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

时间:2019-05-15 13:1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

第一篇: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

一个女孩子的学校适应访谈报告

——陈怡阳

【摘 要】

为了了解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现状及问题,我对1名被试采用了访谈法和调查法,结果发现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适应这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而且问题一般隐藏的比较深,并且自己一般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被试的学习,交友,参与活动,语言交流,师生关系,学习主动性,心理感受等方面我展开访谈。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访谈

1问题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朋友到城市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他们想要挣更多的钱,从而想要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有大部分的人也有在城市安家的想法,这可以理解,但并不是人人可以如愿,有很多人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回到了农村,但在这个过程中,变化最大的要数跟在他们身边的孩子,孩子随着父母到城市生活,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有时又会回到农村。这些儿童我们称为返乡农民工子女,即指原在城市读书,后随父母(城市务工)返乡回农村活城镇就读的中小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城市的环境与农村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城市的学校与农村的学校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返乡回来的很多儿童面临学校适应问题,在交友,学习,师生关系,适应新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问题的原因,以及寻找问题后面的原因。2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

2.1访谈对象:

选取陕西省宝鸡市石家营乡礼村4组的1名学生,基本情况如下:

陈怡阳,女,13岁,8年级,家里共6人,其他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她目前就读于关中子校,现在住在石家营礼村4组。爸爸是建筑行业的,平时应酬多,经常喝醉,妈妈平时做零工,爷爷奶奶在农村的家里,妹妹上小学5年级。爸爸与她的关系一般,妈妈与她关系比较融洽。陈怡阳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直到13岁时(初一下学期)到了父母身边,随之转学到千阳念书。在即将升入初二时,又转学到了农村来念书。

2.2工具: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返乡回来前后学习的变化,返乡回来前后父母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回来前后家庭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学校环境变化对自己的影响,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主要指邻里,亲戚,同龄儿童。

2.3程序:经人介绍,预约陈晓阳,先后访谈2次,最后对访谈材料加以整理,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整理成本文。

3访谈结果:

3.1学习方面。经过访谈发现,陈怡阳在7年级时学习比较好,那时她在农村,转学到

城市,成绩下降,自己经常上网(看电视剧,军事节目,玩游戏)。8年级时,不玩游戏了,觉得没有意思了,觉得玩游戏比较幼稚。8年级第2学期,回到农村的家里,只看电视,爷爷奶奶管的严,时间有限制,自己的成绩上升了。自己觉得家里管得严点好,对自己有好处,但她有时也矛盾,有时会和爷爷奶奶顶嘴,想求得那种心理平衡。

3.2人际交往方面。7年级时,与同学经常逛街,常去手机店,饰品店,但自己说她们不怎么花钱,她们经常玩的很high,觉得没人管,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放得开。同学间的信任感比较强,她得同学圈子是七八十个,好朋友是七八个,大多数是女同学。回来后,还在与以前的同学经常通过电话联系,自己觉得现在交的朋友没有以前的真诚,只是表面的信任,通常不怎么交流内心,自己也觉得以后的朋友关系不可能达到以前的,好朋友只有三四个,同学圈子二十几个,自己也比较收敛了,没有以前放得开了。但她说自己之所以转回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是从农村去城市的,感觉那里的人对外乡人歧视,尤其是农村来的,特别是城市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她自己觉得很难接受,她必须忍受他们的任性,自傲,不过她觉得他们是过度自信了。

3.3参与活动方面。在城市时,陈怡阳不怎么参与集体活动,但她自己喜欢玩乒乓球,羽毛球,在农村的学校中,她任然是这样。

3.4语言交流方面。在城市时,由于刚从农村来,有时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由于上课都是普通话,所以自己感觉还好。现在来,觉得不存在语言障碍,但由于是乡村学校,老师的普通话没有成标准,但她觉得习惯了就好。

3.5心理方面。陈怡阳说,是自己提出转学的,父母不同意的,但她觉得学习重要,但还有一点,就是她说自己比较讨厌城市那边的男生,觉得他们很无聊,自恋。同学对她有偏见,在地域文化上存在冲突,回来后,感觉有种回家的感觉。

