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共5篇]

时间:2019-05-15 12:2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

第一篇: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到农村、农业、农民的资金、物资(以下简称“三农”资金)数额大,项目多,情况复杂。由于主客观因素所致,这些“三农”资金在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同时,其运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等问题,其效益如何?审计机关应如何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监督成为了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直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如何解决?笔者拟结合工作实践,对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作以初浅探析。

一.县级“三农”资金的管理和分布“点多、面广”

一是“三农”资金管理部门多。在现行政府部门职能的分工下,一般情况下,县级涉及对“三农”资金进行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部门单位多达数十个,主要有: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及乡镇财政所、县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县教育局及所属农村中小学、县交通局,县畜牧局,县卫生局及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县财政局及乡镇财政所、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及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农电局,县广播电视局,县农机局、县民政局等。在这些部门里,直接涉及“三农”的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水资源办、土地局、扶贫办等,他们承担着组织分配财政拔付的大量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职能。因此,在对其审计时,要在把握政策和突出重点上下工夫,关注全局性问题,促进这些部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三农”资金分布广。“三农”资金的结构、数量和分布因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农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不同。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全县总人口36.25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8.5%。大致与国家总比例水平持平(我国现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其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接受国家投入和通过本地筹措涉及“三农”的惠农专项资金主要有: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小流域综合治理补助资金、“村村通”道路工程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资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农村安全饮水资金、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森林草原防火资金、畜禽防疫资金、良种保种改良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土地补偿款、农网改造资金,农村有线电视安装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几十项。这些“三农”资金具有“投入点多、使用面广”的特点,使用管理主要在县、乡、村,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违法违规问题,且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纠正。县级审计机关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监督好”三农”资金资金,当属责无旁贷,且首当其冲。在审计中应坚持把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作为现阶段“三农”资金审计的基础。另一方面,”三农”资金政策性强,党和国家惠农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最终要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反映出来。所以,“三农”资金审计要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前提下,以惠农政策执行情况为切入点,从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入手,发现和反映问题,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应结合县级”三农”资金管理和分布“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流动中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促使其管理规范、使用有序并产生最佳效益。

二.县级“三农”资金审计方式、方法的设定

在“三农”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审计机关承担着对这些资金筹措、归集、管理、发放和使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及其社会效益进行监督的职责。“三农”资金审计的方式、方法有别于其他资金审计。应该因资金性质、因事而设定。

一是工作思路“六清一兼顾”。从审计实践看,审计人员在实施“三农”资金审计时,应做到“六清一兼顾”,即专项资金使用政策心里清、资金总量头脑清、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调查清、存在问题理顺清、产生问题分析清、审计建议路数清。同时,兼顾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评价。

二是应因时、因事确定工作重点。注意在“三农”资金分布和运行路线中找寻资金的滞留点、受益点,并将其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和关键点。例如: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水改造工程、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四个方面的“三农”资金及项目为政府、农村居民和社会所关注,可以确定为现阶段“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

三是审计组织形式易统不易散。“三农”资金审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分散,社会关注度高,而且审计对象主要在基层农村,应运用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审计中宜采取“五统一”的审计方式,即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取证模式、统一政策口径、统一审计处理、统一报告格式等。

四是工作方式易详不易简。“三农”资金审计是一项常审常新的工作,其审计手段、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要因审计项目的特点而确定。有的“三农”审计项目宜采

第二篇:析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精)

析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

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是

审计机关绩效治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正确把握绩效考核的原

则、标准、程序和内容,有利

于增强绩效考核的效度和信

度、提高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

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绩效

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治理手段,其实质是从审计机关的战略目标出发,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工作情况以及对组织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以提高审计人员成效,进而提高审计机关绩效,实现审计机关战略目标。

一、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治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结果,也就是他们所完成的工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指影响治理者和工作人员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人员考核是人事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日常职务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以事实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组织成员能力的目的。

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是指根据审计机关实施绩效治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以促进审计机关战略目标有效完成为目的,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履行现任职务的能力以及担当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的有组织的、尽可能客观的考核和评价过程。

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随着审计机关战略目标需要发展而相应的有所变化。具体而言,审计机关人员绩效考核的内涵就是对人和事的评价。它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对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素质能力及态度进行评价;二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或工作结果,即其在审计机关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绩效考核的外延则是指有目的的客观评价。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从审计机关战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分配有助于审计机关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作为审计机关绩效治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的、一贯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三是对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第三篇:强化三农资金管理及审计的思考

