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文化史 第六章
第六章 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T1 答:社会经济变动:资本主义萌芽的破土成长,成为这一“过渡时期”社会文明重大变革的显著坐标。一方面,资本主义以其高生产率、大市场的运作方式创
造了此前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创造出来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资本
主义中的雇佣劳动关系,最终将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各种人
身占有与人身依附关系彻底摧毁。在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以其技术的迅速进步而日趋兴
旺,尤其是纺织业部门快速发展起来。当时的西欧还出现了两大动力技术改革,一是风力的广泛应用,另一
项则是发明了水力带动的上射式水车。商品货币关系也广泛的渗到农村,引起了农民的急剧分化,促使封建
生产方式的瓦解。
政治变动:早期的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封
建贵族开始没落,雇佣劳动产生了早期的无产阶级。英法两国的封建议会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开始向“新君主制”转化。
所谓“新君主制”就是指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基础
上所建立起来的政治集权体制。各国还采取种种措施来控制宗教神权,例如英国宗教改革“安立甘教”
以及法国的波隆那协定等。
“过渡时期”西欧社会所出现的某些政治新动向尽管还只具有十分有限的局部意义,但却为人类揭开了近代政治文明的序幕。
T2 答: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各国纷纷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大量
财富涌入西欧,造成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价格革命”由此加速了社
会的等级分化和封建主阶级的没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近代西
方文明的形成。西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西力东渐”浪潮,开拓了东、西文明交流的新格局,由此而导致了整个人类的文明面貌逐渐发生深刻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个文明之间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逐渐呈
现出一个多维度与立体式等格局。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开始瓦解,新的人类文明模式开始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活动的所有地区,物种、技术的交流与人种的分配也随之大规模进行。
T3 答:1 文艺复兴酝酿与拓展的根源,是当时正在发生的经济与政治新变动,文
艺复兴中的人文学者正是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的感召下掀起的这一文
化启蒙运动。在新的文化创作活动中,注重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的某些营养来
“托古改制”,借复古来创新。文艺复兴并没有割断他与中世纪神学传统的天然联系,对基督教的神
学文化也作了相当多的批判继承。
T4 答:1 价值取向:人文主义思潮在实质上就是“个体本位”为基础的早期资
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思想内核的人本观,展现出
“一个人为中心”的鲜明特征,个人意志、欲望和利益作为人身观察
与思考评判万事万物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尺度。表现形式:针对罗马教会神学蒙昧主义的“神本”观,人文主义者主
要是依托“借神颂人”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人本主张。思想内涵: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神的世界,二人也是拥有这个
世界的人,人应当而且有能力设计自己的命运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着一种新的人本观,将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思想的枷锁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导致了“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正是借助于人文主义思潮的滥
觞,涌动并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渗透,才形成了文艺复兴这一文化启
蒙运动。
T5答:新文学艺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它体现了人文
主义者反对神学蒙昧与禁欲学说,张样子有一行字与世俗追求的愿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桂冠诗人” “人文主义者的鼻祖”3 薄伽丘《十日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艺术三杰5 英国 乔叟 “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英国戏剧之父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法国 拉伯雷《巨人传》蒙田《随笔集》“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德国 伊拉斯谟《愚人颂》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西班牙 维加《羊泉村》 《国王是最好的法官》
T6 答:1 “圣经人文主义”学派,是指15世纪中期伊瓦拉为代表的从事《圣
经》等神学典籍的翻译、注释与考证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术群体。在“北方文艺复兴”中,也有一些人从事这一学术活动。这一现象绝对不是一场单纯的学术之争或者文化之争,而实质上是一
场宗教-政治权利领域的斗争。新的“经学”热并没有停留在学术层
面,而是进一步向纵深拓展,有力冲击了“经学传统”进一步动摇了
罗马教廷神权统治的理论基石。以“圣经人文主义学派”为主体的人文主义者在对《圣经》原典及其
他教会神学文献的翻译、考证与探讨中,摒弃了经院科学哪种先验与
狭隘的解释方式,逐步树立起求真证伪的怀疑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学术
精神,积累起一套新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并恢复了《圣经》原文,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根本上动
摇了罗马教会正统神学思想与大一统神权统治的理论基石,并未早期
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T7 答: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即共和政治
理想、开明君主专职理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人文主义共和政治理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君主政治,颂扬共和政治。
15世纪初的意大利,以萨琉特蒂、布鲁尼等为代表的佛罗伦萨“市
民人文主义者”较为系统的阐发了他们“共和政治”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这一蓝图将君主制视为唯一合理的国家统治
制度,既要求君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集权措施,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
安和社会秩序安定,同时又希望君主集思广益,推行仁政德政。是人
文主义文艺复兴新政治学说的主流。代表人物有:但丁《论世界帝国》、彼得拉特《凯撒转》《治国术》、迪赛姆拜奥《国家政务》、维尔吉利
奥《君主政体》、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法国 波丹《国家论》
人文主义者“开明君主制”理想还带有“君权至上”旧观念的烙
印,对君主制度的本质和意义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但是这一
政治理想却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包含着多种新的思想内涵,开
启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先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针对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资本原始积累的弊
端日益显露出来,金钱物质对人的“异化”而提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杰作、康帕内拉《太阳城》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理想,不能正确的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带有宗教迷信的鲜明烙印,而且
也没有得以实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最终不过是一种空想。尽管
