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3: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

第一篇: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

瑞溪镇中心小学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

就学方案

受金融危机影响,瑞溪外出务工人员出现返乡潮,同时有一部分来瑞溪务工的人员返乡回去,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返乡就**。从外县转回瑞溪的有59人。针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瑞溪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把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作为近阶段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一是简化入学手续。主动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情况,根据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及时安排返乡适龄儿童、少年转回原户籍所在地中小学就读,并办理相应的转学手续。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学生教材、学习用具等实际问题。

二是关注学习生活。积极关注返乡学生因教材、新课程改革进程等方面差异造成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适应情况。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高度来妥善解决返乡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对返乡学生进行帮扶。

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返乡学生因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自信心缺乏、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逆反等心理问题,以返乡学生身心健康为本,通过对返乡学生集中班级的班主任进行相关培训或组织心理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等方式,妥善调解返乡学生的心理不适。

四是规范办学收费。要求各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乡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等,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收取学杂费、教科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

瑞溪镇中心小学

21010-9-8

第二篇:关爱返乡农民工子女制度

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

关爱进城务工、返乡农民工子女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主体,坚持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构建进城务工农民工及返乡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体系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服务体系,使所有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本制度。

一、坚持“两个为主”,保障同等待遇。

我校按照“就近划片,免试免费、一视同仁”的原则承担接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的任务。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原班学生统一编班,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区学生同样对待。

二、积极开发资源,消除就学障碍。

严禁人为设置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障碍,严禁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

三、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升学政策。

继续实行并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我校参加小学毕业学业考试。

四、积极完善服务,提高保障质量。

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切实提高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质量。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城市,融入学校,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接收学校要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并完善基本信息登记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成长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务工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跟踪管理。

五、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服务体系。

(1)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关爱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帮助解决所遇困难。以心灵关爱为重点,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文体活动,培养孩子道德行为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得到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

六、强化经费保障。

要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我市家庭贫困学生资助范围,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开展捐助,补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解决进

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留守儿童之家维护和活动器材添置。

七、加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学籍管理。

接收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学籍要实行单列管理,建立完备的学生档案,完善学生流动过程的服务,把握学生流向,实现有序管理。实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告制度。

八、加强理论研究和社会宣传。

加强对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落实保护、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氛围。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目的:调查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来京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麻峪民工子弟小学、海淀区建筑工地等的70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及34名外地来京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结论: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力办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当其冲地迎接着这一浪潮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的农民工大约有20万,其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约24万。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北京市一般不会向他们提供9年义务教育,也不会向他们提供与北京市市民子女一样的高中教育。那么这些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目前就学的现状如何?他们在受教育问题上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干预?为此我们对北京市石景山区民工子弟学校、海淀区建筑工地的学生、教师及民工进行了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选择位于近郊区条件中等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随机整群抽样选择该校六年级两个班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名教师(包括该校教导主任)进行小组访谈,同期选择人大附中学校附近4个建筑工地的34名外地民工进行个人访谈。时间为2004.3.25。

二、方法由经过短时间培训的我班学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情况、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费用等。访谈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民工学校的办学情况、困难和建议,民工个人对北京市义务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列出表格,并由表格绘制图表。使用SPSS11.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结果

一、民工子女家庭及就学的一般情况1.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13.95±1.397岁)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与我班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年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8.366 P=0.000)。见图1。

2.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以后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他(8.33%,11/132)。见图23.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见图34.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5.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

二、民工子女就读现状1.在政府开设的民工子女学校中就读:本调查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就属于这种学校,但该校处于交通不甚方便的郊区,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也仅限于学校附近的民工子女。

2.在北京面向外来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就读: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其中只有一对夫妇的两个孩子在这类学校就学,其他除目前尚没有孩子的一两个人外,其子女均在原籍读书。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收费问题,家长们普遍表示不满和提出抱怨,但是考虑到北京市的普通学校并不对外地户口的孩子开放或是要征收一大笔的借读费,他们只能暂时让孩子在这些私立学校就读。

3.在家乡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是由祖父祖母或是其他亲戚照顾,与父母分离在家乡就读。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北京。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民工表示并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也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孩子的情况。他们没有让孩子来到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北京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或者承担不起孩子在北京读书的学费等。

三、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1.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门槛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子女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民工子女在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2.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对其子女就学的影响:1)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以我们调查的麻峪小学为例,每学期有25%的学生转学,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下的同学不足1/2,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2)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3)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多于一个,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外来民工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北京市教育现状的评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讨论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同样有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其重要性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o路德o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不远的将来,在佐治亚的红山上,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般的情谊。”今天,我们也有个梦想,那就是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但收入低廉,他们在农村交纳了教育附加费,在城市也交纳了工商税等费用。他们

