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襄州区小麦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襄州区小麦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襄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1年4月21日
襄州区前身是原襄阳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区、现有版图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3万亩。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鹿门风景名胜区,461个行政村(居委会),3103个村民小组;全区总人口10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7万人。农村总户数32.21万户,其中农户16.7万户,粮食总产保持在23亿斤左右,常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90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连续八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一、小麦生产情况
2011全区小麦129.3万亩,较上年128.8万亩增加0.5万亩,增0.4%。去冬以来遭受持续干旱少雨及低温凝冻天气的影响,造成小麦苗情较差,全区小麦基本苗18.7万、冬至苗47.5万,分别较上年增加3.6万和11万,立春苗55.9万,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万,分蘖比上年同期减少0.8个,出现群体数量少、植株瘦小、叶片发黄、大分蘖不足等不利因素。
入春以来,在省农业厅及省农科院领导与专家的指导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分析灾情,研究部署抗灾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抗旱一线察旱情,看苗情,指导抗旱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抓好当前抗旱和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镇高度
罗岗原种场、襄北农场开展更大规模的高产创建活动,涉及农户4723户,种植面积37818亩。通过创建活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优良品种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技术培训覆盖率、小麦药剂拌种率等均达到100%,高产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提高全区小麦生产水平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襄州区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采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强化组织协调;统一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郑麦9023、华麦2152;统一播期播量,播期为10月22-25日,每亩播种量12公斤;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根据示范区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生长特性,结合不同时期苗情,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统一化除化控,在小麦3叶期,统一进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面积达100%。对于麦苗长势旺盛的、群体偏大的田块进行化调化控,控旺促弱,安全越冬;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播种时统一药剂拌种,拌种率达100%;统一建立机防服务队,机防服务覆盖率达100%;统一技术培训,农业部门编印技术资料发放到户,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及时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保证各项小麦生产技术落实入户到田。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整合项目资源。整合了农业开发、现代农业、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大中型农机具购臵补贴等项目资源,切实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中核心示范片种子、化肥、农药、机耕等物化补贴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为顺利实施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群
二是中耕除草,破除草荒。抢晴天对示范区中耕松土3次,达到破除板结、增温保墒、除草防病、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减轻冻害、防止倒伏等多种效果,并因地制异进行化学除草。
三是抓好沟厢升级。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示范区农户开展沟厢升级,做到了沟沟相连,沟沟相通,能排能滤,及时预防了示范片中后期田间积水,降低了田间湿度,保证了根系正常生长。
四是普及“一喷三防”技术。针对我区小麦中后期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的特点,植保站加强病虫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在4月初及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的第一次预防,4月13日结合小麦赤霉病第二次防治,全区召开了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会议,区病虫草鼠害防治指挥部已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发生情况、防治措施及方法等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5万份,并借助《襄州农业》栏目,制作专题节目,滚动开展赤霉病防控宣传,做到在思想认识上、行动落实上、防控安排上三到位。同时,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机防组织的作用,因地制宜,统防统治,做到组织、药剂、时间“三统一”,实行普防普治。
第二篇:尧都区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工作汇报
尧都区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工作汇报
2009年9月我区的金殿镇、吴村镇被农业部确定为两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在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遭遇秋短冬长、冻害叠加、寒旱交替等不利气候影响的严峻形势下,区委、区政府积极组织各职能部门及时安排,分类指导,通过推广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增强了示范片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自然灾害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为全区小麦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成立项目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领导组由尧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闫根担任组长,成员由区农林局、财政局及示范片涉及乡镇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指导组由区农业中心的专家和技术员组成,主要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
区农林局与涉及乡镇签订实施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分工实施。同时,乡镇确定农科站站长为项目联系人,负责配合田间调查和联络工作,将高产创建田块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财政有关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按照项目预算使用资金,实行专账支付;建立项目区农户、地块档案,以村为单位逐户详细记录地块位置、种植品种、种植基础、承担任务、主要技术措施及实际产量。万亩高产示范片在百亩攻关田的显著位置树立了由农业部统一设计的标志物,便于当地农民观摩学习。
四是技术指导
在示范片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药剂拌种、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综合配套技术。主要工作总结为四个字,即:精、早、迟、全。
