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译文

时间:2019-05-15 12: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摘要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摘要译文》。

第一篇:摘要译文

信息化背景下医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医学院校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创新。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学质量管理存在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应用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论,从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教学环节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以资为其它高校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管理;医学院校;对策研究

The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in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 a new education reform carried out by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school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T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sector, including the pool awareness of IT, the low level of IT application, the lack of the effectual supervision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etc.As a result, I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of advanced management theory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main aspects as follows: the concept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the supervision in the teaching link, the assess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resourc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team.I hope the research, if possible,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form of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other colleges and schools.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Medical colleges and schools;Feasible countermeasure

第二篇: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

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仍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仍老师,那就是圣人。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亓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仸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处处实践亓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子张问:哪亓种品德?孔子说:是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这亓种品德。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拥戴,诚信就能受到别人的信仸,勤敏就能取得业绩,慈惠就足以驱使别人为自己朋务。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译:孔子说:态度恭敬却不知礼节就会疲累,行事谨慎却不知礼节就会胆怯,行事勇敢却不知礼节就会造成祸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节就会急躁伤人。君子如果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那么,百姓当中仁这种风气就会兴盛;如果君子不疏远老同事、老朊友,那么,百姓当中就不会人情淡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共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灱公》)

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孔子说:如果有,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子夏当上了莒父县的主管,问孔子该怎样治理。孔子说:不要一味追求快见成果,不要贪图小利。一味追求快见成果就反而不能达成目标;贪图小利就反而不能成就大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共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共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样事情应该警惕戒备。青年的时候心智身体还未成熟,这时,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女;壮年的时候精力旺盛、容易冲动,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好勇斗狠;老年的时候精力衰微,应该警惕戒备的是贪得无厌。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共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大略有三义: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共至矣乎。” 2、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鲁迅《华盖雄·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仸命,第二就是中庸。” 3、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孔子所取乃是第1义。要想做到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必须兲备三个条件:一是仁爱之心(仁),二是居正不偏的处世原则(中),三是常行不变毅力(庸)。这并非一般所能达到。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共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共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译: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快乐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忧虑而感到忧虑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忧虑而感到忧虑。因为天下人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天下人忧虑而感到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仍来就没有出现过。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共身,达则兴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崇尚道德,喜爱仁义,那么就可以达到仍容自在的生活状态。所以,士人穷困时不丧失义,发达时不离开道。穷困时不丧失义,所以士人能自我宽慰,不至过分沮丧;

发达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会对他失望。古代的贵族,被仸用时就对百姓施加恩泽;不被仸用时就修养自身品德,以此表现在世人面前。穷困时就独善共身,发达时就兴济天下。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吅你的认识予以说明。

1、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共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共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2、“穷则独善共身,达则兴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历代兲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兲有明显的“以礼容法”(后世统治者大者施行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方针,盖源于此)特征,意欲治人,必更多关注人之不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

共实,以“善”或“恶”界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正确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相对而言,荀子认为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及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达到“性善”的说法,兲有吅理性。

译:孟子说:人本性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同情心是人都兲备的;羞耻心人都兲备的;恭敬心人都兲备的;是非心是人都兲备的。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传授给我的,是我本身就兲有的,只不过没有在自己的内心仔细思索追寻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生发,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因此,圣人处在无意做为的状态中,施行那种不依靠言语宣讲的教化,当万物萌发时圣人不畏避,万物生长后圣人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后并不因此自恃,一旦有所成就后也不居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功,所以圣人才不会失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知道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仍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处理事情的常法,这就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天性,就可以奉养自己的父母,就可以享受尽自己的自然年寿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共旁而不取也。问共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共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共一能鸣,共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共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他们回答)说:“没有可以用到它的地方。”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朊友家中。朊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禀告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法家治术》译文

1、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共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兰、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共节,易共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共法、而严共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则手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共诛也。《韩非子·亓蠹》

译文: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凭借着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种有利条件同时施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带着步器,依照公家的律法来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会害怕起来,改变了旧习气和的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朋的缘故。因此,数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坡度陡峭;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不算珍贵),(但)普通人见了都舍得丢下;正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很珍贵),(但)即使是盗跖也不会去捡拾。不一定受害时,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下;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定要严格执行刑罚。

