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溪轴承战略研究
龙溪轴承有限公司
战略研究
龙溪轴承有限公司的战略研究
一、公司简介
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创建于一九五八年的龙溪轴承厂发展而成(以下简称龙轴)。五十多年来,龙轴从竹棚瓦舍到高楼耸立,从土法上马到科技领先,从转战国内市场到畅销全球,从小型国有企业到现代化上市公司,走出了一条产品特色化、市场国际化、技术自主化、管理现代化的成功之道。二十多年前,龙轴还只是一家固定资产不足一千万元、徘徊在亏损边缘的国营小企业。今天,龙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百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首屈一指的关节轴承制造商和出口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近70%,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2%,占全国关节轴承出口总量70%以上;中国关节轴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关节轴承品种数名列世界同类厂家前茅,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各类机械设备和上海磁悬浮列车、三峡工程、中科院正负电子对撞机、大飞机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神
五、神
六、神
七、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航天工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新广州电视塔等大型现代建筑、杭州江东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等结构新颖的现代桥梁,且用于替代SKF、ELGES、TORRINGTON、IKO和RBC等世界著名品牌,同时大量出口欧、美、亚等四十多个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对企业自身的优势S、劣势W和企业所面临的机会O、威胁T的判断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地位。以下是龙溪轴承这家企业的SWOT分析。优势:
1、品种全、品质优的关节轴承;
2、覆盖国内外的渠道网络;
3、素质较优秀的员工队伍;
4、拥有关节轴承的核心技术;
劣势:
1、产品域过于狭窄;
2、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机会:
1、国内机械及相关行业继续发展;
2、产业升级促进国内市场需求向新优产品方向变化;
3、外企来华投资寻找合作伙伴增多,全球性的国际合作可能性增大;
4、关节轴承为代表的特种轴承无法成为大型企业的主流产品;
威胁:
1、国外市场竞争复杂多变;
2、国内市场无序竞争;
3、竞争企业技术创新;
4、全球经济衰退延长;
三、龙溪轴承的战略选择
(一)龙溪轴承的第一战略决策就是调整企业结构,主攻关节轴承
“一个企业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决策要有前瞻性。”陈福胜以此打开了他的话闸。
1987年,陈福胜就任福建龙溪轴承厂厂长。其时,龙溪轴承厂仅拥有固定资产约1000万元,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国营小企业。陈福胜意识到,龙轴要前进,就必须捷足先登,大步快跑。30多年来,陈福胜不断寻求突破。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他破冰穿行、逆势前进,最终把一个默默无闻的轴承小厂建设成为中国轴承行业的一朵奇葩。
我觉得龙溪轴承做了重要一个决定就是调整企业结构,由生产深沟轴承,转成关节轴承,实施差异化战略经营。龙溪轴承精确定位主攻方向,主攻关节轴承。1987年以前,龙溪轴承厂以生产深沟球轴承为主。尽管当时深沟球轴承十分畅销,但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众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于产品水平不高、附加值较低、特色不明显,龙轴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已洞察到企业潜在危机的陈福胜,一上任即着手成立了市场调研小组。他带领调研小组走南闯北,在反复调研,并运用SWOT等战略分析工具正确分析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后,决定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选择关节轴承这一当时大企业无暇顾及、小企业又干不了,在国际市场已处于成长期而国内则处于投入期,有良好发展潜力、竞争又相对不激烈的特种轴承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攻产品。龙轴做出了这个重点加快发展关节轴承的重大决策,至1986年形成了年产20万套关节轴承的生产能力,并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关节轴承研究所。
1987年,以陈福胜为厂长的新领导班子从前期发展关节轴承的探索实践中看到了关节轴承广阔的应用前景,看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针对深沟球轴承生产厂家众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威胁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危机,新领导班子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在对国内外轴承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之后,果断地选择了关节轴承这一“大企业无暇顾及、小企业干不了”、在国际市场处于成长期
而国内市场处于投入期、有良好发展前景、竞争相对不激烈的特种轴承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导产品,从而在企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成功实施了主导产品由普通深沟球轴承向关节轴承的战略转移。当时,关节轴承在国内可谓轴承行业中的一个偏门领域,需求总量小、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涉入厂家极少,一个原本以生产普通深沟球轴承为主的小型国有企业做出这一抉择,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事实证明,龙轴的这一战略转移犹如定海神针,是险中求胜,更是出奇制胜,为企业之后二十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一个小厂来说,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环境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风险相当大,这是一着险棋,然而建立在有备无患基础上的结构调整,终使龙溪轴承厂迎来了春天。
在以新产品开发为先导,优化企业管理系统为核心,技术改造为后盾,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八五”、“九五”期间,龙轴集中力量把关节轴承做专、做精、做优,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十五”初期,在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后,陈福胜再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提出了坚持新、优、特,相关多元化、组织生态化,实现优、强、大的“十五”总体发展战略。1997年12月,他领导福建省龙溪轴承厂整体改制,组建福建龙溪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公司股票上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龙溪轴承做的第二战略决策就是开拓国际市场。
在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总体发展战略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陈福胜决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陈福胜制定了“发挥优势,薄利多销,为国创汇,企业增收”的出口战略。对于龙溪轴承厂这个刚刚转产的小厂来说,人力资源、资金力量和产品知名度都不如别人,因此,当有人听到龙轴产品想出口创汇时,讽刺说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陈福胜看准了这是一个方向,即使是踏上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得走下去了。为此,龙轴人进行了异乎寻常的努力。
在执著的信念支持下,为了把关节轴承打进国际市场,当时毫无名气的龙轴尽管屡遭国外知名公司冷遇,还是立足企业自身和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选定意大利这个欧洲最为活跃且门坎较低的轴承市场,集中力量攻其一点,一举取得突破。到1989年,龙轴生产的关节轴承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享有一定声誉,在国内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此时,龙轴转而把目光放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上面,通过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坚持将客户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诚感人、以信留人,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青睐,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一步一步向“创特种轴承世界名牌”的目标迈进。
从“八五”开始,龙轴先后注册了“浪升”、“LS”和“LSBF”三个关节轴承商标。其中“浪升”于1992年在国内成功注册,并分别于1993年、1996年、1999年的2月和3月在马德里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成功注册;“LS”于1999年在国内成功注册,并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4年在马德里联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成功注册;“LSBF”于2006年在美国成功注册。探究龙轴的商标注册轨迹,我们可以看到龙轴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的营销渠道。
国际市场方面,随着抢滩意大利市场的成功,龙轴紧跟着运用市场渗透、租船出海等策略,对欧洲市场进行深耕细作,迅速使欧洲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使“LS”迅速成为欧洲关节轴承市场的知名品牌。其后更是借助成功开发欧洲市场的经验和优势,通过实施既竞争又合作的策略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由点到面相继开拓了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市场,并成功打入OEM市场。时至今日,龙轴年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2%,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关节轴承出口商,“LS”品牌也成为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
