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5 12:0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第一篇: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苏海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并经行了分析,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货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收到了关注等。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基础理论仍为取得突破,货币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影响这一领域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对货币政策本身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形容或许不怎么恰当,但足以能表达出二者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动向,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所谓货币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方面的各项政策。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深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日渐趋于成熟。中国众多经济学学者的开始投身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贡献于祖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笔者在“CNKI”数据库网上,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检索词,以“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为检索范围,总检索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类文章12篇(出去重复类和不相关类的文章),并将其进行了分类: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2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5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2篇,我国货币政策与世界金融研究3篇。从数量分布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最多,占总数的42%,其它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也能反映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的出现,使货币政策显得重

要起来。而货币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指导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货币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关注重点。

张建斌,刘清华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指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运用既可以引导经济向其目标方向发展,也可能和其目标方向发生偏差,甚至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作者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出发,通过研究维克塞尔经济学观点、“凯恩斯经济学说”、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货币主义,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节经济,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在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文中还对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高效运作的阻滞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余建干在其《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指【】

出: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就是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2【】

以上二位学者主要从货币政策基础理论出发来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并取得一定成果。在研究中还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

中央银行,简称央行,是负责该国或该一地区货币政策的主体,通常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在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陈亚雯在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从信贷渠道分析》中,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并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认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了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系列建议。3邓雄、蒋中其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考察》中,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

式”和“三元冲突”理论,采用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方法,论述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客观基础,并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4单玲娜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指出,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是为达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手段,对一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从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性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5谭旭东在【】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中,对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模型加以修正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得出的结果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提高,其有效性的相应提高。因此,实

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6【】王俊海、李鑫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个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中,基于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构建Sidrauski—type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央行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时,一单位技术冲击导致的产出波动幅度约为采取积极主动时产出波动幅度的2.3倍,投资波动幅度约为1.9倍。因此,当前央行所采取的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能够“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并且盯住同伙膨胀率的目标在我国是行之有效的。

【7】

上面这些学者或从中国央行本身出发,或以央行近期所推行的货币政策为依据,来研究央行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3,货币政策有效性与经济增长研究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很明显,经济增长就是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否的标准。

吴艳芳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标准去量化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测度。袁仕陈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一文中,应用平稳性检验、协调检验和因果检验,就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9】 【8】

4,我国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研究

楚尔明、赵朝霞在《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中,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给以及外汇储备等几个指标的协整检验和分析后认为,双顺差下,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有效,但有效性成都不高。【10】王伟在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中引入货币政策转向虚拟变量,通过对2004年7月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等分析,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加强,存款准备金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作用较小。【11】

总结: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理论成果上,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理论成果成绩显著,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正如每一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一样,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要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广大从事该方面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斌、刘清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6)

【2】 余建干·《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3】 陈亚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从信贷渠道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8)

【4】 邓雄、蒋中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06(02)

【5】 单玲娜·《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08)

【6】 谭旭东·《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J】·经济研

究,2008(09)

【7】 王俊海、李鑫·《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个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J】·统计

与决策,2010(22)

【8】 吴艳芳·《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9(07)

【9】 袁仕陈·《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

【10】 楚尔明、赵朝霞·《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

报,2009(03)

【11】 王伟·《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J】·求索,2011(02)

【12】 徐茂魁、陈丰、吴应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解释》·经济

研究参考,2010(26)

第二篇: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论述

作者:贺骁 金毅 雷淼 李广宇 李元锋 朱思潼

摘要: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

关键词: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有效性

正文:每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尽相同,宏观调控的目标简单作答就是:促、增、稳、保。也就是老师讲到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环境又不尽相同,单单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宏观政策的更迭及其对我国经济的有效影响。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时至今日,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直到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因而新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距今尚不足30年。1984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反通胀(1984--1997)与反通缩(1998--2005)正反两方面的货币政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之相对应,我国学术界对货币政策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里,我们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为什么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三个层面上分别进行述评。

(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据不完全归纳,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财政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强调,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治理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

(二)目前货币政策为什么难以发挥作用

我国现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难以发挥作用,原因是政策的作用被抵消掉了。具体地说是社会公众的预期心理、经济体制的因素、政策运作机制的副作用和政策的“挤出效应”抵消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另外,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给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比如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组织结构欠佳、产权制度和利益机制障碍及管理偏差等。