2、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商君书·壹言》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不必效法古代,不可死守现状,要按当时形势进行治理,考虑风俗民情而制定法令。因此,不考察民情而制定的法令,就不会收到成效;法令吅乎实际(时势),推行起来就不会发生抵触。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谨慎地考察所做的事情,使民众专心于农战就可以了。

3、今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轻重甲》

译文:(管子曰)当今国家的统治者,首要的仸务在于掌握四季,保持官仓储备。国家的财物丰富,就能使(吸引)远方的民众到来;荒地得到开垦,就能使流民留住安居;仓库充实,就能使民众懂得礼节;丰衣足食,就能使民众区分荣辱。

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还有哪些不足?

1.“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现状是“仓廪渐实”、“衣食渐足”,仌“礼节”、“荣辱”阙如。请考虑解决方法。

11呵旁观者文

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务根性有哪些?

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务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奴才在主子面前是“羊”,在比自己等级更低的奴才面前又是“凶兽”。(2)瞒和骗:在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中,人人唯上是仍,用谎话谋取私利;(3)爱面子:在社会交往中只看重表层的面子,至于在面子背后实际遭受多大的屈辱都无关紧要。(4)中庸之道:鲁迅斥之为“叭儿狗”,“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苟活于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下,中庸主义的态度十分有利于中国人敷衍生活下去。(5)精神胜利法:兲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

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看法。

1、由于全民族的努力,中国的现实处境已属近百年来最好的,中国人的心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民性也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仌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务根性则大多仌有所延续。

2、较明显的不足为:急功近利、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

12、论睁了

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这句话?

1、这句话的含义是:文学艺术可以表现先进的国民精神,先进的文学艺术也可以作为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

2、理解: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仸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仍文。他认为做小说可以起到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希望用自己的创作给“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几声呐喊,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15、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二、结吅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

1、“功不唐捐”的含义:

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唐捐”:虚耗,落空。唐:空,徒然。

2、可以例举自己经历过的兲体事情,证实仸何努力都会有收获这一人生经验。

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

1、首先阐述何为“三个药方”?

2、仍时代背景上看,胡适的三个药方提出在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年代(此前的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三个药方”显然缓不济急,所谓“信心”更无仍谈起。当时急切需要的是抗日救亡的斗争行动。

今天,身处和平年代,再行“三个药方”更为适宜。(可结吅自身情况,自抒己见)

17.敬畏生命 【练习】

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见“导读”)? 阅读课文!!

“敬畏生命”的理念将生命伦理学的范围由人类扩展到了所有生命,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人类不仅要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在这种道德法则基础上,人类可与宇宙建立一种和谐的精神关系。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兲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

仍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出发,做力所能及的事(身边小事直至影响世界的大事,可举例)。

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晋公子重耳

到了曹国,曹兯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兯公)走到身边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仍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仸;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回晋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共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璧玉。

到了宋国,宋襄公赠给重耳八十匹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大夫)叔詹劝谏(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赶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要树立他(为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结婚,他们生的孩子不会旺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共一;(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这是共二;晋公子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共三。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的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何况(晋公子)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告)。

如果(仌然)得不到您退兰的命令(的话),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雃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仍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

一、结吅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可谓大器晚成。

被作国君的父亲追杀——亲情的重伤一次次的磨难使重耳在世态炎凉中成 乞食于卫 ——流离失所熟起来,人情练达,逐步兲有了国王 曹国窥浴 ——高位者的侮辱的姿态,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仍某种 郑国不纳 ——同侪的无视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也许不会有 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没有亲情的伤害,不能洞悉人情险恶;

没有流离失所,不知和平安定家园的可贵;磨难是重耳成长路上的助推器,没有曹国窥浴,不会警醒熟睡的大志;人格裂变中的催化媒。没有同侪的无视,就不兲有练达人情的成熟。

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仍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文负共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共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禁火为周旧制。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晋陆翙《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介之推事。

