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追寻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有关《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套用《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食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我无法定义或者说理解我当前经历的人人事事,所以,我觉得没有比狄更斯这句话更加切合我当前的心态。
未经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或许因为出身贫苦的原因,更或许因为读书太久的原因,很多时候我的内心都在对人人事事做意义的拷问。因为意义,我选择了很多人眼里最为单纯的职业——教师。然而当我真正全身心投入这份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后,我很悲剧地发现自己毫无创造力,纵然,我曾经那么执着地以一间教室、满堂学子为我的青山道场。也正因为如此,我很害怕自己与其他同仁做比较,我害怕自己的低能和无趣在比较之下暴露无遗,所以我更害怕去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美国的雷夫老师自谦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但他却能在那间会滴水的小教室里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一些孩子,一些出身贫苦的孩子,他们有幸从雷夫老师的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在我看来,《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向我们诠释的最浅层次的意义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然而,雷夫老师的教育人生改如何定位呢?
未经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很久以来,很多教师一直以为,教育无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个认知之下,我们的社会给予教师的定位——春蚕到死丝方尽。因为春蚕自身死去了,享受却是别人的。对于春蚕本身而言,其消亡的命运早就被注定了。实话实说,初为人师的我很是反感这种悲剧性的比喻,教师节看到电视屏幕上各种春蚕与蜡烛的比喻就窝心。因为我个人的价值,需要由我个人去实现。如果教育仅仅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对教育者自身是毫无价值的。也即是说,对我而言,如果晚年仅能以我的学生的成就来慰藉一生的碌碌,那么我的教育人生注定是无为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他的创造性。而教育又是一份独具创造性的工作。雷夫老师的教育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这可以从他教育的学生的成功体现出来。同时,雷夫老师的教育人生又是充满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在于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创造性在于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之间那些实实在在的小事,这种创造性在于创造奇迹。
为经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无论怎样的人生,你都要有能力去自我检查,从而有一个清晰的信念或者理性支撑下去。作为小学教师的卑微人生也应如此,这个意义的赋予,于雷夫老师而言是创造奇迹,于我而言则是如何在幽暗之中寻找启明,我也希望自己的教育人生是有意义的。
李红玉
2014.1.12
育英西垅小学
第二篇:《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谢雪霁
范朝阳老师和他的教育朋友们,他们是一线教师极少数的思考者,那中国教育大体制的应试巨船,越来越把孩子和教师们困在一团苦水中。高考的独木桥,勾引了无数为你悬梁锥股,为你丝尽泪干的人。范进中举后又怎样呢?随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将近板结,大学生打工族泯然众人焉。这制度看似公平,但教育的真谛呢?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公民地位呢?他们作为公民,享受了应有的权利吗?书山之路如苦,那我们要以怎样的苦行憎心态来面对呀!难道要一辈子回忆这段灰色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旅?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孩子引入机械的题海和所谓的兴趣班,把我们的教师训练成机械化工厂里的技工。环境如此恶劣,巨船继续在黑暗中越行越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是跟着一起这样所为吗?范朝阳他们始终自己的不所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思的是怎样在此大环境下寻找自由的公民教育,开读书会,推荐书单,观教育电影,办校园报刊,话人文大讲堂,创独立书店,还有就是每天他们都思考、辩论、写作、行动,为孩子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火,为教育者和家长们敲击那懵懂的木鱼脑袋,使之有所惑动,或豁然之醒。
在我们所在教师群体,又怎样呢?这所大船所载的不仅是要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也包括小学生,甚至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很多家长都拼尽了全力,所谓“为了你的将来”,就只能让你现在吃苦,中国传统的封建科举,依然势力庞大。于是小学,亦是一片紧张的气氛,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抽考功课越来越多,从语数英,到再增加到科学,同样的绩效考核,合格率、优秀率挂钩,分数的批改和斤斤计较。
坚守讲台,是跟着统考与成绩,还是和孩子们蹲守,一起阅读和活动领悟。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选择务实,成绩决定一切,有好成绩就是成功,那就读背写,那就下课见缝插针补课,那就苦口婆心说教炒冷饭,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上,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孩子们,你们就逆来顺受吧。
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会思考,会适应这个多元的社会,教育是给孩子以自由,以快乐,教育是教师能从中获得思想的成长和孩子们的尊重。我们要给孩子们以童书的浸润,有文学经典、有科普科幻,有历史读物。以后要像蔡老师那样,给绘本,给经济学的,给法制的,类型拓宽,多元鼓励孩子们的多方面兴趣和特长的钻研。
