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税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国税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现状的几点思考
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型政府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国税系统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分局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在实体和程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税务干部,本人不惴浅陋,谈几点自己对国税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现状的思考。
一、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定义及要件
(一)、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定义
根据行政法学原理,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可以这样定义: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是指税务机关在行使税收行政职权过程中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作出的行为。
税务行政执法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税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指定企业印制发票;对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审批;对增值税 防伪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的审批;印花税票代售许可等。
2、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计税依据、适用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优惠、税款征收方式以及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和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
3、税务行政确认行为,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认定、出口退 税资格认定、减免税资格认定、委托代征单位登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
4、税务行政强制行为。包括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安装税控装置等。
5、税务行政处罚行为。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停止出口退税权、收缴 和停供发票、提请吊销营业执照等。
6、其他税务行政行为。包括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开具完税凭证、开具外出经营 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欠税公告、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奖励举报等。
(二)、行政行为的要件
按照递进关系,行政行为的要件可以划分为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生效要件和合法要件,也就是说,一项具体行为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要件才能真正成为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1)、资格要件,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依法享有行政职权 的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单位和个人。(2)、内容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有具体的内容。(3)形式要件,行政行为必须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主要是通过合法规范的法律文书来记载表达行政行为。(4)、功能要件,行政行为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2、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行政行为成立后,如果没有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让行政相对 人知晓,那么该行政行为是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了5种文书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法律文书有着明确的规定,第77条:行政机关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必须有制式的送达证;第78条: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达;第80条: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可以留置送达和邮寄送达;第81、82、83条:送达法律文书可以委托转交送达;第84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用公告送达。采用何种送达方式,要根据合法有效、简便快捷的原则进行选择。
3、行政行为生效后,并不意味它就一定是合法的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被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的情况很多。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1)、主体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的机关和组织必须是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得。(2)、权限合法,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内容合法,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错误适用法律、曲解法律。(4)、程序合法,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作出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程序不合法的行政行为自始至终是无效的。
二、目前基层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依据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法规规章法律层次不高。增值税作为我国 目前的第一大税种,征收和管理的依据还是《增值税暂行条例》这一行政法规,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税种法律化的趋势相背离。纳税评估作为基层税务干部最重要、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征管法》以及《企业所得税法》中都没有涉及,这就使得纳税评估缺乏较高层次上的法律依据。
2、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向现在方兴未艾的网络销售问题,据淘宝网等交易网站统计每年流失的税收十分惊人,我们国税部门对靖江地区的网上销售也有所了解,可是没有明确的执法依据也只能无所作为。
3、税收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征管法》中规定税务机关拥有税收检查权,《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稽查检查人员检查的权限和内容,而对于管理人员的检查权限和内容,各种层次的税收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形成了现在“谈判式”的管理,加上与稽查的衔接机制与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完善,管理员发现的税收风险点难以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
2、执法公平性欠缺。在目前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工作机制下,不可避免地把管理的重点
都放在了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上,而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管理的力度明显不够,在执法公平性上
第二篇: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制度的思考内容题要:行政执法是行政法制的最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一系列不规范执法,不依法行政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执法队伍形象,不利于法治目标的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在于对执法环节中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监督,权利与责任脱节。努力推动规范执法,从法律制度,政策、方法等诸方面加强改进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尽快形成科学高效的执法监督新机制,乃是改善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这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执法监督等诸多环节;而如何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乃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执法,即广义的行政处理行为,包括行政许可、确认、检查、处罚、强制等多种行为方式。行政执法面广量大,涉及诸多利益因素,是产生具体行政行为的最主要环节,也是研究依法行政的一个主要课题。近年来,从省交通厅到无锡市交通局对依法行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的文件,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较以往有大幅度的进步,但要实现行政执法的正确,及时公正地实施执法行为,还需要在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上不断探索,积累?验。鉴于此,笔者拟对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监督机制,改进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提出若干思考。
