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
一、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上的差异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美国:
(1)选民:出生在美国、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达到所在州的居住要求;(2)参议院议员:年满20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九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3)众议院议员:年满25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九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4)总统: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年满35周岁,在美国居住年满14周年。
2、选举机构的差异
中国:
中央选举机构中央选举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选举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但到目前 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央选举机构的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是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的地方选举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持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代行选举机构的职权
基层选举机构,在县、乡两级要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行,村一级也开始设立选举委员会,负责主持村委会选举工作。由于法律规定选举委员会只是主持选举的组织,因此,一般而言,选举工作结束后,选举委员会即宣告撤销。
美国:
中央选举主持机关是联邦选举委员会,属于常设、独立性的机构(即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的专门机构)。总统、副总统和两院议员等联邦性质的公职选举由联邦选举委员会主管,该委员会由6名专职委员和2名由两院秘书长兼任的委员组成。
地方主管直接选举的机构是州的选举事务委员会、州政府秘书;县、市选举工作由县选举委员会、政府秘书主管,办理具体事务的官员或雇员都由地方选举事务委员会或主管官员任命。
3、选举经费来源的差异
中、美选举制度选举经费的规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费的来源是公费还是自筹上。中国:
按照现行选举法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公费选举原因: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人民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中国更强调组织的统一指挥、领导,从中国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程序上看,中国选举实行自上而下 的领导。第三,选举经费是使民主选举得以进行的物质保障。
美国:
美国的选举费来源则较为广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选举经费来源于大财团、大富翁的捐助和政党的支持。1970年后,国会通过多项立法,对竞选的捐款数额作了限制。现在,美国候选人竞选经费主要来源于: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政党资助、政府补助、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公民个人捐款。此外,选举经费还可以通过捐助音乐会、筹款聚餐会、发表电视讲话等多种途径获得。美国选举经费的来源强调的是自治原则,个人竞选中自筹经费是最为强调的,相对而言政党的筹措、政府的捐助处于次要的地位。、选举过程的差异
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程序的规定大体都包含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计票和选举结果确认等环节。比较中、美选举过程,我们往往看到差别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也体现在选举过程的民主、公开、透明程度上。
首先,我们国家的选举虽说是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的方式,可我国人大代表的直接 选举范围只限制在县、乡两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多层间接选举产生的。而在美国,无论是总统选举、国会议员选举还是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无论是候选人提名、还是正式选举过程中,公民直选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直接选举的程度是衡量民主制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们国家直选范围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不断扩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直接选举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我国候选人多是采取由政党、人民团体或十人以上的选民推荐的方式提名的,候选人自我介绍和竞选活动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导致选举竞争性不足,选民或代表对候选人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那位候选人代表自己的利益。而在美国的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们很擅长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吸引和调动选民,候选人通常采取竞选旅行,广泛会见选民,发表电视演说,进行电视辩论甚至拍摄纪录片或广告等形式来抓住选民的眼球,并起到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的效果。当然,近些年来过激的竞选行为也导致金钱政治、选票商品化现象的出现,但竞选在增进选举公正、透明,提高民众积极参选率方面的积极贡献也是我国现阶段民主选举所迫切需要的。
最后,我们国家选举程序的技术性、科学性程度还有待提高。比如:代划选票现象仍屡见不 鲜、流动人口投票无法解决、无效票的计算不规范等。而在美国,为了避免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造成选举问题,美国不采取这两种方式进行投票,而是通过邮寄选票的方式帮助工作忙碌,生病和远行的选民正常行使选举权。这些对我国选举过程中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选举规则的差异
中、美选举规则存在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
