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

时间:2019-05-15 12: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

第一篇: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

我是一名铁路工人技师,也是一名线路工长,下面是我对自己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段设备集中修大整治的一年。在集中整治设备中自己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集中修时,由于阴雨天气的影响,及管内沙害较多,车间部分班组设备出现了下滑。针对这种情况,自已主动请缨带领职工到各工区进行了路基病害的整治。前后历时45天,共整治路基病害23公里,均达到了段要求的质量标准,。

我车间线路基由于受修建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填筑压实标准往往较低。随着客货运量和机车车辆轴重的增加,出现翻浆冒泥、下沉和外挤等各种病害。上述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线路的稳定性,增加养护维修工作量,缩短轨道上部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和运输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既有线运力和运能十分紧张,路基处理从技术到管理都存在一些困难,既有线的路基加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和车间几名技术骨干,研究分析路基病害的成因,路基是一种土工构筑物,既要承受荷载,又要受各种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因此路基的养护也是相当复杂的。对路基病害应尽量防患于未然,以“预防为主、治养并重、排水防水、安全第一”为出发点,治早治小,多做预防性工程;针对沙害我们主要以“草方格半蔽沙障”防沙,其效果很好,起到既能固沙又能阻沙的双重作用;用抗滑桩整治滑坡,具有抗滑力大,施工简单,速度快,在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并可和其他整治措施配合使用等优点对沙害地段进行了全面整治。

基床病害及其防治主要是:坡面病害防治:①做好地表排水和恢复坡面植被。②在一般堑坡碎落和剥落的地段,可在路基侧沟内留1~2米宽的清理护道;对严重者,需做带骨架式的轻型护坡,保护格内植物生长。③对雨淋冲刷、碎落或一般落石、坡面流坍地段,可采取格式满铺片石或浆砌片石等坡面防护措施。④对裂面发育处的危岩落石,一般从坡底部开始用浆砌圬工或用混凝土护墙等加固,必要时用金属锚杆锚固个别大块岩石;也可用水泥砂浆灌注和喷射胶结坡面破碎岩块;⑤对落石地段须组织定期检查,及时处理。

路基病害的预防和整治都强调要搞好排水、防水和治水的工作。在雨季前,我带领班组职工进行一次全面防洪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清理侧沟(边沟)等排水设备、坡面防护、陡坡的堤堑交界处的排水防水工作。大风暴雨期间要加强巡道,还要采用各种仪器进行降水量、水位的观测、数据记录等项工作。做好了沿路两侧地带的绿化,保持了水土,对路基有很大的防护效能。在沙害地区铁路两侧种植抗旱性强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可起到固沙、防沙作用;在风雪、冻害地区植树造林对路基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我综合运用多种整治措施。在整治路基病害中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采用别人成功经验,例如,用“草方格半蔽沙障”防沙效果很好,起到既能固沙又能阻沙的双重作用;用抗滑桩整治滑坡,具有抗滑力大,施工简单,速度快,在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并可和其他整治措施配合使用等优点;整治基床的翻浆冒泥用砂垫层、封闭层、更换土质、横向盲沟等措施也由于我和车间几名技术骨干及广大职工的努力下,在路基病害整治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自已时常鼓励职工奋发好学。在2011年里,对管内22Km正线及曲线用自已整治路基病害的管理方法进行整治,消除我管内线路的车载、小仪器出分处所,使我管内轨检车成绩名列车间第一,在班组建设中与班组职工一起修订和完善了班组学习制度。规定每周四下午业余时间为班组业务、政治学习日。自已在学习中既当学员、也当教员。通过半年多的有效管理,目前班组学习蔚然成风。很好的提高了自己与职工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我任工人技师一年中主要的工作回顾和简要陈述,不妥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京九线路基病害综合整治技术使用报告

京九线路基病害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使用报告

—衡水工务段

一、京九线路基病害基本情况

我段管辖京九线k28+100~k372+777区段,路基填料主要为粉沙土或沙粘土,路基设计标准低,路肩宽度严重不足,建设时期碾压密实度不足。另外,施工时大部分地段就地取土,取土坑就在路基坡脚,使路基坡脚形成积水坑,雨季积水,坡脚长期受雨水浸泡等先天不足因素,致使路基抗洪能力极差。京九线自1996年开通运营以后,每逢雨季极易造成路基边坡钻水、路基边坡冲刷、溜坍、滑塌,道床溜坍,轨枕悬空等,多次造成中断行车或列车慢行等水害。

根据路局指示精神,由路局工务处牵头对京九全线现存路基病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京九线上下行k228+135—k235+590段,长7.455公里的防洪最薄弱区段作为京九线路基病害整治的综合试验段,进行路基病害整治研究试验。

二、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主要方案

1、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1)对京九线k228+135—k235+590段路基病害现状进行现场调查与原位测试,内容包括承载力、压实系数、含水量、土的性质、道床厚度、病害情况、模量等。

(2)在试验区段进行加固前后的动测试验,测试试验及过路列车通过时的动力响应,包括路基动应力、动变形等。重点分析评价试验区段路基加固前后在不同行车条件下的动力性能。

(3)采用雷达探测、轨检车检测等手段对试验段进行病害整治前后的路基检测与评估。通过分析轨检资料、养护维修情况以及雷达探测结果,从轨道质量指数和养护维修情况的关系,对病害整治前后的试验区段路基病害情况进行评判。(4)建立长期路基观测点,通过定期观测,结合养护维修的变化情况判断病害整治效果。

(5)综合分析试验资料,分析比较病害整治前后的检测数据,确认病害整治效果。

2、路基病害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本次课题研究,结合对京九线上下行k228+135—k235+590的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1)对于路基边坡缺土、有溜坍迹象、排水设施失效地点进行浆砌片石拱砌,边坡安装截水板,建立排水系统;

(2)对于桥涵两侧、路基下沉、边坡溜坍等重点病害处所进行浆砌片石满砌,片石下铺设300g/㎡无纺布反虑层;

浆砌片石满砌、拱砌共计17298.61m³。

(3)通过雷达探测、现场调研确定出路基基床下沉地点,进行管篷结构注浆加固,共计20处/244延米;

(4)边坡防护试验使用混凝土骨架,填充无砂膨胀混凝土,起到边坡防护,同时达到节省工程材料的目的,试验长度50延米;

三、路基病害整治效果

1、自2009年6月15日至2010年9月15日,京九线上下行k228+135-k235+590经历了两个汛期的考验,从现场检查看,原有路基病害地段路基设备抗洪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经过整治后的路基病害未出现明显的基床下沉现象,路基排水功能完好;

2、京九线上下行k228+135-k235+590线路养护的周期有所延长。比如京九线上行K229+500—K229+600、上行线K231+000-K231+400未整治前汛期维修周期4-5天,经过综合整治后维修周期能达到20-25天。

四、经济效益分析

1、经过路基病害综合整治,增强了本区段路基设备安全度汛的能力,排除了汛期行车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2、延长了汛期线路维修养护的周期,节约了维修成本;

3、通过浆砌片石满砌和拱形护砌相结合的方式,优化的工程方案,节约了工程成本;

4、通过试验混凝土骨架填充无砂膨胀混凝土材料的边坡防护形式,现场来看起到了浆砌片石满砌的效果,起到了节约工程成本的作用。

2010年11月22日

第三篇: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整治

高管专业论文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整治 名 级 号

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多年冻土是一种特殊土类。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性质与温度密切相关。常规土类性质主要受颗粒的矿物和机械成分、密度和含水量控制,多半表现为静态特性。多年冻土的性质除受上述因素控制以外,同时它的性质随温度和时间都在变化,表现为动态特性。所以,冻土是一处对温度十分敏感且性质不稳定的土体。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多年冻土上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多年冻土也在不断退化,对路基路面的稳定也造成了极大威胁。关键的是冻土在冻结、融化时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土壤冻结时最重要的物理过程是水分的迁移和重分布,而冻土融化时最重要的是物理力学变化是结构、强度的急剧衰减。从而在冻融循环中不断地改变着土层的形态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导致工程建筑物基础的反复变化与破坏。在大多数情况下,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结果具有单向、不可逆的规律。

冻土地区筑路工作中的问题除了一般寒区道路中常见的路基冻胀、翻浆路面、冻融松散、低温开裂外,还有冻土地区特有的道路病害——路基热融沉降、边坡热融滑塌。本文对冻土地区路基的主要病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冻土地区路基主要病害的防治措主要措施,从而为冻土地区的路基的设计、施工及养护提供帮助。

关键词:多年冻土;路基病害;治理;排水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目录

1、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主要病害............................................................................................................4 1.1.冻胀..........................................................................................................................................4 1.1.1.冻胀形成机理..............................................................................................................4 1.1.2冻胀的评价指标...........................................................................................................4 1.2翻浆...........................................................................................................................................5 1.2.1.翻浆的形成机理..........................................................................................................5 1.2.2.翻浆的类型..................................................................................................................5 1.3.融沉..........................................................................................................................................6 1.4.融冻泥流和滑塌......................................................................................................................7 1.5.冰锥、冻胀丘..........................................................................................................................7 1.6.热融湖塘和沼泽化湿地..........................................................................................................8 1.7.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8

2、影响冻胀与翻浆的因素....................................................................................................................8 2.1.土质..........................................................................................................................................9 2.2.水..............................................................................................................................................9 2.3.温度..........................................................................................................................................9 2.4.路面..........................................................................................................................................9 2.5.行车荷载................................................................................................................................10

3、冻土地区防治冻胀与翻浆的技术措施..........................................................................................10 3.1.防治冻胀和翻浆的基本原则................................................................................................10 3.2.防治冻胀与翻浆的措施........................................................................................................10 3.2.1.做好路基排水............................................................................................................10 3.2.2.提高路基填土高度....................................................................................................11 3.2.3.设置隔离层................................................................................................................11 3.3.4.换土............................................................................................................................12 3.3.5.加强路槽排水............................................................................................................12 3.3.6.加强路面结构............................................................................................................13 3.3.7.加设防冻层................................................................................................................13 3.3.8.铺设隔温层................................................................................................................13

4、多年冻土区路基冻害整治原则......................................................................................................14 4.1.确定整治方案的总原则........................................................................................................14 4.2.综合整治................................................................................................................................14 4.3.保护环境................................................................................................................................15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1、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主要病害

1.1.冻胀

冻胀是由于土中水的冻结和冰体(特别是凸镜状冰体)的增长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的作用。冻胀一般会导致地面发生变形,形成冻胀垄岗。冻胀的原因包括土中原有的水结冰体积膨胀;同时也包括土冻结过程中下部未冻结土中的水分迁移并向冻结面富集,水分相对集中,水与土粒分异形成冰透镜体或冻夹层,使土体积膨胀。

冻胀是冻土区筑路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在低温冻土区,活动层厚度一般较小,且存在双向冻结,冻结速度较快,故冻胀相对较轻。而在高温冻土区,活动层厚度一般较大,冻结速度也较低,如存在粉质土和足够的水分则冻胀严重。

1.1.1.冻胀形成机理

当路基表面的土开始冻结时,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0℃时首先冻结,形成冰晶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与冰晶体接触的薄膜水受冰的结晶力作用,迁移到冰晶体上面冻结,使得与冰晶体接触的土粒上的水膜变薄,破坏了原来的吸附平衡状态,土粒的分子引力有剩余,就要从下面水膜较厚的土粒吸引水分子。同时,当水膜变薄时,薄膜水内的离子浓度增加,产生了渗透压力差。在土粒分子引力与渗透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薄膜水就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迁移,并逐层向下传递。在温度为0℃--5℃的条件下,当未冻区有充分的水源供给时,水分发生连续向冻结线的迁移,使路基上部大量聚冰。

当冻结线在某一深度停留时间较长,水分有较多的迁移时间,且水源供给充分时,可能在该深度处形成明显的聚冰层;当冻结速度较快,每一深度处水分迁移的时间短,聚冰少且均匀分布,可能不形成明显的聚冰层。1.1.2冻胀的评价指标