如此,他们对正在形成中的近代西方文明的弊端的批判,对人类社会
文明发展的前途的理论探索核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够勾画,对后世
具有深刻的理想。
T8答: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大致归纳为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唯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在马丁〃路德
看来,人的心灵比肉体更加重要,只有信仰才与人的获救有关。除了圣餐以外的任何基督教仪式都是多余的,都应当废除。其次是“圣经”权威论。人的信仰来自于《圣经》,《圣经》是人们信
仰的唯一神圣权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多别人的信仰自由权利。3 其三是“凡信徒皆为祭司”说。马丁〃路德认为人人在上帝和《圣经》
面前时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教会应该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的公仆。马丁〃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利,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
意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启蒙学说,用宗教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和宗
教话语,较充分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要求,形成了对罗马教主大一统神权权威与整个封建制度的巨大冲击。他的宗教改革学说,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反神权,反封建的愿望,因此
而能够得以广泛而迅速地流播,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思想文化的更新与社会变革。
T9答:1 加尔文的“预订”学说,集中的体现了上帝至高无上的神权权威,把
人的得救与否完全归结为上上帝意志的预选和简练拣选,从新的角度否定了罗马教皇及其神职人员的宗教特权,同时又借助上帝的意志肯定了封建制度衰落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可管理是必然性。加尔文的“预订”学说也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变革社
会的迫切需求,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披上了一件神圣的外衣。
因此,这一学说问世后就得以迅速传播,徐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并
为日后的尼德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第二篇: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将来,除了文化史外,不会有别的人类史了。卡尔 李卜克内西
作为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不应该割裂成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割裂后的两种文化,就难免互相隔离,互相误解,这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东西文化交流与比较
终极关怀与文化生态
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伴随着新千年新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和自然的挑战,人口爆炸,水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沙漠扩大,土地沙化,臭氧破坏,酸雨危害,粮食短缺,军备竞赛,恐怖阴影,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必须尽早明白地球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故乡,汤因比人类比作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只是诸多生命中的一员。人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与自然,同时又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更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在古代,中国人就主张天人和一,在 逸周书 中就有如下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只重发展,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人口爆炸(英)斯诺
在新石期时代,人口的年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点零三,19世纪上半叶是百分之零点五,而据联合国6的统计,1960年至1965年的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一点九九,1965年至1970年的增长率是百分之二点
一一,从1850年的10亿人口发展到1930年的20亿,经过了80年,而增加到40亿只用了40年。眼下,世界总人口已超过60亿。预测表明,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的天文数字,届时,其中的许多人无法获得足够的供养。
二、水资源枯竭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是一切文明之泉。但世界上每年65%的水资源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国家却严重缺水。据世界水文理事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66个国家将由一般缺水发展到严重缺水。
三、森林锐减
全球森林面积比300年前减少了23%,3000多年前,中国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繁茂,禽兽繁殖”的人间乐土,森林覆盖面积在50以上。但如今,中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四、沙漠扩大
目前,由于砍伐森林、气候变化、人口激增、过度的耕种与放牧,造成全球每年约有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为荒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950年是0.56公顷,1960 年0.46公顷,1966年 0.43公顷,1974年 0.37公顷,1980年 0.31公顷.沙漠已经吞没了40%的耕地,每年有600万公顷耕地沙漠化.五 艾滋病蔓延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被称为"人类20世纪的瘟疫",据联合国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已有160万死于艾滋病,30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联合国的报告称其为”世界上最致命的未宣布的战争”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六 环境污染严重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杀虫剂给人类及野生动植物带来严重危害的景象,阐述3 j j
<<
第三篇:世界文化史
人文学院小教1001班吕金红1505100115
浅析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原因
【摘要】美国从建国到至今,从将女子隔离在高等教育之外,再到由于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政府的法律支持,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美国文化的包容性,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经过了萌芽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飞速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简单的分析了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原因,进步与局限
女子教育是国家教育体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女性社会地位的标志。回顾全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是世界上女子高等教育诞生最早的国家,并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这些变化,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一.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的美国高等教育
在这一时期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家政权,美国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了大发展,到美国南北战争前期,在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南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大批富有远见的女性开始倡导女子的高等教育。