强化“三农”资金管理及审计的思考

杨贤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随着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农业专项资金也在不断增多,如何规范和加强“三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需要,也是巩固“三农”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加强“三农”资金管理与审计的重要性

“三农”资金,既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专项支出,也涵盖预算外农业专项资金、政策性农业专项贷款及外资运用农业项目的资金。它的资金范围很广,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安排、拨付和筹集的用于“三农”工作的水利、农业、畜牧、林业、渔业、农机、气象、农村交通、农村教育、扶贫开发、抗灾救济、社会保障、涉农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国债专项等资金,都属于“三农”资金范畴。近年来,随着我国“三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各级财政安排的“三农”资金愈来愈多,支出比重大幅度提高。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占中央财政预算总支出的14.58%,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从怀化市鹤城区来看,“三农”资金规模也是相当大的。2007年,全区“三农”资金支出5207万元(不含农村教育支出)。其中,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423万元,上级财政补助支出3784万元(农口渠道补助991万元,经济建设口渠道补助2793万元)。“三农”资金极大地促进了

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由于“三农”资金管理方式及手段滞后,“三农”资金在投入机制、监督管理、使用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财政支农项目的申报管理不到位,资金运行不规范,资金在使用管理过程中经常被截留、挪用、挤占,有的被弥补单位经费缺口,有的被用于消费性支出,甚至被用于堂楼馆所的建设,真正用于项目上的资金被大打折扣。因而,规范和加强“三农”资金管理及审计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需要。中央十分重视“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这些政策执行好、落实好,是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和加强“三农”资金管理及审计,也是我们不折不扣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巨大,“三农”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管理好、使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三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可在农村有重点地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扶持农民增收项目,可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可以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益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和保证。

二、“三农”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加强农业项目的申报管理。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是支农资金支出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支农资金流向及支出规模,必须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防止一些地方在支农项目的申报上不根据本地实际,不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所谓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甚至造就了形象、政绩工程,既劳民伤财,又留下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因而,对农业项目的申报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支农项目,并建立完善支农项目库;改革现有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和资金审批办法,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项分类管理,避免有项目无资金和以项目套资金等现象发生;严格项目管理,对建设性财政支农项目都要进行财政投资评审,落实项目法人责任、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等制度。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涉农补助和农村优抚救济、扶贫救灾等财政支农项目支出,要实行公示制度,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对已完工验收的项目,不要只建不管或重建轻管,要落实项目管护制度,以发挥项目的长期效益。

其次,要以进一步提高“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一是推进和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涉及有管理支农资金职能的单位和部门,要实行部门预算项目支农资金的规范管理,在充分考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部门预算项目支农资金的重点和投向。二是按照支农资金“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按项目进度由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实行报帐制管理,从源头堵塞支农资金流失的漏洞。三是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支农项目绩效评价考核指标,将资金使用、内部责任、项目监督等纳入绩效评价指标内容,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今后的支农项目申报立项挂钩。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搞好全程跟踪管理。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支农项目的申报立项、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后要采取限期整改、停拨资金、追回拨款、除消项目资格等处罚措施,同时要落实“问责”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纪违法责任。

三、深化“三农”资金审计监督,保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有序运行一是突出审计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当前在“三农”资金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新农村建设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和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如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农业专项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各种涉农政

策性补助等资金都应作为重点资金的审计对象。这些重点项目和资金事关全局,直接影响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只要抓住了这些工作重点,就抓住了关键,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近年来,我区对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每年都进行专项审计,监督好资金的管理使用,纠正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三农”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各个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资金分配环节的审计,主要检查“三农”资金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规范,是否保证和突出了重点,已经确定的农业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对资金拨付环节的审计,主要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督促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对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既要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注意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要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三农”资金。

二是改进审计方式,提高监督质量。做好“三农”资金审计,需要进一步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关键要把握四个结合。第一,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农业审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许多项目属于资金量小涉及面广的类型,为保证合理的监督面,就要多开展审计调查。只有将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提高“三农”资金审计的整体效果。第二,坚持账面审计与农户调查相结合。“三农”资金的财务账目多保留在财政或相关的实施主管部门,账面审计可以摸清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但难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因而,必须延着资金流向,深入项目实施地的乡镇、农户进行检查。第三,坚持资金审计与建设项目审计相结合。对“三农”资金用于建设工程项目,不仅要审计有关项目建设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还要加强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第四,坚持资金分配方案与方案审计相结合。审计部门应将资金分配环节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对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审计,提前介入,参与监督,以利分配方案的合理合法、公正公平。

