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风的互动营销策划方式
“追风”的互动营销策划方式
2012年11月23日,正值何首乌和野菊花的收获季,霸王罗定中草药种植基地300余亩的种植园里,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正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挖草药。其中不少人是头一遭下田,挎着篮子,挥着锄头,兴致盎然。
他们是从万名消费者中产生的幸运儿,受追风中草药去屑洗发水之邀来到位于广州的霸王集团进行为期四天的旅程,并将见到偶像韩庚。
近些年来随着绿色消费、天然养生等概念的兴起,中医药产品越发红火起来,甚至有人预言今后的日化市场将形成“中药配方产品”、“化学配方产品”、“其他配方产品”三分天下的格局。追风品牌就是2009年由霸王集团瞄准中医药去屑洗发水这一细分市场推出的。2012年秋季,追风完成了产品的全新升级,为配合新品推广,启动了这次名为“追风去屑之旅,韩庚邀你同行”的互动营销策划。
这轮传播发端于新媒体。10月24日,追风整合人人网、新浪微博、暴风影音、酷狗音乐等多种平台,网友只要申请参加活动并分享由韩庚拍摄的追风最新广告视频就有机会赢得奖品甚至与韩庚同游的机会。
广告片的场景设定在一家明亮的沙龙里,身穿紧身白衬衫及黑色马甲的韩庚化身养发专家,为顾客讲解头屑、掉发等知识,传播追风“去头屑,养头皮,1次做到”的品牌口号。“追风定位天然、专业、时尚。”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媒介公关部总监汪亮对《广告主》说,“这样的创意是为了突显产品的养护功效,并体现追风的专业性。”该广告预计将在2013年全面推广。
在韩庚之前,追风的第一位品牌代言人是王菲。“初期邀请天后为代言人,可以让新品牌迅速地被广大消费者熟知。”汪亮说,“两年后韩庚接棒则是为了吸引追风的主要目标消费者——年轻群体。”
韩庚的粉丝普遍呈年轻态,而年轻人也是微博的主流用户群,于是追风的新浪官方微博成为这次互动营销策划重要的线上推广平台之一。截至11月18日凌晨线上活动结束时参与并报名人数为1万,其中将近1/5的流量来自微博。
“企业官方微博是一个拉近与受众距离,快速反馈市场信息的平台。”汪亮评价说。除了这次的“去屑之旅”,昵称“小追”的@追风洗发水还发起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比如招募全新TVC女主角、组织粉丝探班团、追风送票等。”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品牌传播经理杨政书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迅速传播品牌及产品信息。”
线上的热度在线下得以延续。从线上转发活动中脱颖而出的20名消费者于11月20日开始了他们“与韩庚同游的中医药文化之旅”:聆听中医药知识讲座,参观霸王集团的种植园、工业园、生产线等,亲身领略中医药的魅力。旅程为期4天,韩庚也在最后一天到场,与粉丝们分享护发心得。
汪亮认为,这次活动将追风品牌的中医药特点和代言人韩庚进行了结合,代言人的影响力被充分利用。通过层层递进的互动创意设置,代言人与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吸引了众多目标受众参与。同时突破传统品牌代言人的自述体系,引导用户创造传播内容。
传播效果也很令人满意。通过运用网络新媒体的投放组合,增加了多种互动形式,借助其互动性及传播扩散效用,最大化地实现传播效果,传达品牌理念及产品特点。并结合了线上线下的传播配合,有效地进行了二次传播,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加深了他们对品牌的认识。
据了解,早在8月份霸王集团就曾开展过“享冠军品质,赢中药文化之旅”的主题活动,反响颇佳,延续下来就有了此次的“追风中草药去屑之旅”。霸王集团或会将其打造为一个名优品牌。
第二篇:师生互动的方式
课堂的师生互动的方式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人。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理论,主体所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存在的真实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表现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即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按照自己观念所选择出来的、经过加工的部分。
“认知互动教学原则”核心是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探索接受知识边缘科学心理学的奥秘,强调有意义学习理论:通过“视读”和“心读”强调学习者消化阅读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学习者参与语言实践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教师的角色,师生一起评教、评学,突出认知体系,判断与推理的认知能力,拓宽学习者的综合创造能力。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教育学会年会参评教育教学成果
类别:研究论文 编号:A24D
题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呢? 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科学有效的。主题词:反思 更新 探究 提高
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通讯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是否同意转载和引用:是()否(v)类别:研究论文 编号:A24D
题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呢? 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主题词: 反思 更新 探究 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一、反思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尤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竭尽心力。但许多学生平时或走入社会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理解,而是教师把拟定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理解,更没有掌握,不久就“物归原主”,奉还给老师了。
语文知识的牢固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灌”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与思”得到的。课堂上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失落了!作为语文课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人的价值、情感,这一地位可怕地消失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精神。
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及文本的互动交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才能达到学生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净化心灵世界,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二、新课改中教师应更新理念。
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即使再差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渴望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就是要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优秀人的火花。教师如能保护这点火花,课堂教学就能充满生机。
当今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应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对教材的理解、识记等都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差异。
但是,教师上课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置较单一的教法,只是照顾到中上水平的学生,结果大多数学生只是作听众,出现精神涣散、睡觉,甚至随便讲话、打玩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尖子学生吃饱,中差学生吃好,最终获得全体学生的提高。
例如,对于同一个语段的分析我们教师可以请分析较差的学生朗读,中等的学生谈分层、理解层意,尖子生谈与之相联系的课外相关的知识及模仿表达练习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避免因缺乏自信心而导致掉队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等能充分地发挥,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授系统与学习系统间的教学信息交换。教学过程中认识行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信息交换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形成一个融合的人与人的信息系统。
