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麦高产攻关田技术
小麦高产攻关田种植管理总结报告
一、小麦各时期管理特点总结
(一)苗期管理
此期一般是指小麦从出苗至起身的整个时期,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保证小麦全苗、匀苗,力争早扎根、早分蘖,冬前达到壮苗标准,保证安全越冬;返青后保大蘖、争足穗,为中后期壮秆大穗打好基础。
1)查苗补缺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确保苗全、苗匀,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的,要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cm 以上的缺苗断垄现象。三叶期后可移稠补稀,天冷时不能移栽,移栽后耍浇水。
2)因苗管理
弱苗管理:因土壤肥力和墒情不足引起的弱苗,早管早促,先追肥后浇水,及时中耕松土,促根系生长和分蘖生长,变弱苗为壮苗;因晚播引起的弱苗,除缺墒严重时,一般不宜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应采取浅锄松土,保墒增温,促进麦苗生长。
旺苗管理:一般是播种过早,加上施肥不当、气温偏暖、雨水较多等造成麦苗旺长,部分麦苗年前拔节;对苗期旺长麦田。可通过深耕、镇压、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方法阻止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压制分蘖发生控旺转壮。壮苗管理:对底肥足、墒情好、适时播种的壮苗,一般不再施肥,但要松土保墒。
3)冬灌
适时冬灌能够稳定地温,提高耕作活土层的含水量,保证小麦越冬返青对土壤水分的需求,是培育壮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冬灌要掌握“四看”原则:看天是指掌握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2,夜冻日消时进行;看地主要是看土壤墒情,一般土壤持水量低于30%~50%时需要灌溉:看苗指麦苗分蘖盘墩后方能进行冬灌,苗子过小不宜冬灌:看水源主要是指有水源并具备田间沟渠配套工程的可冬灌。
4)中耕划锄
冬前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疏松表土,提高地温,有利于通气保墒,为壮苗创造良好条件。一般第1次中耕在开始分蘖时进行,第2次在分蘖盛期进行。
(二)器官建成阶段管理
器官建成阶段一般指从小麦起身至抽穗前,是小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本阶段主要是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利用率。培育壮秆大穗,达到穗足穗大,并为后期提高籽粒重打下基础。
1)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
追施拔节肥是小麦高产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拔节肥可以提高中期功能的光合强度,积累较多的光合物质供幼穗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小花分化量,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拔节肥要因苗而施,合理追肥,追肥时间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分蘖高峰已下降,第1节间定长时施用(淮北地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追肥量一般可占整个氮肥施用量的40%,即折合用尿素150kg/hm2。孕穗肥可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能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孕穗肥一般在剑叶露出时施用,施肥量以尿素30~45kg/hm2为宜,用量不宜过大。
2)春灌与防渍
拔节至抽穗阶段是小麦一生需水最多的时期,此期干旱会使植株上部功能叶片变小,小穗、小花退化增多,穗粒数减少。所以春旱时,有条件的要进行春灌,尤其是施用拔节肥可
结合灌水。如这期间降水偏多,要及时清沟沥水,疏通“三沟”排水降湿,以防小麦根系早衰,甚至烂根和加重病害。
3)防倒伏
据试验,抽穗期倒伏一般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20%-30%.乳熟期倒伏减产10%左右。主要预防措施:选用高产、耐肥、抗倒伏品种;科学施肥,防止氮肥过量,严格掌握追肥时间;合理密植,防止群体过大;应用化控技术,高秆品种和群体较大的田块,在返青末期至拔节前期用壮丰安450~600mL/hmz对水375-450kg进行叶面喷施,喷雾要均 匀,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
(三)籽粒形成阶段管理
小麦抽穗后根、茎、叶生长基本停止,进入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养分运输和产量形成阶段,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本阶段要保根护叶,防早衰或贪青晚熟,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保证叶片正常落黄,预防旱、涝、冰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以达到籽粒饱满、增加粒重的目的。
1)叶面施肥
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进入衰老阶段,吸收能力减弱,叶面喷肥,植株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一般从抽穗至灌浆期间用1%~2%的尿素溶液750kg/hm 进行叶面喷施,以补充植株氮素营养不足。
2)一喷三防
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干热风、倒伏时有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一喷三防”可有效防止这些危害。“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生长后期把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复配在一起,喷洒在麦田里,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的目的。药剂有三防王、三防灵、喷拌王,以及天达2116植物生长营养液等。
二、田间实行的管理措施总结:
1)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2)锄划松土
这是促麦苗提早返青、健壮生长的重要措施。因为疏松表土,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条件,可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由于切断了毛细管,可阻止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起到了保墒的作用。此外,锄划松土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可溶性养分的释放。划锄首先必须把握好时机,最有利时机为顶凌期,即在表皮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称为顶凌划锄,此时保墒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麦早返青、早发根、促壮苗。在冬季土壤冻结期间,下层土壤水分上升并积累于冻土层,春季土壤化冻时,表层有较多的水分,称为土壤返浆,顶凌期划锄,可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地保持返浆时土壤水分。其次,划锄要因苗划锄,注意质量,力求精细,对群体过大的旺苗,如冬前未行深耕控制,返青期深划锄,可控上促下,获得良好的增产作用。同时注意第1次划锄要适当浅些,以防伤根和寒流冻害,以后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划锄逐渐加深,以利根系下扎。划锄力争拔节前达到2-3遍,尤其浇水或雨后,更要及时划锄。第三,锄压结合,先压后锄,并结合划锄清除越冬杂草。