一、规范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全省各级交通部门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委《法治?-苏建设纲要》和交通部《全面推进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契机,认真实施法治交通战略,转变职能,改进方法,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交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行为随意性太强等现象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在许多地方存在,主要表现在:
1、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一些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法制观念差,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水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少数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不高,执法不严,不作为和放弃职责,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以及滥用执法权力,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甚至采用引诱、欺?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等问题时有发生。
2、存在趋利执法倾向。少数执法单位由于受到利益驱动,而背离正确的执法目的和价值取向,违规取证,抢证规费,乱处滥罚,与民争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交通执法形象。
3、重复执法矛盾很多。由于交通执法分散,而出现的多头和重复检查处罚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加大了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社会反响大。
二、存在问题的?因分析
造成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也是主要?因之一。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理、合法、适当,行政执法行为受不受监督,如何进行监督,有哪个部门进行监督,怎样限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权的滥用,防止对当事人的侵权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在行政执法行为中,除当事人依法提出复议申请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主张,引起行政诉讼程序外,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比较薄弱。
(一)从执法环节看,主要?因在于:
1、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即行政执法不仅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主体多,执法依据的层次和种类多,而且执法程序富有弹性,执法结果不够稳定,同时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等,因此,执法的困难较多,纠纷较多,容易失误,不易得到相对人很高很一致的评价。
2、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对行政执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部门利益驱动,执法程序规定不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等。
3、执法人员认识上的滞后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者缺乏“执行法律”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看重“行使权力”而忽视“履行职责”,在观念上是权高于法,利重于法,人情大于法,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怕被复议,怕当被告,怕担责任等。
(二)从执法监督环节看,主要?因在于:
1、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D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等。
2、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做到?常化、制度化、实体化,对上级部门的要求,催得紧时抓一抓,要来检查时突击一下,有了文件也仅流于表面,未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等。
3、社会监督、民主监管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由于实用主义作崇,在实践中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往往是强调客观的多,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
三、完善执法监督制度的思考
针对目前行政执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改进监督手段和方式,扩大执法监督的覆盖面,构建起“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统一机制和“不愿为”的激励机制,促进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1、切实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工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监督方法,并持之以恒,这样有利于及时查纠存在的问题,及时得以改善,在执法监督中无论哪级监督部门,都应当采用明查与暗访;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督促,从而不断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
2、切实完善重大处罚案件审批、备案制度。交通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对重大案件提出报备、审批的要求,这是监督执法行为规范非常好的一项制度。但是,要如何确保执法单位的认真贯彻执行,这就需要加强执法监督来了解执法单位的执行情况,同时,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方法,使审批备案制度,确保贯彻落实。从而实现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的目的。
3、切实完善投诉举报和查处制度。要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网上受理投诉举报窗口,来信受理管理等制度,畅通对交通行政执法的问题反映,改进建议、个案诉求等渠道,同时制定相对应的查处工作机制,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多一点“顾忌”从而减少一些行政执法“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4、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省交通厅苏交法〔2007〕90号文件中列出了十九大类典型的违法或不当执法行为的责任追究规定,对于违章、违法的执法行为明确了处罚的方式方法,并明确了由用人单位或者相应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按照规定,单位自己对发生的问题,应采取措施而未采取的,而在上级督察部门在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明确的加重责任追究规定,通过规定,来督促各级部门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从而减少各类行政执法“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5、实行不规范执法行为查处的通报制度。在对各个交通执法领域实施执法监督,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实行执法预警制度;同时,要定期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预警的普遍问题,共性问题,群众反响大的问题,以利于基层执法单位做到“引以为戒”,对存在的问题尽管不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执法中也要做到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实现尽可能的规范执法的目标。
