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

时间:2019-05-15 12: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

第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隐忧及帮扶对策探析

王莲花

(人文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202008051)

摘要: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尤其近年来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贫困生所占在校生比例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己成为高校各级领导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爱贫困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摆脱生活困难,走出心里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旋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在众多贫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学习紧张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某高校曾对贫困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贫困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性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低于男生,文科生低于理工科学生,城市贫困生低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以上测试表明,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学习的压力,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闭症,在人际交往中,贫困大学生明显表示出自我封闭、自卑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的拮据与寒酸的外表让同学看不起,往往找理由拒绝采取躲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贫困大学生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常常认为别人在暗中议论自己,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理智不能很好的集中,逃课厌学,对生活,对未来没有目标,自我放弃,依赖心理强,有的把困难作为借口,依赖“贫困”一味向学校社会伸手,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有的思想偏激,以贫困生为耻,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饱受人间的困苦,他们有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受到周围世俗的伤害,遭到嘲弄和轻视,这往往使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或未受过教育,根本上谈不上科学教育孩子,对小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一点小事而对孩子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少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易产生抑郁,孤独,自闭,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

(二)经济困难的影响

经济贫困己经成为贫困大学生最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校期间首先要解决的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们有的在食堂吃饭也要精打细算,有的为了省钱常常早餐不吃,一天只吃二餐,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连吃饭穿衣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是这种生活状况也是靠父母节衣缩食甚至借款才得以供其读大学。可见经济上的窘迫,生活上的压力成为不少贫困大学生内心难心消解的沉重负担。

在校期间,他们有的刻苦读书,希望拿到更多的奖学金,有的则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在社会上打工挣钱,希望能为自己摆脱或缓解经济上的压力。然而这种打工往往以耽误学业为代价,因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要挣钱维持生活的矛盾中,长此以往,很难解除心里这种尖锐的矛盾。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生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时常过分自尊,精神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十分敏感,不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易受到伤害。部分贫困生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稍受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不合群,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

(三)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的影响

心理素质不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问题,经济贫困只能成为引起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外因,而外因是必须通过内因才

能起作用,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许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偏低,心理惆怅,焦虑,惟恐不能完成学业,自卑感强。而另一方面,少数贫困生又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自傲粉饰的矛盾心理。这些行为,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心理素质不高而造成的。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社会各界提倡素质教育,提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各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抑,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虽然高校在政治思想方面一般都做得比较深,但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方面,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得还不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大多都是由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在过去许多高校竟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欣慰的是,近年来,高校已逐步重视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措施,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受此消极因素影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往往给贫困生造成负面影响。如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襄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在大学生中,尤其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大学生的寒酸。这样往往造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高校其它教育工作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做出很大努力,本人仅就高校的几点做出论述。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社会的过渡场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受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倡导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助友爱文明健康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心贫困大学生,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与他们的心灵沟通,给他们一块倾诉心声的园地。及时排除他们思想情感方面的障碍,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友爱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原本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二)建立健全资助大学生体系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高校为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资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奖、贷、补、助、免”的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机制,但是受资助贫困生范围和人数都极其有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既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三方面受益。贫困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生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国家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得以实现。其次,要大力推出经济资助的方式的创新工作以满足贫困生的主要需求,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筹资金,特别是发动社会人群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助学基金,一方面奖励在某一或某几方面做得优异的贫困生,另一方面以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一部分贫困生,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资奖励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机制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常遇到困难与挫折,由于受挫造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心理障碍与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帮扶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贫困生受到的心理伤害。首先,设立校内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为学生服务。其次,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新入学贫困大学生,编制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或不可挽回的后果。第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心理帮扶。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如何调节心情,舒缓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逐步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应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课题,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启发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认识到家庭贫困虽然给自己带来困难,但更能让其激发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思想理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革命先烈事迹教育,让其走出狭隘的心理,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7-21(4)

[2]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3]胡健稳,杨静.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9-5

[4]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9-33(5)

[5]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健全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他们高尚的心理情操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攻关的课题。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着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高校收费标准不断攀高。目前,一般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在4000元左右,民办高校和对外合作办学高校则高达10000元左右,加上每学年数千元的生活费、住宿费、资料费等各项开支,一名大学生每年的支出就达15000元~20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老、弱、残障、病家庭及边穷地区更是难以筹措这笔巨款。于是,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25%。调查中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罹患各种心理疾病;60%贫困生感到受助羞愧难当;22.5%贫困生感到很自卑;约40%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悲观观点。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初步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准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处在温饱线以下,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娱乐费用而更多地选择自闭。可以说,他们是校园内特殊的弱势群体。

