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时间:2019-05-13 17: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一篇: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者:邹玉芳)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解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逆反心理往往多发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我校学生基本都属于青少年学生群体,以崇尚自我、标榜个性的90后为主,逆反心理在近几届学生中普遍存在,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化解学生,尤其是我校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认为首先应从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下手。多年的教育经历和带班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

适当,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这几年带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造成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和原因,就能从根源上帮助我们这些教育者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犹如治水步骤——分析原因,冷静对待,根据特点,加以引导。

一、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不仅仅是学生的功课,也是教育者的作业

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个性的形成,有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又不成熟,因而会有些奇怪的言行。另外,学生多有好奇,好胜,自尊的特点,就增加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有的学生有情感伤害和内向性格,思维定势,对某些人或事预先就有不同看法,因此就会有不同意见。此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首先从心理上肯定他们这种似是而非的变化,把握住他们渴望被成人世界承认、认同的心理需求,勿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我已经在上文中描述过我校学生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皇帝心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他们的最爱,如果在这类群体中简单的采取以往教科书般的说服手段,很有可能在他们心目中造成你很土,很保守,很不懂社会时尚的印象,他们会产生跟你无法沟通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对我们这些“老”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问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也跟着与时俱进?是否应该及时汲取新思维、新观念?答案是肯定的,党性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早已帮助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就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万物创新的根本动力。每一届学生都有每一届学生的特色和特点,跟着学生们一起进步,一起用新眼光观察旧事物,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坏的方法。相反的,可能采取一种积极的、发展的、平等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更能贴近学生,找到一种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与他们交心、交流的正确方式。

二、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加强教育者与学生间的沟通距离和交流方式

和学生做朋友,这是近几年教育体制改革趋势和教育部对新

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最新要求。其实这个观点并不违反我国传统的“尊师重教”儒家文化,相反的,教育界鼻祖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语录,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本人也没有绝对的划分”师为师、徒为徒“的界限,用现代观点看,孔子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平等对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会并掌握使用教育者和学生的两种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有利于找到教育者与学生的思维模式差异,更有利于打开学生们的心门,引导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例如,09级11班的邱武同学便是一位典型的逆反心理学生,进校之初,自我意识异常强烈,对家人冷漠、对身边人持一切怀疑态度,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整个人显得焦躁不安;更多的时候,这位同学更像一只冷漠的刺猬,紧紧的蜷缩着身体,不让任何人接近。其实这位同学的这种强烈的排外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是可以解释的,我感觉这位同学内心中缺乏一种安全感,一种最起码的自我安定感。正因为他身上缺乏,所以只好用一种很另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便是顶嘴、怀疑、冷漠,从内心上讲,他无法判断周围人对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发自真心,他对周围环境持强烈的不安感,因为自己身上缺乏这种环境适应力和应对力,所以只好用这种焦躁不安的表现来保护自己。而这,恰恰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

三、将心比心,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教育者用心叩开逆反

学生那扇尘封已久的心门

一般来讲,逆反心态的学生外部行为特征多表现为无所谓、个性强,自我意识等方面。对待这类学生,教育者应用更大的耐心和关心来贴近他们,正如我本文中在第二点中叙述的一样,逆反者其实都是一些用“坚硬外壳来保护自己”的另类群体,通俗的讲,就是“坚强的外表下面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此类人群极度自尊,极度敏感、心理防线也极度脆弱,种种因素,正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那种不安全感基础上,逆反心态学生并不是顽石,并非不想打开自己那扇心门,而是他们担心,他们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干脆紧锁心门。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牢牢抓住他们这个心理特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用自己的一颗发自肺腑的关爱之心去叩开他们那扇的尘封已久的心门。

接前文中的例如,当我刚接手邱武同学的时候,也用了一段时间来观察和分析邱武的逆反心理形成原因,通过与他家人的电话交流和平时与邱武的接触,我终于找到了引发他逆反心理的最大原因——情感需求。邱武属于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均在外地上班,他缺乏正常家庭的成长环境,父母者对孩子的补偿便是经济上的给予。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和关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主动加强对邱武的心理疏导,我不让他感觉我接近他,是对他有任何的要求和企图,我尝试让他放松下来;另一方面我劝说邱武的父母,在邱武放暑假的时候,将