总而言之,交通要做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构建和谐交通,必须要立足“三个服务”,推进“三个转变”,要强化执法监督,要形成更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将事后外部监督与事前内部监督相结合,将查案纠错监督与超前防范监督相结合,将个案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执法队伍,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交通行政执法地位明显提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趋利执法得到有效遏制的目标。为构建和谐交通,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对规范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行为的思考
对规范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行为的思考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均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在法律层面有《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部门层面有《工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省工商局八条禁令等,促进了工商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发展。但在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部分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执法行为不规范等现象存在。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采取强制措施不严肃
主要表现在:
一、特别对于偏远的工商所来说,人手比较少,经费比较紧张,扣留少量的财物还要到县(市)局办理行政强制措施的手续,不但增加了人力物力,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干脆不办理行政强制措施手续。
二、无论有无必要均采取强制措施,但为了管理的需要,往往未经批准采取强制措施,无法定依据采取强制措施、随意扩大采取强制措施的物品范围、采取强制措施后未向当事人出具相关手续等。
(二)相关证据材料不完整 一是证据不充分。突出表现在把当事人的陈述或询问笔录作为唯一的处罚证据,没有其它相关证据予以支持。这也有主客观的原因,由于执法力度不强,再加上农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当事人不愿意配合,增加了取证的难度;二是涉案证据不能相互映证,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突出表现在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与收集的证据材料有一定的差异或不符。三是证据提取的要件不完整,有的无当事人签字,有的未对证据作出说明,有的执法人员未签字等等。
(三)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涉及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只对行政处罚的罚种和处罚的幅度做了原则性规定。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违法行为的情况千差万别,情节各不相同,如何对行政违法当事人根据其违法行为给予恰如其当的处罚,一直是一个难题。例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于无照经营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如何把握这条的量刑幅度,实际行政执法过程中,只能根据行政执法人员自行作出判断,执法人员主观随意性大,不免出现熟人轻罚或不罚;同一行为有的重罚,有的轻罚;出现处罚畸轻畸重,处罚不公的现象发生。
(四)查扣、没收物资管理混乱
现在,虽然在建规范工商所,部分工商所已达标,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物品有了相应的存放地,但大部分工商所没有统一的物资管理库房,导致在行政执法涉案物资管理上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由各办案机构自行存放,既无物资台账,也无其他管理措施,处于无序状态,进无登记,出无手续,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将行政执法涉案物资当垃圾扔掉或者遗失。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转型”不到位
自2009年暂停征收“两费”以来,工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部分行政执法单位的领导和职工思想未“转型”,还停留在原来的工作思路上,以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就万事大吉了,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相关执法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一套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各执法单位,但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还不够完善,一些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容易执法的主观随意性。
(三)受经费的影响
任何行政执法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作支持,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行政执法的力度和行为。对于基层的工商所来说尤为如此,基层工商所关系到最广大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但行政执法经费都缘于上级行政管理机关的划拨且支出都有一定的预算,特别是受到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经费经常不足,这导致了一些基层工商所无法也不愿意进行相关的执法活动,从而产生了许多执法不规范的行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提升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行为对促进全系统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避工商干部执法风险以及促进全社会的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规范工商基层行政执法行为:
(一)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强化法制培训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事业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工作职能紧密连接,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取得事业的发展。
对基层工商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廉政教育以及依法行政意识、行政执法业务学习和培训。学习培训要形成制度,定期开展,不断强化;学习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集中学习培训和自学式学习结合;以案学法讨论交流式培训相结合等等,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让执法人员自觉接受监督,自觉遵守相关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自身行政执法行为。
(二)加强广大经营业主的法制教育
工商所在行政管理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执法工作中也要注意法制宣传,增加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提高广大经营户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自觉地支持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为工商部门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就很自然地能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
(三)加强执法行为监督
监督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必要措施,是提升行政执法执行力的保障。要从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入手,要推行内外监督结合的方式,公开相关行政执法的程序、要求,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使行政执法具有公开性;行政执法单位的监察部门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廉政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廉洁;相关机构对行政执法的程序、行为进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保证行政执法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及时公布监督情况,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第四篇:对当前基层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督执法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现就当前基层行政执法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是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基层部门80%的精力都花在行政收费上,为执法而执法。二是执法机构单一,专一办案人员少,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三是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强,大局意识不强,多数人怕办案、不想办案、不会办案,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甚至少数人存在“无事小神仙”等消极思想。