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13:5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第一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安排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适应阶段。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综合技能。

一、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专业范围,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同时鼓励创新,避免选已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2.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精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基本符合专业科研论文的写作条例,论文篇幅5000~7000字;

3.学生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一律不得从网上下载文章充数,杂志、报纸文章可以参考,不可照抄。

4.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不得拖延。

5.时间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从2010年1月份起12周,工作进程要求如下:

(1)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1周(2)整理汇总资料、写出论文大纲——1周(3)撰写论文初稿——6周(4)修改论文——3周(5)论文定稿、打印、装订——1周(6)学生必须于第12周(即4月底)将完成的毕业论文送交指导老师(论文提交时,须同时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一份和论文正式文本的电子文档一份)

(7)论文格式要求,详见“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和“示范格式”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

(一)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

指导学生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衡量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应当首先看它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写出的文章来最好能指导现实,为当前的现实服务。

第二条是可行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2)根据论文选题确定调查题目;(3)确定调查对象;(4)搜集相关资料;(5)拟定调研方案;(6)设计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

2.调查研究的实施

(1)实地考察;(2)问卷调查;(3)个别访问;(4)补充调查。

3.调查材料的分析

(1)调查资料的编校、分类、汇总;

(2)调查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

a)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

b)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方面分析。如比较分析法、类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三)拟定写作提纲

编写提纲是写作前的逻辑思维过程。拟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四)实验研究、数据整理或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评价资料

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注意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并努力使之系统化。论文研究方案的设计,因研究的问题不同,选择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设计的研究方案也不同。许多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配合。必要时应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理论分析、论证

论文分析构思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的构思。毕业论文的分析构思,应该建立在毕业专业实习的日记、报告、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中,应尽可能将研究观点与结论或初步建议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印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吸收各种有益建议,继续不断地精炼自己的基本论点,充实论据,完善论证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撰写论文

论文的结构通常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索引、感谢等。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选择,但至少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七)修改定稿

通过这—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三、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

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本科以上和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类专职教师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

(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题——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构思——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题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定稿等整个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要求学生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按时完成论文。

2.指导教师负责对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给出论文成绩。

四、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认真思考,刻苦研究,勤于实践,敢干创新。

2.必须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

3.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严禁抄袭他人作品和请人代笔。

4.学生应对本人的毕业论文质量负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化要求完成给定的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五、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按五级制记分(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0),由指导教师评分。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论文撰写期间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进程安排

1.第1—2周毕业论文选题调研,拟定论文提纲;

2.第3—6周完成论文初稿;

3.第7—9周完成论文修改稿;

4.第 10 周论文定稿,打印一份装进资料袋并提交及电子文档。

七、选题要求及选题参考范围

(一)毕业论文选题要求

1.实用性和科学性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本专业全面综合训练。

2.选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任务或社会热点问题。

3.选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应在教学计划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4.鼓励并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定选题。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参考范围

经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济管理范围内。为方便学生选题,特提供如下题目供参考(以下论文题目仅是一个选题参考方向,同学在确定某一方面论文题目时,题目要具体化,或是做其中一个子项目,对经济管理区域的某一方面中的某个项目(问题)进行一些“试论”、“初探”、“建设性意见”。)

A:金融方面

1.票据市场发展与票据法的完善;

2.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3.人民币升值后的利弊及风险防范;

4.试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风险;

5.试论金融创新及我国银行的发展;

6.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7.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8.试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超势(中间业务具体化);

9.现行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0.试论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

1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2.试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约束问题;

13.人民币汇率问题(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历程及未来展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构想、人民币升值空间的模型分析、央行抑制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及其绩效等。)(对某一方面、某一部门);

14.股市问题(保险基金入市对股市的影响、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几点建议等)。(对某一问题,建议性意见,简单化);

15.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16.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及创新;

17.商业银行经营创新与风险管理问题;

18.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

19.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研究。

B:企业、行业、区域方面

20.企业与市场关系问题研究;

21.诚信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22.城市公用事业(具体化、改革初探)改革问题研究;

23.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

24.企业发展与再就业;

25.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6.工业重镇(再创业的一些问题)〔初探〕;

27.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28.经济体制转轨与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29.当前MBO(管理者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30.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及其解决办法;

31.职业经理人素质的提高与管理的规范化;

32.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3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34.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研究;

36.机动车辆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宏观经济方面

37.规范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经济环境;

38.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9.西部大开发(所遇到的某问题,建议性意见,简单化)问题研究;

40.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

41.税收制度改革之我见;

42.私营经济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新的市场环境下目标成本管理改革与创新)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不断降低成本,美国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在《新现实》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他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可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

80年代以来,脱离计划经济的我国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一部分企业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目标成本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邯钢,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对成本管理进行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邯钢摆脱了产品积压卖不出去的困境,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此之后,我国的许多企业纷纷向邯钢学习开始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国内不少企业先后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目标成本管理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后,中国的企业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市场环境。这个新的市场环境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而产生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更加强调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的产生,提出了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如果能够从分析研究中找出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的弊端,并剔除它,那也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了。

二、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大多数行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我国的买方市场与西方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相对比有所不同,并没有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买方市场主要是相对于短缺经济而言,并且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积累起来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我国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供给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就出现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于是出现了产品卖不出去的现象。同时中国加入WTO,面临国外企业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造成国内企业竞争力加剧。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企业来讲新的市场条件下存在的机会也很多,应该说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

通过对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开放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方式造成巨大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为改革旧的企业管理方法带来了机遇。下面我就从这两点切入,具体分析新的市场环境下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创新的机遇。

三、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一)、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应变性。

以往的目标成本管理往往只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很少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只重视生产环节的目标成本而忽视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目标成本,这样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内外部脱节,缺乏应变性。在这个顾客导向的时代,产量不断的扩大不见得会是赢家,能够掌握竞争的动脉,制定明确的竞争策略,且能全力以赴付诸行动,才会是胜利者。当市场售价下滑的速度大过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速度时,也许这个企业将会成为市场上下一轮的被淘汰者。

