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同寻常 赖斯成长回忆录》读后感
《非同寻常 赖斯成长回忆录》读后感
王轶楠
读完这本书,便觉得康多莉扎赖斯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女性。
赖斯家人相信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的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赖斯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十分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赖斯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和无穷的智慧证明了黑人比白人更棒。他是黑人中最耀眼的珍珠。
赖斯的父亲是一位长老会牧师和教育家,热爱体育和政治。母亲是一名教师,培养他对钢琴的热情,带他进入了高雅艺术的世界。父母使赖斯懂得了困境中信念的力量,懂得了回报社会。所以赖斯在本书最后写道:他们一直在我身边。过去和现在,我都能感觉到他们无条件的,深深的唉。感谢神赐予我如此平凡而又如此伟大的父母。这句话中赖斯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浓浓的爱意。
在这本书中,那些平凡而又让人容易接受的文字,似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位美国国务卿所著的,他想一位平和的邻家女孩,对好朋友诉说着童年的点点滴滴。
从赖斯的出生到她求学再到赖斯提出要学钢琴等一系列的平凡或重大的生活中的事情。这些事情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也是赖斯家庭中的一员,仿佛我也把她所经历的事都经历了一遍。对于赖斯的事迹,给了我莫大的感动以及力量。我想我会把这些感悟作为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的。
我哼喜欢这本书里的一段话:任何可以称得上是教育机会的事情,约翰和安吉丽娜都要去试一试――或者说让我去试一试。他们相信,教育是一副盔甲,可以帮我抵御一切,甚至可以抵御伯明翰乃至整个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我的父母认为,如果你比他们优秀一倍,“他们”也许还是不喜欢你,但“他们”必须尊重你……无助地做环境的牺牲品是最糟糕的事情。我的父母一心要摆脱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用说,他们更希望我避免那种结局。这段话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包含着父母对赖斯的爱,也写了美国社会那时成风的种族歧视。可想而知,赖斯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黑暗的,但她硬是在黑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一部自传,它是一本凝聚着智慧与爱的结晶。感谢《非同寻常 赖斯成长回忆录》,也感谢赖斯,让我看清了我的未来!
第二篇:赖斯国际五一-
赖斯国际五一“疯狂”体验月 为了回馈新老客户,赖斯国际盲人按摩特举办五一“疯狂”体验月活动。凡是在活动期间内到赖斯国际中心消费的客户,四环内赖斯国际专车可以免费接送,同时可以参与店内抽奖活动,每日免费体验名额2人,同时会有2折扣消费、3折扣消费、5折扣消费、美甲体验卡等。
活动时间:5月1日——5月31日
活动范围:北京市区四环内(五环外可电话咨询另行协调)优惠项目:赖斯国际盲人按摩连锁机构将在公司前台设置彩色气球挂环,气球内放置“免费体验”、“2折”、“3折”、“5折”、“美甲折卡”等,消费结束的客人可以在付账前扎破气球,获得相应的活动奖品,如扎破气球后获得的是免费体验一次,那么本次消费可以不用付款。
赖斯国际按摩咨询热线:010-59793602
赖斯国际按摩地址:北京市工体北路8号三里屯SOHO3号商铺3-302
第三篇:赖斯八倍努力
赖斯“八倍努力”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其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二十年的时间,她就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外交官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简明扼要地说,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劳”。
赖斯小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伯明翰,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倍感羞辱,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身一字一顿地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房子的主人!赖斯的父母很赞赏她的志向,就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改善黑人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双倍的劲头往前冲,或许能赶上白人的一半;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才得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愿意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在白人前头。
为了能“赶在白人前头”,她数十年如一日,以超过白人“八倍的辛劳”发奋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她除母语外,还精通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她考进丹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她曾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此外,她还精心学习了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礼仪,白人能做到的她要做到,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天道酬勤,她终于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有耕耘就有收获,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无须怨天尤人,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付出了“八倍的努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这样几句话送给同学们:
1、告诉自己,只要你坚持了,你就还有成功的机会,但一旦你放弃了,等待你的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2、中考不只关注单科,强调的是综合实力或者说是总分的高低,所以应该特别注重自己的整体实力和全面素质的发展,重视自己相对弱势的学科。
3、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比那些应付了事、偷工减料的同学,成绩进步的快,也最终能在中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4、坚信一个理念——不必每一分钟都要学,但学的每一分钟都必须有效
第四篇:《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宋骁
(2011年2月12日)
近来读了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颇有感想。
张震将军虽然官至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军衔,但始终都以一名老兵自称,非常的谦卑,并称自己从参加红军那天起,直到退休的六七十年间,只做了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只是尽了一名党员的责任。纵观将军的一生,经历了部队、机关、院校、战区、总部、军委等40多个岗位,这样的一生就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努力奋斗的一生。将军的回忆录里时不时地夹杂着对战友们的回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非常感激。战争年代,上级、同级、下级,很多战友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战友在眼前倒下,有的就牺牲在身边,连血都溅在衣服上。可想而知,今日之和平建设环境真是来之不易。
