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3: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问题及

完善

内容摘要: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若干缺失与不足,总结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特征,规划如何解决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选举、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中国政治制度》、《人民选举法》、刘建明.天理民心[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389-390.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452.正文:

一、选举的概念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个体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选举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和。狭义的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所规定的选举制度,在我国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所规定的选举制度。

二、选举的特征及认识

选举制度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差额选举、秘密选举等原则。这是每个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我国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没有激烈的政党纷争。在世界大多数民主国家和地区里,议会(尤其是议会下院)常是政党政治的舞台,议席的分配鲜明地反映

了政党间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对议席的激烈争夺向是政党斗争的焦点之一,为了获得较多的议席,各政党都不得不开展大量的竞选活动。在我国虽然各政党既可单独,亦可联合提名候选人,但彼此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竞争。

第二,选区制。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选举皆采用选区制,如英国采用的是单名选区制,德国采用的是选区制与比例制相结合的混合选举制等。在我国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采用直接选举,设有选区。自治洲、设区的市以上的人大采用间接选举制,其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出。以全国人大为例,其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出的代表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等组成。这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质上就是以地域为标准来划分的选举区域,只不过在这样的选区里,人大代表是以间接的方式而非直接的方式产生罢了。

第三,多级间接选举制。

三、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现行选举制度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技能和民主习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选举制度建设,正在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要求,积极稳步地推进。特别是在人大代表选举的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选举法。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统一和规范建国初期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调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巩固和建设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制定了第二部选举法,这部选举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需要,又先后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进行了三次修正。各地根据这部选举法的规定,制定了实施办法。1979年选举法的制定、修正和实施,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提高人大代表的总体素质,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的选举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制度规定过于分散

(二)选举过于频繁

选举频繁的弊端:(1)增加了选举经费支出,加重了财政负担、基层负担和农民负担。(2)加大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干扰经济建设工作。(3)增加干部选民的厌选情绪。

(三)部分制度规定滞后

在现行的制度规定中,存在着不适应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人民当家作主,影响了政权建设。

1.提名制度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被提名人的意愿

2.候选人介绍方式不适应民主发展的要求。

3.在间接选举中,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正职领导人“可以等额选举”的规定,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要求,弊端太多。

4.选区划分缺乏相对稳定性。

(四)程序不够严密

选举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举程序的设计。选举是否公平、公正,程序很重要。我国现行的选举程序总的来说过于原则,不够严密,这样就给人为操纵留下空间,从而影响选举的公平、公正。其主要表现是:

1.各级领导人的选举程序过于原则。

2.代表选举中,民主协商程序不严密。

3.对投票站的工作程序和流动票箱的使用程序,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4.村级选举中的提名程序不科学。民主充分而选举工作效率不高。

(五)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制度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在两个方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与区域选举制的冲突。

2.选举制度与代表制度的冲突。

(六)遏制贿选问题

(七)选民意识问题

三、选举制度完善及问题的解决

(一)改革选举立法

(二)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一是有计划地逐步扩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二是把直接选举扩大到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

(三)解放思想,进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选举程序

1.制定各级国家领导人员的选举程序,在领导人员选举中,最大限度地排除党委部门的操作,侵犯代表的民主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买官卖官的情况发生。在党管干部问题上,各级党委应当转变观念,要通过民主程序选人用人管人,要相信人民群众,相信代表。

2.在直接选举中恢复预选程序,通过预选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实现差额幅度,把候选人的确定,集中到大多数选民的意愿上。

3.规范投票站的设置和完善投票站的工作程序。使投票站的设置有利于选民和代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使选举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地消除指选和诱选的情况发生。

(四)调整任期,统一选举时间

(五)改进提出与确定候选人方式

(六)完善候选人选举介绍办法

(七)采用多种办法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

(八)深化对选举的认识,增强选举的竞争性

第二篇:第三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选举与民主政治

 1.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环节。

 2.选举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

 3.选举是国家各类机关获取合法性的途径。

第一节选举与民主政治

(一)选举

1。概念: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个体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2。选举概念的涵义:

(1)“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其成员的选举行为产生自己的代表或领导,这表明现代社会中,选举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2)“全体或部分成员”,涉及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些人有资格参加选举,亦即选举主体问题。

(3)“既定的方式和程序”,任何选举都必须预先设定某种方式(如投票、举手、鼓掌、起立等)和某种程序(如划分选区、提出候选人、投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等),否则,选举便无法进行。

(4)“选举”,就其词义上讲,即选择与推举。选举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有被选举权的人中的任何人,即根据“选举人意志”做出抉择,这是任何选举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选举人意志”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选举不能反映选举人意志,称不上真正的选举。

(5)“某项公职”,任何选举,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即为了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公职”可以是国家元首、可以是国家代议机关的组成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官员,也可以是公司的董事长、经理、厂长、工会主席等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员。

3。选举的基本要素:

(1)主体(选举人)

(2)客体(被选举人)

(3)目的(产生管理者)

(4)方式(投票、举手、海选等)

(5)程序(选举委员会制定选举流程)

(6)结果(宣布选举结果)

4。选举的根本特征:

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是公民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权利。从形式上看,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二)选举制度

1。概念:

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

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

(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

(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其内容包括,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选举所遵循的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的方式和程序、代表与选民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在各国宪法、选举法和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

2。选举制度的本质

(1)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通过选举,将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权力委托给由人民选出的代表(议员)所组成的国家代表(代议)机关去直接行使,或委托给人民选出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别去行使;

(3)本质上,选举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机关(包括代议机关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

(4)没有选举便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

(5)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原则

1。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中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具有极大普遍性,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这种普遍性的限制条件是最少的。

二、平等原则

1。平等原则:是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受到任何歧视。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就被选举权而言,在选票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得票情况决定当选者。3。在某些问题上,中国的选举制度并不强调形式上的绝对平等,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作了一些变通规定。

(1)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中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间的比例为1:4,即每一个城镇选民代表的人数是乡村选民代表人数的四倍。但当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和消除后,这一比例规定也撤销。

(2)我国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中都有一定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从而保证各民族都能通过各级人大平等地讨论、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当然,随着民族差异的缩小,这种规定也会逐渐撤销。

这两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对中国民主发展的现状而言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也是对少数人权利保障所必需的,从宪政民主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也是必要的。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1。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

由下一级代表机关代表选民的意志,选举产生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叫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是人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后者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理论上讲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度更高。

2。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适用范围的变化

1979年选举法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规定县(自治县)人大代表也由直接选举产生。

其意义:(1)广大选民直接选举县人大代表,扩大了我国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2)县、乡镇人大代表直接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3)有利于加强县一级政权的建设,推动了乡、镇政权建设。(4)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至县一级,是我国政治体制改的重要成果。

2. 直接选举范围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实际条件影响。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直接选举的层级越来越高,直至全国人大代表都直接选举产生。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1。秘密投票即无记名投票,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注明自己选中的候选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选举行为。

秘密投票虽只是一种投票方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自由表达自己意志。

2。无记名投票能解除选民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顾虑。

现在一般在投票站设有秘密“写票间”。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选票,投票站设有“代写选票处”。

3。同无记名投票相对的,是记名投票或者以起立、欢呼、举手等公开方式代替投票。

这种投票方式,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4。新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的投票方式”。

五、差额选举制度

差额选举是指参加选举的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现代民主国家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差额选举有利于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增强“接受选民选择”、对“选民负责”的观念。

为了保障选举按照以上原则实施,选举法在选举经费和司法方面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做出了保障。为确保上述各项原则的贯彻,《选举法》做出了两项保障性规定。

1。经费保障: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经费,由国库支出。

这为广大选民和代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2. 司法保障:对下列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1)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2)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3)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第三节 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