2.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竞争意识有待加强。

世界最大500强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使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

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必须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本企业产品的优劣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

3.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目标成本分析缺乏前瞻性。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时代,产品寿命周期更加短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研究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国内的企业往往缺乏对潜在消费需求的研究,因此出现产品积压的现象。当产品更新速度低于需求变化的速度时,所有生产活动都只是在增加成本。然而通过对潜在需求的分析,在现阶段增加合理的支出,反而可能在未来获得降低总成本的效果。如何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的前瞻性,为保持产品长久的生命力服务,是我们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4.成本动因增加,传统粗放型的目标成本管理变得落后。

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现象。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考虑的都是看得见的成本,未考虑到隐含成本;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然而成本的形成不见得仅仅是劳务及材料等显在成本,更多的是因为管理的粗糙或不科学等造成的浪费与损失即隐藏成本。如何认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找出这些提高成本的动因,并加以剔除是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成本动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成本,如果不改革以往的成本动因分析将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出现全盘失败的局面。

5.信息化迅速发展,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过去在手工模式下,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加之目标成本分析日益复杂,涉及数据日益庞大,使手工操作的难度大大加强。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目标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计算机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目标成本管理的工作,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力物力,有助于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效率。信息化改造是企业管理改革的大趋势,因此也必须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改造。总之,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已成为目标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成为目标成本管理的难题。新的市场环境下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然,树立一个全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成为各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的机遇

1.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必要性。

由于中国入世,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市场主体,企业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①,于是企业以市场为依托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势在必行。同时,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在市场中独立运作,企业目标成本的确立和核算变得更加灵活,使得目标成本管理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信息化发展促进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敏捷化。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入世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规范促进了各类软件包括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这也为目标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计算机系统一方面快而准地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各种成本核算数据,另一方面为目标成本的逐级安排分配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同时,计算机系统以高精度的运算能力确保了各级目标成本的计算和汇总的准确度。目标成本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汇总—核算—分配—再汇总—再核算—再分配”,不断循环推进,实现了目标成本的动态管理。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

3.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及时广阔的外部信息。

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国外资本将大规模涌入中国,促进国内电子商

务环境和中国企业的日渐成熟。②通讯业的发展也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外部信息。通过与互联网络的结合,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就能够快速获得最近的市场动态和信息,使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更为开阔的系统。互连网络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便于目标成本的确立和变更,从而帮助目标成本管理更快更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决策更科学、更灵活。

4.国内外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的交流加快了国内目标成本管理技术进步。

目标成本管理在当今世界许多企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新的管理思维,中国入世为国内企业拓展了向国外企业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入世促进了优秀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目标成本管理队伍。

新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激烈竞争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困难加剧,同时,对目标成本管理也提供了一种机遇,促使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引入新的管理观念,改造原有组织体系。要重视市场,重视战略的研究,重视结构调整,要在传统目标成本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面,我进一步从树立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两大方面提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四、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1.树立战略目标成本意识

艾德华?戴明认为:“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为了降低质量成本;适时管理和信息化是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工资解雇工人可以压缩成本,但提高工资和福利也可以压缩成本。”③可以说,企业采用何种成本管理标准,取决于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目标成本管理也必须树立战略的思想,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服务。

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目的是不断取得产品价格优势,却很少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问题。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情况下目标成本管理应为战略目标而服务。如追求低成本先导型战略的企业,其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存在很少的差异性。因而在确定战略地位时,以相对高质量低价格来获得其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而为了达到相对高质量低价格这个目标,所要求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应该是严格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相反,追求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企业,其产品相对其竞争对手产品有很大差异性,因而应以高质高价来获得其竞争优势。目标成本管理应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目标成本应当设定在确保产品高质的基础上。在日益强调产品差异化的今天,不能以纯粹的节约支出来设立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增加产品价值、促进产品竞争力为中心。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的管理,实现成本目标与竞争战略目标的一致。

2.树立竞争意识

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确定目标成本必须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下以面做得较好的日本五十铃公司为例。

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以对其竞争对手的汽车部件详细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为其汽车部件制定出目标成本。他们采用竞争对手同类产品中的最低成本作为自己部件的目标成本。如,五十铃的汽车驾驶装置的目标成本是以其对丰田的同类部件的成本分析为基础,而其挡泥板的目标成本则基于对日产的这类部件做成本分析。日本公司经常做这种研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计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旦某公司发现某一个竞争对手减少了某个零部件的成本,该公司就会紧跟着削减同类部件的成本。在日本五十铃公司经过20多年的验证中,这

种方法效果宏大。

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竞争意识薄弱的现象,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因此必须积极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争取竞争优势。具体做法是:先选择若干合适的竞争对象,分解竞争对手类似产品找出对方的优点,从类似品的优点加以构想,构筑本企业产品优化模型。在型式化、组合后再选择所要使用的要素,分解再加上各种资讯,确定产品目标成本。最后再做比较分析,完备目标成本尺度。

3.树立赶超成本意识

日本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的过程中,最为巧妙的是将其目标放在未来的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NEC的一位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行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到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赶超成本意识的体现。这种成本意识具有追求成本极限的“理想性”,也就是说与其设计合理的目标不如设计理想的目标,是一种无穷降低成本的思想。

企业的新产品都将要面临激烈的环境,因此要在现有规格上加追加预测将来的机能(成本提高的要因),而且,为了赢得市场的价格战略,于是,就要设定非常严厉的成本目标。用一个式子表示就是:目标成本=现状的市场价格+机能提高(成本提高要因)—价格战略(成本降低)。可见,树立赶超成本意识,改善成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机能并降低价格。

4.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

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正视现实,面向市场,以用户需要为出发点,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占领市场,增加市场份额。而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成本与价格、成本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经营的关系,瞄准市场,立足内部,科学管理。用于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就是要持之以恒地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要与市场目标挂钩。同时,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按需生产,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可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