(1)总冻胀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在横断面方向,路面全宽内的平均冻胀值称为总冻胀。在寒冷地区内地下水位高的地段,使用强冻胀性土的路基,冻胀可达15-20cm。

(2)不均匀冻胀

当路基土不均匀或压实不均匀或供水不均匀时,都可能导致冬季聚冰的不均匀,从而形成不均匀冻胀。

不均匀冻胀是总冻胀的一部分,但可使柔性路面不均匀隆起或开裂,可使刚性路面发生错缝或断板。

(3)冻胀系数(或冻胀率)平均冻胀值h与其相应的冻结深度z的比值,称为冻胀系数。

在高地下水位地段,使用强冻胀性土的路基,冻胀系数可达0.15-0.20。

1.2翻浆

冻土地区冻结成的冰,在春季气温升高的条件下融化,使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为翻浆。1.2.1.翻浆的形成机理

由于降水或灌溉的影响,在秋季,地面水下渗,地下水位升高,使路基水分增多。到冬季,随着气温下降,路基上层的土开始冻结,而路基下部的土温仍较高,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在土体内的水分由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水分增多,并冻结成冰,使路面冻裂或隆起,发生冻胀。到了春季(有的地区延至夏季),气温逐渐回升,路基上层的土首先融化,上层土基的含水量增大,强度很快降低,以至失去承载能力,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翻浆。随着以后天气渐暖,蒸发量增大,冻层化透,路基上层水分下渗,土变干,土基强度又逐渐恢复,这就是翻浆的机理和发展的全过程。1.2.2.翻浆的类型

根据引起翻浆水源的不同,翻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地下水类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基经常潮湿,导致翻浆。地下水包括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裂隙水、泉水、管道漏水等。潜水多见于平原区,层间水、裂隙水、泉水多见于山区。

(2)地面水类

受地面水的影响,使土基潮湿,导致翻浆。地面水主要指季节性积水,也包括路基、路面排水不良而造成的路旁积水和路面渗水。

(3)土体水类

因施工遇雨或用过湿的土填筑路堤,造成土基原始含水量过大,在负温度作用下使上部含水量显著增加,导致翻浆。

(4)气态水类

在冬季强烈的温差作用下,土中水主要以气态形式向上运动聚积于土基顶部和路面结构层内,导致翻浆。

(5)混合水类

受地下水、地面水、土体水或气态水等两种以上水类综合作用产生的翻浆。此类翻浆需要根据水源主次定名,如地下水、地面水类等。

1.3.融沉

融沉,也称融化下层,指土中过剩冰融化所产生的水排出以及土体的融化固结引起的局部地面的向下运动,是自然(如气候转暖)或人为因素(如砍伐与焚烧树木、房屋采暖)改变了地面的温度状况,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使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所致。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的细粒土和有一定量细粒土充填的粗粒土中往往存在厚层地下冰,由于其埋藏浅,所以很容易受各种人为活动的影响而融化。由厚层地下冰融化而产生的融沉是引起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

路堤修筑后改变了表面的水热交换条件,并引起基底土层压缩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使上限(指多年冻土上限,为多年冻土层的顶面,也是地表以下位置最深的冻融土层的界面)下降。而路堤本身的存在则增加了热阻,是有利于上限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上升的因素。当路堤很低时,热阻小,使上限上升的因素弱于使上限下降的因素,因而世根下降。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使上限上升因素的作用也随之增强。当这一因素的作用增加至等于或大于使上限下降因素的作用时,就会导致路堤下上限不变或上升。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就存在这样一个路堤高度,当实际路堤高度大于这一路基高度时,上限将上升;而小于这一高度时,上限将下降。这一高度叫使原上限不变的最小路堤高度。当采用保护冻土原则在冻土区筑路时,必须保证使实际路堤高度大于这一最小路堤高度。但路堤高度并非越高越有利于保护冻土。在高温冻土区,当夏季施工的路堤其高度超过一定值时,会在堤身内形成融土核(采暖建筑物下,多年冻结地基土的一部分发生融化,形如盆状,故称融化盘),造成地下冰的融化,而使路堤下沉。

路堤建成后改变了地表和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当排水措施不当时会产生路堤过水和堤侧积水现象。其结果往往是地下冰融化,路基下沉甚至发生突陷。

多年冻土区的公路设计和施工通常采用保护冻土原则,尽量避免挖方和零断面。采用沥青路面时,由于黑面的吸热和封水作用,其下的人为上限值较大。因此,在冻土区修筑沥青路面时必须对采用保护冻土原则的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论证。

1.4.融冻泥流和滑塌

融冻泥流和滑塌多发生在有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上。它可以由工程施工、挖方取土等人为活动引起,也可以由自然因素(如河流侵蚀坡脚、气温升高)引起。由融冻泥流和滑塌形成的稀泥物质向下流动,可能掩埋道路,壅塞桥涵,加速路基的软化湿陷。

1.5.冰锥、冻胀丘

冰锥俗称涎流冰,指水多次溢出地表冻结而所形成的地面冰体。分布于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其形成条件为:具有不冻的水源、水的通道、水的驱动力和严寒的气候条件。按其水源分为河冰锥、湖冰锥和采冰锥。绝大部分冰锥是季节性的。工程建筑时,若建筑物拦截了地下水的通道,又未处理好排泄通道时,也会在建筑物附近形成冰锥,从而危害建筑物。由土的差异冻胀作用所形成的丘状地形,总称冻胀丘。冰锥和冻胀丘是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中最经常遇到的不良冻土现象。在青藏公路沿线就分布有大小冰锥和冻胀丘100多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筑路而产生的水文地质条件的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变化(堤身和基底土的压密,上限上升,挖方拦截地下水通道等)往往在线路附近诱发新的冰锥和冻胀丘。冻胀丘形成钟产生巨大的隆胀力,使道路变形;冰锥在冬季可能覆盖路面,中断交通,而在夏季造成道路翻浆和路基沉陷,需要认真对待。因此,在选线、选址时均应注意水文地质调查,尽量绕避已有的冰锥、冻胀丘,以及线路修筑后可能产生新的冰锥和冻胀丘的地段。

1.6.热融湖塘和沼泽化湿地

热融湖塘在青藏公路沿线分布较广,在楚玛尔河高平原上尤为集中。一般热融湖塘下仍有多年冻土存在。公路通过热融湖塘时要注意路基冻胀和沉陷的不均匀及边坡陷裂等问题,同时湖塘积水也容易引起路基湿软,加剧冻胀和沉陷。

沼泽化湿地地段一般厚层地下冰发育,线路通过时应注意上部草炭和泥炭层的压缩问题,在这类地段筑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植被,作好排水和保证足够的路堤高度,必要时可加设保温护道。

1.7.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多年冻土特别是高含冰量冻土对地表的扰动十分敏感。地表的一些不大的改变,如雪盖和植被的变化都会引起多年冻土重大的不可逆的变化,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低温和短的生长季节也造成了冻土区植被一旦被破坏后恢复缓慢的特点。因此在冻土区筑路要特别注意保护环境。从工程的角度看,保护好环境对保护冻土,确保路基的稳定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路基下保存植被,不仅有利于保护冻土,而且这些植被能起到毛细隔断层的作用,使路基上中部冻结层上水形成的水分积聚有所减小。因此,在高含冰量冻土地段,不仅在路基下面,而且从路中心起算的两侧30-100m内必须保存植被。那种就近取土、取草皮,甚至用推土机直接在路堤两侧推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影响冻胀与翻浆的因素

公路冻胀与翻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质、水、温度与路面是影响冻胀的四个主要因素,此外,还受行车荷载因素的影响。在上述各因素中,土质、温度和水是形成冻胀与翻浆的三个基本条件。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2.1.土质

不同土质具有不同的冻胀性。粉性土具有最强的冻胀性,最容易形成翻浆。这种土的毛细水上升较高且快,在负温度作用下水分易于迁移,如水源供给充足可形成特别严重的冻胀,在春融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易于形成翻浆。黏性土的毛细水上升虽高,但速度慢,只在水源供给充足且冻结速度缓慢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比较严重的冻胀和翻浆。粉性土和黏性土含有较多腐殖质和易溶盐时,则更易形成冻胀和翻浆。粗粒土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冻胀和翻浆,因其毛细水上升高度小、聚冰少,且在饱水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的强度;但当粗粒土中粉黏粒含量超过一定量以后,冻胀性明显增加,也能形成冻胀和翻浆。

2.2.水

冻胀与翻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水在路基中迁移、相变的过程。路基附近的地表积水及浅的地下水,能提供充足的水源,是形成冻胀与翻浆的重要条件。秋雨及灌溉会使路基土的含水量增加,使地下水位升高,从而促成冻胀与翻浆的形成。

2.3.温度

没有一定的冻结深度或冰冻指数(冬季各月每日负气温的总和)就难以形成冻胀和翻浆。而在同样冻结深度或冰冻指数的条件下,冻结速度和负气温作用的特点对冻胀和翻浆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例如,在初冻时气温较高或冷暖交替变化,温度在0℃--5℃之间停留时间较长,冻结线长时间停留在土基上部,就会使大量水分聚流到距路面很近的地方,形成严重的冻胀和翻浆。反之,冬季一开始就很冷,冻结线下降很快,水分来不及向上迁移,土基上部聚冰少,冻胀和翻浆就较轻或不出现。此外,春融期间的气温变化及化冻速度对翻浆也有影响。如春季开始化冻时,天气骤暖,土基急剧融化,则会加重翻浆。如春融期间冷暖交替并伴有雨、雪,也会使翻浆加重。

2.4.路面

冻胀与翻浆都是通过路面变形破坏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冻胀和翻浆与路面(类型和厚度)密切相关。在比较潮湿的土基上铺筑沥青路面后,由于沥青路面透气性较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畅地从表面蒸发,可能导致聚冰增加、冻胀量增大,以致出现翻浆。路面厚度对冻胀与翻浆也有影响,路面厚度大时可减轻冻胀,可减轻或避免翻浆。

2.5.行车荷载

公路翻浆是通过行车荷载的作用最后形成和暴露出来的子虽然路基有聚冰、有冻胀,春融时含水过多,但无行车荷载作用,是不可能产生翻浆的。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翻浆季节,交通量愈大,车辆愈重,则翻浆也会愈多、愈严重。

3、冻土地区防治冻胀与翻浆的技术措施

3.1.防治冻胀和翻浆的基本原则

(1)调节路基水温状况,防止地面水、地下水或其他水分在冻结前或冻结过程中进入路基上部。例如,在路基中设置隔离层、隔温层,做好路基排水,提高路基等。

(2)如有水分聚集在路基上部,则应在化冻时期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除或暂时蓄积在渗水性与水稳性良好的路面结构层中。例如,设置排水或盖水砂(砾)垫层等。

(3)改善土基,加强路面。例如,路基换土或采用加固土,路面采用石灰土、煤渣石灰土等结构层。

(4)在有些情况下,用一种处理措施,往往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或不够经济合理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措施。

3.2.防治冻胀与翻浆的措施

3.2.1.做好路基排水

良好的路基排水可防止地面水或地下水侵入路基,使土基保持干燥,减少冻结过程中水分聚流的来源。

路基范围内的地面水、地下水都应通过顺畅的途径迅速引离路基,以防水分停滞浸湿路基。为此,应重视排水沟渠的设计,注意沟渠排水纵坡和出水口的设计;在一个路段内重视排水系统的设计,使排水沟渠与桥涵组成一个完整的通畅的排水系统。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为降低路基附近的地下水位,可采用有管渗沟;为拦截并排除流向路基的地下水,可采用截水渗沟,同时考虑冰冻深度的影响。3.2.2.提高路基填土高度

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可增大路基边缘至地下水或地面水水位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冻结过程中水分向路基上部迁移的数量,使冻胀减弱,使翻浆的程度和可能性变小。

路线通过农田地区,为了少占农田,应与路面设计综合考虑,以确定合理的填土高度。在潮湿的重冻区内粉性土地段,不能单靠提高路基填土高度来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要与其他措施,如砂垫层、石灰土基层等配合使用。