贫困大学生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既影响贫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也不利于高校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和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因此,较为准确地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总观高校贫困生,一方面他们具有自尊、积极进取、意志顽强等积极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卑、焦虑、敏感、不善交流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深有体会。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发展,是他们成才的阻力,必须加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一)强烈的自卑

过度的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经济上的拮据,和其他同学在物质生活上的反差,使很多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轻视自己,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生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往往不高,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这样就极容易使他们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或加重自卑心理。

(二)过度的自尊和掩饰心理

贫困生的自卑往往正是与其较强的的自尊相碰撞而产生的。贫困生能在较差的物质保障下考入大学,他们往往都有着比较强的成就动机,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自尊心较强。不过,这种自尊往往很脆弱,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而否定自己,从而走向自卑的一面。伴随着这种自卑,往往又会产生过度的自尊,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卑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自尊心过强,往往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年轻的心会因贫穷而变得更加敏感,许多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三)过度的敏感导致人际交往不良

自卑的人常常又是非常的敏感。贫困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此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显然,这种敏感的心理特征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

张。

人际关系不良是很多贫困生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导致贫困生这一问题出现的,除了过于敏感的心理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自卑,贫困生交往的主动性一般比较差,往往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敢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其次,部分贫困生往往是不善交流,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欠缺,不知道如何很好的与人交往。最后,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的很多交往活动,比如社团、郊游等等,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对于囊中羞涩的贫困生来说,往往是知难而退,从而错过一些提高交往能力的机会。

(四)较大的压力与焦虑

贫困生多来自落后的山区、农村或多子女家庭,有些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有天灾人祸的家庭,几乎都无法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们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的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勤工助学的机会,这些都会使贫困生身心疲惫,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社会的困惑、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使他们往往是痛不堪言。加上外出打工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使他们在家境优越、多才多艺的同学面前失去了很多优势。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强烈的焦虑、自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依赖心理严重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能够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人生历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自理能力较强,遇到困难时也能独立地去解决和处理。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地依附性,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有的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学校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的新生开设“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如我学校的学期奖学金实行一年两次,比例可以达到23%并且分成了四个等级和单项奖学金。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工作,我校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黄河科技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把这些政策落实到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身上,使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我校在图书馆、园林处、学生处、后勤集团等都设立岗位,帮助贫困生勤工俭学工作,完善相关的保障体制;在助困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有偿,引导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立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应该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现实,要敢于面对它,承认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贫困,家庭贫困绝对不是什么耻辱。更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现实抱负的信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必须要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贫更能锻炼人,贫困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直面人生,树立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教其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进取,提高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教育贫困生应注重自身修养,加强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加大宣传,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代表到学校做报告,如现任职于河南省中学生学习报的副主任编辑我校毕业生徐俊丹;黄河实业的杨飞强等,以此来激励贫困生。

(三)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及时准确获悉贫困生心理动态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不仅仅将贫困程度级帮扶此水记录在案,更应该对贫困生心理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我们学校还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立班级和学院两级组成的心理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我们的辅导员和导师经常与贫困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点引导学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的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 引导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应着重于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情绪调节与挫折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或人格健全与人的自信心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少贫困生产生消极心理都与自信心不足有关。要树立真实的自信, 必须学会准确地了解自己, 欣然地接纳自己, 始终地支持自己, 充分地展示自己, 并更好地完善自己。人格具有稳定性, 也具有可塑性, 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健康人格的教育能帮助贫困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 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能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 提高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较多的贫困生由于面临众多困难与挫折, 时常有不良情绪反应, 又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 因此应对他们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 能培养贫困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 并学会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应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当挫折发生时, 要面对它, 正视它, 解决它或摆脱它。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 要善于在挫折中学习, 要敢于迎难而上, 去战胜困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扩大心理相容性, 能够容纳自己, 也能容纳他人, 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 享受友情的滋润。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少贫困生由于其内向的性格、自卑和敏感, 往往人际关系紧张, 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贫困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学习和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 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 可以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性格,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五会”即: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交流、会沟通,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困难。

