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13: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一篇: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郝志辉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抵触情绪,并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的某种需要或尊严,显示其自主性和存在价值。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成熟阶段,思维也由简单、正向思维向逆向、发散等方面发展。其中,逆向思维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持这种思维的学生一般很有批判性,但容易片面、固执、极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比如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凡事都应该自己作主,而容易把家长、老师的教导看作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随之产生反感、厌烦情绪,继而采取回避甚至背其道而行的应对方式。

逆反心理的产生固然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等特殊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与青少年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不得法、社会人文环境的不良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皆容易促成、加剧逆反心理。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正确认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它既有消极影响,也不乏其积极意义,我们只能因势利导、逐步调适。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简单的批评和粗暴的训导不仅收不到效果,还会影响与孩子的关系。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要适度,要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第三,优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师要认真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尊重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用心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不可排斥和疏远,要用真诚的情感关心、帮助、鼓励他们,缓解学生因各方面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适压力等)而加重的逆反心理。

第四,完善社会人文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证。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学习求知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成人文化中的不良内容如荣辱不分、是非不辨、盲目跟风等都可能暗示、纵容中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侵蚀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区具有资源上的优势,要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有效净化和完善社会人文环境。

第二篇: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

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现象描述: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往往 “不听话” “不受教”、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长此以往,就会对个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从而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合理化解、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现象。

1、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这部分学生对学校、家长、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否定正面宣传。

2、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的作用,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肆意讽刺、挖苦。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制。这类学生对

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甚至仇视,因此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等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不听从管理和教育。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其次,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从而不听从管教。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校师困惑:

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时常“闹事”,打架斗殴是家常

便饭,和同学关系紧张,对好人好事嗤之以鼻,挑衅班干部的威信,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让老师觉得难于管理。和家长沟通,有的家长也表示出无奈、不好管理的痛苦。家校生三方对策:

1、关怀、尊重与赏识。具有敌对倾向的学生,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

2、沟通、交流与信任。家长、教师要和学生积极沟通,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尤其对那些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心理教育与辅导。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生矛盾。因而要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

关心理方面知识,顺利过渡好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主动倾诉与宣泄。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积极释放出来,缓解或消除不畅。

5、加强同辈指导。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常见误区: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导致我们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疏导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典型案例:

张嫣然,女,14岁,初二学生,是班上有名的假小子。在班里她常与同学闹别扭,发泄不满,与人交往,脏话连篇,骂骂咧咧。对教师的管教,不服从,当场顶撞。和家长交流,家长说该生在家不听长辈管教,有多次由于家里人管教,就离家出走的经历。

个案分析:通过多方调查,发现造成张嫣然这种心理问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少家庭温暖。在嫣然五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给其找了继母,继母带着一个年龄与她相当的女孩。嫣然和她们关系紧张,跟继母对着干。稍

有不顺心,就离家出走,父母拿她也没法。

(二)不被集体接受。在学校,老师、同学的不理解和疏远,使她的逆反心理恶性循环,发展到了攻击行为:和同学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具体措施:面对现实情况,究其不良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

1、协调家庭关系,为孩子补偿家庭温暖。

2、用集体的温暖感化她,使其归入到集体中去。

杨善初中聂文卿魏艳丽

第三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心理测试题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不好惹的?)()()()()()()()()()()()()()()()()()()()()()()()())))))))))))))))))))))))

((((((((((((((((((((((((评分规则:

第1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干并且只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和所干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问题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等,甚至还会引起犯罪,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第四篇:如何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

如何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父母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自从上中学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听父母的话了。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打狗,他偏撵鸡。这就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方产生的另一方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

逆反心理在有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孩子有时会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发抖;在另一些中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弱些。但每一个过来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和自己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从上初中开始发生,初中二三年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上高中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慢慢减退。父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上初中后,父母就应当有孩子和自己作对的心理准备,就应当放弃管教小学生时所形成的管教方法,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式的、说服的方法。父母应当清楚孩子的逆反,并非有意和你作对,有意气你,而是在表现他们的并不成熟的自我,这说明他们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了。这时的孩子表面上处处和父母作对,实际上他们内心仍然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只要父母的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强制的,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是呆板的,父母的说教是心平气和的而不是唠唠叨叨的。

2)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给孩子买什么样式的衣服,干某件事选用什么方式等。即使孩子某件事没听大人的话,干错了,那也没有必要责怪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大人的话大多数是有道理的,而且许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仅凭大人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长大、成熟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让孩子受点挫折,过于面面俱到地管教孩子,就会让孩子听“腻”了,那么孩子也会在大事上听不进父母的话,如是就会在大事上遭受挫折。

3)对于青春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诸如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偷照镜子、偷着化妆、偷看异性、手淫等现象,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大逆不道而粗暴地一味训斥甚至打骂。而应因势利导,体谅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些基础上再来指导、教育孩子,从而使他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 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

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 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

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

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 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

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建议或策略

(一)积极预防和干预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部分案例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本研究配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研讨,并在各班进行了逆反心理的预防教育。同时,对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个别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同时作好疏导观察记录。结果显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1中,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老师多次开展了以“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并通过大量的事实教学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互帮互助的意义。后来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班集体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案例2中,针对周涛同学的情况,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案例3中,经过观察,研究者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他,研究者告诉被试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研究者写了封信,随后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研究者便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研究者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中,当小丽的爸爸发现小丽的心理变化后,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后决定:一,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整小丽的作业数量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布置她感兴趣的作业;二,爸爸经常抽空与小丽谈心,加强父女之间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丽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二)建议

因此,本研究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主观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2)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

2.客观保障

(1)强化素质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

(2)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3)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

下载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九年二班史建强 内容提要: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最终版]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

    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者:邹玉芳)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解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逆反......

    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分析 2

    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个案分析研究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罗章学性别:男年龄:13岁 (二)个案来源 1.接案原因:案主是东方市第二中学七年级(16)班的一名学生,中考前两个星期,案主出现频繁......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5篇)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蔡云飞摘要: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 Lcj转载 【辅导简介】 陈X,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

    对科学化解退伍老兵逆反心理的调研

    一个人内心潜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识行为,对正面的表扬容易接受,而对于直接的指责或批评,则易产生反感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逆反心理。 退伍老兵的年龄大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