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天峻县木里镇“实践海西速度”
学习教育活动调研报告之
(一)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木里镇地处县城北部,下辖4个牧业社,镇域总面积228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024人,其中牧业人口989人。镇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牧民、个体户75户,200余人,镇域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学校、卫生院、兽医站、司法所、派出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有木里寺院一座,新建有火车站、汽车站,各煤炭开发企业生产区、作业区与工作生活区分开,木里镇经过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
“海西速度”提出要抢机遇、促发展,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与乡镇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建设解决好牧业基础薄弱、牧区公共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定和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木里镇总体规划(2007—2020)》由青海省规划设计院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近年来,我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
城镇功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一定的城镇建设特色。2006年1月木里撤乡建镇。木里镇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步,木里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人居特色的品牌小城镇,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高城镇的整体功能。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一)城镇现状。截止目前,木里镇小城镇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增多,达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移动、联通“八通”。现天木公路修至镇域内,与各社通简易公路,依据木里镇原有的商业模式,政府积极引导开发建设了一条功能齐全的商业街。
(二)不断延伸城镇建设。根据“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针对采煤区搬迁的实际情况,我镇努力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统筹规划建设为宗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三社牧民搬迁纳入城镇建设体系之中,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采取了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木里镇城镇建设整体规划,有序进行。牧民新村毗邻县城商业繁荣的中心城镇,居住环境幽雅,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新村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完备。投资172.8万元的木里镇党政办公大楼已建成,附属工程投资70万元,即将建成,卫生院门诊大楼正在建设之中,汽车站已经竣工,这些将极大丰富我镇的服务功能,更加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木里镇布局理念以及建筑风格模式,为我镇今后实施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延伸互补提供借鉴。
三、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由于木里镇受自然、地理、经济基础、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人才匮乏、尤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加之木里镇地处偏远,教育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制约当地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配套扶持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
5.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在支持新牧区建设、“百企联百村”活动中,实施了一些项目,但力度不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木里、龙门牧民集体入股青海焦煤公司,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上级部门及规划部门在我镇旧城改造、打造新型工业重镇的工作上多给予规划建设技术指导。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
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以及工作建议
(一)按照天峻县关于“加快牧区城镇化步伐,启动游牧民工程”的要求,以及提出的“企地共驻共建,造福地方百姓”的总体思路,我镇2007年—2020年着力在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升城镇建设品味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镇改造和城镇功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划批复实施城镇建设,继续邀请有关专家深入指导,城镇建设做到定位准、规划好、建设美。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已经形成的街道建筑进行改造,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我镇先期建设工程起步低、档次不高,建筑模式单一,下一步将围绕建美小城镇,加大公路两侧街面改造力度,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木里镇的窗口街道。三是即将投入资金,逐步完善乡社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四是在镇区东部拟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所。
(二)开展一批村企共建项目,我镇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契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促成的主要帮扶项目有:
1、庆华公司投资100万元为木里镇寄宿学校修建供暖设施;
2、庆华公司投资8万元修建8公里长的乡村公路;
3、庆华公司投资10万元维修木里镇寺院经堂的围墙,会议室、办公室5间;
4、江仓能源投资80万元为木里一社修建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共40间。这些项目正在实施和启动中。
(三)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木里牧民在牧民新村计划建设房屋100套,2008年计划建设50套,2009年计划建设50套,资金由三部分组成,牧民自筹资金三分之一,企业承担三分之一,财政承担三分之一。2008年已有登记56户,2009年已登记78户。木里镇在海西州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中共有33户项目户。一社项目户11户,二社项目户6户,三社项目户7户,四社项目户9户,房屋建筑面积71.2㎡,总投资85440元,国家补助30000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户,省财政补助0.5万元/户),地方配套10000元,牧民自筹22720;企业22720。总之,木里镇作为全县的工业重镇,理应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人民的智慧,把木里建设的更加富裕和谐,但也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牧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乾安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县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 思考,我想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阶地,有“乾安台地”之称。全县幅员面积3616.6平方公里,共有建制镇6个,分别是:乾安镇、让字镇、水字镇、安字镇、所字镇、大布苏镇。
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县情、民情出发,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不断将建设项目做精做细,推动我县城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县的城市内涵更加丰富;城市面貌更加多彩;城市交通更加快捷;城市贸易更加繁荣;城市环境更加清爽;城市环保更加完善;城市人居更加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我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县城市建设在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较大发展,但是在有些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3、征地拆迁工作难。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审批严格控
制,各种税费的增加和调整,给征地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在存量土地上实施旧城改造,拆迁安置难度大,部分被拆迁户无理要求,漫天要价,容易引起上访事件和产生不稳定因素。目前征地补偿实行货币化一次补偿外,没有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城中居民的拆迁安置,作为单位职工的,采取拆一还一就地安置的方法安置,但居民住户就因生产生活需要不同意按此种模式安置。
