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3:2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和蓝图,而强化规划管理,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制止违法建设行为的蔓延和升级是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为此,我局根据天马镇部分村庄发生的多次集中违法建设行为,结合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近年来的违法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总结。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发生的主要违法建设情况

2004年3月和12月,天马镇范围内爆发了两起集中性的违法建设浪潮,在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下,我局和国土资源局及天马镇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对违法建设进行了集中整治,有效遏制了这股歪风的蔓延势头。但是,集中整治行动没能从根本上消除违法建设行为,特别是今年8月以来,零星违法建设行为又有升级的趋势,目前后坊、大弄口、枧头区块又掀起了第三起集中违法建设浪潮。据统计,从2004年12月集中整治之后,天马镇范围已发生违法建设(已立案查处的)89起,涉案违法建设面积达15000平方米,涉及枧头、大弄口、五里亭等多个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负面影响较大。

二、对违法建设的处理办法

由我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违法建设情况进行讨论定性,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违法建设所在位置对规划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对立案查处的违法建设主要采取3种处罚办法:一是对严重影响规划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处理;二是对规划影响较小的违法建设同意处罚后补办相关手续;三是对区块规划未明确无法确定对规划影响程度的违法建设予以暂缓处理,待规划明确后再予定性。处罚意见报局领导审定后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行。截止目前,在立案查处的89起违法建设中,决定拆除的有12起,同意罚款后补办手续的有44起,予以暂缓处理的33起。但在实际执法中,予以拆除的违法建设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三、规划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管理机制

1、日常巡查制度:由我局下属城市规划管理所和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联合或单独巡查,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定期巡查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巡查,以及时发现违法建设,尽早制止违法行为。

2、工作联系制度:通过书面联系单形式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对巡查及群众举报查实的违法建设行为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二)存在问题

1、法律依据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99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7年颁布实施的《浙江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在对处罚的定性以及处罚标准等方面都已不适应当今规划管理的需求。

2、处罚执行周期过长,处罚力度不强。由于工作程序等原因,从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发出停建通知书到作出处罚决定之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而违法户的抢建速度却很快,往往发停建通知时只在做基础,而发处罚决定书时已是三层结顶。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执法力度不大,往往是执法人员在现场劝阻,而业主和施工人员却我行我素,拒不停工,所以有人说发了停建通知书等于是发了“工程规划许可证”。

3、处罚决定执行快,但拆除决定执行慢。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查处违法建设以来,大部分是作罚款处理的,强制拆除的违法建设执行的很少。这其中原因一方面处罚执行比较容易(有的违法户开始违法建设时就等着处罚的),而拆除执行程序多,而且对群众的影响大,执行难度也大。另一方面是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也希望采取处罚的方式了事,既可以增加单位收入,又降低了执法难度。

4、查处面不够宽,也不够深入。由于人力、精力等原因,近两年的执法范围主要集中

在城市近郊区及交通干道附近,对边远村庄的违法建设行为查处力度不够,难以及时发现并制止相关违法建设行为。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薄弱,对违法建设行为不举报、不配合,甚至阻挠、对抗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5、规划管理与农村居民点现状以及农村风俗习惯有一定的矛盾。规划要求相对集聚,杜绝分散建房,减少自然村。但把农民集中到中心村建房与农民生活习惯以及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农民不愿到中心村集聚,造成了村庄建设控制区的违法建设。另外,少数农民受利益驱动,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村,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很有可能被列入拆迁范围,而通过抢建住宅,可以享受到拆迁补偿,这是近郊村农民违法建设大量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四、建议意见

1、加大村庄规划实施力度。天马镇范围内的村庄已基本完成了村庄规划或居住区规划,目前的问题是规划得以真正实施的很少,造成非规划范围内违法建设蔓延。为此,进一步加大村庄规划实施力度是遏止违法建设蔓延趋势的根本所在。一是要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村镇干部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增强思想和法制保障。二是强化考核、管理,运用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规划实施主体实施村镇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经济薄弱村级集体规划实施的资金瓶颈,使村庄规划能得以顺利实施。

