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各地质监部门扎实推进“质量和安全年”活动
一场任务包干会 几多分量压肩头
□ 本报记者 杨荣坚
3月30日下午4时45分,辽宁沈阳市质监局质量处处长张林春气色凝重地走出会场,在刚刚结束的“质量和安全年”工作会议上,他的处室作为活动办公室部门,直接牵头的任务就有9项之多,在全部28项分解任务中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与他前后脚走出会场的监督处处长毕曙光、食品处处长郭赢晨同样若有所思,他们在会上领到的任务从“任务分解书”的字面上就能解读出个中沉甸甸的分量。这是记者在沈阳质监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看到的一个场景。
沈阳市质监局在国家质检总局部署“质量和安全年”工作后,深刻领会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活动平台效应对于开展全年工作的有力促进作用,该局领导班子立即着手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并力求在解决问题见实效上下工夫。在全面部署全年工作的同时,将涉及全局的重点工作分解成6个大类28项任务指标,分别落实到部门,并由责任部门牵头参与部门和各分局分工合作,按分解指标要求确保落实。通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围绕质量宣传、质量提升、质量安全、质量整治、质量服务、质量建设,力争达到: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政府监管体系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和主体作用普遍加强,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基本杜绝,群众对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促进和谐、优化结构的作用有效体现。刚刚将任务分解下去的沈阳质监局局长隋莉并未显示出任何轻松,作为该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总指挥,她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她对记者说,实现“质量和安全年”的目标,重点是解决提升质监保障和服务社会能力问题,着力解决质监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和监管能力不足、对监管对象不能全覆盖等问题。我们要高起点建设沈阳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促进沈阳质监的服务优势向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转化。隋莉特别介绍说,目前,沈西工业走廊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该平台总投资约3.2亿元,平台内共建有9个国家级各类检测中心,其中包括: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低压防爆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家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车用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长管拖车及罐槽车、工业气瓶检测中心和加气机、大流量、热能等国家级中心实验室,还有为上述国家实验室配套的、国内一流、填补东北地区空白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消声实验室和地下恒温恒湿实验室。此外,还有化工、建材、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防火材料、高低压电器、电光源、压力管道检测等一批各类实验室,也将在平台建成后整合在一起。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成后,沈阳市的产品检测能力将覆盖沈阳八大优势产业的主要产品和全部重化工产品,将形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实验室数量最多、技术装备性能水平最高、人才技术优势最集中、检测项目和功能最齐全的检测中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将处于领先地位,可以
填补多项东北地区空白,近可服务拉动本地产业发展,远可辐射中国北方地区及东北亚区域。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得到了参会企业的积极响应。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路远达说,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家大型企业,我们深知中国制造质量信誉平台对本土企业的支撑作用,因此,我们从心里拥护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并愿乘此东风,让我们生产的机床质量再上新台阶。
(摘自2009年4月8日《中国质量报》3版头题)
第二篇:增强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增强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反映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后勤管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后勤服务中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改善住宿条件
利用假期对老校区宿舍进行全面改造,室内外改造翻新,排布水电;为彻底解决老校区宿舍紧张局面,改造单身公寓2栋为学生公寓,增加床位420个;新区启用新装床位2100个,腾出宿舍30间;目前新区共建学生公寓10栋,总建筑面积为90348.05平方米,共有宿舍2244间,床位数13464,老区学生公寓5栋,床位数3202。
二、整改就餐服务
食堂力争为全院师生提供健康、营养、美味、价廉的饭菜,在把好质量关的同时丰富了菜色品种。暑假期间,对新老区学生食堂内部重新装修,改善就餐环境;引进餐饮公司,改善职工餐质量,目前新老区食堂总计就餐面积15244M可同时满足2万名师生同时就餐需求。
三、升级基础设施
新区学生公寓全部加装直饮水系统、室内电风扇及“智能投币洗衣机”、温馨服务台、综合活动室、晾衣场等,在10号女生公寓加装挂墙式点吹风机和空气能洗浴系统;水电气保障方面多次升级之后,新校区电力供应达到8680KVA,老校区电
2,源容量由2002年的315KVA增容到1600KVA;四口自备井出水量达到4*100m3/h,天然气负荷总计880m3/h。暑假对老校区学生开水房、浴池、全面升级,加装空气能自动控温洗浴系统,满足学生洗浴需求。
四、规范后勤临时员工管理
规范了后勤临时用工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签订劳务合同287份,提高临时用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切实解决了临时用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临时用工人员老有所依,使临时工工作的形式获得法律保障,使其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状态投入到后勤工作来。
第三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 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 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 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 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 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 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 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 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 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 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 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 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 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 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 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 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 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 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 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 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 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 “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 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 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 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 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 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 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 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 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 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 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 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 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 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 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 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 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 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 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第四篇:服务能力提升从我做起
服务从心开始 为民从我做起
建设民生幸福工程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我---作为一名城乡居保人员,站在为民服务的前沿,就是要真心诚意为民着想,耐心细致为民办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服务对象谋取利益,为组织分忧,为百姓解难。服务从心开始,为民从我做起,创建“高效服务型人社”。
一、要提升自身能力,不能眼高手低
做大事能体现自身价值,做难事能体现自身办法,做急事能体现自身智慧,做好事能树立自身威信。没有自身能力的支撑,一切将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一要提升创新能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也只有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社部门精神,立足实际,为群众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要提升应变能力。城乡居保工作服务的面十分广泛,从自然人的生老病死,参保缴费到待遇发放,涉及人员多,人员结构错综复杂。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考验着我们对法律政策的掌握能力,更考验着我们对复杂事物的应对能力。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灵活运用政策的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应变能力,在维护全县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大力服务全体城乡居民,保持社会稳定。