(三)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针对导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不佳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与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如何继续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供政策环境;增强社会公众对经济、金融的信心;从我国货币政策发展史来看,货币政策对反通货紧缩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货紧缩时期应该实施“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是指适度扩张货币供给,一方面避免经济衰退阶段信用恶化、货币流通量过度紧缩,经济衰退情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为了积极配合其他政策的实施,刺激经济回升。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梗阻的办法:首先需要认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规范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以及改善疏通渠道要考虑解决货币供求传导机制的核心一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这一根本问题。

我国的经济学家也对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考虑再三,他们指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可在以下方面做工作: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和扩大银行信贷的关系;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探索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新渠道;扩大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改进窗口指导的方法,加大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市场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逐步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变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唱独角戏的局面;进一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改革货币市场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灵活的货币市场等。可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相适应,所以我们提出的对策思路亦集中在畅

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上。

我国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

学生认为,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周正庆主编,《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美」朱·弗登伯格「法」让·梯若尔,博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厉以宁曹凤歧主编,《中国投资基金的崛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凤凰周刊》2010.5

第三篇:浅谈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

浅谈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

姓名:陈晨学号:2009442531班级:09会计本科5班

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原因如下:1.由于外贸顺差和储蓄的较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偏快,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为了应对每年4000亿—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必须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由于储蓄率过高,导致投资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3.从目前来看,08年物价上涨主要还是属于一种外部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但如果货币增长速度过快,就可能导致总需求膨胀。为了防止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也必须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控制货币的增长速率,都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4.次贷危机使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雨雪冰冻等灾情。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也就是要防止在外汇储备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货币增长速度过快。

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演变一场罕见的经济危机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以及由于高利率和国际压力等造成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出口规模的大幅减少; CPI在六月见顶后出现了逐渐回落的走势,通胀形势趋于好转,加上中国股市一蹶不振连创新低,GDP也开始下滑,保经济增长再次被提上中央日程,所以央行为了贯彻中央保持经济增长政策,一改前期紧缩的货币政策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并逐步转变为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如下:1.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2.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6.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总体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中国人

民银行十分重视信贷平稳可持续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经过努力,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2)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3)面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偏向紧缩型),防止流动性过热。原因主要为通胀压力持续,稳定物价依旧为重点;实际货币投放量过大引起物价上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发达经济体多宽松的政策引发人民币大量增值和热钱流入。因而2011年一是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针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力度。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消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改进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加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信贷政策指导。面对外部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和国内情况的现状,我国的货币政策要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稳固发展的基础,自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为保证信贷投放适度增长,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强化结构性调整,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一是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市场工具动态微调贷款结构。二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三农”、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贷款;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防止贷新还旧累积不良贷款的风险。

第四篇: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16]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高铁梅.吉林大学,2007.本文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的内容如下:(1)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方法,构建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和中国的总需求曲线,分析了当前中国存在“高增长、低通胀”现象的成因;(2)估计了中国的动态IS—LM—BP模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调节国内外均衡方面的效应;(3)详细论述了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多渠道传导的现状,构建了中国的三元素、动态权重的货币条件指数,以刻画中国的真实货币状况;(4)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的几次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基于西方经济理论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小型中国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情景分析;(5)在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构成元素、传导机制进行了翔实的比较分析后,建立了中美两国的四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和大小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五篇: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摘要】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出现,90 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

出现了与80 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

来,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与特点、社会融合、市民化进程、社会保障等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合;市民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

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他

们主要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并且与农村土地保

持着一定的经济联系,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

化,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 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

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与特点、社会融合及市民化的进程、社会保障

等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以上几

个方面总结和梳理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特点

农民工是指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农

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

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具有

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业化从业人员(卢海元,2004)。当前农民工已不是一个高同质的群体,有学者从代际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纵向的研究,王春光(2001)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

经出现代际间的变化,他们在流动的动机以及

其他许多社会特征上存在差异,从而提出了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刘传江、徐建

玲(2006)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的农

民工和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长的农民工,这两部分亚群体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存在显

著差别,并提出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

工的概念。许传新(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

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特指年龄在25 岁以下的农民工,是介

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的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