提高路基填土高度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且比较经济的常用措施。同时也是保证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减薄路面,降低造价的重要途径。3.2.3.设置隔离层

隔离层是设在路基中一定深度处,用于防止水分进入路基上部,从而保持土基干燥,起防治冻胀与翻浆作用的防水结构。设隔离层措施的适用条件:

①隔离层对新旧路线翻浆均可采用,特别适用于新线;

②不透水隔离层适用于不透水路面的路基中,在透水路面下只能设透水隔离层; ③在盐渍土地区的翻浆路段,隔离层深度应同时考虑防止盐胀和次生盐渍化等要求。

隔离层按使用材料可分为透水性隔离层和不透水性隔离层两类。

透水性隔离层用碎石、砾石或粗砂等做成,其厚度一般骑-10-20cm;为了防止淤塞,应在隔离层上面和下面设置防淤层,隔离层底部应高出地面水20cm以上,并向路基两侧作成3%的横坡。

不透水性隔离层分不封闭式(隔断毛细水)和封闭式(隔断毛细水和横向渗水)两种。在地面排水困难或地下水位高的路段,宜采用封闭式隔离层。封闭式隔离层可做成垂直封闭式及外斜封闭式。根据隔离层铺筑宽度,不封闭式隔离层又可分为贯通式(当路基宽度较窄时,隔离层横穿全路基)和不贯通式。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不透水性隔离层所用材料有:

①8%-10%的沥青土或6%-8%的沥青砂,厚度2.5-3.0cm; ②沥青或柏油,直接喷洒,厚度2—5mm;

③油毡纸、不透水土工布、塑料薄膜(在重盐渍土地区不宜使用)等不透水材料。隔离层的深度(隔离层距路肩顶面的垂直距离)一般为(3-3.5)D(D为标准轴载的轮迹直径)。在交通量大、路面等级高、冻胀与翻浆严重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数值。3.3.4.换土

当采用水稳性好、冰冻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粗颗粒土换填路基上部时,可以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换土措施的适用条件:

①因路基标高限制,不允许提高路基,且附近有粗粒土可用时; ②原有路基土质不良,需铺设高级路面时。

换土层厚度一般可根据地区情况、公路等级、行车要求以及换填材料等因素确定。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在路基上部60-80cm厚的范围换填粗粒土,路基可以基本稳定。换土厚度也可以根据强度要求,按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3.3.5.加强路槽排水

在冻胀与翻浆严重地段,应注意做好路槽排水,通常采用设砂垫层和横向盲沟等措施进行路槽排水。

①铺设砂垫层

砂垫层在融期可起蓄水、排水作用;能隔断毛细水上升;可防止融期路基泥浆上挤污染路面结构层;冬季对路基冻胀可起缓冲作用,从而减轻路面冻胀。在盛产砂石地区,可以采用铺设砂垫层排水,防止冻胀和翻浆。

根据砂垫层的作用,从蓄水和耐污染方面考虑,砂垫层的经验厚度为:中湿路段,15-20cm;潮湿路段,20-30cm。

砂垫层材料可选用砂砾、粗砂或中砂,要求砂中不含杂质、泥土。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砂垫层路段两端,要用不透水的黏性土封闭,以防止翻浆的蔓延。砂垫层要洒适量水,用履带式拖拉机碾压。

在透水性很差的黏性土路基,一般不宜使用蓄水的砂垫层。②加设横向盲沟

道路纵坡大于3%的坡腰翻浆路段,当中级路面基层采用透水性材料时,为了及时排出透水层内的纵向水流和春融期土基化冻时的多余水分,可在路槽下设置横向盲沟。横向盲沟可设成人字形,纵向间距10m左右,深度20-40cm,宽40cm左右,填以砂砾等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出口按一般盲沟处理。3.3.6.加强路面结构

在冻胀与翻浆地段,为减小冻胀和翻浆对路面结构及承载力的影响,应使用整体性好的石灰土、煤渣石灰土、水泥稳定砂砾等半刚性结构层,以加强路面结构。但是用这些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时,应防止反射裂缝,结合当地的应用经验,注意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3.3.7.加设防冻层

在中、重季节冻结区和多年冻土区的高级、次高级路面,在有可能冻胀的路段,为防止不均匀冻胀,路面总厚度不应小于表9-11的规定。如按强度计算的路面厚度小于表9-11规定时,应用冰冻稳定性良好的材料加设防冻层补足。

防冻层材料应选用冰冻稳定性良好的砂砾、粗砂、矿渣、煤渣等粒料,也可采用水泥或石灰煤渣稳定粗粒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粗粒土等。采用砂砾和粗砂时,小于0.074mm的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采用煤渣时,小于2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3.3.8.铺设隔温层

在重冻区,有条件时也可采用铺设高效隔温层的方法,减小土基冻结深度或使土基不冻结,以防治冻胀,从而防治翻浆。隔温层采用导温性能差的材料,铺在土基内、土基顶面或路面结构层内。

在林区的临时道路上,隔温层多采用压实的泥炭、树皮、木屑等当地材料,铺在土基内或土基顶面。在正规的公路上,可采用泡沫塑料、苯乙烯海绵塑料混凝土、含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有多孔填充料的轻混凝土等高效隔温材料。煤渣隔温层铺设于压实的土基顶面,为防煤渣受湿隔温性能降低,可设在砂垫层上;硬化泡沫塑料隔温层铺设于压实的土基顶面;轻混凝土隔温层铺设于面层下的路面结构层内。

在土基顶面铺设硬化泡沫塑料隔温层时,为防其受潮,应先摊铺聚乙烯薄膜,然后安放硬化泡沫塑料板或浇注泡沫树脂,最后再用薄膜覆盖并加铺5cm砂层,方可在其上铺筑路面结构层。采用泡沫聚合树脂时,要待泡沫硬化2h后再覆盖薄膜。

轻混凝土的强度较硬化泡沫塑料要大几十倍,故轻混凝土隔温层应靠近面层铺设。在苯乙烯海绵塑料混凝土隔温层上可直接铺筑热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使轻混凝土表面层苯乙烯海绵塑料微粒溶化,提高层间黏结力。

4、多年冻土区路基冻害整治原则

4.1.确定整治方案的总原则

根据地区特点,查明多年冻土的特性,测取气温、地温及水文条件等资料,并调查已有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来选择和确定防治多年冻土路基特殊病害方案的总原则:一是保护多年冻土;二是破坏多年冻土。

保护多年冻土,是采用具有保温隔热作用的措施,在消除引起病害因素的同时,而不引起多年冻土状况的改变或恢复被破坏了的冻土状态,来保证路基 的安全。它适用于年平均气温和地温较低(一般低于-1.5℃和-1.0℃),多年冻土层较厚(大于10m),为富冰冻土或厚层地下冰,并较少受人为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宜于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内采用。

破坏多年冻土是路基和建筑物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允许冻土融化或控制融化范围、速度,而不产生不允许的变形和新的病害,保证路基和建筑物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它适用于年平均气温和地温较高(一般高于-1.2℃和-0.5℃),多年冻土层较薄(约 5—7m),且含水量较小或弱融沉性土层,多在岛状冻土区内采用。

4.2.综合整治

多年冻土区的路基病害是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和特殊病害多种自然因素(包括人为活动)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在整治病害中,应尽可能采取多种、配套的整治措施,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有主有辅,使他们的作用互相配合和补充,消除其中的不利作用,才能达到较长远的预期效果。

4.3.保护环境

多年冻土区路基施工,应重视多年冻土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多年冻土环境的人为破坏。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结语

关于多年冻土路基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多年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特殊性必然导致其产生热融沉降、热融滑塌、冻胀、冰丘、冰椎等路基病害。整治这些路基病害的优化综合措施,是传统的排水设计和热棒、保温护道、保温板、通风路基、排水沟式软管渗沟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效结合,其中的关键技术是设计合理的断面结构形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杜绝地表水对路基基底的渗入所带来的单向热交换作用,恢复和形成基底最佳的人为上限形态,达到彻底根治病害的目的。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管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徐学祖,王家澄,张立新.冻土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周幼吾,郭东信,程国栋等.中国冻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吴紫汪,程国栋,朱林楠.冻土路基工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4] 李述训,程国栋.冻融土中的水热输运问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5] 吴青柏,童长江.冻土变化与青藏公路的稳定性问题[J].冰川冻土.1995.[6] 章金钊,李祝龙.冻土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公路.2002.[7] 王国尚等.寒区道路块片石通风路堤试验研究[J].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1995.[8] 曹伟宏,苏庆国.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棒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3.[9] 牛鑫,赵世兴.多年冻土地区热棒施工技术[J].青海电力.2006.[10] 窦明健,胡长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原则及其应用[J].冰川冻土.2001.[11] 程国栋,何平.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建设[J].冰川冻土.2001.[12] 王绍令.冻土退化与青藏高原环境问题的探讨.第五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论文集(上):11—18.[C]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13] 俞祁浩,刘永智等.青藏公路路基变形分析[J].冰川冻土.2002.

第四篇:铁路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与防护

论文关键词:铁路路基,病害,机理,检测

论文摘要: 对铁路路基中存在的病害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铁路路基病害发生的机理,介绍了路基病害的检测方法,指出明确各种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形成机理,并进行准确的检测是预防铁路路基病害并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

路基是条带状结构工程,沿线经过的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填料也不均匀,而不少地区都存在膨胀土、红黏土、软岩风化残积土等各种工程性质不良的土,并且受到地理和气候环境常年变化影响,加之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以及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铁路路基设计通常采用较低的技术标准,施工质量往往要求不严,从而导致各种铁路基床病害成为一种分布广、治理难、多发性强的病害,加之近年来随着重载及提速列车的大量开行.路基内应力水平、分布状态和作用方式显著改变.由于既有铁路线路基设计承载力偏小,在列车提速后荷载引起的动应力之下,导致各种病害的产生,或使已存在的病害更加严重而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所以了解病害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并对其进行实用的检测,对路基的防护和治理是非常重要。

l铁路路基病害类型

1.1铁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铁路路基病害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翻浆冒泥、路基下沉、挤出变形、边坡坍方、边坡冲刷、陷穴、滑坡、水侵路基、冻害等。

1.1.1翻浆冒泥

路基强度因含水过多而急剧下降,在行车作用下发生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之为翻浆。

翻浆冒泥一般易发生于基床土质不符合要求的部位,特别是以细粒土作路基填料、风化石质作基床,降雨量大的路堤和路堑地段为病害多发地段一定条件的含粘粒、粉粒的基床表层土在和列车反复振动的作用下,发生软化或触变、液化,形成泥浆。列车通过时轨枕上下起伏使泥浆受挤压抽吸而通过道床孔隙向上翻冒,造成道碴脏污、板结进而使道床降低或丧失弹性。轨道几何尺寸变化.危及行车安全。翻浆冒泥分为土质基床翻浆、风化石质基床翻浆和裂隙泉眼翻浆。

1.1.2路基下沉

路基下沉主要是路基填筑密度不够和强度不足所致,表现形式有路基下沉、道砟囊或道砟袋。填方路基下沉导致断面尺寸改变的病害现象,为路堤沉陷。由于路基土密实度不足或地基松软。在水、荷重、自重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或较大面积的竖向变形。一般经过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下沉会趋于缓解。但有时冈荷重增加或水的作用使沉降速率加大。局部下

沉也会造成陷槽使线路不平顺。下沉分为基床下沉、堤体下沉和基底下沉

1.1.3挤出变形

表现形式有路肩隆起、侧沟被挤,路肩外挤和边缘外膨。主要是由于土体强度不足而产生的剪切破坏或塑性流动,基床内的土经常处于软塑状态,在基床内的影响深度较大,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基床上发生剪切破坏,发乍外挤变形。外挤是因为基床强度不足引起。外挤分为路肩隆起、。

