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逆反心理 访谈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及影响。教育实践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同学,反而引起一些同学“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对立情绪,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换句话说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这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那麽,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就一点也不起作用了;“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就不被谅解。教师的辛勤劳动,难免会事半功倍,甚至于劳而无功。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有些甚至是带有嘻皮色彩的哗众取宠也就是老师们反映的喜欢在课上跟老师抬杠的“杠头”。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据我个人调查中学生对家长提到的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同龄人学习上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感相当的强烈,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也不例外,而偏偏家长最喜欢主动和孩子谈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周围同龄人的情况。而教师比较喜欢谈及的话题则是前几届学生的学习如何如何好。久而久之,激化了学生和家长老师的矛盾,有一些学生会变得固执偏激,对某些事情,比如某个老师的话简单否定,这样的学生往往心胸不够宽广,固执己见,一旦认定的事实很难自我纠正,教育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中学里,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在同学中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等种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赞,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另外,他们对于纪律、行之有效的校规、守则等,也认为是妨碍自由发展的桎梏。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五)不屑一顾。这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反叛情绪的方式。表现为对同伴间流传的某些新鲜事物不报太大的好奇心,显得比较矜持自重,一副“没什么大不了,我早就知道了”的架势。因为这样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和周围同伴的惊讶好奇形成反差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在表达新观点的同伴面前不显得无知,从内心深处抚平心理上的落差。对于家长和老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比较不耐烦,特别是对有的老师空洞的形式化的教育和母亲重复的唠叨尤其反感,对这种教育往往应付,甚至消极抵抗。
(六)叛逆挑衅。中学生追求叛逆往往不是对所作的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带来的后果能让成年人吃惊。(心理访谈:母女关系紧张,孩子穿着另类,妈妈受不了,孩子却直言不讳的说是喜欢看妈妈生气的样子,故意气妈妈,看到妈妈生气自己很解气,有一种报复成功后的快感)以流行文化为例,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回忆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那个时代风行的服装发型偶像,甚至休闲、娱乐方式。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有的老师把学生的逆反心理归因为“学生脾气倔强”或是“学生思维方式有问题”,再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这个学生有毛病”,这是有偏颇的。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不能说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和主观因素,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能简单的甚或是不负责任的都归因于学生认知方面和性格方面的原因,而应该全面分析,而应从多方面考虑,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方式、情境以及学生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疏导逆反心理。
(一)由老师和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逆反心理
首先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比如,在进行“勤劳简朴”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高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却说,“这些都是过去的陈年旧事,适当的消费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承受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其次是老师和家长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 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会给对方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老师和家长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老师和家长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二)由教育的内容和情境而引发的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出于一种生理——心理自卫本能。同样的刺激物在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对象反映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个体对一首乐曲本来很喜欢,但是因播放的音量过大,或播放的时间无间隔的过长,也会转而不喜欢甚至反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圣诞节期间,美国到处都充斥着“铃儿响叮当”这首乐曲,几乎是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种声音。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服务业职员,比如超市、商场、餐饮业的职员,由于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被动的听这首乐曲,所以表现为一听到这首乐曲时就烦躁,易怒,想冲出重围等。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即“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演三遍另人烦”。一般的说,反复是增强引导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机械的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特别是在班级教育时,如果教育时间长,教育方式单一,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不做到又如何如何等,都易引起学生的超限逆反。比如 “上课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搞小动作等”等常规问题,所有的老师对会强调这个常规,同样的内容在经过语文老师的“煮”,数学老师的“蒸”,英语老师的“煎”,物理老师的“炒”,化学老师的“烹”,历史老师的“炸”,这种“天天讲,人人讲,不绝于耳”的内容,到了学生那里会是什么样呢?所以我们应该换个频率,换个方式,换个语气来说。情境逆反:对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不适宜,使对象产生的抵触心理。