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总结
***市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总结
***市农技推广中心按照省农业厅、市农委的工作安排,在郑州市农技站的指导下,实施了以“依靠科学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及带动作用,提高了全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情况
1.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我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结合小麦良种补贴,在**镇和**镇、唐庄乡分别建立了1个万亩方,在**镇**村和**镇**村分别设立了2个千亩方。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区内,全部推广了精(少)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据市农技站测产调查,**镇万亩方包括**、**、**、**、**、**、**等7个行政村,总面积10050亩,亩穗数42.5万,穗粒数36.5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1.3公斤,比该区前三年平均亩产472.9公斤,亩增28.4公斤,增幅达6%,**镇和**乡万亩方包括**镇的**、**、**和**乡的**、**、**等六个行政村,面积9895亩,亩穗数41.5万,穗粒数35.2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预计平均亩产472.3公斤;**镇**村千亩方950亩,亩穗数42.7万,穗粒数36.4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3公斤,**镇
东**村千亩方1005亩,亩穗数42.7万,穗粒数36.4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2公斤。总之,我市的高产创建活动非常成功,对我市的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示范效应。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农民种麦的积极性,推广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促使我市小麦生产总体上了一个台阶。今年我市小麦预计总产9.87万吨,平均单产243.6公斤,在大旱之年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二、我市高产创建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一是成立了以市农业局长为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以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技术指导组。三是成立了以**镇副镇长为组长的创建活动执行组。
2.建立激励机制。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在高产创建活动中与良种补贴相结合,在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户的前提下,对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实行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农户给予一定的高产创建补贴。
3.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在高产创建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多次技术指导工作,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以调动基层和农民开展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4.强化培训,搞好服务。一是对万亩方内的村组干部及高产示范户的农户进行了统一培训。二是继续落实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抽调全局农技、土肥、植保等单位88名农技人员及时指导群众种好管好小麦。发放春季小麦管理意见和明白纸,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查看麦苗长势,针对不同的苗情,对农民群众进行分类现场指导,随时解答群众小麦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大力推广了氮肥后移和化控防倒伏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农技人员累计下乡1690余次,开展集中技术培训316余场次,现场技术指导农民4.3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余份,全面提高了群众对小麦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我市小麦正常生长。三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苗情、病情和虫情多点调查,摸清底数,随时掌握动态情况,及时汇总分析,先后出台了《***市小麦播种意见》、《***市小麦冬季管理意见》、《***市小麦春季管理意见》、《***市小麦生长后期技术管理意见》,同时因地因苗制订对策,提出分类指导技术措施和技术要点,全面指导我市小麦生产。
5.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一是推广优质良种。全市项目区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在万亩方内统一供应了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豫麦49-198、矮抗58;二是推广精量播种技术。通过适期播种、精量播种,创造一个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
所用品种都是半冬性品种,播期安排在10月15日—18日之间,亩共种8公斤,播种则依据生产实际调整播种量;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推广氮肥深施和后移技术,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适时用药、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为夺取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市农技推广中心
2011年5月21日
第二篇: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意见》的有关要求,为继续扎实推进全省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工作,确保项目任务指标圆满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开展小麦高产创建,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通过高产示范带动,促进全省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保证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内容与任务目标
(一)实施“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各项目县要按照分配的万亩示范片任务(见附件)建立相应万亩高产示范片,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量指标60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2%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指标70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20%以上;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亩产量指标65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5%以上。高产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除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外,每县(市、区)再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10万亩,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8%以上。高产辐射带动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95%以上。