三要提升服务能力。结合人社部门的特点我们非常注重服务,寓服务于执法,寓服务于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要注重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服务意识强、奉献精神好、业务水平精、办事效率高的城
乡居保队伍。注重规范服务,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二、要解放自身思想,不能丢失灵魂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是活力之源,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要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
首先,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认识程度不同影响着服务水平的发挥。良好的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我们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贯穿于工作中。只有提高了认识,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才可能有更好的作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服务,看起来是小作为,但是时常会影响大局面。激发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服务工作。
其次,需发自内心地为群众服务。真正的服务意识应该是在排除了遵守规章制度、满足领导考核标准和提高薪水三个目的之后,完全发自内心地为群众自觉服务的心理取向。由这种意识支配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虽然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不能把烦恼带到工作中,要知道:微笑是工作的一部分,微笑是你的责任。有人说一个员工就是一个窗口,这话很有见地。员工的一言一行不只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优质服务,必须从个人抓起,要把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吃”进肚子里,融化到血液中,并自觉地表现在一言一行上。
第三、需摆脱本位桎梏,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有大局意识。服务不是一线和业务部门或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体人员,必须从我做起,要从思想上改变“职能部门是二线,要求可以低一点”,以及“职能部门面对的不是客人”等错误观念,服务不仅仅是对客户的服务,还包括局内部对同事对他人的服务。只有人人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整个人社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上台阶。
三、要体现自身追求,不能无所事事
人身的价值体现在无私的奉献,体现在不断追求完美,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是对它的很好的诠释。因此我们要有追求,不能无所事事。
一要善于学习。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和探索。只有服务意识到位,才能有超前意识。
二要注重培养。我们每个人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而恰恰是一句“您好”,一句“再见”,甚至于每一个小的细节,无不体现着我们的服务水平。我们要做到面对他人的微笑将不再是“职业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与人为善,为他人服务的真情流露。只有提高了我们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我们的事业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要提自身高品德,不能玩物丧德
真心诚意为民着想,就是不谈条件,不讲回报,始终坚持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党和政府把我们安排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不就是要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的吗?我们就是要用对居民的深切爱心点燃起他们生活的希望之光,用对事业的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别样的天空。
耐心细致为民办事,就是以人为本,回应需求,对前来办事的居民做到热情周到,耐心解答各种问题,热心提供各种帮助,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微小的帮助,就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温暖。我们城乡居保人员就是这样,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从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是一串串美丽的音符,这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就是全县居民幸福的微笑。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们的服务就是冬日的阳光,使独居的老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我们的服务就是沙漠里的泉水,使失业的人员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我们的服务就是在你困难时拉住你的那一双手,使不幸的居民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城乡居保人员就是要用心为居民服务,用奋发向上、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我们的居民带来一片灿烂的天空!
民保局:徐歆
第五篇: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政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北京召开的“财政部与
世界银行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对话会”上说:“在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五个统筹’和促进公共财政管理自身效率的原则基础上,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至少要担负四大使命。”公共财政的首要使命是致力于市场机制的和谐;其次,致力于经济运行的和谐;第三,致力于社会发展的和谐;第四,致力于全体人民福祉的和谐。在构建注重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过程中,财政部门必须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财政工作中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致力于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雄厚的财政实力不仅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保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财政部门必须坚持把支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的职能,依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减少对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多种调控手段,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努力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门要筹集各类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优势财源项目建设,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使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充分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壮大财政实力,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财、聚财和用财的关系,支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固树立民本意识,致力于提高财政公共保障的能力
和谐社会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在注重社会公平、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中,财政肩负着重大责任。财政的一切权力来源于公众、来源于人民,财政收入“取之于民”、财政支出“用之于民”,财政收支的安排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财政政策和收支安排都应该是公众意图的真实体现,具有最普遍的代表性,必须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财政部门要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念,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把理财为公、理财为民作为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准则。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体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支出体系,从而给公民提供平等致富、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减免税费、贴息等措施,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撑体系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巩固民生之本;通过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其运行效率;通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完善税收调节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增强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能力,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促进“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致力于提高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根支柱。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注重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间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机制。可以讲,公平,是财政建设的目标指向,共同富裕是财政建设的价值取向。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越位”与“缺位”的现象,还没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体现和全面落实在每一项具体的财政支出上,过去还存在一些被忽略了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如:城乡差距、“三农”问题、农村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和疾病控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