如课间操音乐响起,体育委员要清点人数,如果教师还有“很重要”一点内容须讲解,在这种情境下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禁果逆反:禁果逆反来源于“禁果分外甜”的观念,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传说相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的侍女潘多拉由于宙斯的禁止,反而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终于不顾一切的打开了魔盒。禁果逆反也称为“潘多拉效应”。由简单而又没有说明理由的禁止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如:学生必须穿校服,必须理学生头,不准进网吧等而又不说明理由,极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主要诱因是引导的特征——简单而又无充足理由的禁止。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如果这件东西并不犯禁的话,也许并不会引起注意。要知道,禁止不仅必定会引起注意,而且还会使注意固定在“禁果”上,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禁止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提示,它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未说明人们可以接受的充足理由时,人们反而会因为好奇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苹果树上挂着一个牌子“苹果不能吃,因为喷有农药”,有谁还会产生吃苹果的欲望呢? 例如,章回小说中每章结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主动运用潘朵拉效应,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电视连续剧每集的结尾都落在最引人注意的节骨眼上,将悬念留给观众,调动起观众的好奇
心。
(三)由学生自身的原因诱发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中学生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五)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三、克服与疏导逆反心理: 从老师和家长方面来讲:
(一)建立信任感。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给青年一种信任感。同时,要充分信任青少年,聆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和青少年进行沟通,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相应的重视,不轻视他们的观点,不嘲笑、不怀疑他们的参与精神,在相互充分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1、了解和理解学生。有些教师光顾教书 ,只盯住学生的成绩 ,眼中不见学生。有些教师和家长不但不了解、更不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和言行 ,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否定的多、肯定的少 ,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与赞赏 ,缺乏共同语言。这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隔膜状况 ,必然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研究他们的心理,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只有理解学生 ,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关爱学生。对逆反心理 ,要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同时也能从学生逆反心理中找出自己在教育和管理中的不当之处 ,加以改善。
2、尊重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者中有的固守师道尊严、家长威严这些落后的东西 ,高高在上 ,无视学生的情感 ,低估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时时处处以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管理学生、约束学生、塑造学生。结果是,你越居高临下 ,学生越不买账。所以 ,教育者应转变观念 ,重视人性 ,弘扬个性 ,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以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 ,互相学习,质疑论辩 ,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做学生的朋友 ,减轻学生压力 ,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 ,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3、关爱学生。现在确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 ,对学生冷漠鄙视 ,动辄批评、挖苦和惩罚 ,这必然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产生。许多家长不是不关爱孩子 ,而是溺爱 ,这本身就是孩子产生不良心理的根源 ,比起教师来 ,家长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是无能为力。教师职业道德和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建立起信任、友好、亲近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逆反心理就会大减轻 ,并且便于疏导了。
4、公平与公正。“偏爱”是教育的大敌。有些教师为追求统考的好成绩和高升学率 ,把功夫都下在所谓“尖子生”身上 ,给他们以种种照顾 ,教育教学的种种措施、各种教育资源 ,多是为“尖子生”服务的。而中下等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班里如同“陪读” ,备受冷落,自尊心大受伤害。须知他(她)们往往是很敏感的 ,他(她)们看到了某些为人师者的自私和狭隘 ,无法改变老师 ,只有采取“逆反”态度。公平和公正是教师应有的基本道德 ,“身正为范” ,不公平不公正 ,如何做学生的师表 ?师生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自主权、自由度,给他以人的尊重,给他以选择的机会、畅所欲言的机会、平等参与的机会。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感染力是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所构成,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起到“以情感人”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衡量自己,并以教师的行为去印证,对照老师所教导的真理,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同时,良好的师生交往,亦具有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心理效能。那么对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就会虚心地接受,从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5、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教师“顶牛”时,教师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焉,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二)采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水平;二是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高原阶段”。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学习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奖惩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态度,避免学生对以后进行的类似学习活动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老师不过领路人,学问全靠自用心。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导航员。不仅要给学生以生活的自主权、自由度,也应当给他们以学习上的自主权、自由度,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如果学生整天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压在分数之下,是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的。