殖民时期的美国尚无女子高等教育设施,通常认为女子只要会读写就可以了。19世纪初,美国的工业革命促使一批具有远见与开拓精神的妇女如艾玛·威拉德等倡导女子应该接受高等教育,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出现了专门招收女生的女子学院。到美国内战爆发前,还出现了很多私立性质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833年开办的奥柏林学院率先男女兼收,成为美国第一所实行课授予学位的男女同校的高等学院。1
(二)初步发展时期(美国内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尔法案》,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该法案建立起来的学院则强调为所有人服务,一开始就男女兼收,不受性别歧视的影响,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男女合校的热潮。同时女研究生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三)进一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告诉发展,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而美国在参战后,各种人才的短缺为培养高素质女性迫切的现实需求。1 Dexter.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theunited states,The Macm.1lan company,434.
这一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继承前一时期的风格,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进入男女共同大学求学,进入独立的女子学院和进入女子学院与男子大学联合学校学习三种。并且在女教师数量,攻读学位的女性数量和优秀专业毕业生都有大幅的提高。2
(四)飞速发展时期(二战之后至今)的美国女性高等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在历经了美苏争霸和三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越发的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女性的高等教育。
统计数据说明,从二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1947~1948高等院校女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是的35.24%,1967~1968占41.43%。3由此可见,美国在1947年~1968年这二十年来女生所占比例有较大的变动,总体而言,女性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大学的女性人数逐年增加,并在医学法律及军事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因探讨
1.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好的经济发展条件,才有可能衍生出好的知识文化。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发展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女性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此时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开始发展。而内战后,急需大量的女性高级人才来加强国家建设,提高女子教育水平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再次获得极大的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一向落后的女子高等教育的水平。并且由医学革命所带来的节育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众多的妇女可以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并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学习中去。
2.法律制度的保障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立法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女性教育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提高妇女地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尔法案》,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规定了女性同男性一样拥有平等教育的权利;1964年通过的《教育机会法案》涉及少数族裔高等教育问题,促进了“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在经济上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给予补偿性的优待和照顾。若没有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不可能获得快速的发展的。
3.女权运动的发展
18世纪末,在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的启发之2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125source: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ncts,1970 Edition,659.
下,法国女权领袖奥伦比·德·古日于1791年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由此拉开了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序幕。早期女权主义的观点是女性也应该平等接受教育,但这种教育应该“强调女性不同的与从属的社会地位”。第二次女权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当时美国社会的大背景来看,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消费的繁荣时期。商品经济的无限发达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异化,美国式人际关系的冷漠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对自我实践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开明的女性开始了争取女性权益的女权运动,同样也包括为征求同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斗争。
1963年,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号召妇女冲破家庭牢笼走向社会。由于妇女自我意识的加强以及对社会不满的日益加剧,美国女权运动在1960年代走向高潮。1973年,曾在国会冷藏50年之久的《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得以通过,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妇女问题的出版物迅速增多,妇女史成为高校的热门课程和重点研究项目
4.美国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包容性
美国做为一个一名国家,其中包括了各种种族的人群,在开拓时期面临了许多生存困难,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迫使移民比较强调相互协作,形成了具有很强包容性的美国文化,这使得男尊女卑的观念相对淡薄,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易于深入人心。同时美国在建国初期宣扬的“自由民主博爱”的思想,为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进步与局限
(一)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进步
1.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为促进性别平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历史发展来看,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一个国家教育传统和教育变革的永恒命题。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女子学院和传统大学的女性成为了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行者,虽然直到19世纪末第一代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女性仅占同龄女性总人数的2.2%,其中还有将近70%的女性在男女同校制的大学中接受教育,但她们的经历向世人证明了妇女是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她们不仅可以在人文学科上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还在医学、科学、教学及社会工作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4
