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发展战术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
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
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
4、正确评估,审视自身
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
5.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
作为新建企业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
企业发展要懂得迂回之术
一条街上两个电影院,当遇到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两家老板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顾客。路南的推出八折优惠,路北接着来个五折大酬宾。对顾客而言,相同条件下当然都喜欢去花钱少的电影院。于是路北生意兴隆,路南门可罗雀。当路南老板赌气来个“跳楼大甩卖”---门票两折,此时已经是赔钱了,没想到路北竟然一折还送一包瓜子。于是路南老板气得吐血,最后只得关闭。
路北老板之所以这样做,诗词用了一种迂回的战术,送瓜子的却不挣钱,但是他在影院内卖饮料,而且都是那种最容易让人感到口渴的
第二篇: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关于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
一、影响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误区
1、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上上下下都还没有搞清楚现代企业制度含义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的要搞一套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所谓的行政改组等,并简单的认为股份公司和集团建起来,更名换牌,就等于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这无形中阻碍了人们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理解,增大了改革的难度。
2、实践上的误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最突出的误区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其误区主要有:
一是将企业改头换面,挂上公司的牌子。本来公司制企业是应有明确的产权制度,责任界定,组织形式,会计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可一些企业在没有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就挂牌,于是“改革改革 改个名就得”就成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时尚
二是化公为私。一些企业在进行改制时,将公有资产低价拆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有的则提高奖金分红利率,变相发钱,加重了管理不善和资产流失
三是买股有份。在股份公司的组建和股份合作制试点过程中,都有不少人认为搞股份制就是“买股就有份”,售股就成公司,把股份制改革演变成单位的集资行为。
四是要效没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在公司制中却有不少人理解企业效益与职工权益关系,只顾经营者和出资者的权而忽视劳动者的益。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果之一,它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它的体制创新对公有制企业产生了体制示范效应、它的高效生产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格局、它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国家税收。
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采用了成功企业的模式,在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上也以标杆为主,没有能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种通过模仿学习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往往有名无实,成为企业日常动作中的摆设。企业要想赢得并持续保有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拥有独特的运营活动和管理模式。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
一、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产权制度,二是组织制度,三是管理制度。现在的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问题,关键是管理制度混乱和无序状态。国有企业实行政府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则是业主个人不同管理风格的反映。当然民营企业管理有其好的一面,但它若要发展壮大,管理就需要有制度延续性,那么就要形成一整套制度,需要建立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而民营企业就要从这三方面来建制,在民企建制过程中这三者的关系是:产权制度是前提,组织制度是保证,管理制度是基础。这三者不可片面,不可孤立,不可分割,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产权是前提,需要落实到个人,包括家族企业的产权都要落实到个人,否则就要产生产权纠纷。组织是保证,分工明确,而组织形式有待于建立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完善。
三.、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委托代理制,建立制度。这是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委托代理制的特点是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民营企业应当择贤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家族可以掌握控股所必需的份额,对聘来的经理人员,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建立信任感和忠诚度。重大决策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家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任意干预,也不能越过董事会去干扰总经理的管理工作。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家长或某一个家族成员负责。委托代理制由于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人治”模式,使专业管理人才能够人尽其才,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围绕自身优势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出具有独特性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分析表明,企业的经营战略不能机械地模仿,只有在把握未来环境变化和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创新。例如,减少远景目标战略,增加可操作性战略;将以制造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整体价值的提供,在价值链上进行竞争;结合客户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战略;由自力更生型战略转变为广泛借助外力型的战略等。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的组织形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根据绝大多数企业当今所处环境的共性来说,建立一个有弹性、对市场变化能快速反应的组织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为此,民营企业须建立合理的权力下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使组织的运作以市场为中心,并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创造更新组织形式;增加各个部门的再造功能,提高决策和执行公开化程度,使各机构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加注意全局观念;协调好创新与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的形式与协作,使企业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体。家族企业应以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使企业经营蒸蒸日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再生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铲除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左思想的烙印、僵化体制形成的残缺心理等等。其次,要把“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以“管理兴企”为核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并在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再次,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观念,加强以“为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要建立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战略管理中要找准民营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战略管理又必须落实在业务管理上,提升执行力。