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样例5)

时间:2019-05-15 12: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

第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

李影

【摘要】: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和恶劣的生态环境破坏,片面的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做法开始受到抨击和挑战,西方学术界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从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到丹尼斯·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虽立论悲观但无不例外的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经济发展视野,并将矛头直指这种高耗低效的传统发展观,之后随着“零增长”“平衡稳定的社会”等理论的相继出台,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并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报告中,将此正式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旨在规范人类的生产、消费方式,平衡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其特殊的基础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的中国,GDP年均增长8%的成绩举世瞩目,但静观其因,却不难发现这背后暗藏着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这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我国不得不面对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小国的尴尬局面,而且油荒、矿荒的频频爆发以及由此滋生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资源环境问题更是凸显资源后劲乏力,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一条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规范人与自然关系,则势必要符合“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标准,而在确认标准的衡量尺度上,价值作为事物的基本属性,能够通过决定价格构成,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调节供需平衡,成为判定标准的不二之选。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价值仅包括开采成本,而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资源价值构成不仅包括开采成本,更多的是强调环境成本以及资源再生成本的补偿反映,而税收政策恰能达此目的,将这种代内代际公平予以内部化,并且相比较政府补贴、行政收费、矿产权出售这些管理手段,因其自身具有的法定性和中性特点,在实践操作上更具优越性。具体来讲,即资源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能够通过参与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全面体现资源价值,能够有效遏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复采深度,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资源税收政策置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将文献法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深刻剖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同时运用规范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资源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的机理加以阐述明晰,并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我国资源税收政策这一思路,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经验借鉴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当前资源现状及其税收政策进行审视与评价,并试图对促进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税收体系提出改革和完善建议。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着重通过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讨论的侧重点和创作价值,为后文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

是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税收政策。该部分从讨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出发,借助资源价值这一桥接将可持续发展观与自然资源相联系,并在系统分析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借助可持续发展观对资源价值重新加以阐述,即完整的资源价值构成不仅包括开采成本,更多的是强调环境成本以及资源再生成本的补偿反映,这都需要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将这种代内代际公平予以内部化,以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从而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比较分析政府补贴,行政收费和出售开采权等管理手段上阐述资源税收政策在促进资源持续发展方面的优越性。第三部分是资源税收政策在我国的实践。该部分首先阐述资源税收政策的本文定义,即为直接规范自然资源的原始开采以及间接调整自然资源消费使用的各种税收政策总称,然后按照该分类方式对单行立法开征的资源税费,包括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五种以及其他相关税收政策进行分项讨论,通过描述其各自的立法原则和条例规范,综合评价我国现行资源税收政策的特点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行文重点放在阐述其有悖于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处,并试图深刻剖析原因,具体包括:资源税设计思路单一,不利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税税制设计欠妥,不利于资源调节功能的发挥;资源税税费并存现状,不利于明晰资源调整的关系;资源税系统性的缺失,不利于形成资源持续利用的合力。第四部分是资源税收政策的他国实践。该部分通过借鉴美国、俄罗斯、丹麦、德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税收政策实践,指出资源税收政策已由收益型转向绿色生态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资源税收政策的主要目的,并最终给予我国现行税制以经验启迪,具体包括: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征税对象内容宽泛、重视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以能源税为主体,发展生态税制这四大方面建议。第五部分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资源税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该部分是行文的重点,也是文章写有所用的最终体现,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下,以高效、环保、可持续性为目标导向,通过资源税改革、相关税种的完善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多管齐下,力图构造出系统有力的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调控体系,并将资源税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完善立法宗旨、扩大征税范围、重构定价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和统筹税费关系五大方面,使其成为促进资源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资源价值 资源税收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税收政策选择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税收政策选择2006-5-15 10:43 郝杰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内容提要: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根本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势在必行。[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税收体系 绿化税制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实条件:现行税制中具有生态保护效果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

(3)实践经验: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调控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特殊优势:

(1)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2)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分析