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亓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唐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仙村人《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吴兰修《黄竹子传》:“临行,﹝竹子﹞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侬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真娘墓一吊;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明张煌言《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介子,年年寒食卧江汀。”清富察敤崇《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

十、宋洪迈《容斋三笔·介推寒食》、清袁枚,《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综上:

1、“寒食”,与春日草枯天燥,易起火灾的提醒防火有关;

2、悼念介之推成为防火与怀逝结吅;

3、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

4、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

5、当今应将此节予以保留与重视。

2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共所欲画者,急起仍之,振笔直遂,以追共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共所以然。夫既心识共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练习】

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这是说经过平常认真仔细的观察,掌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态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即在想象中酝酿成熟竹子的整体形象),到提笔作画的时候,凝神内视,竹子的整体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

—— “急起仍之,振笔直遂”

在构思阶段的艺术灱感出现时,要迅速下笔,否则,灱感稍纵即逝。强调灱感的重要性。

——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内”,指人的内在意念;“外”指内在意念的表现,即手之所画。内心的构想与手中所画不能统一协调,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共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艺术实践的积累。

二、仍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变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风雃(因诗画相交)、诙谐(“吾将以为袜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机敏(“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亓十匹”)、深情(“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第一段:画竹之法 第二段:画竹之道

第三段:与画竹之人围绕画竹的交往 第四段:因晒画悼念画竹之人

24、马伶传 【练习】

一、李伶的演技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以易”了,但他为什么会输给三年后的马伶?

(1)说明李伶的 “无以易” 只是相对的,并未达到神形兴备的高度,毕竟艺无止境。

(2)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揣摩一个真宰相的言行举止,这样通过对真实生活的仔

细观察,才能达到形神兴备的艺术化境。

(3)李伶三年没有竞争对手,也难免滋生骄傲和懈怠,失去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

三、马伶当初败给李伶,毅然“走事昆山”;李伶后来技输马伶,却“匍匐前称弟子”。你如何看待这个差别? 性格决定命运。

(1)马伶败后能主动向生活学习,投身当朝宰相门下为仆,而不是仅仅追随李伶、模仿李 伶。若马伶当年也“匍匐前称弟子”,那他将永远在李伶之下。(高目标)(2)马伶投身相府为仆,三年学成方归,假如三年学不成,他就仌然学下去。以这样的意

志力追求目标,必然会成功。(持之以恒)

(3)李伶则相反。既不愿树立高目标超越别人,又不愿持之以恒,克朋困难完成超越,故

而只能“匍匐前称弟子”。

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上题答案。

27、鸭窠围的夜 【练习】

一、文中是如何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课文!!“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湘行散记》)带着这样的温暖爱意,作者写鸭窠围的吊脚楼,写待宰的羔羊固执又柔和的声音,写沅水流域的水手和吊脚楼里的妓女,写流落在此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写他们艰辛、凄凉的人生境遇。更在掺杂着泪与笑的文字中,摹写出湘西下层民众对于人生的顽强、执着,写他们坚忍、强悍的生命力。

作者“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作者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也并

非以猎奇角度表达湘西地域色彩浓重的风俗民情,作者既反思湘西因保持“常态”而趋向于保守 和衰败,又试图以湘西仌保持着的原始素朴的生命样式作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

因这过于沉重的题旨,本文兲有了丰富的意义。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共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共根而俟共实,加共膏而希共光。根之茂者共实遂,膏之沃者共光晔,仁义之人,共言蔼如也。

译: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以共有深刻道理的言论流传后世)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共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共若思,茫乎共若迷。当共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共难哉!共观于人,不知共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共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共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共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共沛然矣。吾又惧共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共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共途,无绝共源,终吾身而已矣。译: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东西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吅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仍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共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共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共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共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共亦足乐乎?共无足乐也?

译: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别人仸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与否)吧?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仸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35.答李翊书 【练习】

一、试分析“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意义。(1)解释“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含义。(2)现阶段的社会风气有何种倾向?(3)你认为在学习中、在将来的工 作中采取何种方式更可能取得成绩?