语文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的舞台,从根本上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本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特殊观照。即便是对语文知识的演绎也跳出了语言的规则系统而成为富有个性的动态言语行为。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交流。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三方融合的信息系统。因此,与之相应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三维互动。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互动方式。
首先,表现在师生的个体互动上。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面越广,参与兴趣越浓,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就会呈现出许多老师反映的课堂沉闷,问而不答;一节课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到头来学生收获甚微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读《记一辆纺车》一文时,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将自己喜欢的章节讲出来,最好能讲明为什么喜欢。有同学就说喜欢结尾,其呼应开头,用反复手法使怀念的感情抒发出更加深切。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让我们感受到了延安精神。有的说劳动竞赛的场面好,可以感受到作者充满的革命豪情。我因势利导,问:这一段依次写了竞赛的哪些方面?学生说从竞赛的规模、竞赛的阵势、竞赛后的心情来写,把整个竞赛的场面写得很简单又形神俱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作者的乐观主义溢于言表,我让学生想“有没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如果有的话,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既艰苦又愉快的劳动感受。这是知识的一种迁移,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外学生还找了体现语言质朴的句子。
这样一来,通过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就把本文的训练重点解决了。这既满足了程度较高的学生的需求,对于一般成绩的学生又没有压力,更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每位学生体会到了辛勤劳动和不息的创造而获得的那种成功的乐趣与享受。如果教师一开始给学生讲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语言特点,既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又使整个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无可挑剔。可就算老师讲得再好,也只是老师自已讲、自己悟、自己陶醉,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差。
其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激励学生进取、探索,这是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它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上。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阅读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感知语言---理解意蕴---体验美感。充分利用这几个环节,使师生互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学生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小组辩论的形式。从多角度去读解文本,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地方。说出欣赏的理由。这是师生交流的环节,也是学生感知语言,读解文本的环节,许多学生都较容易联系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主题的理解方面,一队老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表现出“以老救少”,从容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文中领悟得到,并且受到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震撼。拓展出去,甚至有学生说到深受感动的另一篇文章《血色母爱》由于雪崩,一对滑雪的母女被大雪掩埋,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在生死攸关之际,母亲毅然割开自己的动脉,用鲜红的热血染红了白雪,为救援人员的搜素指引了准确位置……
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课文太虚假了。根据这一点展开讨论、辩论。有学生说写作方面前后交代不清。有的认为第三段描写不真实。如果猎人真被感动的话,应该是向后退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活下来,而不是猫哭老鼠。甚至有的学生还拿电影《泰坦尼克》这部电影来比,有的认为同样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有的则认为“泰坦尼克号”事件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那是一场灾难,当船撞上冰山时,一部分人的死亡已经无法避免,所以男人一致的决定让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而课文中的斑羚群遭遇的是一次人为的悲剧,只要猎人和猎狗撤退,停止捕猎,斑羚就能全部存活;但作者为了表现崇尚的中心思想,虽虚构了这一生命的辉煌画面,从中也侧面表现了人类残酷的一面。
可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正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伤心崖上的一幕提醒人类不要做自然的侵略者。如果说“非典”事件严肃地告诫人类不应为私欲而捕杀动物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启发人类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
这样一来,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唤醒学生的怜悯之心,激活他们的同情之心,升华他们的友爱之心,滋润他们的善良之心,就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传承过程中浸润着人类博大情感的熏陶,这正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体现。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师生的交流,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华松 《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篇: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交流互动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有效性
论文摘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对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交流互动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运用交流互动。