(五)开展就业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

贫困生就业作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第一,引导贫困生做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且辅导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制定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定期跟踪他们的规划情况,督促他们制定好自己的月推进目标以及是如何实施的,帮助贫困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选择正确的择业目标,对贫困生开展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第二,由于贫困生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就业方面失去了同龄人的比较优势,所以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和引导贫困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第三,作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已不可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建立了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园里有我们的实习工厂;并且利用我们校友的力量开设了实习基地,如我校外语学院的实习基地有华禾英语培训学校、今日教育、海峰英语培训学校等等,为贫困生能力的锻炼和成才发展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胜任未来的职业,用所学知识改变贫困的现状。

总之,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面对贫困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第三篇: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心理上有其特殊性。1.自卑心理严重。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上“普高热”现象的存在,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另一方面,由于职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以及对未来人才市场竞争和求职择业的恐惧,导致他们普遍具有自卑心理。

2.情绪波动大。职校学生虽然普遍自卑,但内心仍有美好的向往,尤其是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他们大都希望重新开始,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但求胜心切,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其良好愿望常难以达成,结果情绪一落千丈。在老师的多方开导鼓励下,他们才又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种,以后仍时常经不住风雨,需要老师的耐心呵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将很快面临就业问题,因此普遍注社会。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冲击较大,一个好的信息可能使他们激动奋亢,一个不好的信息可能使他们失落沉迷。

3.和普通中学生相比,他们更渴望表现展示和理解自己。但大多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来理解自己,而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当他们不被认可或理解时,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寻找各种机会发泄,让我们时常感到职校学生事多,难以应付。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处于低谷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因素负面成分较多。因此,无论从职教前景还是从培养人才角度上来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迫切。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1.必须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二者的结构决定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状态。美国研究人员对“成功因素”做了专门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智力因素只占20%,其余因素包括社会、运气、健康以及情商的一系列个人素质占80%。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智力品质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开朗向上。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培养他们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2.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一个尤其是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长期生活在紧张、是非、纷争的氛围中,必然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由单一技能型人才面向素质型人才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职教工作者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和蔼可亲。教师的尊严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3.教会学生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如“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激动情绪表达释放出来。途径有:向教师、朋友诉说,日记中笔述;还可以关上门自己哭诉,也可以通过唱歌、打球、跳舞等来宣泄。要特别注意宣泄重在合理,那就是既能把不良情绪宣泄出去,又不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也可采取“情绪转移”法,即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尽量去想过去美好的往事,去做自己最愉快的事。“你不可以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却可以掌握自己”,情绪是可以自己管理和控制的。

4.努力培养学生抗挫能力。一是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明白挫折本身就伴随人的生命的全过程,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才能担当大任。二是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情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来锻炼、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如学习困难、成绩差、专业实习动手能力差、与同学交往失败、竞选学生干部落选、挨批评、受委屈等等,抓住眼前事例,及时引导启发、讨论分析,日积月累,他们就能荣辱不惊,成败安然,心地坦荡。

5.设计和创造多种情境。课堂教学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看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统一,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多种情景,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6.确立心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心育体系,开设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的心理学课程。坚决克服轻视甚至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倾向,纠正那些混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用道德品质教育取代心理疏导的。

第四篇: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留守未成年人现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扩大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留守未成年人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关爱和监管的缺失,他们的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极易产生一些偏差,甚至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镇有一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镇里许多未成年人的家长外出工作,致使我镇出现了大批的留守未成年人。为了了解留守未成年人现状,尤其是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笔者以郭巨中学为例,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镇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了局部范围的调查。

一、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

郭巨中学是一所农村山区学校,全校共有学生390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未成年人128名,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2.82%,其中女生63人,男生65人。初

三、初

二、初一留守未成年人的百分比逐渐递增(初三:30.76%;初二:32.2%;初一:34.96%),可见我校留守未成年人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有加快趋势。笔者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了解,发现有较大比例的留守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问题,影响留守未成年人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根据笔者的调查,郭巨中学留守未成年人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48名,占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37.5%;由祖辈监护的学生76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59.38%;由亲朋监护的学生3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2.34%;还有1名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从以上数据可知,约近62%的留守未成年人由祖辈或亲朋代为监护,而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未成年人”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在一份针对郭巨中学全体128名留守未成年人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父母外出工作后自己很孤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初中留守未成年人因为生活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比其他孩子更渴望亲情和关心。但是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父母的感情逐渐淡化,41.4%的“留守未成年人”对父母是否继续在外工