国内市场方面,从1989年开始,龙轴就把开发新产品的重点放在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和替代进口的高精尖产品上,坚持“无诚不商”的待客之道,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誉和信任。如1998年底,内蒙古、陕西等地3个军工企业急需一批为国家“9910”工程配套的产品,这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交货期短,但为了解决客户的燃眉之急,龙轴毅然接下这批订单,并立即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组织人力物力投料赶制,按时保质保量交货。客户为此感激不已,龙轴也因此受到原国家机械工业局的表彰。再如原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部份产品军转民用,要求在指定时间内拿出样机,其中需要关节轴承。经办人到处求货无门,最后不远千里到龙轴求援。当时此型号关节轴承已过排产期,仓库存货恰好售完,客户焦急万分。为解客户燃眉之急,龙轴接下订单后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投料赶制,几日内就赶制出客户所需轴承,使客户深受感动。像这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正是凭借优良的质量、精湛的技术、齐全的品种和优质的服务,龙轴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而且,龙轴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趋利避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龙溪轴承的战略分析
就如第三点所说的龙溪轴承的战略最大的两个方面:
1、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攻关节轴承
2、走国际市场的道路,同时开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我看来,龙溪轴承做的这两个战略决定都在走不寻常的道路。首先,该企业选择放弃生产深沟轴承,而转成关节轴承。关节轴承是一个被大型企业忽略的产品。从现在可以说龙轴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它很理智选择了一条可以不用与大企业正面竞争的道路。经过一番努力,从而使自己能成为关节轴承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第二龙轴选择先开扩国际市场,先从欧洲的意大利开始,最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同时又在国内市场拓展空间。这无疑又跟其他企业走了相反的道路。这样不仅仅开阔了龙轴的市场,同时也增强的它的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龙轴也通过这两个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国际知名、客户首选的品牌。
第二篇:海洋渔业战略研究
《新世纪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咨询项目结题报告
《新世纪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于2003年7月开始酝酿,8月邀请了项目组主要成员: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杨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刘身利、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周应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夏阿国、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宋修武等,以“我国渔业发展重大问题”为题举行了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基本确定了咨询项目的调研方向。在项目的咨询研讨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等还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海洋发展战略和技术经济政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工程院的“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具体负责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水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和区域化建设研究”的调研。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各自的特点,遂将本项目的重点放在“海洋渔业”上,项目名称更名为《新世纪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本项目于2005年7月完成咨询报告初稿,此后曾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审阅该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吸纳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本报告。先后参加本项目的领导和专家共计10余人,既有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管理、科研、教育的专家领导,又有长期从事宏观发展研究的专家和从事相关产业技术研究的专家,专业领域比较宽,提供的咨询意见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本项目从宏观角度对我国海洋渔业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研究提出了今后我国在海洋捕捞业,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资源增殖放流与人工鱼礁建设、渔药与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与市场贸易、渔业生态环境和需要突破的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以及措施等,以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参考。
一、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坚持正确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上世纪五十年末,我国就提出了“以养为主,积极捕捞”的方针。改革开放后,海洋渔业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以养为主”的转变,同时,1985 1
年水产业首先开放了市场,极大地推动了发展,渔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并连续十四年居世界首位,占我国海洋经济产值的首位。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海水养殖业成为产业以及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保持快速发展;二是近海捕捞产量继续保持负增长,远洋渔业取得新的进展,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加快;三是水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水产品市场平稳,消费者范围不断扩大。
二、应对可持续发展,我国海洋渔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近海捕捞强度过大,是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国采取强制性的伏季休渔措施已有11年,但是,由于捕捞船只数量过大,过度捕捞导致主要经济种类交替频繁、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等资源严重衰退现象仍未得到根本的缓解。这个基本情况若得不到改善,资源难以恢复,将严重阻碍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近海富营养化现象成为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的隐患。
近海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日趋恶化,近海水域荒漠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特别是由于陆源污染导致的近海富营养化现象成日趋严重,近海生态系统响应异常,生态灾害严重,例如大规模赤潮爆发频繁并呈增加趋势、长江和珠江等大河口外缺氧区(国际上称之为 “死亡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经济资源造成破坏的水母类大量增多等,这些观察到的事件不仅对自然生物资源和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的严重危害,同时对食品安全也造成严重的影响。
3.海水养殖良种缺乏,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海水养殖品种基本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特别是经过累代养殖出现了遗传力减弱,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问题,缺乏现代良种培育设施、工艺技术和培育体系,有些名特优品种的培育技术尚未突破。另外,由于养殖布局不合理、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规划体系不健全,局部海区开发过度,超容量养殖,致使病害严重,每年直接损失数十亿元,严重制约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4.水产品加工落后,食品安全问题较大。
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装备落后、能力较差,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并以粗加工为主,同时,水产品加工标准、法规建设滞后,对水产品质量危害因子的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
不规范的养殖用药等原因造成的水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未能有效控制,给海产品出口和进入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相关产业也造成严重后果。
5.渔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够健全,投入过少。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公益性、基础性的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例如近海资源与环境常规监管体系、养殖良种的培育体系、健康养殖的规划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的常规检测体系等均不健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投入过少,影响发展和队伍建设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一个重要渔业研究机构“九五”和“十五”仪器设备更新费用年均仅50万元,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支撑。