在一般选举中,我国采用以过半数票获胜的绝对多数制。当获得过半数的当选代表总数少于应当选出的代表名额时,就举行第二轮选举。但在第二轮投票中,决胜规则不再采用绝对多数制而采用简单多数制原则。即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1/3。但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仍需获得全体代表半数以上的选票才能当选。
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采取多数选举制度,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但美国总统并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也不是由议会或代表决定的间接选举,而是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即:总统不由选民一人一票直接选出,而由各州选派的选举人选出,每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的参、众两院议员人数相等。只要总统候选人获得了某州选举人票的简单多数,即按“胜者通吃”的原则在该州获得所有选举人票。
二、借鉴美国经验以完善中国选举制度
1、加强对选举的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常设的选举组织,虽然每次换届选举都成立了临时性的选举组织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组织活动,但往往不够深入。直到现在仍有许 多选民还不明白自己在选举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利益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选举中更应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以强化人们的参选意识和选举人的权利 义务意识,提高选举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中央和地方省一级设立专职选举组织,以加强 对选举的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2、扩大直选范围,提高选举技术含量。
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只能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举人民代表。但是,间接选举的层次过多,也的确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如果要选民意志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不断缩小选民个体选择与社会选择 的差距,就要逐步推行并扩大直选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选举技术的有益经验,运用现代化的设备,融科学于政治当中,改进选举过程中的技术性环节,提高选举的质量和效 率,也是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有效途径。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规则。
中美不同的选举规则都在实践中引发了一些问题的出现。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由于“胜者通吃”的规则,使得所得选票最多的候选人并不一定当选。里根的当选据统计就仅仅获得了3 0 %左右的选票。从这一 点上说,美国并非由多数人统 治,而是少数人统治,而目前,我国选举中也暴露出了类似的问题。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一轮绝对多数制,一般只要获得选民或全体代表过半数票即可当选。只有在第一轮投票中出现当选者不足法定人数或出现两个以上的同等票数难决高下时,才进行第二轮投票。并且按规定直接选举的第二轮投票只要是得票多者即当选。这使得有时会出现少数人的意志形成决定 性的结果的状况。因此,如何完善选举规则,如何保证选举结果能最广泛地代表多数人的意 志,以及在选举中如何保护少数人的选择权利和利益,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民主选举在我国不过实行了六十余年,相对于美国这一拥有两百余年民选历程的国家来说,我们的制度可能还过于稚嫩。但新生的事物中总会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潜力,我们不应该 “望洋兴叹”,只有在借鉴他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才能真正的将民主的选举植根在中国大地上,植根在人民的心中。
第二篇: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与中国民主化(本站推荐)
马哲课下作业: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与中国民主化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主要包括预选、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运动、全国选举、选举团投票表决以及当选总统就职仪式。
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上的差异
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件较为宽松,完全不受诸如财产、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美国《宪法》及相关选举制度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有不同的规定:(1)选民:出生在美国、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达到所在州的居住要求;(2)参议院议员:年满20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九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3)众议院议员:年满25周岁的美国公民,至少在美国生活九年,是选举所在州的居民;(4)总统: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年满35周岁,在美国居住年满14周年。因此,在美国18岁的公民并不是获得选举权的充要条件,还需要受到各州及地方具体选举法的限制,例如对选民的居住期限、登记状况甚至居住区域的特殊规定等。
2.选举机构的差异
选举机构,即办理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选举事务机构的通称。中、美选举机构的最大差别之处在于选举机构的常设性和非常设性。中国目前各级各类的选举机构都是非常设性的或暂时代行职权的组织。如果从层次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中央选举机构、地方选举机构和基层选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的。由于法律规定选举委员会只是主持选举的组织,因此,一般而言,选举工作结束后,选举委员会即 告撤销。
美国的中央选举主持机关是联邦选举委员会,属于常设、独立性的机构(即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的专门机构)。委员在任职期间内不得担任联邦政府的官员或职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的工作或事业。联邦管理委员会有很大的职权,可以制定投票及政党活动的有关规则,独立向国会提出预算,具备调查、司法起诉的权力。
3.选举经费来源的差异
