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新闻调查》
方法特点: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调查性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和平衡。
叙事:借助电视的声音、画面、文字并用的符合语言这种声话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和背景进行深入透视,视听结合,现场感、形象性和真实感很强。对事件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对事件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选题:
有五个地点:1选择有影响力的选题。主要是个公众利益相关的,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时间和现象。
2选择信息量较大的选题。让公众多角度多方面了解事实真相。
3选择故事性较强的选题。能满足受众好奇心吸引受众。
4选择有命运感的选题。关注事件进程中涉及的人物。
5选择独家的选题。发现有新的新闻价值的题材。
《新闻调查》栏目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 第二是故事性 第三是命运感。并且提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强调挖掘新闻事实的故事性、曲折性和人物命运,以增强报道的可看性,进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角度:电视调查性报道关注的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牵涉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极为关心,具有极强得社会影响力。其结果往往是震撼性的,常常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某些权贵或利益集团的迅速垮台。
结构:逻辑清晰。将一个大的悬念分解为若干悬疑点,在各个段落一一破解。节奏自然紧凑。使用的画面奇特、动感,具有冲击力、冲突性和显著性。
第二篇:新闻调查
农村新闻事业现状
1.农村接受媒体形式单一
在调查表中,农民接受新闻信息主要是电视,除了电视,没有第二种选择。形式单一,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也无法或得更全面的信息。
2.政府、新闻界对于农村新闻事业发展所需的投入不足
即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在县级以下的基层设立过记者站或者专门的新闻联络处,也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扶助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广村深,一些村子与县城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往往一些新闻发生之后,记者都要匆匆忙忙地从县城的媒体或者记者站出发,而等他们赶到时,早已是事过境迁,成为旧闻了。更有一些媒体或者记者,即使在获得一些农村的新闻信息源后,往往因为采访不方便,耗费精力大,而不愿前去采访。本来农村的新闻信息源的流通就相对不畅,加上媒体的“惰性”,使得新闻往往就成为了城市的专利。
3.农村居民对新闻节目选择也比较倾向于一些软新新闻为主
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农村居民是少有看新闻的。电视节目看得最多的是反映一些社会真情类,而且,电视剧为主。排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类节目与电视剧相比,应该与百姓的生活、利益关联更大一些,更是久居村中的百姓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但缘何不能引起他们的丝毫兴趣呢?农村百姓的文化水平较低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当下农村,除了老一辈之外,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还是能够看得懂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真正的原因,还是新闻过于脱离农村,脱离农民。
4.以当地电视台为主,不怎么反对子女看电视。
农民在看电视时,几乎都选择安徽卫视,特别对《我爱饭米粒》情有独钟,可见地域对其选择具有这莫大的影响力,而对其他电视台,除了cctv还有一点收视率,其它几乎就没有选择了。而且,留守儿童较多,也许是一个子女的缘故,很少被限制看电视,虽然心里有点反对,但大多还是会放行。
形成的原因
1.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
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仍然都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整个农村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农村居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面相对较窄。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使得农村的社会受教育面相对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过低,这必然限制了读者群和观众群。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媒体除了政府的部分拨款投资外,广告收入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农村的广告需求少,广告市场狭小,这些都影响着媒体在农村的投资欲望。同时,农村交通的不方便,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发达,新闻传播物质手段的单一等等这些无不制约着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2.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农村新闻事业被许多媒体视为“公益事业”,特别是面向农村受众的农村新闻报道,与其他的新闻报道相比,由于并不能吸引“眼球”,没有什么“卖点”、“亮点”,在市场运营中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干脆没有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媒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全额拨款的单纯的事业性机构,它同时具有企业经营性质,它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往往就面临着社会责任与市场环境博弈的两难境况,为了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赢得较高的广告收入,为了媒体的运行和生存,媒介往往很难顾及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3.媒体农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