一是小麦播种力求“精”:为了做到播种精,在小麦播种时“把好四关,做到五统一”,一是把好种子关,推广优良品种,做好种子拌种,示范片以高水肥品种济麦
22、临优7287、临远3158为主,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普及为小麦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我区历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重点培训宣传了小麦拌种技术,对地下害虫、黑穗病、全蚀病等多发病虫害进行了预防,全部使用包衣种子;二是把好秸秆还田关,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还田,缩短播种时间。同时起到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三是把好施肥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土样32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3200份,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四是把好播种关,适期适量播
种、足墒下种。两个万亩示范片均为我区的老水地区,水利条件优越,小麦播种时底墒较好,满足了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播期集中,播量统一,播种质量高。做到了统一高产品种,集中连片;统一施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统一玉米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统一播期播量(10月6-8日播种、播量15-17.5kg)适期适量播种;统一播种方式,针对我区近年来旋耕播种质量较差的现状,采取旋耕两遍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二是冬浇突出“早”:在小麦三叶期后及时浇水,比通常冬浇时间提前一个多月,塌实土壤,以利于次生根下扎入土,避免由于秸秆还田土壤悬虚造成越冬死苗。
三是春季浇水提倡“迟”:将传统的浇返青水推迟到拔节期,不仅满足了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需要,而且有效预防了4月初的倒春寒晚霜冻;
四是“全”方位进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根据区植保站病虫害预测预报,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广播喇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及时进行统防统治,做好中后期“一喷多防”工作。5月18-20日,组织蹲点技术人员统一购置药品,在两个百亩攻关田进行了后期三喷,起到了防病、治虫、防早衰、增粒重的作用,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五是宣传发动
按照区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百亩攻关田、乡镇农科站指导千亩示范方、技术资料及物化补贴覆盖万亩示范片的工作思路,通过“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印发技术材料、广播喇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指导示范片农户按照高产创建要求做好万亩示范片建设工作。在示范片建设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先后集中培训8次,培训人数达1500余人次,编写印发《水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册子2万份,黑板报68块次。
实施成效
2010年5月30日,省专家测产验收组对我区示范片测产结果进行复核,经专家组实地抽样测产,认定我区测产数据真实可靠,测产结果有效。
今年我区共建立了两个部级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分别为金殿镇示范片和吴村镇示范片。金殿镇示范片实施面积10030亩,涉及当地8个行政村,2967户。产量结构平均为亩穗数40.9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平均40克,亩产453.3公斤;兰村千亩核心示范点平均为亩穗数41.2万,穗粒数33.1粒,千粒重41克,亩产475.3公斤。兰村百亩攻关田平均为亩穗数42.9万,穗粒数33.5粒,千粒重按42克,亩产513.1公斤。金殿镇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全区小
麦平均亩产251.2公斤增产202.1公斤,增收404.2元,增产率80.5%。
吴村镇示范片涉及当地8个行政村,2662户。产量结构平均为亩穗数38.6万,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0克,亩产426.5公斤。洪堡千亩核心示范点平均为亩穗数40.2万,穗粒数32.8粒,千粒重按40克,亩产448.3公斤;百亩攻关田为亩穗数41.5万,穗粒数34.2粒,千粒重42克,亩产506.7公斤。吴村镇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全区平均亩产增产175.3公斤,亩增收350.6元,增产率69.8%。达到了了预期目标。
采访:农民1
采访:农民2
经验启示
1、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为我区老水地区如金殿、刘村、吴村、尧庙、屯里的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样板。
2、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建立,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平台,示范片成为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良好载体。
四、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样板辐射,有效的带动了我区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保障农业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通过采取集成技术、整合项目等措施,更好的完成好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为全区小麦生产树立典型样板。
第三篇: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意见》的有关要求,为继续扎实推进全省2010年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工作,确保项目任务指标圆满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开展小麦高产创建,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通过高产示范带动,促进全省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保证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内容与任务目标
(一)实施“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各项目县要按照分配的万亩示范片任务(见附件)建立相应万亩高产示范片,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量指标60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2%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指标70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20%以上;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亩产量指标650千克,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5%以上。高产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除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外,每县(市、区)再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10万亩,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8%以上。高产辐射带动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95%以上。
(二)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每个万亩示范片内要建立一处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面积50亩以上。其中,20亩地块安排5个以上新品种展示,30亩安排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播期播量等有关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熟化所需要的相关试验。
(三)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每一项目县(市、区)要重点搞好秋种、冬前(冬季)、早春三个时期的培训,每县举办培训班3期以上,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600人次以上。现场考察观摩1次以上。