1.1.4边坡坍方

坍方的表现形式有剥落、碎落、滑坍和崩坍。剥落、碎落、滑坍主要发生在路堑边坡。剥落是指边坡表层土壤,岩石风化成零碎薄片,从坡面上脱落下来的现象,剥落碎屑的堆积。会堵塞边沟,影响路基稳定。

碎落是岩石碎块的一种剥落现象.落石产生的冲击力可使路基、路面遭到破坏,威胁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崩坍是大量土石脱离坡面翻滚于边坡下部形成倒石堆或岩堆的现象。

崩坍的土石方往往造成交通中断,也是危害最大的路基病害。崩坍的发生主要是路堑的开挖使原有自然坡面失去平衡所致。滑塌是指边坡上的大量土石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

1.1.4边坡冲刷

边坡冲刷指较高大的土质路堑、路堤边坡、岸坡(滨河、河滩、海滩和水库(塘)的路堤边坡)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受到水流的冲蚀、冲刷作边坡冲刷用向形成冲沟或冲坑为边坡冲剧。边坡冲刷分为边坡淘刷和边坡冲沟。

1.1.5陷穴

陷穴指路基下及其附近存在洞穴,其坍塌可引起基床和道床突然沉落.轨道悬宅,中断行车,甚事造成列车颠覆。陷穴病害分为黄土陷穴、岩溶洞穴、盐蚀溶洞和墓穴兽洞等。

1.1.6 滑坡

滑坡指影响路基稳定的土(岩)体滑动。分为边坡的深层滑动、路基滑移及山体滑坡。

1.1.7 水浸路基

水浸路基指实际浸水超过设计水位的路基.被水浸或淹没,引起一定的沉降或局部坍塌,当路堤缺乏足够的防护和加固设备时,导致路基稳定性受到影响或破坏。

1.1.8 冻害

冻害发生在寒冷地区,如路基土为透水性较差的细粒土,当含水量较高或基面积水,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冰块。又引起不均匀的冻胀现象。

1.1.8 砂害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经常出现风沙经常掩埋铁路。尽管路基病害表现形式多样,但产生路基病害的原因则主要是土质不良,压实密度不足和排水不畅等。

2铁路路基病害产生的机理

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与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列车振动荷载、土的动力强度

特性和温度及其变化有关。主要是路基填料、水、列车荷载和温度变化等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问又相互关联,铁路路基病害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每一种病害都有自己特殊的病理。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病害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地质环境;(2)病害的发生与相应的气候变化和列车振动荷载息息相关。前者是病害发生的内因。后者是病害发生的外因。对某一具体的线路来讲,其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路基病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将取决于气象水文条件和列车长期重复振动荷载的影响,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是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观测表明,在列车轮轴荷载的重复作用下,路基的渐进破坏主要表现为过大的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使路基填土产生塑性流动,并产生路基病害。研究表明:产生这些病害(破坏)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路基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而后者与土的饱和度密切相关。随着饱和度的增大,土的动强度(即经过若干次循环加载后仍处于稳定状态的最大偏应力比)将显著降低。处于轨道下方的路基土因反复受到挤压和固结而产生过大的累积塑性变形,从而形成所谓的道碴坑以及枕木下方的积水坑。尤其是在雨季,基床填土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动强度显著减小,从而使道床工作性能急剧下降,甚至会导致线路产生严重的不平顺而影响行车安全。

3铁路路基病害检测

为了对路基病害进行合理整治,必须准确检测病害状况,分析病害成因。

根据铁路既有线的特点,路基检测应不干扰行车或少干扰行车,为此需采用的检测手段应力求准确、可靠、快速,从而为将来的整治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可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和取土试验等多种手段对线路进行试验检测,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典型地段开挖横沟,了解路基的几何特性。

2)采用探地雷达法和瞬态面波法对试验区段内的路基进行大面积的扫描检测。

探地雷达法具有直观反映道床几何形态、表层分辨率高的优点,可以探明路基结构的分层;探测路基病害类型、程度和具体位置,用于分析道床、路基各个土层的地质情况;探地雷达测出的结果是基床的电性参数,而无法给出路基的力学特性。而瞬态面波法表层状况由于石碴的散射和高频信号的限制不能精确的反映,探地雷达方法可弥补瞬态面波法的不足。瞬态面波方法对在土中频散曲线比较平滑,能够准确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测试的深度也比较深,也正好弥补了探地雷达方法不能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和测试深度浅的不足。在路基病害测试中,最关心的是路基表层和其下路基土的承载能力,所以两种方法结合,优势互补,正好能够达到路基的测试目的。

3)对路基强度、刚度等参数方面的分析。重型动力触探主要反映路基土的力学性能,是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击数越高说明土质性能越好,强度也越高,可以从不同深度位置来测试出不同深度下土的力学性能以分析路基状况。轻型动力触探与重型动力触探原理相似,只是后者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

针对既有线路的特点,对既有路基测试应遵循原位(动力触探)和区段测试(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相结合的测试方法,这样可对既有路基的状况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为路基病害的处理提供基础资料。

4病害的预防与整治

路基病害的预防和整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弄清发生病害的原因,经过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的措施。

4.1病害的预防

病害预防包括以下内容:①资料收集包括线路的设计、施工资料及线路区域的气候、水文、工程地质等情况,并了解其变化规律,为防治病害提供第一手资料;②根据线路当前的状态及运营情况,应每3--5行一次线路的普查,评估线路的安全状态,提前发现病害趋势并进行相应的处置。调查的方法除了传统的人工调查、轨检车检测外,铁道部目前正在推广铁路路基快速物探检测系统,检测深度达轨面下2.5m度可达80km/h入路基和路基积水,保持路基面排水坡度。

4.2病害的整治

路基病害的整治应从路基填料(改变其填料类型、改变填料的成分)防止水侵入(改善路基结构设计)、提高路基强度和刚度(改善路基结构设计)入手,路基的整治流程见图

前期准备→总体方案→检测路基→细化方案→治理施工→效果评价

路基的整治流程图

处理路基病害基本按以下步骤进行。①需要检测路基病害,判断路基病害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规模大小、严重程度;②对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一般为填料、水分侵入、强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③拟采取的措施:应采用技术上可行(控制病害产生原因)、经济上合理的治理方法。

1.路基滑坡的防治

对滑坡这一常见的路基病害的预防及治理。中国铁路有些区段滑坡病害较为密集,平均每百公里分布高达20~30

处,多为山区铁路。发生滑坡常常中断行车,甚至使列车颠覆,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斜坡上的岩土沿坡内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向前和向下发生整体移动的现象,称为滑坡。发生滑坡的软弱带又称滑动带。滑动带在重力作用下,或在其他外力作用下使其剪切应力大于强度,或因震动液化、溶蚀潜蚀、自燃、人为开采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其结构破坏和岩土性质改变而丧失强度,就会引起滑动带上覆岩体或土体发生滑动。滑坡一般从地表上呈现的裂缝等迹象的变化可大致划分出蠕动、挤压、微动、滑动、大动和滑带固结六个阶段。在发生滑坡的地方,常出现环状后缘、月牙形凹地、滑坡台阶和垅状前垣等独特的地貌景观。但岩体滑坡由于其界面的生成多依附于岩体内既有的构造裂面,因此其后缘和分块裂缝一般呈直线或折线状。

滑坡按其特点可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中国铁路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把滑坡分为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和岩体滑坡等六类。

产生滑坡的原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治滑坡的原则①预防。对有可能新生滑坡的地段或可能复活的古滑坡,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防止产生新的滑坡或古滑坡的复活。②治早。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期整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一次根治与分期整治相结合。滑坡一般应一次彻底根治,不留后患。但对规模较大、性质复杂、变形缓慢,一时尚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的滑坡,也可在全面规划下,分期整治。同时注意观测每期工程效果,为确定下期工程提供依据。

防治滑坡的措施应在弄清滑坡成因的基础上,对诱发滑坡的各种因素,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常用的防治对策有排水、减重、支挡、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1)排水措施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加以拦截和引出,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修建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对滑坡体以外的地下水,应修建截水盲沟;对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应疏干和引出,浅层地下水采用支撑盲沟,深层地下水采用泄水隧洞,亦

可采用垂直孔群或仰斜孔群排水;对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应尽快汇集引出以防下渗,在充分利用天然沟谷的基础上,修建排水系统。(2)减重措施当滑动面不深,且滑体呈上陡下缓状,滑坡范围外有稳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发展时,在滑坡上部减重,以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将减重的土体堆在坡脚反压,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3)支挡措施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①抗滑挡墙。它是广泛应用的一种防治滑坡措施。它施工方便,稳定滑坡收效快。抗滑挡墙多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②抗滑桩。它是利用桩在稳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挡滑体的建筑物。它具有对滑体扰动少,操作简便,工期短,收效快,对行车干扰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抗滑桩多为挖孔或钻孔放入钢筋骨架灌筑混凝土而成。抗滑桩在滑动面以下的锚固深度,应根据滑体作用在桩上的主动土压力、桩前的被动土压力、岩土性质等来确定。③锚杆挡墙。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由锚杆、肋柱和挡板三部分组成,用于薄层块状滑坡或基岩埋深较浅、滑体横长滑面较陡的滑坡。具结构轻盈,节约材料,适宜机械化施工,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④抗滑明洞。若滑动面的下缘处在边坡上的较高位置,可视地基情况设置坑滑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但这一措施对行车干扰大,施工困难,造价昂贵,只有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采用。(4)改善滑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用物理化学方法,加固和稳定滑坡。方法很多,如焙烧、成浆、加灰土桩、硅化、电渗、离子交换等。这些方法,由于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目前中国铁路仅小规模试用,尚未广泛采用。(5)改线绕避上述整治措施难以奏效时,在经济技术合理情况下,可以考虑改线绕避。

养护维修要点①滑坡区的地表排水设备,如截水沟、排水沟、吊沟等应做到无淤积、无漏水、无冲刷、排水畅通、沟涵相通。对失效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确保状态良好。③滑坡区的地下排水设备,如支承渗沟、暗沟、隧洞、渗井、渗管等,应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和疏通。对失效或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或整治。地下排水设施,一般每年在春融之后和冰冻之前,在雨季开始之前和暴雨之后,必须仔细观测其流量,掌握其变化规律和排水效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③滑坡区的防护和加固建筑物,应保持完整无损,如有开裂、滑移,必须认真查明原因,采取治理措施,不可麻痹大意,要防患于未然。④对规模大,情况复杂的大滑坡,虽经模治仍在缓慢变形或间歇变形,应对其认真观测,实行动态监控,掌握变化规律

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⑤保护好山坡植被,搞好水土保持,也是滑坡区养护维修的重要任务。

2.路基崩塌落石的防治

崩塌落石是堑坡或其上山坡的岩块土石发生崩塌或坠落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具有突然、快速和较难预测的特点,是地形、地质比较复杂的山区铁路十分常见的路基病害,对铁路行车安全危害甚大,经常导致中断行车,甚至列车颠覆。形成崩塌的原因①陡峭高峻的边坡或山体斜坡,坡度大于45°、高度大于30m,特别是坡度在55°~75°的斜坡,是崩塌多发地段。②由风化的坚硬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如互层砂岩,稳定性更差,容易形成崩塌。③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有很多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不连续体的斜坡,特别是有两组结构面倾向线路,其中一组倾角较缓时,容易向线路崩塌。④水的作用是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崩塌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因为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润滑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内摩擦力减小,促使崩塌发生。⑤其他如地震、爆破、人工开挖斜坡及列车震动等,都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制早治小,一次根治,不留后患为原则。①新建铁路应加强工程地质工作,对崩塌落石地段,严重者应予以绕避,不能绕避时,应修建必要的预防性工程,防患于未然。②养护维修应对可能发生崩塌落石地段,加强检查巡视,发现变形失稳征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治早治小,防止因病害扩大而导致灾害的发生。③病害发生后,整治工作要坚持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否则,往往会招致大的灾害。