(二)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每个万亩示范片内要建立一处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面积50亩以上。其中,20亩地块安排5个以上新品种展示,30亩安排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播期播量等有关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熟化所需要的相关试验。
(三)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每一项目县(市、区)要重点搞好秋种、冬前(冬季)、早春三个时期的培训,每县举办培训班3期以上,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600人次以上。现场考察观摩1次以上。
每个项目县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挑选50名以上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技术指导员,对项目区实行包村包点,在关键农时季节统一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指导员到村指导次数不得低于50次。每个项目村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选择适宜品种。重点选择济麦
22、良星99、泰山9818、汶农六号、泰农
18、临麦4号、山农
17、山农
15、烟农
24、泰山
23、烟农
21、临麦2号、烟农23号、洲元9369、山农8355、烟2415等品种。各县(市、区)高产示范区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基础、耕作制度等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1~3个品种进行集中攻关、展示、示范。
(二)集成组装高产技术。小麦高产创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良种良法配套。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各地必须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因地制宜集成和组装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的标准化播种、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精量半精量播种、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测土配方施肥、节水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三)落实关键技术。在推广应用小麦高产技术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1.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2.精播、半精量播种。运用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提倡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3万~18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每亩穗数30万~33万,每穗粒数45~47粒,千粒重48~52g,穗粒
重2.3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12万左右,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亩穗数45万~52万,每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5g左右,穗粒重1.5g以上。
3.氮肥后移。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4.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在项目区内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节本增效。一般高产创建地块总施肥量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纯氮14~16千克,磷(P2O5)8~10千克,钾(K2O)7.5~9千克,硫酸锌1千克。5.控旺、延衰。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治早衰。6.防病治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示范片病虫草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7.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小麦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8.落实抗灾应变技术。各项目区在监控生物性灾害的同时,对旱、涝、渍、风、雹、霜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四、具体进度安排
高产创建活动分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0月初,制定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秋种技术培训;筛选和引进具有高产潜力小麦品种,做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初~10月下旬,各高产创建县(市、区)按照技术方案要求指导项目区农户适期播种小麦。
第三阶段:2009年10月下旬~12月,进行苗情考察,制定冬前管理技术意见;举办示范户冬前管理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冬前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2010年1月~4月,搞好春季苗情考察;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各项目县要做好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适时指导农民进行春季麦田管理工作。
第五阶段:2010年5月,召开小麦项目实施情况现场观摩会,推动小麦后期管理工作。第六阶段:2010年6月,省农业厅组织邀请专家对高产创建活动十亩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对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核心示范片和十万亩辐射带动区进行测产验收。第七阶段: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和小麦超高产技术规程。
五、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经费由省财政部门直接下拨到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各地要严格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小麦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补助。具体如下:
(一)技术推广补助。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
(二)专业化服务补助。主要用于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耕种收、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三)物化补助。主要用于对示范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关键环节物化技术产品补助。
(四)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
