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0: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

第一篇: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按照《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与科学技术部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共同印发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深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不断完善科普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了国土资源行业特点和特色资源,普及了国土资源知识,增强了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有效服务和支撑了国土资源事业可持续发展。

科普工作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注入发展新动能,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公众对国土资源科普需求日益增长。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公众国土资源科学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公众对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科普产品的内容、形式和趣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资源国情,凝聚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共识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科普能力,构建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是国土资源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亟待加强。尽管“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丰富的国土资源科普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新传播方式的应用不足;科普基地建设、发展不均衡;科研实验机构开放日制度尚不健全;高层次科普人才紧缺;经费投入渠道不顺畅,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突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特点,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提高科普工作效果,以逐步提高全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为主线,完善和发展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科普事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青少年、农民、社区居民、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加均衡,示范效应更加显著;国土资源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成为常态;国土资源品牌科普活动更具影响力;国土资源科普人才队伍得到加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科普作品层出不穷,科普作品奖励激励制度更加完善;国土资源科普产业交流平台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科普产品和服务更加市场化和产业化。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重点人群国土资源科学素质

1.引导青少年学习国土资源科学知识。加强与教育部门

合作,将国土资源科学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教材和教学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大中小学科普合作,共同开展国土资源知识竞赛、地学夏令营等活动。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科普场馆的展览资源与专家资源,通过向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开展李四光少年儿童科技奖评选、少年儿童地质勘探队、国土资源科普大讲堂、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手拉手等活动,吸引和激发青少年学习国土资源科学知识的兴趣。

进一步推进中国大学生地学科普联盟工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校际交流、高端地学人才论坛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2.面向农民需求开展科普活动。与中国科协、农业部共同开展“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将耕地保护、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知识纳入题库,提升农民保护耕地和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意识。

发挥科研单位、学会协会和科普基地作用,开展科普列车行、科普大篷车、科普巡展等形式多样的“科普下乡”活动。结合农村实际拍摄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情景剧、地质灾害防治科教片及国土资源惠民政策专题片。

3.培养社区居民节约利用资源意识。鼓励学会协会、科普基地等单位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保护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约、集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实践。

4.开展公务员国土资源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围绕学习型机关建设、国土资源大讲堂、国土资源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县(市)、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培训等工作,普及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新理念新技术,宣传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科技创新“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

(二)广泛开展系列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1.做好重点领域科普活动。围绕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认知度,为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格局,提升国土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2.打造国土资源品牌科普活动。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平台,创新形式,扩大影响,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国土资源品牌科普活动。

(三)深入推进国土资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1.继续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工作。新建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优化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结构。均衡科技场馆类、资源保护类、科研实验类三类型的科普基地发展。平衡土地、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与灾害各领域的科普基地发展,注重土地领域及综合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探索建设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示范作用。完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完善科普基地网站,展示、共享优质科普资源。开展专业培训、研讨和比赛,推广先进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提升科普基地科普能力。

3.推动国土资源科学场所开展科普工作。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地质资料馆等具有科普资源和条件的场所要科研与科普并重,建立“科普开放日”制度,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5天,并举办科普讲座、现场参观、科学实验演示、专题展览等科普活动,突出社会效益。

4.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资源保护类科普基地作用。鼓励资源保护类科普基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完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科学解说和标识标牌,增建扩建科普场所,充实科普内容,举办科普讲座;加强对导游的培训,提升导游科学素质,通过导游讲解传播科学知识。

(四)强化国土资源科普人才培养

1.加强国土资源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加大对国土资源专业科普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科普水平。举办国土资源科普讲解大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提升国土资源科普讲解水平。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立“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培育国土资源科普创作和产品研发示范团队。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

2.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志愿者队伍作用。推动“李四光中队

讲师团”等国土资源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大学生国土资源科普志愿者队伍。使大学生成为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宣传国土资源国情的有生力量。

3.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使者”制度。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土资源科普场所承担义务讲解工作,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宣传。加强对国土资源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五)大力提高国土资源科普创作传播能力

