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时间:2019-05-15 12:5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第一篇: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认定申报表

基地名称:

主管单位: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制

第二篇: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双高水平”评估标准

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

a.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b.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

c.以流入地为主,适龄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2.辍学率:

a.小学在校生无辍学;

b.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在1%以下;

c.残疾儿童在校生年辍学率在2%以下。

3.完成率: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

二、师资水平

4.学历提高比例:

a.除部分有突出办学业绩的校长外,中小学校长均应有本科以上学历;b.专任教师,小学8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7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5.教学能力:

a.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专任教师胜任率达到85%以上;b.所有专任教师均取得计算机省级一级合格证书,并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6.师德水平:

a.教职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b.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c.师生关系民主、和谐,95%以上的学生对师生表示满意。

7.队伍建设:

a.实行校长任期制,试行校长职级制;

b.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

c.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职工聘用制度,创设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管理机制;

d.生师比合理,小学、初中分别控制在16:

1、14:1左右;

e.建立起完善的“以校为本,四位一体,课题牵动,分科推进,案例为主”的校本培训制度;

第 1 页

f.50%以上的教师拥有研究专题,教师队伍主动探索的风气已经形成。

三、办学条件

8.教育设施:

a.保证中小学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场地,小学、初中每校分别拥有300米跑道和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建有室内球类运动馆、游泳馆;

b.生均占地面积,农村学校为26平方米,城镇学校为21平方米;

c.校舍楼房化,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0平方米以上;

d.学校有足够的教室和专用教室,教室的课桌椅尽可能调换成可调节的;e.常规教学仪器配备和图书馆建设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并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图书馆能与局域网联通,获取网上图书资料,并建有电子阅览室;

f.小学、初中均实现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控制在30人以内,初中每班控制在40人以内。

g.学校取暖、用餐、饮水、洗浴、如厕等设施,能够对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9.现代化教育条件:

a.“校校通”接通率,小学为60%以上,初中为90%以上;

b.多媒体教学用教室占班级总数的比例,小学为15%以上,初中为25%以上;

c.微机配备到位,生机比,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1;

d.学校至少配置一个微机备课室;

e.建有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存量为5000G;

f.实现学籍电子化管理,学籍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

10.学生综合实践场所:

a.区域内的少年宫归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b.县(市)区内拥有一处以上多功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或中心;

c.区域内已开发出一批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科技的场所和中小学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11.学校建设:

a.小学、初中分布相对集中,学校布局合理,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

b.3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应建有1所以上特殊教育学校,并达到《辽宁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标准》的要求;

c.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要求。

d.区域内80%以上的中小学启动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四、教育经费

1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

13.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a.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以上;

b.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14.生均教育经费:

a.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0元和1500元以上,并保持逐年增长;

b.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分别在省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基础上逐年增长。

15.教师工资:

a.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政府公务员工资,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b.特殊学校的教师应享有不少于工资30%的特殊津贴。

16.家庭困难学生资助:

政府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义务教育。

17.捐资助学:

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教育质量

18.落实新课程:

a.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扎实地落实新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规定课程;

b.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普及外语教育,至少有一个学科实施双语教学;c.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d.开设心理辅导讲座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

e.探究性学习课程得到有效落实;

f.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并成为浓重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19.教学方式转变:

a.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开始初步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b.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

c.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实施发展性评价;

d.教师备课时注重备学生,坚持撰写课后“教学反思”。

20.德育实效性:

a.德育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德育活动系列化,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明显的实效性;

b.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校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100%,小学生年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0.3以下,初中生年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0.6以下。

21.学生学业水平:

a.初中毕业生基本上能够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

b.能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

c.毕业班学生成绩合格按时毕业率,小学、初中均达到100%;

d.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达到95%以上。

22.学生身体素质:

a.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

b.明确“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小学、初中均不低于95%,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视力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

c.初中以上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d.“六病”防治率达到80%以上。

e.开展课外和校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85%的学生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兴趣爱好。

六、教育管理

23.政府行为:

a.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区、乡镇、村职责明确,实现教师工资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教师队伍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

b.县区人民政府把办好义务教育视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把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中;

c.健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导、管理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及义务教育工作向人代会汇报制度;

d.积极探索并有效执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免费配套制度,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政府办义务教育的努力基本满意。

24.社会参与:

a.社区教育网络健全,建立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专家、家长组成的教材管理委员会;

b.以社区为依托完善家长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职责明确,教育措施落实。

25.社会服务:

a.依据当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公休日、节假日向社区开放与服务的途径和办法;

b.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起牢固的“一帮一”帮扶对子,在给予财、物帮扶的同时,注重教师培训、教改信息提供和教改实地指导等方面的智力扶贫。