3)追肥
返青肥要因苗追施。对于冬前长势较弱的2~3类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麦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抢墒追施(顶凌施肥)。一般每亩可追施碳酸氢铵20千克左右,缺磷麦田应混合追施过磷酸钙每亩15千克左右。有条件的最好施磷酸二铵每亩10~15千克。返青肥对于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增加亩穗数有重要作用。但对于苗数较多的一类苗,或偏旺而未脱肥的麦田,则不施返青肥。应推迟到起身时追施,以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的目的。
4)揭被清垄
冬季盖被的小麦,必须在返青后适时揭被清垄,以利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为了防止倒春寒的危害,清垄应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在返青后一周左右;第二次在返青后半月左右,把土全部清完(但不能使分蘖节外露)。对土壤水分高的低洼地,要严格掌握在土壤返浆前清完;较干旱的麦田,可适当推迟,以防冻害。
5)浇返青水
浇返青水要看地、看苗灵活掌握。凡冬前未浇冬水或冬灌偏早,返青时比较干旱的麦田(于土层在3厘米以下),则可适当早浇返青水,但水量不宜过大,更不能大水漫灌。因早浇返青水的麦田,下层土壤没有全部化冻,大水易造成积水沤根,新根发不出来,发育推迟,易形成“小老苗”,重者有死苗的危险。凡冬水浇得适时,麦苗生长健壮的麦田,可适当晚浇返青水;晚播麦若墒情较好,也应晚浇返青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返青。凡冬水浇得较晚,返青时不缺水的麦田,则可推迟到起身期浇水、追肥。
6)化学除草
麦田化学除草,用工少、效益高。北京地区麦田中的杂草主要有:藜(灰菜)、蓼、葎(拉拉秧)、继彩、黄蒿等双子叶杂草。目前常用的除草剂和施用方法:若用72%2,4—D丁脂,每亩用量40~50克,兑水15~20千克;若用20%二四甲氯水剂,每亩用量 200~250克,兑水15~20千克喷雾。一般喷药时间在返青后至拔节前,选晴朗天气,无风、无露,气温较高时喷药较好。要严防药量过大;四月中旬以后不宜再喷药。
三、个人心得总结
我们小组的实验地块为边行保护行,主要任务是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起到合理有效的保护作用。高产地块间为保持实验的客观性,必须去掉其他不对称的因素影响,因此保护行的要义即在于此。
对于田间各时期的人员任务分配对各时期生长优势的发挥起到了关键作用。每一时期都要将种植、管理、修整任务合理安排,统筹协调管理。小组各成员积极配合,从整地到收获各阶段都认真负责的倾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在收获当季取得了理想成果,各成员学习了将理论知识投入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各自课堂学习的心得及其疑惑一并在田间取得验证和深入。
第二篇:某某2012年小麦高产攻关工作总结
某某2012年小麦高产攻关工作总结
作为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2011年秋种以来,我县统筹抓好全县20个小麦高产攻关万亩示范片和100万亩核心示范区,在省、市主管部门和各级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蚜虫暴发和病害多发的不利影响,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小麦高产攻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产攻关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效
在今年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我县强化行政推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深入开展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突出抓好20个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狠抓主推品种应用、平衡施肥、适期机播、精量播种、病虫综防等小麦科学播种技术推广工作。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56.2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县小麦平均亩穗数43.5万穗,比上年增加1.8万穗,穗粒数34.9粒,比上年增加2.5粒,经测定,今年小麦单产478公斤,比上年增加61公斤。总产74.7万吨,比上年增加9.5万吨。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某某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
为主任、县长为第一副主任,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有关领导为副主任,县直26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10个重点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委员会,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牵头负责一个万亩攻关片,亲自组织协调高产攻关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创建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办公室、技术指导组、宣传报道组和目标考核组等“一办三组”,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二)科学制定方案,集成关键技术。我县制定出台了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机制、宣传方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资金预算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全方位对高产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粮食高产创建大协作格局。对创建目标任务及工作方法都进行了明确安排,力争通过开展高产攻关,使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尽快达到500公斤以上。各乡镇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在万亩片实施土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选用主导品种、实施精量播种,并严格落实“五有”: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五统一”: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种植密度、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确保了
高产攻关万亩示范区能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搞好协调服务,明确责任目标