3.6师生关系方面。在城市时,与文科老师关系好,偶尔会谈谈心,回来后,她觉得没有与任何一个老师谈过心,觉得不信任,不自在。

3.7学习方式方面。城市老师要求的学习方式与农村的有很大不同,她觉得各有利弊,综合利用最好。

3.8学习主动性方面。在城市时,经常发言,现在几乎不怎么发言,因为现在班上几乎没有人发言,她觉得要随大流,负责 别人会认为你发言多,就是爱显摆。不过陈怡阳说,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小心了,很谨慎了,她说自己变稳重了。

3.9与父母关系的变化。在城市时,陈怡阳说妈妈没时间与她交流,爸爸经常喝酒,自己多次相劝,但都没有效果,有时,爸爸晚上喝醉回来后,就叫醒她,她觉得很烦。父母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做过多的要求,让自己做主,这让她又高兴又矛盾,但她感觉自己离开了生活会轻松点。回到农村后,爸爸妈妈会通过电话与她联系,很多时间是问她学习怎么样了,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她感到这样很好,但有时也会想念爸爸妈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她目前与爷爷奶奶的相处的很好。

4讨论

经过访谈,在学校适应问题上,返乡农民工子女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儿童自身来讲,随着年龄的增加,思维原来越成熟,有时能够辨别那种环境更有利于自己发展,成长。陈怡阳,主要是考虑了学习的原因,从城市转到农村。

第二,在人际交往方面,返乡农民工子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不能够向同学,老师敞开心扉交流,人际关系方面变得比较窄,而且在交往时顾虑较多,心里有了一定的压力。

第三,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尤其是当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注时,这种情绪会泛化,儿童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学校环境中,而这种负性情绪对

儿童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陈怡阳的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的关系,对陈怡阳关怀不够,尤其是爸爸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陈怡阳的正常生活,这导致陈怡阳对城市的家庭的心里感受不佳,她需要从家里得到的东西,父母没能满足,导致陈怡阳寻找另一种满足,以爷爷奶奶来代替父母的角色。

第四,在学习的这方面,无论是语言上,还是学习方式上,变化都较大,不过陈怡阳处理的还比较成功,取长补短,并且效果比较好,她得成绩已经上升了。这告诉我们。儿童到了一定的阶段,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迁移能力发展得比较快,从而在方面适应的比其他方面相对要好一些。

5分析原因。

第一,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和建构学习观。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把内容与形式分离开,另外,建构学习观认为,儿童是带着经验学习的,是主动学习者,当知识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实行迁移。陈怡阳可以把学习知识与具体的学校环境结合,并且可以把不同的学习方法结合使用,正是这个理论的体现。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里主要指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当这些需要满足不了时,个体会很难受,会出现生理,心里的失调,这会促使她从另外和一方面得到这些满足,直到重新达到平衡。陈怡阳在爸爸妈妈那里得不到关注和爱,心里难受,所以回到农村家里,从爷爷奶奶那里寻求爱与关注,这对她的适应有积极作用。

第三,个性具有稳定性。

第四,家庭环境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6结论。

一方面,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适应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受自身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隐形,表现不明显,所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才会发现。

7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著。52页,18-25

(2)《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著。328页,15-30

第二篇:关爱返乡农民工子女制度

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

关爱进城务工、返乡农民工子女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主体,坚持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构建进城务工农民工及返乡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体系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服务体系,使所有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本制度。

一、坚持“两个为主”,保障同等待遇。

我校按照“就近划片,免试免费、一视同仁”的原则承担接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的任务。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原班学生统一编班,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区学生同样对待。

二、积极开发资源,消除就学障碍。

严禁人为设置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障碍,严禁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

三、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升学政策。

继续实行并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我校参加小学毕业学业考试。

四、积极完善服务,提高保障质量。

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切实提高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质量。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城市,融入学校,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接收学校要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并完善基本信息登记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成长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务工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跟踪管理。