4、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今后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塑造特色,充分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为建设富裕乾安、魅力乾安、和谐乾安创造优异的环境条件。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大家知道,我县重要靠石油一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减少,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二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具规模。在6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乾安镇、水字镇、大布苏镇、让字镇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
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7、建立城镇保障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建立医保、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镇保障体系。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8、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县政
府要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组,负责全县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各乡镇政府也应设立相应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本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并确定一名领导主管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议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对领导干部的年终目标考核中,实行奖惩。
总之,全县加强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着我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响应xx街道“打造水乡古镇,构建和美乡村,转型都市经济”的号召,提高街道规划建设品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街道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
一、xx街道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xx街道地处xx区东郊,同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甬台温铁路在xx尚桥设有xx唯一的进出口站,xx公路和xx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网络,距离xx市区xx公里,xx港xx公里,宁xx社机场1xx公里。
xx辖区面积有xxx平方公里,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常住人口xx万余人,外来人口xx万余人。(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xx街道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庄布点规划。(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近年来,xx街道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重点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重落实了21个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了xx个项目建设,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投资1.1亿元实施xx线K5+782-K8+019段改建工程,全长xx公里,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投资xx万元实施环镇南路建设工程,全长xx公里,路面宽xx米,同时改造提升了二码头路“白改黑”工程,有效缓解街区交通压力,提升街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三是提升城镇外观形象。
(四)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实施亭山公园等建成区范围内的零星景观绿化工程,预计可提升绿化面积xx万平方米,实施了二码头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镇南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入口节点景观工程、东江两岸亲水绿化公园,共计新增绿化约6.8万平方米。(五)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xx街道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街区道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人民路作为区域内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先后建起了楼房,因此街区道路两侧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xx中路商铺较多,商铺招牌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街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街路形象,无法满足建设发展需要。xx街道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xx街道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覆盖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镇功能的发挥。目前xx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村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二)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xx街道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村街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三)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街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街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四)稳步向前,分类管理,促进人口向街区集中。
第四篇:木里图镇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木里图镇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辽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了解我镇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准确地把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推进我镇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根据镇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们以召开座谈会、接待来信来访、下到各村调查摸底等方式,按照通纪委办发(2011)12号文件要求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纪检监察部门受理的农村基层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年初以来,我镇纪检监察工作组接待的来信来访问题,主要归为两类:一是政策调整引发的矛盾。2002年退耕还林的土地,因为当时将政策理解为只能用30年承包合同不变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致使享受退耕还林补贴的土地不能同时享有粮食补贴,引发矛盾。二是由于政务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农民对宅基地审批、低保户申报、资金使用等问题提出质疑,引发矛盾。
二、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得到广泛重视,形成了浓厚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氛围,提高了基层干部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意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还有少数落伍者、堕落者,说明基层党政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是缺乏系统性。一些村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工作安排上一味地依赖上级,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从本村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本村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制定适合本村特点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意见,致使整体工作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
二是缺乏针对性。突出表现在少数村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层次不清、对象不明,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对一般党员的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层次性。工作中,只图表面形式,不讲实际效果,致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走过场。