26.国际交流:

a.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提高全区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

b.采取恰当方式与境外同级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活动方面的交流。

27.办学秩序:

a.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举办的校中校、校中班,“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完全实现“四独立”;

b.取消包括公办、民办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各类初中、小学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的做法;

c.注重安全教育,杜绝重大责任事故。

28.办学环境:

a.鼓励学校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教育、教学探索;

b.依法治教,严禁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c.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d.学校校园环境达到《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艺术化建设要求》。

29.办学特色:

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外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发展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教育项目。

30.学校管理:

a.落实校长的法人地位,积极推进校本管理;

b.校长具有相对成熟的办学思想,学校有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

c.85%以上的学生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2年6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称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第三条 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 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六条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第七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第八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九条 国家支持和促进科普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第十一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二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三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

第十五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第十六条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八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

第二十条 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第二十一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二条 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所辖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常年向公众开放,对青少年实行优惠,并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予以补贴,使其正常运行。

尚无条件建立科普场馆的地方,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并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

第二十五条 国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

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

第二十八条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擅自将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改为他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扰乱科普场馆秩序或者毁损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八十二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7年12月29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

第三章 企业技术进步

第四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五章 科学技术人员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条 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四条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当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

第五条 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六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

国家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

国家加强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技术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第七条 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

企业事业组织和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第八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

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应当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

第九条 国家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制定产业、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第十条 国务院领导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一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家科学技术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设立及相互衔接,协调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配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整合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等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国家完善科学技术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

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人员、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依法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对科学技术进步给予奖励。第二章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

第十六条 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基金,资助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十七条 从事下列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用品;

(三)为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重大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或者零部件;

(四)法律、国家有关规定规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活动。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为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第十九条 国家遵循科学技术活动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超前部署和发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有权依法自主选择课题,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第二十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项目承担者应当依法实施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就实施和保护情况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报告;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国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因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首先在境内使用。

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独占实施的,应当经项目管理机构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对批准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可以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给予引导和扶持,使其形成特色和优势,发挥集聚效应。

第二十五条 对境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

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应当运用招标方式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或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

第二十六条 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设计、制造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

第二十七条 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从事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十八条 国家实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学技术秘密。

国家实行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出境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第三章 企业技术进步

第三十条 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计划,应当体现产业发展的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对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应当鼓励企业联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共同实施。

第三十二条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下列活动:

(一)设立内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二)同其他企业或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或者以委托等方式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三)培养、吸引和使用科学技术人员;

(四)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五)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六)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设立向公众开放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自主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列支并加计扣除,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可以加速折旧。

第三十四条 国家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基金,为企业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贷款提供贴息、担保。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国家鼓励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十五条 国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

国家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对企业的创业发展给予支持。

第三十六条 下列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业;

(二)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关的其他企业。

第三十七条 国家对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给予支持。

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第三十八条 国家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

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十九条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应当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的范围。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产业、财政、能源、环境保护等政策,引导、促使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停止生产技术落后的产品。

第四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四十一条 国家统筹规划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布局,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第四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依法独立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也可以与中国境内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联合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优化配置,防止重复设置;对重复设置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予以整合。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可以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依法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组织或者参加学术活动;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向和项目,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及合理流动等内部管理事务;

(三)与其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四)获得社会捐赠和资助;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四条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为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第四十五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实行院长或者所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制度,并吸收外部专家参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院长或者所长的聘用引入竞争机制。

第四十六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科学技术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十七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社会力量设立的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第五章 科学技术人员

第四十八条 科学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优厚待遇。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保障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为科学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

第五十一条 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法选择工作单位、竞聘相应的岗位,取得相应的职务或者职称。

第五十二条 科学技术人员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提供其岗位或者工作场所应有的职业健康卫生保护。

第五十三条 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人员、女性科学技术人员等在竞聘专业技术职务、参与科学技术评价、承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接受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发现、培养和使用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情况,应当作为评价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国家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聘用在国外工作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应当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外国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到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依法优先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

第五十五条 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

第五十七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为参与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作为对科学技术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职称、审批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的依据。

第五十八条 科学技术人员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权利。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按照章程在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咨询服务、加强科学技术人员自律和维护科学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九条 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

第六十条 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下列事项的投入:

(一)科学技术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

(二)基础研究;

(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

(五)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六)科学技术普及。

对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六十一条 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