每个项目县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挑选50名以上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技术指导员,对项目区实行包村包点,在关键农时季节统一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指导员到村指导次数不得低于50次。每个项目村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选择适宜品种。重点选择济麦
22、良星99、泰山9818、汶农六号、泰农
18、临麦4号、山农
17、山农
15、烟农
24、泰山
23、烟农
21、临麦2号、烟农23号、洲元9369、山农8355、烟2415等品种。各县(市、区)高产示范区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基础、耕作制度等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1~3个品种进行集中攻关、展示、示范。
(二)集成组装高产技术。小麦高产创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良种良法配套。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各地必须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因地制宜集成和组装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的标准化播种、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精量半精量播种、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测土配方施肥、节水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三)落实关键技术。在推广应用小麦高产技术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1.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2.精播、半精量播种。运用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提倡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3万~18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每亩穗数30万~33万,每穗粒数45~47粒,千粒重48~52g,穗粒
重2.3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12万左右,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亩穗数45万~52万,每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5g左右,穗粒重1.5g以上。
3.氮肥后移。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4.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在项目区内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节本增效。一般高产创建地块总施肥量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纯氮14~16千克,磷(P2O5)8~10千克,钾(K2O)7.5~9千克,硫酸锌1千克。5.控旺、延衰。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治早衰。6.防病治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示范片病虫草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7.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小麦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8.落实抗灾应变技术。各项目区在监控生物性灾害的同时,对旱、涝、渍、风、雹、霜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四、具体进度安排
高产创建活动分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0月初,制定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秋种技术培训;筛选和引进具有高产潜力小麦品种,做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初~10月下旬,各高产创建县(市、区)按照技术方案要求指导项目区农户适期播种小麦。
第三阶段:2009年10月下旬~12月,进行苗情考察,制定冬前管理技术意见;举办示范户冬前管理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冬前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2010年1月~4月,搞好春季苗情考察;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各项目县要做好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适时指导农民进行春季麦田管理工作。
第五阶段:2010年5月,召开小麦项目实施情况现场观摩会,推动小麦后期管理工作。第六阶段:2010年6月,省农业厅组织邀请专家对高产创建活动十亩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对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核心示范片和十万亩辐射带动区进行测产验收。第七阶段: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和小麦超高产技术规程。
五、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经费由省财政部门直接下拨到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各地要严格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小麦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补助。具体如下:
(一)技术推广补助。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
(二)专业化服务补助。主要用于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耕种收、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三)物化补助。主要用于对示范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关键环节物化技术产品补助。
(四)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
六、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成立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厅分管厅长任组长,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有关市农业局(农委)分管局长(主任)及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分管局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技术小组依托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由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专家及有关市农业局(农委)农技站长、项目县(市、区)农技站长为成员。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各示范县(市、区)建立相应机构,要注意吸收项目区中相关乡(镇)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出针对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各县(市、区)实施方案要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高产创建田块要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二)规范示范片建设与管理。各地要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工作基础、技术力量、产业体系等因素,合理确定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地块要靠近大路两侧,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远离建筑物。常年小麦产量450~600千克。土壤有机质1.2%以上,速效氮8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钾110 mg/kg以上。万亩示范片要成方连片,且每一乡镇只能承担一个万亩示范片任务。要切实规范万亩片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档案,为项目督查、考核、验收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设计1张标示图,注明示范片位置、涉及乡镇村组、田块编号、面积等;二是建立1本工作记录,把高产创建活动有关的文件、方案、田间记录、测产结果、总结等及时立案建档;三是编印1套技术资料,编制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材料、技术挂图、光盘等,发放给示范片农户;四是建立1个数据库,及时向农业部研制开发的全国高产创建网络信息采编与共享系统提供必要数据和资料。
