能力、信誉等)。
b催货(对外购或委外加工的物料进行跟催)。
c采购与委外加工统计(统计、建立档案,计算成本)。
d价格分析(对原料价格分析,调整库存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
二、招聘管理
三、工资核算
四、工时管理
五、差旅核算
对销售模块的几点认识
采购的特点是供应商数量少,同时每个供应商的物料价格质量各不相同。而销售的特点则是客户数量很多,销售价格相对单一,所以销售模块中并不需要类似采购信息记录、货源清单、配额协议功能的主数据。
一、物料主数据
二、客户主数据
三、其他主数据
二、销售过程
现在针对于地县级市场上,大部份需求ERP的公司都是高速成长的企业,而且是民营企业;大部份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大部份都没有独立的企业信息化部门或CIO这个角色,也没有明确的项目推进计划表,也没有明确的我什么时间选型、什么时间上线,而且针对于选型ERP而言大部份是企业的老板亲自在负责,或者交给他下面的核心人员去选型,最后由其来敲板。如果老板没有找到ERP的感觉他是不会轻易的下决心来操作的,因为在他的感觉中,ERP不错,但ERP的失败率这么高,他是有些担心的,所以做为厂商的人员,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让企业的老板有“感觉”。在整个ERP的销售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成功的初访、控制项目是销售中的重中之重、有效的高层沟通、商务洽谈四个部份。
第三篇: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2011-1-
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
长久以来,法治的呼声不断高涨,我们对于法治的理解多来自于西方法学经典著作中的概念和理论,还有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宣传以及一部部法律文本。而且法律教科书习惯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律定义,因此,法律被仅仅理解为,或过分强调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如果只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法律,法律自然是一种维护统治需要的工具,亦或者说法律一种限制。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法律,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许并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苏力在书中也指出,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的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法律在两个方向和维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力度。而我们总是强调法律自上而下的作用,希望利用法律建立一种权威和普世的规范,使得人们按照这种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和彼此的交往,但是我们联系中国的实际,人们之间交往的第一要义往往并不是以法律作为出发点,人情和习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员流动相对较少的农村社会,道德和名誉的作用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在一个熟人社会之中,这些约束往往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我们不能因为法律的影响不足而说这些交往便是不合法的。我们对于法治的构建往往多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希望在全社会都建立一种普世的价值和单一的行动轨道,过度追求纸面的公平和威权的不可撼动。我们过度重视成文法的指引作用,而忽视了习惯和惯例的维护作用。习惯和惯例往往植根于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之中,是民众心理的一种制度化反映。并以此形成了人们行动的预期。而有时成文法的外在构建往往会破坏这些预期,会使得人们原有的相处方式得到变更,为此交易费用便会上升,即使是出于善良动机的立法,也常常引起不好的、缺乏效率的结果。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中,法律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在一个流动性较小的社会,社会预期更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而在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社会即陌生人社会之中,法律的规制作用往往较好。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对于法治观念的引入往往是以西方模式作为出发点的,对于西方概念的贩卖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现象,而中国千百年的传统往往被忽视,甚至很多①
②①②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7页同上,第12页
人认为中国的传统便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我们承认西方的民主法治模式是通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是它们植根的土壤却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所缺乏的。如果我们硬要将这种模式移植过来,就容易导致民众的无所适从。苏力教授在书中对此也进行了分析,首先,社会活动中需要的知识至少有很大部分是具体的和地方性的,因此,这些地方性的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次,外国的经验也不可能替代中国的经验。第三,由于种种文化和语言的原因,任何学者尽管试图传述外国法治经验却又都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扭曲了其试图真实描述的现象。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借鉴是一种路径,但是借鉴却是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进行借鉴。
本土化要求发挥民众的作用,尊重民众的创造性。其实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之中,相比较国家而言,本地的民众更加了解本地的实际和习惯,因此他们才是有利信息的掌控者,但事实上却是信息相对缺乏的国家掌握了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权,这样的法律必然和某地的现状相脱节,即使法律的规定天衣无缝,也必然在具体实施的环节出问题。因为社会实际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可能预期法律可以规定方方面面。现在的一种趋势是追求绝对的程序公平,而对于个案的实际缺乏关注,过分的追求平等保护,却又忘了每个群体的千差万别。这样看上去是严格遵循了法治,但实际上损害了人们的预期,造成了人们利益的损失。因此成文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法律也不是越详细越全面越好,而是我们要挖掘社会深处的规律,并充分了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法律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苏力教授在文章中举了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这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证明公民预期和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虽然在法律层面权利得到了保护,但是人们无形失去的却比所得权利远远要多。③