三、为了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新的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大力推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建设和蓝色海洋食物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双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总结过去几十年实践中我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脆弱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贯彻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和加强海洋高技术应用的发展战略,实施新的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重点推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建设和蓝色海洋食物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 推动海洋生物产业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战略转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多营养、健康、优质的蛋白质,保证食物安全。
(一)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建设
经过5-10年的建设发展,使我国蓝色海洋食物的开发利用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为实现可持续的捕捞业、优质高效的养殖业、发达活跃的加工流通业和健康友好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推进渔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主要的建设任务有:
1.构建可持续捕捞渔业体系,包括近海资源与环境常规监测体系、捕捞渔船监管体系建设、近海渔业资源增殖体系建设、远洋渔业体系建设等。
2.构建优质高效养殖渔业体系,包括养殖良种培育体系建设、海水养殖动植物疫病监控与预防体系建设、健康养殖与规划管理体系建设等。
3.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与高值化加工体系,包括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海洋生物产物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科技海洋生物产物资源研发基地等,以保证大宗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低值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4.构建协调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体系,包括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区建设、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基地等,自上而下地形成我国海洋生物协调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科技体系。
5.构建渔港/城镇渔业经济体系,包括中心渔港建设和渔港城镇经济区建设,形成集渔船避风、渔需供应、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水产贸易、渔民培训、旅游观光和人口居住为一体的新型的渔港城镇经济区,为捕捞渔民离岛弃船上岸转产转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
(二)蓝色海洋食物科技体系建设
经过5-10年的发展建设,使我国蓝色海洋食物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逐渐形成,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建设与多层面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供科技保证,使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海洋生物产业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加。主要的建设任务有:
1.海洋可捕资源养护与安全开发科技体系
重点发展海洋可捕资源评估、预测预报技术及网络, 主要资源种类补充规律与机制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及资源监管技术研究,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技术, 大洋生物资源探测及开发利用的新方法、新技术。
2.海水养殖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科技体系
重点发展种质资源的发掘技术和保存技术, 养殖生物遗传改良、选择育种及杂交育种技术,养殖生物病害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 营养研究与环境友好的高效饲料开发技术,养殖生态容纳量评估与多元养殖技术, 现代养殖设施与工厂化可持续产出系统及工程配套技术。
3.海洋生物产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集成科技体系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高通量筛选技术, 海洋天然产物结构及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表达及组合化学技术, 极端环境微生物与海洋特殊功能酶的分子生物学和酶学研究,构建海洋生物产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与技术平台;发
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工程集成技术,工业用酶和生物材料等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工程集成技术;开展海洋生物新能源的研究。
4.海洋生物环境保障与食品安全科技体系
重点发展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监控预警技术,近海环境变异对主要渔场和产卵育幼场形成与变迁的影响,渔业环境保护工程与受损水域生态修复技术,规模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与协调技术,全球环境变化对食物系统影响机理及其适应性对策技术, 水产品质量监控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实施有关重大发展计划的建议
(一)加快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建议
鉴于海洋捕捞业存在的近海资源衰退严重、作业渔场面积大幅度缩小、人类活动和近岸环境污染严重、海洋捕捞基础研究不足等问题,建议尽快对现行捕捞结构进行调整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对现行捕捞能力进行评估;制订不同渔具的捕捞准入标准,实施限额捕捞; 加强捕捞作业结构调整与管理;加快远洋渔船的更新换代和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建立海洋生态保育区以及设置各类人工鱼礁,加强濒危物种和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与海洋可捕资源养护与安全开发科技体系建设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二)加强海水健康养殖和养殖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鉴于缺乏优良的养殖对象、养殖布局不合理、环境恶化趋势不减、病害种类繁多、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以及品种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是影响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积极推行海水健康养殖和多品种养殖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实施健康养殖和多样化战略;实施良种工程,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水产养殖原、良种场; 实施重大疫病控制工程,建设一批水生动植物疫病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和渔用药物检验与药残检测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渔业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与海洋养殖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科技体系建设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唐启升,2006年12月
第三篇:图书馆战略研究
图书馆战略研究
柯平
2012-12-25 10:34:06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3期
【英文标题】On Library Strateg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作者简介】柯平,男,1962年生,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要从社会、事业和业务三个层面认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微观图书馆学的三维空间为基础,强调图书馆管理的理论重构,提出将图书馆战略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分支;进而提出图书馆战略研究的三个重要领域和方向,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研究和战略理论研究。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ies can be realized from society ,undertaking and business.Based on three-dimension of micro-library science,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librar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library strategic management as a new sub-discipline.Furtherm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key research areas and directions includ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 analysi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strategy theory.【关 键 词】图书馆战略/图书馆事业/战略规划/战略管理library strategy/library cause/strategic planning/strategic management
2009年11月27日至30日,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笔者做了“图书馆战略研究”的学术报告,旨在为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强调加强图书馆战略规划和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促进我国图书馆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事业发展的必然:图书馆战略规划