县政府组建了由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等多层次专家参加的高产技术服务团,县级专家每人负责指导一个万亩示范片,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农时对示范区进行跟踪指导,做到人人定任务,责任到田块,保证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全面做好“三情”监测,明确专人负责,采取定对象、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的“四定”方法,在县麦棉原种场及谭棚、白庙、杨小街及杨桥等乡镇建立7个小麦苗情、墒情和病虫监测点,共开展小麦“三情”监测61次,其中苗情监测36次,土壤墒情监测19次,病虫情监测6次,发布“三情”监测报告6次,根据“三情”监测结果,研究制定出田间管理意见,下发各乡镇指导农民落实好田管措施。由于指导到位,措施得力,今年,我县经受住了穗蚜暴发危害的考验,及时扭转了蚜虫成灾的势头,保住了小麦高产攻关的成果。各个乡镇都成立了植保、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耕统种、统防统治,确保达到“五统一”标准。
(四)整合涉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
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并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力度,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利用农技推广改革、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小农田水利项目、扶贫项目等,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900万元,重
点投向20个小麦高产攻关万亩示范区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水利公共设施建设,构建起了部门联动支持高产创建的合力,为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开展观摩交流,促进工作落实。在春季田管、追施拔节肥、“一喷三防”等各个关键环节,多次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会,邀请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种粮大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供种、供肥企业负责人等,观摩交流近十余次,为全县各乡镇、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广大干群学有榜样,干有标准,形成学比赶超,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小麦高产攻关工作全面均衡高效推进。
(六)强化考核管理,保障创建成效。根据《某某2011年小麦整建制高产攻关目标考核细则》,在高产攻关过程中,由县督查局牵头、监察局参与,从部署发动、生产管理、测定验收三个阶段,分三次对项目乡镇进行严格考核,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督查结果记录在案,作为评比的重要依据。有力推动了乡镇行政责任和工作任务的落实,保障了小麦高产攻关工作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
三、主要经验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发挥良种增收潜力。一是科学选用秋种品种。早中茬品种以泛麦5号、周麦
22、济麦22为主;晚茬品种以皖麦53为主。二是积极推广半冬性品
种。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泛麦5号、周麦
22、济麦22等半冬性品种,坚决扭转以往的春性品种占主体的不利局面。今年全县半冬性品种面积达到150万亩,比上年扩大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型小麦。大力推广泛麦5号、连麦2号、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品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二)认真搞好配方肥试验。按照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完全方案安排了10个小麦配方施肥试验,研究论证地力基础、化肥肥效、肥料利用率、最佳施肥量等配方施肥技术参数,促进配方施肥由经验向精准,由定性向定量过渡,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支持。
(三)全面落实小麦播种适用技术
一是推广机械化深耕技术。旋耕作业时要求耕深达到15厘米以上,并示范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提高了整地质量,改良了土壤结构。二是普及药剂拌种技术。小麦播种前全面实行药剂拌种、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使用包衣种子,今年全县小麦药剂拌种率达到90%以上,大大减轻了小麦苗期病虫危害。三是推广机械条播技术。推行宽行距机播,在天气和墒情正常的情况下,杜绝撒播现象。今年全县小麦机械播种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四是推广适期早播技术。今年全县早中茬小麦于10月15日前播种结束,中晚茬小麦于10月20日前完成播种任务,做到了科学适期播种。五是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全县半冬性小麦品种实际播种量在9-10公斤,春性品种实际播种量在10-11公斤。全县小麦高产攻关田播种量基本控制在8-9公斤,核心示范区下降到8公斤。
四、下一步打算
1、及早动手,谋划明年小麦高产攻关工作。小麦收获后,我们要认真总结小麦高产攻关经验,及早制订明年小麦高产攻关规划,提前谋划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点的建设,为实现小麦高产攻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良种补贴、标准良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攻关活动的政策措施,宣传普及主推技术,跟踪报道先进典型,展示示范效果,树立辐射带动样板。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小麦高产攻关的良好氛围,把优质高产攻关活动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某某农业委员会
二0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第三篇:xxx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总结
XX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工作总结
滁州市农业委员会
(2006年6月8日)
根据省政府和省农委部署,作为9个小麦主产市之一,从2005年秋种起,我市在天长、定远、凤阳、明光四地实施了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攻关活动。为此,我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各项工作,高产
攻关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活动成效
