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物弄人影评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利波0903020018
造物弄人影评
电影《造物弄人》(英文片名《Creation》),影片中深刻的反映了科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达尔文的生平很有戏剧性,但更重要的,是他为科学真理而与教会斗争的精神。在与宗教理论的斗争中,有些人遭到了无情的伤害和摧残,是相信上帝还是科学,他们面对了肉体与精神的相互搏杀,面对了有神论者的无情残杀和毁灭。
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死的难以释怀,以及他和妻子(也是他的表姐)因安妮的去世造成的心结,连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不存在上帝和天堂的暗示造成的他和妻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个为家庭奉献的男人,大女儿的过早夭折使他沉浸在悲伤中,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和他对待宗教的看法。同时,他又左右为难,自己深爱的妻子笃信基督,而他自己却越来越坚信世界上没有上帝的理念。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信仰与理智、真爱与真相的战争中。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伟大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全球革命结束了某个英国小村的界限;一段激情美满的姻缘被史上最危险的理论--进化论所拆散;一个伟大的理论因为一个孩子的逻辑而幸免于被埋没。
BBC的这部电影以达尔文和妻子之间的冲突为主线,描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回忆和爱,描述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和妻子的压力,达尔文在这些冲突下,尤其是在家庭的冲突下,出现幻觉,跟随这些幻觉和回忆,我们得以回顾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的个人经历来源,在某种程度上,他回忆和幻象中的安妮对他坚持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起了帮助作用。也看到,最终,在他决定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的来信又给他带来沉重一击。
达尔文的心理压力使他病倒了,胡克建议他重返Malvern接收水疗,安妮就是最后去这个地方接收水疗未能痊愈而死亡的,这种前往重返多年前造成困扰他的心结的故地重游,是达尔文得以恢复的关键。
身为一名科学家,找出背后的真相才是他们应该做的,还人类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人类给为清楚和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使他们明白这是自然世界的一切,解答他们的一个个奇妙世界的为什么。
达尔文的女儿就是个爱问“为什么”聪明的小女孩,她对世界一切充满了好奇,作为父亲的达尔文很乐于为她解答这个自然世界一切真相,给正在处于学习和成长中孩子一个真相,这也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做的事,也是身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应该传达的讯息,让孩子接受真相,就是她们认识的这个世界的唯一,打开孩子的一切幻想世界的盒子。
在宗教神学统治的社会中,由于教授给他女儿的真相,与牧师相反,与上帝的思想相悖,他女儿遭到了跪岩盐的变态体罚,哭泣在真相面前。这表明,那时候追求真理是会被社会的敌人的,会有很大的生命危险。但是,达尔文最终还是发表了他追求真理的科学著作。敢于与神学教会作斗争。影片中的艾玛最终还是说服于科学的力量,成了丈夫坚定的同伴。
第二篇:《造物弄人》的影评
理性与信仰——《造物弄人》的影评
这是一部描述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过程的电影,而在电影中,主线和冲突都集中体现在达尔文与他的妻子的矛盾中。作为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有着对生物科学的执着追求,然而面对妻子的虔诚信仰,内心难免充满着冲突。从家庭的角度看,达尔文应该与妻子有共同的信仰;从学术的角度看,达尔文又应该坚持真理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这里,我是从科学理性出发来分析,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写作《物种起源》所经历的艰辛而体现的科学精神。达尔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就是面对身边的人的虔诚信仰,也不受其影响,坚持以各种证据为基础,建立起生物进化学说,而不畏否定上帝的创世说。
回到我们科技哲学课程上来,达尔文身上所体现的,或者说是《物种起源》成功写作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具有足够的个人素养和情商。我们都知道,在当时,依然是基督教统治着人们精神世界的时代,发展与教义相悖的理论是何等大胆,也必定会被看作是异端。而同时,达尔文的妻子等人的虔诚信仰,无不给达尔文以巨大的压力。所以,要完成《物种起源》的写作,则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克服现实与内心的种种困难。