防治措施应根据病害性质、规模及所处地形、地质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如下类型。①拦截类适用于小规模、小块体的崩塌落石。拦截构造有落石平台、落石坑、落石沟、拦石墙、钢轨栅栏及柔性拦石网等。②遮栏类应用于规模较大的崩塌落石,遮栏建筑有各种明洞和棚洞。修建明洞、棚洞,既可遮挡崩塌落石,又可对边坡下部起稳定和支撑作用。③支挡加固类适用于不宜或难于消除的大危岩或不稳定的大孤石。支挡建筑有支顶墙、支护墙、明洞式支墙、支柱、支撑等。④护坡、护墙适用于易风化剥落的边坡。边坡陡者用护墙,边坡缓者用护坡。⑤改线绕避上述措施不能奏效时,应考虑改线绕避。

养护维修要点①崩塌落石地段应进行定期检查、经常检查和雨季汛期检查。所谓定期检查是指春检和秋检,对崩塌落石地段及其防护建筑物进行全面地检查。春检时发现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安全渡汛;秋检时是检查汛期过后崩塌落石处所的变化情况及防护建筑物的破损情况,分轻重缓急,安排路基大、维修计划。巡山工和重点病害看守工对所管责任地段或处所,应经常巡视检查,监视危岩落石的发展动向,防患于未然。雨季汛期应加强检查力度,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是防止崩塌落石事故的有效措施。②及时清理被拦截的崩塌坠落土石,修理被破坏的建筑物及排水设备。③对范围大、数最多、危石分散、清除整治困难的崩塌落石地段,应设置报警装置,以防发生事故。

3.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的防治

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是路基本体变形而引起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基床为黏土类的路基地段,排水不良的路堑和站场比较多见。翻浆冒泥和基床下沉外挤病害,是基床变形不同阶段的表征,翻浆冒泥导致陷槽或碴囊基床下沉,陷槽或碴囊的发展使基床抗剪强度下降,导致路肩隆起或边坡外挤。基床翻浆冒泥引起的轨道不平顺,恶化了列车运行条件,但变形发展缓慢,对行车安全影响不大。而基床下沉外挤,则可能造成行车中断甚至列车颠覆,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病害成因基床排水不良承载力不足或受水浸承载力进一步下降的土质基床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将逐渐形成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的病害。水若源于降雨,翻浆冒泥表现为季节性,即雨季发生,旱季不发生;水若源于地下水,则翻浆冒泥表现为常年性,但雨季比较严重。基床土遇水承载力下降,原因比较复杂,如基床土为膨胀土未更换或改良;排水系统不完善;基床未作砂垫层或厚度不足;填土密实度未按规定控制;轨道状态不良;速度、轴重增加而轨道与之不相匹配等,都将使基床强度与行车条件不相匹配,以致产生基床病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早治小”。应在基床变形的初始阶段及早整治,不要到碴囊形成甚至下沉外挤再整治,这样做可事半功倍。

防治措施应视病害性质,产生原因,地段长短及施工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综合整治以求实效。①排水。适用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基床病害,如路堑和站场。疏通或修建防渗侧沟、天沟、排水沟等地表排水系统;修建堵截、导引、降低地下水位的盲沟、截水

沟、侧沟下渗沟等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系统。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基床的侵害,使基床土经常保持疏干状态。②提高基床表层强度。适用于基床表层土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基床病害,如裂土病害。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换渗料土(二合土或三合土)及换砂。换填深度应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为原则。③使基面应力

降低或均匀分布。④土工膜(板)封闭层或无纺土工纤维渗滤层。这是近年广泛应用的防治基床病害的新工艺,它有隔离地表水、过滤基面水和均布基面应力等多种效用,常与换砂、砂垫层配合使用。作为隔断排水层的材料,它能渗水,又能隔断粘土细粒,具有足够的强度,又有延伸性,是整治基床病害的好材料,但这种材料造价较高,使用寿命尚有待测试。

4.路基陷穴的防治

路基陷穴是路基下面隐伏的洞穴顶部塌陷引起的一种路基病害。塌陷有时能使轨道悬空,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后果,这些洞穴有三类,一是石灰岩地区的岩溶洞穴;二是黄土地区的黄土陷穴;三是人工遗留的洞穴,如古墓、古窖、古井、遗弃的坑道等。有些洞穴,修建铁路时未发现,或发现未作处理,有些黄土陷穴是在铁路建成后,因路基排水不良,水流集中潜蚀而成。石灰岩溶洞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湖南、湖北西部及广东的西部和北部也很发育,北方主要分布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黄土陷穴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

形成原因:造成洞穴顶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和列车荷载作用。洞穴在水的侵蚀、潜蚀作用下和列车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洞顶的岩土结构逐渐遭到破坏,承载力也逐渐丧失,最终突然塌陷。

预防措施:预防洞顶塌陷,必须预先弄清楚影响路基稳定范围内,隐伏洞穴的分布情况、形状大小、埋藏深度、顶部厚度、洞穴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洞穴的发展趋势等,而后采取工程措施,预防洞穴塌陷。但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新线勘测设计或施工阶段才有可能。通车后在运营条件下,很难做到。黄土路基,只要做好路基排水,就能预防新生陷穴的发生。

整治措施:陷穴发生后,首先应根据陷穴发生的部位、规模、对路基稳定性或行车安全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紧急处理。发生在轨道下面的陷穴,对行车安全危害较大,应采取紧急措施,如填实陷坑,整修线路,扣轨慢行,派人看守,情况危急时,应封锁线路。其次应做细致调查,查清塌陷洞穴的成因,形状大小,平面位置,埋藏深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彻底整治提供依据。常用措施有:①开挖回填。如暂不危及行车安全,此措施应作为首选,它能确保质量,不留后患。③塌陷洞穴在轨道下方,无法开挖,可钻孔灌砂、灌注泥浆、砂浆或混凝土浆。④规模较大或与暗河相通的溶洞塌陷,可采用网格梁、地基梁、框架梁跨越,或其他类梁跨越等。无论采用何种措施,都要做好排水,尤其是黄土陷穴,排水设施有效、完善与否是整治成败的的关键。

5.路基冲刷的防治

位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水库岸边的路基,因常年或季节性水流冲刷、波浪和渗流的作用,往往造成路基冲空、边坡滑坍等病害。防治这类病害,必须掌握水流性质、变化规律及可能

对岸边或路基造成危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使防治措施准确到位。为此,应细致地调查勘测、精心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防护工程分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是对路基本体加固,以抵御水流的冲刷;间接防护是借导流或挑流工程,改变水流性质,间接达到避免或减轻水流对路基冲刷的目的。

直接防护方式①干砌石护坡。适用于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边坡。②浆砌片护坡。适用于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的路堤边坡。③抛石。适用于水流方向平顺,无严重局部冲刷,已被水浸的路堤边坡。④石笼。适用于既受洪水冲刷又缺少大石料的区段。⑤挡水墙。适用于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地段。

直接防护与铺草皮护坡、抛石护坡、片石护坡、石笼护坡。但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的造价太高,有的年限较短,采用直接防护要因地制宜,对经济和质量优化,间接防护①挑水坝。适用于河床较宽,冲刷和淤积大致平衡。水流性质较易改变的河段,有的地主可以顺河势布置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更宜采用。②顺坝。适置横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更宜采用。③潜坝。适用于河不太宽,洪水时流速较大河水深较的河段,侵占河槽较少又能减轻对路堤的冲刷,但宜和加固路堤边坡配合使用。④防水林带。适用于路基外侧河滩季节性洪水冲刷地段。但导流建筑物的修建是一项技术复杂、工程浩大的措施。

间接防护成败的关键是导流建筑物的正确选择和布置,因此应切实依据天然河道的特性确定导治线、导治水位和选择导流建筑物的类型。

上述防护工程措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应根据河流形态,地质情况和水流特性合理选用。如山区河流,由于河道窄、纵坡陡,防护工程应尽量顺乎自然,宜选用直接防护措施,若以挑水坝等导流措施防护,往往失败的多,收获的少。

防护设施养护要点①经常检查,特别是洪水期间和洪水过后,应进行全面检查,范围不大的损毁,应及时修补;范围较大的损毁,应充分调查,分析原因,而后制定整治措施。②调查重点应放在水下部位。特别是直接防护工程的水下部位,基础冲空往往是导致路堤突然坍滑的主要原因

。③水毁设施的修复,应充分考虑原设计意图,以防新增设施造成新的不良后果。④损毁情况然及行车安全时,应采取紧急措施,护住坡脚,通常抛石或抛石笼紧急防护。

所以我们在新建线路时,线路选线时应尽可能避免与河流争地。为了防止河岸路基遭受冲刷,可修各种路基挡土墙和圬工护坡,并将基础埋置于淘刷线以下。基础埋深不足时应按不同河床堆积物的情况在脚墙外修较宽的沉排、石笼,或堆垒大量漂砾或混凝土块体,或砌筑圬工护墙;也可用改河和导流的办法避免路基直接受激流冲刷。

6.路基冻害的防治

中国东北地区及西北高原地区,多为季节性冻土地区,地表土层一般冬季冻结,春季开始融化,夏季除永冻层外将全部融化。这类地区的路基,在土、水、温度的共同影响下,路基面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冻胀,春夏又发生融化下沉,使轨面高低、水平产生不均匀变形,严

重地段往往伴生翻浆冒泥,道碴陷槽,基床外挤等病害。

冻害发生在寒冷地区,如路基土为透水性较差的细粒土,当含水量较高或路基面积水,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冰块,又引起不均匀的冻胀现象。冻胀是由于路基下部的水向上集聚并冻结成冰所致,过大的冻胀可使柔性路面鼓包,开裂,使刚性路面错缝、折断,冻胀是翻浆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一种单独的路基病害。

冻胀原因及影响因素由于土中的水在冻结过程中有向冻结锋面迁移的特征,并不断析出冰层,且体积增大9%这一物理力学现象造成。所以,冻结过程中土中水的迁移机理,是产生路基冻害的基本原因。影响因素:①温度的影响。当土层温度处于负温相转换区,且冻结速率较低时,土水中迁移最活跃,以致形成较大的冻胀。②土质的影响。由粒径大于0.1mm的粗颗粗组成的土质,无冻胀或冻胀较小,如砂、砾石、碎石等;由粒径小于0.1mm细颗粒组成的土质,如砂黏土、黏土等,有较大冻胀性,尤其是黏粒含量大于15%,密度较小的粉粒土冻胀最强烈。③水分的影响。土的天然含水量越大,冻胀性也越大,特别是有地下水补给时,会发生强烈的冻胀。

冻害的表现形态:①从轨面前后高低变形看,分为冻峰(臌包)、冻谷(凹槽)、冻阶(台阶)。②从轨面水平变形看,分为单股冻起、双股冻起、交错冻起。③从冻胀部位看,分为道床冻胀、基床表层冻胀、基床深层冻胀。④从冻起高度看,冻起高度小于25mm,为一般冻害,冻起高度25~50mm,为较大冻害,冻起高度大于50mm,称为大冻害。

预防措施:①保持道床清洁,防止泥土混入,及时清除土垅,以利排水。②路肩和边坡保持平整,无坑洼、裂缝、防止积水下渗。③侧沟、天沟等地表排水设施及渗沟、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应保持工况完好,畅通无阻,防止或减少水对路基的补给。

整治措施冻害发生后,首先应认真进行调查,弄清冻胀发生部位、形状、高度、起落及发展过程,弄清冻胀土层的性质被、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以便分析冻胀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常用的整治措施有∶①修建减少路基基床含水量的排水设施。如修建具有抗冻防渗能力的地表排水设施,以防治因地表水节而引起的冻胀;修建渗沟、暗沟、截水沟等,截断、疏导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治因地下水补给而引起冻胀。②挖除冻害地段的基床土,换填无冻胀或冻胀很小的碎石、河沙、砂类土等。换土深度应主冻结试之下,换土宽度应包括路肩在内的整断面更换。③在基床表层铺设保温层,改善基床温度环境,使表层下的基床土不冻结或减小冻结深度。保温材料一般用炉渣,其导热系数小、,成本低廉,也可用石棉、泡沫聚苯乙烯板等保温材料。国外经验表明,用泥炭或冷压泥炭砖作保温材料,效果良好,使用时间长。湿度大的泥炭在水分冻结时,会释放大量潜热,能防止泥炭进一步冻结。④人工盐化基床土。用氯盐(NaCl)整治路基冻害,费工较多。效果虽明显,但有效时间短,一般只用于基床表层冻胀地段。选择上述措施时,应注意总体效果,考虑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根除冻害的目的。