5.树立效益观念

成本效益可以理解为“为省钱而花钱”,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如引进新型设备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为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从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为未来“增效”而重购成本效益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目标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以此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

1.目标成本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它从时间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计算、核算和管理。过去在手工模式下,目标成本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并且,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反求法推算目标成本时出现了数据繁多管理复杂的局面。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

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目标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相互监督,使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以实施信息化改造成功的广州五十铃为例。

广州五十铃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每个产品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因此,无论从产品定价还是公司损益计算的角度来说,正确、及时的产品成本计算都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他们采用具有成本核算分批法的U8-ERP软件,通过销售订单与生产令对应,一个生产令对应一张订单,按生产令发料,对每台客车的,目标成本进行核算。正确的产品成本核算为销售定价、损益确认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同时,通过对产品车耗用材料明细及成本构成的比例分析,控制了不合理支出并为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将相关软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并取得成功。p

2.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目标成本的确定很难实现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流,目标成本的计划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目标成本逐级展开时又出现各部门目标不一致,相互矛盾的局面。

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原有的塔型结构应当逐步向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转变。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用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成本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成本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成本管理,不仅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组织结构重组实现了目标成本全面管理效率的提高。原龙丹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是通过各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进行分析参考的,时常不同报表对同一项目的数据统计也不一致,令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决策。于是,一方面他们利用信息化工程进行企业项目改造,使各部门的所有报表以网页的形式分布。各级部门可以按其不同的权限查询相关的汇总报表和基础报表,所有报表自生产管理部门到上层领导部门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数据不存在汇总不一致而发生的多报少报隐瞒不报的情况发生。实现了企业目标成本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化管理。同时,改造后的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由原来的“多层结构”变为“扁平”结构,由过去的5-7个管理层次减少到现在的2-3个层次,由过去的“领导和分管”角色变成“流程经理”的角色。目标成本管理人员兼职化,原副总经理兼主管部的部长,也兼了主管部核心业务科的科长。通过兼职化实现了由“多层”向“扁平”的合并,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不仅大大精简了原有的臃肿机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各个目标成本管理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积极变动目标成本的确定。

3.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全员化

目标成本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面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是通过成本主线,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所谓全员,是指上至企业经营者,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是成本管理者、责任者,成本、费用的降低与 每个人有关。全过程,是指成本管理贯穿于从生产设计、布局、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加工,从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到生活后勤、机关科室等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项工作。

全面,是指目标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可以控制的材料、配件费,而且包括所有与生产、辅助、生活后勤和管理工作等有关的一切成本、费用的管理,如工资、电费、设备租金、办公费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废旧物资的回收等。

目标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和每个员工,集中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所谓人本管理 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不是物,企业管理主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推行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必须从提高每一个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出发,层层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网络。

目标成本管理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管理到位是保证,而尽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成本管理队伍则是深化、细化全员目标成本管理的迫切需要。可见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和环节,关系到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利用。总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4.目标成本核算科学化

成本核算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而现代成本核算不仅仅局限于为产品设立成本目标,而且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因此,计算对象应从产品部件实物对象扩展到抽象的功能对象 ;计算基础应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计算内容也并非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采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计算方式既可采用各种成本要素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征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

五、结束语

建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从本企业实情出发,创造具有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进行任何管理的创新都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的经验中得出的,本文对于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还仅限于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汤姆?彼德斯认为,创新如果不能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和新方法,如果不能更快地取得这些成果,那么这个创新不是一钱不值就至少要暂时被束之高阁。④因此,在对原有目标成本管改革与创新中必须注意改造的有效性,务必要使改造后的系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原有目标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效率,不然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不但没有降低成本还会增加成本。落实在具体企业中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具体的部署和改造。本文在如何建立与差异化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如何改造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结构,根据具体业务流程增、减哪些职能部门等等这些具体运用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沈伟忠

2011-12-26

第三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题目: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摘要: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

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住处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

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知识经济,并酝酿着一个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这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来看,它是一场增强、扩展、延

伸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正因为如此,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作用甚至超过工业

革命。技术进步改造着生产力,而技术进步的源泉,正是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无论是研究与开发的进行,还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的扩散,都越来越取

决于劳动力素质,即人力资源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

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1〉

目 录

摘要‥‥‥‥‥‥‥‥‥‥‥‥‥‥‥‥‥‥‥‥‥‥‥‥‥‥‥1

1.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3

2.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4

3.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7

〈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一、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长达 2000 多年的物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付出了自然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巨大代价,建成了当代的高度文明。当我们全面审视世界 2000 年来的经济形态演变,无争的事实是,靠传统的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支撑的物质经济走到了尽头,地球己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出现深刻危机;无可选择的选择是,在现有文明的条件下,大规模地应用新兴的信息、知识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要素,构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

据 OECD 发表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① 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从有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识便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类社会自然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竞争中,人类经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形态。然而,哪种经济型态能缺得了知识呢?如农业经济讲究“适时播种”,“适时”就是知识,没有这种知识,错过了节气,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工业经济更是如此,瓦特发明得蒸汽机,以及后来发明得珍妮纺纱机和电动机,使人类的体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带来了我们当今正在享用的工业经济文明,这种蒸汽机、纺织机、电动机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最尖端的知识结晶。谁都可以认识到,在以往的这些经济形态中,经济形态越发展,所需的知识就越多,知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变引起质变,终于会到达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矿藏、工厂、机器设备、货币(资本)等都更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转折点,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

因而它是生产力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的发展过程。这一趋势和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①是“自然的人化”阶段,即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武装自己,以增强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一般结果是人类创造了以农业和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使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类先后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②是“人的自然化”阶段,即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长期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改进,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的本质并掌握了自然运动变化的法则,并把这些认识抽象和内化为人的智力和知识等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本质日益丰富和完善,行为更加合乎客观规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强大,能够在自然面前有更大