1.1 图书馆学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形成一个共识: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吴慰慈教授在会上指出:新一代图书馆学人面临着新的使命,要更加重视理论创新;严谨治学,摒弃“简单化”;加强实证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关注方法论研究[1]。
图书馆学的现实从理论框架上有三个层面,最里层是图书馆业务,包括资源业务、服务业务等;中间层是作为组织的图书馆,包括物理的图书馆实体、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以及复合的图书馆形态与各种图书馆现象;最外层是图书馆事业,涉及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社会对图书馆的保障等。
1.2 我国与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在战略规划上的差距
理论研究者面向现实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语境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是否与国际图书馆界同步。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很多,刘孝文总结出6个热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2]。但“图书馆管理研究与图书馆实践结合不够,特色不明显”[3]。笔者在2009年下半年结合图书馆学博士生“图书馆学前沿研究”课程,经过文献调查总结出国外图书馆学的8个前沿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数字资源存储与服务、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信息行为、信息服务与个性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阅读研究与休闲阅读、图书馆管理、学校图书馆建设与青少年信息行为。而图书馆战略是图书馆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国内外热点比较中发现存在着共同点(如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和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和研究的不同步现象,究其原因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急需解决的某一热点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解决,从国外的文献回溯看,曾经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但现在很少研究了,而我国这方面的文献量呈增长趋势,如图书馆法、总分馆制等,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造成的;另一种情况是我国图书馆界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在国外并不存在,是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等。
在实践方面也存在不同步现象。尽管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世界图书馆事业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且在某些领域有先进之处,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纵观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战略规划起步早,理论与实践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大量的图书馆不仅自觉地制定战略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图书馆业务,而且连续更新战略规划,在国外图书馆的网站上,图书馆战略规划成为图书馆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内容。截止2009年11月4日,我们共收集到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272份,其中美国125份,加拿大30份,英国37份,我国(大陆)只找到9份。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在战略规划方面差距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一点还没有引起我国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美国图书馆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事业只有100年,历史欠账太多,其中包括图书馆战略研究与实践;从发展规律上看,图书馆事业规律需要时间的检验,战略规划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图书馆视野从面向现实到面向未来,是图书馆从一般管理走向高层次管理的必然要求。
1.3 应将战略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基于以上差距分析,虽然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国外并不完全等同,但重大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值得反思的。中国图书馆界最为急迫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战略规划,所以笔者提出将战略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
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普遍性,通过网上调查发现,国外许多图书馆都有战略规划,且将战略规划向读者公开。二是常规性,图书馆战略规划不是一次性的临时任务,而是图书馆常规工作。图书馆只要具有一定规模,就会将战略规划作为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并形成了三至五年更新一次战略规划的惯例。在搜集到的战略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是在上一个文本基础上制定的新的战略规划,篇幅达20多页。三是规范性,图书馆战略规划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达到了科学规范性。例如,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全国研究理事会等机构组成了国会图书馆战略评论委员会,对国会图书馆的主要部门与工作进行了考察与评估,形成报告——《21世纪国会图书馆数字战略》,对数字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对国会图书馆未来的数字化战略作了详尽描述[4]。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不仅数量少,而且多不规范,有的仅三五页。这虽不能说明我国图书馆界没有按规律办事,但的确存在一个发展基础或发展条件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较早开展战略研究,并做了战略规划的尝试。国家图书馆自2003年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确立了“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三大发展战略,2009年开始启动战略规划研究,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着手调查,组织专家讨论,说明国家图书馆对于战略规划已相当重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4 从三个层面认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基础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为什么我国关于战略规划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为什么只有一些少数大型馆才想到做战略规划呢?这反映了我国图书馆界战略意识整体缺乏的现象。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当笔者在一些场合提到战略规划时,许多图书馆还觉得战略规划太抽象不具体,不能解决图书馆现实问题;也有一些馆长认为,即使做了战略规划,也不会执行,不如不做。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被业界称之为优秀的图书馆,也没有战略规划。笔者在与这些馆的馆长交谈时发现,他们对战略规划并不以为然,根本不认为战略对一个图书馆,特别是对于先进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看待中国图书馆界的这个现象,一方面是时机和条件未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正常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图书馆大量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有的只是一味模仿,但也使图书馆焕然一新,为什么学习了国外的那么多好的做法,却没有学到做战略呢?从这个方面来说,又存在着不正常现象。当然,图书馆人经营图书馆总有一天是要做战略研究和规划的,但不可盲目等待。
无论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如何看,从研究的角度,必须要有前瞻意识,不能只做实践的注解工作,包括图书馆建筑、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等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该是超前的,这个超前不是脱离现实,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规划在我国图书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映在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其一,全球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战略管理、战略规划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的图书馆必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战略地位和新的作用。其三,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图书馆如何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
(2)事业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一是图书馆行业整体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二是图书馆转型需要战略规划,三是图书馆类型与定位需要战略规划。