(三)加强宣传发动与典型引导。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现代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对高产创建重大意义、先进典型的宣传与示范,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高产创建,营造高产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积极向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山东农业信息网等媒体的“高产创建”专栏和专版投稿,宣传报道各地工作进展和好做法、好经验。每个项目县(市、区)要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材料5份以上。要在十亩、百亩、万亩示范区各建立1处醒目标牌,标明示范片区域范围、面积规模、产量目标、种植品种、关键技术、指导专家、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工作责任人、示范片编号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
(四)搞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农业局要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抓好总结交流,及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省厅将在关键生产环节抽调人员进行检查督导。
各县(市、区)要于5月下旬,对小麦产量进行初步测产,及时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根据测产情况,省厅将组织有关小麦专家统一进行验收。
各县(市、区)要于2010年7月20日前,写出项目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报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
第四篇:市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总结
***市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总结
***市农技推广中心按照省农业厅、市农委的工作安排,在郑州市农技站的指导下,实施了以“依靠科学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及带动作用,提高了全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情况
1.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我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结合小麦良种补贴,在**镇和**镇、唐庄乡分别建立了1个万亩方,在**镇**村和**镇**村分别设立了2个千亩方。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区内,全部推广了精(少)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据市农技站测产调查,**镇万亩方包括**、**、**、**、**、**、**等7个行政村,总面积10050亩,亩穗数42.5万,穗粒数36.5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1.3公斤,比该区前三年平均亩产472.9公斤,亩增28.4公斤,增幅达6%,**镇和**乡万亩方包括**镇的**、**、**和**乡的**、**、**等六个行政村,面积9895亩,亩穗数41.5万,穗粒数35.2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预计平均亩产472.3公斤;**镇**村千亩方950亩,亩穗数42.7万,穗粒数36.4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3公斤,**镇
东**村千亩方1005亩,亩穗数42.7万,穗粒数36.4粒,千粒重按常年38克计,预计平均亩产502公斤。总之,我市的高产创建活动非常成功,对我市的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示范效应。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农民种麦的积极性,推广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促使我市小麦生产总体上了一个台阶。今年我市小麦预计总产9.87万吨,平均单产243.6公斤,在大旱之年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二、我市高产创建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一是成立了以市农业局长为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以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技术指导组。三是成立了以**镇副镇长为组长的创建活动执行组。
2.建立激励机制。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在高产创建活动中与良种补贴相结合,在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户的前提下,对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实行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农户给予一定的高产创建补贴。
3.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在高产创建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多次技术指导工作,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以调动基层和农民开展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4.强化培训,搞好服务。一是对万亩方内的村组干部及高产示范户的农户进行了统一培训。二是继续落实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抽调全局农技、土肥、植保等单位88名农技人员及时指导群众种好管好小麦。发放春季小麦管理意见和明白纸,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查看麦苗长势,针对不同的苗情,对农民群众进行分类现场指导,随时解答群众小麦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大力推广了氮肥后移和化控防倒伏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农技人员累计下乡1690余次,开展集中技术培训316余场次,现场技术指导农民4.3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余份,全面提高了群众对小麦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我市小麦正常生长。三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苗情、病情和虫情多点调查,摸清底数,随时掌握动态情况,及时汇总分析,先后出台了《***市小麦播种意见》、《***市小麦冬季管理意见》、《***市小麦春季管理意见》、《***市小麦生长后期技术管理意见》,同时因地因苗制订对策,提出分类指导技术措施和技术要点,全面指导我市小麦生产。
5.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一是推广优质良种。全市项目区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在万亩方内统一供应了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豫麦49-198、矮抗58;二是推广精量播种技术。通过适期播种、精量播种,创造一个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
所用品种都是半冬性品种,播期安排在10月15日—18日之间,亩共种8公斤,播种则依据生产实际调整播种量;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推广氮肥深施和后移技术,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四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适时用药、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为夺取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市农技推广中心