2.女子高等教育通过推动女性参与社会决策和管理,从而在促进两性真正平等及和谐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社会和女性而言,教育就意味着女性的“反抗”和觉醒,当女性因为教育而获得了家庭角色以外的身份的时候,女子高等教育就对现代社会的形态发挥着积极的变革作用。身处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女子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了。要4 张秀坤.美国女子高校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4,(3)
受到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的制约和规定,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是与女性的解放程度也即社会的女性独立性和社会价值的认可度相适应的,社会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越加认可,女性也因接受教育而从曾经既定的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身独立存在的社会价值。
(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局限
1.就读专业的倾向性还存在差异。
随着高等学校女性入学率的提高,这也表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大多数女性已经是大学学位的获得者。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的不平衡的影响,美国女性选择接受的高等教育课程与男性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在计算机、工程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等科目中的学位获得者仍然远远少与男性。
2.阶级局限性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不足。
阶级局限性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不足,尤其是在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这种状况更加明显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和中期,经济高速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使得阶级的差别更加明显。无论何种模式的女子高校,在校就读的女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女性,处在社会中下阶层的女性是很少能够获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例如以芝加哥大学为例,一份针对该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1893-1930年接近40年的时间内,该校有43.596的学生来自于
5商人家庭,25.896的学生出身于知识家庭,只有约10%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这
样一个比例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而且与比男生相比,来自于上层家庭的女生数量还要更多一些。
四.结语
美国从建国初没有女子高等教育到如今成为全世界女子教育做的做好的国家,其中经历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美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历程,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对于我们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建设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好女子高等教育,尤其是某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李捷.美国进步时代的女子高等教[D].河北大学,2001.参考文献:
[1]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2.
[2] 鲍小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5.23.
[3 [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3.
[4] “面向2l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研究[A].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5.
[5]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125
[6] source: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ncts,1970 Edition,659.
[7] Dexter.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theunited states,The Macm.1lan company,434.
[1].胡桂香.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3:04---08
[8].王珺.女性与高等教育关系演变的社会性别审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06:01----05
[9].杜学元.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03:99---104
[10].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产生与早期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01:72—74
[11]李捷.美国进步时代的女子高等教[D].河北大学,2001.
第四篇:世界文化史 第五章
第五章 中古亚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T1 答:1 伊斯兰教是公元6、7世纪之交阿拉伯社会剧烈震荡与深刻变革的历史
产物,对阿拉伯国家的产生和扩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包含着伊斯兰教的宗教神学理论,不仅是穆斯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是日后阿拉伯国家立法的最后依据。伊斯兰教的产生,为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政权组织模式,加快了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进程,为阿拉伯-伊斯兰封建文明的酝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教强烈的“普世主义精神”促使了“圣战”的展开,这一宗教扩张精神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对外扩张。
T2 答:成因:1 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打破了区域间的由于国家、宗教的不同而
造成的重重壁垒,构成了一个有利于东西方各地区生产技术与
商业贸易交流的广阔地带。哈里斯的专制政权为了巩固国家的物质基础,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与维护,支持工商业发展。
表现:1 农业上,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河中地区等成为帝国最发达的农业生产中心,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很高。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十分兴旺,各
地区的名优产品享誉很高,十分畅销。商业上,一巴格达为中心的帝国的国内外贸易也十分发达,经
丝绸之路与中国联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阿拉伯半岛那端的亚丁港等都是著名的还上商品中转站。汇兑业悄然兴起,库法城成为当地的汇兑业中心,贸易契约产
生。
阿拉伯帝国初期所构建的繁荣的物质文明,有力的推动了阿拉伯-伊斯兰
文化的发展。
T3 答:1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建立为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提供了有利环境,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文化整合力与创造力。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强化对多民族、多宗教的大一统文化的统治,特别是为了与“基督教异教徒”展开交锋,阿拉伯人极其重视教育与学术活动,兴建大批学校,建立庞大的图书馆。广泛搜集文献。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对被征服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借鉴与吸收。大量翻译
外来文献,从中吸收异质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T4 答:主要表现为:文学:创建阿拉伯语
第一部语法著作《西伯威书》问世
古代散文巨著《古兰经》
《一千零一夜》