1.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的提高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某些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4.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超过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我国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的五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1.39%,但这些投入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5.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

三、国外建立绿色税制的经验与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全面“绿化税制”

(GreeningTaxSystem)。税制“绿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征各种环境税;二是调整原有税制。

1.开征各种环境税

(1)对废气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美国70年代开征的二氧化硫税,芬兰1990年开征的二氧化碳税,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征收的氮氧化物税。

(2)对废水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前西德从1981年1月1日起开征水污染税。

(3)对垃圾排放课征的污染税%D%D垃圾税:如挪威1974年开征的饮料容器税,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的旧轮胎税。

(4)对噪音污染征税:如美国征收的噪音税。

(5)对农业污染物征收的污染税。如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等国都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

2.调整原有税制

(1)对消费税的调整。包括:区分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调高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率;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或能源消费附加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减税。

(2)对所得税的调整。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设备加速折旧;公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

(3)对机动车税的调整。征年机动车税时对节能车予以优惠;机动车销售税的税收优惠。

四、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

1.“绿化”现有税种

(1)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

(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加以限制,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也应体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理念。取消企业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或低税征收的规定;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的规定;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与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2.尽早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首先将对排污的收费改为对污染征税,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其次是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征税;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噪音等行为征税。

3.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应建立绿色关税。绿色关税一般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对进口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4.尽早开征燃油税

燃油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能起较好的促进作用。现有机动车税费结构的存在着严重弊端,即保护浪费、排斥效率,保护落后、排斥先进。主要表现是入门税费过高,运行税费过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追求高排量的机动车,落后车型和超龄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车辆的保养维修不能到位,从而产生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

5.贯彻绿色税费激励机制

制定绿色税收体系时,对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行为要予以支持。如对利用“三废”的生产行业和产品进行的减免税;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产业给予的政策倾斜,如对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可采取减免税措施,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实行一定优惠;对从事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进行支持,对单位及个人给予环保的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鼓励企业防治污染设备加速折旧;对使用环保建材的建筑企业要予以减免税费等。同时,对不利于环保的企业和行为要借助惩罚性的抑制手段。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等。

6.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7.完善税收分配管理体制

绿色税收体系直接涉及到收入上实质只有两个税种:环境税和资源税。建议在确保地方利益的前提下对绿色税收的筹集和级次作如下调整: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境税划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这样调整后,地方利益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也将得到充分调动,绿色税收作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将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2]曲顺兰、路春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

期。[3]高萍,“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

[4]胡孝仑,“建立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5]苏亚然,“浅谈绿色税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论坛》2004年第13期。

[6]武振,“构建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7]OECD,Environmentaloutlook.2001

[8]OECD,GreeningTaxMixesinOECDcoun tries:aPreliminaryAssessment,2000.相关热词: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选择

第三篇:入世后我国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入世后我国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入世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其中,与各国税收政策的关系,又似乎显得更加直接和紧密。因此,我国税收政策方面的调整与协调任务都十分紧迫而繁重。从我国近期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来看,笔者认为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将是我国入世后税收政策调整和政策创新的要义之所在。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入世后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奠定必要基础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直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瑞士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评估,将政府作为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这一观点为各国政府所认同。显然,我们必须正视入世对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影响。

政府是入世的主体,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同时,将承担应履行的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建设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管理体制。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新世纪战略任务的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国家总体经济运行质量,政府科技政策影响到技术投入与创新能力,政府贸易与投资政策决定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财产权、企业和市场的基本态度决定了经济资源配臵的效率,凡此种种,说明政府在领导和组织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说明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方式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必要性。面对巨大社会需要,我们看到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存在的不足和困境。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源自传统计划经济,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重大改革。我们要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要改革弊端重重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要尽快解决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的问题;要立足全球竞争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十五”计划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和缺位而给税收政策调整带来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中,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而突出:

一是地方政府对执行统一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多重干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不平等竞争格局。诸如,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擅自出台某些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政策;基于所谓“放水养鱼”的需要,对某些地方企业的应缴纳税款,采取听之任之的“惜税”态度,以助企业发展;出于保护地方性市场的需要,对外地经营者和外地产品进行市场封锁,甚至不惜实行税收打击或税收歧视等等。这种情况显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大相径庭的。

二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及政府管理对象或管理客体错位而带来的职能异化。我国国有企业过去一直是由国家投资和直接管理的,企业上有行业和主管部门,还有地方政府各种“吃偏饭”的政策支持,故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保护也无形中成了地方政府间的一种攀比机制,哪个地方对企业保护的好,哪个地方政府就受欢迎,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可以得到发展;反之则被看成是一种失职行为。这种观念、这种现象、这种职能异化如不能及时加以清除,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扭曲就不能的有效矫正,从而将与入世规则相冲突。

二、整体优化税制,为税收政策的传导提供良好载体

(一)逐步提高宏观税负总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即税收总额占GDP比重一般为30%-40%,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超过了50%,发展中国家则一般为20%-25%,2000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4.2%左右,需要逐步提高税性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我国纳税人的负担偏重,主要表现为税外负担,应通过实施清费立税来逐步解决。

(二)改革流转税制。

1.增值税的转型及相应政策的调整。第一,按照消费型增值税的原则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在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基本已达成共识,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涉及到财政承受力问题。用单纯收入观点来测算,实现消费型增值税每年需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款1600-2000亿元,财政无力承受。若将增值税改革臵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缓解财政压力:(1)率先在高科技行业推行,可减少对财政的冲击力。(2)扩大消费税税基,提高消费税税率,可增加增值税收入;(3)加强增值税管理,确保足额征收入库;(4)为避免因增值税转型造成的财政收入骤减,对固定资产存量部分的抵扣可先挂账或分期抵扣,只对增量部分抵扣,存量部分待财政状况转好时再行解决。这样,财政承受力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第二,按照增值税中性的属性来简化税率。复杂的税率结构,会影响资源配臵和消费者的选择,造成消费者损失和社会净福利损失。我国应简化税率档次,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一档税率;取消多档抵扣税率,实行征多少抵扣多少,对非增值税纳税项目通过征收范围划转实现税收抵扣;进一步扩大出口退税产品的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拉动外贸出口,增加出口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现行消费税的设臵是为了保证流转税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能够平稳出台,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动,稳定市场物价,而对征税范围有所保留。经过8年的运转,存在征税范围过窄,实际税负过低的问题,特别是垄断性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税负过低,大大弱化了消费税的限制作用。一是要将高档消费、高档娱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而将现有的摩托车、化妆品、护肤护发品、酒精等加以剔除。二是调整部分消费品的纳税环节,对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可在零售环节征税;对一般消费品应按生产环节价格计税,并在移送环节课征。三是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3.逐步降低关税,完成预期目标。发达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在3%左右,发展中国家14%左右,WTO成员国均在6%左右,我国通过加入WTO的谈判已承诺关税的算术平均水平到2005年降为10%左右,目前我国15%的关税水平仍比WTO成员国平均关税水平高出1.5倍。随着关税总体水平的降低,应不断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形成“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制成品”、“从比较优势明显产品——到比较优势不明显产品——到缺乏比较优势产品”的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关税税率结构,以体现对产业的不同保护。另外,我国关税减免太多,税基过窄造成关税名义税率高,实际征收率低。要大力清理整顿和削减关税减免优惠政策措施,保证关税税率降低后关税收入能随进口总值的增加而上升。