邱武接到他们身边,再给他在当地找一个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让邱武也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很幸运,我这个方法奏效了,据邱武的父母反映和邱武回校后的精神面貌,我感觉到这个孩子这个学期开始改变了,变得开朗了许多,也开始学会了谦虚和礼貌。我仔细问了问他父母邱武在暑假里勤工俭学的表现,他父母说,邱武工作期间在单位很努力,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他的表现已经得到了许多同事的鼓励和厂方负责人的肯定,在给他结算工资的时候,负责人特意多给他发了500元的奖金。这也许是邱武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的报酬,我认为他在勤工俭学期间获得了他最需要的情感需要——承认感和认同感,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感到很欣慰。

四、因势利导,强化心理素质教育,教育者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

我校是一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专业院校,我认为学校不仅应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心理素质教育也刻不容缓。逆反心态是一种普遍的,在青少年学生中常态化具有的过度心理过程,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逆反心理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不服输。不服输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好,可以将逆反心理转化为源动力心态;引导不好,将会把学生推向性格极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些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没有现成的办法,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

性,作为教育者,应把重点放在观察和总结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班集体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认真学习,踏实做人。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挫折教育,利用逆反心理的不服输特点,引导学生不向困难低头,知难而进,积极奋斗,争取胜利。但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教育工程,没有人能单独完成,更需要的是学校大环境,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努力。

我希望母校能更好,更多的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让走出我校校门的学生,能更快、更大踏步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为我校增光,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的做好学生工作,为母校的发展和荣誉尽绵薄之力。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郝志辉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抵触情绪,并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的某种需要或尊严,显示其自主性和存在价值。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成熟阶段,思维也由简单、正向思维向逆向、发散等方面发展。其中,逆向思维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持这种思维的学生一般很有批判性,但容易片面、固执、极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比如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凡事都应该自己作主,而容易把家长、老师的教导看作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随之产生反感、厌烦情绪,继而采取回避甚至背其道而行的应对方式。

逆反心理的产生固然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等特殊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与青少年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不得法、社会人文环境的不良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皆容易促成、加剧逆反心理。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正确认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它既有消极影响,也不乏其积极意义,我们只能因势利导、逐步调适。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简单的批评和粗暴的训导不仅收不到效果,还会影响与孩子的关系。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要适度,要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第三,优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师要认真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尊重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用心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不可排斥和疏远,要用真诚的情感关心、帮助、鼓励他们,缓解学生因各方面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适压力等)而加重的逆反心理。

第四,完善社会人文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证。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学习求知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成人文化中的不良内容如荣辱不分、是非不辨、盲目跟风等都可能暗示、纵容中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侵蚀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区具有资源上的优势,要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有效净化和完善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篇: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

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现象描述: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往往 “不听话” “不受教”、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长此以往,就会对个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从而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合理化解、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现象。

1、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这部分学生对学校、家长、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否定正面宣传。

2、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的作用,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肆意讽刺、挖苦。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制。这类学生对

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甚至仇视,因此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等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不听从管理和教育。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其次,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从而不听从管教。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校师困惑:

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时常“闹事”,打架斗殴是家常

便饭,和同学关系紧张,对好人好事嗤之以鼻,挑衅班干部的威信,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让老师觉得难于管理。和家长沟通,有的家长也表示出无奈、不好管理的痛苦。家校生三方对策:

1、关怀、尊重与赏识。具有敌对倾向的学生,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

2、沟通、交流与信任。家长、教师要和学生积极沟通,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尤其对那些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心理教育与辅导。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生矛盾。因而要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

关心理方面知识,顺利过渡好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主动倾诉与宣泄。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积极释放出来,缓解或消除不畅。

5、加强同辈指导。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常见误区: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导致我们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疏导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典型案例:

张嫣然,女,14岁,初二学生,是班上有名的假小子。在班里她常与同学闹别扭,发泄不满,与人交往,脏话连篇,骂骂咧咧。对教师的管教,不服从,当场顶撞。和家长交流,家长说该生在家不听长辈管教,有多次由于家里人管教,就离家出走的经历。

个案分析:通过多方调查,发现造成张嫣然这种心理问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少家庭温暖。在嫣然五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给其找了继母,继母带着一个年龄与她相当的女孩。嫣然和她们关系紧张,跟继母对着干。稍

有不顺心,就离家出走,父母拿她也没法。

(二)不被集体接受。在学校,老师、同学的不理解和疏远,使她的逆反心理恶性循环,发展到了攻击行为:和同学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具体措施:面对现实情况,究其不良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