史学与地理学: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史》编年体史书(阿拉伯
人编年通史的鼻祖)
麦斯欧迪(地理学家与史学家)《黄金草原》数学:“阿拉伯数字”的产生
花刺子米《还原与对消的科学》《代数学习》首先
提出“代数学”一词
天文学:建立天文台,计算太阳年时间,论证地球自转和
地球绕太阳转的理论
医学:拉奇《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医学大百科
全书)
伊本〃西那《医典》代表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最
高水平
建筑:清真寺(大马士革清真寺、麦加与麦地那清真寺)
T5 答:1自阿拔斯王朝初期开始,阿拉伯人为吸收异质文化而展开的“百年翻
译运动”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在精神文化层次上的一个重要表现。2 阿拉伯学者翻译的古典文献涉及的范围很大,囊括了古希腊、波斯、与印度等许多地区的各种文化典籍。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与哲学
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希波拉底的医学著作,以及托勒密、欧几
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诸多著作
3在翻译外来文献的基础上,阿拉伯人更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吸收异
质文化的丰富营养,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例如:哲学上,吸收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哲学思辨与逻辑理论方法,诠释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
与信条,形成了著名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自然科学上,阿拉伯
人系统的吸收了希腊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物理学知识的营养,发展起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与知识。语言学上,阿拉伯人从希腊
语中吸收了许多词语,使本民族语言的词汇更加丰富。对异质文化的借鉴,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
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T6答:西川途径:1 早在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就沿着北非西进并跨海征服
了西班牙,在阿拉伯人将近八个世纪的统治中,阿拉伯-
伊斯兰文明在西班牙传播开来。首都科尔多瓦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阿拉伯的一些数学、天文、物理、冶金、医学、哲学著作。通过西班牙传入欧洲。阿拉伯文明西传的另一重要桥梁,则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具有连接欧、亚、非三洲的地理优势的西西里岛。随着阿
拉伯人对西西里岛半个多世纪的军事征服,阿拉伯-伊斯兰
文明也在那里传播开来。
以穆斯林对外武力征服为先导涌动的“东学西渐”的文化浪潮,通过西班
牙,西西里岛两个重要的“媒介”趋于流向欧洲,对西欧
基督教文明的发展与严禁产生了重大影响。哲学上,不仅带去了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的重要遗产,并
且将其研究成果带到欧洲,推动西欧经院哲学的产生。科学上,阿拉伯人的科学成果,有力的推动了中古西欧自
然科学的萌发。天文学上,对日后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与开普勒登天文学
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医学、语言文学著作也以广泛的形式传入了西欧,产生了
相当的影响。
T7 答:1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南亚次大陆的渗透,为印度社会的传统文明打
下了深刻的烙印。穆斯林的入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印度文明的风貌。在此后的300多年中,“德里苏丹”统治集团以伊斯兰教-封建文明为模式,对
印度进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将阿拉伯人重视工商业的风气与商品市场的管理、控制经验带过来,促使印度的工商业与外贸迅速地发展繁荣。阿拉伯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强迫印度教徒改宗,使得民族矛盾与宗
教隔阂交织在一起,造成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长期对立。在长期相互影响下,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中都形成了一些异端教派,例
如15世纪流行的伊斯兰教的马赫迪派。16世纪,在来自于中亚的穆斯林封建主所建立的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下,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由于印度文明的独立性与延伸性极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印度的影
响只具有局部意义,并不能完全改变印度文明的历史面貌。手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异,尤以建筑雕刻艺
术最为显著。(泰姬〃马哈尔陵)
第五篇:世界文化史专题
《世界文化史专题》结业论文 67号
——古希腊雕塑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制0904 姓名:郑帅
学号:091101131
2内容摘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我觉得是唯美+艺术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雕塑、古希腊、西方、抽象艺术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所以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兴盛起来,并且形成了人类雕塑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占埃及雕塑有着准确的造型、风格化的语言和相当内在而神秘的精神风貌。在古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纪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杰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萨的狮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长,仅面孔就高达5米,它和临近的金字塔一起构成了建筑之谜。它在造型上服从于“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个狮身人面,带着国王的头巾,与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较接近,它是当时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别的法老肖像一样在形式上给予人的印象是:庄严、雄伟、浑厚、稳固、犹如不可动摇的大山.无论是狮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别的古埃及雕塑,它们都是恒古不变的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塑家创造了越来越凭艺术家灵性和天赋使雕塑作品达到新颖活泼的形式,并一点一点的从平面趋向小的起伏。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给我们留下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写实性雕塑的千古典范。古希腊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在“古风时期”希腊雕刻处于“摸索”阶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则来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风”程式,这一时期的雕像形体大都比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总是落在双足之间。到了一批制作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青年裸体立像被发现时,人们看到旧的程式被突破了,人体的重心落在了一只脚上,整个人体因而放松,显得自然、真实。于是这一批青年裸体立像的出现标志着希腊雕塑进入“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即希腊雕刻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希腊雕塑在追求“真实的完美”,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的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从从亚历山大远征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辩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裸体的风俗也给厂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的国土,但在文化上它却是一个被征服者。罗