2、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加强宣传,建立查处违法建设长效机制。加强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和守法意识。建立镇村各级上下联动的机制,加强乡镇查处违法建设的责任,通过村民公约等形式,聘用村规划联系点等,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跟踪管理。二是加强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及法院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共同做好违法建设的巡查和处罚工作。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以及时对违法建设行为作出定性及处罚决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提高对违法建设的罚金标准;对决定拆除的违法建设要坚决予以及时强制执行,以全面提高规划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行为予以强有力的打击,有效遏制新的违法建设行为。同时,建议配强、配齐城市规划执法队伍的人员、办公设备等软、硬件设施,以有效扩大规划执法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规划执法工作效率,加强规划执法工作力度。

当前,应尽快执行大弄口、后坊及枧头区块的违法建设行为的处罚决定,以防止该区块农民继续仿效。

第二篇:某镇农民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镇农民合作社发展

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有关要求,**县农业局组织相关业务站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14年11月11日由分管农民合作社的***副局长和分管石榴产业发展的***副局长带队,对**镇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调研组召开了包括部分村组干部、大户代表、未入社果农代表、部分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的座谈会,有选择地对各类农民合作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询问。在此基础上,对全镇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归纳梳理,结合我局相关人员参加省、州农民合作社培训所了解的外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本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立足本县产业实际,尊重农民合作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目前,全县已正式在工商注册种植业农民合作社249个,其中:石榴128个,蔬菜30个,其他水果23个,粮食3个,马铃薯5个,烤烟8个,中药材4个,核桃23个,其他种植业25个。

**镇位于我县东部,与**县相邻,全镇辖6个村,52个村民小组,2699户、总人口人11480人。全镇石榴种植户1857户,石榴种植面积52000亩,是我县石榴种植面积第一大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除其中一个为兼营石榴的果蔬合作社外,其余全部为石榴合作社。加入合作社会员户数608户,占全部石榴种植户的32.74%;入社果农石榴种植面积26400亩,占全镇石榴种植面积的50.77%。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我县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动员和引导农民围绕产业发展联合起来,开展互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民的好处

1、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可以联合购买使用大型的生产资料如农业机械、加工设备等,降低独立购买这些生产资料时必须支付的消耗成本;可以统一批量 2

采购农用生产资料,获得较低的市场价格;可以联合引进、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单个农户提高技术水平的成本。

2、降低交易成本。农民买卖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界定和保障农产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交易合同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进行制裁的费用以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如果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来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就可以使多个成员到市场进行的多次交易变为一次。由于交易费用与交易次数成正向关系,成员的数量越多,交易的市场越复杂,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成效就越明显。

3、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起着某种制衡作用,也担负着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部分公益职责,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

4、合作社的运作有助于技术的创新和新知识的传播,并使农民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农民可以在科技应用得到推广、科技意识得到提高。

(二)对政府的好处

1、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自身行业的发展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协助落实。

2、农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产业为依托,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而组建起来的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以合作社为主体组织农民培训,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块,农民参与热情高,通过合作社培训、示范与指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能结合产业的特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农民容易接受,而且覆盖面广,培训效果显著。真正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现代发展理念的农业经营者。

4、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农民合作社克服了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的标准化问题,组织和要求全体成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模式的要求进行生产,并实行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追溯制

度——产前环节统一引品种、购进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中环节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统一打药、施肥、防疫等,产后统一检测、包装、流通、销售等,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而且保护了生产环境,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渠道。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商品率最有效的途径。一家一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注册商标运行成本大、品牌档次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相同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上规模上档次。

6、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合作社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利用成员土地进行示范,不仅解决了试验场地问题,而且能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农民易于接受,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真正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还可以通过资金信用合作,多方筹集资金,共同克服产前产中产后的所需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集约化水平。

7、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同时,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承接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业务,是一个必然趋势。

8.增强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民合作社的办社原则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其核心在于“联合”与“互助”。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是合作社制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农民合作社按照农民的意愿开展各种合作,实行“一人一票”制度,民主选举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合作章程,财务收支定期向全体成员公开,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表决,激发了农民群众关心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意识,增强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公

意识。不仅如此,合作社的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的诚信理念、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员生活,促迸了互帮互助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借助合作社这个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平台,化解了许多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在农民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机制,理性地表达民意和诉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民合作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诞生后,其发展过程因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产生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难题。