负担了城乡双重费用,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极不公正的。

如果明天的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那么,民工的子弟明天很可能还将是民工,他们仍然会生存在城市的边缘,继续成为烈日下被晒得皮肤黝黑,严冬里蜷缩于工棚内的民工,他们依然难以享受城市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当这些“如果”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今日的民工子弟才能跨过城市与农村的鸿沟,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应从消除歧视做起。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二、我们的建议和设想1.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2.选择建立打工子女学校的地点:我们认为政府应当通过调查北京市及近郊外来民工人员的分布,选择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同时为了解决一些分散居住的外来民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可以在一些地区建立寄宿制的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立,能够让民工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学校。

3.私立民工学校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私立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性质类似于希望小学,这是一类非盈利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甚好,但是收费不高;另一类是私人创办的盈利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收费高,教育质量也不理想。我们认为或者政府出资接收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例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学督察进驻这些私立学校,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标准。这样一来可以逐渐转变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差收费高的问题,让这些学校也为解决外地来京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贡献力量。

4.降低学校门槛的问题:考虑到外来人员的经济状况,他们对于普通学校的数额巨大的借读费是无法接受的,对于私立学校的高收费也感到捉襟见肘,所以要降低北京学校的门槛,让更多的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5.在全国各地建立打工子弟学校的想法:毕竟北京的办学能力也是有限的,民工的子女不可能全部进入北京接受教育,所以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家乡接受完善的教育,可以考虑在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省份及地区建立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应当由当地政府承办,降低门槛,这样才能让出外打工的父母不再有后顾之忧。

6.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对此我们提出的方案是: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高中和职高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并为他们中能力出色的学生继续报考大学提供了机会。必须提出的是:这些高中和职高的门槛必须降低,要让外来人员可以接受。

宣传与呼吁以我们活动所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紧扣主题发起社会宣传活动,以期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从而达到“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作用,并使我们的活动无愧于青春,有益于时代。

我们的行动是:

1.通过互联网发起网络宣传: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目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可以说,目前“信息时代”浪潮下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互联网所承载的网络传播方式是最方便、最普及也是最迅捷的一种。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向全社会公布我们的研究结论并以期引起广泛关注。在众多的网络宣传方式中,我们最终选择了BBS也就是网上论坛方式。其原因是此方式覆盖面广且上传资料方便,互动性也很强。故此,其有利于我们与社会人士的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我们拟派几名网络高手到国内各大门户网站BBS上发表我们的结论和呼吁,并等待、回复社会的回应和疑问,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致信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

人民政府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其下属教育部门是以人民的力量为保证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而设立的职能部门。可以说,如果我们能使教育部门知道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便也就是利用人民的力量来帮助那些困难的外来人员子女。所以,我们已经采用信函的方式,将调查、分析结果告知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使其了解这一问题已受到以我们为代表的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同时,由于我们在调研工作中获得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对此问题的看法,我们也将把它们汇总起来,为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提供一些提案用以解决这一问题。此行动可能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为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机会。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以舟山定海区为例

一、文献综述

1.已有的研究内容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国内最早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之后出现了更多相关研究文字。主要围绕区域总体分析、农民工对其子女教育意向的调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调查分析、对流动人口义务教育的具体政策的研究等方面进行。

2.已有研究的不足

对现状的描述过多,低水平的重复过多,且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为止笔者尚未见到舟山定海区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所以本研究试图在定海范围内,对农民工子女的就行现状和对策作深入调查。

二、主要内容

1.引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工队伍日渐壮大,并且越来越多的由过去的单身外出形式转变为举家迁徙。于是,农民工子女也成为了进驻城市的生力军,他们的出现给城市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们的就学情况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2.概念及相关理论

农民工: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同义词。农民工子女:指随父母来到城镇或在城镇出生的,不具备城镇户口但在流入地居住半年

1以上的6—14周岁第二代移民。

目前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员集中在社会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区域性调查和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关注上,研究领域涉及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

3.现状

⑴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规模。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民工人口已达全国人口的10%以上,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义务教育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根据2008年舟山市5‰人口抽样调查,经省统计局核准,舟山市2008年底常住人口为105.4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了1.9万人.⑵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农民工子女主要有以下三种就学渠道: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城市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渠道,“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81%在公办学校读书,近10%流动儿1

32童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主渠道作用。但失学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义务教育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9.3%,15—18周岁流动儿童在学率仅为47.1%。

4.问题

⑴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

⑵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⑶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差