选举经费是选举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 保障,也是保障选举质量的物质基础。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经费的规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费的来源是公费还是自筹上。按照现行选举法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选举法
第八条的规定,为选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美国的选举费来
源则较为广泛。美国候选人竞选经费主要来源于: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政党资助、政府补助、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公民个人捐款。此外,选举经费还可以通过捐助音乐会、筹款聚餐会、发表电视讲话等多种途径获得。美国选举经费的来源强调的是自治原则,个人竞选中自筹经费是最为强调的,相对而言政党的筹措、政府的捐助处 于次要的地位。
4.选举过程的差异
中、美选举制度对选举程序的规定大体都包含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计票和选举结果确认等环节。虽然两国就每一步骤的细节规定不完全一致,差别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也体现在选举过程的民主、公开、透明程度上。首先,我们国家的选举虽说是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的方式,可我国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只限制在县、乡两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多层间接选举产生的。而在美国,无论是总统选举、国会议员选举还是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无论是候选人提名、还是正式选举过程中,公民直选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5.选举规则的差异
选举规则影响着选票计算的方式,也就是说不同的选举规则决定着候选者当选条件的不同。中、美选举规则就存在相当的差异。在一般选举中,我国采用以过半数票获胜的绝对多数制。
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 生,采取多数选举制度,美国人称作“相对多数制”,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 的半数,也被称作“领先者当选”制度。
中国的民主化
韩寒曾发表连续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讨论民主问题。韩寒在文章中直接指出中国社会现况不适合革命,又论及中国人民的素质问题恐怕不适合民主。其中确实指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大多群众抗议是为了群体本身的利益,并不足以感动社会造成对政权进行民主化的压力,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挑战统治威权。另外,关于素质一事,这也确实是许多人的纠结之处。中国人民素质问题可能导致民主化过程动荡不安的质疑,正是国际间乃至大陆社会内部的共同疑惧。这个疑惧也是国内目前推动民主化呼声的公共知识份子们共同要面对的难题。
由于言论管控、媒体操弄、乃至教育偏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民众对民主认知不清,经历过文革等政治运动动荡的这片土地在目前小康的情况下,大多不愿意“冒险”改变,形成了泛既得利益集团。加上社会贫富差距大,农村乃至内陆地区还在为吃饱穿暖奔波时,谈民主似乎过于奢侈。
真要畅想中国的民主化,中国首先要突破“知”的艰困,这个知并非知识,而是知情,知道中国社会现况的真实,知道中共只是执政党而非国家,知道这个世界有种东西叫民主,这东西不仅仅是西方有,中国人也可以有。
这个“知”就像一种启蒙,人民只有有了这个启蒙和对民主真正的认识,才有可能真正的开始民主化道路。
第三篇: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
1、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的各项选举制度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西方国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其选举制度不需要以接受某一个党派的领导为前提。
2、我国由选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政府、检察院、法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西方国家一般是两院制(上议院和下议院或参议院和众议院),国会、法院、政府分别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力;本着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国会不是国家机关中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机关,政府首脑、司法官员并非全由国会选举产生。
3、我国的人大代表代表着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意志、为民说话。而西方社会的民主从总体上说是少数人的民主。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确定受选区总人口数的多少、代表名额中要保持适当的性别比例、代表的身份、代表所属的民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国会或议会议员名额的确定主要受选区总人口数的影响,有时也考虑种族因素。
5、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除了人大常委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专职的和有薪俸的外,其他的都是兼职的和无薪俸的,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兼任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公职。我国人大代表的人数很多,而开会日期却很少。西方国家的议员一般都是专职的和有薪俸的,以英、美、法、德最为典型,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但每年开会的日期却很长。
6、在选举经费和法力保障保障方面也有不同。我国《选举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西方国家选举用的一切经费,大都由候选人或提出候选人名单的组织负担,选举用的工具及设备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广大劳动人民无法享用。为了保障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我国的选举法专章规定了对破坏选举的制裁,杜绝贿赂舞弊、防上与取缔破坏选举的各种违法行为。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到处皆是,很少受到法律制裁。