(一)合作社创办目的不纯

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创办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有的是为了取得融资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有的是为了完成当地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有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这些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正常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持项目和补助资金而成立的。座谈中一些尚未成立合作社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关系不熟,获取国家政

策扶持的可能性不大,加之绝大多数合作社确实没有为社员带来实质性的效益,所以对成立合作社的意愿不强烈。由于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有限,一些没有获得扶持的合作社对此也颇有微词,而没有更多地从合作社自身发展等方面找原因。

(二)制度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从工商机关的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角度看,“四不”规定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比如:合作社成员出资绝大部分是以石榴树折资入股,无现金入股,造成合作社在日后经营中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不年检的规定,造成了工商机关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行、经营状况如何无从知晓,同时也就无法及时进行规范和监管等等。市场准入门槛的过低,日常监管政策的宽松,直接导致了一批“五无”(即实际无成员出资、无场地设施、无前臵审批手续、无管理机构、无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提供虚假登记材料,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限定范围较广等政策便利不提供前臵审批手续,骗取登记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合作社在进行工商登记后将成员的股本又重新分退,造成了“空壳社”、“家族社”、“村落社”等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配套措施不到位

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尤其在道路建设、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诸如: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优惠政策落实难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发展的层面较低,仅限于农产品种植,统一组织销售产品的合作社几乎没有。不能搞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精包装、创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难;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低,后续发展缺少政策扶持。由于道路原因(长挂车无法进入该镇),准备在会皎路边选址又存在土地审批难等原因,至今十家合作社没有修建一个保鲜储藏库,造成鲜果价格不好时无法储藏延长上市时间,果农的收入大打折扣。

(四)、经营管理形同虚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基本上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内部制度执行有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合作社没有按照要求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配送比例很小,并且由于部分果农长期拖欠农资款不归还,合作社资金周转难以为继,统一供应农业投

入品的运作方式不得不半途而废;合作社没有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没有生产经营的统一,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经营性的专业合作,更不是互助性的经济组织。同时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果农只注重眼前利益,看不到各种认证和品牌建设将来给农户带来的长久效益。此外由于合作社领办人担心统一组织石榴果品销售出现亏损,无法向果农交待,所以营销上基本都是果农单打独斗,自行与外地经销商谈判或一家一户闯市场,但由于果农没有造成合力,谈判和销售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任经销商压级压价,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使合作社章程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条款变味为“利益愿意共享,风险不愿共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五)科技支撑乏力

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且多数专业合作社在生产、销售过程基本无服务,属于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

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六)果农入社动机不纯

与一些农民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持项目和补助资金类似,部分果农入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从合作社获取的国家政策扶持中分得一杯羹,而对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一些风险不愿意承担。在获得扶持的合作社利用国家扶持资金进行道路、微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也难以做到100%覆盖,另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人情关系,所以在合作社内部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造成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在进行一些生产经营决策时各打小算盘,难以达成共识。

(七)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合作社在注册时借用亲朋好友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用一下,注册完毕后根本就没有真正设立财务人员,更没有设臵专职或者兼职会计人员。有些合作社虽然聘请了兼职会计人员,但这些人员大多从没接触过合作社会计工作,只是按照自己熟悉的生产企业会计或者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进行核算,而不是按照财政部和农业部频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帐务处理。我县近些年在进行各级示范社申报过程中,发现这些示范合作社也基本上

存在财务资料不健全或者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象。另外一些合作社由理事长代理出纳工作,直接经手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没有按照财务回避的原则,任命理事长的亲属担任会计或出纳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镇的情况也是我县合作社的缩影,尽管我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合作社拥有成员与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的情况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县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正视的困难和问题:

1、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是资金筹措困难。实地调研的合作社几乎都谈到了合作社发展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实物折资入股,合作社又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更无集体积累,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但是,由于《农民合作社法》刚刚出台不久,人们对农民合作社有个认知的过程,金融单位防范风险等方面的考

虑,截止目前尚未将农民合作社纳入信用评级序列。以农民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繁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二是土地利用困难。一些合作社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是市场准入困难。一些较有实力的合作社想搞储藏保鲜或产品粗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可由于各种原因而受阻。