此外,巧妙的运用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也能收到比正面引导更好的效果。在班级工作中,巧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机会很多。曾记得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它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原来,这个班级在初1和初2的运动会上都没有取得好成绩,总是名列学年最后一名,所以再有这样的活动大多学生都不参加,他们说,我们根本不行,3班最厉害了,他们每项都是拿第一,我们根本比不过,就没人参加了……教师越是让学生报名,学生就越是不报,逆反心理很强。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会上没有动员,也没有号召,只是说为了搞好中考的体育考试,体育委员要组织分组训练,搞好训练。同学们一看不是动员报名,而是进行分组定向训练,我要求秘密的练,悄悄的进行。这一活动在不声不响中被全班同学所接受了而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每天放学后,同学们都到西大球场悄悄练习,劲头很足。根据同学们的练习情况,报名工作很快就落实了。项项报满,不缺项不漏项,我表扬了他们重在参与的精神,并多次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并将学生的成绩和去年相比,说明三(2)班的学生会创造出奇迹来,我们要悄悄的练习,到运动会上会放一个人造卫星,.振奋3.2班同学的士气。一个差生较多的班级,一个没有自信心,什麽活动也不想参加的集体,在这次运动会上,由于巧用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培养了每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
(三)学会移情
移情就是师生感情角色的互换。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方面。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感情,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上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因此具有移情能力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在情绪上或理智上都处于学生的地位。第二,教师又要能保持自己的身份,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并非就是学生。在移情中建立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两个人(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情感连接起来,便于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的沟通和相融。教师在移情中要敏感而灵活地自我调度,以适应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可能面对的学生的个别性差异。
(四)及早疏导心理障碍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与学生密切的情感交流,敏感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密切关注学生校内外生活学习的环境及其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及时地解决,防患于未然。做学生的朋友,使师生的情感始终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生发展和化解也无定规定法。一方面教师要善做“有情人”,与学生以诚相待,积极防范逆反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教师面对它要一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遇“反”不乱,沉着应对,积极化解,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讲:学会自我调节。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1、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地升华自我。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既要看到自己不断成熟,又要看到自己尚且幼稚,老师和父母毕竟在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要比我们丰富,他们的教导总体来讲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的,尽管可能有时在某些方面不很准确,但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应该认真地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从他们身上获取充分的营养,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2、作为学生、子女应理解父母。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 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3、要把自尊心引向积极的方向。逆反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但有的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把握不当可能会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个极端是形成自我中心,偏执自负;另一个极端是自抛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两个极端都是逆反负效应的表现,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应该表现为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青少年学生应该把自尊心向着这一积极的方向发展,把逆反的负效
应转化为正效应.结语:八十年代,有一句名言曾经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理解万岁”。的确,人与人之间只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什么矛盾、隔阂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篇: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产生跟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及行为,是一种不健康和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人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往往会把正确的意见当成错误的意见,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坏心坏意,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失去成效。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确立,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他们虽然希望能在将来实现梦想,取得成功,但在学习上怕吃苦,在纪律上对自己也不能严格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及时地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过来。
一、在优化育人环境中消除逆反心理
学生在校成长,在校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一切,所以学校的环境、班内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直接作用。我在担任班主任时,注重创设班级学习生活的氛围。我在班内设置了图书角,找一些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书籍,鼓动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给学生多方阅读的机会。又在班内开设了“智慧园”,把同学的所学、所想、所见、所感在智慧园发表,引导学生交流互动、阳光自信,共同成长进步。
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同学观望、徘徊、学习兴趣不足等心理,减少了学生逆反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我还注重倾听和体察学生在具体问题上的呼声,与有关领导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具体困难,使学生在舒心优美的环境中集中心思学习。