7.路基雪害的防治

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雪天数190~200d,积雪天数160~180d,最大积雪深度200~1000mm。年平均风速4.4m/s,最大风速40m/s。这些地区的铁路线路,冬季常被雪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易于积雪地段由于铁路线路的地形、地貌及其与主风向的夹角各不相同,线路积雪的程度也不一样。经验表明,下列地段易于积雪:①车站站场;②路堑与路堤交界处;③深2m以下的浅路堑;④高1.2m以下的矮路堤;⑤复线并行不等高的高差大于0.3m地段。

防治措施积雪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积雪融化后,增加路基含水量,降低中期承载能力,形成路基翻浆冒泥和陷槽等病害。易被雪地埋钱,必须那瓣治驰。最经济有效,且一劳永逸的防治措施是营造防护林带(参见线路维修管理之铁路沿线造林绿化)。它不仅可以防止雪害,而且还可以改造生态环境。防雪林带的布设位置、型式、树种,应根据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风速、风向、积雪程度等

情况选定。在无营造防雪林条件或防雪林尚未发挥作用之前,也可修建一些临时防雪设备,如移防防雪栅、防雪堤垣、防雪堤垣、导风挡板等。冬季有时会发生预计不到的暴风雪,在不积雪地段,也会严重积雪而影响行车。为预防不设,应在适当区段,储备一些除雪机,以备急需。

路基沙害的防治通过沙漠(包括沙质荒漠、戈壁及沙地)地区的铁路,如包兰线、兰新线、集二线、京通线、青藏线、南疆线、乌吉线及陇海线经黄河故道地段等,在风的作用下,移动沙流经常给铁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时甚至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

沙害形态风沙对线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流沙在线路上的堆积,以及流沙对路堤边坡的吹蚀和对道床的掏空。线路上堆积的沙,掩埋枕面以上,以称一级沙害,掩埋面以上至轨面以下,称二级沙害;掩埋枕面以下,称三级沙害。

防治原则和措施沙害的防治原则是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沙害防治措施,分为植物固沙和工程固沙两类。植物固沙是治本良策,既可阻截沙流,防止风蚀,又可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和改良土壤。

植物固沙以营造林带为本。林带采用植物混种、均匀透风类型。迎风林带先矮后高,即先灌木,后乔木;背风侧则先高后矮,有效防护宽度一般为树高的15~25倍。沙害严重地段,迎风侧可营造多条林带。防沙林应根据沙漠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力求所选树种生长快、固沙、防风能力强、不怕沙埋。常被选用的植物首沙枣、胡杨、小叶杨、文冠果、花棒、沙蒿、胡枝子、杨柴等十几种(参见线路维修管理之铁路沿线造林绿化)。

工程固沙一般用在没有植物生长条件的地段,或作为植物固沙初期的辅助措施。常用以下几种形式:①路基本体护。对路基或路堑本体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覆盖,如干砌片石(或预制水泥板)、栽砌或散铺卵砾石。路基两侧防护。在路基两侧一定范围内修筑一些阻沙、固沙及导沙设施,保护线路不被流沙掩埋。阻沙设施包括防沙栅栏、防沙沟堤、防沙挡墙等;固沙措施包括麦草沙障、土埂沙障、化学乳剂固沙、铺设卵石或黏土覆盖沙面等。导沙设施包括用卵石铺砌而成表面光滑的输沙平台、在路基迎风侧修建导沙堤等。

第五篇:铁路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与防护

铁路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与防护 铁路路基病害综合整治与防护

路基是条带状结构工程,沿线经过的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填料也不均匀,而不少地区都存在膨胀土、红黏土、软岩风化残积土等各种工程性质不良的土,并且受到地理和气候环境常年变化影响,加之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以及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铁路路基设计通常采用较低的技术标准,施工质量往往要求不严,从而导致各种铁路基床病害成为一种分布广、治理难、多发性强的病害,加之近年来随着重载及提速列车的大量开行.路基内应力水平、分布状态和作用方式显著改变.由于既有铁路线路基设计承载力偏小,在列车提速后荷载引起的动应力之下,导致各种病害的产生,或使已存在的病害更加严重而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所以了解病害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并对其进行实用的检测,对路基的防护和治理是非常重。

一、铁路路基病害类型

1.1铁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铁路路基病害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翻浆冒泥、路基下沉、挤出变形、边坡坍方、边坡冲刷、陷穴、滑坡、水侵路基、冻害等。

1.1.1翻浆冒泥

路基强度因含水过多而急剧下降,在行车作用下发生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之为翻浆。

翻浆冒泥一般易发生于基床土质不符合要求的部位,特别是以细粒土作路基填料、风化石质作基床,降雨量大的路堤和路堑地段为病害多发地段一定条件的含粘粒、粉粒的基床表层土在和列车反复振动的作用下,发生软化或触变、液化,形成泥浆。列车通过时轨枕上下起伏使泥浆受挤压抽吸而通过道床孔隙向上翻冒,造成道碴脏污、板结进而使道床降低或丧失弹性。轨道几何尺寸变化.危及行车安全。翻浆冒泥分为土质基床翻浆、风化石质基床翻浆和裂隙泉眼翻浆。

1.1.2路基下沉

路基下沉主要是路基填筑密度不够和强度不足所致,表现形式有路基下沉、道砟囊或道砟袋。填方路基下沉导致断面尺寸改变的病害现象,为路堤沉陷。由于路基土密实度不足或地基松软。在水、荷重、自重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或较大面积的竖向变形。一般经过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下沉会趋于缓解。但有时冈荷重增加或水的作用使沉降速率加大。局部下沉也会造成陷槽使线路不平顺。下沉分为基床下沉、堤体下沉和基底下沉

1.1.3挤出变形

表现形式有路肩隆起、侧沟被挤,路肩外挤和边缘外膨。主要是由于土体强度不足而产生的剪切破坏或塑性流动,基床内的土经常处于软塑状态,在基床内的影响深度较大,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基床上发生剪切破坏,发乍外挤变形。外挤是因为基床强度不足引起,外挤分为路肩隆起、。

1.1.4边坡坍方

坍方的表现形式有剥落、碎落、滑坍和崩坍。剥落、碎落、滑坍主要发生在路堑边坡。剥落是指边坡表层土壤,岩石风化成零碎薄片,从坡面上脱落下来的现象,剥落碎屑的堆积。会堵塞边沟,影响路基稳定。

碎落是岩石碎块的一种剥落现象.落石产生的冲击力可使路基、路面遭到破坏,威胁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崩坍是大量土石脱离坡面翻滚于边坡下部形成倒石堆或岩堆的现象。

崩坍的土石方往往造成交通中断,也是危害最大的路基病害。崩坍的发生主要是路堑的开挖使原有自然坡面失去平衡所致。滑塌是指边坡上的大量土石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

1.1.5边坡冲刷

边坡冲刷指较高大的土质路堑、路堤边坡、岸坡(滨河、河滩、海滩和水库(塘)的路堤边坡)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受到水流的冲蚀、冲刷作边坡冲刷用向形成冲沟或冲坑为边坡冲剧。边坡冲刷分为边坡淘刷和边坡冲沟。

1.1.6陷穴

陷穴指路基下及其附近存在洞穴,其坍塌可引起基床和道床突然沉落.轨道悬宅,中断行车,甚事造成列车颠覆。陷穴病害分为黄土陷穴、岩溶洞穴、盐蚀溶洞和墓穴兽洞等。

1.1.7 滑坡

滑坡指影响路基稳定的土(岩)体滑动。分为边坡的深层滑动、路基滑移及山体滑坡。

1.1.8 水浸路基

水浸路基指实际浸水超过设计水位的路基.被水浸或淹没,引起一定的沉降或局部坍塌,当路堤缺乏足够的防护和加固设备时,导致路基稳定性受到影响或破坏。

1.1.9 冻害

冻害发生在寒冷地区,如路基土为透水性较差的细粒土,当含水量较高或基面积水,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冰块。又引起不均匀的冻胀现象。1.2.0 砂害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经常出现风沙经常掩埋铁路。尽管路基病害表现形式多样,但产生路基病害的原因则主要是土质不良,压实密度不足和排水不畅等。

二、铁路路基病害产生的机理

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与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列车振动荷载、土的动力强度特性和温度及其变化有关。主要是路基填料、水、列车荷载和温度变化等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问又相互关联,铁路路基病害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每一种病害都有自己特殊的病理。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病害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2)病害的发生与相应的气候变化和列车振动荷载息息相关。前者是病害发生的内因。后者是病害发生的外因。对某一具体的线路来讲,其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路基病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将取决于气象水文条件和列车长期重复振动荷载的影响,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是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观测表明,在列车轮轴荷载的重复作用下,路基的渐进破坏主要表现为过大的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使路基填土产生塑性流动,并产生路基病害。研究表明:产生这些病害(破坏)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路基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而后者与土的饱和度密切相关。随着饱和度的增大,土的动强度(即经过若干次循环加载后仍处于稳定状态的最大偏应力比)将显著降低。处于轨道下方的路基土因反复受到挤压和固结而产生过大的累积塑性变形,从而形成所谓的道碴坑以及枕木下方的积水坑。尤其是在雨季,基床填土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动强度显著减小,从而使道床工作性能急剧下降,甚至会导致线路产生严重的不平顺而影响行车安全。

三、铁路路基病害检测

为了对路基病害进行合理整治,必须准确检测病害状况,分析病害成因。

根据铁路既有线的特点,路基检测应不干扰行车或少干扰行车,为此需采用的检测手段应力求准确、可靠、快速,从而为将来的整治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可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和取土试验等多种手段对线路进行试验检测,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典型地段开挖横沟,了解路基的几何特性。

2)采用探地雷达法和瞬态面波法对试验区段内的路基进行大面积的扫描检测。

探地雷达法具有直观反映道床几何形态、表层分辨率高的优点,可以探明路基结构的分层;探测路基病害类型、程度和具体位置,用于分析道床、路基各个土层的地质情况;探地雷达测出的结果是基床的电性参数,而无法给出路基的力学特性。而瞬态面波法表层状况由于石碴的散射和高频信号的限制不能精确的反映,探地雷达方法可弥补瞬态面波法的不足。瞬态面波方法对在土中频散曲线比较平滑,能够准确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测试的深度也比较深,也正好弥补了探地雷达方法不能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和测试深度浅的不足。在路基病害测试中,最关心的是路基表层和其下路基土的承载能力,所以两种方法结合,优势互补,正好能够达到路基的测试目的。

3)对路基强度、刚度等参数方面的分析。重型动力触探主要反映路基土的力学性能,是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击数越高说明土质性能越好,强度也越高,可以从不同深度位置来测试出不同深度下土的力学性能以分析路基状况。轻型动力触探与重型动力触探原理相似,只是后者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

针对既有线路的特点,对既有路基测试应遵循原位(动力触探)和区段测试(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相结合的测试方法,这样可对既有路基的状况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为路基病害的处理提供基础资料。

四、病害的预防与整治

路基病害的预防和整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弄清发生病害的原因,经过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的措施。

4.1病害的预防

病害预防包括以下内容:①资料收集包括线路的设计、施工资料及线路区域的气候、水文、工程地质等情况,并了解其变化规律,为防治病害提供第一手资料;②根据线路当前的状态及运营情况,应每3--5行一次线路的普查,评估线路的安全状态,提前发现病害趋势并进行相应的处置。调查的方法除了传统的人工调查、轨检车检测外,铁道部目前正在推广铁路路基快速物探检测系统,检测深度达轨面下2.5m度可达80km/h入路基和路基积水,保持路基面排水坡度。