(3)业务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图书馆工作和业务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要考虑与实务相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也是战略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明确图书馆业务与战略的关系十分重要,那些认为没有战略规划同样可以搞好服务、做好管理的馆长,不是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来考虑的,而只是考虑一个任期、一个局部。那么整体水平的提高、业务流程的变革、公共模式的转变、能力结构的优化、目标任务的升级,这些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与战略有密切关系。
一旦解决了认识问题,就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提早考虑战略规划。尽管战略环境与条件尚不具备或不理想,但是战略规划对我国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实践者应当先行,研究者更应该抢先一步。理论体系重构:图书馆战略管理
2.1 微观图书馆学的管理维度需要加强
关于图书馆学新体系的构建,笔者曾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第四部分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后来又和王平合著发表了《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提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体系赖以存在的理论来源,第二层是基点,第三层是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在宏观图书馆学与微观图书馆学中,提出微观体系“图书馆的三维空间”,即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是由资源、服务和管理三个维度组成的统一体,由此形成了微观图书馆学的三个分支:资源理论、服务理论与管理理论。
进入21世纪,资源与服务两个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比之下,在管理方面,理论与实践都没有跟上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许多图书馆还是依赖于馆长的个人智慧和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在许多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实现,或者说,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水平并不高。而战略问题是管理的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战略研究。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科学管理做起,加强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提升管理在图书馆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关注未来和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战略在管理中的地位。
2.2 图书馆战略研究在国外已经成熟
国外图书馆战略研究在几个方面已经成熟。一是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上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原则和模式,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从理论引入到操作层面。如Riggs1984年出版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y Managers, Jacob 1990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 Heather 1994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for Modern Libraries等。二是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研究形成专门领域,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指供指导,1987年专门设计了Planning and Role Setting for Public Libraries: A Manual of Options and Procedures。三是高校图书馆战略研究成果丰硕,如Williams Ⅱ1991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ing New Roles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 Hayes 1993年的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Academic Libraries, McNicol 2005年的The Challeng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等。四是实现了管理与业务层面的紧密结合,如Matthews 2005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Library Managers, Adeyoyin 2005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for 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McGee 2006年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IT)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ies等。
2.3 图书馆战略研究在我国已开始得到重视
图书馆战略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操作到理论指导,从单一个体到多元组织合作竞争的过程。如果说,国外的战略研究进入到成熟期,那么我国的战略研究正处于初创期。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集中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图书馆事业战略研究,早期的有《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等,近几年来的成果如《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等。另一个方面是近年来开始的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正在推动我国图书馆进入战略规划探索阶段。在整个图书馆管理研究中,“2007-2008年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人本管理三驾马车共同驰骋的研究局面”[[5]。
2.4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的不足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战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一些战略研究对实践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战略研究停留在研究成果而不是在成果转化上。二是缺乏战略规划研究,当前的战略规划多局限于某一具体图书馆,对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缺乏普遍指导意义;缺乏对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的深入研究;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应用研究较为薄弱,缺乏相关标准或指导手册作评估参考。三是缺乏实证研究,特别缺乏战略的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四是缺乏理论研究,如战略模型研究、战略基础研究,特别是缺乏战略管理的全方位研究。
2.5 图书馆战略管理是分支学科
战略管理是一门学科,国内外有丰厚的经典文献。最近20年来,战略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研究热点。“在过去的18年里,‘战略管理’这一学科也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学科对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6]。这说明作为公共部门的图书馆,应用战略管理是完全可能的。随着图书馆管理的发展,除了关注藏书的管理、人力资源、图书馆成本等这些基本问题外,需要将图书馆战略管理提到一个新的层次,作为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战略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安索夫(H.I Ansoff)于1972年在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中正式提出,1975年安索夫在From Strategic Planning to Strategic Management一书中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7]。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图书馆,笔者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是为保障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规划和指导图书馆的全部活动,进行战略制定、实施、评价,并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图书馆战略管理主要有五项任务:第一,提出使命和战略远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根据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等相关研究,确定图书馆的使命与长期的发展方向。清晰地描述图书馆业务与未来目标的关联,明确图书馆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建立目标体系。为使图书馆工作围绕未来目标行动,将图书馆的战略远景转换成要达到的具体业绩指标,形成由目标和任务组成的逻辑体系。第三,制定战略。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达到所期望的结果。第四,实施战略。将图书馆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保障所选择的战略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和执行。第五,评价战略。结合战略实施,评价图书馆的业务发展与服务绩效。根据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参考新的理念和机会,结合业务基础与业务能力,对图书馆的战略远景、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体系、战略以及战略执行等做必要的调整。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体现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图书馆战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图书馆战略研究涉及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的许多方面,涉及很多新的问题与新的领域,这里不能一一说明。基于我国的战略研究现状,有三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战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3.1 图书馆战略环境研究