〈3〉 的自由,能够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消极制约,能够按照人类的积极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一过程的一般结果是人们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使社会生产力上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生产力阶段。此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主要不是靠增加资源、劳动、资本和场地,而是靠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的作用,带动物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日益丰富多样的社会必需品(物质的和精神的)。、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

它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达为目标,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级生产力发展形式,是以科技为主的、以知识、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要素的经济。以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软件产业为例,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市场规模已高达 4000 一 5000 亿美元;美国计算机软件的产值已是硬件产值的 1.4 倍;全球 500 家最大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美国 5000 家软件公司的贡献大体相近;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占有世界 80% 以上的市场,该公司每周增加资产 4 亿美元。有关调查统计表明,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增长的 45 %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7 %,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只占 14 %,汽车产业仅占 4 %。在此期间,以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为代表的 5000 家软件公司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其中微软公司的市值(上市股票的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和 ②。从美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以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运用知识生产、发展知识产品,并以此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

知识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质力量为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它最终还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物质产品(当然也包括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知识经济的生产标志着人们获取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由物质到物质,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由知识到物质,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反映了生产力不断智能化的历史趋势。

二、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升级换代,即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而促成这一质的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系统的全面改造。如果说,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导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主要指电子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则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科学化改造,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信

〈4〉

息和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完成了生产力由“硬”到“软”的过渡,从而使知识经济成为了一种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力系统的“硬化”。此时,为了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使用机械化的生产手段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要求强有力的材料、能源和交通设施为其基础条件。而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和生产流程以及产品都开始向“软”的方面转化;劳动力由体力型的大量投入,转变为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少量人才,生产工具由粗大笨重的普通机器,变为精细灵巧的智能机器;劳动对象由天然的原材料变为优质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生产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系统化的科学管理,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虚拟化,汽车、飞机的设计检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许多产品的商标、品牌等软的成份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一些传统产业的“软化率”进一步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硬化”的物质生产力系统,正在向“软化”的知识生产力系统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缔造了新型的生产力系统——信息产业和服务产业

知识型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微软为代表的一批计算机和软件企业,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近10 年来,全世界信息产业和产品日益扩大,其销售额 1985 年为 4000 亿美元,1995 年则为 6400 亿美元,预计到 2000 年将接近1 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这些新型产业大多是高科技产业,产品是高科技产品,如办公与通讯设备,1996 年的贸易增长速度达到了 26 %,远远高于服装和一般消费品 ③。当今国际的竞争已经主要变成了技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控制权,谁拥有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这可以由该国获得的专利数目、高水平的科学家的数量、研究和开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其它的技术力量等来衡量。、现代科技的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现代科技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系统而又细微,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进了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活动的效果。以往依靠大量投入资源和劳动,消耗大量物质和能量的粗放经营,正在被更多依靠科学和技术,注重效率和效益的集约经营所代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所有的这些将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入高效、优质、和谐、公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境界。、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级的经济形态,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

〈5〉

①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现在,许多国外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 60%,而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重 2000 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 40 0亿美元 ④。

②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厂商的基本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地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知识作为商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就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同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所以,对企业员工来说,是否具备不断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现存的知识要重要得多。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十年东南亚国家尽管仍然可以把大量劳动力资源用作工业的补充力量,但关键“要看这些国家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人

力资源”,就是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人。

③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曾经是一些国家企业实现赶超的基本途径。如 80 年代的日本。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单纯引进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因为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企业普遍奉行成本一质量战略,又由于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此经营的中心任务。

④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技术创新更多地是着眼于把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这一应用层面。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牵动。应当指出,在这一层面上的创新虽然是自觉的,但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即在观念、理论这一最后源头上,创新却常常是不自觉的。当观念上的创新自发地出现时,社会和企业再随机选用某些创意进行技术—产业开发。因此,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新,即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信息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量性创新”或渐近式创新,就暴露出严重的弱点。相反,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 “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6〉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当今,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新的知识观念、知识价值、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功能和知识经济爆长,正成为人们注目的重点,在我国发展知识经济,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诸如思想观念、内外环境、经济条件、体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调适。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促使生产力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

判断我国离知识经济有多远,生产力水平高不高,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 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并且是基础型的差距。我国大量企业 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当前,OECD 各国再教育事业已经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仍然更多地注意通

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掌握学习的能力来不断提高人力素质。这更使我们感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将继续成为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根本性的障碍。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并不适应知识经济起步、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制约知识经济在中国生长的一个关键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适于培养创新人才。学制太死,专业太窄,偏重理论,忽视能力。据调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真正适合企业、公司需要的并不多。其二是我国的人才制度不适合鼓励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关键是人才制度并没有把人才作为中心来认识,而是把用什么样的人作为中心,当动机取代目的时,目的只能围绕动机改变自己,所以,我们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即使是有创新,也只是在“规定”范围内创新,来符合一些管理者对人的要求。其三是传统习惯中对创新人才存有偏见。有很多人眼里人才一般是老成持重、饱读诗书的人,而标新立意、自由散漫的人不是人才,甚至是不可救药的人。而一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往往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力强,这与我国现行人才人事领导体制下对人才的要求是矛盾的,也是传统的中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习惯相左的。

因此看来,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从改造我们落后的国情状况开始。教育落后,尤其是教育观念落后,就是我们的一个国情实际。我们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情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接受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本的素质,培养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量人才,是发展生产

〈7〉

力乃至根本解决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基础和引擎

国家创新体系由观念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组成,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如果说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知识和创新就是发动机的燃料。加快国家创新体制的建设,无疑是要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无疑是我国迈向知识时代的正确道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使我国的创新综合实力在 2010 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⑤。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由国家经贸委和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 211 工程”都正在实施之中,还应组织实施“制度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在发展创新体系时,我们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没有开发能力,开发什么,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研究出来的成果会迅速得到转化。所以,要下力气克服过去那种从组织结构到功能结构自我封闭的科研与