1、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选举的都由选举委员会主持。

2、选委会就其性质而言,是主持和办理选举工作的临时机构。选举工作一旦完成即撤销。

根据我国《选举法》第七条规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2)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3)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3。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权,包括:

(1)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2)规定选举日期;

(3)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

(4)划分选举本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5)汇总并公布代表候选人名单,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候选人的名单;

(6)委派人员主持投票站或选举大会的选举;

(7)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此外,还有拟定选举工作计划、培训选举工作人员、宣传《选举法》、受理对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等。

3。选举委员会可以设立办事机构。

一般选举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都设立办公室,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

办公室通常含有秘书组、联络组、宣传组、组织组、选民登记及选举事务组等,各族负责办理选举中的某项具体事务。有些地方的选举委员会还设立派出机构。

各选区则成立选举工作小组,负责本选区内的有关选举事务。

二、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

在直接选举中,选委会建立后,即应拟定选举工作计划、规定选举日期,并划分选区。

1、选区是指选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基本单位,也是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经常性工作的基本单位。

根据《选举法》规定:

(1)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

(2)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2。选区类型:

A。在农村:

(1)在农村选县级人大代表时,一般由几个村联合划为一个选区,人口特多的村或人口少的乡,可单独划为一个选

区;

(2)选举乡级人大代表时,一般由几个村民小组合为一个选区,人口多的村民小组或人口少的村,也可以单独划为一个选区;

B。在城镇一般出现3类选区:

(1)由1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1个居民区单独建立的选区,称为独立选区;

(2)由几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选区,称为联合选区;

(3)由1个居民区与该地区内若干生产(工作、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选区,称为混合选区。

选民小组:

一个选区又可划分为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举产生小组长。

选举活动中的有些内容,如学习文件、提出与介绍候选人等,一般都在选民小组中进行

3、选民登记

选举委员会培训各选区的选举工作人员,向选民宣传《选举法》;并进行选民登记。

(1)按选区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是对每一个选民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关系到选民资格的确立。任何公民必须依法进行登记,经过资格审查,被编入选民名单,加以公布,才能成为选民。

我国《选举法》规定:

(1)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2)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并应当发给选民证。

(3)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4)根据法律规定,因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发挥原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

这些人不进行选民登记,不列入选民名单。

(5)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a)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b)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

(c)正在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

(d)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e)正在受拘留处罚的。这些准予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员所述的原选区,应把他们登入选民名单。

(6)选民资格审查

a.主要审查国籍、法定年龄(年满18周岁)、法定权利。

b.不能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被错误的剥夺应有的权利,也不能让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登入选民名单

三、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

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是整个选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投票选举的基础。

在代表候选人提出、确定环节须充分注意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1.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主要内容包括:

(1)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2)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有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由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

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4)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根据本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选举。

(5)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样可以使一些中央领导人分派到各个代表团

2。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四、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

投票是一种非常庄严的行为,它将最后决定谁当选人民代表,由谁来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从选举工作来说,投票是决定性的环节;

从选民来说,投票是行使选举权的直接表现。

1、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民根据选委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选民证领取选票,在各自选区设立的投票站进行投票。

对接受刑事处罚的、享有投票权的公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或委托由选举权的亲属投票。

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2、选民在选举期间不能亲自投票,经选委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3人。

3、各选区计票结束后,由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确认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4。按照现行《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在任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补选。代表资格终止的,缺额代表另行补选。

5。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名额(即进行差额选举),也可以同应选代表的名额相等(即等额选举)

6。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

选举结束后,主持选举工作的选委会需要对整个选举工作作一总结,并做好有关文书材料的立案归档。然后,选举委员会即告撤销。

五、间接选举的程序

1、间接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实践中,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主席团在间接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

2、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按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间接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产生途径主要有3种:

(1)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

(2)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

(3)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

推荐者(包括政党、人民团体)必须向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代表候选人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

候选人名单提出后,由大会主席团印发全体代表酝酿、讨论。

3、如果政党、人民团体、代表依法提出的候选人人数符合法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法定的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再进行选举。