1、小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推广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了品种纯度和播种质量,促使我市小麦生产整体上台阶。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将实现“三增”:面积331万亩,比上年287.7万亩扩大15;单产309公斤,比上年291公斤增加6.2;总产20.5亿斤,比上年16.75亿斤增长22.2。尤其是单产突破300公斤、总产突破20亿斤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时,天长市龙集乡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平均单产达458公斤,高庙镇万亩低改田平均单产创400公斤以上水平,这两个稻茬麦高产典型,给我们树立了稻茬麦攻关夺高产的榜样和信心。
2、核心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结合80万亩小麦良补项目建设,我市在天长(10万亩)、定远(5万亩)、凤阳(5万亩)、明光(5万亩)建立了25万亩高产攻关核心区,涉及42个乡镇、269个村、4.79万户。项目区内,由于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机条播、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措施,增产效果显著。据统计,全市2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平均单产415.2公斤,比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四县(市)非项目区平均单产337.3公斤增产23.1,比全市平均单产309公斤增产34.4,比全市前三年平均单产244.5增产69.8。其中天长市平均单产426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21.7;定远县平均单产407.5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10.4;凤阳县平均单产406.5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27.8;明光市平均单产410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31.3。全市核心区面积25万亩,仅占全市小麦面积的7.6,而核心区实现小麦总产2.076亿斤,占全市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天长市龙集乡小关村稻茬“皖麦33”高产示范点,平均单产458.5公斤,受到省小麦专家的充分肯定。
3、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按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的要求,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39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29,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病虫害综防率达6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亩播量降低10左右,精少量播种面积达2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4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以上,机械化作业率进一步提高。
4、有效促进了农民午季增收。由于推广了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每亩可节约种子费用20元(按亩节约10公斤种子计算);由于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每亩可增产增收100元以上(按亩最少增产75公斤计算);加上落实小麦良种补贴政策,每亩补助10-18元(高产攻关核心区另外增补8元),以上三项合计,每亩可增收130-138元。全市8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区,可实现增收1亿元以上,户均(全市良补16.3万户)增收613.5元;25万亩核心示范区,可实现增收3450万元,户均(四地涉及4.79万户)增收720.3元,人均增收240元(每户按3人计)。
5、基础性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强化。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监测,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对策,并通过电视专栏、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科技明白纸等方式,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力度,初步建立了生产指导服务体系。二是新品种引进示范取得新进展。今年我市承担了省江淮片小麦新品种展示工作,在明光市潘村镇新村村建立了26个新品种的展示园。明光市农科所、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科所各建立了一个新品种试验展示点,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探索良种良法综合组装配套,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和基础依据。三是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得到巩固。全市共建成小麦良繁基地7.445万亩,其中县级种子公司建基地0.815万亩、国营农场建基地6.63万亩。繁殖的品种有扬麦
11、扬麦
12、扬辐麦2号、皖麦
19、皖麦
33、烟农
19、淮麦20等,田间纯度鉴定都在99以上,预计可产优质小麦良种3000万公斤以上,为今年秋种继续组织实施良种补贴、高产攻关提供了种源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攻关活动顺利开展。
1、成立组织,明确责任。为加强小麦高产攻关活
动的协调和指挥,强化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市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分管领导张忠孝副市长任组长,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农机局、市水利局、市粮食局、市气象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
办公室主要负责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宣传以及重要活动的筹备、实施等工作。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研究制
定小麦高产攻关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宣传与培训;指导各县、市小麦高产攻关专家技术指导组工作;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测产验收;指导小麦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园区建设等工作。各项目县、市以及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技术指导组,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意见,我市印发了《滁州市小麦高产攻关实施意见》(滁政办电[2005]85号),明确了高产攻关实施范围、主要目标、预期效益、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明光市还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实际,对核心示范区建设进行认真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并以明政办[2005]39号文件印发了《明光市小麦高产攻关方案》,明确攻关目标和内容,对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作了统一部署和安排。