四是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各基层部门80%的人力资源用于完成行政性收费,而行政执法工作大约只有10%左右的工作人员,执法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二、当前加强基层行政执法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抛弃原有工作习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规范市场主体、监督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工商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国家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为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不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彻底抛弃“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事不关己、碌碌无为”等旧有的工作习惯。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整合执法力量。各基层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理顺“收费”与“执法”的关系,收费这块“阵地”要紧紧占据,“行政执法”职能也要严格履行,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来促进管理,树立权威,以达到“执法促管理,管理促收费”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执法重心下移,促进基层分局(所)办案。工商所(分局)是行政执法的前沿阵地,要坚持执法重心下移,明细执法职权、明细执法任务,施压力、促动力,一级抓一级,实现基层分局(所)学办案、会办案、能办案、办好案的良好局面。
(四)运用好“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执法体系。按照“据案情、分轻重、分层次、分级别”,上下联动的办案体系,坚持“团队作战,分层负责、分级办理、分案破之”的原则,对大小案件都要坚决一查到底。
(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执法办案工作制度。充分履行职能是工作的根本,取得工作成效制度是保障,各基层部门还要根据实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执法办案工作机制和制度。
(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五个一”学习工作计划摆在重要位置,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把学习法律知识业务当作一种制度、一种责任,当作自身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工作能力的总要求;三是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最终要培养一支懂理论、懂专业、懂法律、会执法的干部队伍。
(七)培养人才、带动队伍。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要求,培养一批执法办案的业务骨干,最终达到培养一批,带动全局的良好工作新局面。
(八)未雨绸缪,积极拓宽查案领域。一是积极加强与公安、文化、海关、卫生、质监、烟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查找案源,借助“外力为我所用”。二是以反垄断为重点,在强制交易、强制服务等不正当竞争方面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
(九)保持冷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近年来的执法实践中,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的事时有发生,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时得不到保障,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执法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盲目冲动,要运用智慧与违法者较量,避其锋芒,灵活面对,要积极向上级请示、报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化解危机。
第五篇: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现状剖析
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现状剖析巢湖市工商局辖四县一区,共有 个工商所,名工商干部,其中 %分布在工商所,承担着全市 户国有集体企业、户个私企业及 户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工作。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是整个工商工作的基石,基层工商所的执法形象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工商所监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是能否搞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基层工商所的行政执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通过对我市基层公平交易执法及部分工商所调研,从当前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商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工商所整体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罚轻纠”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商所在执法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有些地方也在市场中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
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
2、只打不追。一些工商所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
3、手段单一。通过我们对部分工商所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会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
1、随意简化程序。其一,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罚款和警告两类,而且罚款的幅度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的案件作为简易程序案件,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其二,任意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省略了亮证、告知等现象。
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其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工商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罚没款,如交赞助费或交管理费等,这样既可以将不计入成本的罚款变为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逃避税收,又可以抓住工商部门的把柄,牵制工商部门以后对自己的查处。其二,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少数工商所鉴于当地执法环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但这种行政处罚只要当事人提起复议或诉讼,工商部门将必败无疑。
3、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有利害关系的不回避、进行调查时不亮证、勘验后不请鉴证人签名、符合听证条件的不告知听证权、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超时限,这些问题许多执法人员觉得无关紧要,但在诉讼中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成为工商部门的死穴,只要当事人诉诸法律,工商部门极有可能“吃官司”。三是“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不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 1.有的文书没有执法人员的签名; 2.有的案件当事人在文书上不签字,只按手印;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 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 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 6.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7.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等。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虽然近三年来,我市基层工商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工商所办理的案件占案件总量的百分比达到了 %,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案件比率只有 %。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1] [2][3][4]下一页
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现状剖析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