二、在平等关爱学生中消除逆反心理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自己的汗和学生的汗流在一起。让自己的笑声和学生的笑声合在一起,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近、可敬。
无论怎样对学生严,学生都感到是对于自己的爱,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你,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消除畏惧、逆反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学生。有一名同学,单从他的外表看,人高马大,就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学习成绩较差,有逆反心理。但是他有一个特长,就是爱好体育。我抓住了他体育特长这一点,鼓励他把功课学习好,为将来练体育打好基础,并且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光。果然在学校长跑比赛中,为班夺得了名次,受到了奖励。这在别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对他无疑是一次“重要激励”。我以此为契机,激发他的自信,引导同学们喜欢他、接纳他,帮助他成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他的逆反心理逐步消除了。
三、在自我成长进步中消除逆反心理
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绵顺文静,在公共场合不敢表现自己,而自己对此又感到非常懊丧。为此,我想方设法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开放自己提供时间机会,让他直接参与班级文化、环境、服务等建设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班内都有存在感、价值观和成功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大家的关注。
例如,班级的卫生、黑板报、志愿服务、路队执勤等都安排到小组,有组长、班干部负责完成。又如,经常召开班级主题班队会、辩论会,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联欢会、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或评判者,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潜能、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使他们克服了对公共场合的不适应感。
四、在意志的完善提升中消除逆反心理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校被功课压着,在家被当作小皇帝供着,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学生怕苦、怕累、半途而废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而在国外,如日本,小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让他们的学生从小经风雨、看世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在国内外,有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贫穷、饥寒、委屈、挫折和磨难等挫折教育和体验,重视孩子意志力、承受力培养。
意志力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灵魂,因为意志力的强弱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人有了意志,才会不断拼搏,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任何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意志。
当前不少学生正是缺少这种意志力,导致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孟子曰:“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我们的教育才会立得稳、扎得深、靠得住,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逆反心理、反感情绪在学生中产生属正常现象,只要方法对头、路子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在和谐育人环境中,在家校合作育人中,在克服各类困难中逐步接受正确做人理念,产生交往、合作及珍爱生命意识,这样就会消除、减少学生逆反心理、逆反行为的发生,营造安全、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第三篇: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第四篇: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华容县职业中专 高扬
一、问题概要
周洋,男,17岁,身高1.78米,中职高二,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中职入校,成绩中下,屡屡逃学、旷课,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课,经常讲话,影响老师教学,同学学习,并且故意和家长作对,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他很失望。对班上的活动他漠不关心,不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但是,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很想成为一名足球队员。
二、背景描述
周洋的父母,治河镇的菜农,小学文化。
16岁的花季,谁会没有理想?周洋的初中成绩较好,他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球星,成为社会的焦点,同时能为中国足球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班上发动同学,组织足球队,不断的努力训练,常常在下午放学踢球,他对足球的喜爱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多次因为踢球忘记吃饭,上课总提不起精神。放学踢球踢到天黑,回家浑身疲惫,功课不做,倒头大睡。成绩由中等滑到末等。临近中考,班主任心里很着急,多次与他交谈,建议他暂时别踢球。两三天后,他又忍不住了,偷偷地又踢起了足球,班主任知道后,不允许他踢球,为了躲避老师,他居然到校外踢球,班主任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他,并多次在班上严重警告。周洋觉得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他,产生了自暴、自弃、自卑感,开始放弃学习。班主任把此事告诉他的父母,父母听了很生气,极力反对他踢球,天天逼着他学习,而且藏起了他的足球,鞋子、衣服等。家长、老师管教越严,周洋旷课、逃学的现象越严重。老师、父母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对他失望极了,渐渐的,他成了老师父母的眼中“刺”。
三、案例分析
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空前的高涨,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逆反心理”的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与一切外在约束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周洋的表现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表现。从而让他形成了自暴、自弃、倔犟的不良性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们的独立意识与日俱增,要求摆脱老师与家长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独立地决定和处理个人的事,独立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见,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如果老师家长对他们的独立意识不理解,并对他们采取讽刺、挖苦、包办、不信任甚或粗暴的态度,他们就会用“犟到底,硬到底”的逆反行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尊严。据我了解,周洋想在体育方面发展,从小理想是成为一名球星,所以他认定他的行为是正确的,当周围的人劝他时,他总是认为别人在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处处在与他为难。老师在阻止批评他,父母在唠叨打击他,最终让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反思一下呢?