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包括管理者,擅长做图书馆的具体业务、图书馆的部门或局部管理,却很少考虑图书馆业务以外的相关现象,不重视环境对图书馆决策的影响,不擅长图书馆的环境分析及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管理做出及时的调整。
今天,图书馆界必须重视环境,重视社会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对社会的贡献率,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与管理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当树立战略意识,善于做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是SWOT的方法。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图书馆可运用这一方法,从结构分析入手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分析意义。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包括图书馆的优势和劣势都集中起来,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这类研究不仅使图书馆正确认识自身在行业、区域乃至全社会中的位置,而且有利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和全面。
战略环境研究是一项复杂工作,不能简单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要科学运用战略分析工具,任何分析工具都有其局限性。SWOT适用在制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前对图书馆进行深入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其优点是分析直观、使用简单,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图书馆界的一些论文所做的SWOT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S、W、O、T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模糊的图书馆竞争地位描述,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结果大多是主观臆断。因此,在使用SWOT方法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来弥补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第二,要注意第一手数据和科学分析。战略环境研究仅有工具不够,SWOT的方法需要数据支持,而现在的难点是缺乏数据,图书馆的统计工作跟不上。必须以实证的方法对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既要有准确完备的历史材料,也要有及时更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分析。
3.2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战略规划研究是图书馆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务实的问题,战略规划研究以环境分析为基础,而且比环境分析更为重要。鉴于我国图书馆缺乏战略规划的传统,也缺乏战略规划的意识,更缺乏战略规划的相关知识。如果简单地将企业战略规划套用到图书馆,既不科学也缺乏针对性;如果照搬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即使是同类的某一图书馆,对我国也不可能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必须加强两个适应性研究:一是借鉴企业战略规划适用于图书馆的研究,二是借鉴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适用于我国的研究。
近几年,笔者主持两个重大项目,一是图书馆事业整体研究,二是图书馆战略规划专门研究,这两个项目刚好形成一个研究逻辑:事业研究作为战略规划的前提,战略规划是事业研究的必然发展和深入。
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得益于国家图书馆的支持。2007年2月国家图书馆首次面向社会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招标,招标的两个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分别由索传军教授和柯平教授中标。项目立项后,笔者组织了由30多位专家及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于2009年3月完成最终成果,同年5月通过会议鉴定并结项[8]。这一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多角度的调查,发放三个不同调查问卷:一是针对图书馆进行的关于图书馆定位的问卷;二是针对读者的问卷;三是针对图书馆的外部机构的问卷。项目以近2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综合分析,既考察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与读者对于定位与服务的反应,又考察了社会对于图书馆的认知以及图书馆与相关部分的关联,这一点恰恰是过去研究中所缺乏的。最终报告从宏观上把图书馆看作一个系统,图书馆外的环境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用系统论的思维,研究图书馆的整体发展;从微观上,深入考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乃至某一个体图书馆,选择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进行专门研究,以发现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变化、差异与前途。此外,还产生了四个子课题报告: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评价报告、“211”高校图书馆网站评价报告、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研究报告、区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研究报告。
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专门研究来自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笔者主持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获得重点立项。这一研究有五大任务:一是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两个维度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战略环境、战略主体;二是以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战略规划实用模型,包括国家图书馆事业子模型、跨系统或地区的行业联盟子模型以及个体图书馆子模型;三是完成《世界主要图书馆战略规划选编》,拟定《中国图书馆事业“十二五”战略规划建议草案》;四是探索行业规范,编制标准、指南;五是面向实际应用,开发辅助软件。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图书馆个体战略规划和图书馆事业战略规划。前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模型与战略文本规范,解决我国各个图书馆战略决策的指导问题。后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重大战略决策,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视角解决全国图书馆事业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与社会整体发展不适应不协同的问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等等。课题组已搜集到的国内外战略文本270份,涉及6个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其分析对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很有参考价值。
3.3 图书馆战略理论研究
未来的图书馆战略既需要广大图书馆积极参与实践,积累战略经验,也迫切需要研究理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图书馆战略基本理论问题,涉及战略思维、战略意识、战略模式、战略发展等问题。二是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涉及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的专题研究。三是引入管理新理论,进行图书馆战略的探索,包括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战略研究,进行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的研究,基于危机管理的图书馆战略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图书馆战略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战略研究等。四是图书馆知识治理研究,引入知识治理新理论,解决图书馆内部和图书馆之间知识的交换、转移和共享的治理问题。
理论研究既需要图书馆理论工作者和图书馆学界大胆探索,面向图书馆现实和未来,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能够指导实践的方案,在应用理论上取得突破。理论研究也需要图书馆部门和实践工作者呼应战略理论,为理论提供案例和研究素材,并逐步将战略实践上升到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和知识转移。
【参考文献】
[1]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与新一代图书馆学人的使命——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66-69.[2]刘孝文.试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走向——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和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1):30-33.[3]黄宗忠.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5-11.[4]蒋伟民等,译.21世纪国会图书馆数字战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5]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进展(2007-2008)[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20.[6](英)斯科尔斯著,王军等,译.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5.[7]黄旭主编.战略管理:思维与要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2.[8]赵益民.柯平教授主持的国家图书馆重大科研项目结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97.