加强对师生互动的研究,特别对枯燥无味的小学数学以及小学生认知特点来说,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的基础工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尽管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互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建立起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使教与学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那么小学数学课教学效果将得以大幅度提高。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型问题,有时甚至要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来设计,这样做的意义不在于寻求完全正确的解答与现成的结论,而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1.让学生面对问题。揭示课题后首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提出了诸多令人产生疑问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形成的关于该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并板书关键的问题:(1)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2)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3)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能不变?(4)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2.建立假说。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作为后继探讨的导向:“先来看第(2)个问题:请大家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即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要求学生以“48÷8=6”为例,小组合作学习,举例验证多种猜想(被除数48和除数8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看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4.解释说明。学生解释验证结果。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总结,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并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教学就改变了传统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了新型平等、合作交流关系,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理念。
二、倡导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学习“百分数”以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验黄豆的发芽率,规定每个小组实验的粒数和质量,并要求每个成员互相配合,认真地观察与记录。一周后的课上,让各位学生查验黄豆的发芽粒数和未发芽的粒数,各组分别计算发芽率。当汇报求得的发芽率不同时,可随时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为什么发芽率不一样呢?要使自己组内实验的发芽率高,必须怎样做?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时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想法,灵活地修正他人的观点;虚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认真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组内交往协作,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发芽率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但是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44—25)”时,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了七八种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真行!”“还有不同意见吗?”加以引导,整个交流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还有相对合理、简洁的区别,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构建活动富有意义而不是杂乱无章。形式化的开放和放开只能带来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实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即适时介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总之,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既能保证互动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朝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交流互动是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必需条件。教师要善于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而富有情感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如果教师教学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将因此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也将因此而生动。
参考文献:
[1]吕含贞,谈“交往互动”在课堂中的构建[J],课改纵横,2007,(4)
[2]何振中,洪涛,新课程理念下的“交往互动”摭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2)
[3]李素芹,交往互动创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4]王海涛,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0,(12)
第五篇:追风快车教学设计
追风快车教学设计
字体:大 中 小 2010-10-14 22:04:00 公告:
第8 课 追风快车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动手制作、绘画汽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领略设计与创造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车。
2、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辆有趣的车。
知识目标:观察汽车的图片、模型或实物,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辆有趣的车。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绘画汽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趣味,体验线描作画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线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造型。知识目标:观察汽车的图片,认识汽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学习基础线描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运用线描的方法创作一辆有趣的汽车线描作品。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材,范画。学具:铅笔或钢笔,画纸。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师:同学们,现在,私家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周末总会有很多大型车展在我们的城市上演,今天呀,老师也带大家去参观一个特别的车展。
1、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不同造型的汽车图片,配合文字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历史与发展。
2、观察发现
出示“老爷车”与现代跑车的图片,学生观察汽车“古”与“今”的不同特点,并与同桌交流感受。
3、提问:对比左图和右图(课件出示)的两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汽车造型以及材质方面观察与体验)
教师小结:起初的汽车造型是从马车样式演变而来的,造型一般简洁,车身比较单薄,动力也小,主要材质是钢材与帆布的结合。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制造商们逐步对汽车外观、功能以及功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所以现在就有了更多种类更加的美观和快速的汽车展现在人们眼前。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用线描的方法画一辆未来的汽车。
二、体验交流
师:刚刚我们看了很多汽车图片,我知道今天很多同学带来了自己喜爱的汽车模型,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他的爱车。
1、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的汽车图片或模型拿出来,并向同学介绍它们。(学生上台发言)①说说你喜欢它原因是什么?
②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汽车”的外形特点。(造型、颜色、局部的某些特色的设计)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车了,有的是喜欢车的外型,有的觉得车的颜色很好看,有的是喜欢它的适用价值,而有的同学则更注重汽车的某些部位的特殊功能设计,比如整个车身的式样、跑车前面的大灯设计、赛车后面的尾翼等。要设计好汽车首先我们要学会认真观察。下面我们一起去仔细地观察汽车,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呢?