四是人才困难。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拥有专门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合作社不多,绝大部分合作社的购

销、财务、信息等管理工作仍然是靠几个发起人或部分“能人”兼职完成的,甚至有的合作社相当程度上是靠着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奉献精神的牵头人维系和支撑的,基础很不牢靠。有文化的返乡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在合作社任职,甚至合作社根本就无力供养这样的大学生,而社员多是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农民,他们普遍对获得生产技术较有兴趣,但合作意识不够浓,创新精神不够足,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够强。很少有一流人才怀着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抱负志愿加入其中。

2.合作社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县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服务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充分,亟需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亟需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确保合作社进一步健康发

展。大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在制度建设上比较薄弱,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真正贯彻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上不够,甚至有的合作社把章程当作了一种摆设。

三是对合作社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够充分,社员之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尚需一定时日。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出资者与惠顾者合一。合作经济的本质属性和优越性主要就在于此,合作社对于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户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也主要在于此,也正是出资者与惠顾者合一的特征决定了合作社的合作本质。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的认识很不到位,部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一人一票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或者家族企业,而不像合作社。比如,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比较朦胧,参加进来主要是听说有好处,跟风走,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

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目前我县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五、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建议引入我省崇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实行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专合组织、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根据我县实际,可以将合作社交给经培训持证上岗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双方都能得到实惠,从而达到合作社规范运行。

**县农业局 2014年11月13日

第三篇: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作者:程海林

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 “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的核心问题,县委宣传部组织调研组,分别选取城郊镇、中心镇和边远乡镇的川道、中山、高山村进行随机抽样选点,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的进行访谈交流,倾听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看法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调查组分别选取旬阳东区的蜀河镇(代表古老建制镇),旬阳北区的甘溪镇(代表县城建制镇),旬阳南区的金寨镇(代表新型建制镇)。每镇选取高山、中山和低山3个村,每村按高、中、低随机选取10户农民,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调查组重点走访了蜀河镇的高桥村(低山村)、甘溪镇的桂花树村(高山村)、施家坡村(中山村)、袁湾村(低山村)、金寨镇的小营村(低山村)、谭家院村(中山村)、观音堂村(高山村),同时走访了构元乡的开花村(低山村)、吕河镇的周家阳坡村(中山村)部分农户,共9村100户农户。调研结果为:其中39户农户有进城定居意愿,占调查总户数的39%;59户农户不愿意进城定居,占调查总户数的59%;2户农户视情况待定,占调查总户数的2%。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有27户因资金各方面限制,等待相关政策扶持,持观望态度,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69.23%;有12户为条件成熟户,有无政策扶持均坚定进城定居,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30.77%。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愿意进县城农户为16户,占41.03%;愿意进集镇的农户为23户,占58.97%。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愿意进城农民虽然没有不愿进城的农民多,但所占比例不小;在有意愿进城的农民中,持等待观望态度、看政策优惠幅度的农户占很大比例;愿意进集镇农民比愿意进县城农民人数要多。

二、特点分析:

(一)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青壮年农民。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年龄大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部分农民思想较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城镇便利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个年龄段农民年富力强,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能够解决进城后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问题。

2、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外打工的包工头或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积蓄的外出务工农民。这部分农民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长期的打工生涯已习惯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住,渴望拥有较为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进城入镇后可安心落户城镇创业,也可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这是本次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

3、“半城半农”家庭。即夫妻双方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集镇租房经商、务工、照顾子女读书的家庭。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租房经商、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他们早已成为城镇的一份子,能不再支付高额的房租、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4、有固定收入家庭。在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家属是干部职工或教师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有一定固定收入,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他们进城生活意愿较强烈。

(二)不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集镇周边农民。主要是居住在城郊、集镇周围或村镇,交通便利,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城镇周围,居住生活条件与生活在城镇相差并不大,并且拥有较好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条件,进城入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2、建新房农户。这部分农户认为他们倾其一生精力才建起新房,如果再让他们迁居,他们认为不管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难以承受。

3、年迈传统型农民。这类农民年龄多为50岁以上,常年靠土地生活,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城镇生活消费水平高,进城后难以生存,有后顾之忧,守着土地至少衣食无忧。