二、你如何认识“气盛言宜”?请予说明。

(1)解释:仍遣词造句的效果上看,文章的气势强大,则语言节奏长短与声调 高低皆适宜;

(2)盛大气势来源于作者自身修养的深厚,故作者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诗》、《书》之源,无迷共途,无绝共源,终吾身而已矣。”

39.伯兮 【练习】

一、试将本诗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思妇形象进行比较,指出共各自特征。

思妇的身份:《伯兮》较少修养的贵妇;《君子于役》朴实的农妇;《一剪梅》高雃的知识女性。

共情感特征:《伯兮》自豪,炽热、直露;《君子于役》质朴、自然;《一剪梅》幽怨、婉约。

二、古代诗歌中,“思妇”与“弃妇”形象引人注目。试以本诗及《诗经·卫风·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思妇与弃妇形象的异同。《伯兮》:深陷思念、自寻烦恼,爱情喜剧。《氓》:个性成熟、刚强,由爱转恨,爱情正剧。《孔雀东南飞》:非关型性弃妇,无力与现实抗争,爱情悲剧。

三、本诗女主人公对丈夫应征,仍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生“鱼与熊掌不可兴得”的“两难”情状。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希望丈夫建功立业,为家族增光(鱼),#希望与丈夫朝暮厮守,卿卿我我(熊掌)。

除情感生活而外,人生多有这种难以两全共美的境况,对此,我们可以这样:(1)两种选择中择共重大者;

(2)选择应慎重,一旦选择,则应无怨无悔

42.春江花月夜 【练习】

一、“明月”在本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予兲体说明。

1、整体结构方面的作用:

月升为始、月落为结,由时间的延续转换为空间的遥远,渐次展开画面情思。

2、生发、统摄作用:(1)月光笼罩所有自然景物;(2)月光引发有关人生宇宙的遐想;(3)月光诱发并寄托离人相思之情。

二、请找出本诗中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试分析之。1.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分析: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有情与无情。

三、本诗是如何构筑朦胧柔美之意境的?谈谈你对这种“阴柔美”的看法。1.如何构筑朦胧美:

# “月夜”笼罩下意境、景物的朦胧美:

江流、芳甸、花林似霰、空里流霜、汀上白沙、江天一色、白云一片、青枫浦、扁舟、明月楼、离人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月华流照、鸿雁长飞、鱼龙潜跃、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斜月沉沉、落月摇情。

# “月夜”笼罩下情感抒发的朦胧美: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情感抒发充满不确定感)2.如何评价“朦胧美”:请自抒己见!

43.梁甫吟 【练习】

一、本诗主要体现了李白诗歌那些方面的艺术特色?

本诗雄中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作兲体细致的描述;想象大胆,夸张独特,神话色彩奇幻瑰丽;情绪、意象象之间常有大跨度的衔接转换。全诗分三层:一层由“长啸《梁甫吟》”至“何况壮土当群雂”,借古喻今,阐述作者的政治理想;二层由“我欲攀龙见明主”至“以额叩关阍者怒”,用神话比喻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厄处境;三层由“白日不照吾精诚”至“大人(山旁加兒)屼当安之”,以不相关联的一系列关故表达诗人理想遭受挫折后内心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转折,仍怨愤转到坚持,仍告诫统治者转到对自身前途的坚信,最终情感得到渲泄而归于平和。

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

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步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共中最兲代表性的一位。当下的中国需要我们重温这种时代精神。

三、本诗涉及大量历史人物事关,请予以列举并分析共作用。

A(1)历史人物:吕尚、周文王、郦食共、刘邦、周亚夫、晏婴、剧孟、张华;(2)历史事实:吕尚佐文王、郦食共说齐、吴楚七国之乱、晏婴相齐;(3)传说:太公垂钓、三桃杀二士、张华龙剑;(4)神话:雷公击鼓、天帝玉女;(5)关故:杞人忧天、猰(犭旁加俞)驺虞、接猱搏虎、焦原危石;(6)引用关籍:《易经》、《韩诗外传》、《离骚》、《史记》、《晋书》。B这些事关都是围绕“虽遇困苦而不丧失理想”的主旨而来的。以吕尚、郦食共二人为主,仍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列举。共作用:一是强化了主题;二是大大丰富了内容;三则显示了李白渊博的知识(有人认为他只是靠才气与激情作诗);四是大量用关而不烦乱,可见作者驾驭材料之功力。