第六十二条 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应当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项目承担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择优确定。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评审专家库,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和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

第六十三条 国家遵循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整合和设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基地。

国家鼓励设置综合性科学技术实验服务单位,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和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提供科学技术实验服务。

第六十四条 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共享、优化配置、综合集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原则,制定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规划,并开展对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工作。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技术文献、科学技术数据、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使用情况。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所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共享使用制度和使用情况,并根据使用制度安排使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保密的,依照其规定。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不得侵犯科学技术资源使用者的知识产权,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收费标准。管理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关系由双方约定。

第六十六条 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捐赠财产、设立科学技术基金,资助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科学技术普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依照有关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的规定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后,不履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技术资源共享使用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限制、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获得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或者有违法所得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追回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并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推荐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并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科学技术行政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依照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第七十四条 涉及国防科学技术的其他有关事项,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七十五条 本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总 则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第四篇:科学技术普及处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及配合各类科普活动开展。

2.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制订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及计划。

3.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

4.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及权利。

第五篇: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010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前 言

本指南依据《辽宁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凝炼成七大主题,29个专题及其支持重点。

本指南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者组织申报2010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对组织编制与实施计划,起指导和约束作用。

主题1.加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专题1.1推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重点支持:建立和完善一批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主要目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引导组建一批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重大战略产品或标准,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 1 持一批由省内外院所、大学与我省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一批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专题1.2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领域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含量高、技术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显著节能降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显示度;有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

主题2.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品开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专题2.1装备制造业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

重点支持: ——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结合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发高效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多轴联动高速龙门式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产品和数控系统,以及伺服电机等关键功能部件。

——IC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结合国家IC装备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发12英寸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匀胶显影设备、IC装备机械手等设备和产品。

——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解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技术、高速平衡控制技术、机器人联网技术、洁净自动化技术等 关键技术,开发面向汽车、电子、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新型焊接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重载搬运机器人、装配性移动机器人等新产品。

——新兴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开发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等风电装备及配套产品、百万千瓦核组泵等核电装备及配套产品,开发混合动力轿车、电动客车、高压共轨柴油机等系列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研发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技术、大型重载高速高精轴承关键技术、高性能高精度复杂机械零部件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装备及多场耦合中的关键计算力学及先进设计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大型零部件的精密铸造技术、大型装备优化设计技术、高效高精度复合加工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微型机械系统设计制造等,板坯连铸连轧机等大型冶金成套装备,百万吨/年乙烯用透平压缩机等大型石化成套装备,全断面掘进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核泵、超高压输变电、钻井平台等能源装备,船用柴油机曲轴和水轮机部件等大型基础件及关键零部件,液压件、阀、泵等通用装备基础元器件、用于回收工业余热资源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专题2.2新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板坯连铸连轧短流程工艺技术、减量化轧制技 3 术、以能源转换为基础的熔融还原技术、重点工程急需关键钢铁材料生产关键技术、钢铁废渣和废气的减量化、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以及精品钢材、钛合金、镁合金、大断面挤压铝型材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合金等项目。

专题2.3化工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化工过程强化关键技术、重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催化剂开发及制备技术、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能源化工与绿色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助剂、节能节水功能新材料关键技术研究、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农药创制工程关键技术、新型高效清洁安全化工生产新技术等;以及精细化学品新品种、无水印染技术及产品、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工程、多晶硅及高转化效率电池片、特种资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专题2.4信息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设备,新型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面向智能化装备的嵌入式软件,面向电子商务(港航)、矿山开采等行业应用软件,出口软件构件技术及应用,新型汽车电子应用技术及产品,智能交通系统,现代通讯技术及终端产品,数字音视频技术及产品等;CAE优化设计、流程工业MES系统、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网络协同制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等项目。

专题2.5 农业重大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主要粮油、果蔬、花卉、畜禽、林木、水产优新品种引进及选育;主要农作物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高效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研制;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高效旱作节水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和利用技术;灾害性气象预测预报及人工降雨技术;农业转基因技术;动物快繁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农业信息技术。

专题2.6 国际科技合作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支持:与欧洲、北美、澳洲、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针对我省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成果,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新产品;与国(境)外行业协会(团体)、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为发展重点产业服务的国际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国际成果转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园区);骨干企业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收购或兼并国(境)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国(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等。

主题3.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孵化器建设,促进区 5 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专题3.1推进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支持: 辽宁(阜新)液压产业基地、辽宁(抚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辽宁(万家)数字技术产业基地、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的建设。支持基地域内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测试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大产品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以及基地发展战略研究等项目。支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辽宁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锦州光伏产业基地、鞍山光电产业化基地、盘锦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基地、辽阳芳烃特色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引导产业基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