二、造型指导
从形状、颜色、比例、结构关系等观察汽车。
教师与同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种类的汽车造型特点,从外形和功能上设计表现一辆未来的汽车。
1、课件出示汽车图片,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汽车一般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生答:(车头、驾驶室、车厢、车轮~~~)
2、除了汽车的这几个大的组成部分外,车头、车身上又哪些看得见的外部零件呢?比一比谁列举得又多又正确。同桌交流。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车灯、反光镜、雨刷、牌照、散热孔、标志、天线等)除了这些零件以外车身上还有什么?(装饰的花纹)
学生观察课本和课件图片,回答:(车轴、螺丝、车窗、反光镜、前后几两侧车灯、刮雨器„„)
3、欣赏图片:想想汽车的这些主要部分可以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类汽车的大体特征和侧面造型入手,来分辨形的特征及如何描绘自己最想表现的汽车外形。)师:知道了汽车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课件出示)我应该选择哪种基本形状设计我的汽车呢? 想想汽车的这些主要部分可以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
5、同款汽车不同角度的展示:
师:刚才大家仔细观察了汽车的外部零件,老师在观察时还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汽车的形状是不同的,你们有没有发现?
学生研究不同角度看到的汽车的样子,找一找自己喜欢的角度。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观察到的不同角度的特点。教师板书:正面、侧面、正侧面。【正面:左右对称,车形方正。轮子成长方形且上半部被车身遮住。能看到车的牌照、标志、两侧车灯及反光镜等
正侧面:车轮呈圆形且上部被遮住较少。前后车灯分于两侧,只看到车灯的侧面。教师小结: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汽车是不一样的,如果让你画,你会选择画什么角度呢?一般来说正面、正侧面比较好画,正侧面特征又非常明显,建议大家画正侧面,正面的特征很特别,你也可以试着画正面。
侧面能同时看到正面和侧面,看到的比较完整,立体感也比较强,但形体结构比较复杂,画起来难度大一些。】
6、教师小结: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出了很多种类和不同功用的车种,有轿车、卡车、公共汽车、还有赛车等等~~~那么怎样用画笔来表现他们丰富的造型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线描的方法来画出自己最充满想象力的一辆未来的汽车。
四、绘画指导
1、出示老师线描作品,学生欣赏感受。要求学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构图、线条到(局部)细节刻画三个方面观察和探究。)以画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注意画面线条的排列组合,疏密与变化。板书:
(1).构图——适中
(2).线条——注意排列组合的轻重变化与疏密变化(3).刻画——从整体到局部的刻画,精致到位
2、小组讨论、自主表现
“如果你是一位小小汽车设计师,为人们设计未来的汽车,从汽车外形和提高汽车功能细节上想象,你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未来的汽车呢?” 生答~~~
3、教师小结: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都考虑到在汽车功能设计上,细节上添加自己的想象,设计有自己独特想法、有创意的汽车,那下面就把你们设计的汽车画在作业本上,并给汽车起一个新颖的名字吧。
五、创造表现
活动:你设计汽车有哪些主要特征呢?把你设计的未来汽车用徒手(不依靠工具)线描的形式画下来。
1、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造型能力进行有选择性的绘画表现。
2、教师巡回指导。
六、评价交流
师:今天我们来举办个“小汽车”的画展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推选最优秀的小汽车来参加“汽车画展”。
1、同学互评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辆“小汽车”?为什么呢?
2、集体讲评
七、教学板书 第8 课 追风快车 1. 构图——适中
2.线条——注意排列组合的轻重变化与疏密变化 3.刻画——从整体到局部的刻画,精致到位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养成细心观察、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在制作汽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趣味,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纸盒等材料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汽车造型。知识目标:观察手工制作汽车的作品,学习设计汽车造型,制作汽车结构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汽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体验制作乐趣。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汽车各部分的制作和拼装。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材,作品范例。学具:大小纸盒、牙签、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描汽车,有哪位聪明的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汽车有哪几个部分吗?(学生发言)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同学们仔细看看图片里的汽车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
1、图片展示:左边片面线描;右边纸盒立体。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汽车的表现形式观察与体验:平面与立体的区别)
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汽车表现方式,一种是我们上次课学习过的用线描的方式画出来的,另一种是用纸盒制作的的立体的汽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学习制作一辆立体的汽车。
二、体验交流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到20页,看看书上左上角的这辆“小汽车”,动动脑筋,想一想它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
1、欣赏书上的 “小汽车”,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教师小结:书上的这辆“小汽车”是用纸盒、卡纸做车身和车轮,而且用了牙签把车轮连接到车身上。我知道同学们今天带来了许多制作汽车的材料,老师想问一问大家如果你也想做一辆有趣的“小汽车”,你会选择用哪些材料呢?并想一想用它们制作车的哪个部分?