1、协调家庭关系,为孩子补偿家庭温暖。

2、用集体的温暖感化她,使其归入到集体中去。

杨善初中聂文卿魏艳丽

第四篇: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产生跟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及行为,是一种不健康和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人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往往会把正确的意见当成错误的意见,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坏心坏意,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失去成效。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确立,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他们虽然希望能在将来实现梦想,取得成功,但在学习上怕吃苦,在纪律上对自己也不能严格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及时地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过来。

一、在优化育人环境中消除逆反心理

学生在校成长,在校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一切,所以学校的环境、班内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直接作用。我在担任班主任时,注重创设班级学习生活的氛围。我在班内设置了图书角,找一些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书籍,鼓动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给学生多方阅读的机会。又在班内开设了“智慧园”,把同学的所学、所想、所见、所感在智慧园发表,引导学生交流互动、阳光自信,共同成长进步。

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同学观望、徘徊、学习兴趣不足等心理,减少了学生逆反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我还注重倾听和体察学生在具体问题上的呼声,与有关领导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具体困难,使学生在舒心优美的环境中集中心思学习。

二、在平等关爱学生中消除逆反心理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自己的汗和学生的汗流在一起。让自己的笑声和学生的笑声合在一起,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近、可敬。

无论怎样对学生严,学生都感到是对于自己的爱,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你,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消除畏惧、逆反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学生。有一名同学,单从他的外表看,人高马大,就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学习成绩较差,有逆反心理。但是他有一个特长,就是爱好体育。我抓住了他体育特长这一点,鼓励他把功课学习好,为将来练体育打好基础,并且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光。果然在学校长跑比赛中,为班夺得了名次,受到了奖励。这在别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对他无疑是一次“重要激励”。我以此为契机,激发他的自信,引导同学们喜欢他、接纳他,帮助他成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他的逆反心理逐步消除了。

三、在自我成长进步中消除逆反心理

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绵顺文静,在公共场合不敢表现自己,而自己对此又感到非常懊丧。为此,我想方设法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开放自己提供时间机会,让他直接参与班级文化、环境、服务等建设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班内都有存在感、价值观和成功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大家的关注。

例如,班级的卫生、黑板报、志愿服务、路队执勤等都安排到小组,有组长、班干部负责完成。又如,经常召开班级主题班队会、辩论会,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联欢会、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或评判者,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潜能、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使他们克服了对公共场合的不适应感。

四、在意志的完善提升中消除逆反心理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校被功课压着,在家被当作小皇帝供着,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学生怕苦、怕累、半途而废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而在国外,如日本,小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让他们的学生从小经风雨、看世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在国内外,有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贫穷、饥寒、委屈、挫折和磨难等挫折教育和体验,重视孩子意志力、承受力培养。

意志力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灵魂,因为意志力的强弱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人有了意志,才会不断拼搏,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任何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意志。

当前不少学生正是缺少这种意志力,导致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孟子曰:“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我们的教育才会立得稳、扎得深、靠得住,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逆反心理、反感情绪在学生中产生属正常现象,只要方法对头、路子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在和谐育人环境中,在家校合作育人中,在克服各类困难中逐步接受正确做人理念,产生交往、合作及珍爱生命意识,这样就会消除、减少学生逆反心理、逆反行为的发生,营造安全、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第五篇: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下载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逆反心理 访谈(推荐五篇)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及影响。教育实践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同学,反而引起一些同学“你要我......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华容县职业中专 高扬 一、 问题概要 周洋,男,17岁,身高1.78米,中职高二,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中职入校,成绩中下,屡屡逃学、旷课,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课,经常讲话,影......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

    对科学化解退伍老兵逆反心理的调研

    一个人内心潜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识行为,对正面的表扬容易接受,而对于直接的指责或批评,则易产生反感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逆反心理。 退伍老兵的年龄大都20......

    关于我校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1年4月9日—5月11日调查对象:古城中学九年级(1)和(2)班的同学调查人:唐龙生调查目的: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吴晓芬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细胞,但是,家庭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面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青少年接受得最快,家庭中的反叛......

    初中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报告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刘晓芳前言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穿......

    逆反心理教案

    《逆反心理的平抑——克服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教学设计 周素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学会沟通技巧,掌握克服逆反心理的策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