作漠不关心,25.8%的人甚至希望父母继续在外工作不要回家。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祖辈监护,和祖辈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一些留守未成年人性格内向、孤僻,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有3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47.7%的人下课后只会一个人待着,不和同学一起玩。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致使一部分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会被歧视、不如别人、感觉自己被父母遗弃,导致他们自卑、冷漠、不相信别人也不愿意帮助别人,18%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30%的留守未成年人不相信身边的人,7%的留守未成年人不愿意帮助别人,34%的留守未成年人有心事时不愿向别人倾诉而选择写日记或憋在心里。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与冲突。

2、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未成年人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78%的教师认为留守未成年人自律性较差,82%的留守未成年人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负面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非留守未成年人。

3、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自然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却很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和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郭巨中学128个留守未成年人,有64%的学生在父母外出后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笔者随机将在校就读的60名留守儿童,与60名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未成年人60人中,想学习的占34.3%,成绩好的占29.3%;而非留守未成年人中,想学习的占60.7%,成绩好的占59.4%。

三、留守未成年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给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较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缺乏对“留守未成年人”更悉心的关怀。“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不理想,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3、社会监管措施缺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乡村(社区)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诸如人数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哪一个社区具体有效地组织和辅导留守未成年人。尤其是到了休息日,留守未成年人脱离了学校监管,没有一个行政部门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许多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留守未成年人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使家庭教育缺失,这不仅对留守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道德情操的养成、社会角色的培养、个人性格的形成,对未成年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探求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作为留守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家长因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对孩子的动态关注。

2、努力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长虽然长期在外,但仍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丰富联系方式,增加联系频率,除了定期打电话以外,也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甚至QQ等新型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联系;延伸沟通话题,家长不要将话题仅停留于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可以多问问孩子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此外,要尽可能多的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例如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暂住,平时抽空多回家探望孩子等。

(二)学校方面

1、加强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未成年人这一特殊性,学校可建立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未成年人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未成年人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或讲座,以及持有心理教师资格的老师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方式加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2、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

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努力把学习搞好。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3、开设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引导

班级开展留守未成年人班会,引导他们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经商、亲子离异等现象的正确认识。如果有条件就邀请有外出工作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给孩子讲述他们在外的工作经历,使留守未成年人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在课外组织留守未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律、自强的精神加以赞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

4、引导合理发泄,调节心理情绪

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老师要用具体事例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通过自我发泄,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对着假想的敌人拳打脚踢等。遇到不顺心的事多往好处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烦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

5、举办培训班,提高监护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留守未成年人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传授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宽严要适度,既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加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消除隔阂,消除误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

(三)社会方面

1、增强关注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短信、宣传栏等乡村社区各类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聚焦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意识到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集齐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此问题。鼓励和倡导各种社会爱心活动,加强社会各方与留守未成年人的互动。相关部门应倡导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督系统,发扬传统的邻里互助精神,切实为留守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近距离”的友爱生活环境。

2、优化生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可通过邀请人民法院等部门的人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法制讲座等,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建设,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团委等主要相关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留守未成年人的志愿者召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组织,定期服务留守未成年人,如作业辅导、交流谈心、集体游戏等。

第五篇: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随着各地高校的扩招政策,高校贫困生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愈演愈烈。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通过对比其它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的贫困生状况,我校的贫困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认为,一方面是于我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关。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我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而这其中有不少同学是贫困生。他们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家庭支付能力较差,平时生活很难维持;平日缺衣少穿的现象严重;拖欠学费情况严重,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偿付昂贵的学费。

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家庭背景等比较尖锐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做调查问卷。只是根据对身边贫困生及对我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了解来写这篇论文。

一、我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1、贫困生建档

我校的贫困生建档分为三个等级:A档、B档和C档。学期初,每个班级将会分得有限个不同等级的名额。根据建档等级的不同,贫困生每个学期得到的补助也从3000元、2000元到1000元不等。

但是,同学们普遍反映,我校贫困生多、问题严重。而且,贫困生的问题也因专业的不同存在差异:矿业、建筑等工科类的专业贫困生问题严重,艺术、体育等专业的问题相对较轻。而且,我国对贫困生确认的标准是:凡是学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困难学生。但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唯一依据,是不够的。所以,造成了有的班级的贫困生因名额所限得不到申请,而有些班级的贫困生却“徒有虚名”。

但是,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应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它应该是动态的,全方位的。