三、材料分析
1、“如果你也想做一辆有趣的车,你会选用哪些材料,并想想用它们制作车的哪个部分?”(学生讨论发言)
2、纸盒:要注意纸盒本身的长短、厚薄、大小巧妙的组拼。
3、牙签等细木棍可用来做后视镜的支点。
4、色卡纸可用来添加车身等其他的图案。
5、教师小结: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材料,但是材料不同,汽车的造型也有变化,接下来就来把我们准备的材料拼合、粘贴起来吧。你能找到一些什么不同的拼贴方法呢?而且使你的“小汽车”有不同的造型呢?
四、方法选择
1、巧妙利用纸盒的形状组拼汽车的车身。
2、用剪挖、粘接等方法做出车窗、车门、车轮、车灯等部件。
3、部分——整体——部分的制作过程
4、教师小结:把材料进行拼贴以后,一辆“小汽车”就做好了。现在,就开始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制作一辆你喜欢的汽车吧!
五、自主表现
1、学生可以以小组共用材料,独立制作的方式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
六、评价欣赏
师:今天我们来举办个“小小汽车展示会”,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推选最优秀的小汽车来参加“汽车展示会”。
1、汽车展示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辆“小汽车”?为什么呢?
2、学生互评
3、教师总结:
七、教学板书 第8 课 追风快车
1、利用纸盒的形状组拼汽车的车身。
2、用剪和挖、粘和接等方法做出车窗、车门、车轮、车灯等部件。
3、部分——整体——部分的制作过程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养成细心观察、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在制作汽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趣味,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生活中各种材料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汽车造型。
知识目标:观察不同材料的手工制作汽车的作品,进一步设计体验汽车造型,制作有趣的汽车。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解联想能力和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汽车各部分的制作和拼装。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材,作品范例。
学具:废旧物品以及果子蔬菜、牙签、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1、欣赏萝卜汽车和拖鞋汽车,并分析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性。
2、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呈现问题
1、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你会选用哪些材料,制作汽车的哪个部分呢?
2、师生互动探讨:恰当、巧妙地选材。
(了解学生的创作想法与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
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选材、制作、装饰等问题。并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怎样用其他材料制作汽车? 运用媒体,将实物图片进行恰当的组拼,提示学生选择材料要合理、巧妙。
1、出示几幅怪汽车的图片
观思考察:这些汽车各自使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巧妙运用材料的?
点击大图,主要从车身和车轮两个地方进行观察(课件)。如“快餐盒汽车”的车轮就是用学生最爱吃的果冻盒做的;“充电器汽车”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充电器圆润的外部构造做车身,电池盒做车仓,将盒盖向上翻起用纸卡住做挡风玻璃,再用画和贴纸的方法做车灯,车牌等,最后用学生绝对想不到的蜡烛做车轮。
2、点击课件进入“生活馆”
展示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图片,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物品分别可以制作成汽车的那一部分?(生答)
教师小结:老师在课件中所选择的物品都是有代表性的:鼠标的外形呈流线型,很适合做汽车车身。
3、进入制作好的车身图片
再与茄子做成的车身进行对比,使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个车身用了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接着,看西红柿和蜡烛,西红柿可直接做车轮,而蜡烛则要切成片才能做车轮(课件对比)。
4、教师示范,学生参与讨论,提示学生制作“汽车”要美观。
5、对比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生自主表现,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一辆你喜欢的汽车。
2、学生作业。
3、学生在玩耍中展示“汽车”。
(明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在愉悦中积极的实践探索、创作表现。)
五、赏析评价,教学延伸
1、作品自评、互评、师评。
2、欣赏能动的“汽车”,教师小结全课。
(通过评价与赏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激发学生进一步创作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