六、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成立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厅分管厅长任组长,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有关市农业局(农委)分管局长(主任)及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分管局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技术小组依托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由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专家及有关市农业局(农委)农技站长、项目县(市、区)农技站长为成员。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各示范县(市、区)建立相应机构,要注意吸收项目区中相关乡(镇)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出针对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各县(市、区)实施方案要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高产创建田块要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二)规范示范片建设与管理。各地要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工作基础、技术力量、产业体系等因素,合理确定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地块要靠近大路两侧,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远离建筑物。常年小麦产量450~600千克。土壤有机质1.2%以上,速效氮8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钾110 mg/kg以上。万亩示范片要成方连片,且每一乡镇只能承担一个万亩示范片任务。要切实规范万亩片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档案,为项目督查、考核、验收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设计1张标示图,注明示范片位置、涉及乡镇村组、田块编号、面积等;二是建立1本工作记录,把高产创建活动有关的文件、方案、田间记录、测产结果、总结等及时立案建档;三是编印1套技术资料,编制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材料、技术挂图、光盘等,发放给示范片农户;四是建立1个数据库,及时向农业部研制开发的全国高产创建网络信息采编与共享系统提供必要数据和资料。
(三)加强宣传发动与典型引导。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现代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对高产创建重大意义、先进典型的宣传与示范,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高产创建,营造高产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积极向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山东农业信息网等媒体的“高产创建”专栏和专版投稿,宣传报道各地工作进展和好做法、好经验。每个项目县(市、区)要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材料5份以上。要在十亩、百亩、万亩示范区各建立1处醒目标牌,标明示范片区域范围、面积规模、产量目标、种植品种、关键技术、指导专家、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工作责任人、示范片编号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
(四)搞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农业局要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抓好总结交流,及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省厅将在关键生产环节抽调人员进行检查督导。
各县(市、区)要于5月下旬,对小麦产量进行初步测产,及时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根据测产情况,省厅将组织有关小麦专家统一进行验收。
各县(市、区)要于2010年7月20日前,写出项目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报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
第三篇:xxx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总结
XX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工作总结
滁州市农业委员会
(2006年6月8日)
根据省政府和省农委部署,作为9个小麦主产市之一,从2005年秋种起,我市在天长、定远、凤阳、明光四地实施了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攻关活动。为此,我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各项工作,高产
攻关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活动成效
1、小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推广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了品种纯度和播种质量,促使我市小麦生产整体上台阶。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将实现“三增”:面积331万亩,比上年287.7万亩扩大15;单产309公斤,比上年291公斤增加6.2;总产20.5亿斤,比上年16.75亿斤增长22.2。尤其是单产突破300公斤、总产突破20亿斤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时,天长市龙集乡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平均单产达458公斤,高庙镇万亩低改田平均单产创400公斤以上水平,这两个稻茬麦高产典型,给我们树立了稻茬麦攻关夺高产的榜样和信心。
2、核心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结合80万亩小麦良补项目建设,我市在天长(10万亩)、定远(5万亩)、凤阳(5万亩)、明光(5万亩)建立了25万亩高产攻关核心区,涉及42个乡镇、269个村、4.79万户。项目区内,由于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机条播、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措施,增产效果显著。据统计,全市2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平均单产415.2公斤,比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四县(市)非项目区平均单产337.3公斤增产23.1,比全市平均单产309公斤增产34.4,比全市前三年平均单产244.5增产69.8。其中天长市平均单产426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21.7;定远县平均单产407.5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10.4;凤阳县平均单产406.5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27.8;明光市平均单产410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31.3。全市核心区面积25万亩,仅占全市小麦面积的7.6,而核心区实现小麦总产2.076亿斤,占全市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天长市龙集乡小关村稻茬“皖麦33”高产示范点,平均单产458.5公斤,受到省小麦专家的充分肯定。
3、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按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的要求,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39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29,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病虫害综防率达6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亩播量降低10左右,精少量播种面积达2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4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以上,机械化作业率进一步提高。
4、有效促进了农民午季增收。由于推广了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每亩可节约种子费用20元(按亩节约10公斤种子计算);由于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每亩可增产增收100元以上(按亩最少增产75公斤计算);加上落实小麦良种补贴政策,每亩补助10-18元(高产攻关核心区另外增补8元),以上三项合计,每亩可增收130-138元。全市8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区,可实现增收1亿元以上,户均(全市良补16.3万户)增收613.5元;25万亩核心示范区,可实现增收3450万元,户均(四地涉及4.79万户)增收720.3元,人均增收240元(每户按3人计)。
