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3:3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篇: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民主选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比如县级人大代表、乡镇级人大代表都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表候选人得到了法定数量的选票即获得投票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一种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种选举叫间接选举,比如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都是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候选人获得了法定的选票即获得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这里要注意的是,须获得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的选票,而不是获得参加投票的组成人员过半数的选票。1988年选举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曾经发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自治区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有5位只获得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会议的代表过半数的选票,而不是应到会的全体代表总数的过半数的选票,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代表资格时,依法不予确认这5位的代表资格。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怎样选举产生的?

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依照法律规定,民主选举产生的。

1、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普遍的。凡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选举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通过间接选举方式,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3、选举的具体办法是,在直接选举中,按照选民居住状况或者是按照选民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按选区提名代表候选人。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法。在间接选举中,按照选举单位提名代表候选人产生代表,如省级人大代表是由省辖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解放军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军人选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选出的;台湾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协商选举会议选出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第二篇:人大代表怎样产生

人大代表如何产生

我国人大代表制度有哪些特点?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现行的人大代表制度概括地说,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

3、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

4、坚持集体议事原则;

5、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要 选举人大常设机关;

6、港澳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开展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民主选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比如县级人大代表、乡镇级人大代表都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表候选人得到了法定数量的选票即获得投票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一种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种选举叫间接选举,比如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都是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候选人获得了法定的选票即获得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这里要注意的是,须获得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的 选票,而不是获得参加投票的组成人员过半数的选票。1988年选举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曾经发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自治区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有5位只获得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会议的代表过半 数的选票,而不是应到会的全体代表总数的过半数的选票,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代表资格时,依法不予确认这5位的代表资格。

什么是人大代表的任期制? 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有两个意思:

1、人大代表任满了法律规定的任期,就要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设区市级的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和乡级人大代表每届五年,到期就要进行换届选举。

2、人大代表在任期之内都有代表的责任和代表职务,人大代表不只是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才有执行职务的责任,闭会期间仍然有执行代表职务的责任。 实行任期制的好处是:

1、可以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通过换届选举,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到人大代表队伍中来,使人大代表队伍永葆青春活力,使人民代表大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2、可以淘汰不称职的人员,如果人大代 表不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甚至利用代表职务谋私利,就 可以通过选举更换掉。

3、实行任期制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努力执行代表职务 认真履行代表义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的任期有几年?

人大代表的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相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都是5年,因此,各级人大代表每届的任期为5年。

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

很多人大代表说得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就是要为人民办事,要为人民服务。

1、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应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参与对国家和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参与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参与选举任免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参与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参与对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保护等。

2、无论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还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都要执行法律规定的代表职务。这些代表职务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得以行使权力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行使都要通过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来实现。

3、人大代表要协助政府推行工作,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带领当 地人民群众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因此,人大代表的职务,就其性质和内容来看,就是参加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对社会事务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人大代表应当代表谁的利益?

人大代表是代表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利益,代表本级人 大所在行政区域人民的利益,还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代表利益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

在国外,对议员的代表利益问题,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法律规定,议员只代表本选区选民的利益,有的国家法律则规定,议员一经选举产生,便不受本选区选民意志的束缚,应代表国家的利益。

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也还不能简单等同,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样不同的利益代表者必然会对决策有 着不同的要求和意见。因此,有的人主张,既然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代表由选区选民 或者原选 举单位选举产生并受他们监督,那么代表就应只代表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利益,即使这种利益一时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也应如此,实行代表制就是让各不同利益代表者的意见 相互碰撞、相互磨合,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意志。有的人则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尽管人大代表是由原选区的选民或原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并接受其监督,但这只是说明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监督途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一经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必须要代表整体利益,要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出发去决策所在的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在我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既然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就应当代表国家的利益。同时,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决定了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的代表者,这一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可以避免和减少因各种不同的局部利益 的盲目碰撞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代表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第二条第三款中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由于各级人大代表均是由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对原选区和选举单位的工作情况、群众要求比较熟悉,因此代表法又从实际出发,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 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的上述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代表利益问题。

有人说人大代表是一个民意代表,有人说人大代表是政府工作的助手,这些说法是否确切?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没有完全反映人大代表的本质,因此不够确切。我们不能把人大代表仅仅看做是民意代表或政府工作的助手。人大代表有责任联系群众,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向有关政府机关反映,人大代表当然是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沟通双方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反映民意方面,人大代表同工会代表、共青团代表、妇女代表等群众代表有一致的地方,但人大代表不仅仅以反映民意为唯一责任,更重要的是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通过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人大代表当然要协助政府推行工作,这是法律规定的对人大代表的要求,但不能把人大代表仅仅看做是政府工作的助手,更不是当成使政府工作合法化的表决工具。人大代表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参与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一旦形成决定和决议,政府就必须认真、积极地贯彻执行;人大代表还有责任参与对行政部门等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国家机关要自觉地接受这种监督。

为什么不把人大代表叫作人民代表?

