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五四爱国运动
一、历史背景
1、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日本递交的“二十一条”密约。
2、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经过
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第一阶段: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主力:学生
3、第二阶段地点:上海
主力:工人 高潮:三罢斗争
4、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
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合约。
三、意义
1、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意义:
①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要建立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要建立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
练习题
1、五四运动具备的新的时代特点表现为()
A、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B、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C、群众性的爱国运动D、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B、民主与科学精神C、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D、实事求是
3、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B、工人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阶级B、新的革命任务C、新的革命对象D、新的斗争纲领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曹汝霖通敌卖国D、北洋政府镇压工人运动
6、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爱国与进步
C、新文学与新道德D、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7、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的暴行
8.“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有无产阶级先进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 C.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特点D.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第二篇:《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杨承财 参与人: 审批人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程准备〗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学习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整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2)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搜集阅读资料、请教老师,理解“五四精神”。
5.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学习过程〗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课前准备(3分钟)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0课展示开始。2.请班长发表五四运动诞生祝辞。
二.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第一组)(3分钟)1.社会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小组齐读
五四,五四!爱国的血和泪,酒遍亚东大陆地!
雄鸡一唱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爱国俱同心,壮哉此日!壮哉五四!
五四,五四!自由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
为民众而争正义,军拼刀枪都不顾,精神冠古今,壮哉此日!壮哉五四!
五四,五四!真理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
扫荡千古群魔毒,文化革新应运起,光大我国史,壮哉此日!壮哉五四!
五四,五四!和平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
强权打破光明现,老大古国见新气,国魂兮不死,壮哉此日!壮哉五四!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第二小组)(6分钟)1.第一阶段:爆发阶段。
时间:
地点(中心): 主力军: 口号:(主持人带领全班学生起立高呼五四口号,先全体高呼第一个口号,后一二组高呼第二个口号,三四组高呼第三个口号,五六组高呼第四个口号)结果:
2.第二阶段: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时间:
地点(中心):
主力军(新的表现): 结果: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p52)三.问题探究(第三组)(8分钟)
(一).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 提示:1.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2.中国经济政治状况。3.国际地位。4.北洋军阀对外政策。5.“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账会议。总之,弱国无外交,落后受欺负。
(二)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根本原因。2群众基础。
(三)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性质上和历史作用有哪些不同。四.学习五四精神(第四组)(5分钟)1.每人讲一句用,用这样的句式依次说出:
我们要学习“五四”____________精神,因为______________.提示:五四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要求进步、民主、科学、英勇斗争。2.带领全班学生朗读
五四之火永不停熄!九十二年前,一群热血青年铸就了辉煌,从此,“反叛”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盟芽,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神州飘扬!
历史记住了它—这个划时代的日子: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
一位英雄在20世纪的发端歌吟―― 歌词是民主和科学,和者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那声音没有丝毫的羸弱和疲惫,有的是长河大江的风气,峰峦叠嶂的豪迈!
它从远古而来,秉承先祖盘古为世界之生而为的毁灭。
它从当今而来,贯接着西方强权的进步气息!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
她燃烧于五千年沉淀的膏脂之上,她燃烧了百年的没落与朽溃,她燃烧过一个不可忘却的胜利世纪!这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燃烧的胜利!
这是革命!这是李大钊发出的消息。
我要燃烧,渴望地火毁灭一切包括自我而后重生!
这是野草,这是燃烧的鲁迅。
所以,她燃烧了,一群骨瘦如柴却坚实的可燃的青年,在燃点的土地上燃烧了。
燃烧!这才是真理,伟大的真理!
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
六.课堂反馈(第五组)(3分钟)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D.日本侵占中国山东
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斗争取得初步胜利 D.促使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六组)(6分钟)
1.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1)材料中的“大会”是什么会议?
(2)材料中的“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的当天,国内发生了什么事情?(3)国内发生的这次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2.完成“畅想天地”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引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条陈
1.上文中的“过激派”、“伪说”、“此种学说”分别指的是什么? 2.引文作者对“罢学风潮”原因的认识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第三篇: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学情调查问卷及分析
《五四爱国运动》是八年级历史第十课内容,是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得到全国工人的支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课前问卷题目: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又是什么事件引燃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外交还会失败?
2、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如何?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
3、课本第54页的思考与讨论,回答说明了什么?
4、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如何?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就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归纳“五四精神”。
调查结果分析:通过整理同学们的问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比较肤浅:许多学生因历史知识面窄而对基本的知识理解不透。如巴黎和会的历史就是一个方面。可见学生平时的读书面狭窄。
2、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为什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会失败?有的学生根本一点都不明白;而且五四运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生对这个“新”也不知道从何处分析,不知道对以往历史学习的归纳与比较。学情分析:通过将近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在培养中;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对此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带学生深入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阅读广场,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明白学生的爱国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从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五四爱国运动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学习本课作为教师需要依据学情,按一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给学生讲明白本课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在本册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条件。二,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性质及历史意义等有关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2,通过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得出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本课要重点突出“五四精神”,增进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激发和调
动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课堂讨论,明确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精神源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2,在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
然性,正确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3,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将开展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
会。
4,
第五篇:五四爱国运动
提交者: 冉晓艳(提交时间:2012-11-9 9:28:09)
答题内容: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阅读法、图表法、讨论法
教具及媒体: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共青团团歌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设问]: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设问]:巴黎和会是怎样的会议?中国人对它有何期许?结果怎样?
[补充讲解]:
3、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4、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开始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5、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讲解]:“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望,但巴黎和会的结果告诉人们“强权即公理”,中国的外交失败用事实再次证明“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中国人认清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
自己,绝不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经过: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心:北京——上海(范围扩大至全国)
主力:学生——工人(工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
形式:游行示威——“三罢”斗争(斗争日益深入)
[材料分析]: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设问]: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讲解]: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众志成城,其力断金”,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全国人民的力量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取得了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取得了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
[讲解]: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中国各
阶级力量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意义?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1、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设问]:为什么这说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总结]: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先由青年学生发起,接着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响应。他们组织集会、游行及举行罢工活动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列强无视的中国主权,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2、一场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
[补充]:这里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3、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设问]:从哪里可以体现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
[归纳]:运动前的中国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学说。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之后渐渐成为主流,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提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五代,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曙光。而且运动也促使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总结]: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虽然五四运动离我们有91年之遥,但却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五四”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为了纪念这场由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继承和弘扬着五四精神。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过渡]: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远离了国家的风雨飘摇;不再经历枪林弹雨;更无需上街游行牺牲。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快乐的成长。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讨论)
(讨论中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从小事做起,践行“五四精神”)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
小结: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巴黎和会中国人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失败后,终于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嘹亮口号,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争取主权的表现,更是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的表现,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一页。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那么,好吧,就让这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