四、解决措施
1、加强情感交流,消除敌对情绪。
老师应以情感沟通为突破口,抓住学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他们有困难、有苦恼、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温暖,当学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温暖,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重新思考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并因老师的关心而受到很大的鼓舞。
一次,我对他说“在一个新的班级,每个同学的档案在老师的脑海里都是一张空白的纸,过去的好与不好,这里都没有记录,以前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明天的辉煌,必须从今天开始书写,有什么事可以与我聊聊,好吗?”他愣了半晌,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事后,他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那天跟我谈的话,我已记在心里,我将用行动来证明给你看。”他开始信任我,并主动与我交谈。
2、挖掘闪光点,培养特长。
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长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及时发现、随时捕捉这些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
在校运会上,周洋获得四个第一名,在总结班会上,我大力表扬他在体育方面的特长,为班级增了光,这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根据他的特长,我任命他为体育委员,使他重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感到老师、同学的信任。他开始与同学们一起开展活动,开始融入到班集体中了。
3、给予鼓励和温暖
他和我的交谈越来越多,他说:“我对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曾经多次努力,成绩还是没有一点进步,一次次的失败,已让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我说:“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努力之后,和以前比较会有进步的。” 在生活上,我也很关心他,他的鼻炎经常的发作,我常常留意报刊杂志,发现好的医疗方法会及时给他介绍。一次,我听朋友介绍有一种鼻炎操很有效,我专门请教了专家,学会后教给了他,他的鼻炎有了明显的好转,他非常感动,学习的劲头也更强了。
五、辅导效果
周洋在学习上主动、上进了,自信心完全占据了上风,彻底改变了他“犟到底,硬到死”的逆反心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全班第二,操行评分达到了优秀,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在学习和生活上,他还经常帮助别的同学,同时还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他还自学了计算机的其他课程,成绩不断上升,活动课时间,他经常出现在操场上,锻炼身体,参加比赛,成了全校有名的活跃分子,也成了全校的焦点人物。父母听到了他的变化,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学生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掌握它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有益的措施,就可以避免 逆反情绪的形成并能促使它向积极有益的方向转化。
第五篇: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者:邹玉芳)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解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逆反心理往往多发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我校学生基本都属于青少年学生群体,以崇尚自我、标榜个性的90后为主,逆反心理在近几届学生中普遍存在,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化解学生,尤其是我校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认为首先应从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下手。多年的教育经历和带班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
适当,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这几年带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造成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和原因,就能从根源上帮助我们这些教育者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犹如治水步骤——分析原因,冷静对待,根据特点,加以引导。
一、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不仅仅是学生的功课,也是教育者的作业
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个性的形成,有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又不成熟,因而会有些奇怪的言行。另外,学生多有好奇,好胜,自尊的特点,就增加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有的学生有情感伤害和内向性格,思维定势,对某些人或事预先就有不同看法,因此就会有不同意见。此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首先从心理上肯定他们这种似是而非的变化,把握住他们渴望被成人世界承认、认同的心理需求,勿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我已经在上文中描述过我校学生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皇帝心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他们的最爱,如果在这类群体中简单的采取以往教科书般的说服手段,很有可能在他们心目中造成你很土,很保守,很不懂社会时尚的印象,他们会产生跟你无法沟通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对我们这些“老”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问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也跟着与时俱进?是否应该及时汲取新思维、新观念?答案是肯定的,党性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早已帮助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就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万物创新的根本动力。每一届学生都有每一届学生的特色和特点,跟着学生们一起进步,一起用新眼光观察旧事物,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坏的方法。相反的,可能采取一种积极的、发展的、平等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更能贴近学生,找到一种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与他们交心、交流的正确方式。