1.繁荣国土资源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国土资源原创科普作品。鼓励开展电影、动漫、微视频、游戏等形式新颖的国土资源科普作品创作。探索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手段创作、制作国土资源科普作品。开展国土资源优秀科普作品、微视频评选、推介活动,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中加大对科普作品的奖励力度,增加奖励数量,提升奖励级别。

2.强化国土资源科普传播协作。整合、建设好现有科普传播平台,切实发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科普网站、数字地质博物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传播资源的宣传作用。加强与知名科普网站、栏目及核心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效果。

3.创新国土资源科普传播方式。推动报刊、杂志、图书、展览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移动APP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在内的多渠道

全媒体传播,满足公众对国土资源科普信息的需求。

(六)大力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科普结合 1.推动国土资源科研成果科普化。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创新计划和地质调查计划、土地整治工程等重大工作性计划(工程)时,要明确各项目提交科普化成果,如发表科普文章,编写公众版研究报告等。梳理总结具有转化应用前景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编制《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系列丛书》。

2.发挥科研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围绕“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开展科研人员与公众对话,通过开放论坛、科学沙龙和展览展示等形式,创造更多科研人员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塑造国土资源科研人员良好形象。

(七)积极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产业发展

1.促进国土资源科普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国土资源科普展览、图书、影视、旅游等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产品创新联盟,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科普机构、企业等提高国土资源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参与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宣传落实国家鼓励科普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2.促进创业与科普的结合。推动国土资源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创新创业者开展科普服务。鼓励国土资源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孵化器的科普活动并创作科普作品,支持创客参与国土资源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广。

结合国土资源重大科普活动,加强国土资源创新创业代表性人物和事迹的宣传。

(八)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科普统计等基础工作 1.做好科普统计工作。科普统计是客观反映科普工作状况的重要途径,是经国家统计部门批准的年度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重视科普统计工作调查表,如实反映科普基本情况。

2.制定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基准及评价体系。结合全国公民素质基准调查等工作,开展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基准及评价体系研究和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调查评估,为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普工作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科技主管部门的合作,整合科普资源,联合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工作。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技领导小组、国土资源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基金会、科研院所、有关事业单位等的主体作用,显著提升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在国土资源科普事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完善科普工作机制

探索科普联动机制。加强与环境保护、旅游等部门以及科学技术协会等组织的合作联动,共同开展重大科普活动。积极探索,联合多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同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巡展。

完善科普考核和激励机制。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事业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和考评体系。通过指定期刊或报纸发表的科普文章,在考核评估时与在学术性期刊发表的专业论文同等对待。对学会、协会、基金会建立相应的科普激励机制,对科普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扬。

(三)加强科普对外交流合作

支持科研院所、科普基地加强与境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实施科普项目,创作高水平科普作品。支持优秀科普工作人员到境外相关机构培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能力。

(四)建立科普经费投入渠道

加大科普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科普经费纳入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预算,积极支持科普基地建设、科普活动支出、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人才培养、重点科普项目、科普基础工作等,引导和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用好国家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国土资源科普事业,营造鼓励企业、个人投入国土资源科普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年2010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年—2010年)

一、综述

(一)编制行动纲要的目的与意义

1.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和环境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解决我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科学素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2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国家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资源意识和资源利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我国资源保护的科学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的效益,并使科学、文明、先进的资源利用和保护行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才能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国土资源科普对于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国土资源工作自身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众对资源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意识还比较弱,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水平还不高,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不足。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国土资源科学素养和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既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

1.4编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目的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法律规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发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影响国土资源科普的突出问题,为推动全社会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打好基础。

(二)国土资源科普的现状与问题

1.5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根据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381号),初步制定了一些科普工作规定,促进、规范了国土资源的科普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科普工作也比较重视,组织举办了“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参加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科普活动,出版了科普读物。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6从事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科普传统,老一辈地学先驱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树立了典范。国土资源系统的一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积极进行科普宣传,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影响。目前全国已形成近千人的国土资源科普专兼职队伍,也有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工作者,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基础。