二是在战略管理中,主要是处理好民营企业的主营与兼营的关系。主营即一定要有核心的产品、业务和技术,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兼营的业务。民营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有好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民营企业主营要强,不能随风。在主营强的情况下,公司在市场上就有发言权。任何一项兼营活动都要盈利,不能盲目扩大。在主营强,兼营活动盈利的情况下,兼营业务也可以从事一些非相关的业务。必要时,主营也可以调整,但要有把握。三是业务管理要建立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的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是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方向。四要处理好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关系,人员要能进能出。要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好的制度,搞好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
第三篇:建筑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专业: 工程管理 年级: 2 0 1 5 姓名:
龙翰林 学号:151552016
摘要:近些年来,建筑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在进行着系列的改革,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就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也已经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建筑工程企业面对强手如林的国内及国外经济舞台,如何才能与剽悍的对手共经纬、比高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于建筑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思考如下:⑴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建筑业产业组织调整。建立以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分包关系为纽带,少数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综合性企业与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投资多元化的建筑业产业组织。⑵发展工程建设总承包企业和工程建设专业分包企业。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可划小经营单位,成立若干小型企业,特别是专业化企业,面向社会,独立经营。发展合伙制和私有企业并引导其明确专业方向。⑶建立一批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结合发展的企业。国家鼓励建筑企业兼营房地产业。⑷支持以产权关系和专业化协作关系为纽带的各类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包括多元化经营集团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发展。⑸选择一批水平较高的企业,加快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成为行业内智力密集、效率高、效益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国家允许一级施工企业享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鼓励施工水平高的企业独立或与外国公司合营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竞争,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中的分包。从整体来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经营思想是建筑工程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了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筑工程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受它支配,它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应该抓好“四全”管理:即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产品使用价值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目标的全面经济核算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思想,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去适应市场,而不可能由市场来适应企业。企业必
须提倡增强五种意识:即市场意识、开拓创新意识、质量品牌意识、文明施工意识和跟踪服务意识,应主动到市场中捕捉信息、跟踪投标、组织力量抓回收、抓清欠,必须实施组织结构的创新,而且应从有益于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为出发点,将立足点放在内部资本结构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规模效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努力朝资本股份化、效益规模化、技术高新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优势,增强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能力。
2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努力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⑴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
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已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于职能相对应,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母公司直接从事主业的生产经营必然遇到与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而集团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的存在,既不利于集团母公司管理协调功能的行使,也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为此,集团公司应实行内部资产重组,优化集团资源配置,通过专业重组,集中处于分散中的专业施工力量,改变专业公司低水平重复设置的格局,最终形成集团的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专业公司群体。同时,进一步明确子公司的经营职能范围,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加大管理协调和资本运营的力度,提高生产经营的层次,生产经营活动仅限于特殊需要的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以及国际贸易与合作等方面,从而避开了与子公司在同一市场断面的同业竞争。⑵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单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如有的工程项目领导、公司经理在工程外包时,不审查分包队伍的“一照三书”,即营业执照、企业技术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资格证书、授权委托书:有的技术人员失去原则,不必要地变更设计,多计工程量;质检人员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该返工的不返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预算人员高套定额,虚增项目,不按级取费等。有的项目领导,不重视合同管理私下口头定价,在结算时,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甚至发生经济合同等纠纷,给企业带来损失。为此,我们应认真查验“一照三书”并签订分包合同,在抓好施工质量,确保公司声誉的同时,注意作好外包价款的结算工作,如结算时的套用定额标准、实际用工数量等。⑶必须作好扎实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基础和创新工作。作好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基础制度、专项制度,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本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改革开创新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具体说来,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工程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创新是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