二、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加强教育者与学生间的沟通距离和交流方式
和学生做朋友,这是近几年教育体制改革趋势和教育部对新
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最新要求。其实这个观点并不违反我国传统的“尊师重教”儒家文化,相反的,教育界鼻祖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语录,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本人也没有绝对的划分”师为师、徒为徒“的界限,用现代观点看,孔子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平等对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会并掌握使用教育者和学生的两种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有利于找到教育者与学生的思维模式差异,更有利于打开学生们的心门,引导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例如,09级11班的邱武同学便是一位典型的逆反心理学生,进校之初,自我意识异常强烈,对家人冷漠、对身边人持一切怀疑态度,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整个人显得焦躁不安;更多的时候,这位同学更像一只冷漠的刺猬,紧紧的蜷缩着身体,不让任何人接近。其实这位同学的这种强烈的排外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是可以解释的,我感觉这位同学内心中缺乏一种安全感,一种最起码的自我安定感。正因为他身上缺乏,所以只好用一种很另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便是顶嘴、怀疑、冷漠,从内心上讲,他无法判断周围人对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发自真心,他对周围环境持强烈的不安感,因为自己身上缺乏这种环境适应力和应对力,所以只好用这种焦躁不安的表现来保护自己。而这,恰恰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
三、将心比心,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教育者用心叩开逆反
学生那扇尘封已久的心门
一般来讲,逆反心态的学生外部行为特征多表现为无所谓、个性强,自我意识等方面。对待这类学生,教育者应用更大的耐心和关心来贴近他们,正如我本文中在第二点中叙述的一样,逆反者其实都是一些用“坚硬外壳来保护自己”的另类群体,通俗的讲,就是“坚强的外表下面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此类人群极度自尊,极度敏感、心理防线也极度脆弱,种种因素,正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那种不安全感基础上,逆反心态学生并不是顽石,并非不想打开自己那扇心门,而是他们担心,他们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干脆紧锁心门。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牢牢抓住他们这个心理特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用自己的一颗发自肺腑的关爱之心去叩开他们那扇的尘封已久的心门。
接前文中的例如,当我刚接手邱武同学的时候,也用了一段时间来观察和分析邱武的逆反心理形成原因,通过与他家人的电话交流和平时与邱武的接触,我终于找到了引发他逆反心理的最大原因——情感需求。邱武属于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均在外地上班,他缺乏正常家庭的成长环境,父母者对孩子的补偿便是经济上的给予。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和关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主动加强对邱武的心理疏导,我不让他感觉我接近他,是对他有任何的要求和企图,我尝试让他放松下来;另一方面我劝说邱武的父母,在邱武放暑假的时候,将
邱武接到他们身边,再给他在当地找一个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让邱武也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很幸运,我这个方法奏效了,据邱武的父母反映和邱武回校后的精神面貌,我感觉到这个孩子这个学期开始改变了,变得开朗了许多,也开始学会了谦虚和礼貌。我仔细问了问他父母邱武在暑假里勤工俭学的表现,他父母说,邱武工作期间在单位很努力,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他的表现已经得到了许多同事的鼓励和厂方负责人的肯定,在给他结算工资的时候,负责人特意多给他发了500元的奖金。这也许是邱武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的报酬,我认为他在勤工俭学期间获得了他最需要的情感需要——承认感和认同感,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感到很欣慰。
四、因势利导,强化心理素质教育,教育者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
我校是一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专业院校,我认为学校不仅应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心理素质教育也刻不容缓。逆反心态是一种普遍的,在青少年学生中常态化具有的过度心理过程,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逆反心理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不服输。不服输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好,可以将逆反心理转化为源动力心态;引导不好,将会把学生推向性格极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些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没有现成的办法,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
性,作为教育者,应把重点放在观察和总结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班集体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认真学习,踏实做人。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挫折教育,利用逆反心理的不服输特点,引导学生不向困难低头,知难而进,积极奋斗,争取胜利。但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教育工程,没有人能单独完成,更需要的是学校大环境,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努力。
我希望母校能更好,更多的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让走出我校校门的学生,能更快、更大踏步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为我校增光,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的做好学生工作,为母校的发展和荣誉尽绵薄之力。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