三是缺乏灵活性。一些村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注意到教材的鲜活性问题,通常是简单地从政策条文、纪律规定到对个人的要求,照本宣科,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鲜活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
三、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及“四权四制”,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
木里图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工作。年初以来,我镇新选树的党风廉政建设先进示范嘎查村5个,实行“村民会议常设制”,推行党务公开及“四权四制”的实施。“四权”即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四制”即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这种村治模式,巩固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使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将原本封闭的权利变为公开的、透明的,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的途径。通过此项工作,让大部分村民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村内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打破“一言堂”的模式,决定权由村干部逐渐转向村民,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腐败、防止了不正之风的发生,更好的规范党务、村务工作。
四、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级“三资”管理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按照科区农村“三资”清查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农村“三资”的管理进行了清查,截止到目前,清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镇下辖40个行政村,其主要集体资源包括机动地、“四荒”、林地、沙坨等,40个村建立了土地资源性资产台帐,这些土地资源给村级组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工作中,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清理核查、摸清家底、建立台帐,使村级组织对集体资源发包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实行“5+2”运行机制。一是严格发包程序。按照民主议定原则,经过村“两委”研究讨论,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集体资源采取公开竞价、招标的方式。二是资源发包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严格按照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纳入账内核算。三是要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加大了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对违反政策的发包、大额资金使用采取重拳出击,严肃查处。
五、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进一步营造廉政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学习教育,解决廉政教育不够的问题。督促每个村(社区)至少设臵1条以上的标语或横幅,营造廉政氛围。对村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增强教育的效果,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2.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力度,解决责任意识不够强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一把手”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政治任务,克服“一把手”责任不清、目标不明的现象。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抓好责任目标考核与失职行为责任追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重大安全事故和工作不力导致群众上访等方面的追究力度。同时,把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并作为村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解决监督不够到位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民主,强化民主监督,建立镇、村、组三级党风廉政监督网络,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事务。认真对待在公开中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质询,向群众做出明确的解释。
六、维护农村牧区和谐稳定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绝大部分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作风。目前,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禁耕禁牧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务、财务公开和相关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村级不良债务沉重,极易引发群众上访,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治理和杜绝贪污腐败,从源头上维护和谐稳定的局面:
1、严格控制各村接待费总量。按照“抓巩固、防反弹、彻底抓、抓彻底”的思路,强化教育,加强监督,做到地点不乱,标准不高,总额不超。
2、严格开展各种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自查自纠专项工作。结合民主生活会等活动,组织全镇领导和党员干部进行了自查自纠。
3、严格控制公务用车。为了规范公务用车行为,年初我们拟定了车辆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严禁公车私用。
4、狠刹赌博歪风。要求全镇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不参与赌博的制度。通过半年的执行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5、认真开展我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制定《木里图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纪检书记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参与的廉政风险防范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度,查找风险点,制定整改措施。同时,组织机关人员对干部岗位廉政风险进行统计备案,严防腐败案件发生,做到未雨绸缪。
总之,木里图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防微杜渐,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真正把基层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到实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五篇:古城镇镇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古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直接面对群众,面对农村,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抓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以牺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获取经济建设的一时发展。
一、工作现状
古城镇位于襄汾县西部,襄光路、临夏线交汇处,是2001年由原曹家庄乡和原古城镇合并而来。全镇39个行政村,4.8万人口,东与景毛乡接壤,南邻汾城镇,西接乡宁县,北同南辛店乡毗邻,总面积7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万亩。古城镇交通便利,物流、商贸业发达,境内设有县河西煤化工业园区,工业主要以焦化、洗煤、建材等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及养殖生猪、肉羊为主,2015年农民年均纯收入为12316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三横一纵”街道,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1—
近年来,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各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开展好公民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镇范围内认真落实好《公民文明守则》、《村规民约》等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贴近未年人思想,满足未成年人需要。抓好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情趣高雅、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全镇范围内选树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影响广大同学,推动全体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二)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引导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
