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校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4月9日—5月11日
调查对象:古城中学九年级(1)和(2)班的同学调查人:唐龙生
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会发生,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的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为九年级(1)和(2)班的同学:92名同学(男生30名,女生30名);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逆反心理面面观
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看到,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好为不利的。
⒈盲目性。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性之,凡事无论可行与否,只要想干,随心所欲,不想后果,缺乏冷静的思考。
⒉社会性。现在是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⒊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把自己的要求说成没必要,我行我素。学生极易相互感应。
⒋要变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强烈,但观点信念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并不易做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学生的能否心理实行有效控制的。
调查的资料: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影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还是不陈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的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楚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捡查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虚假、空泛、唱高调。要将理溶于请情中,是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
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作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的社会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多想办法,想好办法。
调查研究过程:
第一步: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初步认识确定调查问题(小组讨论),整理调查问件(由程燕、潘燕洁负责);
第二步:派发调查文件,收集调查结果(由黄伟娜、程燕负责);
第三步:对所收集的调查文件进行整理研究(由詹俊才、黄伟娜负责)。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小组)。
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A 42%B 10%C 19%D 29%
2、A 26%B 42%C 16%D 10%G 3%H 3%
3、A 55%B 7%C 38%
4、A 59%B 21%C 10%E 3%F 7%
5、A 53%B 4%C 43%
6、A 21%B 25%C 47%D 7%
7、A 19%B 33%C 37%D 11%
8、A 7%B 45%C 7%D 41%
9、A 21%B 51%C 21%D 7%
10、A 42%B 32%C 13%D 13%
11、A 52%B 22%C 11%D 15%
12、A 62%B 28%C 10%
13、A 37%B 53%C 7%D 3%
14、A 17%B 59%C 24%
15、A 41%B 45%C 14%
16、A 41%B 23%C 13%D 23%
17、A 32%B 47%C 14%D 7%
18、A 59%B 28%C 10%D 3%
19、A 50%B 10%C 19%D 21%
20、A 46%B 32%C 60%D 57%E 86%F 21%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一阶段的学生42%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68%,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55%,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93%,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的占59%,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86%。基于此我感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工作:
一、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内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关键因素,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见证人,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孩子是因为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老师应在这个环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孩子和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关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工作,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感谢学校,感谢同学,在感恩的过程中顺便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二、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55%,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正确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达到93%,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对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事件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用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导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人生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教会孩子学会辨别、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学会理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孩子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保持清醒的同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
四、开展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为监护的方式。孩子从小学加入中学,生理发生许多变化,心里也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把目标转向自己。从外貌,性格到别人难以察觉的内心世界,都要自我审视。往往崇拜偶像,如电影,体育,歌坛明星。
2.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商谈,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错的。
3.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应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有尊重理解的氛围,父母与孩子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对老师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以师爱作为培养师生情感的桥梁,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在施教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感情不融洽,在情感上隔着一条鸿沟。感情需要交流,心灵需要对话,在施教过程中,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所谓的“师爱”。“师爱”是教师情感交流的核心,教师必须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待学生一定要有真挚的爱、由衷的情,并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和期望。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师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从另一角度讲,学生更期望得到来自教师的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许,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在学生眼里都是一种爱,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学生感情的灯盏,用信任去赢得学生的热情。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这恰恰是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矗在师爱之火的点燃下,学生的思维、记忆、想象的马达便会发动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由此可见,“师爱”是心理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就能到达学生心灵的彼岸,借助于情感交流这个媒介,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就会不攻自破,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总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在消除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耐心教育,去赢得青少年学生的信任,以真挚、友好的情感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2.给学生获得成功的力量,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成功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往往能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学生成功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目标,使他们常常获得成功感,激励他们不断前进。这正是需要教师利用“期待”和“暗示”的教育作用给他们信心、勇气和力量的时候。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起青少年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好胜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映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对学生所抱期待心理越强运用期待教育艺术越高,那么,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就越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育者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也就消除了。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期待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暗示”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彼此的情感,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通过语言暗示,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悬念,展现情境,激发情感;通过环境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通过表情暗示,不但可以保证教师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自若的神态,而且可以补充和加强教师的言语。教师对学生所抱期待心理越强运用期待教育艺术越高,那么,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就越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育者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也就消除了。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期待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暗示”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彼此的情感,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通过语言暗示,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悬念,展现情境,激发情感;通过环境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通过表情暗示,不但可以保证教师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自若的神态,而且可以补充和加强教师的言语。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86%,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工作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如原来举行的读书超市,书香晨会等,孩子们在读书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了友谊,活动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快乐因素。
对学生的建议:
1.学会理解
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其实这均为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也会误解人。只要我们抱着宽容态度去理解,也就不会逆反了。
2.把握自我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是要尽力克服自己,要认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要与他们常接触,向他们请教,多多沟通。
3.学会适应
要提高心理上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油!!