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双铁”式的劳动人事制度,即实行工人的“铁饭碗”制度与干部的“铁交椅”制度。使劳动者主动地走向市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分配,促使每个职工能够成为企业利益的创造者,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筑工程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创新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打破“铁饭碗”,真正实行市场化的劳动用工制度。目前,有的公司或项目领导为了一定的目的或为了照顾面子。将工程分包给有关领导的亲属或朋友。这些队伍有的不但不具备施工能力,而且在政策上给予很大的照顾,这样给公司的经营管理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实现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进行企业产权制度与领导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产权制度及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当实行市场化的劳动用工制度,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任入唯贤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奖功罚过、奖勤罚懒的经济激励机制,作到“双向选择,有序流动,适度下岗”,这是劳动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其二,打破“铁交椅”,实行市场化的人事制度。建筑工程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在产权制度、领导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改变企业领导者“铁交椅”制度,实行市场化的人事任免制度。我们既要注重挖掘培养多谋善断、荐贤任能、智高技全、德才兼备、敢创善管的关键性人才,又善于发现使用精于专业、长于技巧、勤于实综合论述-288-广东建材2010年第7期践、忠于职守、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专业人才,做到有才必用、唯才是用、量才适用。建筑工程企业应该要建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种分配制度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其实质是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激励和可靠约束,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将实现企业的效率革命,使建筑工程企业走出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并以全新的竞争者形象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3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不断引进人才,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之中。而对于建筑业来说,意味着按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体制,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建
筑市场,建筑企业将承受更大的挑战。面对转轨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建筑工程企业体制,面对国内外建筑工程企业的激烈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体制要求,建立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更新管理者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科技含量。⑴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筑工程企业应尽快改变靠个人权威、靠经验等管理的方法,应该逐步采用决策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目标管理、网络技术、经济预测学、运筹学、优选学等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与此相适应,管理手段也必须向电子技术的管理方面发展,特别是要把计算机广泛运用于管理上,以提高效率。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知识竞争,是科学技术的较量,只要拥有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可以研究制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制度,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技术素质低、科技含量低、工作效率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等弊病,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只有这样,建筑业企业才可能为社会提供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使用安全、价格合理的建筑产品,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⑵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地配置建筑工程企业的各种资源,使
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运用,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有建筑工程企业的产品质量较有保证,但耗材程度较高,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畏难情绪较高,吃大锅饭的行为仍然较为严重,这些都为建筑企业增加了些不必要的隐性成本。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质量、轻管理”的思想,应该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智力资本、是科技含量,企业必须建立一种崭新的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合理的引进和使用人才,引进最新的科技信息,加大技术投入。并且应建立符合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特点的经济分配制度,通过产权激励、分配激励、精神激励,激励人去创造、去超越、去竞争,从而实现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技术求进步”的目标。建筑企业应注意处理好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作业层三级的权责关系,特别注意履行和改善项目管理制度的条款,从管理上作到“明确权责,开源节流,制度保障,有效控制”。⑶不断创新,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综合素质。①要加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械的力度,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建筑和城市建筑日益复杂化,结构体系多样化,轻质高强材料不断出
现,建筑智能化工程日趋丰富,建筑业正在走向技术、资金、人才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对建筑企业来说技术的意义很广,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设备、生产工艺、技术规程、实验检验、施工方法等。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重要。建筑企业既要注意技术上的创新和消化,更要注意专业管理上的加强和完善;既要重视机械设备“硬件”的改造和更新,更要做好技术管理、质量监督、检验实验等基础性管理的“软件”工作,只综合论述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②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广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必须是懂技术、懂金融、懂法律、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形成企业的竞争核心。
建立职工培训制度,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员工的敬业精神及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取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应把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放在议事日程上来落实,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这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水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③加强员工队伍思想建设和建筑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素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创新还应建立起富有精神效应的道德规范、荣誉激励等制度;培养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建立员工参政议政、参与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及相互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
神,使员工认识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增强责任感、消除改革带来的种种阻力。