⑷农民工子女就学适应性较差

5.对策

⑴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体系

⑵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私办学校的监管力度5

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

6⑷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本调查主要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具体调查方式有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法等。在此基础上,本调查还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问券调查法,主要调查就读于舟山定海区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子女。

四、创新点和价值

本调查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同龄人的视角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实际考察模拟设想等构建一个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环境,以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就学状况和更深入的解决就学不平等问题。

五、参考文献与研究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农民工,http://baike.baidu.com/view/39288.htm,2010

[2]徐新永: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5[4]

[3]舟山市志:人口分布与构成,http:///zsnj/index0.htm,2008

[4]苏婷,上海市改善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条件[N],《中国教育报》,2004.06.18 [5]吴亮等,外来工子女:离“平等教育”到底有多远?[N]新华网2005.03.29 [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基础教育新视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1)[7]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管理世界,[J]2000(5)

研究基础和条件:

1.本人现就读于浙江海洋学院,便于就近走访定海区中小学校

2.本人曾有过类似调查研究经历,且掌握运用SQL数据库的相关技巧,有助于调查的开展

3.可供参考的理论研究资料丰富,学校图书馆、教授老师等均可以提供相关专业资料。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安排

2011年3月—2011年7月:通过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

2011年7月—2011年8月: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整理

2011年8月—2011年9月:在暑期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对定海区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进一步研究。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写作调查研究报告 4

546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黄永祺

2004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在本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在城区入学读书。这一政策贯彻执行得怎样?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就此作了一些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沙市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基本情况

2004年,长沙市城内各区都按照省、市的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的办学责任,对在市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申请在城区入学的,按照便民的原则,就近安排在相应的城区学校就读。在具体执行中,长沙市城区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一般要求学生家长提供“六证”,即:户口、身份证、暂住证、原籍派出所出具的外出打工证(在长沙经商的则应提供个体工商执照)、租房合同或契约(在长沙种地或从事养殖业的应提供租地租塘合同,时限均应在一年以上)、原籍学校转学证。凡是“六证”齐全的,则与城区孩子一视同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同一标准收取学杂费,可免交“建校费”、“择校费”、“借读费”或“捐资助学费”;“六证”不齐的,学校可根据省物价部门的规定,“适当”收取一定的“择校费”或“借读费”(一般每生不超过600元/学年)。对跨学区选择国有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外地城镇来长的务工、经商 人员子女,则严格按省、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照顾他们入学。据统计,2004年,市内5区学校共接受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28344人。基本做到了凡是有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子女想在市内读书的,基本都能入学的目标。为此,长沙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共投入资金2946万元,改扩建中小学校46所,相应增加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出现的新情况

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了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欢迎。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农民工子女家长、城市孩子的家长和学校老师三方都有一定意见。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农民工子弟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城乡学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农民工学生对城市学生的“挤出效应”。城乡学生由于教育起点不同,基本 素质与学习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同班不能同学,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隔阂。一些城区学生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一起学习,会影响学习进程和水平,纷纷转学或选择其他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长沙市29中,2004年夏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共276人,其中农民工子女204人,而城区新生仅为72人。这并不意味着学区范围内城区学生减少了,而是农民工孩子“挤出”了城区孩子——他们转到了农民工子女少、学习条件相对好的其他城区学校,尤其是城区重点学校。在雨花区,城区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择校率现已在50%以上,加剧了城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3、农民工子弟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一是教学内容安排和计划进程面临新问题。由于城区和农村孩子的学习起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城乡学校的课程设臵和内容不同,城区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混合编班在一起学习后,老师要兼顾不同情况、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学上难度大大增加,教学内容、计划进程和教学方法等也要作较大调整,学校和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的甚至叫苦连天。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2004年芙蓉区共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6341人。其中小学4855人,占全区小学总人数的25.2%;初中1486人,占全区初中生的36.7%。在 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马王堆中学,农民工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39%;在市29中,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1.26%。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到来,芙蓉区小学1—4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有不少超过74人,最高的高岭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级竟达到82人。“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任务加重。城区中小学的教师编制是按城区学生在校和预期入学情况确定的。由于我市实行教师享受超过公务员待遇、教师工资等“人头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的政策,为控制和节约财政开支,教师的编制控制得比较严格。农民工子弟进城入学后,教师人数难于相应增加;同时,由于这部分学生生源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加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吃财政饭、易进不易出、向其他部门流动不多等),很难根据新增农民工子女人数来核定增加教师编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厌招、厌教农民工子女学生的现象。