2011年5月21日
第五篇:襄州区2011年抗旱工作总结
襄州区2011年抗旱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襄州区前身是原襄阳区,现有版图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3万亩。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鹿门风景名胜区,461个行政村(居委会),3103个村民小组;全区总人口10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7万人。农村总户数32.21万户,其中农户16.7万户,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良种良法推广普及为基础,以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为抓手,以推进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为途径,落实粮食惠农政策,加快科技转化应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产品开发,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41.3万亩,总产达到24.78亿斤,比上年增加1.78亿斤,增长7.7%,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再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8元,比上年增加 1034元,增长15.8%,继续保持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的荣誉。
二、旱情及抗旱情况
1、旱情。正当襄州人民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继续大力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为实现确保总产增加1亿斤以上,鸿忠、省长王国生致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信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立即行动,深入抗旱一线察旱情,看苗情,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抓好当前抗旱和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保早中稻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强旱情上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镇高度重视夏粮生产和当前抗旱促夏收夏种和田间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同时,区政府加大人员、资金、机械投入,全力开展农作物抗旱生产工作。
在认真传达学习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后,区委、区政府强调抓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对于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并结合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抗旱防汛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克服旱灾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坚定抗旱夺丰收的信心,全力抓好水稻移栽和玉米等作物的播种保苗工作,保障全年粮食稳定增产。
面对50年一遇的大旱,我区及时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区委书记郭忠、区长王军等区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区政府先后拨付2000多万元专款用于农作物抗旱工作,组织劳力,利用一切机械设备开展抗灾自救。各镇也多措并举加大抗旱力
粮生产在面积、单产、总产上实现“三增”,夏粮种植面积143.455万亩,较上年增加6.285万亩,增4.58%;平均单产448公斤,较上年增加4公斤,增0.9%;总产达到64255万公斤,比上年60897万公斤增加3358万公斤,增幅5.51%。秋作物预计有一定增产。
三、旱灾成因分析
1、气候因素。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县元至2月份总降雨量仅为37.2mm,是历年平均值(8 1mm)的45.5%,3月份仅为3.3mm,不足历史同期平均值1 0%,四、五月份比历年同期少5—8成,有些重旱区无有效降雨时间已持续200多天,是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气象学家指出全球天气,气候异常,高温少雨、“温室效应,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区位于鄂北岗地南襄盆地,膨胀土地区,得水膨胀一团糟,遇旱干裂一把刀,保墒耐旱能力差,加剧旱灾程度发展。
2、人的因素。据全区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轻度侵蚀263平方公里,中度侵蚀74平方公里,强度侵蚀18.7平方公里,全区16000口堰塘,有三分之一淤满报废,有二分之二减少蓄水量60%,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减少30%,其中黑清河水库淤泥推移比输水管高出2米以上,减少蓄水量350万方,据此推算,在不到20年时间内,水库将被淤平,再无调蓄能力,正是周边及县内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这种“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行为导致蓄水能力降低,使抗旱水源不足的矛盾雪上加霜。
3、工程因素。我区大多数灌区大都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
的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存。
四、治旱对策
总体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重,走工程节水与非工程节水措施相结合的路子,推广生物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营造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具体措施如下:
l、加大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力度。我区灌区存在着严重老化失修和效率衰减两大危机,一大半水资源被浪费掉,十分惊人也十分可惜。如果完成灌区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通过远送扩浇,相当于再建5座西排子河水库蓄水量,而投资远远低于建泵站和打井的投资。简要的算这样一笔帐,在主渠道配套一处直径30公分的斗门节约水量相当于建一个10千瓦的泵站,一个投资仅500元,而泵站投资至少5万。投资比是1:lOO,显而易见,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是一项投资少节水增效最快捷、最可行,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比较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农业开发,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投入应重点放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上。
2、广辟水源,增强抗大旱的能力。广辟水源最有效途径是发动人民战争,沿岸打机井取地下水,沿河架泵站取客水,沿冲稍筑当坝蓄雨水,改造蝶子堰集地表水。水库整险减少限汛水,同时滚河长渠灌区可兴建郑湾等提水泵站,依用非灌溉期将引水蓄入水库,可解决东津、张湾、张家集三镇与枣阳市高峰争水矛盾。
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旱抛秧技术并广泛采用以“旱地龙”、“保水剂”等生物节水高科技产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耐旱高效经济作物。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园区。从而推动全区节水型农业发展。
7、营造节水型社会。节水是一场革命,节水不仅在于解决干旱问题,解决农业出路问题,更深远意义上讲,是解决如何在下一世纪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建立节水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人的参入。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建立政府推动机制和市场推动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全社会的用水行为。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利用价格杆杠作用。约束社会对水资源需求和占用。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公德意识。
襄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