5、基础性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强化。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监测,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对策,并通过电视专栏、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科技明白纸等方式,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力度,初步建立了生产指导服务体系。二是新品种引进示范取得新进展。今年我市承担了省江淮片小麦新品种展示工作,在明光市潘村镇新村村建立了26个新品种的展示园。明光市农科所、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科所各建立了一个新品种试验展示点,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探索良种良法综合组装配套,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和基础依据。三是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得到巩固。全市共建成小麦良繁基地7.445万亩,其中县级种子公司建基地0.815万亩、国营农场建基地6.63万亩。繁殖的品种有扬麦
11、扬麦
12、扬辐麦2号、皖麦
19、皖麦
33、烟农
19、淮麦20等,田间纯度鉴定都在99以上,预计可产优质小麦良种3000万公斤以上,为今年秋种继续组织实施良种补贴、高产攻关提供了种源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攻关活动顺利开展。
1、成立组织,明确责任。为加强小麦高产攻关活
动的协调和指挥,强化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市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分管领导张忠孝副市长任组长,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农机局、市水利局、市粮食局、市气象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
办公室主要负责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宣传以及重要活动的筹备、实施等工作。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研究制
定小麦高产攻关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宣传与培训;指导各县、市小麦高产攻关专家技术指导组工作;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测产验收;指导小麦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园区建设等工作。各项目县、市以及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技术指导组,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意见,我市印发了《滁州市小麦高产攻关实施意见》(滁政办电[2005]85号),明确了高产攻关实施范围、主要目标、预期效益、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明光市还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实际,对核心示范区建设进行认真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并以明政办[2005]39号文件印发了《明光市小麦高产攻关方案》,明确攻关目标和内容,对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作了统一部署和安排。
3、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在攻关活动期间,我市及时派出督查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多次检查督促工作。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指标体系,对4个小麦主产县、市进行考核,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市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以调动基层和农民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积极性。天长市农委还专门下发了《农技人员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的考核办法》,明确农技人员职责和考核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强化技物服务,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1、良种统供,规范操作。一是成立组织。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委、财政、监察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小麦良种供应招标小组和督查小组。各项目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二是规范招标。我市接到项目任务后,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首先是明确了皖麦
19、扬麦
12、烟农
19、扬辐麦2号、扬麦158等优质品种作为补贴品种。其次是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与措施。第三是精心组织招标。我们分别在安徽农网和市农网上发布了招标公告,并及时召开了小麦种子招标暨供种合同签订会,市财政局、监察局、项目县农委、财政局、5家种子投标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农委也派专人到会监督,确保招投标工作“阳光操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统一供种。在供种之前,按照程序对发芽率、净度、水份进行了抽检,全市共抽样325个。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按照供种清册、农户补贴卡进行良种统供,农户在供种清册签字或按指印,真正做到按清册供种到户。
2、开展培训,搞好服务。为了确保良种发挥应有的效益,项目区层层广泛开展培训、印发技术规程“明白纸”、抽派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开辟电视“专栏”和农技咨询110等技术服务。定远县县农委和县移动公司联合印制了《2005年定远县秋种小麦主推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简介》明白纸18万份,发放到每家每户,张贴在村口、路旁的醒目位置。秋种期间,县委、县政府又在靠山乡瓦庙村召开了小麦高产攻关现场会,各乡镇也分别召开了现场会,同时在电视上开辟了《良种小麦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讲座。县农技推广中心还对乡村干部和种粮大户进行了三次培训:第一次是10月10日-15日,进行播前培训,重点是良种良法配套、科学施肥、精少量播种、除草剂使用等;第二次是12月5日-7日,进行越冬前培训,重点是越冬管理和灾害预防技术;第三次是3月份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县村组,进行春季培训,重点是春季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清理“三沟”及病、虫、草、温、干热风的综合防治技术。天长市共抽出129名农技人员,深入示范片开展技术承包,驻点指导,并要求每个农技人员承担20户入户指导工作,且在小麦生产全过程中入户指导不少于8次,每次入户指导必须由农户签字确认,真正做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3、监测“三情”,指导有力。全市共建立4个小麦“三情”监测点,严格按照“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的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开展定时、定期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对策,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管理。针对12月初开始连续20多天干冷、低温,造成小麦局部发生冻害的情况,12月27-28日,市农委农业局分南、北两个组对全市麦油越冬苗情进行了调查,重点是高产攻关点的苗情状况。29日,又召开了专家会商会,建议各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促控结合,加速苗情转化,为明年丰产奠定基础。定远县在电视台先后播放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冬前田间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防治》等技术讲座,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又两次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进行科学防治,避免了赤霉病的大发生。明光市植保部门成立了12个植保服务队,每个服务队配备20台机动雾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麦病虫害统一防治工作。天长市在电视“致富金桥”栏目中开设了《秋种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宣传专栏,及时快捷地把小麦高产攻关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为方便群众咨询,还开设了农技110咨询热线和专家咨询热线平台,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见效,重大问题及时到实地调查指导,并拿出措施,解决问题。