五、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服务体系。

(1)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关爱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帮助解决所遇困难。以心灵关爱为重点,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文体活动,培养孩子道德行为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得到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

六、强化经费保障。

要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我市家庭贫困学生资助范围,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开展捐助,补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解决进

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留守儿童之家维护和活动器材添置。

七、加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学籍管理。

接收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学籍要实行单列管理,建立完备的学生档案,完善学生流动过程的服务,把握学生流向,实现有序管理。实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告制度。

八、加强理论研究和社会宣传。

加强对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落实保护、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氛围。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他们会拒收那些学习需要成本很高的学生。在要求公办学校实现“一视同仁”的政策目标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价主体的管理部门,以及站在“利益另一方”的专家和媒体,即不能陷于管理主义,也不能陷入理想主义[4]。而应该在利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来促进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真正意义上的接纳[5]。

2.鼓励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城市还没有做好安置农民工家庭的准备,还不具备让所有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接受“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的能力,公办中小学校的全面接收还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坐等所有的措施都到位,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来填补农民工子女上学需求的增长。由于政府建设新的学校在财力上有一定的困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办学校的容量又有限,而且公办学校要优先解决当地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因此流动子女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公办教育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仅靠公办学校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问题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但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安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隐患。例如民盟成都市委提出建议:降低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鼓励大机构、大资金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实施严格的民办学校财务安全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措施,防止在办学硬件、课程开设、教师聘用等方面的“偷工减料”等。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为以弱势群体为教育对象的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增加对这一类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将这些学校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之中,减少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是各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实行“私校公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在法律上赋予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上要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同时政府应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和教师取得相应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应当放宽办学条件和审批程序,若学校符合标准,则承认其合法性;对于不合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则要坚决取缔;二是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有一定要求,办学者应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教师应具有中师或以上的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要通过科学的办学成本核算,建立适度的学杂费收取标准,杜绝办学单位或个人利用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失衡以牟取暴利;四是对达到标准的学校,要在教学设备设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学籍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一对一”、“手拉手”帮扶,鼓励各类公办学校在图书、设备、仪器、师资等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帮助,以促进这类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6][7]。

三、城乡结合1.建立寄宿学校

城市的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城市,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吸引农民工子女回乡读书可以缓解压力。其中建立寄宿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提供寄宿,是一个使农民工子女返乡接受教育的好办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其寄宿条件,这和在城市建立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投资相比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只有真正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农村可以获得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并且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建立宿舍,使得农民工不再为孩子在家读书无人看管而担忧,这样才可以吸引农民工子女选择回乡读书。

2.建立“教育联合体”

城市、农村的学校结对子,对口扶持,这种做法在不少的地区和学校早已采用。但这种“对子”关系不稳固、不长久,交流也是单向的,关键是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如果以“教育联合体”的方式结对子出现,做到在“联合体”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法共享,教育成果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把两个学校看作是一个学校的两个部分。这样对薄弱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提高是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使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校可以双向交流,互相安排各科教师和管理者到对方学校工作。实施师资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批薄弱学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8]。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解决问题需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与强迫教育、免费教育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中央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以减轻地方政府和公民个人的负担。目前,我国财政已具备了此能力[9]。

2.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各项教育制度

2006 年6 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标志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和指导的政府行为。

3.实施电子学籍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

农民工子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加之未成年人无需办理外来人员的暂住登记,致使难以准确掌握需要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的数据。因此,无论是教育经费由中央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同时,流动性强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是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动态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10]。

4.引进政府采购制度

流入地政府提供资金,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与承办单位签定合同,由政府提供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建成后,由学校向政府提供办学计划和财政预算,政府按照当地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对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作为政府采购的承办方,学校有权自主使用资金,有权招聘和解雇教师,并负担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义务。除了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有权设置针对社会需要的其他课程,并有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自由。家长和学生有挑选学校的自由;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必须对承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以三年或者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承办单位没能履行合同,政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单方面变更权、控制权、监督权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同时,因政府采购所引起的争议按照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进行处理,当事人对财政部门作出的投诉处理或者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五、发挥社会公众力量