口。本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具体是指1980

年以后出生,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的社会

经济背景及其自身的文化程度、观念和行为上 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刘传江、程建林(2008)根据2005 年农民 工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 工在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农经验、未来归 属倾向、自我身份判断等方面均与第一代农民 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0.8 岁,90%以上未婚,平均务农时间为2.1 年,平均受 教育年限为8.9 年;第一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38.4 岁,近91%已婚,平均务农时间为11.4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 年。就在城市就业途径而 言,寻找工作、用工单位招工与职业介绍机构 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占 36.4%、36.4%和19.8%,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 的老乡介绍、亲戚朋友介绍等传统的社会网络 来说,新生代较少运用初级关系网络。高颖

(2008)根据2007 年在北京、广州等5 个城市 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第一代 打工族”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或回流农村,16~ 30 岁的“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 的主体,在务工选择方面占更多的主动,他们平均工资较高,工作时间较短,同时流动性也 较强;16~30 岁的新一代农民工平均在3.72 年 的时间里辗转于2.52 个城市;获取高收入不再 是新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开拓眼界、自由平等和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更 为看重的因素。周正平(2007)认为新生代农 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显著变化集中体现在,由 第一代农民工的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 第一代农民工的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 第一代农民工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研究

(一)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意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长期以来

实施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决 定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独特性,人口城市化呈 现出不完全、非正规化的特征。王桂新、沈建 法(2008)以上海为例,从微观角度考察中国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特征,认为目前 中国城市农民工总体上已达到54%的市民化水平,尤其是其社会关系、心理认同等非物质维 度的市民化都已达到接近60%的较高水平。即 使受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屏障,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仍 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刘传江、徐建玲(2007)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两阶段转 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现实课题。新生代 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 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 群体,也是最有市民化意愿和亟需市民化的群 体。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被分割成两个子过 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 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 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的进展依然步履维艰,需要我们用“农民 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 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 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刘传江、程建 林(2008)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 打算通过多种途径尽量留在务工地,2005 年课 题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欲“通过打工,争取留在城里生活”占42.4%,“不愿意回乡干 农活,想过城里人的日子”的占15.2%。新生代 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收入 高、生活水平好、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以及为自 己的孩子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考虑。

(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工进城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城市对农 民工来说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农 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 城市融合状况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许传新

(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认为,新生代农 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 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 会隔离。有学者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受到城 市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 改变,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对农村社会的认 同在减弱;同时在城市社会中遭受到制度性的__ 社会排斥,他们的社会认同就会趋于“内卷式” 的建构,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 村社会,从而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处于尴尬境地(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民工 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形成了边缘化的感觉和 意识,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重回主流社会

(简新华、黄锟,2007)。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 认同和社会认同,具有融入和游离并存的特点,主观上的想融入和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处于尴尬 的局面(彭远春,2007)。李海超(2007)对农 民工的年龄分层进行研究,认为青年农民工受 教育程度高,但是其工资收入却与中年农民工 的收入是一致的,主要是青、中年农民工打工 所在的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上的分布不存在差 别所致。刘传江,程建林(2008)设计了农民 工市民化进程指标体系,利用2005 年课题组的 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了实际测算,结果表明农民工市民化率为50.23%,而第一代 农民工市民化率仅为31.3%。第一代农民工的市 民化成为市民化初步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则处 于市民化的中间阶段,目前仍面临很多障碍,因此市民化进程任重道远。孙秀娟(2007)认 为中国农民工向上流动的空间长期处于压缩状 态,有社会结构,也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应 该从政府营造公平开放的流动环境,建立开放 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心态和观 念等入手,使农民工获得向上流动的空间。

下载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银行概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主题。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货币政策已......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金融数学10本黄小听17摘要: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货币政策已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在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实践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实践研究 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不够理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董志凯近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继续贴近当代中国经济开展研究工作。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探索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研究......

    基于经典M—F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经典M—F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作者:边文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通过......

    中央银行研究货币政策范文

    中央银行学论文报告 题目名称: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院系名称:经济学院金融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一、 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

    近年来经济危机研究述评

    近年来经济危机研究述评 侯贤磊 摘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与经济危机等方面,对近年来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资本主义生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本站推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证券市场对于利率涨跌的反应有多快,要看大众的态度。”这句话乍听好像“有说等于没说”,但其实不然,这论点有两个含意: 1、市场突然的惊吓。央行利率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