总之,2l世纪是我国国民经济步入稳定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高速成长的时期,这不仅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竞争残酷的结果,我们只有注意做好以上几点,才能从市场到企业、从企业到职工、从管理到实施、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按国际惯例运行,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有建筑业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有立足之地,我们的建筑业也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第四篇: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一场挑战。面对挑战,企业档案工作应如何加快步伐,改革究竟如何入手;档案工作新的管理模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馆(室)藏体系怎样布局才有利于档案作用的发挥?下面就上述问题试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是企业档案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企业制度的创新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双方需求和互相补充的。
(一)企业改革需要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转变经营机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档案为企业调整组织和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合作、清产核资,进入市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权力竞争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始终离不开档案的信息作用,档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者走入市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需要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档案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
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进入市场经济。由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这便预示着企业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企业档案工作还停留在目前管理状态,将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科技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着手进行改革,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对企业档案工作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看待这场变革,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改革,尽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实现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飞跃。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特征
何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述,这里试对其基本特征做些描述。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它标志着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真正成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独立经营实体。它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形态为代表,其实质就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
据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工作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经营机制的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要高速运转,要求档案以情报、信息的形态出现,比较强的表现在为企业现实活动服务等方面。档案利用的周期普遍缩短,发生作用的机遇有很大提高,利用方式要求简便,快速灵活。
(二)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使得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档案成份便与之俱生,档案的归档范围发生很大变化,需要档案人员广泛收集,科学管理,有效地提供利用。
(三)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和独立的法人地位确定后,企业便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档案作为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从内容上看,是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竞争机制不可缺少的信息财富。从载体和档案本身形成过程看,也包含着企业人、财、物的投入,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应该交给企业自身加以科学管理和使用,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档案层层上交,便造成重复保管,既浪费人、财、物,也难以取得相应的利用效果。把档案交给企业自身管理,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最有利于档案内在价值的充分发挥。
顺便说一点,企业成为法人后,便具有独立的管理决策和约束权力,这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既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不合理、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方式容易产生并发生作用。因此,分级保管必须有统一指导做保证。企业根据档案工作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做统一规定,以保证各保管机构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本企业档案。同时,统一指导也应根据保管机构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如对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等受企业自身运作影响而变化较大的问题,不能统的太死,应留有适应变化的余地。统一指导的目的在于通过宏观调控,使保管机构的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分级保管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作用。
(四)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将更多地引入效益观念,实行对内以价值计算服务水平,对外走经营之路,向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过渡
企业档案化服务机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对档案载体成本和其它档案消耗用品成本的回收。第二,是指档案内容信息价值的有偿服务。第三,是指企业通过档案在革新挖潜、技术改造、增储上产等方面取得经济效益后,档案部门按比例分成。第四,是指档案编研成果开发利用的定向服务。第五,是指档案以商品形式出售或转让。
(五)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条件是档案部门能够真正独立地拥有和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资料信息的属性和流向趋于复杂,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期,一些单位把档案工作的位置没有摆正,许多大中型企业尚未摆脱人员臃肿、资金短缺、效益低下、市场前景不乐观的困扰,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不是顾不上,就是不重视。从近几年来看,通过《档案法》的贯彻实施,企业虽然赋予档案部门一定的权利,但力度不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经常发生,档案部门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限仍显十分不足。特别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更是力不从心、寸步难行,完全依赖于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档案部门是“丫环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因此,除了要增强企业档案意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档案部门独立的职能,从根本上扭转档案部门被动依赖的局面,保证档案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权力的经营实体。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便可以表述为: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职能独立、讲求效益。
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应遵循企业生产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把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机制同企业档案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结合起来,既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又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把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机制同档案有偿服务机制结合起来,使档案即为企业生产、科研、经营活动服务,做到档案信息投入资金成本的保值,又为企业对外经营创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组织结构,设立宏观指导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其任务包括:
1.负责贯彻实施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制定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手段,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3.制定本企业档案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4.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培训,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5.开展档案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总结、交流企业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促进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6.加强档案宣传出版工作。
7.加强档案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申报、评比、奖励、推广体系。
(二)调整档案馆(室)布局结构,实行分级保管
档案的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所以,调整布局结构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难点,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和分析“集中统一管理全部档案”的含义,树立档案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观念,为档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企业档案实行分级保管的范围应该以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为界限。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服务机制,使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方向发展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之一,是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档案部门建立新的服务机制,是适应企业档案工作作为独立经营实体走入市场的实际需要而采取的相应步骤。
实行新的服务机制,是企业员工和档案人员面临的一次思想变革,是提高企业整体档案意识的必然过程。其关键是解决好档案形成和利用的矛盾。应认识到:档案是形成者在其正常工作期间形成的,对档案形成者来说,“档案形成价值”已在其工资奖金中体现出来,归档后代表“档案形成价值”的只能是企业,决不是形成档案的某个具体部门或个人。而利用价值是再生产过程产生(下转第28页)(上接第22页)的,与形成者在经济上也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因此,只有企业才能决定档案的存毁、出售或转让。档案部门实行新的服务机制,就是代表企业来实现档案信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发展,起步阶段面临问题也较多。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既要转变谁形成档案,谁就可以永久无偿占用和利用档案的观念,消除对企业档案资源价值再生认识不清的障碍;又要克服局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矛盾障碍,明确档案是企业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处理好收集和利用的关系。事实证明,传统的服务机制必须改革,而且早改早见效,早改早收益、早发展。
(四)加快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目前,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设施基本具备,关键是缺乏适应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从档案的发展角度来看,一定要注意培养和选用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结合企业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特点,编制开发科学合理的软件操作系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运行操作的普及率。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要全面发展,还需要在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联网管理等方面做比较大的投入。
(五)其他配套措施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行企业档案标准化管理工作。
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开展,制定完善的归档制度,疏通归档渠道,丰富馆藏内容。
3.加强利用信息反馈管理,积极配合企业建制转轨。目前,企业内部进行的三项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债务清理、社会统筹保险等都是企业改革的具体举措,要注意把握和积累经验,总结档案工作在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4.培养和选用既懂档案管理,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人员保证。
5.培育和建立档案信息交流中心,为企业档案管理实行新的服务机制,以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培养档案信息资产价值评估人才,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定额框架体系,为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业务范围和行业标准。
第五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要求、制度的实施与监督检查。
本制度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管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制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制度的条文。在本制度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制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创建国际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实施细则》--国家电力公司xx.11.21 3
术语
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即公司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即公司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经营目的和观念、企业目标和战略、企业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
4管理职责与分工
4.1企业管理者组织形式:厂级领导、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
4.2厂级领导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整体经营活动;中层干部负责把厂级领导制定的战略具体化,并指挥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接受上级指挥,负责协调基层组织的基本工作,具体负责各项基础管理。
5管理内容与要求
5.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企业的科技信息管理、企业的设备技术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
5.2重视推行现代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有效运作。组织机构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a)统一目标原则。即组织各部分都要有实现有关任务的分目标,为完成组织统一的总目标而努力。
b)权力系统原则。即企业从厂长到一般员工有一个统一的权力系统。组织各层次的每个员工均有上级,一个人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避免多头指挥造成混乱。厂长应把一部分权力逐级下放,使各级管理者有职有权。责任到哪里,权力到哪里。
c)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各部门及各成员都有明确规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相互协调统一。
d)精干、高效原则。部门设置及人员配备合理、精干,相互分工明确,协调有序。
e)组织弹性原则。组织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根据组织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革。
5.3积极推广应用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5.4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5.4.1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文明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及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认真落实安全文明生产责任制,做到奖罚分明。