1.建立健全的社会捐赠机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很多有爱心的先富者,应该鼓励他们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捐赠机制,使得社会捐赠的资金得到良好的利用,起到最大的效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牵涉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因此,除了政府尽职尽责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以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多方共同来帮助这一弱势群体[11]。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科学认识和改造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以及公办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教育的能力依然非常有限,因此,在坚持落实“两为主”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应坚决取缔那些质量严重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打工子弟学校,加大对扶持学校的硬件、软件以及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得这类学校能按照教育标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并纳入当地政府监督管理的范围,以补充和扩展城市公办学校的容量[12]。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来办学,使“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双轮”驱动。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在土地使用、师资力量配置、税收减免、行政许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支持其有序发展和壮大,使其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减轻公办学校压力。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取消或减免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和“择校费”;一视同仁地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困难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相关文章

* ·邢元敏出席“用爱送你进学堂”助学活动?(2010-8-23)

* ·重视失意群体的社会管理?(2010-8-23)

* ·“五个一工程奖”话剧?(2010-8-23)

* ·40名寒门学子喜领助学款 可以实现大学梦„?(2010-8-23)

* ·11名医学博士送医高墙内?(2010-8-23)

* ·救女心切 小江莹父亲想捐赠骨髓?(2010-8-23)

* ·市总工会爱心助学暖金秋?(2010-8-23)

* ·爱心常在烛光长明--邀山区教师来京公益活„?(2010-8-23)

*

*

*

*

* 阿

* 阿

第四篇: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在2008-到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江西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的外出农民工选择了返乡。跟随着我省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一起流动的还有另一类特殊人群――农民工子女。总的来看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有一些极具共性的相似之处。本文在广泛搜集了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个案访谈资料记录的前提下,从返乡农民工子女及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视角出发,阐述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政策

【中图分类号】G410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江西籍农民工总量达1016.7万人,比上年增长2%。全省外出农民工744.6万人。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从业的203.4万人,比上年增加21.4万人,增长11.8%。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外出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返乡农民工数量正不断上升,其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在江西省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返乡子女教育的衔接直接影响着我省教育质量,成为我省的一大教育问题。本调查对解决这一问题具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江西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1.辍学时有发生,教育衔接不稳,成绩普遍较差。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返乡农民工家庭中有些子女辍学在家,或者已经开始从事生产劳动。对于已入学的返乡子女来说,受教育地点的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环境。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遭遇同学的排斥,多数流动子女不合群,性格较为孤僻[1]。很大一部分返乡子女有环境融入困难等问题。在个案访谈调查发现,流动子女的成绩往往相对较差,而且极不稳定。

2.教育资源紧缺,教育模式地区差异大。

从学校而言,目前江西省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紧缺,尤其是一些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省市重点学校,入校的名额较少,生活费用等开支较大。乡镇学校虽门槛相对较低,但基础设施较差。课程上也有差异,如在广东省从入学甚至学前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个案访谈中了解到江西省英语是从三年级以上开始。各省在教育模式差异很大。

3.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衔接群体数量大

从社会角度而言,影响返乡子女教育衔接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我国各省虽然陆续出台了异地中高考的方案,但始终无法打破户籍制度这一壁垒。尤其是在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门槛很高。每年到了中考和高考,外省农民工子女不得不返回江西参加考试。此外,在外省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不仅无法享受到江西省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支持,也无法享有就读地的教育资金支持。户籍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无疑是对他们变相的剥夺。

4.政府管理难度大,针对性措施出台少。

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江西省各地区虽然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但目前仅仅只能对解决入学问题本身有一定的作用,对更深入地解决返乡女的教育衔接问题仍然收效甚微。赖于这一群体流动性和分散性,政府管理难度大相关的政策出台也不多,资金投入分配也不尽合理。政府对这一问题缺少关注,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的问题并不能被纳入政府工作的优先考虑选项。

二、江西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面临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家长观念淡薄,家庭教育粗放

家庭经济能力在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农民工家长所从事的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工资较低,经济来源单一。他们返乡之后,农田等传统的生产生活资料大多已经闲置荒废。在购置生产生活的劳动资料的同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产生的开支也会成为家庭经济的负担。