一直以来,传媒总在有意无意地走着一条完全的城市化路线,由于城市集中了资金、资源、人才等各种要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新闻在报纸版面、电视节目上的地位。读者和受众的主体群相对集中在城市,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决定了他们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城市新闻;确实,城市路线也确实给媒体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此,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农村意识淡薄的媒体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关注农村,缺少关注的农村也不会给媒体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媒体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就更不愿意去注意“无利可图”的农村,久而久之,媒体仅有的一点农村意识就这样慢慢地消逝殆尽。媒体乡村意识的缺失,使得媒体不可能认真地审视农村,更不能发现农村新闻所蕴涵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商机。
几点意见:
1.媒体应当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
农村的新闻事业要能够重新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媒体必当先要摈弃旧有的单一的城市新闻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重新认真审视农村的新闻市场。各种新闻媒介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开展对农村受众的媒介教育。广播、电视等定期设立专门的节目,提供知识,引导农村受众正确认识媒介,积极关注新闻,参与媒介活动
其次,媒体还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现在全国上下普遍对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重视,而媒体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社会舆论机构,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担负起自己在新农村建设、农村新闻事业发展中应尽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益排在首位,单纯地以经济效益的好坏来取舍新闻传播的重点。
2.加快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解铃还需系铃人,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经济、文化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充分扩大农村的信息需求,开阔农村的广告市场,从而会刺激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将为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畅通的信息环境、丰富的信息载体、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等等。与此同时,还应当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接受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新闻阅读、分析能力和兴趣,不断扩大农村的新闻受众群体。
3.政府、新闻界应当加大投入,扶助农村新闻事业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农村新闻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的新闻事业发展才能够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其次,政府首先应当对媒体予以资金上的保障,农村新闻传播事业的投资是个范围广、投入高、周期长、初始阶段回报低的工程,光靠媒体自身很难完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媒体业已进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轨道,媒体向农村的初始投入必然以部分经济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只有政府在资金上对媒体予以保障后,媒体才能够在部分亏损的情况下顺利度过拓展农村新闻市场的初期,媒体对农村新闻事业的投入才能够有保障,才能持久。
第三篇:新闻调查实践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学
徐屏友谊中学顺利举行开营仪式
电视媒体:
1.演播室:
7月18号,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明日乡”公益支教夏令营屏边徐屏友谊中学分营举行开营仪式。随着玉屏小学、白河中学、徐屏友谊中学三个营区的陆续开营,2012年“明日乡”公益支教夏令营工作全面展开。2.开营仪式现场(同期声):
我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立志做一名光荣的志愿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认真严谨地对待教学工作,热爱学生,热爱明日乡。3.开营仪式现场(解说词):
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凝聚着坚定的信心,凝聚着奉献的精神。开营仪式上,支教队员们面对国旗,共同许下了勤勉劳动、忠于教育、勇于担当、尽心奉献的青春誓言。据了解,此次活动是“明日乡”公益支教团第三次走进红河州屏边县,活动共有105名支教队员参加,除了33人支教屏边徐屏友谊中学外,还有72名志愿者分别赴屏边玉屏小学、白河中学支教。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科学支教、爱心捐赠、实地调研等多项内容。支教者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为山区孩子传递了一种坚持信念的精神和奋斗、奉献和回报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4.学生采访(同期声):
我的暑假虽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出去玩,和爸妈在一起,但是和这些老师在一起,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因为这些老师又幽默。与其说物质上的(给予),不如他们给的精神上的要好得多。将来有出息了,也像他们一样去支教,去帮助另外一些小朋友。又能帮助别人,又能增长自己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5.演播室: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明日乡”支教志愿者,他们多年来以自己无私奉献的热情和充满爱心的精神默默支持着边疆山区的教育事业,关心着山区孩子的成长,一批接着一批到云南支教,传递着关爱的力量。6.教室上课(解说词):
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明日乡”公益支教活动开展以来,支教队员们坚持定期、定点开展内容丰富的支教活动,在支教队伍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们牺牲自己的暑假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支教的信念,在支教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7.教师采访(同期声):