法律规避与理性选择
苏力教授在本书中借助一个案例向我们介绍了法律规避是什么,人们习惯性的认为法律规避便是不懂法。但是法律规避和知法犯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法律规避的逻辑起点在于对成文法的敬畏,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法律构成触犯,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由此对法律进行规避。这说明当事人是多少了解成文法的有关规定的。而知法犯法则是一种直接的对于法律的触碰,对于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损害,而法律规避则不一定对于社会关系或者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明显的损害。因此法律规避并没有知法犯法那样很大的危害性。苏力教授指出私了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逃避“囚徒困境”的一种最佳选择。
为什么我们最初听到法律规避之时总会认为它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呢?因为我们将规避二字赋予了价值判断,我们印象中的规避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对于责任的推脱。我们对于法律的寄托在于法律时刻发生着作用,人们总是认为成文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有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具效果,诉诸法律程序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维权成本的加大,而且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社会成员作为理性人,他在考虑问题之时首先要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这个最大化只要不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律便不需要介入。法律规避一般是一个二人博弈的模型,他们将收益和风险在内部进行了分摊。他们之间的协商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彼此达协议,而没有造成外部化效应。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认为法律规避就更有效率。如果诉诸法律程序,则双方有可能陷入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可能导致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即使最后能够维权胜利,但这都不是一个经济的做法。我们所谈的法律规避建立的基础在于对于法律规定的敬畏,并发生在民事领域之内,主张用协商对话的方式将纠纷内部化,它的适用是有严格界定的。如果要真正的杜绝法律规避,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必须选择一种混合型的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制定法保持一种灵活性、一种可能吸收民间法的空间,即在司法和执法上,依据案件情况而允许一些纠纷私了、规避正式法律。或者是选择:一般假定民间法更优,将更大的纠纷解决空间划给民间,国家制定法仅仅介入一些必须介入的领域,例如严重的刑事犯罪和影响广泛的经济纠纷和社区纠纷。而这样的制度构建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对于民间习惯给予一定的尊重。
法律规避只是一种理性选择,其本身并没有过多的价值内涵。其和违反法律之间仍有一个真空地带。我们所要防止的是法律规避朝着违法犯罪演进。但是当法律规避不可避免甚或有必要的情况下,法律规避也许并不那么可怕。法律规避的存在也让我们对现行的司法制度进行反思,这要求我们的诉讼更加便捷,更有效率;也要求我们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好的顾及社会实际和民众心理。从长远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将是社会的公共选择。而这种公共选择有赖于公共认识的形成,这种公共认识往往存在于相互的沟通交流之中。
让法律规避在理性和秩序的轨道中运行比单一的用成文法规定一起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收效。④
⑤④⑤⑥⑦ 同上,第67页同上,第66页
⑥ 同上,第73页
市场经济与法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停留在经济层面,认为只要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便能够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市场经济。但韦伯指出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模式,而且是与一个社会的整体结构相联系的,其中包括文化、制度;因此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活动的一些硬要素,诸如生产或者交换的规模、所应用的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等,而且必须同时考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些软要素,诸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法律制度、宗教和管理等等。顾准也在其著作中说市场经济其实是一个法权体系。苏力教授在文中指出我国的市场经济缺乏着一种“形式理性”。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法制远远不能概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不仅仅需要法律构建其秩序,更需要一种法律观和法律文化,法律作为一种制度构建应该内化到市场经济的精神内涵之中,使得法制成为人们一种理性的选择方式。而这一点单靠国家从上而下的制定法律自然不能完全构建市场经济的形式理性。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于保障人们的预期并减少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中,法律是一种实践理性,立法应该加以选择,最主要的尊重公众以社会的选择,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建立法治而过多的运用法律调整的手段。法律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保障作用,起到维持秩序的功用,而不是充当社会变革的工具。立法的交易费用也是应该考虑在内的,法律本身并不是唯一的调控市场的手段。我们更要重视交易习惯、传统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割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对于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犯罪,苏力教授在书中也有分析。伴随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调整,市场经济加大了人们的流动性,使得熟人社会逐渐解体,并过度到陌生人社会,社区功能逐渐弱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人们的社会选择日益多元化,但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却日渐单一化,一切统一于货币量度。这一矛盾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陡然发生变化,为了物质利益进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案例便屡见不鲜。苏力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般说来,社会对违法犯罪者普遍的强烈憎恶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最有效社会条件。而这种社会谴责在熟人社会才有可能存在,因此让人们的社会心理更加趋近是一种根本的解决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绝流动,而是要在流动之后构建一个稳定的社区环境。城市中普遍抱怨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的经济动因在于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差别。所以要在农村地区寻求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发展致富的道路。缩小城乡差⑧