4、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一是推广优质良种。全市项目区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通过适期早播,精少量播种,创造一个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半冬性品种主播期安排在10月15日-10月23日之间,亩播量10公斤;春性品种主播期为10月20日-11月10日,亩播量12.5公斤。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全面使用有机肥、小麦专用肥,推广氮肥深施和后移技术,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红蜘蛛、蚜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适时用药、用药对路和方法得当,提高防治效果。五是推广小麦抗灾避灾生产技术。小麦是越冬作物,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抗灾避灾生产技术尤显重要,重点是深沟平墒、“三沟”配套、一播全苗、培育壮苗等,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确保安全越冬,为夺取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三)强化示范建设,确保整体生产水平提高。
1、抓点示范,典型引路。去年秋种,各级农业部门主动抓点示范,开展小麦“万千百”(县抓万亩丰产片、乡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攻关点)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据统计,全市共建成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点)280个、面积42.65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12.9,其中万亩示范片7个。市农委带头抓了明光市潘村镇万亩中强筋小麦和天长市高庙万亩弱筋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并建立“三情”监测点。明光市在5个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乡镇建立5万亩的高产攻关示范区,每个乡镇均建立千亩高产攻关示范方。天长市共建万亩示范片6个,市农委农业局、科技中心、作栽站、植保站、种子站分别在龙集、高庙、汊涧、秦楠、便益等5乡镇分别建立千亩攻关示范片和百亩核心攻关指挥田,28个乡镇乡乡都有千亩示范片,乡乡都有百亩攻关指挥田,并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开沟、统一机条播、统一播期播量、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田管、统一订单”的“八统一”管理模式,确保示范片统一质量标准,科技含量同步提高。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提升全市小麦生产水平。
2、现场观摩,辐射带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示范作用已初步显现,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我市及时要求和组织各地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观摩活动。5月17日,我市组织各地现场观摩了天长市龙集、高庙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和大圹圩农场的小麦良繁基地。5月21日,明光市在潘村镇召开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观摩会,各乡(镇)负责同志、农技站长、市种子协会主要成员及部分种粮大户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潘村镇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千亩指挥田、安徽省(江淮片)小麦品种展示园及潘村湖农场精量播种示范片。5月22日,滁州市农委又组织技术专家组成员和有关技术人员,在明光市潘村镇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其他县市也都层层召开了观摩会议,据统计,市、县两级就召开现场观摩会议13次。通过这些观摩活动,使广大干群学有样板,干有标准,为今年秋种小麦高产攻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
永城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技术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热水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为了迅速提高小麦产量,搞好典型引路,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为此,今年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
经过充分考察论证,今年项目区选择在乡村领导重视,群众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灌溉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陈集镇大朱庄、刘寨、贾庄三个行政村和兴东农业专业合作社,项目区总面积4000亩,小麦品种周麦22。项目实施一年来由于陈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项目技术组全体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负责科学指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克服了冬前旺长,春季倒春寒频繁,小麦灌浆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夺取了丰产丰收。
二、项目区产量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项目的增产效果,麦收前市项目办组织永城市黄开办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小麦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项目区5000亩小麦高产创建田通过田间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平均每亩成穗数48.9万,穗粒数33.1个,千粒重43.85克,理论亩产709.8公斤,1 实际亩产638.8公斤(按90%折算),超额完成了目标产量。比项目区外其它麦田平均亩产542.7公斤,亩产增96.1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项目区5000亩高产创建田总增产小麦48.05万公斤,按国家保护价每公斤小麦2.36元计算,每亩增收226.80元,总增加收入11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益效果。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小麦高产栽培的成功经验,对当地周边乡村乃至全市的小麦生产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采取的主要增产技术措施