孩子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让我们每个支教队员都特别感动。所以说,就为了学生对我们的这一份信任,还有学生当地教育的现状,我们就觉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暑假来这里看看他们,给他们带来一些知识,带来一些书籍,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力量来给他们一些帮助呢?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作为师范类的学生,我们都是国家的准教师,我们肩上担负着培育祖国花朵这样一份重大的责任。所以,连续两年,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还会来的,我会坚持来参加夏令营,尽我自己的力量。
8.教室上课(解说词):
支教队伍不断壮大,接力棒越传越广,随着支教活动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新队员们加入进来,并一届一届地接力壮大。首次参加支教活动的新队员也对自己的支教生活满怀憧憬。9.新队员采访(同期声):
第一次来到这儿支教,我最期待的事就是能和孩子们成为非常好的朋友,虽然我不用站上讲台去教书,因为我是做宣传工作的,我希望我能用我的相机拍下他们每一张笑脸,然后留给我们,这将会是我们人生中非常美好的纪念,这也将提醒着我们这次支教的意义在哪里。
报纸媒体:
前言:
有人说“微公益是一线光,亮度虽小但却温暖人心”,也有人说“慈善危机带动了微公益”。在红河州屏边县就有一群这样的大学生,他们不远万里从东北来到西南,一年又一年的来到这里践行公益“微力量”。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百人支教团队抵达云南
7月10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明日乡”支教团携云南师范大学共105名大学生志愿者,历经四天三夜的长途车程顺利抵达云南红河。这已经是继2010年、2011年后,他们第三次走进云南做公益支教夏令营活动了。他们今年将在屏边县的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益支教夏令营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明日乡”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带着“逐梦彩云之南,铸梦明日之乡”的信念,顺利抵达屏边县新华乡徐屏友谊中学、白河乡白河中学、玉屏镇玉小民小三个活动点。
铸彩云之南 铸明日之乡
“明日乡”支教团在出征仪式上宣誓
7月18日,“明日乡”公益支教夏令营的三个分营同时举行开营仪式。开营仪式在9点10分正式开始。共青团屏边县委鲁礼炎书记、屏边县教育局杨霁局长、新华乡副乡长潘姝霖、白河乡政府乡长助理古天祥、以及三个学校的校长一同和夏令营的全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体师生出席了开营仪式。领导们分别致辞,对明日乡的暑期支教工作提出了鼓励与希望,相信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明日乡的此次暑期支教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红河州首府蒙自市,共青团红河州委白杰副书记、学少部何德林部长亲切接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对两校大学生来到红河开展公益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对于支教队员年纪轻轻便热心公益,服务西部的志愿精神,白副书记提出了表扬。
新华乡万玉维副书记代表新华乡政府对“明日乡”公益支教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叮嘱要时刻注意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开营仪式的最后,全体教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承诺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以身作则,微爱屏边。
“90后”支教团的担当
“90后”支教团
据了解,“明日乡”公益支教团取义“回报家乡,奉献祖国”,团队以“助今日之教育,铸明日之祖国”为主题,希望利用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优势,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支援祖国的教育事业。“明日乡”团队是东北师大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团队之一,今年“明日乡”组建了三个小分队,分别在新华乡徐屏友谊中学、白河乡白河中学,以及玉屏镇玉小民小开展公益支教夏令营活动。他们还在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播爱志愿者协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多名云南师范大学的同学加入了“明日乡”的支教活动。今年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把自己的假期奉献给云南山区的孩子们。
“这是一支由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团队,取意回报家乡,为乡村教育做努力,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席海建说,尽管自己也来自于贫困家庭,但之前他到徐屏友谊中学后,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里实在太穷了,有的一家人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让人感觉很心酸。但是贫穷却挡不住孩子们求知的愿望,本来已经放暑假了,可多数孩子都没走,而是留在学校,专程等着我们的到来。”
一个月时间,这一百多位“90后”志愿者准备开展数学、语文、物理、美术与手工、饮食与健康等课程,并在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调研、学生家访、课外活动、贫困生资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尝试。
“90后”支教老师席海建表示,随着支教实践活动的深入,他越发深刻地感受到,边远地区落后的经济和匮乏的资源给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也更坚定了他继续支持农村教育的决心。“今年的中考,邓年伟考取了屏边县的状元,陶韬考取了全县第三名,他俩都是我们教过的学生。”席海建自豪的告诉记者。并表示会一直做下去。
“隔壁小伙儿”和他的微公益 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隔壁小伙儿”席海建和学生
“到云南蒙自县喽,即将换第三辆汽车!这里的云是3D的„„”“补了一大觉,哈哈!刚才做梦还在整理大家捐的衣物和书籍!马上火车站Go„„”在新浪微博上,活跃着一个名为“隔壁小伙儿”的90后大学生。与同龄人一样,22岁的他喜欢织“围脖”、街拍;但不一样的是,他把自己的微博变成关爱西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募捐箱”,还坚持每天记录暑期支教的点点滴滴,用一份执著的善念为西部的孩子们送去祝福。