⑨⑧⑨⑩ 同上,第80页同上,第125页
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律的呼唤。在城市地区,应注意建立新型的比较稳定的居住生活社区,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区。我认为价值评判标准改变也显得尤为重要,物质化的社会导致了物质化的价值观,也导致了无论从事何种社会工作都要用金钱利益作为衡量大小的标准。我们知道不同的工种必然会有收入的差异,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据此认为谁的社会贡献更大或更小,也不能以此作为社会评价的基准。而如何使得人们告别物质至上的价值选择则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变革,在于我们国家保证公民的基本预期。
总之,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但是法治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我们要重视对于社会心理的培育和对制度的构建。而不是将法律强行的嵌入,而是要将法律精神内化为一种行动理性。11
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书名叫做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教授在书中所举的例子和所思考的问题都源于本土实际。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法学研究的范式总是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和对西方模式的贩卖这样的层面之上,对于中国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答。在研究方法上面,法学研究也有滞后,往往是教条式的价值灌输和主观判断。苏力教授在十几年前便有了这样的预见,提倡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的本土问题,提出一些本土化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本土资源是一个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和研究的富矿,我们身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一方面对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痛心不已,但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是一个不断的动力,也是一个丰富的样本。因此我们对于本土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构建一个专属的中国式范畴,而是解释本土问题,并更好的改造我们这个世界。本土化研究的是有用的民生问题,是一种研究境界,本土化研究需要植根于民间,关心疾苦,需要耐心和毅力,更是一种研究态度。
我们要深刻理解一系列问题都有着背后的社会动因,对于本土资源的深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问题,对于本土资源的重视,则有利于我们的法治更符合中国的实际,使得其发挥的作用更大。
第四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杨黎2010117159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简谈戴尔公司的管理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越来
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以产品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里,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因而企业都在找寻一种可以更加快速、可靠的方式来是企业发展。纵观各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发现建设一个适合的、可靠的供应链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方式之一。
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供应链思想为基础,应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管理方
法。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两种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以来,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风靡全球,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原理的管理系统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企业资源计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单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其他合作伙伴,都按照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步调一致地开展业务工作,保证产品和服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到客户手中;同时,企业资源计划将传统管理条件下条块分割的资源按照流程管理的思想重新整合,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与信息处理程序的集成或组织,运用面向对象和组件(或构件)开发技术,提供装配型的软件产品来解决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种行业和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达到整个企业(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
戴尔公司在这方面就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直接经营模式。戴尔有
一个重要的经营思想: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不擅长的环节给行业中做得最好的人去做,然后通过采购把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买回来,自己做最后的整合。供应商就相当于戴尔的一个个车间,为它提供各种的零件,它将选择其他企业擅长且做得好的产品成为自己产品的零件,通过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将其整合出来变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另外,戴尔最有特色的“直接模式”——戴尔完全是按订单按