4、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为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我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对学校进行了危房改造、校舍维修等改扩建工程,增加了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如2004 年夏季,芙蓉区新增农民工子女3443人,按人均395元,净增投入136万元。开福区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3234人,安排危改资金125万元,对民主西街小学等15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安排学校维修资金100万元,对市8中、建湘村小学等10多所学校进行了18个项目的基建维修。但是,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亟待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支持解决。

三、几点建议

1、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市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区企业低成本吸纳劳动力,增强地区经济竞争比较优势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国有中小学校为主的工作责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应当指出,目前我 市城区学校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只要查看“六证”,即可入学并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的“门槛”,在全国各地城市中是比较低的。但是,“六证”的办理或涉及的环节仍然较多,还应进一步简化或降低“门槛”。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凡是在我市市区内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工作,并将其子女学籍转来的,都应按其住所或工作单位就近安排入学。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三要开展“劝学控流”工作。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学生流入地和流出地学校的沟通与协调。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城区学校,要向学生开出“接收入学单”,查验学生的转学证明;对于转出学生的原籍学校,应要求学生将城区学校的“接收入学单”交回原学校,并加强对转出学生的回访,防止其转出后失控辍学。二是对在我市城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或其他外来人员的子女,长期(一年以上)随父母留在城区而又辍学、不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其所在社区、工作或管理单位以及学区责任学校要主动上门做工作,劝其到学校读书,努力防止或减少农民工子女进城失学、辍学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努力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差距。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所出现的新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差异所造成的。因此,要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措施上,坚持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努力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要逐步实行我市城乡中小学校教育规划、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臵和教材的统一,防止城乡同年级学生因教育目标要求不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和体制性教育质量、水平差异太大而影响流动转学的问题。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改进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的落后面貌。三是要推动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支持、帮助农村学校,通过选派优秀校长和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培训、城乡合作办学、教育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城乡教育交流互补,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办学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以县(区、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义务教育所需的人、财、物方面,县(区、市)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这一级的财政往往比较困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大量进城就学的情况下,流入地城区的办学压力特别大,有的甚至超出其能力所及,难以承担。因此,应该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进 行调整和理顺,适当加大省、市及乡镇(街道)的办学责任,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城区,省、市应增加对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其他政策支持;乡镇、街道也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当地办学,以缓解区(县、市)里的办学压力。二是要改变由政府统包的单一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土地征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实行民办学校与国有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三是要调整和改进教育结构,搞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通初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衔接。让一些在城区普通中学学习跟不上、升学有困难,甚至厌学、辍学的农民工子女,能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或参加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在教育事业费、教育附加等投入资金上向承担义务教育任务重、接受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除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设立“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扶助基金”,组织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的投入;要加快城区学校的改扩建工作和教学设施的修缮补充,帮助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五是要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按规定核定学校教师编制的 基础上,根据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数量、发展趋势及实际教学需要,允许学校适当增加一些教师编制,或临时聘用、返聘一些教师;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大力培养“一岗多能”和“双师型”的教学人才。

4、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学习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可尝试由市内重点学校或几所重点学校联手,在农民工子女多的地方创办、承办农民工子女专门分校;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也可成立由若干老教师组成的辅导小组,专门对基础比较差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和补课,帮助他们尽快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允许农民工子女根据其自身学习基础和自愿,在原来所处年级上降一个年级入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相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注:此文曾获2005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联系地址: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邮编410013 联系电话:0731-8666199)

下载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5篇

    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在2008-到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江西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的外出农民工选择了返乡。跟随着我省数量庞......

    返乡农民工证明

    返乡农民工证明1 玆有___ 乡镇(街道)______村______村民组村民____,性别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 于___年___月外出务工,于__年_月_日返乡。现(拟,已)创办______企业。特此证明......

    返乡农民工证明

    返乡农民工证明12篇 返乡农民工证明1 玆有___乡镇(街道)______村______村民组村民____,性别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于___年___月外出务工,于__年_月_日返乡。现(拟,已)创办______企......

    返乡农民工通知

    关于切实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 联系服务工作的通知各乡镇(场)党委、乡镇人民政府、鸡冠山垦殖场、农村信用社,县直及驻县有关单位: 近一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及一些地区企......

    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

    返乡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调查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 一、相关新闻背景及现状???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日透露,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国大......

    返乡农民工调查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我镇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镇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

    返乡农民工证明 农民工返乡证明

    返乡农民工证明 农民工返乡证明模板 返乡农民工证明 农民工返乡证明模板1 兹证明我乡(镇)办事处________行政村(居民委员会)________组居民,曾在________地务工,于________年_____......

    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方案

    隆坊镇中心幼儿园关爱农民工子女 活动方案 ——情系农民工·心牵宝贝心 一、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党和国家对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