三是提出审计建议,增强监督效果。对“三农”资金审计的目的是促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资金管理,落实国家的农业政策,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三农”资金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分析把握总体情况,分析“三农”资金投入、使用和项目管理的整体情况,由点及面地对审计情况进行深入评析。审计报告要注意揭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突出问题,在深入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前瞻性的审计建议,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达到加强管理、完善政策的目的。

作者单位:怀化市鹤城区财政局 杨贤军

第四篇:浅析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强农惠农资金审计

浅析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强农惠农资金审计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指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断,将国家审计定位于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破解和缓解“三农”难题,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如何确保中央“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夯实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基础,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如何服务大局,当好强农惠农公共财政的“卫士”,推动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的中心工作,就成为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强农惠农资金审计的重要性

(一)保障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必然要求。强农惠农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高度关注、真切关心和深情关爱,是党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在于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道路、住房、教育、就医、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审计监督制度,必然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从宏观上对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公共资金进行跟踪审计,通过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纠正政策偏差,提出风险预警,在国家治理中较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保障党和政府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专款专用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强农惠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强农惠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单位,而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往往容易出现滞留、截留、挪用、挤占、损失浪费等问题。审计必须要通过检查资金的筹集、分配和拨付情况,了解资金规模、结构分布、项目建设的进度,监督强农惠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的安全,促进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防范基层腐败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强农惠农资金量大面广,主要涉及到直接对农民分配的资金、工程建设资金、各级财政和农民分级负担而筹集的资金,如粮食直补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等。但在资金分配、使用,项目的招投标建设中,有些部门、个人受利益驱动,往往出现虚报套取、转移资金,私设“账外账”,私分、贪污等违规违法情况,造成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审计必须依法从微观的资金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开展审计监督;必须加大对权力运行监督力度,对项目、财物的立项、审批、管理等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并加大责任的落实和查处力度,为国家审计逐渐成为推动国家良治、增强国家公信力作出积极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二、当前强农惠农资金立项、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不严,缺泛科学评估和效益评价。目前强农惠农资金中除直接分配到群众个人的资金不需立项申报外,其他的资金均需立项,必须有立项依据、可行性论证、实施单位资质及项目效益预测。但许多单位、部门一味地为争取上级资金,向上提供的申报材料、可行性报告均闭门造车或同类项目直接套用,并未进行科学认证,盲目申报。项目资金到位后,不进行资金使用规划而盲目上马,实际支出与所在申报的项目在时间、建设内容、金额上无法一一对应,上级项目检查验收时,突击包装,应付过关。有些项目建成后因设计未结合当地实际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国家资金的损失浪费。

(二)配套资金不到位,强农惠农资金拨付迟延。部份强农惠农资金国家在下达项目计划时,均要求地方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而且往往规定若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得到项目,就承诺配套,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大部分得不到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或“以旧顶新”的办法瞒哄上级检查。配套资金的不到位对项目资金形成了刚性的挤占,主要是业主单位以上级检查要过关为名,账要做平,仍要按所谓的规定计提管理费、设计费、监理费、交纳工程税费,这些资金当地也不配套,从项目中进行消化。上级已拨付的资金,因项目管理单位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资金不能下拨到项目建设单位使用,个别项目因下级使用计划尚未上报或己上报而需进一步核准,造成资金不能及时下拨,而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有些项目建设进度不快,资金滞留财政账户,导致项目资金结转数额较大,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导致被截留挤占、贪污挪用、损失浪费。一是由于强农惠农资金大多具有无偿性,个别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向上争取时虚假申报、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再加上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批把关不严,资金拨出后不跟踪问效,也不检查落实资金的使用情况,给有些单位、部门、个人套取、挪用、挤占资金有了可乘之机,用于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弥补事业经费、平衡年终决算,甚至被私分、贪污,使本来就不多的专项资金显得雪上加霜。二是有的强农惠农建设项目地点分散、单体资金量小,监理或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低下,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及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被人为破坏、内部物资被偷盗,而形成事实上的损失浪费。

(四)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或截留应当至个人的专项资金,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农户对政府的公信力和自身的公权力,将应当由政府负担的资金向农户分摊,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取管理费、赞助费、开户费等,或增加收费标准,差额部分用于其他支出,增加了农民负担。一些乡镇、村组对到户的专项资金,如征地补偿金、农业保险理赔金、粮食直补金,利用农户对政策不够了解的便利,层层盘剥,擅自降低补偿标准,或将应当分配的资金集体占有,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五)项目资金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强农惠农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水利、农林、国土、交通等涉农部门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各走各的渠道,造成在争取资金时,各系统、各部门各自为政,各以各的项目下达计划。同一个地区的项目,因受部门分割条条管理和专款专用制度的制约,地方在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中很难有效整合,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强农惠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