第四篇: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 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西方不了解,在一次希特勒举行的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在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再例如,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在文化方面就美国来讲,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总之,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同样其它的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到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以便在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第五篇:中美婚姻观差异 论文
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裴鸽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 450011)
摘要:中国的婚姻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中美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的性格,男女在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中美经济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婚姻观的不同。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无形中影响了大众的婚姻观。宗教信仰在婚俗方式,婚姻维持等方面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美婚姻观 家庭条件共同爱好 生存环境 经济 社会价值观 宗教夫妻从相识、相知、相爱、相伴、到相守,要经历友情、爱情、同情、恩情的各种体验,而婚姻是对男女关系最直接的定位,无论哪个人在哪个国家都要面对。婚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浓缩并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道德信仰、经济与政治等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作初步探讨。
一 中美婚姻观对比
1.提到中美婚姻,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中国婚姻特点:改革开放前,低质量,高稳定,60%的夫妻婚姻是“凑合型”;之后性观念混乱,离婚潮泛滥,则是低质量,低稳定。而美国人所信奉的既不是严格的单偶制,也不是完全开放的关系,而是对爱情、特殊癖好和多种伴侣关系的包容。经调查,中国人的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而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
2.说到家庭条件,从择偶开始,中国人就视婚姻往往成为买卖,而美国人则将
婚姻视为卖买。在中国的婚姻中,人们较多的说法是男人娶老婆,而很少有人会讲女人娶老公。所以男女婚姻更多地像是做一桩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离不开钱。如今没房子的男人在有些女性眼里根本算不上男人。在一些女人心里,一套房子顶得上一百个白马王子,结婚是最好的商业投资机会,电视剧《蜗居》就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而著名思想家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为钱结婚无异于长期卖淫。美国人的婚姻是将买卖两个字颠倒过来,称之为卖买,男男女女即是卖家也是买家。女人要找个如意郎君,首先得把自己卖出去,不论是聪明的大脑、杰出的才华、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还是共同的兴趣,这些都是资本,男人若买账,那就是对婚姻下了订金。在物质这一点上美国人很看得开,不怕结婚时啥都没有,只要夫妻能同甘共苦,面包会有的、汽车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
3.结婚时,中国的婚俗程序繁多,讲究所谓的“排场”改革开放后,婚礼越办
越奢侈,婚庆公司、婚纱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婚礼是在作秀,用外在的奢华宣扬貌似浓烈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似乎不再神
圣至上,婚姻也变得随便了。从电视速配到网上恋爱的风靡;从婚外情到包
二奶,离婚率随着GDP攀升,婚姻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而美国人的婚礼
简单浪漫,不会过多讲究形式。婚宴以舞会结束,新郎新娘共跳第一支舞,以庆祝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4.婚后,中国人则是把孩子当作父母之间的粘合剂,维持婚姻的纽带中国人对
婚姻的理解多为过日子,男人娶女人除了生理需要外,主要是能传宗接代,而且最好是白头偕老。中国不少人认为,感情、家庭和子女是维持婚姻最主
要的因素。天津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81.7%的人把子女作为维持婚姻的重要因素。美国人婚姻的维持则是建立在相互吸引,尊重之上。美国一项
全国性调查显示,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个人成就感的最重要源泉,但成功的婚
姻更为重要。美国人对他们的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他们显然没有将
孩子视为父母之间的黏合剂。非营利性的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使婚姻成功的因素中,忠诚和幸福的性关系、分担家务、丰厚的收入和良好的住房条
件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兴趣爱好等都排在孩子之前。对他们,婚姻
同生活的其他部分一样,只是个人满意度的问题。”当被问到婚姻的目的是
什么时,有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说,它是成年人的“共同幸福和成就感”,而
不是“生育和抚养孩子”。显然,美国人的婚姻观更人性化。
二 中美婚姻观差异形成原因
中美婚姻观差异主要源于其经济方式,生存环境,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人文心态的不同:
1.经济方式不同:中国文化根治植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在农业经济中,体力健
壮的男性成为劳动的主体,经济基础决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男性是家庭的支柱,女性的劳动可有可无,可以忽略不计,久而久之形成了阴性崇拜现象,而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思想残余仍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直至今日,男性仍在中国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而美国女人体格较为健壮,不存在男女劳动性别上太大的差异,再加上建国历史短,没有封建残余的影响,较早进行工业革命,男女经济地位差别不大。
2.生存环境的不同: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较为封闭的地理形态形成了人们较为封闭的思想,再加上统治者的专制和愚