(三)健全企业所得税制。

1.统一企业所得税制。一是解决“一税两制”问题,加快新的所得税条例制定速度,科学界定纳税人;二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会计制度,彻底解决财务制度和税收规定不统一的问题,摆脱税收依附财务规定的局面;三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持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由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移和增加产业倾斜度的税收政策导向,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并转换税收优惠方式,在采用减免税和低税率的同时,更多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专项扣除、税前列支等间接优惠方式,以规范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的选择。比例税率维持在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33%的水平上,这一税率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接近,同时取消两档照顾税率(即18%和27%);选择超额累进税率,档次不能太多,级距可以拉大,既可照顾小型企业和微利企业的负担能力,又可对盈利大户多收所得税,真正达到所得税宏观调控纯收入的目的。超额累进税率要注意低税率在15%-18%左右,最高税率不超过35%-40%。2.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提高国内公民的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以分类为主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为35%左右;个人合理费用应予以税前列支,个人经营所得应允许扣除成本、费用及损失,体现纳税人的技术、资本和风险投资补偿。

(四)其他税种的改革。

调整旧税和开征新税“双管齐下”,谋求税收的持续增长。筵席税由于征税目的与目前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发生冲突,且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试图通过征税来控制公款请吃和铺张浪费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可予以停征;土地增值税抑制了房地产投资和住宅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前扩大内需的形势要求,可予以停征。

研究设立新税种,适时出台取得共识并业已成熟的税种,如开征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证券投机行为,以及那些具有资金、信息优势的大户,只对股票证券课征单一的印花税,导致了税源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此建议停征印花税,改征较为规范的证券交易税,扩大征税范围。

三、积极完善税收政策

继续保持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税收政策取向

如何在加入WTO以后,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者说如何正确处理好当前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税收政策的问题,还有是否应该和如何实行减税政策的争论等逐渐多起来。

诚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的确出现了某些带规律性的历史趋势,一般将其简要的概括为“拓宽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加强征管”这十六个字。但这十六个字或其所涉及的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内在统一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加以片面强调或理解。比如,降低税率往往是以拓宽税基为基础、为前提的,否则税收就不能税这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二增长,而且还将破坏经济与财政、经济与税收之间待规律性的相互适应性关系,而减少税收,加强税收征管,既是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个市场环境,同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财政收入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或必要途径。就是说,降低税率耀与拓宽税基向伴随,而宽税基、低税率的实现,则又需要少优惠、严征管的保证与配合。正因如此,战后以来,一方面是世界各国税收收入总量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型税基、税源随经济发展而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主要税种的税率却又呈下降趋势,税制结构不断优化,税收的财政收入保障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都得到了双向加强,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大量实践都充分表明,对税制改革趋势应作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不一简单的把优化税制与实行减税政策(尤其是总量型的全面减税政策)相混淆。

再次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二:以是近几年税收的大幅增长,并非由于增加税种和提高税率造成的。二是1994年以来特别是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1998年以来,国家已经在不少方面和领域相继实行了力度并不算小的减税政策,只不过没把这些减税举措明确称之为实行减税政策罢了。

另外,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面对日益复杂的外国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至关重要。应经常性有针对性地举办国际税收协定、跨国企业的税收管理、反避税等专题培训班,开阔外税管理人员的视野,增强涉外税收审计调查能力。还可以通过内部的调整,逐步将外语水平好、精通国际税收业务的干部充实到外税管理岗位上去,专司外国企业税收管理,使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各项税收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是国税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的过程中由广大干部共同遵循,集中体现了部门形象、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只有进一步增添措施,群策群力,才能把国税建设引向深入,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必须正确认识 妥善处理好减税、增税与经济发展,减税与加入WTO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与税收之间的辩证性动态关系,并以此作为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税收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经管学员:谭兴华 2003.09.20

第四篇: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二是农农业人口比重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三是年轻人口多,人口金字塔呈增长型。四是人口老龄化初现端倪。五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新时期我过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包括:搞好计划剩余,控制人口数量。落实计划剩余政策以及各种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国民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人口城乡结构。改革户籍,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的人口流动。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国家也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关注老龄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资源可持续:加强资源勘察马蹄糕资源开采率。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资源、能源高消耗型工业的总体规模。对现有工业装备和民用取暖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构建高效益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加强产业集聚和写作,以此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是各种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得总称,包括已经利用的土地和尚未开发的土地两大类。土地资源既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土地的社会属性,它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提高我国土地承载力的策略包括:一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重点保护基本农田,协调好开发建设与农田保护的关系,力求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二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保每年有足够的农田生产粮食以及人民生活必须的农产品,针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强土地集约经营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由: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毁坏森林,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过度开发,酸雨危害,自然灾害肆虐。