1.7我国已形成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末,全国共建成了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级地质类博物(陈列)馆70多个,展出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类地质标本46.1万件,年观众量约200万人次。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85处,其中8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研院所拥有各类实验室近百个。此外,还建有一批地质图书馆(室),“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等国际知名的地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

1.8随着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对外交流的发展,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与国外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也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

1.9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科普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现代科普理念;科普展示内容老化,形式陈旧;经常性科普活动不足,深度和广度不够;高水平科普人才不足,创作与策划专门人才匮乏;大部分科普基础设施老化,开放能力严重下降;科研单位重科研、轻科普,专业知识强、科普能力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土资源科普经费十分短缺,科普制度不健全,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2.1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框架,推出一批优秀的科普基地,形成一支过硬的科普专兼职队伍,创作一批科普精品,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品牌,完善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科普投入、运行机制,使地球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科学文明的资源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节约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进一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2具体任务是: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经常性科普宣传工作。使科普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得到扎实开展,在社会各界得到响应。“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活动成为国内知名科普品牌,每年推出国土资源科普书刊、影视精品,建成各级国土资源科普网站。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到2010年,培养高层次的国土资源科普带头人10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普骨干100人。培养国土资源职业科普作家、科普记者和科普专栏作家。

充分发挥、整合现有基地和科研设施优势,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立一批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出10个国家级科普基地。

逐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普经费投入。到2010年,力争全国各地国土资源科普经费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科普工作。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科普工作考核制度,科普监督检查制度。形成科技成果科普化、科研单位科普开放日机制,建立健全科普激励、科普报告会和科普社会联系等制度。

加大科普宣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国外考察与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科普水平。

(二)编制行动纲要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2.3编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等。

2.4编制行动纲要的原则是:

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适应世界科普事业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提高能力,发挥整体功能。大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国土资源科普工作;

突出重点,落实资源国策。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节约和保护国土资源的水平;

讲求实效,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统筹安排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分步实施。

2.5行动纲要所指的国土资源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围绕“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面向青少年普及地球系统科学知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培养探索大自然的精神的活动;面向公众倡导集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实践,推广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方法与技术,普及保护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的活动;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弘扬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普及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新技术,以及宣传、推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的活动。

2.6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负责《纲要》在全国实施的组织、协调;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协助《纲要》在本地区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纲要》的实施要充分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与各级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单位密切配合,争取公众的广泛参与。

2.7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将依据《纲要》制定国土资源科普计划,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区、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国土资源科普计划在本地的实施,组织协调本地的科普活动。地(市)、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市)、县(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落实到人。

三、国土资源科普行动

(一)加强大众科普行动

3.1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品牌。以“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科普活动为基础,不断丰富科普内容,更新思路,创新形式,努力将其办成在国际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科普品牌;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提高质量,继续办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3.2推出国土资源科普精品。围绕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主题,大力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加强科普创作,促进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做好选题计划和组织工作,每年出版2~3部质量好、影响大、制作精、品味高的自创科普图书和影视作品。定期举办优秀科普作品的评选和展示。

3.3加强国土资源科技新成果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发布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举办展览、发布会和发放光盘、资料等形式,通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

3.4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的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国土资源科普网站。办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的科普专栏,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国土资源系列科普。创造条件在中央及省、市级新闻媒体上,进行国土资源科技新成果的科普宣传。指导和规范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的国土资源科普公益广告宣传。

(二)培养科普人才行动

3.5将科普人才培养纳入国土资源创新人才工程计划,每年安排1-2个名额。

3.6将科普基础性研究纳入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科技工作计划,培养高层次的科普人才。

3.7将科普基础性研究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培养当地的国土资源科普人才。

3.8将科研、生产与科普有机结合,在科研、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造就科普人才。

3.9有计划地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者进行培训,组织科普人员学习、考察和交流,加强对地质公园导游队伍的地球科学培训。

(三)优化基地建设行动

3.10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组织领导。科学技术部和国土资源部负责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认证、检查工作,每年优选2~3个基地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抓好本地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国土资源系统各级事业单位应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科研进行科普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科普功能,逐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等场地设施,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搭建高水准的平台。