民政策,使儒家思想一枝独秀,而极少与西方交流。而美国两边濒临海洋,便利的海运为早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而且,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独立性和开拓性较强,积极与其他国家交流,主流思想在各种思想
碰撞中迅速发展。
3.社会价值观不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
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
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
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新结婚时代》里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嫁给
一个人就是嫁给了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传统婚姻观念的精髓,家庭
第一,个人幸福微不足道。在这个伟大传统观念影响下,千百年来,无数的相爱之人放弃了终身的爱情和幸福,并因此得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慰。而对于
集体而言,小家庭自然要让位于集体。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
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
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
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
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
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
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的都会是工作。对NBA熟悉一点的朋友
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
无疑义。
4.宗教信仰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佛教与人类社会发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规则
相反,它不主张婚姻,典型的就是抛家弃子、出家修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教认为,男
人和女人的和谐是根本的和谐,男女要为互善、互爱、相互促进而结合。美
国婚姻其中的基督教模式就是:上帝意志决定,为个人利益结合,忠诚互爱
到永远。
5.社会风气、人文心态不同:中国传统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门当户对、三纲五常,重视女性贞操,婚姻观一般先要说传宗接代、而男女要百年好合,一定终身。为了传宗接代,中国家长竭尽全力为孩子们的婚姻提供较好的物
质条件。而美国的婚姻观念则认为:婚姻是男女间的契约关系,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
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美国的年轻人结婚,虽然也有一些父母帮助买单的,但那时出于父母主动资助,社会风气的主流还是自力更生办婚事。我想,这和美国人普遍认为成年后就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应该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理念一脉相承的。不仅在操办婚事上,在生活中许多方面,成年后的年轻
人都是自己打拼,很少有靠着父母使劲啃老的现象。而在国内,成年后的年
轻人靠父母买婚房、办婚礼、帮找工作、帮带孩子、帮操持家务的现象还很
普遍。其次,美国人确实不大攀比,极少有比排场的现象。不仅在婚礼这件
事情上很少攀比,在其它许多事情上也是如此。攀比是种很不健康的心态,这种心态促使人们脱离实际产生一些超出自己支付能力之外的欲求。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美婚姻的差异及形成原因,使我们了解了中美文化的背景与历史,从而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透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中美差异的目的在于使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更好的对话与交流,使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2)
3)
4)
5)席晓《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考试周刊》2008年29期)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姜文华,洪杰.儒家思想与传统婚丧习俗.民俗研究,1996,2. 罗秀《简释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南民族大学校刊)[William J Fitzpatrick,Jane Austin’s PRIDE AND PREJUDICE,Simon & Schuster,1964.6)Nark Schorer.Pride and Prejudice,Riverside Edition—B1,Boston,1956.7)董天冯丽博平玮(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071003),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8)[新西兰]陈文照.外国习俗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The different concepts between US and China & The reasons for it
PEI Ge-g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Abstract: Chinese marriages are based on family conditions,while Americans ' marriages are based on the same hobby.Their different survival environment affect
the people' characters and influence people's thoughts of their respective marriages.Men and women in the economy of different status determine their positions in the
family, which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marriage.Social value is the
mainstream of different thoughts, and it indirectly affects the public's view of
marriage.Religious belief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riage customs and
marriages maintaining.Keywords: concept about marriage between US and Chinafamily conditionssame hobbyliving environmentthe social valuesrelig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