综合以上两类群体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

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

3、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

4、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三、农民想法:

1、对进城入镇持肯定态度。农民普遍认为进城入镇这项决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决策表示肯定和欢迎。

2、非常关心政策优惠程度。农民进城后原农村宅基地怎么补偿?承包地怎么补偿?补偿标准有多高?进城后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这些牵扯到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农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具体标准,他们希望政府各方面的补助能够填补他们进城买房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让他们生活无后顾之忧。因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因此造成大多数想进城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如果政策扶持好、吸引力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城。

3、房价太高担心难以承受。调查中大部分民众有进城入镇居住的意愿,但普遍认为县城房价太高或集镇地价太大,无购买能力。民众认为县城一套房动辄就要三、四十万,而集镇建房100平米的地基也要四、五万,建起至少需要十六、七万,他们认为难以承受。进城农民大部分希望政府能够单独规划建设农民进城安居小区或提供廉租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在90平米左右,房价控制在1500/平米以下;集镇100平米地价应控制在三万元左右。

4、解决好进城就业等后顾之忧。民众希望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应该“特殊照顾”,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信息。同时,解决好进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使进城农民收入固定、生活稳定、心理安定,适应城镇生活,由城市的客人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5、取消户籍等阻碍进城定居的“门槛”。农民认为目前要进镇居住,各集镇所在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取或变相收取不等的“上户费”,这种“土政策”成了阻碍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民众希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取消户籍、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入镇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几点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政策是符合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殷切希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政策出台势在必行,应及时制定、果断出台。建议政府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明确政策,提高吸引力。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要把政策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一是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原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补助标准,明确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建立进城农民财产评估机制,对两放弃农民的原有房屋、地面附属物及土地等财产进行有效评估,维护进城农民应得利益。补助标准和优惠政策既要依据省市相关文件,又要结合旬阳实际,最大限度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充分利用会议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进城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农民进城定居专栏,接受外出务工农民网络咨询,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通过强势宣传让农民进城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人人了解农民进城政策、人人关心农民进城工作、人人支持农民进城工作”的良好氛围。

2、科学规划,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经济能力承受。探索建立农民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二是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在乡镇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进程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地价,使进镇农民“建得起房”。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村镇社区规划,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3、提供服务,解决就业保障。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县城、集镇的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各部门要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制定落实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要结合县城建设和农民进城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正常教育。通过实施一系列进城农民配套服务政策跟踪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达到“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

4、及早谋划,解决进城农民土地问题。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政府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尽快出台明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进城农户直接将土地上缴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进城农户亦可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农户颁发土地股权证,每年领取股息和分红,推进农村烤烟、蚕桑、现代农业、养殖等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5、因类而异,分批次推进。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县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根据条件,分类实施农民进城工作,但无论是农民选择进县城还是选择进集镇,均应按照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实施办法给予补助,鼓励农民进城入镇。

第四篇: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XX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关系到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统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统部镇合作社发展目前现状

(一)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我镇具有与西乌珠穆沁旗草原毗邻的区位优势,多年来种养殖业一直处于持续稳步发展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增收空间较小;二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牧业生产者素质和数量下降、生产效率低下;三是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不高;四是农民承包地分条成块,农业机械化难于推行;五是市场要素不健全、竞争力增大、生产风险增大。在充分认识到要想加快农牧业发展步伐,必须转变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不利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着手运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统部镇合作社成立情况(略)

二、统部镇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本人对全镇合作社的了解,发现了目前已经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相继办理了营业执照,取得了法人资格,但是,这些合作社还都普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是能人治社与民主决策的问题,实质上这也是个原则的问题。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做为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但纵观全镇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运作较好的合作社,还基本上都是以入股资金数额大小多少论决策权的,谁的入社资金最多,附加票数也多,谁就具有决策权。像双赢农机、鼎盛蔬菜、金土地机械化生产等合作社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目前全镇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合作社的发展命运也就相应的掌握在这些以入社资金多为合作社理事长的人手中,如果理事长是能人,路子广、思路宽、市场洞察力强,合作社就能适应市场发展,否则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所以在扶持合作社发展方面首先是要选好人。