三、国家治理视角下加强强农惠农资金审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抓住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审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激励、调控、支持和财政保障政策。为搞好强农惠农资金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正确把握政策之间的联系与界限,从理论层面剖析“三农”政策的合理性,从而确保政策有效落实;二是要针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善于从宏观和机制层面分析研究,找出症结之所在,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予以完善,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从宏观和政策上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建立健全强农惠农制度。

(二)以强农惠农资金为主线,围绕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等主要环节开展审计。一是在资金投入环节上,要摸清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分布和投向变化情况,检查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否按下达的计划批复执行,进而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资金投入的总体情况及现状;二是在资金拨付环节上,要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进行建设,并及时分配、拨付资金,是否存在资金分配“散”、延迟拨付、滞留闲置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在资金使用环节上,要坚持全面了解,突出重点,抓住重点环节和重点资金进行深入审计,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纳入审计视野,要揭露和查处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挤占挪用、串用、虚列支出、套取骗取财政资金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问题,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四是在资金管理环节上,审查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是否实行报账制、招投标制度,是否存在重项目、轻管理或者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重点关注因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严重问题。

(三)注重强农惠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并不十分富裕,强农惠农资金应当做到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按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有的效益可以直接体现,有的要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体现出来。为此,在强农惠农资金审计过程中,要将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决算审计、延伸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注重收集项目效益方面的资料,关注损失浪费和工程质量问题,关注项目申报立项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和决策失误而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关注项目竣工生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四)进行跟踪问效审计,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对强农惠农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监督,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监管,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对强农惠农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在项目申报立项阶段要提前介入,参加有关事项的审核把关,对招投标过程要参与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要定期实施监控,及时掌控隐蔽工程及重要环节情况,为项目决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所有惠农资金,要按照资金流向,对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追究问责,除责令归还资金外,对严重失职等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腐败行为给予政纪法纪的严惩。要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和后续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进行落实,确保整改不走样,防止屡查屡犯,以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于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和完善措施,被审计单位要认真研究,查找自身漏洞,分析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从而完善法规,改善管理,促进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

(五)创新审计方法,提高财政强农惠农资金审计质量。强农惠农资金投入渠道多、管理部门多、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决定了对强农惠农资金审计要整合现有的审计资源,必须把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才能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必须将专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才能把审计查出的问题与责任人相挂钩,有利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必须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紧密结合,才能做到既查错纠弊,又全面系统的反映国家强农惠农资金政策的落实情况,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项目资金特点,还应采取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等方法,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涉农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着眼于强农惠农审计转型升级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素质,着力提高农业审计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提升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能力。(戚秋虹)

第五篇:学习决定服务三农突出审计部门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通过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决定》的出台,突出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理论上有新创新、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作为审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点,扎实把《决定》的部署转化为“三农”服务的实际行动,突出和发挥主动性、监督性、重点性和建设性。

转化为“三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应体现主动性。主动性是审计部门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三农”问题涉及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责任重大而紧迫。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三农”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央每年初都出台1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三农”问题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审计部门应吃透《决定》精神,把涉及农村方面的审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依法审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审实情、说实话、求实效,努力为“三农”服务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转化为“三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应发挥监督性。监督作用是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更是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决定》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决定》明确提出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并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救灾、社会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部署。我们可以看出,众多高含金量的“实招”,必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为此,审计部门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监督作用,进行审计跟踪,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项资金兑现到位、各项惠民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转化为“三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应突出重点性。突出重点是审计部门的基本方法,更是服务“三农”的具体能力。《决定》明确指出“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规案件。”这为审计部门有重点地开展农村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切实加强对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开发、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两型”社会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扶贫开发、乡村公路建设等重点资金、项目和18项民生工程的审计,以实际行动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服务农村工作的水平。

转化为“三农”服务的实际行动,应力求建设性。建设性是审计部门的基本任务,更是服务“三农”的具体目标。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顺应趋势,正确应对,才能巩固发展农村的好形势。《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切实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审计部门应与时俱进地贯彻学习《决定》精神,创新性工作,为服务“三农”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对各项基础实施建设项目和资金的审计,提出投入增加的真实性、可行性;通过对各项农村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提出制度健全完善的针对性、操作性;通过对18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审计,提出好事办实措施的规范性、修补性。同时,认真实施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市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析县级审计机关“三农”资金审计路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