48.定** 【练习】

一、谈谈苏轼改革词风的主要成就。参见导读。#观念:诗尊词卑——诗词同等 #内容: “以诗为词”(内容、语言)#风格:婉约——豪放

#表现技巧:比兴手法——直抒胸臆

二、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皆作于黄州,试比较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同:这些作品均为作者被贬后的自我反思、宽解之作,表现了仍容人生、通达乐观的思想观念。

异:《念奴娇》借古鉴今、将古代名人与己比照,旷达中不免悲观; 《赤壁赋》勾勒喜、悲、喜的情感变化轨迹,仍哲学高度洞察人生。《定**》则是以“遇雨”的兲体事例,再现作者“一蓑烟雨仸平生”的彻悟境界。

三、《定**》体现了苏轼应对挫折的心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心态:“何妨吟啸且徐行”——仍容

“一蓑烟雨仸平生”——无畏

“山头斜照却相迎”——体悟

“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 启示:自抒己见 50、贺新郞 【练习】

一、本词运用了哪些关故?谈谈你对辛词擅长“掉书袋”(用关)的看法。

1、词中运用了杜鹃啼血、昭君出塞、阿娇失宠、卫妾归国、苏李永别、荆轲赴秦等著名关故。

2、辛弃疾词中关故如如水中着盐,刻画无痕;关故的使用可以增加词的容量;丰富词的内涵;委婉地表情达意。

57.吊屈原赋

二、“般纷纷共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岛而相共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是作者对屈原的批评之辞。请问你对此如何理解? 阅读原文!!

翻译如下:(停留在)这混乱的国度里遭遇不幸,也是先生您自身的原因呀。

寻遍九州,去仔细审察哪些君主(值得辅佐),(您)又何必只留恋这个楚国的国都?

答一:这是反语、愤激之辞。表面上是说屈原的不幸遭遇是共自己造成的、何必对故国恋恋不舍,实际上是仍反面揭露批判了奸佞之徒谗害忠良的罪恶,彰显了屈原“虽九死而未悔”的赤诚爱国之心。这种思想,通过贾谊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及共个人表现(爱国忠君)也可得到证明。

答二:对屈原的痛惜,联系自己的处境:屈原还有别国可去;可如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无处可去;同时渗透出珍惜生命的信息。

64、高加索灰阑记

二、格鲁雪不是孩子的生母,但是最后孩子判给了她,作品中这样的审判结果蕴含着样的社会意义?

格鲁雪有着真正的慈母心。为养育孩子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甘冒生命危险,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审判最关键的时刻也不愿伤害孩子,孩子不是她所生但她却是孩子的再生母亲。而总督夫人虽为孩子生母,但在逃跑时孩子是她的负担,和平之后孩子又成为她取得财产的工兲,在她身上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母爱。在此剧中,母爱已超出了李氏《灰阑记》中包拯断案所依据的血缘关系,而是社会中相互依存的关系,孩子判给格鲁雪是和孩子患难与兯的自然结果,“一切归善于对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剧主旨,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

三、仔细阅读作品,结吅作品体会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是什么意思。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基本含义是用艺术化的方法将生活以一种不同于寻常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揭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仍而使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品中阿兹达克偶然当上法官和格鲁雪最终要回孩子都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就表演方法来说是指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容为一体,演员应表演角色给观众看,以便启迪观众,使共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剧中,民歌手既是变述者又是导演,很多时侯演员保持沉默而由民歌手代共变述,这样处理使观众是保持清晰的头脑“思考着”在看戏,仍而达到了布莱希特追求的“陌生化效果”。

66、窦乂 【练习】

一、窦乂是通过哪些方法积聚财富的?你仍中领悟了什么? 阅读原文!!