4.2病害的整治

路基病害的整治应从路基填料(改变其填料类型、改变填料的成分)防止水侵入(改善路基结构设计)、提高路基强度和刚度(改善路基结构设计)入手,路基的整治流程见图

1、前期准备→总体方案→检测路基→细化方案→治理施工→效果评价

2、路基的整治流程图

处理路基病害基本按以下步骤进行。①需要检测路基病害,判断路基病害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规模大小、严重程度;②对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一般为填料、水分侵入、强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③拟采取的措施:应采用技术上可行(控制病害产生原因)、经济上合理的治理方法。

3、.路基滑坡的防治

对滑坡这一常见的路基病害的预防及治理。中国铁路有些区段滑坡病害较为密集,平均每百公里分布高达20~30处,多为山区铁路。发生滑坡常常中断行车,甚至使列车颠覆,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斜坡上的岩土沿坡内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向前和向下发生整体移动的现象,称为滑坡。发生滑坡的软弱带又称滑动带。滑动带在重力作用下,或在其他外力作用下使其剪切应力大于强度,或因震动液化、溶蚀潜蚀、自燃、人为开采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其结构破坏和岩土性质改变而丧失强度,就会引起滑动带上覆岩体或土体发生滑动。滑坡一般从地表上呈现的裂缝等迹象的变化可大致划分出蠕动、挤压、微动、滑动、大动和滑带固结六个阶段。在发生滑坡的地方,常出现环状后缘、月牙形凹地、滑坡台阶和垅状前垣等独特的地貌景观。但岩体滑坡由于其界面的生成多依附于岩体内既有的构造裂面,因此其后缘和分块裂缝一般呈直线或折线状。

滑坡按其特点可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中国铁路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把滑坡分为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和岩体滑坡等六类。

产生滑坡的原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治滑坡的原则①预防。对有可能新生滑坡的地段或可能复活的古滑坡,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防止产生新的滑坡或古滑坡的复活。②治早。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期整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一次根治与分期整治相结合。滑坡一般应一次彻底根治,不留后患。但对规模较大、性质复杂、变形缓慢,一时尚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的滑坡,也可在全面规划下,分期整治。同时注意观测每期工程效果,为确定下期工程提供依据。

防治滑坡的措施应在弄清滑坡成因的基础上,对诱发滑坡的各种因素,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常用的防治对策有排水、减重、支挡、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

(1)排水措施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加以拦截和引出,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修建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对滑坡体以外的地下水,应修建截水盲沟;对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应疏干和引出,浅层地下水采用支撑盲沟,深层地下水采用泄水隧洞,亦可采用垂直孔群或仰斜孔群排水;对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应尽快汇集引出以防下渗,在充分利用天然沟谷的基础上,修建排水系统。

(2)减重措施当滑动面不深,且滑体呈上陡下缓状,滑坡范围外有稳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发展时,在滑坡上部减重,以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将减重的土体堆在坡脚反压,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3)支挡措施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

①抗滑挡墙。它是广泛应用的一种防治滑坡措施。它施工方便,稳定滑坡收效快。抗滑挡墙多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

②抗滑桩。它是利用桩在稳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挡滑体的建筑物。它具有对滑体扰动少,操作简便,工期短,收效快,对行车干扰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抗滑桩多为挖孔或钻孔放入钢筋骨架灌筑混凝土而成。抗滑桩在滑动面以下的锚固深度,应根据滑体作用在桩上的主动土压力、桩前的被动土压力、岩土性质等来确定。

③锚杆挡墙。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由锚杆、肋柱和挡板三部分组成,用于薄层块状滑坡或基岩埋深较浅、滑体横长滑面较陡的滑坡。具结构轻盈,节约材料,适宜机械化施工,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

④抗滑明洞。若滑动面的下缘处在边坡上的较高位置,可视地基情况设置坑滑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但这一措施对行车干扰大,施工困难,造价昂贵,只有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采用。

(4)改善滑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用物理化学方法,加固和稳定滑坡。方法很多,如焙烧、成浆、加灰土桩、硅化、电渗、离子交换等。这些方法,由于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目前中国铁路仅小规模试用,尚未广泛采用。(5)改线绕避上述整治措施难以奏效时,在经济技术合理情况下,可以考虑改线绕避。养护维修要点:

①滑坡区的地表排水设备,如截水沟、排水沟、吊沟等应做到无淤积、无漏水、无冲刷、排水畅通、沟涵相通。对失效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确保状态良好。

②滑坡区的地下排水设备,如支承渗沟、暗沟、隧洞、渗井、渗管等,应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和疏通。对失效或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或整治。地下排水设施,一般每年在春融之后和冰冻之前,在雨季开始之前和暴雨之后,必须仔细观测其流量,掌握其变化规律和排水效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③滑坡区的防护和加固建筑物,应保持完整无损,如有开裂、滑移,必须认真查明原因,采取治理措施,不可麻痹大意,要防患于未然。④对规模大,情况复杂的大滑坡,虽经模治仍在缓慢变形或间歇变形,应对其认真观测,实行动态监控,掌握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⑤保护好山坡植被,搞好水土保持,也是滑坡区养护维修的重要任务。

2.路基崩塌落石的防治

崩塌落石是堑坡或其上山坡的岩块土石发生崩塌或坠落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具有突然、快速和较难预测的特点,是地形、地质比较复杂的山区铁路十分常见的路基病害,对铁路行车安全危害甚大,经常导致中断行车,甚至列车颠覆。形成崩塌的原因: ①陡峭高峻的边坡或山体斜坡,坡度大于45°、高度大于30m,特别是坡度在55°~75°的斜坡,是崩塌多发地段。②由风化的坚硬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如互层砂岩,稳定性更差,容易形成崩塌。

③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有很多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不连续体的斜坡,特别是有两组结构面倾向线路,其中一组倾角较缓时,容易向线路崩塌。

④水的作用是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崩塌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因为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润滑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内摩擦力减小,促使崩塌发生。⑤其他如地震、爆破、人工开挖斜坡及列车震动等,都是诱发崩塌的因素。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制早治小,一次根治,不留后患为原则。

①新建铁路应加强工程地质工作,对崩塌落石地段,严重者应予以绕避,不能绕避时,应修建必要的预防性工程,防患于未然。②养护维修应对可能发生崩塌落石地段,加强检查巡视,发现变形失稳征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治早治小,防止因病害扩大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③病害发生后,整治工作要坚持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否则,往往会招致大的灾害。

防治措施应根据病害性质、规模及所处地形、地质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如下类型。

①拦截类适用于小规模、小块体的崩塌落石。拦截构造有落石平台、落石坑、落石沟、拦石墙、钢轨栅栏及柔性拦石网等。

②遮栏类应用于规模较大的崩塌落石,遮栏建筑有各种明洞和棚洞。修建明洞、棚洞,既可遮挡崩塌落石,又可对边坡下部起稳定和支撑作用。

③支挡加固类适用于不宜或难于消除的大危岩或不稳定的大孤石。支挡建筑有支顶墙、支护墙、明洞式支墙、支柱、支撑等。④护坡、护墙适用于易风化剥落的边坡。边坡陡者用护墙,边坡缓者用护坡。⑤改线绕避上述措施不能奏效时,应考虑改线绕避。养护维修要点:

①崩塌落石地段应进行定期检查、经常检查和雨季汛期检查。所谓定期检查是指春检和秋检,对崩塌落石地段及其防护建筑物进行全面地检查。春检时发现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安全渡汛;秋检时是检查汛期过后崩塌落石处所的变化情况及防护建筑物的破损情况,分轻重缓急,安排路基大、维修计划。巡山工和重点病害看守工对所管责任地段或处所,应经常巡视检查,监视危岩落石的发展动向,防患于未然。雨季汛期应加强检查力度,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是防止崩塌落石事故的有效措施。②及时清理被拦截的崩塌坠落土石,修理被破坏的建筑物及排水设备。

③对范围大、数最多、危石分散、清除整治困难的崩塌落石地段,应设置报警装置,以防发生事故。

3.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的防治

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是路基本体变形而引起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基床为黏土类的路基地段,排水不良的路堑和站场比较多见。翻浆冒泥和基床下沉外挤病害,是基床变形不同阶段的表征,翻浆冒泥导致陷槽或碴囊基床下沉,陷槽或碴囊的发展使基床抗剪强度下降,导致路肩隆起或边坡外挤。基床翻浆冒泥引起的轨道不平顺,恶化了列车运行条件,但变形发展缓慢,对行车安全影响不大。而基床下沉外挤,则可能造成行车中断甚至列车颠覆,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病害成因基床排水不良承载力不足或受水浸承载力进一步下降的土质基床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将逐渐形成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的病害。水若源于降雨,翻浆冒泥表现为季节性,即雨季发生,旱季不发生;水若源于地下水,则翻浆冒泥表现为常年性,但雨季比较严重。基床土遇水承载力下降,原因比较复杂,如基床土为膨胀土未更换或改良;排水系统不完善;基床未作砂垫层或厚度不足;填土密实度未按规定控制;轨道状态不良;速度、轴重增加而轨道与之不相匹配等,都将使基床强度与行车条件不相匹配,以致产生基床病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早治小”。应在基床变形的初始阶段及早整治,不要到碴囊形成甚至下沉外挤再整治,这样做可事半功倍。防治措施应视病害性质,产生原因,地段长短及施工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综合整治以求实效。

①排水。适用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基床病害,如路堑和站场。疏通或修建防渗侧沟、天沟、排水沟等地表排水系统;修建堵截、导引、降低地下水位的盲沟、截水沟、侧沟下渗沟等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系统。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基床的侵害,使基床土经常保持疏干状态。

②提高基床表层强度。适用于基床表层土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基床病害,如裂土病害。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换渗料土(二合土或三合土)及换砂。换填深度应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为原则。③使基面应力降低或均匀分布。

④土工膜(板)封闭层或无纺土工纤维渗滤层。这是近年广泛应用的防治基床病害的新工艺,它有隔离地表水、过滤基面水和均布基面应力等多种效用,常与换砂、砂垫层配合使用。作为隔断排水层的材料,它能渗水,又能隔断粘土细粒,具有足够的强度,又有延伸性,是整治基床病害的好材料,但这种材料造价较高,使用寿命尚有待测试。

4.路基陷穴的防治

路基陷穴是路基下面隐伏的洞穴顶部塌陷引起的一种路基病害。塌陷有时能使轨道悬空,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后果,这些洞穴有三类,一是石灰岩地区的岩溶洞穴;二是黄土地区的黄土陷穴;三是人工遗留的洞穴,如古墓、古窖、古井、遗弃的坑道等。有些洞穴,修建铁路时未发现,或发现未作处理,有些黄土陷穴是在铁路建成后,因路基排水不良,水流集中潜蚀而成。石灰岩溶洞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湖南、湖北西部及广东的西部和北部也很发育,北方主要分布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黄土陷穴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

形成原因:造成洞穴顶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和列车荷载作用。洞穴在水的侵蚀、潜蚀作用下和列车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洞顶的岩土结构逐渐遭到破坏,承载力也逐渐丧失,最终突然塌陷。

预防措施:预防洞顶塌陷,必须预先弄清楚影响路基稳定范围内,隐伏洞穴的分布情况、形状大小、埋藏深度、顶部厚度、洞穴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洞穴的发展趋势等,而后采取工程措施,预防洞穴塌陷。但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新线勘测设计或施工阶段才有可能。通车后在运营条件下,很难做到。黄土路基,只要做好路基排水,就能预防新生陷穴的发生。

整治措施:陷穴发生后,首先应根据陷穴发生的部位、规模、对路基稳定性或行车安全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紧急处理。发生在轨道下面的陷穴,对行车安全危害较大,应采取紧急措施,如填实陷坑,整修线路,扣轨慢行,派人看守,情况危急时,应封锁线路。其次应做细致调查,查清塌陷洞穴的成因,形状大小,平面位置,埋藏深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彻底整治提供依据。常用措施有:①开挖回填。如暂不危及行车安全,此措施应作为首选,它能确保质量,不留后患。③塌陷洞穴在轨道下方,无法开挖,可钻孔灌砂、灌注泥浆、砂浆或混凝土浆。④规模较大或与暗河相通的溶洞塌陷,可采用网格梁、地基梁、框架梁跨越,或其他类梁跨越等。无论采用何种措施,都要做好排水,尤其是黄土陷穴,排水设施有效、完善与否是整治成败的的关键。