3、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在攻关活动期间,我市及时派出督查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多次检查督促工作。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指标体系,对4个小麦主产县、市进行考核,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市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以调动基层和农民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积极性。天长市农委还专门下发了《农技人员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的考核办法》,明确农技人员职责和考核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强化技物服务,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1、良种统供,规范操作。一是成立组织。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委、财政、监察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小麦良种供应招标小组和督查小组。各项目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二是规范招标。我市接到项目任务后,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首先是明确了皖麦
19、扬麦
12、烟农
19、扬辐麦2号、扬麦158等优质品种作为补贴品种。其次是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与措施。第三是精心组织招标。我们分别在安徽农网和市农网上发布了招标公告,并及时召开了小麦种子招标暨供种合同签订会,市财政局、监察局、项目县农委、财政局、5家种子投标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农委也派专人到会监督,确保招投标工作“阳光操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统一供种。在供种之前,按照程序对发芽率、净度、水份进行了抽检,全市共抽样325个。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按照供种清册、农户补贴卡进行良种统供,农户在供种清册签字或按指印,真正做到按清册供种到户。
2、开展培训,搞好服务。为了确保良种发挥应有的效益,项目区层层广泛开展培训、印发技术规程“明白纸”、抽派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开辟电视“专栏”和农技咨询110等技术服务。定远县县农委和县移动公司联合印制了《2005年定远县秋种小麦主推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简介》明白纸18万份,发放到每家每户,张贴在村口、路旁的醒目位置。秋种期间,县委、县政府又在靠山乡瓦庙村召开了小麦高产攻关现场会,各乡镇也分别召开了现场会,同时在电视上开辟了《良种小麦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讲座。县农技推广中心还对乡村干部和种粮大户进行了三次培训:第一次是10月10日-15日,进行播前培训,重点是良种良法配套、科学施肥、精少量播种、除草剂使用等;第二次是12月5日-7日,进行越冬前培训,重点是越冬管理和灾害预防技术;第三次是3月份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县村组,进行春季培训,重点是春季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清理“三沟”及病、虫、草、温、干热风的综合防治技术。天长市共抽出129名农技人员,深入示范片开展技术承包,驻点指导,并要求每个农技人员承担20户入户指导工作,且在小麦生产全过程中入户指导不少于8次,每次入户指导必须由农户签字确认,真正做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3、监测“三情”,指导有力。全市共建立4个小麦“三情”监测点,严格按照“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的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开展定时、定期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对策,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管理。针对12月初开始连续20多天干冷、低温,造成小麦局部发生冻害的情况,12月27-28日,市农委农业局分南、北两个组对全市麦油越冬苗情进行了调查,重点是高产攻关点的苗情状况。29日,又召开了专家会商会,建议各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促控结合,加速苗情转化,为明年丰产奠定基础。定远县在电视台先后播放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冬前田间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防治》等技术讲座,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又两次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进行科学防治,避免了赤霉病的大发生。明光市植保部门成立了12个植保服务队,每个服务队配备20台机动雾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麦病虫害统一防治工作。天长市在电视“致富金桥”栏目中开设了《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宣传专栏,及时快捷地把小麦高产攻关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为方便群众咨询,还开设了农技110咨询热线和专家咨询热线平台,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见效,重大问题及时到实地调查指导,并拿出措施,解决问题。
4、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一是推广优质良种。全市项目区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通过适期早播,精少量播种,创造一个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半冬性品种主播期安排在10月15日-10月23日之间,亩播量10公斤;春性品种主播期为10月20日-11月10日,亩播量12.5公斤。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全面使用有机肥、小麦专用肥,推广氮肥深施和后移技术,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红蜘蛛、蚜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适时用药、用药对路和方法得当,提高防治效果。五是推广小麦抗灾避灾生产技术。小麦是越冬作物,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抗灾避灾生产技术尤显重要,重点是深沟平墒、“三沟”配套、一播全苗、培育壮苗等,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确保安全越冬,为夺取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三)强化示范建设,确保整体生产水平提高。