5.4.2企业应确立安全文明生产目标,并制定保证目标实施的措施。
5.4.3积极开展”三安三化”工作,并注重实效,全面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5.4.4根据电力生产特点,认真实行定置管理,设备标志齐全、清晰,介质
流向清楚;
5.4.5保持生活区、厂区清洁整齐,道路畅通,绿化面积达到宜绿化面积的93%以上。
5.4.6烟尘、废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
5.4.7工作场所的粉尘、室温、噪音符合劳动保护规定。
5.5企业的科技信息管理
5.5.1认真落实国家、国家电力公司及主管公司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制定科技、信息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制。
5.5.2积极组织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承担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5.5.3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5.5.4大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科技新技术,电力信息化达到国际先进火力发电厂水平。
5.5.5积极开发应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物资管理、实时数据、文明生产、合同管理、班组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等领域的功能开发与实际运用,形成覆盖全厂各生产岗位、管理岗位和检修维护班组的计算机管理网络。
5.5.6企业档案目标管理达到国家一级。
5.5.7广泛采用目标管理、tqc、网络技术、量本利分析、定额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5.5.8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以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科技兴企的积极性。
5.5.9建立较为完备的竞价上网技术支持系统,成立竞价上网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按照电网竞
价上网规定,进行市场运作,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5.5.10加强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管理,成立规划目标管理机构,制定其管理控制程序,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起规划制定、分解实施、评价改进、监督考核一体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5.5.11加强调研和指标分析,建立与国内国外现代化火力发电厂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制度,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创国际一流火力发电厂指标体系。
5.6企业的设备技术管理
5.6.1建立健全设备技术管理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技术管理发展规划,并落实设备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5.6.2加强各项指标管理,使各项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的标准值。
5.6.3积极推行优化运行、耗差分析,降低煤耗,提高设备可靠性。
5.6.4建立和完善设备检修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实施检修全过程管理,消
除设备”七漏”,使设备完好率达到国际一流规定的目标值。
5.6.5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状态检修、在线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设备检修点检制,不断提高发电厂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水平。
5.6.6强化、细化设备技术管理。努力实现设备管理的安全性、基础资料管理的规范性、十项监督的时效性、工程管理的计划性、节能管理的效益性、科技管理的群众性、环保管理的合法性、备品管理的科学性、状态检修管理的可追溯性。
5.7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5.7.1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企业方针,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以动态管理为手段,以分配差距为杠杆,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的”的良好的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管理体系。
5.7.2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合理
拉大分配差距,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职工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竞争机制。
5.7.3积极推行职工岗位动态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来选拔和任用人才;形成全厂岗位靠竞争、报酬凭贡献的良好局面。
5.7.4建立健全各级岗位培训标准,加大培训力度,使全员岗位培训率达到80%以上,三高人才比例达到国际一流规定的目标值。
5.7.5按照”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理念,从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职工培训计划和奖惩制度,逐步实现培养人才由数量发展型向素质提高型的战略转变,实现职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5.7.6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科学的调动、提升等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5.8企业的经营管理
5.8.1建立起完善的生产、经营经济责任制和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5.8.2严格企业法制化管理,建立企业法制化管理体系,依法经营,从严治企。
5.8.3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系。制定经营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建立内部模拟市场机制。将工资与可调电量挂钩,以提高各类人员对安全生产的关切度,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8.4按照”超罚节奖”的原则,将”三费”进行分解承包给各二级部门,由二级部门按月申报、控制使用,以实现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压力。
5.8.5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健全控制成本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进行成本控制、监督和考核。
5.8.6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并定期进行经济活动
分析。
5.8.7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预算控制各项收支,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每月在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
5.8.8加强资金管理,把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结算资金分开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控制各项资金支出。
5.8.9加强审计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审计管理基础工作。积极开展常规性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加强重点工程、合同、资金、资产及成本管理制度的审计,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5.8.10健全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合同管理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强化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推动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5.8.11强化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和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把所需的材料费、管理费等纳入
综合计划和月度计划,形成计划、合同、限额三重控制。
6检查与考核
6.1检查
6.1.1制度一经发布生效,有关各方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标准化管理机构和被授权有该项管理职能的部门将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1.2各部门和单位都必须按本制度的规定,对分管和归口管理的内容实行制度化管理,达到制度的要求,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
6.2考核
对违反本制度各项条款规定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将追究其责任,并由厂经济责任制考核委员会给予经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