4、在间接选举中,人大主席团应向代表介绍候选人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代表可以在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但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5、在间接选举中,由人大主席团主持间接选举投票。

(1)根据法律规定,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超过各该级人大全体代表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

(2)投票前,应宣布到会的代表人数,当众检查票箱,组织代表推选监票人、计票人。

(3)投票一律采取无记名方式。

(4)投票结束后,由监票、计票人员和大会主席团的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做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

(5)所投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无效,等于或少于有效。

(6)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不是到会代表)过半数的选票,使得当选。

6。代表补选

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或资格终止的,其缺额由原选举单位补选,原选举单位闭会期间,可以由其常委会补选。补选可以差额也可以等额选举。

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

第四节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1、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九届全国人代表的办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6名,代表必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公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成立选举会,组成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选举会议。

二、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台湾省出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协商选举方案》。

《方案》规定,台湾省代表,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的台湾省同胞派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产生。

1。台胞中选出全国人大代表,一般采用协商选举的方式。

2。根据台胞分布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协商选派。

3。参加协商代表为120人,在北京举行协商选举会议,最后选出13名台胞出席全国人大。

三、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1、根据选举法,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2。该《办法》对参加军队选举的范围、军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委员会、代表的产生、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程序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3、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一般由下而上各级召开军人代表大会复选产生。连队和基层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团与相当于团的单位、军分区、师级警备区、省军区、军与相当于军的单位召开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各该级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科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

第五节 继续完善我国选举制度

1、要保证政党(特别是中共党)、团体和代表联名提名的候选人平等的竞争地位。

2、一定要依法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来确定正式候选人。

二、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

1、“三结合”的候选人介绍办法,即由选举委员会、推荐者或候选人自我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候选人的介绍。

2、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介绍候选人。

三、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

1、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可以辅以按界别选举和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表的办法。

四、合理推进直接选举的范围

直接选举的范围可定要逐步扩大,但要适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

五、深化对选举的认识

增强选民意识;

教育、动员公民正确应用自己的选举权。

六、增强选举的竞争性。

避免选举形式化。

在候选人提名中增强竞争性。

第三篇: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复习资料)

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意为挑选,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自由选择是选举的关键,因此,选举与自由、民主相联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最早出现选举制的国家是雅典。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起源于13世纪英国议会代表产生的办法。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

选举原则是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的选举程序包括:成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计票方法和确定当选。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凡年满18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

《宪法》第34条和《选举法》第3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善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的两个条件限制:年龄条件(满18周岁)的限制和政治条件的限制(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

首先体现在“一人一票制“上。《选举法》第4条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县级(不包括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县级及以下实行直接选举,直辖市所辖区的人大代表也由选民直接选出。结合邓小平的有关论述说明我国实现直接选举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一、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第二、1953年,颁布的第一部选举法,直接选举的范围在乡级人大代表中实行。1979年颁布的第二部选举法,县级人大代表也实现了直接选举。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即无记名投票的原则,是指选民或代表在投票时秘密填写选票,在选票上只填写自己同意的代表候选人姓名或在代表候选人名字打上规定的赞成符号、不赞成符号、弃权符号,而不注明投票人自己的姓名,以及选票写好后,自己亲自投入票箱的投票方法。

秘密投票虽只是一种投票方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自由表达自己意志。“选举人对

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选举法》第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第三节 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举委员会是主持选举的机关

(1)在我国县级及县级以下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机构是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都接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并接受省、市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

(2)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3)选举委员会的职权是: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的不同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候选人的名单;规定选举日期;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二、选区划分

(1)选区:是选民参加选举活动,投票选举人大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听取选民反映和接受选民监督、开展有关工作与活动的区域。

(2)《选举法》关于选区划分的规定有三个基本要求:选区可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至三名代表划分。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120人,人口超过165万的,不得超过450人,不足5万的,可少于120人。

(3)选举法还对城镇选区和农村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作出了规定。规定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三、选民登记