第四篇:铁路机车车辆轴承
铁路机车车辆轴承
铁路机车车辆轴承指用于机车和车辆之中的轴承。机车上的轴承包括轴箱轴承、牵引电动机轴承、传动系统轴承、动力装置轴承和冷却系统轴承等多种,而车辆上的轴承主要是轴箱轴承,客车轴箱多用短圆柱滚子轴承,货车轴箱主要采用圆锥滚子轴承,车辆轴承的品种、结构、性能等基本与机车轴箱轴承相似。
1.轴箱轴承
机车车轮通过轴箱、弹簧与转向架构架与机车车体相连,轴箱轴承直接承受机车的簧上重力和钢轨对车轮的径向、轴向冲击,此外还要传递牵引力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某些附加载荷,因此轴箱轴承要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能够耐冲击振动,必须有较高的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小的尺寸和质量;便于检查和维护等。因此,机车轴承往往采用非标准系列的轴承和专用轴承技术条件,常用的滚动轴承有以下三类。
(1)圆柱滚子轴承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绝大多数轴箱都采用圆柱滚子轴承。主要有下列二种。
1)四列圆柱滚子轴承
我国机车轴箱轴承最早采用而且装车数量最多的是四列圆柱滚子轴承972832型。该轴承的承载能力高,寿命长,其额定动载荷为1445kN。由于只能承受径向载荷,不能承受轴向载荷,因此必须在轴箱内另设承受轴向力的装置。
2)双列圆柱滚子轴承
我国东方红2、3、5、21型和北京型机车轴箱都采用双列圆柱滚子轴承982832T,该轴承承受径向力,而以角接触球轴承146132T承受轴向载荷。
虽然上述两类轴承的运用情况令人满意,但由于需要一个推力轴承及缓冲装置,所以质量较大,价格较高且结构复杂,故障率相对较高。实际上,车轴的轴向力不很大,且作用时间较短,累计作用时间一般仅为总运行时间3%;另外轴箱在运转中受到风冷,轴承温升不致过高,因此国外很多机车采用两套内圈带挡圈的单列圆柱滚子轴承。我国机车制造企业(包括客车轴箱轴承)也逐渐采用了这类轴承。在六轴机车上,1、3、4、6位车轴轴箱内侧装552732QT、外侧装752732QT;
2、5位车轴轴箱内侧装552732QT,外侧装652732QT。为保证其强度和足够的使用寿命,这类轴承采用真空脱气钢或电渣重熔钢,并在结构设计上采取一些强化措施,如套圈挡边带斜面、滚子具有球端面、滚子带凸度(对数滚子)、加大滚子直径、改进保持架等。
(2)调心滚子轴承
采用调心滚子轴承的优点是在轴箱与转向架构架之间可以不设倾斜的补偿装置。我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的ND2型内燃机车的轴箱轴承是SKF轴承公司生产的C型调心滚子轴承。其型号相当与国产轴承3G4053736KT。该类轴承的滚子为对称形,内圈无外挡边,中挡边是可分离的,滚子与外圈是线接触,滚子的有效工作长度较长,使用寿命比同样外廓尺寸的非对称形调心滚子轴承稍大。
(3)圆锥滚子轴承
机车轴箱用的这类轴承为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美国ND5内燃机车上装用的是TIMKEN公司生产的AP型轴承。该类轴承为英制尺寸,通常用的有B、C、D、E、F、G等各级,分别用于不同等级的车轴。
2.牵引电动机轴承
(1)牵引电动机电枢轴承
牵引电动机是电力机车和电传动内燃机车传动系统中的主要设备,电枢轴承又是其主要部件之一。电枢轴承载荷较大,而且牵引电动机的尺寸又受到车轮直径、两车轮内侧距离和机车下部限界的限制,因此要求这类轴承必须具有尽可能小的尺寸和较高的极限转速。
1)单侧传动的轴承
电枢通常采用双支点支承,安装齿轮的输出端为游动支承,整流子端为定位支承。输出端轴承的位置靠近齿轮,受力最大,是电枢两轴承中的关键轴承。为了减轻其负载,一般采用内圈无挡边的圆柱滚子轴承NU型。整流子端一般采用内圈有单挡边并带平挡圈的圆柱滚子轴承NUP型,国外也有采用内圈有单挡边并带斜挡圈的圆柱滚子轴承。
2)双侧传动的轴承
当电动机功率较大时,如仍采用单侧传动则齿轮端的轴承负载过大,很难选择额定动载荷和极限转速都能满足要求的轴承,故在电动机设计允许的条件下可改用双侧传动方式。双侧传动的优点是可以采用斜齿圆柱齿轮,使两齿轮的螺旋角相等,旋向相反,从而获得较平稳的传动质量,而不致产生轴向载荷。适合这种用途的轴承为内圈无挡边的圆柱滚子轴承NU型,如果双侧传动仍用直齿圆柱齿轮,则应当选用能承受一定轴向力的轴承,一般采用内圈有单挡边的圆柱滚子轴承NJ型。
(2)牵引电动机抱轴轴承
轴悬式牵引电动机通常是一侧通过调杆支承于转向架,另一侧通过抱轴轴承支承在车轴上。抱轴轴承采用滑动支承比较简便,但其润滑和检查都不太方便,故从50年代开始就改用滚动轴承。迄今曾采用的有圆柱滚子轴承、调心滚子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
圆柱滚子轴承适用于高速机车,其补脂周期长,安装与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用整体外壳时这一优点更能充分显现出来。圆锥滚子轴承的安装刚度好,有利于保证齿轮的啮合精度,但其装拆与轴向游隙的调整却比较困难。两套调心滚子轴承的安装,特别是拆卸比圆锥滚子轴承更为困难,但可适应轴的弯曲。我国电力机车牵引电动机的抱轴轴承有采用调心滚子轴承的,其型号为3G3053148T。
(3)牵引发电机轴承
现代电传动内燃机车牵引发电机的机体通常安装在柴油机输出端的机体端面上。无论是这种安装方式或其他方式,电枢的输入端极少装用轴承,一般是通过弹性联轴器将电枢支承在柴油机的曲轴或输出轴上,以便缩短发电机的纵向尺寸。
电枢轴的外端一般可用圆柱滚子轴承,有时为了安装时与柴油机对位比较方便,也可采用调心滚子轴承。
3.内燃机车液力传动系统的轴承
内燃机车液力传动系统一般包括液力传动箱、万向轴、车轴齿轮箱三个部分。调车机车有时还包括一个工况齿轮箱,这些部分都装有相当数量的滚动轴承。
(1)液力传动箱轴承
液力传动箱的工作方式是在牵引列车时,通过液力变扭器将柴油机的功率转换为驱动机车的功率;施行动力制动时,利用液力制动器吸收机车车轮的动能。液力传动箱内布置有若干轴系,每根轴的支承全用滚动轴承。
(2)中间齿轮箱轴承
中间齿轮箱的主要部件是各具有两个齿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其中一根轴上的齿轮是换挡齿轮,该轴及其齿轮有离合机构,可使其中一个齿轮与轴连接、传递功率;另一齿轮在这种情况下只是空转。换档齿轮与离合器常布置在输入轴上,因输入转矩较小,这样有利于减小花键离合器的尺寸和轴承尺寸。
(3)车轴齿轮箱轴承
4.柴油机曲轴轴承
柴油机曲轴轴承采用滚动轴承的只限高速柴油机,其主要优点是:摩擦损失小,机械效率高,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润滑方便,机油散热器尺寸小等。与采用滑动轴承相小,其主要缺点是:价格高,质量大,装配轴承与曲轴的技术要求高,维修与更换不便,噪声也较大。
对于单缸和双缸的小型柴油机曲轴,多用0级滚动轴承;对于高速大功率柴油机曲轴,因其载荷较大,一般只用圆柱滚子轴承。
第五篇:中国轴承市场分析
中国轴承市场分析
轴承作为各类机电产品配套与维修的重要机械基础件,具有摩擦力小、易于启动、升速迅速、结构紧凑、“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高、适应现代各种机械要求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长以及维修保养简便等特点,其性能、水平和质量对主机的精度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轴承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质快速发展时期。建国以来,中国轴承工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07年1-11月,中国轴承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77,627,946,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3,824,36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07%;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4,238,615,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95%。