电影里的矛盾,概括来说,就是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显而易见地,宗教信仰能给人以动力。但是,究其本质,宗教毕竟是对神的信仰,在本体论方面往往就和科学理性相冲突。所以,无论是达尔文还是现代的科学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而彻底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根本信仰必须要是科学理性和它的现实证据。
总而言之,客观地看待信仰,发现其到人向善的作用,同时也更要坚持科学理性的立场,这就是我在观看电影后所得的启示。
第三篇:《造物弄人》观后感
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
——电影《造物弄人》观后感
i.影片简介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与妻女一起过着恬静的生活。他十岁的大女儿安妮对世界充满好奇,达尔文便教予她很多自然和科学知识,其中还包括他的进化论,然而在世人都相信上帝乃造物主的当时,女儿口中的进化论无疑是危险的,以至于令她被家庭教师体罚,就连达尔文深爱的妻子艾玛也无法认同他的观念和研究。更令达尔文受创的是,不久后,小安妮因生病早夭,唯一的一个支持他完成学说的力量之源也黯淡了,整理《物种起源》手稿的工作变得犹如逆行荆棘,举步维艰。本片改编自达尔文第三代玄孙兰德尔·凯恩斯的传记小说《安妮的盒子1》。ii.凡人达尔文
讲伟人就该这样讲,把他从神人的宝座上拉下来,推进凡人堆里,让人知道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时候。这是宣传教育的好方式,与某些策略相似,欲擒故纵、假道伐虢,都是洞悉了心理,遵循了事理,借用技巧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1839年1月,30岁的达尔文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爱玛结婚。达尔文此前曾对是否要结婚犹豫不决,在笔记本中写下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排在结婚好处第一条的是“孩子”。结婚当年年底,达尔文夫妇有了第一个儿子。此后一直到爱玛48岁,他们共生下了10个子女。其中有3个夭折:二女儿玛丽仅活了3星期,小儿子查尔斯在2岁时死于猩红热2,大女儿安妮在10岁时死于肺结核3。
2009年,是达尔文200周年诞辰。好莱坞没引进这部英国片,因他们看到盖洛普42009年2月的民意调查,只有39%的美国人,相信进化论是一种可接受的关于世界与人类起源的科学理论。更有相同比例的美国人,摇头说,没听过这位大人物。这世界也真荒诞,我们花了一百年,让每个小学生都相信人是猴子变的。结果大半美国人,竟像桃花源的乡巴佬,田园归兮,落英缤纷,说自己不知有汉,也不知道达尔文。
导演说,拍的就是信仰与理性的纠缠。拍的就是一个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的达尔文。他的焦点不在进化论,但有许多汲取天地精华的画面,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和地上各样活物。惊人而无言的美,可触摸的动作、存留,镜头充满了《创世记5》的气质,而非《物种起源》的冰冷滋味。
iii.科学与宗教的博弈
作者: [英] 兰德尔·凯恩斯(Keynes.R.)译者: 陈蓉霞
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8月翻译出版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4 盖洛普公司由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博士1930年代创立,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5 《创世纪》为基督教经典《圣经》的第一部经书,属于《圣经》中的《旧约》部分,也是《旧约》中《梅瑟五书》(基督新教或译“摩西五书”、“法律书”)中的第一篇。
达尔文把他的子女当成了科学观察的对象,一出生就开始详细地观察和记录他们的一动,从中收集证据用来证明人类的情感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必定是经过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在他看来,孩子的夭折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并非上帝的安排。医学也许有一天会发现疾病的自然因素和治疗方法,但是宗教对此毫无用处。
爱玛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面对孩子的死亡,特别是她和达尔文最宠爱的大女儿安妮死亡,和当时的多数人一样,从宗教信仰中寻找安慰:希望安妮能上天堂,等自己死后与她在天堂上再见。但她也不能明白上帝把安妮从她身边夺走的目的何在。她珍藏了安妮的一些遗物,放在一个书箱中。它们至今还在达尔文后人的手中。
达尔文此前已向爱玛明确表示过,虽然他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但是他不相信基督教。他仔细推敲过基督教的教义,发现没有证据和理由能够让他接受基督教。但是他还和爱玛、子女们一起上教堂参加礼拜仪式。在安妮死后,达尔文彻底地告别了基督教,不再参加礼拜仪式,星期天把家人送到教堂,自己则留在外面等他们。安慰他的,只有安妮留下的美好回忆——在安妮死后一周,他写下了一篇安妮回忆录。
因为最形而上的危机,也是最具体生动的危机。达尔文在数年的犹豫和争战中,隐忍自己的观点。一半也出于对艾玛的爱。当托马斯·赫胥黎6盛气凌人来找他,说,“快动笔吧,你已经杀死了上帝”。达尔文痛苦得瘫倒在地。他最在乎的,不是进化论对整个世界的冲击,而是对艾玛的伤害。他在日记中写到,假设全世界都不再相信恩典、爱和荣耀,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了各自的命运。艾玛将陷入怎样的痛苦,去承受这世界千年未有的绝望呢。