(1)选民登记:是指对符合法律条件规定的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进行登记、编入选民名册。《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社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2)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因此每隔五年进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在这期间由于年龄、政治权利、户口迁移、疾病、死亡等方面的原因,使选民发生部分变化,需要新登记、列入或除名等。

(3)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年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4)选举委员会应在在选举日的20日前公布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在三日内处理。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1)首先,是按选区推荐候选人。《选举法》规定的可以提名代表候选人的:一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二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2)确定代表候选人。各级人民代表实行差额选举,因此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该多于正式代表名额。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前公布。

(3)介绍代表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

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五、投票选举与当选

(1)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在各选区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

接受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2)在直接选举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但如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先代表名额时,得票多者当选;如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代表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先代表的名额时,不中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法规定的差额比例,确立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代表候选人为二人。另行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1/3。

第四节 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二、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名额的分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农村按每96万人选1人,城市按每24万人选1人。人口特少的省、自治区不得少于15人,香港36人,澳门12人,台湾暂时13人,解放军代表总数为268人,少数民族代表应占全国人大代表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有1人,归国华侨代表35人。首次明确妇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

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解放军人大代表由解放军单独组织选举产生。

(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15万人增加1名代表,直辖市每2.5万人增加1名,但不得超过1000人;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每2.5万人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000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650名。

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实行差额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规定的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5—1/2的比例,可以直接进行投票选举,超过上述比例,进行预选。实行无记名投票,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2)台湾人大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产生。

(3)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全国人大会代表选举会议选出各自代表。选举会议成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人数1/5—1/2。

(4)人民解放军团及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均成立选举委员会,指导部队的选举工作。

第五节、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监督、罢免

一、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保障

1、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1)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

(2)有权提出议案,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3)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

(4)向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院长提出罢免案;

(5)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1)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如对本级或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2)人大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1)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2)县级以上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

(3)对代表参加活动,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在其执行代表职务时,所有单位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

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时享受人身特别保护权和其他物质、时间等方面的保障的原因

(1)这些保障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履行代表职权的需要。

(2)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3)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不领受任何报酬,必须为其代表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时间保障,以保证人大代表正常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二、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罢免及人大代表的辞职和补选

(一)对人大代表的罢免

1、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对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乡级人大代表30人以上联名,可向县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3、对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有两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代会举行会议时,主席团或者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署名案。闭会期间,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常务委员会1/5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

4、罢免的方法和通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过半数选民通过;县级以上的代表须经该级人大会过半数通过或经该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过半数通过,在人大担任职务的,其职务被相应撤销。

第四篇:存在问题分析

1、学习方面。作为我本人重视不够,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平时应付事务性工作较多,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教育不够,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

2、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特别是主动要求监督不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加压不够。

3、宗旨观念有所淡化,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多,相信别人少,工作有时不放手,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

4、领导艺术不高,执政水平和工作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抓廉政建设讲得多、处理少,满足于会上讲够,洁身自好,不愿大胆管、放手抓,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对班子成员提点意见,也是和大家共勉。一是大家对我平时提意见太少,服从多,建议少,特别是反对意见少。这虽然是维护班长,但也助长了我的主观主义和发扬民主不够。希望大家放心大胆提意见。二是要进一步大胆负责,提高工作标准,克服满足于一般工作标准,要干什么都追求完美争创一流。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强化大局意识,领导干部的旗帜作用很重要,注意大节也不可忽视小节,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在分管工作方面,带好头,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代表局党组和我个人作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可能还不全面,希望同志们多提批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对于自己的不足,我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请同志们监督。给大家提的意见也不一定准确客观,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局党员领导干部一道,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同志们的信任,努力完成水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为**追赶跨越、奋力双超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五篇: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

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

教育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无论男女,接受教育,都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这个角度出发,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有着同一性。但也有人说过:“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教育可以使女性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参于社会生活,增加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可以使女性更加自信,对自我价值更加肯定,并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更有见识的决策。女性从教育中获得的这种自信和技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但在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育存在地域差异,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山区女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农村及山区的女性受教育权利的范围扩大了,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了,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女性普及义务教育程度不足;女性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持续性差。与经济发达的城市女性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并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分割。