1、抓点示范,典型引路。去年秋种,各级农业部门主动抓点示范,开展小麦“万千百”(县抓万亩丰产片、乡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攻关点)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据统计,全市共建成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点)280个、面积42.65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12.9,其中万亩示范片7个。市农委带头抓了明光市潘村镇万亩中强筋小麦和天长市高庙万亩弱筋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并建立“三情”监测点。明光市在5个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乡镇建立5万亩的高产攻关示范区,每个乡镇均建立千亩高产攻关示范方。天长市共建万亩示范片6个,市农委农业局、科技中心、作栽站、植保站、种子站分别在龙集、高庙、汊涧、秦楠、便益等5乡镇分别建立千亩攻关示范片和百亩核心攻关指挥田,28个乡镇乡乡都有千亩示范片,乡乡都有百亩攻关指挥田,并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开沟、统一机条播、统一播期播量、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田管、统一订单”的“八统一”管理模式,确保示范片统一质量标准,科技含量同步提高。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提升全市小麦生产水平。
2、现场观摩,辐射带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示范作用已初步显现,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我市及时要求和组织各地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观摩活动。5月17日,我市组织各地现场观摩了天长市龙集、高庙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和大圹圩农场的小麦良繁基地。5月21日,明光市在潘村镇召开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观摩会,各乡(镇)负责同志、农技站长、市种子协会主要成员及部分种粮大户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潘村镇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千亩指挥田、安徽省(江淮片)小麦品种展示园及潘村湖农场精量播种示范片。5月22日,滁州市农委又组织技术专家组成员和有关技术人员,在明光市潘村镇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其他县市也都层层召开了观摩会议,据统计,市、县两级就召开现场观摩会议13次。通过这些观摩活动,使广大干群学有样板,干有标准,为今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
永城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技术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热水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为了迅速提高小麦产量,搞好典型引路,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为此,今年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
经过充分考察论证,今年项目区选择在乡村领导重视,群众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灌溉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陈集镇大朱庄、刘寨、贾庄三个行政村和兴东农业专业合作社,项目区总面积4000亩,小麦品种周麦22。项目实施一年来由于陈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项目技术组全体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负责科学指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克服了冬前旺长,春季倒春寒频繁,小麦灌浆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夺取了丰产丰收。
二、项目区产量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项目的增产效果,麦收前市项目办组织永城市黄开办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小麦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项目区5000亩小麦高产创建田通过田间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平均每亩成穗数48.9万,穗粒数33.1个,千粒重43.85克,理论亩产709.8公斤,1 实际亩产638.8公斤(按90%折算),超额完成了目标产量。比项目区外其它麦田平均亩产542.7公斤,亩产增96.1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项目区5000亩高产创建田总增产小麦48.05万公斤,按国家保护价每公斤小麦2.36元计算,每亩增收226.80元,总增加收入11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益效果。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小麦高产栽培的成功经验,对当地周边乡村乃至全市的小麦生产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采取的主要增产技术措施
1·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前茬作物收获以后,根据近年该区测土化验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一是全面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和保肥、供肥能力,项目区前茬玉米全部实行了秸秆还田;二是科学施用化肥,总的施肥原则是稳氮、控磷、增钾、配微,大力推广前氮后移技术,每亩总的施肥量是:氮肥(纯氮)15-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8—19公斤,钾肥(氧化钾)6—7公斤。大力推广前氮后技术,氮肥总量50%底施,下剩50%用于起身期前后追施。采取前氮后移技术,可以减少前期氮肥过多苗期旺长消耗无效养分,而后期脱肥早衰影响产量的弊端,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2、选用高产、稳产小麦良种 根据我市近几年小麦生产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麦高产示范田统一选用半冬性、抗逆性强、产量三因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周麦22。项目区采取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机械播种四个统一。实践证明周麦22丰产性好,每亩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增加,抗倒、抗病抗寒性均较突出,对夺取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田的小麦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深耕整地,精细耙磨,按照连续2—3年必须深耕一次,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技术要求,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实、耙透、耙平、耙细,保好底墒和口墒,确保足墒下种,打好播种基础,提高抗灾能力,为全生育期管理争取主动。二是合理确定播种量,项目区内统一采取机械播种,我们根据项目区大部分地块都为粘土地田间出苗率低的特点,做到适期、精量、半精量机械匀播,小麦的播种量有往年的17.5公斤降低到12.5公斤左右,可节约麦种5万公斤。