返乡农民工家庭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子女的教育多是粗放型的。他们的沟通管教方式单一,且较为粗暴。他们大多十分关心子女成绩,一旦成绩有所波动,甚至直接进行打骂责备。这常常使返乡子女处于压抑紧张的环境之中。

在家长的观念和其子女的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于都县个案访谈中发现,有些家长的教育观相对念淡薄,返乡后让子女放弃继续学习,转而参加生产劳作增加家庭的显性经济来源。这直接造成子女教育衔接的中断。返乡的农民工子女在择校入学后,很容易被“农民工子女”标签化。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拒绝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返乡子女人群中。

2.择校费用高选择范围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学方式地区差异大

返乡子女顺利入学是流动子女教育衔接的关键点。公办学校中省市重点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质量高,但教学资源有限,各种附带费用高。一般的返乡民工子女很难有经济实力入校就读。公办学校中还有一类是地区乡镇学校,这类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较差,但返乡子女绝大部分就是在这类学校就读。其次是民办学校,也被称为私立学校,赖于办学成本等因素这类学校费用昂贵,不适合返乡子女就读。最后是农民工子女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和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办学条件和质量普遍较差,且多在省会南昌,对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返乡子女教育衔接上就出现这样的困境:适合自己的好学校进不了,进乡镇学校却又受其基础条件制约,无法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如高安一中学食堂无桌椅,千余名学生只能站着就餐[2]。

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教学体系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差异上。教材的不同增加了教育衔接的难度。在课程设置上,个案访谈中了解到,在省外如广东发达地区英语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开设,且内容由易到难过渡平缓,而我省几乎所有乡镇地区小学和赣州市于都县的学校一样,大多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英语的起点较高难道较大。给子女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困难。这些都是能够直接影响到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质量的因素。

3.户籍限制多,社会融入难。

从社会层面来说,我国户籍制度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和教育的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对返乡农民工家庭的个案访谈中,他们明确提到在省外参加中考高考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小学升初中时,分数要超过当地学生很多分,才可能有资格进入公立初中学校,而且名额很少。中考高考时他们都必须返回江西省参加考试。也就是说户籍制度本身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返乡流动子女。

社会融入问题体现在返乡子女自身的环境融入问题上。返乡后他们需要再社会化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出现问题他们很容易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对于环境的突然改变,在心理和性格上他们往往极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烦躁,恐惧,甚至自卑,缺乏自信,自我封闭等负面情况[3]。

4.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平衡

政府层面而言,返乡农民工子女数据信息统计以及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其分散性和不稳定性都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相关的确切信息难以捕捉,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信息数据的统计。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资金的优化配置也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省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资金的投入,全省共投入“4个50亿级”教育专项工程用于义务教育[4]。但使用的公平性,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与省市重点学校相比数量庞大的地区乡镇学校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但这一类学校正是承接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的主体。遗憾的是这类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质量,相对而言,都要远远逊色于省市重点学校。资金的盲目投入甚至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尴尬局面。

三.解决江西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举措

1.转变家长思想观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提升家庭经济收入

面对辍学家庭,工作的重点是进行疏导,可以选择当地学校老师就近入户调查宣传,采取为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等方式,逐步改变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让辍学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做好教育最基本的衔接;对已经入学的返乡子女要做好心理疏导,提升返乡女教育衔接的质量。

对粗放型教育管理的家庭,学校可以以开家长会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和宣传。改变他们的沟通方式,促进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有效发挥其在返乡子女教育衔接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返乡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其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一条极为有效的方法。这需要当地的人力资源劳动就业部门,积极参与组织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和再就业。使经济来源多元化,进而提升整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促进返乡子女的再教育,实现教育的良好衔接。

2.简化入学手续,公平分配资源,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是承接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体。首先要简化返乡子女入学的各项手续。对中途插入的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公平地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校外,应由学校对本地区的流动子女入学情况进行定期调查监督,保护返乡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在校内,成立心理疏导室密切关注返乡子女的心理健康。其次是去标签化。学校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当避免使用“农民工子女”等这样一类字眼。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类群体的特殊性。