女儿安妮夭折后,达尔文出现幻听、幻觉,在精神疾病中梦游,纠葛在女儿的回忆中。牧师诵读《创世记》时,他终于起身,离开了教堂。他与虔诚的妻子艾玛,开始陷入形而上的婚姻危机。艾玛坐在床边,对丈夫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直到医治了他精神疾病的水疗医生,把他堵在门口追问,宗教不能给你慰藉,那么你有任何信仰吗,达尔文先生?若没有,这世上所有的水都不能医治你。他才恍然大悟,似乎找到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赫胥黎是达尔文的主要辩护士。他发明了一个词,叫不可知论7(agnostic)。这个词从《新约·使徒行传》来。保罗在雅典讲道,说我看见城中敬拜的神明,其中有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说,“你们不认识却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也是荒诞。西方思想经过基督教两千年的浸润,却在达尔文和赫胥黎的那一代,重新回到了“未识之神”的希腊传承。耶路撒冷有话对雅典说,两千年后,雅典终于捂住了耳朵。
只是达尔文的理论,全然不顾它主人的痛苦。在他的幻觉中,安妮不断缠着爸爸,讲英国从非洲贩来第一只猿猴的故事。安妮临死前,蒙太奇的镜头,将猿猴死在管理员怀中,松开手的场面,和安妮在父亲面前闭目撒手的一幕,交错起来。一种无法抑制的悲哀,从150年前的达尔文,传染给后现代的观众。因为在达尔文的世界观中,他的女儿,就像一只猿猴那样死了。如果人的来源,与猿猴相同。人的死,也不能比猿猴的死多出任何价值。6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7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导演很有想法,尽管达尔文在书中,把人称为“objection”(客体),他却用“creation”(被造物)来为这部传记命名。还模仿了米开朗基罗8的湿壁画《创世记9》,将达尔文伸出去的手,和猿猴的手遥遥相连。意思是说,上帝创造了一个有着神的形象的亚当,达尔文也创造了一只后来会变成人的猿猴。罗素10是达尔文的信徒,他说,人的一切盼望、信仰和喜乐,都是无数原子意外碰撞的产物。他欣赏达尔文,有一种不投降的绝望。问题是,在这骄傲的绝望背后,投降是向着谁举手,胜利又要在谁面前显耀呢。毫无疑问,在达尔文内心深处中的宗教与科学的博弈中,达尔文找到了最优解。iv.结束语
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本身是各种信仰中非常理性的一种,它们无不例外一开始就严厉反对各种自然鬼神崇拜和媚惑,也反对偶像等具象崇拜。同时,在整个基督教的发展中,耶路撒冷也不断倚靠着雅典——以理性论证信仰,是阿奎那等诸多大神学家选择的路径。当苏格拉底在审判大会上申辩着他内心发声的精灵,当被柏拉图的理念照亮的哲人重返洞穴,当圣保罗对雅典民众宣称他们崇拜的“未知之神”即是他要带来的基督之时,支撑神的除了耶稣道成肉身为人受难,就是那试图理解宏阔的宇宙和世界的理性力量。处于宗教统治下的欧洲智慧者们,似乎内心都有那股急不可耐的反抗情结,他们就像走向成年的青年,用他们不可遏制的勇气,强壮的臂膀以及最重要的,正在成熟的理性去反抗那既温情脉脉又严酷冷峻的父亲。
结果当我们回头审视,我们开始觉察到他们的急躁,这急躁中有种强烈的权力欲望。用理性替代神灵的黑格尔是否太急躁,重估价值超越善恶的尼采是否太急躁,概括了社会运行的永恒规律的马克思,是否太急躁了?妄图用人类理性理解和把握他自身的一切,超克自身局限性的当代人,是否太急躁了? 人是进化的产物,那温情而严酷的神,就不是了吗?
围绕着这些问题整个影片看下来,几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比方说:我看到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最后,艾玛亲自写好包裹,把书稿递给丈夫,说,去吧,你有权利出版。愿上帝饶恕我们。她继续和他生活,继续每天祷告,直到达尔文也死了,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当然,达尔文没有错,支撑传统宗教的古典知识经不起已然长大的我们的质疑,可惜科学理性那种强烈的自我封闭倾向中体现出来虚张与骄傲又何尝不是它自 8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3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美术三杰。9这里说的《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这幅巨型壁画创作于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间,历时长达4年多。画面面积达14x38.5平方米,画题均取材于《圣经》的开头部分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 10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身的隐忧。不要嘲笑他,说不定他代表的,即是在宇宙习以为常的无止创造与破坏中,那终极者为地球生命进化出的知觉与智慧——这一小小的例外,单独准备的礼物。
[引用及参考书目] [ 1] 中国青年报,方舟子,2007年11月18日 [ 2] 安妮的盒子, [英] 兰德尔·凯恩斯(原著)[ 3] 名次解释部分来自《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
第四篇:造物景观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北京某著名生态景观小区,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高品质社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社区,是东三环黄金地带的高档社区。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我们已经迈进了21世纪的大门,新的世纪、新的理念、新的环境、新的一代人正在谱写着新的文化,新的生态观念。