二是组织规模偏小,服务领域不全面,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纵观全镇各类合作社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且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其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可能鉴于我镇已经成立起来的各类合作社,尚属初始阶段,所以在运作模式上有三分之二的合作社,还只限于集体团购农资以及技术统一培训指导这两个方面的服务。像绿园蔬菜种植合作社、千顷地种植合作社都是这一运作模式。还有的只是采取产前购料、产中统一耕作,产后统一销售农产品,但在中间的环节上,都是与合作厂家在资金上赊销而运作服务的,根本在产业的两头链条上没有一点深加工的服务。比如,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类型。然而,这样严重短缺延长产业链条的做法与服务,究其原因是它们严重缺少资金的扶持。尤其是目前,县、镇两级政府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在具体扶持方式、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取得效益以后,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就主动入社,可是刚刚起步的合作社,农户都在观望,入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相应的就牵制了合作社的发展,也就起不到大面积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是“管而不理”、“实体不实”。全镇所有合作社包括运行比较好的像双赢农机合作社其运行机制欠规范。表现为:其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全镇各类合作社虽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运作较好的13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几乎没有。所以出现了“管而不理”现象,合作社对全体入社的社员真的做到“管”了,但是,管而无方,管而无理。合作社没有按照相关要求管理入社社员,只是在有利于合作社运转与操作方面下功夫管理社员。比如说按季度召集社员大会或是社员代表大会,培训社员、搞社员活动等,即便是开了也不过是流于形式。其二,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制约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社员与合作社不能共命运,同担风险与责任,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导致了全镇有很多合作社出现了一些挂名的入社社员。所谓的“实体不实”,是指合作社对全体入社社员,在实际运作之中,应该做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而纵观全镇大部分合作社,还只是把合作社办成了一个“中转站”式的服务体制,合作社本身只有股金或入社方式的存

在,而丝毫没有自己所经营的“经营实体”。比如,蔬菜合作社本身没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只是把种蔬菜的农户联系到一起,各家种各家的,赔赚是各家的。养殖合作社同样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等。但我想要真正地把自己的合作社做大、做强、做长远,除了为入社成员搞好服务以外,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本身应该有其自己用集体股金创办同类产品的经济实体,并以自己的经济实

体或基地,既可作为科技试验示范去转化科技成果,又可以壮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但目前我镇能够真真正正这样运作的合作社存在严重的缺陷。

四是市场价格的杠杆因素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败的重要问题。纵观全镇发展比较好的合作社,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其生存发展的命运,基本上都系在市场产品的价格这个关节点上。目前从实践上看,凡养殖业的畜产品在市场上价格高时,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就快就好些;反之,市场价格低时,发展的就慢些或说有的甚至于“解散”或“解体”。这从中也说明了目前我镇各行政村组建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暂时还是经受不起市场价格风险考验的,还是属于比较脆弱的。

五是专业合作社行业管理责任不清,建管脱节。我镇虽然从20XX年就开始发展专业合作社,但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构一直未明确,导致责任不清,任务不明,标准不一,发展参差不齐,只建不管现象十分严重。我们镇里成立了合作社专项推进小组,靠一个推进小组是管不好合作社的,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帮扶,涉及农业、畜牧业、林业、农机等各部门共同配合,即便是我负责合作社党建工作也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因而全镇合作社出现责任不清、建管脱节现象,使合作社按照自己的意愿运作,随意性很大。

六是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县对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从项目建设、惠民政策、信贷支持、产业覆盖等方面各项政策不明朗,形成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缺失。

三、统部镇合作社党建工作探索

(一)我镇合作社党建工作现状

我镇在探索“1+3”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三年来,全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成立,一定程度上在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意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本着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目标,把党建工作切入到合作社中来,成立了5个合作社党支部,升格1个村党总支,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推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但我也注意到“两新”组织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表现在:其一是部分党员跨村流动加入各类合作社,给党员管理带来困难,个别党员因为脱离党组织,党员意识不断淡化,责任感和荣誉感缺失,党员作用难以发挥,体现在共赢养牛合作社党支部;其二是一些合作社有党员但无组织的现象客观存在,制约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应有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全镇没有成立党支部的合作社;其三是合作社里的一些经济能人虽然政治上要求进步,但由于合作社没有建立党组织,只能长期在党组织边缘徘徊,只能追求经济发展,不能追求政治进步等,体现在合作社中认可的人,可是行政村党支部不认可也发展不成党员。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要行之有效的探索“对在产业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与按建制村建立党组织如何衔接”的党建工作思路。