人大代表的全称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或自治州的人大代表是设区市或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人大代表是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是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是一个 特定的概念,是对一种专门职务的特称。人大代表的产生,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 且肩负着相应的法定职责。

人民代表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人民”是一 个政治概念,泛指拥护宪法的各阶级、各阶层和各人民群众团体、组织。凡是能代表一方面的人民群众的,都可以称为“人民代表”,而不需要按国家法律程序产生,也没有相应的法定职责。比如,出国访问的工会代表、共青团代表、妇联代表都可以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所以,人大代表当然是人民的代表,但不宜简单地直接称为人民代表。

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这一高度的政治概括,确定了人大代表的崇高政治身份和政治职务。

1、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那么人民群众如何来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力呢?宪法规定,人民群众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并由人民群众选出来的人大代表组成权力机关来集体行使国家权力。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了人大代表,这些受人民群众委托的人大代表集合在一起组成了权力机关,并集体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他们当然是 这个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责任是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变为国家的意志,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的主张,而人大代表作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载体,有责任通过执行代表职务,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变为国家的意志,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的主张,也就是说,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权力是要通过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来实现。

3、把人大代 表界定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也是有宪法作为根据的。宪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代表组成; 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九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因此,把人大代表定义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不仅有理论的根据,还有宪法的根据。

代表法这样规定,不仅大大提高了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人大代表有哪些义务?

代表法中没有专章规定人大代表义务,但提出了对人大代表的要求。代表法中关于人大代表的要求都是人大代表应尽的义务。代表法对人大代表的要求有五项:

1、要积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代表职权。

2、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的机密,在自己参加的生 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3、要同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4、接受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并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提出的问题。

5、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为什么代表法不规定代表条件?

在代表法起草时,曾经有同志建议要求对人大代表的条件作出规定,认为明确规定了代表条件,第一可以使代表清楚了解当一个人大代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第二可以使选民和选举单位了解应当选哪些人当代表,这样就会有利于加强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代表参政议政和参与国家权力行使的能力的提高。

但也有很多同志不同意在代表法中对代表条件作出规定,主要理由是:

1、如果对人大代表条件作了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就会成为社 会某一类人的代表,而另一类人就不能成为代表,这样就会与宪法和选举法发生抵触,因为宪法第三十四条和选举法第三条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年满18周岁,只要不被剥夺政治权利,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九个不分”,即在 选举中只要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家庭出身、不分宗 教信仰、不分教育程度、不分财产状况、不分居住期限,在换届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如果代表法中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条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发 生一定困难,即面临着一个如何界定这些条件的问题。一般地说所谓代表条件,就是要对代表的政治情况、能力表现、年龄大小、健康状况、文化程度高低、社会阅历深浅等提出要求。对这些要求,如何从法律界定,比如年龄问题,法定年龄为18周岁,除了这个界定不能再有别的界定。比如政治素质情况,一般都要求忠于祖国,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提法无论从其内涵到外延,都十分宽泛,难以明确具体地界定。再如健康状况与执行代表职务的关系,一个有严重残疾、行动不便的人,但很有智慧,并不因为身体有某种残疾而影响其参政议政,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议案和建议,就是健康情况,也很难规定何种情况属于健康的,何种情况属于不健康的,所以,很难对人大代表的条件作出 具体规定。

3、如果法律规定了代表条件,而这些条件又十分原则、宽泛 和笼统,在具体操作中就可能会发生由某些人、某个组织或某个机构来作出界定,确定范围,提出具体标准,而不是由法律提出规定,这样在特殊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由某些人、某个组织和某个机构来操纵选举的现象,就可能发生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选举或改变选举结果的情况。

4、从实际政治生活中看,人大代表的作用大小,不是由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来决 定的。有的代表年龄大阅历深,议政能力高,有的代表年纪轻、活动能力强,也有很高的议政能力。当然在一般情况下,通常希望文化高一些,身体更健康一些,但这些不能作为选举代表的条件来规定。从世界各国的选举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对被选举权的限制性规定越来越弱,像文化程度等已不再是参选的一个基本条件。

5、从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人大代表 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个事实求是的要求,也要有一个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提高人大代表素 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指望因为在代表法中有了一个代表条件的规定,代表就会一下子达到某种境界。

基于上述理由,代表法中不对代表条件作出规定,但在代表法中对人大代表有着严格的要求。作为人大代表,应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议政能力,能够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代表的职责,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意志,参与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