马人大量的复制和学习希腊的雕塑,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罗马雕塑沿袭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之美”的传统,但比希腊时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罗马时期许多军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为他们塑造肖像,甚至罗马人还经常性的用雕塑来留存死者的形象。这客观的在写实的道路是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罗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肖像雕塑和纪念碑雕塑上,这些肖像雕塑不仅形似,同时还十分的讲究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著名的有《奥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时在纪念性雕塑上以宏伟和庄严取代厂过去的优美典雅。
随着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它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前结束。中世纪的到来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宗教对雕塑产生的很深的影响,墓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影响了雕塑家创作灵感。当时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艺术中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倾向在中世纪达到丁顶点。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哥特式艺术成为完全为上帝歌颂光荣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杰山典范有巴黎圣母院和沙特尔大教堂。也许正是由于中世纪雕塑长期受到桎梏和压抑才会产生十五世纪出现的之艺复兴的非凡的爆发力。
从十四世纪起,在意大利,由于人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肯定和对世界的发现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将人作为了自己美学象征和追求的对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纪的上半叶这种思想得到发展与传播,从而彻底的改变了欧洲的面貌。许多雕塑大师在这时相继涌现。比如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博隆那等,文艺复兴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伟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标志着欧洲雕塑史上继希腊罗马以后的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创作了无数艺术精品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最经典的范式。十九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总结说“菲底亚斯的雕像由四个面构成,而米开朗墓罗的雕像则由两个面构成。”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形体构成变化不是轻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强调遣“应该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测量,因为手只会制作,而眼睛才会判断。”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运用强烈对比的造型来宣泄内心悲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风格主义,该时代艺术家们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一味的创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范式,摹仿前人的样式,使它成为了文艺复兴这一辉煌时代的后继衰落阶段。此后罗马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盛行于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它通过绘画、建筑构成了一种潮流,推进了欧洲的文明。这时最为重要的雕塑家是贝尼尼,他以几乎可以乱真的写实技巧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的作品在表达激情或宗教狂热时所使用的人体语言更加的复杂,这种“体积”的扭动,夸张的表情,起伏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使作为华丽的宫廷雕塑以其戏剧性的效果和纪念碑的气势,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比较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少了些庄严、肃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觉,它广泛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纪同时与巴洛克平行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古典主义雕塑。这种风格追求严谨、宏伟的和谐及平直的线条,它正好与巴洛克以曲线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最先出现罗可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并自觉脱
离了巴洛克风格,罗可可风格的雕塑在气势上不象巴洛克时期的那样有力,它追求纤细柔弱的艺术效果。罗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尔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艺术在罗马兴起,并且迅速扩大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该运动寻求以绝对美的理沦为美学理想,来抨击罗可可的肉欲倾向及形式繁琐。新古典主义雕刻流行于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卡诺瓦、丹麦的托尔瓦德逊、法国的乌东等。其中乌东在肖像雕塑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尔泰像》。
十九世纪,巴黎取代了罗马成为了欧洲的文化艺术的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义,除了上一世纪就有的新古典主义外还先后交叉出现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出现在欧洲,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渐渐衰落。浪漫主义运动宣告丁人与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表现了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它标志着艺术与往昔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浪漫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吕德,他是巴黎凯旋门著名的《马赛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征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现为正义而战的人民时激情涌动。还有大卫•安格尔斯和巴地斯特•卡尔波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诞生,现实主义是以反对美术院中将艺术置于一些僵死的原则之下为目的,该运动试图使艺术重新接近于日常生活,在现实中寻找灵感去达到艺术理想。现实主义雕塑家中以罗丹的成就为最高。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视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巨匠,同时他还在雕塑史上充当厂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是他给辉煌的占典雕塑拉上了帷幕,是他叩响现代雕塑的大门。从罗丹开始,自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这种以尊重客观真实之美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墓本—卜达到顶峰,此后的西方艺术家转而追求的是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的真实。我们看到罗丹的人体之所以感动我们的不再是它怎样的逼真,而是透过坚硬的雕塑有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胀,而是那些仿佛颤动的形体激起了我们灵魂的悸动。罗丹的创作和艺术思想对于后世的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巴尔扎克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