第五篇: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战略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规划,广泛宣传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作用,使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探索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明确森林资源监督内容,规范森林资源监督方法,使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使森林资源监督的内容、方法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建立防护林体系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保护河流水和营造工农业生产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改善我省周边的生态自然条件,保证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防护林建设工程是森林发展中重点工程之一,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使我省的林种结构更趋合理,使防护林庇护农田、牧地、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间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坚持谁采伐谁更新原则

在分配落实木材生产计划的同时,切实落实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保证措施。通过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取得木材生产计划后,必须按采伐面积每亩200元或按采伐材积每立方米50元的标准向合作经济组织缴纳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保证金。对更新造林达到要求的,凭林业部门迹地更新造林、抚育合格证退回保证金。对采伐迹地未如期按要求更新和抚育的,由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行或委托林业部门组织更新造林抚育,费用在保证金中支付。同时林业部门要依照森林法对未完成更新造林和抚育的采伐人实施相应处罚。并停止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退耕还林工程

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是增加森林面积。我省每年因水土流失所携走的泥沙量高达

4.56亿t。因此,退耕造林工程的重要性可见一般、按合理的土地利用设想,平川和丘陵坡地(150以下)用于农耕,其余的土地(除水面外)应全部用于造林或种草,营造绿色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应统筹规划,分地区实施,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实施天然林保护用缓坡耕地改造,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人工林在调整现有结构的基础上,营造以经济林果和薪炭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不单单是林业部门的事,需农、林牧协同攻关。解决农、林牧发展中的矛盾,探讨林牧结合工程的生态技术,重点解决树种优化,抗旱造林技术和乔、灌、草复合配置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止技术,这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发展和效益获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

4、实行伐区管理责任人和监管人负责制

国有林由国有单位落实技术人员为伐区责任人,单位负责人为伐区监管人;集体所有林地由林木所有者落实伐区责任人,当地林业工作站落实技术人员为伐区监管人。对因伐区设计弄虚作假导致滥伐林木的,要同时追究滥伐林木当事人和设计人员的责任;对因伐区管理员不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导致超范围。超数量采伐林木的,要同时追究滥伐林木当事人和伐区管理员的责任。对责任人的处罚,除通报批评和给予经济罚款外,根据情节轻重,要采取调离工作岗位、解除聘任技术职务、免职等行政处分。、规范林业行政执法

把林政许可管理与行政处罚职能分开,组建林政管理稽查大队,及时查处违章违法采伐、运输、经营加工木材和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政案件。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监督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监督人员对监督事业的思想认识,重点解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问题。强化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归纳整合了《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手册 》,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在监督人员中树立良好的风气。

7、重视森林资源深层开发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为了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经营和生态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应重视森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应重点发展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育、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休闲和生态旅游等突出(影响)作用的林种。

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纯以营林和木材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模式,走以森林资源为依托,选择对林业整体实力支撑力大,带动性强、效益高和市场前景广的龙头产业,建立林、工、副、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大力整顿森林公安的工作作风,使之真正成为一支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森林卫士。要从重从严从快查处一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震慑犯罪分子,营造良好的林业法治环境。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摇篮,森林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当孱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沉重压力。因此,我国森林资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才能保证林业和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下载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研究(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开展,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摘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今,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已成为国际......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结合当前中药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得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

    我国税收政策(推荐阅读)

    我国税收政策 在社会生活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撑,而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中国的税收政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594年,鲁国首......

    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研究

    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研究 渔业环境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载体,同时又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状况及其变化对渔业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渔......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卢炯星(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