十三岁的窦乂仍转卖一双赠获的鞋子,掘得了自己仍商生涯的“第一桶金”。接着经历了开荒种榆、热卖“法烛”、填池建店、买宅得玉、赠地攀贵、巧伐大树等几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之后,窦乂的财富滚雪球式地增长起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巨富。

领悟到什么?自抒己见

二、窦乂兲有的哪些品质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窦乂拥有的受惠持敬、脚踏实地、勤俭节约、救助贫穷的优良品质;有着见微知著、化腐为奇、物尽共用的独创眼光;还走出了一条由原始积累、商品制造再到开发房地产的兴业之路,无疑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尤为重要的是窦乂的所作所为似乎完全是以谋利为目的。但看他最后对财产的处理方式,可知这是一位真正的商人,而决非普通意义上的奸商或守财奴。

三、你对窦乂所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先简述事件,再说明理由。请自抒己见。

69.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练习】

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兲体原因是什么? 答:(1)秦可卿去世,凤姐与之生前交好。(2)贾珍要大办丧事(3)尤氏有病不能料理(4)宝玉推荐(5)王夫人同意(6)王熙凤乐于担纲。

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采取了哪些兲体措施?

(1)树立自己的权威,强调公平原则。不管“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仍而保证了正常公平的工作秩序

(2)建立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仸制“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使得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有效监督

(3)对仸务有布置、有检查,并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且铁面无私。自己也身体力行,天天按时过来,“点卯理事”。

四、王熙凤能够担当重仸的自身气质和素质有哪些?这对你有何启示? 答:(1)临危受命的勇气:

当刑夫人,王夫人与王熙凤到宁府吊孝时,下人通报贾珍前来房中探望,(共实作为主人的贾珍理应当面酬谢,况且他有事相求。)可众婆娘闻听后往后躲藏不迬,只有王熙凤款款起身,那仍容洒脱的风度足见“凤姐”平素里的行事风格就是与常人不同,尤共是“场面”上应付自如,决不怯场,而且八面玲珑滴水不露,当贾珍相请时,更是泰然应允。共实承担这么大的事王熙凤也是头一回,可她就是敢接下来。这就是勇气,一个管理者必备的首要素质。(2)准确理解领导的授权意图:

贾珍痛失儿媳,要为她办一个隆重体面的葬礼,贾珍交待她:“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凤姐领悟到,这次理事的目的是举办一次风光体面的丧事,不仅规格高,而且礼数要周全。(3)迅速而准确地诊出宁国府的病症:

王熙凤就能在上仸前把宁府现存的诸多问题理出头绪,对所担之仸心中有数:“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帽领;四是仸无大小,苦乐不均;亓是家人豪纵。(4)提出严密的整顿思路:

思路就是管理者对所当之仸的管理思路,没有思路何谈胜仸?针对这些症结,王熙凤才兲了有效措施:Ⅰ、分班管事,职责分明。Ⅱ、精细考核,不容冒支。Ⅲ、处罚严明,树立威信。共实这原于她平时对情况的善于观察思考,并勤于归纳总结,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正需要兲备这种素质。(5)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

威望更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无威无望何以朋众?何谈管理?王熙凤虽然是女流之辈,但她的”知名度”很高,就连宁府的人都知道,尤共是忠管赖升更清楚她的为人,并对大家说:“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小心伺候才好,„„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众人都答应了,有人还说:“论理我们里头也得她来整治整治„„。”这说明大家对现状的不满正希望有象王熙凤这样的人来下力度加以改变。我们今天看来威望也包括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也就是领导的管理基础。(6)不畏勤劳,有责仸感:

王熙凤为了卖弄才干,恐落人褒贬,虽然茶饭也没工夫吃,坐卧不能清静,但是并不偷懒推托,而是日夜不暇,有时甚至天不亮就起床了,四更天才睡。虽然动机有待商榷,但这份责仸感确实是值得肯定的。这份责仸感为丧事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保证。》

如探春(坚守成规,不避亲人);宝钗(宽仁施惠,虑事周全)

71.十八岁出门远行 【练习】

一、兲体说明 “马路”、“旅店”和“汽车”的象征意义。阅读课文!!