2008年1-11月,中国轴承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98,300,23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53%;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94,560,264,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2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5,773,17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1%。
虽然中国轴承行业的发展有所增长,但与世界轴承工业强国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高精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产品稳定性差、可靠性低、寿命短。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我们对高品质轴承的需求要靠进口来满足。
纵观国际国内,2008年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为中国的轴承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4万亿投资计划对轴承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钢铁、汽车、家电等轴承相关行业也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汽车轴承的发展。未来轴承的需求将会出现稳定增长局面,轴承行业会迎来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轴承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轴承工业从产业经济规模上已居世界轴承总量的第三位,但在产品精度、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国轴承行业生产集中度低。在全世界轴承约4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世界8大跨国公司占75%~80%。德国两大公司占其全国总量的90%,日本5家占其全国总量的90%,美国1家占其全国总量的56%。而我国瓦轴等7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轴承企业,销售额仅占全行业的28.3%。
2、我国轴承行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低。由于大多数企业在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研发和创新的资金投入、人才开发等方面仍处于低水平,加上面向行业服务的科研院所走向企业化,国家已没有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从而削弱了面向行业进行研发的功能。因此,全行业“两弱两少”突出,即基础理论研究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力度弱,少原创技术,少专利产品。当前,我们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是模拟,几十年一贯制。产品开发能力低,表现在:虽然对国内主机的配套率达到80%,但高速铁路客车、中高档轿车、计算机、空调器、高水平轧机等重要主机的配套和维修轴承,基本上靠进口。
3、我国轴承行业制造技术水平低。我国轴承工业制造工艺和工艺装备技术发展缓慢,车加工数控率低,磨加工自动化水平低,全国仅有200多条自动生产线。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老企业中作为生产主力的仍是传统设备。对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先进热处理工艺和装备,如控制气氛保护加热、双细化、贝氏体淬火等覆盖率低,许多技术难题攻关未能取得突破。轴承钢新钢种的研发,钢材质量的提高,润滑、冷却、清洗和磨料" target=_blank>磨料磨具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尚不能适应轴承产品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要求。因而,造成工序能力指数低,一致性差,产品加工尺寸离散度大,产品内在质量不稳定而影响轴承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
我国轴承行业“十一五”规划目标
针对以上状况,我国提出了轴承行业“十一五”规划,我国轴承行业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制造技术升级,推进大集团、“小巨人”企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010年部分企业部分产品年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为跻身世界轴承强国行列奠定基础;2020年实现由轴承生产大国迈入世界轴承强国的行列的奋斗目标,为加快振兴我国装备业做出贡献。
2020年实现世界轴承强国的目标,产品年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达到同期国外大公司同类产品水平,重大装备配套轴承实现国产化:设计和制造技术道道同期国外大公司水平,有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只是产权;有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行业生产和销售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有2-3家内资控股企业进入世界轴承销售额前10名;行业生产集中度达到80%以上。
最近,协会开展了“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技改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行业生产集中度调查,提出了分析意见,引导行业企业调整发展思路;2008年,中机联授予瓦房店市“中国轴承之都”称号,浙江“慈溪市轴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推动了地区轴承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催化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世界十大著名轴承公司基本情况(按销售额排序)
公司名称工厂数(个)年销售额(亿美元)纯利润(亿美元)出口比重(%)国际市场占有率(%)瑞典SKF9050-2.09620日本NSK2844-0.34313日本KOYO1732-0.1437日本NTN27290.34459日本NMB22270.9562美国TIMKEN24241.262110德国FAG62200.257210德国INA1615日本NACHI14140.1230美国TORRINGTON2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