4.狠抓麦播种期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一是搞好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确保防治效果,麦播期是防治和控制多种病种的关键时期,可以降低病虫基数,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最有利时机。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项目区统一进行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以生产组为单位统一拌种,确保了防治效果。
5.因地制宜,搞好小麦各生长阶段的管理 ○1·加强越冬前田间管理,奠定高产基础 小麦越冬期是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对搭好丰产架子夺取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及时查苗补种或疏苗移栽。坚决杜绝小麦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基本苗数量。二是麦田化学除草,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好于年后。在立冬前后,小麦3-5叶期,连三日气温均在5度以上进行,化学除草要首先搞好田间调查,分清杂草种类,然后对号选药,切不可盲目用药。
○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搭好丰产架子
春季是加强田间管理,调节小麦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因苗制宜,科学施肥。对群体不足的麦田强化返青期肥水管理。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进行,亩追尿素化肥6-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于拔节至孕穗期,亩追尿素10公斤,提高穗粒数。对亩群体头数适中的壮苗麦田,应加强拔节期肥水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冬前分蘖程穗率,促进穗大粒多。把氮肥总施肥量下余部分氮肥在本期追施。二是开展叶面施肥,促弱转壮。小麦返青后各类麦田要普遍喷洒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2%尿素混合液,以增强小麦个体发育,加速小麦苗情转化,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科学防治病虫草。春季应重点做好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和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及草害的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由于今春降水适中群体偏大,田 4 间湿度大,有利于各种病害、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我们始终把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蚜虫的防治作为重中之重。
○3·抓好后期管理,提高粒重和品质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洒,可以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项目区统一发放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效地防治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穗蚜和干热风的危害,保证了小麦的正常成熟,延长了灌浆时间,对提高小麦千粒重,夺取项目区小麦均衡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创新工作方法
为了保证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我们努力做到了八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草防治、统一田间管理技术,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具体工作方法是:
1、以点带面,开展技术创新
首先以项目区内以种植业合作社为重点,搞好增产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给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结果。
2、聘请农业专家跟踪服务,搞好全程技术指导
为了确保把各项增产技术落到实处,从项目开始实施起就聘请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均较强的高级农艺师胡须顺、曹常华和刘道敏三位同 志,进行具体技术指导服务。自参加本项目工作以来,聘请的三名农技人员,在以张志勇研究员为专家组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工作任劳任怨,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了示范区农业技术知识,加快了实用增产技术成果在生产中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在项目区和辐射区各村组召开了各种形式技术培训会,累计85场次,培训人数达到9100人次。
采取的方法是:在农忙的时候会场设在田间地头,对农民面对面技术指导,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农活较少的时候或者趁阴雨天气统一集中到村部进行培训。在中午和晚上的农民空闲时间,利用村室高音喇叭进行宣传,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培训工作效率。我们有针对性的印发了各类技术资料。如小麦播种技术明白纸、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冬前管理技术、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资料,共计印发2万余份。并通过电话与示范区农户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技术和物资相结合,搞好配套服务
通过发放一定物资,可以显著地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包括项目区和辐射区共计发放5000亩小麦肥药综合拌种剂,小麦“一喷三防”农药4000亩。有力推动了项目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工作建议 1·项目区应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争取来年在全市其它乡镇进一步扩大面积和规模。
2·进一步增加项目资金投入,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市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永城市大地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2015年6月20日
第五篇:棉花高产优质攻关工程项目技术总结
棉花高产优质攻关工程项目技术总结