(二)合作社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镇X个村党总支和X个合作社党支部,真正运作起来的不多,即便运作起来了,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目前之所以有大部分合作社没有组建党组织、或说组建起来并没有运作起来,其原因是即缺少资金的扶持,又缺乏专门的党务人才。现实的讲我们农村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尽管已经失去了“统”的功能、加之又没有对农民的服务能力,可始终还是能享受国家拨付的“转移支付”工资款。而作为各类合作社的党组织,却时常遭到“白眼”,而且还属于“白干队”之列的范畴。所以,又导致了在合作社中“建党难”和“党建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不少党员干部和合作社社员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党组织怕影响合作社发展,建立时机还不成熟;也有的人认为,合作社基本上都设在村内,社员中的党员基本上都是村支部里的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已有村党组织,再在合作社内建立党组织意义不大;还有的认为,合作社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如何界定、与村党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上级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工作难做,存在畏难情绪。

二是党员组织关系问题。组建合作社党组织涉及到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问题,是目前阻碍合作社党建开展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们采取村党总支与合作社党支部“双重”管理,因为合作社的党员也是村里的党员,党组织关系在村党支部里,实质上没有在合作社党支部,在党员数量上出现了“重复党员”,党员管理难。同时也容易产生村社干部的矛盾,当前,我镇合作社中的党员有一大部分是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村干部相当多担任了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层人员,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不可能转到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超越行政村时,党员的向心力聚集在合作社,势必会削弱村党组织的战斗力,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地位也可能会被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取代。

三是发展党员问题,成立正式支部后,必然赋予发展党员职能,这就难免会出现新的“飞过海”现象,同时跨村的社员发展党员问题也非常棘手,从而带来合作社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的矛盾。

四是合作社自身的问题。一方面,目前我镇大多数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松散型结构、管理水平不高,这就给合作社的稳定性、持久性带来问题,没有稳定持久,党建工作开展就缺乏了基础,发展壮大党组织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合作社还是一个“三不像”,不像企业,不像中介组织,不像社团,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理顺,这也给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五是合作社党组织工作制度缺乏,活动载体和形式过于单一。我镇已成立党支部的合作社中,虽然都是与合作社办公地点合署办公,但没有建立相应党建工作制度,很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很多支部不开展党员活动,即便开展活动载体和形式过于单调,缺乏特色,内容不够丰富。

(三)合作社党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怎样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促进合作社发展与壮大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合作社的底数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目标计划,建立健全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档案。按照有利于巩固党组织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规划,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按县委组织部非公党建要求,对社员人数在50名以上且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合作社,争取早日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条件的合作社,合理划归覆盖单位,实现工作覆盖。目前,我正在着手制订我镇合作社党建3年工作规划。

二是理清一个关系:合作社与合作社支部的关系。我镇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不是理事长(鼎盛蔬菜、北大山兴农畜牧养殖等)及党支部书记是理事长(双赢农机、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共赢养牛等)的合作社都应按照“支部帮合作”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即“支持不把持,帮助不包办,工作讲配合,共同促发展)全力扶持壮大合作社。合作社支部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展示好党组织的形象,使理事长感受到党组织的实际作用,做到既要当好合作社“高参”或合作社理事长工作的“高参”,又要为其把关定向,引航前行。不是理事长的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防止以党组织“领导干部”的身份居高临下,指手划脚。要坚持到位不越位,指导不领导,依靠不依赖,配合不迁就,统揽不包揽。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当挂牌的党组织,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调动党员的干事热情,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增强党组织在合作社事业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实现党组织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和谐共振,让群众感到“支部帮合作,农民实惠多”。