第二篇: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姓名 :郝艳丽学号:20065050054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指导老师:刘雪
摘 要: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为更好地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学生在初中时期心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对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做调研,为更好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指导这一关键时期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初中生 逆反心理 调查 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上蔡县第二中学周边社区环境不是很好,生源不理想。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筛选后进入此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本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在中考成绩上能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这正是本次调查初中生心理现状的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次调查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以便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为以下两步:第一步,公开信调查和谈话式调查。2009年9月上旬,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宣讲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们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涵、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发出公开信,由教师以书面形式提供可能属于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初三的一个班进行谈话式调查(话题是:三年来,你对教师或家长是否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你渲泄此种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并由学生写出自己渲泄反感情绪的表现形式。第二步,2009年9月中旬,我们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又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三(7个班)3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09年9月下旬,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月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三195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开信与谈话式调查结果:
60封公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7%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人数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
106人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
45人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57人29%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如下:
(二)初步分析
1、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心理角度说,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世界。而这种怀疑与敌视态度因其缺乏自控能力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时观察不够,未能发现或观察到了却未作细致分析,常以“差”一言蔽之罢了。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1)学习方面:大多表现为兴趣谈化或丧失,经常走神,学得及其被动;有的表现为故作学态或抄袭作业,以逃避老师或家长的责备;严重的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转移同学注意力,干扰教师教学;少数学生还会借故迟到,早退甚至借故负气出走。
(2)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家长敬而远之,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不说真话;有的会背后嘀咕或说长道短,甚至假传教师意图,离间师生关系;严重的会故意找茬或当面顶撞。
(3)工作方面:有的会在班级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以此渲泄内心的不满;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之人。
3、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校周边环境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普遍存在。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贬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许诺不兑现;家庭纠纷,夫妻离异;此外,强行要求子女受家教或参加名目烦多的校外补习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衣食玩乐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大多不能把外来挫折内化为前进动力,也是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四、主要疏导措施与初步效果
在认真分析了第1次调查结果后,经反复研究,建议本校采取以下措施对教师、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力争在一年内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有明显改进,把学生的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得到缓解。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来自教
师的使学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条件。
要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为此,学校除了及时地与施挫教师谈心外还利用政治学习经常地向教师通报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时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此外,学校还应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以“读书会”为阵地,引导教师们学习中外教育教学新经验、新理念。通过《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疏导技巧》、《焦虑心理的辅导》、《挫折心理》、《创新人格与心理发展》、《创新潜能开发与心理发展》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交流,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希望过去那种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的不当行为明显减少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2、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心理教师接待来访学生要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
第三篇: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为更好的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不可忽视的年龄阶段,我们必须加强调研,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的指导这一关键时期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我校社区环境差,生源差。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两次筛选后进入我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我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在中考成绩上能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这正是调查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校心理教育课题是《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及其疏导》,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正确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要进行正确疏导,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才能据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疏导措施,因此,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正是我校心育研究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课题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初一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实施调查,目的是了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为以下两步:第一步,公开信调查和谈话式调查。2009年4月,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宣讲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们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涵、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发出公开信,由教师以书面形式提供可能属于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初三的一个班进行谈话式调查(话题是:三年来,你对教师或家长是否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你渲泄此种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并由学生写出自己渲泄反感情绪的表现形式。第二步,2009年5月,课题研究中心组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与潍坊学院前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8名大学生一起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一(7个班)3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09年4月,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年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二195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开信与谈话式调查结果:
60封公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
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人数
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
106人
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
45人
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