尉犁县地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下游地区,是新疆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在我县种植业中占主导地位,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09年,全县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55.1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而且平均单产达到142.6公斤/亩的好水平,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一、播前准备及播种技术
1、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以壤土和轻壤土为好。土壤有机质平均在1%以上,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60mg.kg-1,土壤速效磷20mg.kg-1之间,土壤速效钾平均150 mg.kg-1,土壤总盐量在0.3%以下。
2、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生育期适宜,丰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棉花品种。
3、产量结构:亩收获株数14000~15000株,单株成铃5-6个,单铃重5-5.5g,衣分40%。霜前花率≥85%,亩产皮棉150kg左右。
4、播前土壤处理 播前整地犁地:
犁地、整地的作业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单粒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因此,犁地质量要好。耕作制度要严格,犁架要平整牢固,犁行要笔直,前后铧要深浅一致,开闭垄先开后合,深度25~30厘米,在犁地前先将棉秆粉碎,以保证覆盖严密,不露棉茬,犁地到头到边。耕后地表平整、松碎度好,不重不漏。整地:地犁好后,适当晾垡2~3天,然后进车作业。做到适墒整地,清除地表的残株、残膜、杂草、及其它地表杂物。采 取对角耙,耙地深度10厘米至12厘米,整地质量要达到“墒、平、齐、松、碎、净”六字标准。在这六字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平、碎、净”。
化除:整地前,化学除草
一般结合整地进行,耙深5cm,边喷边耙,不重不漏。化学除草 播前土壤封闭
氟乐灵:每亩用100~120ml,兑水25kg,一般傍晚作业为宜,以防见光分解。
禾耐斯:每亩用60~80ml,兑水25kg,沙土地少,粘土地多,不受光照影响。
施田补:龙葵较重田使用,每亩用100-120ml,兑水30kg均匀喷施,然后进行耙耱,使药剂和土壤充分接触。
以上药物均匀喷洒于地表,并及时整地,然后切耙至待播状态。形成耙前封闭,避免暴晒,以防药效挥发,影响灭草效果。
施基肥:有机肥1000kg,或油渣100~150kg;化肥总量80~120公斤,N∶P=l∶0.3~0.4,钾肥10~15kg,酌情补施锌肥、硼肥;棉花专用肥可根据有效成分计算亩用量。
5、播种
1)、播期 当膜下5cm地温连续3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播种期一般从3月底开始。
2)、种子质量要求 种子发芽率≥95%,种子纯度≥95%,种子净度≥98%,种子破碎率≤1%,种子含水率≤12%,脱绒棉种的毛籽率≤5%,残酸量≤0.15%。无霉变、无虫蚀的种子。
3)、人工选种,选择饱满、粒大、充分成熟的种子,去除瘪 籽、异籽、烂籽及毛头多的种子,健籽率达到95%以上。晒种3天,促进种子后熟。并做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工作。
4)、播种质量要求 采用精量点播,不易板结的土壤地可直接膜上点播;土壤易板结棉田应采用双膜覆盖播种;选用机械式或气吸式膜上精量点播机,每穴1-2粒棉种,每亩用种量1.5-3kg左右。播深2.0~2.5cm,覆土厚度1-1.5cm,保证种子入湿土1cm以上。空穴率≤3%,错位率≤3%。播种车速为一档小油门,在田间播种作业时必须有技术人员跟随,跟车人员随时检查鸭嘴是否有异物堵塞,开闭是否灵活;随时检查播种质量并及时排除故障。在播种工作中播种机的穴播箱每天要进行清理,清除杂物,破籽、残膜等。
5)、铺膜质量:铺膜平展,压膜严实,播行端直、行距一致、播量播深适宜,下籽均匀、覆土严密、接行准确。
6)、滴灌带铺的要宽松,松紧适宜,不应有拉伸和扭曲。两头固定,并扎好头,有断头的要用直通接好。
7)、株距在8.5~9.5cm之间,行距1.4-1.5m,每亩理论株数为17000~20000株,出苗率95%,保苗率90%,亩收获株数在1.4~l.6万株之间。
杂交棉行距同上,株距放大至17~20cm,每亩理论株数0.9~1.2万株,收获株数可达08-0.9万株左右。
二、播后和苗期管理 出早苗、争齐苗,保全苗,留匀苗,促壮苗早发。
1、播后管理
(1)棉田播种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人力进行覆土、封孔和扫膜、护膜工作,以保证保墒效果好,膜上采光效果好,有利于种 3 子出苗。出苗前如遇雨天,雨后应采取相应措施破除碱壳,以利于种子顶土出苗;增强防风减灾意识。播种后组织人工压防风带(每隔15米在膜上压土)。
(2)及时放苗封孔 棉苗出土50%,子叶转绿时,开始查苗、放苗、封孔,一般采取边放苗边封孔,错位苗要辅助出苗、封洞,保证全苗。
(3)及时中耕松土,苗期一、二次,耕深14~18cm,重粘土可分层中耕,逐渐加深;沙壤土一次到位,做到不起大土块,不伤苗,达到行间平整、松碎,达到保墒增温的作用。
(4)早定苗 第一片真叶展平时开始定苗,并及时封洞,防止透风跑墒和降温,定苗要求去弱留壮,去病留健,一穴一株,亩保苗株数为1.6~1.8万株。
(5)播后遇雨时,人工要及时破除板结,以便出苗。(6)防治虫害
加强虫情调查,根据虫情预报,及时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棉花苗期病虫害主要有棉花蚜虫、棉花叶螨、棉蓟马。及时拔除棉蚜、棉叶螨中心株,点片发生点片挑治。棉蚜、棉叶螨是此期的防治重点,头水前加强调查,发现中心株采用“摸、摘、拔、滴、涂”等办法进行挑治,达到保益控害,防止害虫扩散蔓延的目的。选用专性杀虫剂进行防治,把虫害控制在点片阶段。
三、水肥管理(1)亩灌溉定额
沟(畦)灌:生育期灌水4次左右,用水总量360~420m3; 滴灌:生育期滴水10~12次,总用水量240~280m3;(2)滴灌地在 6月上旬灌第一水较为适宜,每7~10天灌 4 水一次,每次30m/亩左右,进入花铃期后,气温高,棉花需水高峰期,要增大水量,每7天左右灌水一次,每次25 m/亩左右,8月下旬停水,进入吐絮期后视棉田和天气补一水,灌水量15 m/亩。生育期灌水8-10次。在进行灌溉管理时,根据不同土壤,不同苗情科学增减灌水量,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苗制宜”。
(3)施肥管理按照棉花需肥规律,一水一肥,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重施花铃肥。后期施肥不能偏晚。结合营养诊断补施微肥。肥料投入:一般亩产400公斤的棉田施基肥≥80kg/亩。按平测土配方施肥方法计算,氮磷钾配比一般为1:0.4:0.1,微量元素重点补锌、硼,每亩施尿素50-60公斤,磷肥15-30公斤,钾肥5-6公斤。
四、化学调控 株高控制在65~75cm范围内,打顶后平均果枝台数7-8台。要因苗化调,一般第一次在棉苗6-8片真叶时进行化调,亩用缩节胺1克,一水前可化调1-2次。全生育期化调4~5次。化调时间最好在滴水前两天进行。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做好棉蚜和棉叶螨的防治工作,经常下地检查,发现中心株尽快处理,尽可能的将两虫控制在中心株阶段。
六、中后期管理
1、打顶 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要求打顶只打掉一叶一心,不漏打。打顶时间:一般7月10日后开始,7月底前结束。
2、防止早衰 进入7月中旬,棉花叶面暗绿无光泽,红茎比大于70%,将有早衰发生的可能。主要措施:适当推迟停水时
5 间,打顶后可喷施叶面施肥。
3、防贪青晚熟后期贪青晚熟棉田,应早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