生产严重脱节的僵化格局,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第二,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从当前我国实际看,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原则,全面推进,分步实施。调整结构就是要调整科研机构所有制结构,由过去单一政府办科研,调整为政府、社会、企业等办科研,要把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同时科研所要调整内部结构、人才结构,以及调整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之间的结构等等。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分流人员,提高效益,加强责任。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就是要逐步建立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等。

第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知识经济的来临意味着继土地、资本之后,知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种经济资源。科技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创新。人才创新要求做到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吸纳新知识,使得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后劲、有长劲。

第四,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科技落后,而科技落后与多年来科技投入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与企业投入较少的联系更为密切。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转变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意识。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国民收入一次分配重点投入,二次分配增加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

〈8〉

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机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赋予生产力新活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知识经济特别需要强调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今日美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高科技,根本的经验在于有效地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在所有领域都增加知识含量。目前,美国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制造业仍很强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5 %,从业人数还不到 10 %,但却是支撑近几年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只有 3 % ③,却生产出全国所需有余的农产品 ⑥。如此之高的效益和效率,没有高科技作为

后盾,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我国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坚持“并举”方针,即一方面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技术跨越;另一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到我国传统产业如何利用知识和信息包括管理知识乃至新的思维方式等求得发展,提高效率和效益,让旧的生产力焕发出生

机和活力。

此外,应该注意发展各种规模的企业。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一些大企业集团的衰败破产。因此,对工业的规模效益理论应重新加以认识。目前所说的“大”,指的是有形资产规模大;而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成败的第一决定因素

不是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其中的高技术含量,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在同等无形资产条件下增加有形资产是有利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无形资产,盲目扩充有形资产则可能造成“大船难调头”的被动局面。我国企业改革中的“抓大”要从实际出发,在扩张有形资产规模的同时应努力增长无形资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注入。“发展知识经济就是发展高科技”的说法,是对知识经济的片面理解。只有对传统产业注入高技术,才谈得上全面发展知识经济;也只有对传统产业注入高技术,才能真正使生产力发展上一个台阶。、大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为生产力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其代表是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和应用。我国信息产业自 90 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 GDP的增长速度。1997 年后,全国已铺设光缆 80 万公里,电话交换机 1.1 亿门,网路规模居世界第二;信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额也以每年超过 30% 的速度增长,PC、外部设备、网络设备和元器件产值达到 1400 亿元以上 ⑦。尽管如此,我国信息产业存在两个致命弱点:第一,产业结构严重扭曲,信息服务业严重发展滞后,1997 年产值仅达 148 亿元,仅为硬件的十分之一;而设备制造及软件业又与应用脱节,略有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出现了能力闲置;第二,国产能力难以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主要体现在对进口要求的拉动,国内需求体系对国内厂家生产的产品认同感比较低。在参与制定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时,不少人提出了贸易保护的主张,期待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但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对重点产业我们保

〈9〉

护了几十年,但婴儿却永远长不大。因比较优势的态度认同目前的国际分工,理论上美妙,但实际可能十分危险。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能要走出第三条道路来,即通过启动信息服务业来拉动国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技术水平。在各地建立的信息港和政府网络平台上,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展和公开化,使满足信息社会需求;扩大的信息用户与网络范围相结合,推进电子商务,从而建立信息资源开发走上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拉动国内以汉化为基础的软件业发展,达到规模后形成自主的标准;以标准为启动器,重组国内硬件产业。为实现这一思路,急需办三件事:一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二是在电讯业鼓励竞争,把通讯费用水平降到国际标准以下;三是对信息资源开发业的发展给予优先的政策支持。中国是一个大国,信息服务业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充分利用大国市场优势再组中国信息产业,是这个产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起点,这样,当信息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了,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也就铺平了。、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让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撑结构,知识产业不可能迅速发展。我国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脆弱,表现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风险投资系统没有形成,教育还欠发达,人才流动不够畅通,中介服务机构薄弱,通信媒体还不完善,信息网络尚未建成等,因此,要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机构和企业是创新系统的主要组织,要采取多种措施使之在体制改革中,大力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单位根据生产需要研究开发新知识,并运用到生产中。

生产单位为研究单位提供科研经费、测试基地和科研手段等物质条件。两者互相促进,实现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密切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大建立行业性的科研中心或知识经济开发中心,提倡“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网络”,攻克重大高知识密度项目,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以此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顺利过渡。、积极拓宽知识经济投资渠道,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产业的发展快慢与资金投入紧密相关。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科技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经合组织国家投入到教育中的平均经费小于成员国政府支出的12%,投入到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近几年来,世界经合组织的知识投入已不是单靠政府,而是开辟了多种渠道,如1993年经合组织的研究开发费,企业占 5 8.8%,政府占36.2%,其它国内来源占 2.9% ⑧。这说明他们用于知识方面的资金投入已转向以企业为主体,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留利少和折旧率较低,使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比较薄弱。为此,在改革中,我们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投资主体。通过调整逐步使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能达到35~40%左右,一般经营性的、可正常盈利的知识和技术开发项目逐步转移到企业投资,由企业承担投资风险。如果企业急需的知识与技术开发项目资金不足,国家可以通过有偿投资或增加股份的方式给以适当支持,实行国家和企业投资共担,利益共享。这样,经济细胞——企业搞活后,生产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0〉、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导向与服务

在协调知识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政策上,特别是与知识产业、科技、教育相关的政策,政府应当尽快完善政府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导向与激励机制,包括:鼓励知识型人才进入企业的政策,激励知识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鼓励知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产品开发的政策,建立具有高知识密度的科技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淘汰落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政策;完善知识型经济成果奖励制度等等。在法律上,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建设上,要支持知识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机制。在行政指挥上,要协调产、学、研各方联台互动的关系,使各方携手共进,促进知识经济和生产

力迅速发展。

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 1930 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预见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作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⑨ 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务实精神,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尽快建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支撑体系,以促进生

产力迅速向前发展,实现江主席提出的“科教兴国”之伟大战略。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

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 朱玉杰 《 21 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经济日报》 1999 年 5 月 19 日