3.11国家级地质公园应按规划建好科普展(馆)室,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广泛普及地学知识。各风景名胜区都应根据本地情况,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宣传。

3.12地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要认真规划,精心设计,结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把野外科研教学现场建成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3.13国土资源工作各类实验示范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科学规律,推广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

(四)增加科普投入行动

3.14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每年投入一定的科普经费用于支持重点科普项目和引导、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3.15保证地方科普投入。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安排适当经费用于支持公益性的科普工作。

3.16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国土资源科普事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市场机制运营科普事业。依法保护科普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7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构和组织、企业和个人,对国土资源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捐赠。对捐赠者给予广泛宣传、表彰。

(五)强化制度建设行动

3.18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统一组织、协调下,建立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牵头,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和组织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制定加强国土资源科普的重大政策,协调各单位、各部门间的重大科普活动,促进全社会支持并参与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3.19建立科普工作考核制度。将科普工作目标纳入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规划,列入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严格考核。

3.20建立科普监督检查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通过对科普成果、制度执行等审核,监督检查各单位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情况。

3.21建立科普开放日制度。国土资源系统的各科研院所、有关事业单位,每年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每年至少向公众开放六次,广泛普及国土资源科技成就和科学思想。

3.22建立科技成果科普化制度。国家投资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成果,除不宜公开者外,必须将成果科普化,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发布。

3.23建立科学报告会制度。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市、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每年至少举办2次高水平的科学报告会,并将报告会资料下发。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应的活动。

3.24建立科普激励制度。国土资源部每年对科普工作购玫牡ノ缓透鋈擞枰员碚煤徒崩9磷试纯萍冀敝猩枇⒖破战毕睿杂判憧破沾醋饔枰员碚煤徒崩6钥破站肥凳┖蟛怪?br>

3.25建立科普社会联系制度。国土资源系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事业单位都要联系共建一所中、小学,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与社区政府组织体系相配合,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等。重视广大农村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每年组织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科学技术知识下乡活动。

(六)加强国际合作行动

3.26推动国土资源科普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加强科研院所、博物馆、大专院校的国际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普项目。

3.27每年组织一次国土资源系统科普工作的国际交流与考察培训,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28组织参加国际重大的科普活动。

3.29与国外合作开展地学类科普夏令营活动。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2年6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称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第三条 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 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六条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第七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第八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九条 国家支持和促进科普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第十一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二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三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

第十五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第十六条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八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

第二十条 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第二十一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二条 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所辖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常年向公众开放,对青少年实行优惠,并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予以补贴,使其正常运行。

尚无条件建立科普场馆的地方,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并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

第二十五条 国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

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

第二十八条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擅自将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改为他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扰乱科普场馆秩序或者毁损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八十二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7年12月29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

第三章 企业技术进步

第四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五章 科学技术人员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条 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四条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当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

第五条 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六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

国家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

国家加强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技术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第七条 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

企业事业组织和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第八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

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应当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

第九条 国家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制定产业、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第十条 国务院领导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一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家科学技术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设立及相互衔接,协调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配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整合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等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国家完善科学技术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

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人员、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依法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对科学技术进步给予奖励。第二章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

第十六条 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基金,资助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十七条 从事下列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用品;

(三)为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重大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或者零部件;

(四)法律、国家有关规定规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活动。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为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第十九条 国家遵循科学技术活动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超前部署和发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有权依法自主选择课题,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第二十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项目承担者应当依法实施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就实施和保护情况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报告;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国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因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首先在境内使用。

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独占实施的,应当经项目管理机构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对批准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可以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给予引导和扶持,使其形成特色和优势,发挥集聚效应。

第二十五条 对境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

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应当运用招标方式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或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

第二十六条 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设计、制造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

第二十七条 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从事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十八条 国家实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学技术秘密。

国家实行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出境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第三章 企业技术进步

第三十条 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计划,应当体现产业发展的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对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应当鼓励企业联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共同实施。

第三十二条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下列活动:

(一)设立内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二)同其他企业或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或者以委托等方式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三)培养、吸引和使用科学技术人员;