人大代表接受谁的监督?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当然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具体地讲,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县、乡人大代表就要由选举他的选区的选民来监督,由选举单位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由选出他的选举单 位来监督,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要接受选举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代表法根据 宪法规定的精神,对代表接受监督作了专门规定:

1、对代表实施监督的主体是原 选区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也就是说,委托人大代表行使人民权力的选民和选举单位,同时负有监督代表的责任。

2、对代表的罢免由选民和选举单位实施。为防止被罢免的代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代表法还规定,被罢免的代表有权出席罢免会议,并有权提出申诉意见或书面申诉材料。

3、关于监督人大代表的内容,代表法虽然未对代表接受监督的内容作专门的具体规定,但实际上,监督的内容是非常明确的,即凡是为代表法所规定的,代表的各项法定职务的行使情况和各项法定义务的履行情况,都属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监督的内容。所以,代表法第二十五条中规定,人大代表要回答 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人大代表要回答选民、选举单位的询问,本身就是一种接受监督的形式,有的地方实行人民群众旁听人 民代表大会会议或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这也是一种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形式。

代表法对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约束性规定,也具有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性质。

第三篇:各级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依照法律规定,民主选举产生的。

1、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普遍的。凡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选举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通过间接选举方式,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3、选举的具体办法是,在直接选举中,按照选民居住状况或者是按照选民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按选区提名代表候选人。代表名额由选举委员会按照城乡人口比例分配。县级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450人,乡、镇人大代表名额一般不超过100人,人口超过13万的镇不超过130人,人口不足2000的乡、民族乡、镇的代表人数一般少于40人。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推荐代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代表人数三分之一至一倍。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法。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要获得参加投票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才当选。

在间接选举中,按照选举单位提名代表候选人产生代表,如省级人大代表是由省辖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军人选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选出的;台湾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由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协商选举会议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的人数不超过3000人。省级人大代表的人数不超过1000人,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人数不超过650人。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如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数,是按照农村每88万选1人、城市每22万选1人的原则进行分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代表人数不按人口数分配,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同时,法律还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出规定,人口特别少的民族,至少要有代表1人。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人数要多于代表人数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才当选。

第四篇:班长是怎样产生的

班长是怎样产生的

---------------《请投我一票》观后感

在电影《请投我一票》中,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老师宣布将在班内举行民主选举,同学们可以自己选出自己的班长,而不是由老师指派。于是罗雷、成成、许晓菲三位“民主候选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选过程分为才艺展示、相互辩论和最终演讲三个环节。三个候选人在各自的准备过程中,家长纷纷扮演了“政治顾问”的角色,最终胜出的罗雷的父亲除了教他怎么为自己的缺点辩护,怎么去打压对手之外,还利用职务之便,请全班同学坐轻轨,给儿子争取到表现的机会和同学们的好感,还让罗雷在最后的演讲之后送中秋节贺卡给全班同学;成成的母亲鼓动成成,给他出谋划策,出绝妙的主意;晓菲的妈妈也是努力地鼓励训练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秀出自己的亮点„„整个竞选已经演变成了由家长导演、孩子表演的闹剧,而班主任作为总指挥竟然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甚至得意地以为她的学生在“民主竞选”。影片最后的一个细节是孩子们哭了,老师“教育”他们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大家经历了应该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会成长,那么接下就来分析一下孩子们从这次“民主竞选”中到底学到的什么?

孩子们在这场选举中并没有强烈的主人公意识,他们的思维中可能不会认识到班长意味着更多的是责任、担当、服务而不仅仅是权力。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更多的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对权力的欲望,渴求树立自己在其他小朋友心中的一种权威形象,他们的潜意识中感觉“这就能管人,让别人听从自己的吩咐”,这些孩子本该在童真的年龄做符合他们自己年纪的事,而在班主任的教育中,本应是带有各人想法、、观点、独立思维能力的民主演变成一种简化的民主,让大家觉得“新鲜”,却不能让大家在新鲜中获得新鲜的知识血液。变质的教育导致了变味的拉票,这样的选举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也许只有拉帮结派,互相攻讦,贿选等等的斗争手段。竞选成功的罗雷,他会想自己之所以一次次扭转战局赢得选举是因为给了别人好处,而成成会觉得同学们的善变是因为自己没有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性的东西给他们,那么以后面对类似的事情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呢?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当时选班长,我们从不关心选出的这个人有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民意,有没有热忱为大家服务,有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大家只是麻木地按照几个刻板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要好,如果成绩不佳,你连当候选人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学习成绩和权力直接挂钩,之后必然造成了利益的垄断,大家觉得只要学习好就高人一等,成绩不好就活该被忽视被管制,活该做下等人。所以当时班里出现了严重的“俩极分化”,学习好的被重视有地位越来越好,学习差的被忽视被嫌弃越来越差。