“隔壁小伙儿”的真实姓名叫席海建,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名90后大学生,继2011年因微博义卖字画筹集支教路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小伙子作为“明日乡”公益支教团团长,他和105名志愿者已经顺利抵达红河。今年暑假,不再为支教路费发愁的席海建,出发前又特意通过微博为孩子们募捐到1500多本书籍和11麻袋的衣物。“只要有爱心,讲诚信,大家就会相信你,哪怕素未谋面也会支持你的善举!”已经“晋升”为团长的席海建激动地说:“微博让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收获快乐和爱心,我得向无数爱心网友说一声,支教路上有我也有你!我们一路同行!” 跨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
网络媒体:
7月18日,东北师范大学“明日乡”公益支教团与云南师范大学播爱志愿者协会组成的暑期夏令营支教团在徐屏友谊中学举行了开营仪式。出席仪式的有新华乡潘乡长、徐屏友谊中学李校长。
仪式上,潘乡长、李校长分别作了讲话,对“明日乡”这个活动表示感谢,对这项暑期活动表示大力支持并寄予了美好的祝愿。支教教师表演了《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节目,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对这次活动的满腔热情,表演结束后,支教教师进行了宣誓,表明了他们支教的决心。
继2010年后,“明日乡”公益支教团已经是第二次走进徐屏友谊中学。这个由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组成的支教团队共有近百人,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明日乡”主要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每年暑假组织优秀的师范生走进西部,进行以教育教学、农村调研、贫困生建档对接资助、乡村环保推广等为主的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在回报祖国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课程辅导、教育调研等活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把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从2008年起,“明日乡”先后在德阳东汽中学,绵竹富新初级中学,屏边徐屏友谊中学,屏边白河中学,喜德两河口中学进行过暑期支教活动。
这次,暑期支教的内容除了平时学校上的既定课程外,“明日乡”还开设了第二课堂,包括跆拳道、基础泰语、辩论与演讲等课程,这是对在校师范生教学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给当地学生提供的丰富假期活动。随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不仅能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使得其假期生活多姿多彩,还能从中学到知识,受到优秀大学生的启发,放飞自己的梦想。跨媒体融合实践
第四篇:新闻调查的叙事艺术
摘要:调查性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类型,美国CBS 的名牌栏目《60分钟》就是以调查性报道见长的。而调查性报道新闻节目的成功,往往又取决与它的叙事艺术。“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
关键词: 新闻调查 叙述 故事化 情节化 情境化
调查性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类型,美国CBS 的名牌栏目《60分钟》就是以调查性报道见长的。而调查性报道新闻节目的成功,往往又取决与它的叙事艺术。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美国CBS 《60分钟》栏目制片人史蒂夫来中国访问时看了《新闻调查》的节目,在他看来,《新闻调查》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可以与《60分钟》相媲美,是“中国的《60分钟》”,这无疑是《新闻调查》叙述方式已经走向成熟的一个有力佐证。新闻调查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主体故事化
故事是叙述的的第一要素。在电视创作中,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从文学的层面来看,故事是电视创作的本体和核心,是对现实世界的符号化的表达。故事有两种形态:一是真实的故事;二是虚构的故事。当然,我们这儿讨论的故事是第一种,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就有真实性的特征。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为“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故事性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三大标准之一,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调查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要“把新闻当故事讲”,关键是选题本身得有故事化表现的元素。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也能激发受众继续关注的兴趣。《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60分钟》能够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继承了一种”叙述传统“,他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以《村官的价格》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故事性的新闻事件,竞选一个村主任竟要花费将近两百万元,在高价竞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闻故事?叙事过程中,对事件矛盾各方分别采访的交叉剪辑安排在节目中形成了交锋和冲突。王玉峰和史明泽对不断提高的承诺金额的解释,史吉堂否认在选举现场看到现金与村民证实在场,尤其是采访过程中史吉堂的小姨子与百香草的争吵更是戏剧性的一幕,还有每年上千万的煤矿承包利润与给村里上缴八万元的这些矛盾,各种戏剧性冲突交织在一起,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的不同说法,是非曲直,观众自有判断。纵向的调查与横向的对比相为补充,铺展开来,让节目变得非常丰满。
二、故事人物化