二、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女孩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而他们随父母居留在城市,也无法进入原籍所在地的乡村教育系统,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由此产生了农村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女性公民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被剥夺的现象。流动人口中女童无法得到正常义务教育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严重危害流动人口中女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她们从小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不义,加深了她们对社会的敌视与对立。其次是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不公是最致命的社会不公,因为它剥夺了底层民众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扼杀了贫民获得社会升迁的最后希望,逼使广大流动人口中的女童毫无希望地居于社会底层。第三是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不公正教育待遇,对中国城市化过程发出一个负面信号,它阻碍着社会流动、维护社会不公,必然对现代社会所固有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女性教育的目的不再以发展女性本身,而是畸形市场化下教育机会不公和受教育权利不公和要求妇女回归家庭的歧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现代鉴于城市化、市场化阶段中出现的就业压力,呼吁妇女回归家庭的观点再度出现。若女性重返家庭成为社会风俗,那么她们接受教育的动机和内容就会改变:对那些中产阶级和富豪家庭的女性而言,受教育的主要使命便成为相夫教子、培养后代,而不是独立就业、自主奋斗;对那些被迫下岗的贫困妇女而言,回归家庭不可能激发她们求学的动力,因为年龄、收入和环境都阻碍她们继续求学。尽管妇女是否回归家庭不是评价妇女是否解放和妇女价值是否下降的唯一参照,但只要女性无法自由、自主和自愿地选择生活和个人前途,她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平等。

针对上面总结的三点问题,我们认为女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女性、发展女性和得到与之相符的社会地位并发挥出女性相应的社会价值。

女性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内外两部分的共同努力。在外部的环境中,政府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应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及山区的教育支持。将其中适龄女性的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普及中的重中之重。在社会家庭观念的改善、提高方面,力求破除旧的封建思想、落后个观念的影响,去除重男轻女观念。社会各方面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地区城乡之间互派教师学习等多种方式扩大义务教育发展渠道。

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女性在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信心,转变以往的落后的封疆观念。女性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女性自身的发展,还在于女性素质的提高。女性在接受教育时,不但要注重教育的数量,即你读了几年书,而要注重在接受教育时自己获得了甚么知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女性更应该认识到自身作为未来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素质。当然女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相夫教子,而是发展自己是想自己的社会价值。

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女性素质,影响着女性进步与女性解放事业。女性教育不但要实现量的突破,还要实现质的突破。只有不断发展符合女性的教育事业才会促进女性价值的实现。

下载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在问题分析(大全)

    存在问题分析: 简要分析: 1、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应用题部分有不少同学不同程度的丢分,也就说这部分掌握的不够扎实。 2、进一步加强学生专心致志,细心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预示着需要更多各方面能力的人才,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繁多以及所需技术型人才的增多,所以每年依旧有大批......

    存在问题分析与整改

    存在问题分析与整改 Xxxxx 做为一名党员教师,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紧紧跟随校领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步伐,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深刻领悟系列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

    山茶油存在的问题分析

    山茶油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12-06-05 10:40:39来源:环球咨询作者:环球咨询 尽管各界普遍认为山茶油产业是中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但目前从各方面的市场......

    保险理赔存在问题分析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保险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保险理赔存在问题分析 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保险理赔运行现状不......

    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对定额及有关政策法规理解不深不透,执行中各行其事,计价偏高。工程定额是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或资金的定量,反......

    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当初选择快递就是为了一个快字,现在这速度成了慢递。”“淘宝卖家一再强调要先验货再签字,可快递员不签字就不让看货,要不就把货拿走,态度强硬。”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越来越多......

    个人存在问题分析材料

    通过认真学习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自己对“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教活动对照检查阶段已基本结束,在第二阶段按照“三个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