② 严义埙 《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光明日报》 1998 年 4 月 7 日

③ 刘磊等编著 《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 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8 年

④ 李京文著 《知识经济: 21 世纪的新经济形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⑤ 冯之浚著 《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

⑥ 江泽民 《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中共十五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⑦ 李京文著 《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年

〈11〉

⑧ 薛永应著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考》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⑨ 薛永应等著 《生产力经济论》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12〉

当人类社会站在21世纪的门槛之上时,知识经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何谓知识经济,1996年由西方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一定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它表明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对经历了二百余年发展的工业经济的超越与创新,具有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其一,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为依托的信息化经济。以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片面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和单一商品生产规模的最大化;而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将知识作为追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强调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二,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经济。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无论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还是中国驰名的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高科技优秀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这种创新决非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而是建立在最新高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在一系列新兴领域的全新开拓与创造。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具体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其四,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因为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及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整个人类社会充分利用、享有信息资源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一方面,促使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劳动者,从原来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体力型”、“技能型”转化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型”、“知识型”,高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那些掌握高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最终命运。

另一方面,生产工具原来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人的肢体和体力的延伸,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人们主要依靠依据物理机械原理制造的普通机器进行生产;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人的智能在生产工具中得以进一步延伸,人类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智能机器。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知识经济,将使高科技含量的智能机器成为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必备工具,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

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将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摆脱了自然资源的羁绊,大量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出现,使新材料作为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脱颖而出。由于诸多新材料被广泛使用,使大量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资产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

以往的工业经济特别注重于有形资产的投入,即以货币、机器设备、厂房、能源等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基础;而知识经济则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特征的,将智慧资本作为其资产和企业成长的基础。所谓智慧资本就是知识的资本化,主要由拥有研制开发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构成。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其股票在证券市场的市值超过固定资产占整个底特律资产一半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实际上,微软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是根本无法与规模庞大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相提并论的。但是,其股票的市值、每年的生产总值以及创造的利润总额之所以能够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相抗衡,关键是微软公司在其软件产品中所附加的人的创造力和世界领先的技术。再如生产计算机核心设备路由器的美国CISCO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称雄,并不是因为它拥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生产规模及可靠的物质能量来源,而是它拥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和这些人才所拥有的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我国国内的情况而言,诸如联想集团、北大方正集团、清华同方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中脱颖而出,关键也是它们所拥有的高新技术人才发挥了超值的作用。所有这些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以人才为载体的智慧资本已成为它们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这些企业的核心。

第三,知识经济的兴起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取决于实物、劳力、资源、资金等这些外延性扩大因素的密集程度,故而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及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经济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科学、技术、管理等集约性因素的密集、转化程度和诸因素的最佳组合,取决于人力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示,所以是一种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材料说明,只有充分运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科学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今天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最重要的是它们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据统计,近50年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美国为51%,前西德为78%,英国为73%,法国为76%,日本为55%。而且这一比例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还在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自90年代以来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连续5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3%,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呈现高经济增长率、高出口率、高企业盈利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财政赤字的态势,综合竞争力在发达国家连居榜首。这其中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直接相关,近3年美国经济的增幅中有27%归功于与网络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四,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与当今世界发展图景相适应的全方位开放意识。当代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增强,出现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知识经济的兴起正是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依托,用计算机网络将世界联为一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任意获取、输送、筛选所需要的信息,并突破国界的限制在网络上漫游。从而使人们彻底突破原有的、潜在的僵化封闭半封闭意识,确立一种全新的开放意识。二是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传统的发展观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选择,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为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一种短视和有害的发展观。建立在当代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知识经济产生于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时代。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它把科学与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既要求人们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又注意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在追求人类自身价值的同时,尊重自然界和环境的价值;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解决好保护和补偿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促使人们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如果我们把农业经济看作是人们休闲的散步,工业经济则是带有较强竞争意识的竞走,而知识经济则成为令人心悬的百米冲刺。它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否则随时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四是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教育、科技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包括企业间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知识的差距,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涉及到该民族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现在,而且关系到它的未来。所以,一些有识之士深刻地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教育、知识的竞争。全球科技和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正是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人们所带来的最重大的观念转变之一。五是促使人们的资源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已被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未来的世界,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有效信息的吸收、处理、运用能力。谁拥有的有效信息越多,谁创造的物质财富就可能越多。六是促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智慧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迅速升值,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机会大大增加,知识强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信息产业的产出迅速膨胀,这都会对人们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社会的整合。

从世界的角度而言,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加速全球的多极化进程。这是因为新技术革命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新技术产业领域。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而有所作为。特别是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挥后来者的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知识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不同的国家在各自拥有优势的技术领域,实行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寻求共同发展。任何国家不可能实行全面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脱离开其它国家而独自获得发展。世界众多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经济的整体增长,大大推动了全球多极化的进程。

从各国的角度而言,知识经济兴起将有助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所采用的一系列最新科学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此相适应。但是,世界各国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不同程度上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这就要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组合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只有改革、调整才会兴旺发达;不改革、不调整则肯定落后、衰退的严峻抉择。可以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改革”一词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尽管这些国家改革的性质、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可以尽快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和致力解决的急迫课题。

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加速全球的民主化进程。民主与科学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二十年来,全球民主化进程加快,可以说当代新科技革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必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以教育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随着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为他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奠定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随着电脑的推广普及,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络开通,使各种信息资讯更为开放和丰富,为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提供了信息来源;伴随信息资讯的开放,使得政府管理活动日趋公开化,并促使政府官员与公众就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直接的对话或讨论,以求取得相互理解和共识,进而推动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兴起的巨大冲击,我们既要正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又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健全和完善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制度和人才优势,争取在高新科技的某些领域有所作为,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为我国顺利跨入21世纪并实现既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工资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经济史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的形态和数量、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以及城乡工资水平差距等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水平的基本状况。