回首京城的变化,天蓝了、树绿了、水清了、景美了,人民安居乐业,城市的文化品位也不断提升。伴随新世纪到来的足音,北京人民正共同走向更进一步的文 明,正享受着更具时代气息的文化。山水文园居住区正是时代文化,环境生态的展现,其A区中央山体造雾景观工程更是点睛之作。
二、设计构思
设计目标:创新的设计理念、高品位的艺术构思,打造气势宏大,国内一流,科技含量高,艺术品位高的-雾-艺术的经典之作。公司将打造一个雾气云霓的,浓 似迷宫的人间仙境;轻盈婀娜、如影如幻的现代生态景观;如云如烟。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相信:生活会更美好,环境更适宜。
三、人造雾景观介绍
薄如纱,轻如烟的水雾使人们感觉仿佛置身于清新的早晨,又象漂泊在茫茫大海上,又或徜徉在高山之颠的仙境一般。大地因为有一层迷雾而显得分外神秘、格外的富有诗意。
四、控制系统介绍
本造雾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控制系统。系统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安全性等五大特性,在多年内不落后。观察到人造雾的各种变化,极大的方便了对喷雾的系统操控。每一路冷雾被控制设备前端安装过电压﹑过电流﹑漏电保护装置,一旦发生故障,能够自动切断电源,可靠的保护该路冷雾设备不受损失,保证人身安全;从冷雾工业控制工程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接地保护方式,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冷雾的控制方式:控制系统具有手动控制、程控轮动。并集成于一个软件之中,以适应冷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时冷雾的开启。
1.手动控制:动态的水与静止的广场小品、建筑形成动静相称的艺术风格。节约用电,平时最常用。
2.程序控制:如果您希望有不同的组合造型变化,则可打开程控抡动功能,使雾形定时变化。
更多资料请到水艺网资料专版查看:
水艺网专注于节水灌溉、水景喷泉、高压水雾、雨水利用、景观水治理等五个领域;是水艺概念的发起者与践行者;致力于打造一个专属水艺行业的资讯、商务、互动为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
第五篇:印象弄人故事
一面之鉴就决定了人的进退荣辱,看似轻率实则经验之谈。
大家常常对曾国藩的用人法则津津乐道,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给他推荐三个人,他没经过谈话,没经过组织考核,没经过群众投票,凭几分钟观察,不费任何口舌,就决定这几个人的工作。
“左边那个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神色不端,可见是个阳奉阴违、机巧狡诈之辈,断断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气宇轩昂,目光凛然,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将来成就不在你我之下。”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台湾巡抚的淮军勇将刘铭传。
这几个人的命运在短短时间内,就由一个决策者的印象决定了。
这个轶事,你可以说曾国藩慧眼识人,也可以说,造化弄人,印象弄人。
也许稳稳当当端坐者有大谋在心,或是一时疲劳,端坐不动,一旦给人留下的只是一劳本神的印象,就只能看仓库了;也许左顾右盼、坐立不安者精力充沛,或是家里刚刚发生闹心的事情,由于这个不稳当的表面印象,也就不能被大用,甚至不能得用;挺拔直立、目视远方者,也许只是一介武夫,练功时习惯如此,故而得了便宜。
凭印象用人可能使无数人捡便宜,或是使无数人受委屈,但许多高高在上者还是乐此不疲。
我们的命运并不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总是由管理我们的人决定,而管理我们的人对我们重用还是轻用,用还是不用,常常就由一个印象决定。
据说,清朝的道光皇帝一天突然来了兴致,要考察一下各级官员的爱岗敬业情况。许多部门都不见人影,可军机处一刻也离不开人,一个小子正好赶上当班。皇帝一看别人都见不到影,就这老哥一个爱岗如家,心里十分高兴,就与他攀谈几句,问:“诸人皆归,如何独留?”他来了一番合适的表演,说责任大,不敢贪恋安逸。皇帝老儿对他印象奇佳,赐他一个御书——“清正良臣”,成了当朝的典型。
印象之所以能决定命运,与掌握别人命运者的衡量标准有关,也与他的需要有关。你正想搞点政绩让上面看看,就有一个人帮你搞出来,而且,他把这成绩都算在你的名下,你对他印象很难不佳;你正讨厌一个人,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大义凛然地与之相斗,并战而胜之,要想对他印象不佳,实在很难;你正被人围困,难以脱身,一个人不辞危难救你脱离险境,又不贪天功为己有,你怎能不对他有好印象?
印象与经验结合,往往能产生奇效。
比如一个人能说会道,可能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感觉,这是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一旦一个人给人留下能说会道的印象,可能就会让人怀疑他华而不实。一个人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常常是扎扎实实工作的主儿,所以,真正有头脑的领导不会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哗哗响的地方常常水很浅,真正的水深的地方,往往听不到声响。
过去看过一句话:“什么法最大?看法最大。”那看法从何而来?就是由印象而来。有时,人的进退荣辱,皆取决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