专题3.2推进高新区及相关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二次创业”,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推动高新区及新城区内孵化器建设,相关创新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专业孵化器等建设;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基地的相关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测试平台、共享资源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

主题4.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题4.1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特色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的成长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业服务类机构进行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技术集成、二次开发或技术营销后,实现技术转移的项目。

主题5.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专题5.1 实施“科技特派行动”

重点支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团,推动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

专题5.2 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产业技术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

专题5.3 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重点支持:保障粮食、菜蓝子安全生产的优良新品种与优 7 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应用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

专题5.4 新型农民培养

重点支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重点培养种养殖示范户带头人;农民科技经纪人示范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科技经纪人。

主题6.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专题6.1 重大新药创制(生物与医药领域)

重点支持: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测试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等创新平台、重大产品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以及基地发展战略研究等。重点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本完成临床试验或近期可产业化的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功能保健品及相关材料、医疗器械等新产品研发。

专题6.2 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 重点支持: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综合治污 8 与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综合保护和治理技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与开发等。支持重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建设。

专题6.3 人口与健康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 重点支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研究;高血压、肝炎、肝癌等农村多发疾病低成本综合防治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等规范化诊疗新技术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医诊疗技术的研究、疗效评价与推广。

专题6.4 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技术和装备、煤矿瓦斯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强地震机理与监测预报技术及危险源监控技术等。

专题6.5 科学技术普及

重点支持:面向全省青少年开展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省级科普基地建设,支持一批省级科普基地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科普能力;开展特色科普精品活动,支持科普媒介推广、科普图书、音像作品等科普作品创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开展全省科普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支持相关机构开展科普人才培训,扶持建设科普网站及开展全省科 9 普统计工作等项目。

专题6.6实验动物

重点支持: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及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实验动物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验动物检测技术平台。

主题7.进一步加强条件能力建设,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专题7.1 软科学研究

重点支持: 按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经济社会重大决策需求及我省科技中心工作任务,加快建设创新型辽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有限资源,在科技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重点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战略研究;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优势产业研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科技人才与对外开放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专题7.2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

专题7.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组建企业工程中心,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及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优势企业组建企业工程中心,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产业竞争力;创新意识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工程中心,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省重点行业、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中技术共性强且、水平领先、工程化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学研单位组建行业工程中心,加速行业技术进步和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支持相关项目。

专题7.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围绕科技文献、科研仪器设施、自然科技资源、行业检测和实验条件、专业技术等领域,组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我省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按新体制、新机制等多种方式,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专题7.5 促进科技中介发展

重点支持: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实力的各类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品质,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和创业人员的技能和职业化素质培养;促进科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发展;加速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科技中介网络平台建设等项目。专题7.6 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重点支持:以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独立法人机构或法人内设机构,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行业科技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的技术转移。专业服务类机构:进行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技术集成、二次开发或技术营销后,实现技术转移的服务;综合服务类机构:集成技术转移服务资源,为行业或区域的技术转移提供综合服务。

专题7.7 应用基础研究 ——博士启动基金

重点支持: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提出的符合本指南重点支持内容的科研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支持:围绕信息科学、先进装备、节能减排、新材料、医药卫生、公共安全、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重点领域,通过自主创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瓶颈性问题。

下载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

    **市**镇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建立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请示 **市残疾人联合会: 为进一步发展我镇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我镇残疾人联合会决定申请......

    第四届科学技术奖励暨科学技术普及大会主持词

    县第四届科学技术奖励暨科学技术普及 大会主持词 潘宏飞 (2010年5月13日) 同志们: 五月,是阳光明媚、芬芳迷人的季节。沐浴着五月的温暖阳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县第四届科学......

    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项目申报指南 一、一般项目 (一)科学技术普及研发项目类 科学技术普及研发项目重点支持科普图书、科普资源包开发、流动科普展、科普新媒体开......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年2010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年—2010年) 一、综述 (一)编制行动纲要的目的与意义 1.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总结(大全五篇)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在上级政府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讲稿(合集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讲稿 主讲人:葛艳丽 2017年6月5日 2002年6月29日, 《科普法》颁布并实施。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科普法》的颁布是我国科普发展史上的......

    海南科学技术普及专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海南省科学技术普及专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级科普专项项目(任务)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科普专项项目(任务)使用效益,促进我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

    辽宁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1-09 【生效日期】2005-1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粮食局 辽宁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