需求生产。一方面,它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PR)应用在自己的管理系统中,成为了戴尔和供应商双方的信息共享的平台,这是戴尔供应链最精妙的地方,这种供应链系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另一方面,在戴尔的业务平台中,客户变成了供应链的核心,客户可以通过戴尔的官方网站进入自主定制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用途等定制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的产品。这种直接经营模式可以让戴尔从市场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同时可以及时将这些客户信息传达到戴尔原材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那里。这种在供应链系统中将客户视为核心的“超常规”运作,使得戴尔能做到到4天的库存周期,而竞争对手大都还徘徊在30-40天。这样,以IT行业零部件产品每周平均贬值1%计算,戴尔产品的竞争力显而易见。
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品牌、直销的营运模式,还有戴尔的资本。戴尔是一个真正的零式企业,它非常现代的把所有资源组合在一起,以链主的身份打造了一条成功的零式供应链。戴尔的营运方式是直销,在业界号称“零库存高周转”。在直销模式下,公司接到订货单后,将电脑部件组装成整机,而不是像很多企业那样,根据对市场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批量制成成品。真正按顾客需求定制生产,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速度和精度是考验戴尔的两大难题。戴尔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管理生产过程。通过互联网,戴尔公司和其上游配件制造商能迅速对客户定单做出反应:当定单传至戴尔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把定单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网络分派给各独立配件制造商进行排产。各制造商按戴尔的电子定单进行生产组装,并按戴尔控制中心的时间表来供货。戴尔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成品车间完成组装和系统测试,剩下的就是客户服务中心的事情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定单被汇总后,供应链系统软件会自动地分析出所需原材料,同时比较公司现有库存和供应商库存,创建一个供应商材料清单。而戴尔的供应商仅需要90分钟的时间用来准备所需要的原材料并将他们运送到戴尔的工厂,戴尔再花30分钟时间卸载货物,并严格按照制造订单的要求将原材料放到组装线上。由于戴尔仅需要准备手头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工厂的库存时间仅有7个小时。这一切取决于戴尔的雄厚技术基础———装配线由计算机控制,条形码使工厂可以跟踪每一个部件和产品。在戴尔内部,信息流通过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和企业的运营过程及资金流同步,信息极为通畅。
从戴尔公司的成功来看,企业要发展、要成功就要力图使供应链上其他各方与自己保持利益一致,这非常关键,因为供应链上的每家公司都在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中,若有任何一方与其他各方的利益产生分歧,其行为将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用产生破坏作用。戴尔对供应商的管理哲学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五篇:第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常州电大
11秋 工商管理(本)
学号:1***2
姓名:宋燕玲
第五篇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一.名词解释
1.MPR(物料需求计划):是指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MRP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物资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
2.BOM(物料清单):是描述企业产品组成的技术文件。在加工资本式行业,它表明了产品的总装件、分装件、组件、部件、零件、直到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所需的数量。在化工、制药和食品行业产品组成则对主要原料、中间体、辅助材料及其配方和所需数量的说明。BOM是将用图表示的产品组成改用数据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它是MRPII系统中计算MRP过程中的重要控制文件。
2.MRP Ⅱ(制造资源计划):是在物料需求计划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划方法和辅助软件。它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覆盖企业生产活动所有领域、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人-机应用系统。
3.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能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供需链上所有的资源与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4.LP(精益生产):简称“精益”,利用杜绝浪费和无间断的作业流程──而非分批和排队等候──的一种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
5.AM(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是:要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顾客的要求。除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企业乃至社会的资源来组织生产。
二.简答题
1.结合MRP的发展历史,简述MRP、MRP Ⅱ、ERP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ERP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MRP、闭环MRP、MRPⅡ、ERP四个阶段。
基本MRP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来对企业进行控制与管理,解决生产过程中缺件与超存储的矛盾。闭环MRP在基本MRP的基础上并将企业的能力计划纳入管理、建立反馈与确定认机制,使生产活动的各方面得到统一。MRPⅡ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管理,使生产与财务实现统一从而使企业及时掌握生产成本与资金运作情况,来调整生产经营与管理。ERP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制造,把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结合,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生产制造一体化管理。
2.简述ERP的管理思想。
答:核心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实现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3.简述典型的ERP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包括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