如果我是班主任,对于选班长这件事,也会采取选举的方式,一定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具体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时间。选班长这个工作不会在刚开学就进行,因为刚开学大家还没有在一起相处,互相不怎么了解,不知道谁适合做班长。所以选班长要等开学后大概俩周进行。

二、候选人的确定。首先我会开一次“班长的权利和义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班长肩负着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权力。之后让认为自己能胜任班长一职的学生自荐,于是候选人产生。

三、选举。候选人确定之后之后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做演讲准备,然后就依次上讲台做一个竞选演讲。不会像影片中老师一样给学生量的时间去准备才艺展示之类的,因为做班长重要的是人品、人气、责任感、工作能力等,而这些东西大家平时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不是靠精心准备以后表演出来的。而且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影片中出现的拉票现象。候选人简单亮相后大家就开始投票选举,为了做到公平、公正、透明,选举结果会紧接着就公开。这样班长就在全班人面前产生了。不管最终选出来谁做班长,都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但我们还是要以最公平、民主的方式去做这件事。班主任在其中只起到组织选举的作用,不会对同学们的选择做出任何干涉或暗示。而且,为了给更多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也为了避免班长“一劳永逸”,我们会在每学期都进行一次这样的选举(上一学期的班长也可以继续参加竞选)。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 “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准备:1把钢尺、1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试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听到也认识了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老师提问,引出课题)我们的要求不是看谁使它发出的声音大,而是使它发出声音的方法。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研究我们所听到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还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板书:实验验证)自己制造声音。

(呈现材料:橡皮筋、钢尺、试验记录表)

想办法利用桌上的材料,按照刚刚你们猜想的方法自己制造声音。

注意:(1)实验的时候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让你们的声音盖住了物体的发声?

(2)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钢尺。(3)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吗? 生:发出声响了。

师:下面请大家继续做刚才的实验,不过这次同学们不仅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来,还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有什么变化?(呈现实验表)

要求:一种物体统一采用一种发声方法,观察变化,作好记录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状态的观察)

(三)交流探究结果,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

1.汇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2.比较归纳:科学家们十分注意实验后的分析思考,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分析整理一下,比较实验中哪些现象是相似的?

(学生交流)

师: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如皮筋这样在外力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师:你们刚刚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所观察到的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整理,寻找规律)

学生思考,大致认为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但对一些物体能发出声音但看不见振动的现象还并不是很明白。3.进一步实验,强化认知。

师:同学们可能在想平时所见到的发出声音的物体并没有都在振动啊,是不是?

生:举例手拍掌发出的声音、人说话时的声音等等。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待会我们就可以解释你们所说的这些看起来似乎没有振动却发出声音的现象。音叉试验。

(1)引发探究问题:(敲击音叉)

师问:听到声音了吗?那你看到它的振动了吗?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既听到声音,又清楚看到物体的振动?

(2)交流研究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敲击音叉,轻触水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

么产生的?

生:水面产生了波纹。(师解释这就是说明了音叉的振动,水面能显现出物体细小的动作。)

师:那么现在就可以解释你们刚刚提出来的那些问题了。拍掌时的声音,你们现在拍拍手试试,有没有觉得手很麻?(生回答)那就是手之间在振动导致的。而人说话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喉咙那里有一个声带,是由于声带的振动才会发出声音,你们可以用手轻按喉咙处说话感受一下,是否在震动。

(5)师:我们知道音叉是因为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声音就会停止呢?

学生探究发现抓住音叉,声音就会停止,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

(6)总结: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进一步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碰撞、摩擦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拓展: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你们猜猜它在哪儿呢?

师:(耳膜/鼓膜)。就是由它来让我们能听见声音。剧烈的震动会损伤我们的鼓膜,所以大家记得保护它。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

1.学会借助简单的实验研究复杂的生活现象。

2.学生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3.关于声音还有很多秘密,我们以后会进一步探索研究。

六、板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拍、撕、打、喊、叫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下载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下埠镇长春小学 邓心怡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

    创业的Idea是怎样产生的

    创业的Idea是怎样产生的?【转】 xilei 发表于 2009-3-12 14:22 “创业”,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就是两个小伙子在车库里、或者在学生寝室里,侃出了一个Idea ,然后找到了一个投资......

    我是怎样当好人大代表的

    我是怎样当好人大代表的由于组织的培养,人民群众的信任,以及自己的努力,我连续当选为江宁区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在这里谈谈一名老代表的体会和感受。一、强化学习意识,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大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使物体发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棉津中心小学 陈静 教材说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二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