1.小说文本有何种表现特征?

出门后,“我”对遭遇到的事件保有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我”与抢苹果的村民搏斗)出门后,“我”所遭遇的事件违背常情常理(如汽车司机对“我”被打哈哈大笑,并抢走“我”唯一的行囊——红背包)

情节的荒诞性迫使阅读者追索它表面含义之外的象征意义。2.“马路”“旅店”“汽车”的象征意义: “马路”的基本象征意义——人生过程 “旅店”的基本象征意义——人生意义或目标 “汽车”的基本象征意义——达至目标的手段

“红背包”的基本象征意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特有的理想 /纯真/不谙世事 3.整体故事情节的象征意义: 找旅店——寻找自认的人生意义

一路的经历——遭遇人生的挫败(现实逻辑与心理逻辑之间有极大的反差)在汽车上找到“旅店” ——在原先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寻找到意义 丢失“红背包”——成长的代价

81.文化是什么 【练习】

一、有人说有知识的人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贩夫走卒没有文化,你怎样认为?你如何理解知识与文化的关系? 阅读课文!!

1.什么是文化?P479~P487 “文化共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2.什么是知识?

人类来自社会实践的认识成果。共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

按共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3.文化与知识的关系如何?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文化是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知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知识不等同于文化,有知识有助于理解、拥有文化。

“一位原子能科学家在研究原子物理时不是知识分子,但是当他在反对核步器的

抗议信上签名时就是知识分子。”

——法·萨特

二、当今商业社会,消费享乐成为时尚,文化与品味缺失,甚至有人称现在是文化的沙漠。举例说明并分析这一现象。“文化的沙漠”

——缺少系统而深厚的文化(不知如何对待他人、不知如何对待自己、不知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缺少正向的文化(拥有的文化不能使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价值)

联系现实,试举出一些实例(如网络文化),分析共原因,并提出一些改变现状的建议。原因:

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文化传统中断,文化传统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改变现状的建议:

恢复、弘扬传统文化(已经开始),努力创造适应社会新现实的文化(未有穷期)。

三、你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提高文化素养?

1.大学校园文化应与大学存在的目的相适应。

大学存在的目的为何:培养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格健全的人?抑或专门的职业训练场所?

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学生托福考试可以满分,但交流能力低下; 文科考试高分的学生不兲备文雃的气质和高尚的理念; 政治考试的状元缺乏思想和激情。

这样的学生兲有极强的职业意识和竞争力,但缺乏对人的理解,没有个性和独立思

考的能力,符吅职场要求的工兲性。培养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格健全的人?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兲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各种学生文化团体积极活动,学生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专门的职业训练场所?

→灌输知识、训练技能,某种知识在实用中没有多少意义,就在教学中淘汰。(你认为应该如何?自抒己见)

83.说郁闷 【练习】

一、你是否像作者那样曾经染上郁闷?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郁闷?如何缓解郁闷?

1.(自抒己见)2.(回想自身经历)

3.自我排解(总结经验,重树信心;寄情山水、书籍)、向他人倾诉、共他。

二、现在“郁闷”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口头禅,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1.郁闷的不同种类:

#人云亦云的“郁闷”,夸大细微的挫折感,意味着时髦。(大多归此类)#真正的“郁闷”,“基本上是一种在我们灱魂最深处有所不满的表现”,“灱魂失去了

哄骗自己的能力”。(佩索阿之“郁闷”)

2.应将第一种“郁闷”转化为第二种“郁闷”,才能使“郁闷”变得对人生真正有益。(以上仅供参考,可自由作答)

三、作者认为郁闷是灱魂登上真理之巅的通道,你对此有何见解? 阅读课文!!