三是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根据合作社的产业特点、经营规模、社员分布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党组织,加快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步伐。一是单独组建。对已初具规模,运行相对稳定,社员中有X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合作社,单独建立正式党组织;二是联合组建。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对运作模式相近,考虑跨村联合建立党支部,探索区域性党建工作,并且进一步按不同合作社划分党小组,方便党员开展活动。比如:双赢农机合作社党支部可以把其它村农机合作社联合,跨村成立1个农机服务业为主的党支部。三是挂靠组建。由行政村已成立的合作社党组织,对其他合作社实现工作覆盖。比如:统部村兴达养殖合作社党支部可以覆盖村其它养殖合作社。

四是完善两个场所:一是党员办公活动场所。随着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性特点,组织党员、社员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引导他们富了口袋富脑袋,寻求社员参与的广泛性。通过建立合作社远教站点(目前我镇已有4个远教站点)和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社员的参与度,扩大受教育覆盖面,为合作社广大党员、社员和群众提供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场所。二是党员示范种养殖基地。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帮扶创建党员示范种养殖基地。比如:干部帮扶基金用于合作社,对合作社中有发展潜力的党员、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小额信贷以及各级多项优惠政策,并以其为典型,引导社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用党员的示范户效应带动社员户的快速跟进,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建立三项制度:一是支部、合作社理事会例会制度。在具体工作上,支部与合作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合作社工作,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和社员大会决议运作,经济上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保持相对独立。二是党员联系户制度。组织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与困难党员和社员结对,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结对帮扶联系2-3户困难群众和社员,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党员发展制度。把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合作社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把合作社里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入党,吸收他们参与党的活动,大胆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吸引更多的社员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统部镇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现实地讲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意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指导、支持和必要的监督、协调,我镇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起来,并在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我镇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以上分析,结合统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细化政府扶持政策,建立部门协商机制。目前我镇多数合作社都处于成长初期,经济实力薄弱,生存发展能力差,要保护农民入社及生产的积极性,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要通过党代会、人代会或其它手段向上级党委呼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合作社在工商登记及商标注册、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确立了具体政策,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制定政策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政府机构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其它部门,抓好政策的贯彻执行,让合作社组织真正享受到相关优惠措施。

其次是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一方面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和管理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以农产品为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品牌效益,赋予合作社更多无形资产,提高农民专业合作实施品牌经营的积极性。

第三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科学评价、奖励体系,对带动性强,切实引导农民群众致富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积极探索合作社规范发展方式,根据合作社需求及自身实力,将合作社发展与土地流转、项目承接等联系到一起,盘活农村土地、林地等资产,引导农民群众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作价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专业合作社。

第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加快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根据我镇的现状,以我镇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为目标,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加速全镇同类合作社的整合,增强实力和带动力。如:鼎盛蔬菜合作社可以把全镇其它蔬菜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或是把其产品收购储存。

第五是探索合作社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力求通过加强、理顺、规范合作社的管理,探索社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我认为对合作社等“两新”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在“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县镇两级政府要逐步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比如:双赢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探索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合作社充分利用党支部活动场所的作用,经常性的组织社员在农闲时边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活动,边座谈,商讨合作社的事、农村的事,切磋农牧业种养殖技术、信息,研究土地流转等与农村农业相关事宜,大家畅所欲言,探路子、出点子、谋计划、定对策共商发家致富的途径。农民也增收致富了,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参与经商、外出务工等事业,各有各的事,矛盾纠纷也少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是探索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保障体系。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面临着许多风险。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风险也相对集中。应把农业保险向合作社延伸,发挥农业保险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

**镇位于**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实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养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 1的**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中学、**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民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

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发展重点,精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发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

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

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下载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马镇农民违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镇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耕地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

    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农村法治文化公园”是通过在农村现有自然、休闲、娱乐环境或农村相关生产生活设施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典型引路规范培育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2年6月)按照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统一安排,近期我办和区农牧局有关工作人员深入有......

    九龙镇近期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九龙镇近期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市、区先后召开的“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我镇违法建设形势,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以“铁的态度、铁的手段、铁的措施......

    芶江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芶江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镇农业服务中心指派专人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工作,......

    ··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们***共有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3391户,1380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人,五年以上222人,发放调查表310份。 二、调研结果......

    查处违法建设报告

    在09年2月我加入了湾沚新华社区查违小组中,开始了巡查预防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我在查看了芜湖县和湾沚镇有关预防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文件后,并制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查违工作......

    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以工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