一个故事要能够为读者所感动、所打动,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生动的人物形象。新闻调查独特的卖点就是探寻事实的真相,而探寻事实的真相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特征来展现,同时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等也通过独特的人物形象得到传达。马克思说:“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新闻调查》中,人物呈现出类型化的倾向。一般有三类角色:当事人、记者和专家,当然,在不同的故事中,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它通过刻画“典型人物”来揭露事实真相,探寻社会本质,表现文章主题。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这个“特定环境”,一方面指社会的大环境;一方面指主要人物生活的具体的小环境,主要是指各色各样的任务同主要任务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关系,影响着、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由于新闻调查是以声音、图象、文字、音乐等多媒体为书写文本,因此它和传统的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完全一样。形象和直观是电视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正是这种多媒体的书写方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迟来的审判》中值得称道是柴静对检察官的采访的一个场面。面对柴静的问题,他说要抽口烟,然后面向窗户,背对着摄像机,通过背影可以看出他在擦眼泪。我们能看出他的无奈,因为从现有的法律规定,他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作为首届全国十大优秀检察官,他在真理与行政服从中两难的无奈,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一性和概念性。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它的主要目的是探寻事实真相。由于新闻调查体裁本身的限定性,它不可能像小说或电影那样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它要服从于故事或新闻事件的主题表现。这里,我要略述一下记者的角色。《新闻调查》的记者是“记者型的主持人”。在传播学中,传播者的可靠性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新华网记者在采访60 分钟资深编导哈瑞.莫塞斯时问道:“60分钟”记者的平均年龄多少?他说,差不多四十七八岁左右,过去差不多要平均60岁。麦克·华莱士87岁,为美国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工作了38年,前几天才刚刚告退。《新闻调查》相比而言,记者的平均年龄可能要小十多二十岁。我在这儿并不是要说《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老龄化,只是想强调我们在细节上应该向《60 分钟》学习,他们深深懂得黑格尔的名言:“同样一句话,在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年轻人的嘴里说出来其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在品牌塑造上,也体现出了差异化的策略。
三、人物情节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节的解释是:“事情的变化或经过。”在叙事文学中,情节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电视创作中,它是联系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纽带。只有对结构的精细安排和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结构”指的是认识对象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新闻调查》通过记者对一新闻事件的调查,以求揭露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由于新闻事件背后的关系本来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要在45分钟之内向观众呈现事实真相,展示矛盾关系。要讲清楚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要有一个条理明晰的叙述线索来贯穿整个故事。新闻事件的叙述一般以线性时间推开,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故事的完整。
(一)起
“起”,指文章的开头,这儿指的是节目的片头。节目的起,有很多种方式,主要有原因起和结果起两种。
1、故事以原因“起”的一般先介绍引子、提出疑问,这样就能够使观众产生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在《新闻调查》中,叙事者会利用一个结构性的悬念贯穿节目的始终来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统摄节目的总体构思和主题。在节目开始向受众抛出一个大悬念,“故事”的情节随之展开。村官的价格主片头,“一次热闹的选举,一场金钱的角逐”的解说词,配以“村民、候选人、上一级组织领导人”的画面及同期声,这种矛盾的二元对立和碰撞一下子便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故事一开始便获得成功。、结果“起”就是故事首先就交代结果,然后在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从而揭示出事件的社会意义。东突恐怖势力罪行纪实片头以解说起,“十年以前的1992年2月5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这是90年代以来这个边疆城市发生的第一起暴力恐怖事件,也是东突恐怖势力针对无辜平民进行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开始。许多人对此记忆犹新。”然后在分析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层层深入,直逼真相。
(二)承
“承”,即承上启下或过度,在节目中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村官的价格中,“竞选双方出多少钱?到底会不会发钱?——钱箱的出现?——出钱竞选是否合法?”就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三)转
“转”指转折,这时候节目开始进入高潮。村官的价格中,话锋一转,直逼真相。“哪来的钱?—为什么出大钱竞选?”。观众眼睛突然一亮,结果发现候选者之争全是和煤矿有关,疑虑终于得到释然。
(四)合“合”,指节目的结局和片尾。村官的价格中,“虽然村民们从这次选举中得到了近两千元的收入,但是靠这些钱他们并不能摆脱贫困生活,老窑头村一千多口人需要的是一个真心实意带领全村致富的好干部,而这样的当家人本来是应该通过他们手中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的。” 结尾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情节细节化
情节细节化是指情节要落到实处和细节,细节往往决定节目的成败。精致细微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新闻报道的亮点,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新闻调查中,细节是往往是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能体现记者实力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没有细节的调查和没有细节的情节,新闻调查绝对不能说是真正的调查,只能说是一篇提纲罢了。可以打个比方,一位优秀的服装大师设计了一款流行服饰,如果不经过精心的裁剪和制作,那么它肯定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细节化在电视节目中,主要长镜头、特写、画面的组合和摄象机的“推、拉、摇、移、跟”来完成。镜头是电视报道语言中的重要词素,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形象化的细节也能画龙点睛地传达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呈现出事物的真实面貌。有时,细节可以胜过语言和逻辑的力量,这是因为调查报告是以“用事实说话”为基本特征的。在《村官的价格》这期节目中,主要是广泛地采用了多种拍摄角度和手法,比如展现该村时的全景远摄,人物访谈时的双机拍摄,以及对采访对象多采用“过肩镜”等等。在细节上,对承诺书的特写镜头,对书记侃侃而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的特写„„另外,一些补拍(模拟)的镜头,比如选举会议前村民们连夜点灯的情景,候选人骑着摩托车去发承诺书等等,配以了相应的音响和画面,都起到了刻画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五、叙述情境化