5.路基冲刷的防治

位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水库岸边的路基,因常年或季节性水流冲刷、波浪和渗流的作用,往往造成路基冲空、边坡滑坍等病害。防治这类病害,必须掌握水流性质、变化规律及可能对岸边或路基造成危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使防治措施准确到位。为此,应细致地调查勘测、精心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防护工程分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是对路基本体加固,以抵御水流的冲刷;间接防护是借导流或挑流工程,改变水流性质,间接达到避免或减轻水流对路基冲刷的目的。直接防护方式

干砌石护坡。适用于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边坡。

浆砌片护坡。适用于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的路堤边坡。

抛石。适用于水流方向平顺,无严重局部冲刷,已被水浸的路堤边坡。④

石笼。适用于既受洪水冲刷又缺少大石料的区段。⑤

挡水墙。适用于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地段。

直接防护与铺草皮护坡、抛石护坡、片石护坡、石笼护坡。但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的造价太高,有的年限较短,采用直接防护要因地制宜,对经济和质量优化,间接防护

①挑水坝。适用于河床较宽,冲刷和淤积大致平衡。水流性质较易改变的河段,有的地主可以顺河势布置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更宜采用。

②顺坝。适置横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更宜采用。

③潜坝。适用于河不太宽,洪水时流速较大河水深较的河段,侵占河槽较少又能减轻对路堤的冲刷,但宜和加固路堤边坡配合使用。④防水林带。适用于路基外侧河滩季节性洪水冲刷地段。但导流建筑物的修建是一项技术复杂、工程浩大的措施。

间接防护成败的关键是导流建筑物的正确选择和布置,因此应切实依据天然河道的特性确定导治线、导治水位和选择导流建筑物的类型。

上述防护工程措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应根据河流形态,地质情况和水流特性合理选用。如山区河流,由于河道窄、纵坡陡,防护工程应尽量顺乎自然,宜选用直接防护措施,若以挑水坝等导流措施防护,往往失败的多,收获的少。防护设施养护要点:

①经常检查,特别是洪水期间和洪水过后,应进行全面检查,范围不大的损毁,应及时修补;范围较大的损毁,应充分调查,分析原因,而后制定整治措施。

②调查重点应放在水下部位。特别是直接防护工程的水下部位,基础冲空往往是导致路堤突然坍滑的主要原因。③水毁设施的修复,应充分考虑原设计意图,以防新增设施造成新的不良后果。

④损毁情况然及行车安全时,应采取紧急措施,护住坡脚,通常抛石或抛石笼紧急防护。

所以我们在新建线路时,线路选线时应尽可能避免与河流争地。为了防止河岸路基遭受冲刷,可修各种路基挡土墙和圬工护坡,并将基础埋置于淘刷线以下。基础埋深不足时应按不同河床堆积物的情况在脚墙外修较宽的沉排、石笼,或堆垒大量漂砾或混凝土块体,或砌筑圬工护墙;也可用改河和导流的办法避免路基直接受激流冲刷。

6.路基冻害的防治

中国东北地区及西北高原地区,多为季节性冻土地区,地表土层一般冬季冻结,春季开始融化,夏季除永冻层外将全部融化。这类地区的路基,在土、水、温度的共同影响下,路基面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冻胀,春夏又发生融化下沉,使轨面高低、水平产生不均匀变形,严重地段往往伴生翻浆冒泥,道碴陷槽,基床外挤等病害。

冻害发生在寒冷地区,如路基土为透水性较差的细粒土,当含水量较高或路基面积水,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冰块,又引起不均匀的冻胀现象。冻胀是由于路基下部的水向上集聚并冻结成冰所致,过大的冻胀可使柔性路面鼓包,开裂,使刚性路面错缝、折断,冻胀是翻浆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一种单独的路基病害。

冻胀原因及影响因素由于土中的水在冻结过程中有向冻结锋面迁移的特征,并不断析出冰层,且体积增大9%这一物理力学现象造成。所以,冻结过程中土中水的迁移机理,是产生路基冻害的基本原因。影响因素:

①温度的影响。当土层温度处于负温相转换区,且冻结速率较低时,土水中迁移最活跃,以致形成较大的冻胀。

②土质的影响。由粒径大于0.1mm的粗颗粗组成的土质,无冻胀或冻胀较小,如砂、砾石、碎石等;由粒径小于0.1mm细颗粒组成的土质,如砂黏土、黏土等,有较大冻胀性,尤其是黏粒含量大于15%,密度较小的粉粒土冻胀最强烈。③水分的影响。土的天然含水量越大,冻胀性也越大,特别是有地下水补给时,会发生强烈的冻胀。冻害的表现形态:

从轨面前后高低变形看,分为冻峰(臌包)、冻谷(凹槽)、冻阶(台阶)。②

从轨面水平变形看,分为单股冻起、双股冻起、交错冻起。③

从冻胀部位看,分为道床冻胀、基床表层冻胀、基床深层冻胀。

从冻起高度看,冻起高度小于25mm,为一般冻害,冻起高度25~50mm,为较大冻害,冻起高度大于50mm,称为大冻害。预防措施:

保持道床清洁,防止泥土混入,及时清除土垅,以利排水。②

路肩和边坡保持平整,无坑洼、裂缝、防止积水下渗。

侧沟、天沟等地表排水设施及渗沟、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应保持工况完好,畅通无阻,防止或减少水对路基的补给。整治措施冻害发生后,首先应认真进行调查,弄清冻胀发生部位、形状、高度、起落及发展过程,弄清冻胀土层的性质被、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以便分析冻胀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常用的整治措施有∶

①修建减少路基基床含水量的排水设施。如修建具有抗冻防渗能力的地表排水设施,以防治因地表水节而引起的冻胀;修建渗沟、暗沟、截水沟等,截断、疏导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治因地下水补给而引起冻胀。

②挖除冻害地段的基床土,换填无冻胀或冻胀很小的碎石、河沙、砂类土等。换土深度应主冻结试之下,换土宽度应包括路肩在内的整断面更换。

③在基床表层铺设保温层,改善基床温度环境,使表层下的基床土不冻结或减小冻结深度。保温材料一般用炉渣,其导热系数小、,成本低廉,也可用石棉、泡沫聚苯乙烯板等保温材料。国外经验表明,用泥炭或冷压泥炭砖作保温材料,效果良好,使用时间长。湿度大的泥炭在水分冻结时,会释放大量潜热,能防止泥炭进一步冻结。

④人工盐化基床土。用氯盐(NaCl)整治路基冻害,费工较多。效果虽明显,但有效时间短,一般只用于基床表层冻胀地段。选择上述措施时,应注意总体效果,考虑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根除冻害的目的。

7.路基雪害的防治

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雪天数190~200d,积雪天数160~180d,最大积雪深度200~1000mm。年平均风速4.4m/s,最大风速40m/s。这些地区的铁路线路,冬季常被雪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易于积雪地段由于铁路线路的地形、地貌及其与主风向的夹角各不相同,线路积雪的程度也不一样。经验表明,下列地段易于积雪: ①

车站站场;

路堑与路堤交界处; ③

深2m以下的浅路堑; ④

高1.2m以下的矮路堤;

复线并行不等高的高差大于0.3m地段。

防治措施积雪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积雪融化后,增加路基含水量,降低中期承载能力,形成路基翻浆冒泥和陷槽等病害。易被雪地埋钱,必须那瓣治驰。最经济有效,且一劳永逸的防治措施是营造防护林带(参见线路维修管理之铁路沿线造林绿化)。它不仅可以防止雪害,而且还可以改造生态环境。防雪林带的布设位置、型式、树种,应根据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风速、风向、积雪程度等情况选定。在无营造防雪林条件或防雪林尚未发挥作用之前,也可修建一些临时防雪设备,如移防防雪栅、防雪堤垣、防雪堤垣、导风挡板等。冬季有时会发生预计不到的暴风雪,在不积雪地段,也会严重积雪而影响行车。为预防不设,应在适当区段,储备一些除雪机,以备急需。

路基沙害的防治通过沙漠(包括沙质荒漠、戈壁及沙地)地区的铁路,如包兰线、兰新线、集二线、京通线、青藏线、南疆线、乌吉线及陇海线经黄河故道地段等,在风的作用下,移动沙流经常给铁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时甚至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

沙害形态风沙对线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流沙在线路上的堆积,以及流沙对路堤边坡的吹蚀和对道床的掏空。线路上堆积的沙,掩埋枕面以上,以称一级沙害,掩埋面以上至轨面以下,称二级沙害;掩埋枕面以下,称三级沙害。

防治原则和措施沙害的防治原则是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沙害防治措施,分为植物固沙和工程固沙两类。植物固沙是治本良策,既可阻截沙流,防止风蚀,又可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和改良土壤。

植物固沙以营造林带为本。林带采用植物混种、均匀透风类型。迎风林带先矮后高,即先灌木,后乔木;背风侧则先高后矮,有效防护宽度一般为树高的15~25倍。沙害严重地段,迎风侧可营造多条林带。防沙林应根据沙漠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力求所选树种生长快、固沙、防风能力强、不怕沙埋。常被选用的植物首沙枣、胡杨、小叶杨、文冠果、花棒、沙蒿、胡枝子、杨柴等十几种(参见线路维修管理之铁路沿线造林绿化)。

工程固沙一般用在没有植物生长条件的地段,或作为植物固沙初期的辅助措施。常用以下几种形式:

①路基本体护。对路基或路堑本体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覆盖,如干砌片石(或预制水泥板)、栽砌或散铺卵砾石。路基两侧防护。在路基两侧一定范围内修筑一些阻沙、固沙及导沙设施,保护线路不被流沙掩埋。阻沙设施包括防沙栅栏、防沙沟堤、防沙挡墙等;固沙措施包括麦草沙障、土埂沙障、化学乳剂固沙、铺设卵石或黏土覆盖沙面等。导沙设施包括用卵石铺砌而成表面光滑的输沙平台、在路基迎风侧修建导沙堤等。

下载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总结-路基病害整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浅谈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原平分公司 霍伟珺 摘要:对铁路路基中存在的病害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铁路路基病害发生的机理,介绍了路基病害的检测方法,指出明确各种路基病......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摘 要:介绍和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的种类和成因,探讨了隧道病害的治理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 病害 整治技术 1......

    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病害整治技术研究

    寒冷地区路基冻害整治(2006-3) [ 2006-9-28 ] 铁建齐齐哈尔勘测设计院 蔡松昆 路基冻害是严寒地区影响铁路安全及正常运营的常见病害,它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冰冻线能达到相当深......

    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与整治措施(合集5篇)

    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与整治措施 (张卿) 摘要: 介绍了铁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 铁路路基 路基病害 整治措施 1、引言 铁路为大型线路工程,往往......

    公路病害整治

    11月23日乐山公路病害治理过程参观总结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2年间,我省陆续对原有公路进行了改建和整治,使我省公路整体上来一个台阶,到现在许多路段的路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总结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总结 臧贵贺 路基工程是路面工程的基础,是公路工程主要的受力结构部分,承担大部分的汽车重力和动力荷载,其工程质量的优劣关乎到公路使用性能的好坏和使用寿命......

    土工合成材料在整治路基病害工程中的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在整治路基病害工程中的应用 2.1 土工合成材料的含义及其应用概况 土工合成材料是土木工程应用的合成材料的总称。作为一种新型的土木工程材料,它是以人工合成的......

    既有铁路路基路基基床病害类型、成因及整治方法(★)

    铁路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法 铁路路基是为满足轨道铺设和运营条件而修筑的土工构筑物 ,与桥梁、隧道、涵洞和上部轨道结构一起构成铁道线路的整体。由于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