此外学校应当注意到本身与外省的教材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的区别。对个别返乡子女可由老师和他们形成一对一的重点关注对象。在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心理辅导,课程学习等方面给予帮助。对返乡子女数量较多且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班级,特殊处理。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发挥社会组织力量

解决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最好办法,无非是尽可能地使返乡子女群体的数量不断下降。目前不仅我省,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户籍改革正在打破异地教育的种种束缚,可以大量减少返乡子女,这会大大减轻了返乡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压力。

对于农民工子女返乡后的社会融入问题,应该有效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会工作组织。例如当返乡子女出现环境不适应,心理健康障碍,人际交往困难时,学校和家庭可以联系专业的社工采取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专业方法解决环境融入这一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引进驻校社工。形成一套解决此类问题的多方合作的模式。这对解决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问题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4.优化教育资金配置,建立多方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相关政策

不管是返乡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解决,还是相关政策的出台。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教育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金额的盲目增加上,政府更应该对资金合理分配进行评估给出细致的计划。政府要兼顾大局,考虑到地区乡镇学校承担了我省大量返乡子入学继续接受教育,占用了当地较多的额外教育资源这一现实问题。并向这些地区的学校给出一定资金投入和政策的倾斜,而不是一味儿粗放地管理分配教育投入资金。

政府也应当探索一条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与学校建立起受教育的流动子女信息交流平台。做好对包括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流动学生的管理工作。在保障返乡子女教育权益的同时也能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现实支撑。

最后是政府应当避开自身工作的盲点。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注意到各省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成绩考核方式都不尽相同。教育部门应当对这一客观情况做出深入仔细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尽量做到和外省衔接时能够平稳过渡。这对于解决我省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问题,是最为切实可行,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文博.试析农民工流动儿童的教育衔接问题.南都学坛[j](人文科学学报)2012.7

[2]中国江西网.江西高安一中学食堂无桌椅 千余名学生站着就餐2015.3.20。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5/03/19/013698758.shtml

[3]杨文丽.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县C镇为例[d].2010.5

[4]江西省统计局网站.2014年我省教育经费投入稳步提高2015.2.26http://

作者简介:罗业文,1994.4.10,南昌航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指导老师:李立文,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工作。

第五篇: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方案

瑞溪镇中心小学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

就学方案

受金融危机影响,瑞溪外出务工人员出现返乡潮,同时有一部分来瑞溪务工的人员返乡回去,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返乡就**。从外县转回瑞溪的有59人。针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瑞溪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把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作为近阶段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一是简化入学手续。主动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情况,根据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及时安排返乡适龄儿童、少年转回原户籍所在地中小学就读,并办理相应的转学手续。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学生教材、学习用具等实际问题。

二是关注学习生活。积极关注返乡学生因教材、新课程改革进程等方面差异造成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适应情况。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高度来妥善解决返乡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对返乡学生进行帮扶。

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返乡学生因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自信心缺乏、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逆反等心理问题,以返乡学生身心健康为本,通过对返乡学生集中班级的班主任进行相关培训或组织心理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等方式,妥善调解返乡学生的心理不适。

四是规范办学收费。要求各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乡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等,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收取学杂费、教科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

瑞溪镇中心小学

21010-9-8

下载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返乡农民工增多劳动力增加是今年农村工作的一个机遇,同时其就业问题又成为必须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近期作了一些调查。一、我县返乡农民工的主要特点从农民工的返......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

    返乡青年农民工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我国农民基于“穷则思变”的变革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从农村到来到城市,从内陆到来到沿海,从落后地区来到发达地区,或务工或经商,或就业或创业,为推......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2009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沈阳市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

    关于农民工返乡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农民工返乡问题的调查研究 [提要]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产物,是农民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

    2013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去年下......

    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 金融 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 企业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裁员、停产或破产现象严重,造成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本文研究了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过......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目的:调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 方法:使用个人访谈方式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