为了革命,九死一生。将军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靠做蔑工维持家庭生活,母亲为农家妇女。由于父母的疼爱,虽然家庭困难,但仍然坚持供孩子读书。朴素的阶级感情,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促使着将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平江起义后,毅然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一颗子弹从右眼角打进,从后侧穿出,差一点就“革命到底”,负伤当晚由于下雨,天黑路滑,没有赶到野战医院,幸运地躲过了当晚敌人对医院伤病员的屠杀。第五次反围剿时,右臂中弹负伤,疟疾发作,被送入后方医院治疗,黄克诚将军来医院看望伤员时,将伤口还在化脓的张震将军带出医院,赶上部队,从而才走上了长征路。长征过完湘江第一道封锁线后,将军疟疾发作,每天高烧,是战友们将他抬着过了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翻越雪上时,吐过几次血,解放后有条件检查时才发现是肺病。过草地时,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缺水缺粮,很多战友牺牲了,后续部队无需要向导,沿着一具又一具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边的部队,到达宿营地,这是何等的惨烈。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转战华东,都是血与火的历练。
为了国防,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调任军委作战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任军事学院,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调任总后勤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1992年,78岁,已近杖朝之年的张震将军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白发皓首,伏枥老骥,壮心不已,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将军卸任后留下的诚挚的祝愿,也是将军一生革命的写照,“解甲归田”,六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人的流血、牺牲和奋斗,换来的是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将军还是一个孝子。1938年将军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假回匆匆回家见了母亲一面,自此之后,杳无音讯,生死不知。新中国成立后,将军到处寻找母亲下落,结果母亲已沦为乞丐,讨饭为生,精神有些失常。这一别十余载,战乱之中,流离失所,母子再次相见,将军泪如雨下。母子重逢之后,将军接到家乡来信,说相见的母亲是自己的养母,还有一个生母,也生活在长寿街上,年过八十,已是风前残烛,老人但愿一睹将军容颜,则九泉无恨。经当家乡政府确认,将军当年为领养。将军担心养母难以接受,回乡背着养母去见了生母,此后,对两个母亲的生活同样关心。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不能照顾母亲,将军时常慰藉自己,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成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战,为了天下的母亲而战。
第五篇: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主要是写了作者郭衣洞(原名郭定生、笔名柏杨)的坎坷的一生。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用了郭衣洞这个名字)。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现在我浅谈一下对此书的一些感受,总的来说,柏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而柏杨先生正是时代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体会?以下我会和大家一起分析。首先是时代背景,柏杨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凌乱的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自家人打自家人。而柏杨先生也从东北迁到台湾,台湾是什么地方,是蒋中正还统治着的地方,他不许那里的人有半点与共匪(共产党)沾边,共匪是一个大忌讳,里面还有一个描写就是“国民党也发现,有个像共产党这样的敌人真好,对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只要把共产党帽子往他头上一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立即铲除。”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台湾,存在着暴政,有权利的人只要看谁不顺眼就把共匪的高帽往上一戴,就可以把其铲除。在这样敏感的地方敏感的年代,只有顺从才可以得到生存。
其次是柏杨先生的性格,有句话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有学识的人都只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有怒而不敢言,怕说错话,哪怕是一个字都会惹来一生馊。但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而柏杨先生就是因为坚信自己,希望把自己希望传递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送给每一个沉默中的人,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传递。从小柏杨先生就是一个有着正义有着志气的青年,因为不满老师的做法公然地当着老师的做出反抗,正面发生了冲突,想要维护大家的放假权利,之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那时候还没有言论自由,哪像现在这个时代,学生觉得学校不公平就可以像学校反映、打个电话给今日关注来关注关注这个问题或者是直接向教育厅反映。在当时那个年代冒犯老师只能来一句“郭定生冒犯师长,开除学籍”,就因为这样,柏杨以后的路就难走了很多。到长大了之后发现处处碰壁,从而知道了文凭的重要性,故先生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得到一个文凭,从而启用了假证进入大学,但好景不长,纸始终没有包得住火,假证事件败露,被永远开除学籍。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先生有着一种勇于与现实做抗争,勇于冒险的精神。这些性格让先生的道路走的倍感辛苦。
最后,我综合了一下时代背景和先生的性格得出的结论就是柏杨先生只能是时代的受害者。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年代,如果低着头不理世间的任何不公,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或许先生的一生就会重写,没准就是和媳妇孩子一起幸福地过一辈子。但柏杨先生偏偏就不是这种能活在虚伪下的人,他要做一个讲真话的人,但在那个时候讲真话是要惹祸的,先生本来就是有着让人捉住的把柄(曾被共产党捉过,后来被放了在),由着自己的正义与愤慨,讽刺当时的暴政,从而沦落成为了一名政治犯,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里唯一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是,在坐牢的这段时间,妻子明华很快就要和柏杨离婚,这件事对先生的打击很大(几次想要自杀)。这是时代的错,批判当世,唤醒人们从而落得个十年牢狱之苦,先生您苦了。
《柏杨回忆录》里从头到尾都是写了柏杨跌宕起伏的一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一种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催泪电视剧,虽然结局是好的(先生的作品得到了承认,蒋纬国也代替蒋经国向先生致歉)但过程真的是让人揪心不已,文字狱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扼杀了多少好的作品。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敬佩柏杨先生,即使在这十年的牢狱里,他都能坚持写作,想尽各种方法把作品从牢里带出来,这是一笔很珍贵的财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会像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想想先生的十年牢狱,再回看一下自己面临的困难,就会立马充满斗志,因为这根本不算什么,虽然我不会像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伟人,但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做人只要做到尽力,问心无愧就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