2、勤工助学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图书管理员、校内通管理员等等。在校本科生可以通过教务系统通过网上报名进行申请。但是,这些岗位不仅仅是为贫困生而准备的,全校同学都可以通过个人教学系统进行申请,只是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而已。

但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十分有限,竞争比较激烈,各校普遍反映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勤工助学基金不能有效使用,所以不少同学争取不到工作。而且,今年我身边就有两位同学“失业”。美国政府和学校都对勤工助学给予很大的支持,政府提供了一笔很大的经费来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申请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学生需通过就读的学校向当地的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采取一次申请、银行分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办法。借款学生应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

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为:准备国家助学申请资料、领取并填写《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学校审核盖章后交送银行、经银行审批盖章后公示合格名单、银行与学生签订借款合同、国家发放助学贷款、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等手续、借款人按计划还清贷款。

但同学们在毕业后按还款协议进入还款期后,如果连续拖欠还款超过一年且不与银行主动联系办理有关手续的借款,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将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这对贷款的同学来说也很有压力。

4、申请“绿色通道”

近年来,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绿色通道的最终提供者还是国家和学校,因为现在绿色通道的贷款都是不收取利息的,因为国家和学校已经为我们向银行支付了利息。所以,绿色通道确实

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来保证大学生的入学率。

5、奖学金制度

我校为在校同学提供的奖学金发放也很多,从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到院级优秀学生会2000元不等。所以不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可以通过申请奖学金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

但是,在不少资料中都提到奖学金不属于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奖学金的性质是奖励或鼓励,不是济困。奖学金的标准不是根据贫困程度制定的,对每个受益者都是公平的。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1999年对100所高校5000名高校贫困生进行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表明,高校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低于普通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吻合概率不高。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1、建立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生活费来源的基本保障制度

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只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高校贫困生都能通过有偿信用借贷方式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来源;那么贫困生就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发展存储潜能量。

2、设立“绿色通道”,建立学费缓交制度和减免制度

建立贫困学生“绿色通道”, 确保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对家庭经济困难暂时无力缴纳学杂费的学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进行摸底调查,确定贫困生身份,再根据不同情况让贫困学生签订缓交学费协议书或实施学费减免政策。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充分体现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心与爱护。

3、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

在普通奖学金方面从政策上向贫困生倾斜,提高贫困生的获奖比例。坚持“以学养学”的思想,不断激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奖覆盖面是30~40%,并且奖金额度较低。据了解,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约为10%左右。事实上,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为,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环境中,相对而言,们在中小学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因此,奖学金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4、完善勤工助学制度,规范管理

在注意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对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指导和支持,是高校扶贫济困的另一具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在学生处设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逐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在校内充分挖掘潜力,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建立了校园绿化、图书馆助理、学生工作助理、校园门卫管理、宿舍管理、校园秩序巡查等固定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一部分特困学生走出了困境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通过勤工助学形式,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

5、积极筹措各项资金,坚持做好经常性的贫困生补助工作

为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有关部门下拨专项经费予以帮助。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来自各方面的扶助资金就显得“粥少僧多”了。为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主动采取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动员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种力量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在年底入冬之前为贫困学生发放春冬季困难补助,补助面为15%—20%,金额从100—300元不等,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困难学生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我们还为全校的孤儿设立了特别助学金,以帮助父母双亡的学生度过生活难关。积极吸收校内外单位、个人捐款;校团委还应在全校团员与团干部中发起“阳光工程”,用全校团员和团干部的捐款资助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同学,使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对学生突发急病、家庭突遭不幸等情况下发生临时困难的,应根据情况随时研究,设立补助金。

高校的扩招必定使得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已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但这些努力是远远不够。从政府到学校,不仅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更要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资助体制,帮助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

下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与解困策略 蒋文宁陈振中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高校贫困生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应从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上去寻求解决高校贫......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 胡绍君 大庆石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 摘要: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

    四种心理健康状况

    四种心理健康状况 整体状况 指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是交互影响的,当其中一方面发生障碍的时候,另一方面也 受到影响.也即通常所说的身心障碍或心身障碍.例如,咨询和治疗的......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 查 报 告赵 桂 红2010.12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平遥中学赵桂红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

    论文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合集5篇]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 科 毕 业 论 文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准考证号:060810190301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及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同学们!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问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年级间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了解。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

    贫困生帮扶计划)

    教师帮扶贫学困生计划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吕金辉 为了我班贫困学生高贵雅同学能更好的学习、生活,我对该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帮扶活动。为此,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