许多中国农村经济学者,对于农业劳动问题的研究,往往比较忽视。他们以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不是劳动问题;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劳动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土地问题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一般说来,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工资劳动者的广泛利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在农业中间,工资劳动者的利用,也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过农业生产由于它技术上的特性,尤其因为受土地私有制度的束缚,所以农业劳动的构成,往往保存下列几种特点:第一,农业中间因为小经营的广泛存在,所以家族劳动往往占有很显著的地位,甚至在数量方面压倒雇佣劳动。第二,农业中间存在许多季节工人,他们一面出卖劳力,一面自http://www.xiexiebang.com/wenzi/己经营农业;这就是农业中所特有的半无产者。第三,农业中的许多雇佣工人,往往受土地或债务的束缚,他们的出雇多少带有一点强制性质,因而成为半封建的雇役劳动。

在近代中国农村,因为农业生产的落后,上面所说几种特点自然更加显著。仅从数量方面来说,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全国雇农的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可谓人言人殊,没有一个权威性定论。1927年谭平山在《中国农民经济状况》一文中估计农业雇佣劳动者占农业人口的6.86%,1931年由李育文所译、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的日本学者田中忠夫的专著《国民教命与农村问题》推论全国雇农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6.23%。当代学者刘克祥“根据各项调查材料综合估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雇农人数约占农业总人口的10%,户数占全国农户的11%”[1]。虽然这些雇农的数量和比重不算多,但是它们包括了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中国农民,是近代中国农村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劳动者群体。雇农的工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农村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变化,所以对农村工资水平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一、工资的形态和数量

中国农村中的雇佣劳动多少带有—点封建意味,这从工资的形态和数量上面也能表示出来。农业由于技术上的特性,需要较大量的季节劳动,因此农业中的雇佣工人,一般可以分为年工,季工,月工,日工等等。根据民国时期中山文化教育馆的调查,各省农业雇佣工人最高工资的平均数字如下表:

日工和年工的每日平均工资收入相差很远,首先是由于上列日工工资乃是农忙时的工资,这时劳动异常紧张,而且受雇时期又很短促;不比年工包括农闲时间、生活又比日工较有保障。其次是由于这些年工一般带着很浓厚的奴隶色彩;日工比较起来自由一点(因为上引数字全是最高工资,所以这种日工大多不是半封建的负债劳役),然而就连这种获得最高工资的自由劳动,他们所得工资一般还是低于城市中的产业工人。例如1929年上海各业工人每日的平均工资计有七角一分,就连工资比较小的棉纱工业也有五角五分;这已高于农忙时的日工工资,比较年工工资更要高出几倍。从这个对比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雇农如何过着比城市工人更惨淡的生活。

农业雇佣工人的落后,并不到此为止。在中国农村中间,除掉货币工资之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实物工资。首先是谷物工资,这在各省都还相当流行。例如山东有种长工,是在农产中间抽出十分之一作为工资;河南山西等省流行着的“二八分租”,也可说是谷物工资的另一方式。谷物工资在短工中间更加流行:例如福建尤溪割稻一日给谷十斤作为工资。广东从化农忙时期做工六十日,给谷二百斤。有些地方支付一部分的货币,一部分的谷物;例如广西部林插秧女工,每日给米一升,另给毫洋一角[2]。

其次就是用土地或是耕畜的使用权来抵偿工资。例如宝山县的“脚塞”,租田一亩,每年要替地主工作二十五天到三十天;枣阳县的“赶工”,工作一年的代价,是租用四亩到六亩田地,和三四间的房屋。至于用人力夫换牛力这种工作报酬之低微,可用“三天人工交换一天牛工”这件事实很明显地表示出来[2]。

最后还有一种最特别的工资形态,就是用娶妻来代替工资,这在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都还相当梳行。例如云南的川江新平等县,贫苦男孩从五六岁或七八岁起始受地主们的雇佣,不支工资;到二十多岁才由地主替他娶妻成家。广西苏城等县,有些地主也同年青雇农订约,工作十年或二十年后,给他一个婢女。

工资形态也像地租形态一样,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外壳中间,包藏着许多不同的社会性质。当然,货币工资是最先进的工资形态;所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工人,全部采用这种方式。不过我们并不能够反过来说:凡是支付货币工资的,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因为在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半封建的负债劳役。谷物工资盛行于商品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方;它是一种较落后的工资形态。用土地和耕畜的使用权来代替工资,大多是半封建的雇役劳动,比较谷物工资更加落后。至于娶妻工资更是一种奴隶性的劳动力式,这是最落后的工资形态,它的流行范围远不如前面几种普遍。

工资的数量,也同工资的形态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是愈落后的工资形态,劳动报酬也愈加微薄。这里我们虽然不能举出许多统计数字来互相比较;但从上述一切,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在这许多落后的工资形态中间,包含着怎样难以形容的悲苦生活。

二、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及其变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劳动工资的上升,不受国民财富的实际多少的影响,它是因为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所以,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有的国家里,而是在发展最快或者说致富最快的国家里。”斯密认为,高工资是由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是它的实际大小引起的,一个国家可能比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如果这个国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它的工资就不会太高,如果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地增长,那么它的工资水平也会不断的上升。因此,根据劳动工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态。如果劳动工资(实际工资)不断上升,说明该国的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反之反是[3]。由此可知,观察农村工资水平的变化,便可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变化。

反映农村中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可以采用工资指数这一指标。工资可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农业工人依账面记载拿到的货币工资的数量,而实际工资(又称为真实工资)是名义工资以物价或以工人的生活费为标准,并与之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工资。依据上述分类,工资指数也分为名义工资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名义工资指数由于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变化,而实际工资指数揭示的才是农业工人的真实经济状况。

据张履鸾对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调查,1908年至1932年期间名义工资呈上升的趋势,其指数由79上升为137。但如果与当地农人生活费指数比较,则是明显下降的趋势,指数由98.9下降为74.9(均以1910—1914年平均值为100)[4]。较为系统地反映全国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的统计,是卜凯根据中国21省99个县100个地方的调查资料所编制的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见表2),据此我们可以观察近代中国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情况。