—2—
式。积极倡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深入进行科普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三)抓好各级学习型组织建设。在各文明村、文明行业中率先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以全镇农村现有的文化中心为阵地,搞好一室多用,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实现资源共享。要建立健全各项教育制度,落实教育计划,进一步普及文明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文明程度。要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通过组建宣讲团,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不断学习。
(四)积极开展“文明村”评选活动。以“建文明城乡、做文明村民”为主题,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目标,开展好“文明村”评选活动。加大村民文明意识宣传教育。利用村文化中心,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培训活动,在各村主要街道设置文明警示牌,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加强对镇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依法管理,依法搞好镇区综合治理,整治环境卫生,规范交通市场秩序,规范村民文明行为。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搞好环境卫生、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管理。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清除垃圾和乱贴乱画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卫生清扫活动。加强大型公共阅报栏、各类公益广告的建设、管理和
—3—
维护,不断提高文化品位。
(五)扎实开展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机关、各站所及各村按照群众需求、社会需要的原则确定服务内容。按照量力而行、自愿无偿的原则认领服务项目。
(六)大力弘扬百姓身边“最美家庭”的好家风好家训。以“看得见”的感召力,影响引领群众,倡导正确价值观念,培育时代新风尚。开展活动与文明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夫妻和睦、孝老爱亲、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家庭文明新风。
(七)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古城镇把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等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首先,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妇女节、五一、七一等众多民族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的文化氛围,丰富农牧民的群众文化生活;其次,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不断收集整理农村特色文化,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广场舞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镇按照建设文化强县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专业性、规模性文化活动,巩固省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成果。一是积
—4—
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娱乐文化活动,利用各村文化广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京安、侯村、杜村、西王等村连续举办春节文艺汇演,关村举办消夏文艺晚会,北街、北相李等村开展 “庆七一”活动、关村组织开展 “我家庭最美、沃家庭最省”故事会,各村好媳妇、好婆婆上台讲自己的故事,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美德教育。在去年全县举办的广场舞比赛中,我镇的西王村获得了全县二等奖、京安村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村创建活动,我镇京安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南相李、五里墩、常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目前,关村正在申报“市级文明村”,30%以上的行政村已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三是在全镇开展了“文明和谐创建”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72人,“最美家庭”16户,“星级文明户”78户,“道德模范”10人;四是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城分会,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全镇建设65个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室,配置健身器材72套,28个村成立书画协会,民间协会会员达300余人,先后举办书画、篆刻、剪纸、民间美术等展览50余次,组织曹胜财先生千把扇子书画展等群众文化活动16次。;五是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国防教育课,利用版报、标语、喇叭等形式弘扬先进事迹,加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宣传。各村
—5—
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分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六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镇志愿服务队积极在全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扶持,形成团结互助、关心互爱的文明形象。组织帮扶的党员与村特困户进行定点帮扶,解决弱势群众各种困难。去年,我镇志愿者共开展活动10余次,筹集资金8000余元,向困难群众献爱心,圆满的完成了扶贫帮困的任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七是开设道德讲堂,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我镇定期开展了“道德大讲堂”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学唱《公民道德歌》,朗诵《道德经》、《弟子规》,观看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影片,以学习马健、雷锋、焦裕禄、孟佩杰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为中心,在全镇形成营造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以“道德大讲堂”为载体,经常面向广大村民、青少年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做到每月一次。通过干部村民大会、党员干部会议、干部下乡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设立善行义举榜工作的宣传,通过各类先进典型的民主推荐、村民大会表决、组织审核、公开公示的民主评选细则,组织人员进行善行义举榜各类先进典型的评选,进一步推进全镇整体风气的好转。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6—
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视不够,认识偏差。部分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当前。二是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鉴于村集体财力有限,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个别村没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三是队伍不力,主体缺乏。村里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领导重视。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不要只把它放在口头上、文件上,讲一些空话、套话,流于形式,而是要结合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实际,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二)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抓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多渠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分
—7—
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书屋的作用;建立一支文化宣传演出队伍,举办常年性的文化演出;充分利用众多的民族节日、重大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工作方式。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入手,寓教于乐,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大投入。
(五)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队伍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2016年3月20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