叙述情境化指故事传播的独特的话语环境,是人物对话的语义场。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学者认为:“任何谈话无论长短,都包含两种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关系分为互补性和对称性。”其实,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是相互表达、虚实相生的。在内容信息中,必然包含一定的关系在内。反之亦然。《新闻调查》主要通过大量的对话式采访和报道方式,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进行报道。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当事人、群众、记者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谈话和事实信息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叙事环境,同时向观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在这儿,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记者是应该冷静的介入还是情境化地置身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没有定论,需要看时机而论。在《新闻调查》的工作手册中,有这样的解释:“《新闻调查》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调查记者,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记者在采访中既要倾听采访对象讲故事,又要引导其讲故事。因此,记者的现场判断力至关重要,缺乏冷静的判断就容易出卖自己的思想,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然而,在许多场合中,记者都是置身其中的,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命运和遭遇深感同情,对不平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怒等等。在广义上,记者的冷静也可以看成是情境,因为在此时他需要冷静。
有时候,叙述情境化不需要有声语言就能够传达,一个特写的画面就能够充分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情感性因素极强的故事中,声音的缺失往往更能使人触目伤怀,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采访心灵受伤的小学生时,并没有提出大量的问题,看到孩子伤心泪流的时候,或轻轻为之拭去眼泪,或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此时柴静也被这种场景所感染,观众也为之感动,所有在场的人都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其实,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就是“叙述情境化”的最佳范例,当然也是电视谈话类节目取得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第五篇: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 291501143 贾澄澄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以前中央电视台除了拍一些大的纪录片,一般很少用专业录音,都是摄像兼职,而《新闻调查》的录音全是电影学院录音系的科班出身。如此专业化的团队,即使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比较少见的。
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编导+策划或者编导+记者以及编导+摄像等方式完成。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前期
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剪辑:
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节目都是在叙事。无论事件或现象多么重要,倘若观众感到节目形式单调乏味,就不会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后期剪辑中必须讲究叙事技巧。
目前,《新闻调查》常用的剪辑格式如下:
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片名: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演播室: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最好是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片尾: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新闻调查》栏目的叙事结构也很有独特之处。在调查类电视节目中,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都要讲究叙事技巧。《新闻调查》报道的不只是一个事件,而是记者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新闻调查》的叙事特点可列举如下:
1. 悬念叙事,扣人心弦。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在于追查和破解,即通过调查,揭开层层黑幕,洞穿被权力,社会关系乃至集体无意识遮蔽的本真,把一种真实,真相和真理还原给人们。在这个追查和破解过程中,一种追问时的推理逻辑结构也就逐渐呈现出来。
2. 明暗交错的叙事,衬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把叙事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用再现手法渲染人物心理情绪。
3. 记录性叙事,还原事实真相。叙事有一定的角度选择,通过叙事时空的重构营造叙事结构。
4.平衡式叙事,把裁决权留给观众。一个记者在调查中可能会在听到那些受过折磨的人诉说时,感到心头颤抖,或是面对一个撒谎的家伙会觉得愤怒。但是,重要的是说出事实。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一种道德责任。“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叙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新闻调查》也是用这样一种态度去投入每一个事件或主题的调查中,并把调查的过程和结果用电视调查文体的视听语言传播给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