如果只观察一首一尾,在1906—1933年期间,中国农村中雇工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有明显的上涨,但如果我们观察数字系列中的大部分时间,即1907—1932年期间的变动情况就会发现,农业雇工名义工资与生活费指数,几乎是同步上升的。亦实际工资基本上保持原状或略有上升。

虽然名义工资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是因为近代农村物价水平也是在上http://www.xiexiebang.com/wenzi/升的,因此,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真实工资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这期间工资对于有雇佣劳动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影响,仅以真实工资所代表的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

三、工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雇农工资的增减,是由诸如商业性农业发展程度、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雇农群体的多少、商品物价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近代中国农村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性农业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小,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甚明显。就后两种因素而言,雇工供大于求,必然导致雇农工资的下降;商品物价增涨,必然导致雇农名义工资上升,但如果名义工资上升的速度小于物价上涨,真实工资则会下降。由于近代中国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因而雇工的供给很充足,因此雇农的工资很难有大幅度的上升;但是随着近代物价水平的上涨,雇主又不得不提高名义工资水平,至少要提高到维持工人原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名义工资虽然在上涨,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真实工资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四、城乡工资水平比较分析

根据王玉茹先生在其著作《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中的分析,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化起步后的50年间,城乡劳动者的名义工资都在周期性的波动中程度不同的有所提高,其中近代生产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大,而传统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加较少。在用生活费指数加以折算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而手工业和农业工人的工资则增长不多或略有下降。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近代化起步以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程度不同,其工资差距也将扩大。即近代生产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其工资率亦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则反是。因此,中国在这一时期近代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慢是理所当然的。对一个能发挥二元结构优势的后发展国家,比如日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其近代工业部门工资增长速度较慢,与传统部门的工资差距相对较小,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以城市中的制造业代表近代部门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而以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代表传统部门,来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一下日本的情况。1919年以前日本农业工人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例虽然由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不断变化,但总的看来比例较高,约在70%~75%之间,即如果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为100,农业工人的工资则为70~75。而1931年以后工资差别扩大,约在53%(1931年)至56%(1938年)之间。

中国农村虽然也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却未能发挥二元结构的优势,近代部门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差距大于日本。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0元左右,而郊区农村农业工人的工资每月平均只有5元(不供食)左右。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另据巫宝三的调查,1933年时,全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工资为178元,而农村的劳动者平均收入只有26元,前者为后者的6.8倍。而19世纪80年代据一些省份的统计,农业雇工的工资平均每年为12元左右,但供给饭食,如果将饭食计入工资,约为24元左右。同一时期城市和矿区的非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每年为72元左右,约为前者的3倍。造成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地区城市化的超前发展,那里的生存工资水平迅速上海,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慢,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甚至没有增长,当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程度稍有发展,就造成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相比较大幅度上涨,从而使工资成本急剧上升(农产品构成工资成本的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主要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农业劳动主要还是家内劳动,所以农村劳动工资并未同步上升。此外,还有第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直至20世纪30年代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所以城市近代部门的工资上涨并不能同步带动农村旧式生产部门工资的上涨。新垦区移民的工资水平提高也不能使移出地区农业工人的工资相应地提高。总的情况是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快,而农村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慢。因此,那种以中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城乡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为基础,用城市非熟练劳动工人的工资增长来推论农村工资也相应增长的做法是缺乏根据的。

第五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民工群体现状作了剖析,对支持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支持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

务输出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农民工在外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洗礼,有市场经济观念、技术管理能力,一些人在外面就已是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为回乡创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市场和社会资本。人才、技术、资金的回流可以有效逆转过去劳务输出带回的资金,除了用于生产生活,存在银行的资金大部分又回流到发达地区,当地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资金瓶颈的形势,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从当前情况看,一些比较成功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兴办实体,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创业之路,不但就近就地吸纳安臵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成为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大力倡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扩大投资、引进外资,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必将对贫困地区实现突破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力倡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过去农民进城就业,在带来劳务收入的同时,也使农村失去了相当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造就了一批新型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回乡创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回乡除了从事农业开发、工商服务业以外,有的还担任村干部。外出农民工通过回乡创业,把资金、技术、信

因此,我们要从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项目指导、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全程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

二、支持和激励返乡创业的主要对策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要遵循“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使一批又一批曾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家乡创业,具体实施中应做到“六个到位”:

(一)农民工创业服务网络体系要到位。一是要建立县、乡、村农民工创业三级服务体系。县级应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劳动、农业、教育、土管、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应该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站,及时了解掌握农民返乡情况、创业意向和困难,配合劳动部门定期组织创业培训和发布创业信息。二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报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及时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发布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

吸纳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应按失业人员数量和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三是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使用方面应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促使信贷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养殖业项目以及非农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解决要到位。要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在农民工发展产业、建设房产等用地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指导,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先补后占,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适当减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保证农民工创业优先用地,并精减办证程序、环节和费用。

(五)农民工创业辅导和培训体系要到位。要多渠道筹措返乡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对部分失业保险有节余的地方,可适当调节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要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拓宽培训范围,开展有特色的种

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带动城乡经济的繁荣,加快推进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资料

1、高飞《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契机下寻求县域经济新增长点》2008.05;

2、正文唐《扶助返乡农民工创业》2009.03;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7‟146号);

4、中国经济周刊《中国1.3亿农民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

下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河南科技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专业:经济管理专业 年级:2009级 姓名:聂德义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者姓名聂德......

    经济管理品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象征。近几年来,作为浙江省级最大工业园区之一的绍兴袍江工业区在......

    Cwsbsys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学生来说,这是对其所学知识、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论文合格与......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题目 1、 中国民营企业兴旺(死亡)之谜(或发展或失败原因分析),主 要以自己熟悉的一个企业的衰亡来写。 2、 可口可乐企业的中国营策略对某企业的启示(侧重于写......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论文作者 孔祥智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学科目录中,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实际上由“农业经济管......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农业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