1·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前茬作物收获以后,根据近年该区测土化验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一是全面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和保肥、供肥能力,项目区前茬玉米全部实行了秸秆还田;二是科学施用化肥,总的施肥原则是稳氮、控磷、增钾、配微,大力推广前氮后移技术,每亩总的施肥量是:氮肥(纯氮)15-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8—19公斤,钾肥(氧化钾)6—7公斤。大力推广前氮后技术,氮肥总量50%底施,下剩50%用于起身期前后追施。采取前氮后移技术,可以减少前期氮肥过多苗期旺长消耗无效养分,而后期脱肥早衰影响产量的弊端,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2、选用高产、稳产小麦良种 根据我市近几年小麦生产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麦高产示范田统一选用半冬性、抗逆性强、产量三因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周麦22。项目区采取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机械播种四个统一。实践证明周麦22丰产性好,每亩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增加,抗倒、抗病抗寒性均较突出,对夺取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田的小麦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深耕整地,精细耙磨,按照连续2—3年必须深耕一次,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技术要求,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实、耙透、耙平、耙细,保好底墒和口墒,确保足墒下种,打好播种基础,提高抗灾能力,为全生育期管理争取主动。二是合理确定播种量,项目区内统一采取机械播种,我们根据项目区大部分地块都为粘土地田间出苗率低的特点,做到适期、精量、半精量机械匀播,小麦的播种量有往年的17.5公斤降低到12.5公斤左右,可节约麦种5万公斤。
4.狠抓麦播种期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一是搞好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确保防治效果,麦播期是防治和控制多种病种的关键时期,可以降低病虫基数,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最有利时机。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项目区统一进行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以生产组为单位统一拌种,确保了防治效果。
5.因地制宜,搞好小麦各生长阶段的管理 ○1·加强越冬前田间管理,奠定高产基础 小麦越冬期是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对搭好丰产架子夺取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及时查苗补种或疏苗移栽。坚决杜绝小麦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基本苗数量。二是麦田化学除草,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好于年后。在立冬前后,小麦3-5叶期,连三日气温均在5度以上进行,化学除草要首先搞好田间调查,分清杂草种类,然后对号选药,切不可盲目用药。
○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搭好丰产架子
春季是加强田间管理,调节小麦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因苗制宜,科学施肥。对群体不足的麦田强化返青期肥水管理。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进行,亩追尿素化肥6-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于拔节至孕穗期,亩追尿素10公斤,提高穗粒数。对亩群体头数适中的壮苗麦田,应加强拔节期肥水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冬前分蘖程穗率,促进穗大粒多。把氮肥总施肥量下余部分氮肥在本期追施。二是开展叶面施肥,促弱转壮。小麦返青后各类麦田要普遍喷洒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2%尿素混合液,以增强小麦个体发育,加速小麦苗情转化,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科学防治病虫草。春季应重点做好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和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及草害的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由于今春降水适中群体偏大,田 4 间湿度大,有利于各种病害、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我们始终把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蚜虫的防治作为重中之重。
○3·抓好后期管理,提高粒重和品质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洒,可以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项目区统一发放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效地防治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穗蚜和干热风的危害,保证了小麦的正常成熟,延长了灌浆时间,对提高小麦千粒重,夺取项目区小麦均衡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创新工作方法
为了保证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我们努力做到了八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草防治、统一田间管理技术,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具体工作方法是:
1、以点带面,开展技术创新
首先以项目区内以种植业合作社为重点,搞好增产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给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结果。
2、聘请农业专家跟踪服务,搞好全程技术指导
为了确保把各项增产技术落到实处,从项目开始实施起就聘请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均较强的高级农艺师胡须顺、曹常华和刘道敏三位同 志,进行具体技术指导服务。自参加本项目工作以来,聘请的三名农技人员,在以张志勇研究员为专家组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工作任劳任怨,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了示范区农业技术知识,加快了实用增产技术成果在生产中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在项目区和辐射区各村组召开了各种形式技术培训会,累计85场次,培训人数达到9100人次。
采取的方法是:在农忙的时候会场设在田间地头,对农民面对面技术指导,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农活较少的时候或者趁阴雨天气统一集中到村部进行培训。在中午和晚上的农民空闲时间,利用村室高音喇叭进行宣传,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培训工作效率。我们有针对性的印发了各类技术资料。如小麦播种技术明白纸、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冬前管理技术、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资料,共计印发2万余份。并通过电话与示范区农户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技术和物资相结合,搞好配套服务
通过发放一定物资,可以显著地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包括项目区和辐射区共计发放5000亩小麦肥药综合拌种剂,小麦“一喷三防”农药4000亩。有力推动了项目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工作建议 1·项目区应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争取来年在全市其它乡镇进一步扩大面积和规模。
2·进一步增加项目资金投入,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市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永城市大地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2015年6月20日
第五篇:尧都区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工作汇报