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57人
29%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
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二)初步分析
1、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心理角度说,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世界。而这种怀疑与敌视态度因其缺乏自控能力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时观察不够,未能发现或观察到了却未作细致分析,常以“差”一言蔽之罢了。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1)学习方面:大多表现为兴趣谈化或丧失,经常走神,学得及其被动;有的表现为故作学态或抄袭作业,以逃避老师或家长的责备;严重的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转移同学注意力,干扰教师教学;少数学生还会借故迟到,早退甚至借故负气出走。
(2)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家长敬而远之,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不说真话;有的会背后嘀咕或说长道短,甚至假传教师意图,离间师生关系;严重的会故意找茬或当面顶撞。
(3)工作方面:有的会在班级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以此渲泄内心的不满;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之人。
2、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校周边环境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普遍存在。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贬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许诺不兑现;家庭纠纷,夫妻离异;此外,强行要求子女受家教或参加名目烦多的校外补习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衣食玩乐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大多不能把外来挫折内化为前进动力,也是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五、主要疏导措施与初步效果
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组在认真分析了第1次调查结果后,经反复研究,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对教师、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力争在一年内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有明显改进,把学生的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得到缓解。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来自教师的使学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条件。
要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为此,我们除了及时地与施挫教师谈心外还利用政治学习经常地向教师通报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时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此外,我们还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以“读书会”为阵地,引导教师们学习中外教育教学新经验、新理念。据统计,38位读书会成员一年来利用工作之余读了70余部教育教学着作,写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读书会”还以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举办了17次讲座。通过《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疏导技巧》、《焦虑心理的辅导》、《挫折心理》、《创新人格与心理发展》、《创新潜能开发与心理发展》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交流,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据了解,过去那种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的不当行为明显减少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2、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近一年来,心理咨询室接待了数十名来访学生,凡有来访者,我校值班咨询人员都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此外,我们还认真处理了数十封学生来信。每封信我们都仔细阅读,揣摩心结所在,分析内外因素,及时回信,帮他们排忧解烦。
通过与来访学生谈心和书信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我们还对许多学生进行了跟踪疏导并分类别进行了不定期的团体辅导,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一年来,我们把对教师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紧密结合起来,把随机咨询与跟踪疏导同集体辅导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造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客观条件,促进了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从前文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中可见一斑,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的课题研究尚在中期,大量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摸索,为了及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谨以此文向领导和专家汇报,并以此与心育课题研究同仁者交流。
第四篇: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会发生,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地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为七年级一班和十二班的同学:一百名同学,其中男生五十名,女生五十名;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第一步: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初步认识确定调查问题,整理调查问卷;第二步:派发调查文件,收集调查结果;第三步:对所收集的调查文件进行整理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再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一阶段的学生百分之四十二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百分之五十五,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的占百分之五十九,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百分之八十六。基于此我感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工作:第一,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内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关键因素,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见证人,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孩子是因为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老师应在这个环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孩子和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关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工作,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感谢学校,感谢同学,在感恩的过程中顺便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第二,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百分之五十五,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三,正确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对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事件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用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导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人生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教会孩子学会辨别、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学会理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孩子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保持清醒的同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第四,开展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为监护的方式。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商谈,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错的。第三,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应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
在学校教育中对老师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第三,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做为暗示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同时,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第四,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为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百分之八十六,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工作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如原来举行的读书超市,书香晨会等,孩子们在读书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了友谊,活动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快乐因素。
对学生的建议。第一,学会理解。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其实这均为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也会误解人。只要我们抱着宽容态度去理解,也就不会逆反了。第二,把握自我。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是要尽力克服自己,要认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要与他们常接触,向他们请教,多多沟通。第三,学会适应。要提高心理上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
第五篇:青春期儿童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青春期儿童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