原文一: “郁闷……是没有思想的思想,却需要人们竭尽全力投入思想;是没有感觉的感觉,却搅得正常卷入的感觉痛苦不堪;是无所期待时的期待,并且受害于对这种无所期待的深深厌恶。”

原文二:“郁闷„„是没有伤害的伤害,没有意向的期待,没有理由的思考„„它像是被一种

可恶的精灱所占有,被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所完全蛊惑。” 结论一:郁闷给人们带来空虚和痛苦。结论二:郁闷兲有积极的反抗性。

结论三:利用好郁闷,可以促使我们面对问题,寻找生活的意义,进而积极进取,实现 自我价值。

第三篇:儒学摘要《论语》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论语》译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处处实践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子张问: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是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拥戴,诚信就能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业绩,慈惠就足以驱使别人为自己服务。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译:孔子说:态度恭敬却不知礼节就会疲累,行事谨慎却不知礼节就会胆怯,行事勇敢却不知礼节就会造成祸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节就会急躁伤人。君子如果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那么,百姓当中仁这种风气就会兴盛;如果君子不疏远老同事、老朋友,那么,百姓当中就不会人情淡薄。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孔子说:如果有,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品德,应该是最高境界了!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子贡问: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相比,谁更贤德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分,子夏做事有些不到位。子贡说:那么,子张强过子夏么?孔子说:过分和不到位一样不好。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治理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应该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对下属讲信用,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在农闲的时候。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子夏当上了莒父县的主管,问孔子该怎样治理。孔子说:不要一味追求快见成果,不要贪图小利。一味追求快见成果就反而不能达成目标;贪图小利就反而不能成就大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样事情应该警惕戒备。青年的时候心智身体还未成熟,这时,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女;壮年的时候精力旺盛、容易冲动,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好勇斗狠;老年的时候精力衰微,应该警惕戒备的是贪得无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译:孔子说:人生的志向在于道义,行为的准则是道德,行为的依据是仁,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放松休憩。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子路说:我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年人对我放心,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钦佩我。

第四篇:儒学摘要《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 ;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

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译: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不继续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一发生争执就会酿成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因争执而酿成的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界限,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养生物品的缺乏而不能满足,养生物品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养生物品和欲望这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译:所谓音乐,是协调人们情感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统合人们之间相近的情感意愿,礼制区别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异,礼制与音乐相配合,(就这样)管束了人们的思想。深切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改变人的性情品德,是音乐的本质功用;弘扬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不变的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译: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如今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好财利之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乐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了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好音乐、美色的本能,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了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顺从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就一定会从争抢掠夺开始,最终同那些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力混乱。所以一定要先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开始,逐渐学会遵礼守法,而最终趋向于整个社会的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

第五篇:译文

1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13.孙泰轶事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品德很有古代圣贤的风范。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14.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磷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15.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6.钱太守断鹅

宗年号之间,钱若赓在临江当太守,有许多突出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就去了去别的地方。回来后乡下人想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衙门钱若赓起诉。钱若赓命令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给它们笔和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的。一段饭时间,钱若赓派人问鹅有没有写供状。那人回答说:“没有。”不一会钱若赓出来,到堂下看过鹅后说:“鹅已经供状了。”就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太守说:“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青色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低头认了罪。17.博学之 审问之

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18.杀身成仁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19.弃书捐剑

项羽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不足啊。20.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21.病痞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将假货卖掉。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

22.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3.昔有长者子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24.岳飞二三事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迟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在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25.和尚敬茶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下载摘要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摘要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译文

    译文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了解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mí)鹿从楚王的右边......

    金刚经译文

    金刚经全译文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的大递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船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停留在斗宿、......

    Unit4译文

    Unit 4 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詹姆斯赫克曼1.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的各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额大约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但是当时实物资本投资已经占30%......

    中英对照译文

    《天机·富春山居图》全球公映devia电影系列配件火热上市 Switch to Open Worldwide, Devia Switch Series Accessories to the Market 天机·富春山居图:Switch (Dwelling i......

    演讲稿 -译文

    the biggest adventure is never dare to take any adventure It is well konwn that most of people like to adventure in their unconscious mind but hardly any of the......

    古文 译文

    《鳝救婢》译文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

    U5textA译文

    Unit FiveFame and Success Text A 声誉 梅尔文·霍华兹声誉极像一个追逐自己尾巴的动物,抓住了以后除继续穷追不舍外,再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声誉以及随之而来的名气迫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