(四)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五)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六)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设立向公众开放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自主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列支并加计扣除,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可以加速折旧。

第三十四条 国家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基金,为企业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贷款提供贴息、担保。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国家鼓励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十五条 国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

国家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对企业的创业发展给予支持。

第三十六条 下列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业;

(二)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关的其他企业。

第三十七条 国家对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给予支持。

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第三十八条 国家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

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十九条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应当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的范围。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产业、财政、能源、环境保护等政策,引导、促使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停止生产技术落后的产品。

第四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四十一条 国家统筹规划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布局,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第四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依法独立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也可以与中国境内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联合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优化配置,防止重复设置;对重复设置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予以整合。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可以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依法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组织或者参加学术活动;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向和项目,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及合理流动等内部管理事务;

(三)与其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四)获得社会捐赠和资助;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四条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为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第四十五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实行院长或者所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制度,并吸收外部专家参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院长或者所长的聘用引入竞争机制。

第四十六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科学技术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十七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社会力量设立的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第五章 科学技术人员

第四十八条 科学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优厚待遇。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保障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为科学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

第五十一条 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法选择工作单位、竞聘相应的岗位,取得相应的职务或者职称。

第五十二条 科学技术人员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提供其岗位或者工作场所应有的职业健康卫生保护。

第五十三条 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人员、女性科学技术人员等在竞聘专业技术职务、参与科学技术评价、承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接受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发现、培养和使用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情况,应当作为评价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国家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聘用在国外工作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应当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外国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到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依法优先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

第五十五条 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

第五十七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为参与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作为对科学技术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职称、审批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的依据。

第五十八条 科学技术人员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权利。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按照章程在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咨询服务、加强科学技术人员自律和维护科学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九条 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

第六十条 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下列事项的投入:

(一)科学技术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

(二)基础研究;

(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

(五)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六)科学技术普及。

对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六十一条 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

第六十二条 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应当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项目承担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择优确定。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评审专家库,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和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

第六十三条 国家遵循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整合和设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基地。

国家鼓励设置综合性科学技术实验服务单位,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和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提供科学技术实验服务。

第六十四条 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共享、优化配置、综合集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原则,制定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规划,并开展对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工作。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技术文献、科学技术数据、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使用情况。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所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共享使用制度和使用情况,并根据使用制度安排使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保密的,依照其规定。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不得侵犯科学技术资源使用者的知识产权,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收费标准。管理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关系由双方约定。

第六十六条 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捐赠财产、设立科学技术基金,资助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科学技术普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依照有关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的规定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后,不履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技术资源共享使用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限制、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获得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或者有违法所得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追回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并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推荐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并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科学技术行政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依照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第七十四条 涉及国防科学技术的其他有关事项,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七十五条 本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总 则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第四篇: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辽宁省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认定申报表

基地名称:

主管单位: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制

第五篇:科学技术普及处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及配合各类科普活动开展。

2.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制订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及计划。

3.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

4.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及权利。

下载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定稿)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主要成效 1 第二节 形势和要求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0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讲稿(合集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讲稿 主讲人:葛艳丽 2017年6月5日 2002年6月29日, 《科普法》颁布并实施。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科普法》的颁布是我国科普发展史上的......

    海南科学技术普及专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海南省科学技术普及专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级科普专项项目(任务)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科普专项项目(任务)使用效益,促进我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总结(大全五篇)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在上级政府和......

    普及十五年实施方案

    和平中学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 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实......

    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项目申报指南 一、一般项目 (一)科学技术普及研发项目类 科学技术普及研发项目重点支持科普图书、科普资源包开发、流动科普展、科普新媒体开......

    第四届科学技术奖励暨科学技术普及大会主持词

    县第四届科学技术奖励暨科学技术普及 大会主持词 潘宏飞 (2010年5月13日) 同志们: 五月,是阳光明媚、芬芳迷人的季节。沐浴着五月的温暖阳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县第四届科学......

    2005年度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项目

    2005年度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项目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一等奖(公布15项) 序号 项目名称 1 石家庄城市数字房产测量工程 2 双翼弧平式长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