尧都区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工作汇报
2009年9月我区的金殿镇、吴村镇被农业部确定为两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在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遭遇秋短冬长、冻害叠加、寒旱交替等不利气候影响的严峻形势下,区委、区政府积极组织各职能部门及时安排,分类指导,通过推广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增强了示范片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自然灾害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为全区小麦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成立项目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领导组由尧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闫根担任组长,成员由区农林局、财政局及示范片涉及乡镇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指导组由区农业中心的专家和技术员组成,主要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
区农林局与涉及乡镇签订实施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分工实施。同时,乡镇确定农科站站长为项目联系人,负责配合田间调查和联络工作,将高产创建田块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财政有关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按照项目预算使用资金,实行专账支付;建立项目区农户、地块档案,以村为单位逐户详细记录地块位置、种植品种、种植基础、承担任务、主要技术措施及实际产量。万亩高产示范片在百亩攻关田的显著位置树立了由农业部统一设计的标志物,便于当地农民观摩学习。
四是技术指导
在示范片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药剂拌种、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综合配套技术。主要工作总结为四个字,即:精、早、迟、全。
一是小麦播种力求“精”:为了做到播种精,在小麦播种时“把好四关,做到五统一”,一是把好种子关,推广优良品种,做好种子拌种,示范片以高水肥品种济麦
22、临优7287、临远3158为主,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普及为小麦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我区历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重点培训宣传了小麦拌种技术,对地下害虫、黑穗病、全蚀病等多发病虫害进行了预防,全部使用包衣种子;二是把好秸秆还田关,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还田,缩短播种时间。同时起到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三是把好施肥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土样32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3200份,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四是把好播种关,适期适量播
种、足墒下种。两个万亩示范片均为我区的老水地区,水利条件优越,小麦播种时底墒较好,满足了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播期集中,播量统一,播种质量高。做到了统一高产品种,集中连片;统一施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统一玉米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统一播期播量(10月6-8日播种、播量15-17.5kg)适期适量播种;统一播种方式,针对我区近年来旋耕播种质量较差的现状,采取旋耕两遍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二是冬浇突出“早”:在小麦三叶期后及时浇水,比通常冬浇时间提前一个多月,塌实土壤,以利于次生根下扎入土,避免由于秸秆还田土壤悬虚造成越冬死苗。
三是春季浇水提倡“迟”:将传统的浇返青水推迟到拔节期,不仅满足了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需要,而且有效预防了4月初的倒春寒晚霜冻;
四是“全”方位进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根据区植保站病虫害预测预报,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广播喇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及时进行统防统治,做好中后期“一喷多防”工作。5月18-20日,组织蹲点技术人员统一购置药品,在两个百亩攻关田进行了后期三喷,起到了防病、治虫、防早衰、增粒重的作用,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五是宣传发动
按照区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百亩攻关田、乡镇农科站指导千亩示范方、技术资料及物化补贴覆盖万亩示范片的工作思路,通过“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印发技术材料、广播喇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指导示范片农户按照高产创建要求做好万亩示范片建设工作。在示范片建设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先后集中培训8次,培训人数达1500余人次,编写印发《水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册子2万份,黑板报68块次。
实施成效
2010年5月30日,省专家测产验收组对我区示范片测产结果进行复核,经专家组实地抽样测产,认定我区测产数据真实可靠,测产结果有效。
今年我区共建立了两个部级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分别为金殿镇示范片和吴村镇示范片。金殿镇示范片实施面积10030亩,涉及当地8个行政村,2967户。产量结构平均为亩穗数40.9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平均40克,亩产453.3公斤;兰村千亩核心示范点平均为亩穗数41.2万,穗粒数33.1粒,千粒重41克,亩产475.3公斤。兰村百亩攻关田平均为亩穗数42.9万,穗粒数33.5粒,千粒重按42克,亩产513.1公斤。金殿镇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全区小
麦平均亩产251.2公斤增产202.1公斤,增收404.2元,增产率80.5%。
吴村镇示范片涉及当地8个行政村,2662户。产量结构平均为亩穗数38.6万,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0克,亩产426.5公斤。洪堡千亩核心示范点平均为亩穗数40.2万,穗粒数32.8粒,千粒重按40克,亩产448.3公斤;百亩攻关田为亩穗数41.5万,穗粒数34.2粒,千粒重42克,亩产506.7公斤。吴村镇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全区平均亩产增产175.3公斤,亩增收350.6元,增产率69.8%。达到了了预期目标。
采访:农民1
采访:农民2
经验启示
1、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为我区老水地区如金殿、刘村、吴村、尧庙、屯里的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样板。
2、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建立,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平台,示范片成为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良好载体。
四、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样板辐射,有效的带动了我区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保障农业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通过采取集成技术、整合项目等措施,更好的完成好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为全区小麦生产树立典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