第三篇:《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青岛第五十中学 刘珍珍
范朝阳和他的教育朋友们,他们是一线教师极少数的思考者,那中国教育大体制的应试巨船,越来越把孩子和教师们困在一团苦水中。高考的独木桥啊,你勾引了无数为你悬梁锥股,为你丝尽泪干的人。范进中举后又怎样呢?随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将近板结,大学生打工族泯然众人焉。这制度看似公平,但教育的真谛呢?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公民地位呢?他们作为公民,享受了应有的权利吗?书山之路如苦,那我们要以怎样的苦行憎心态来面对呀!难道要一辈子回忆这段灰色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旅?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孩子引入机械的题海和所谓的兴趣班,把我们的教师训练成机械化工厂里的技工。环境如此恶劣,巨船继续在黑暗中越行越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是跟着一起这样所为吗?范朝阳他们始终自己的不所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思的是怎样在此大环境下寻找自由的公民教育,开读书会,推荐书单,观教育电影,办校园报刊,话人文大讲堂,创独立书店,还有就是每天他们都思考、辩论、写作、行动,为孩子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火,为教育者和家长们敲击那懵懂的木鱼脑袋,使之有所惑动,或豁然之醒。
在我们所在初中教师群体,又怎样呢?这所大船所载的不仅是要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也包括小学生,甚至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很多家长都拼尽了全力,所谓“为了你的将来”,就只能让你现在吃苦,中国传统的封建科举,依然势力庞大。于是小学,亦是一片紧张的气氛,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抽考功课越来越多,从语数英,到再增加到物化,从市抽考,到区统一联考,同样的绩效考核,合格率、优秀率挂钩,分数的批改和斤斤计较。
坚守讲台,是跟着统考与成绩,还是和孩子们蹲守,一起阅读和活动领悟。在我们中学,很多老师选择务实,成绩决定一切,有好成绩就是成功,那就读背写,那就下课见缝插针补课,那就苦口婆心说教炒冷饭,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上,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孩子们,你们就逆来顺受吧。
我作为一名执教近20年的老教师,回忆自己的教师时代,那是有着14-15年的蒙昧时候啊,我是那样的兢兢业业,特别是化学竞赛辅导教学时的起早忙黑,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只为那几张学生的荣誉证书,而剥夺了他们喜欢的副科,占据了他们本可玩乐的空余时间和假日,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在他们呆滞的眼神和深沉的步伐中看出他们心底的反抗,而那时的我却因为那“远超同区的学校”这拓大的“目标”而借口,不顾孩子们的默默抵抗。好在,2010年我进入网络学习,在山东生远程研修网的教师大家庭中渐渐蒙顿苏醒,反思自 己。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会思考,会适应这个多元的社会,教育是给孩子以自由,以快乐,教育是教师能从中获得思想的成长和孩子们的尊重。我给孩子们以童书的浸润,有文学经典、有科普科幻,有历史读物。以后像蔡老师那样,给绘本,给经济学的,给法制的,类型拓宽,多元鼓励各人的多方面兴趣和特长的钻研。我和孩子们以活动,校园生物的寻找,花草的种植,虫虫的饲养观察,玩赛车玩飞机,搞制作做实验,回村子调查古树,走访老人探家乡的“过半年”、“马灯会”风俗。我们会阅读小报,做科学绘画文,制校园植物名片,我们还想和蔡老师的同学那样编班级报刊,开展读书辩论会,也可以搞学生特长讲坛等。我们和杂志社互动,把孩子们的所做、所思、所写晒在网上,投稿给杂志社,刊登在少儿杂志中。这些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我们班是一群活跃的精灵,给静静的校园增添“节日”的气氛,分不在高,优秀就行,作业不在多,领悟就行。我们能举一反三,我们希望事半功倍。到期末,我们编知识梳理小报,我们小组合作复习,我们训练答题的正确率,怎样检查确保正确,降低失误。
我所思兮在何处,蔡老师坚持给孩子们以生命深处某个思想的影响,给孩子以自由,我亦趋亦步,在刚刚跨出自己教育的起步后,能坚持自我,给孩子留一个童年学习的好印象。
第四篇: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老实说,第一次在思修课上看到这个课题时,我笑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问题的答案真的很简单。思考人生有意义吗?当然有,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连自己为什么活着都没有思考过,连生命的目标都没有探寻 过,那么,他又怎么敢宣称自己活着?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从来不叫做活着,那只是一堆DNA和蛋白质的运动,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但那天下午,我突然觉得也许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如果这个问题真的像我原来想的那么简单,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为之争辩,他们各自持怎样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在哪?由于开学时我曾经参加过辩论队的面试,虽然最后也没有进辩论队,但辩论教给我的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这就是说:即使你可能对某些观点深恶痛绝,你也要学着去思考这些观点,思考他的合理性和存在的意义。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认真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即: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意义”。毫无疑问,意义是人赋予的,而且它具有相对性,即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的意义可能会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比如我看了一本书,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获益匪浅,那么我所收获的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意义,而另一个人,也许就是我二叔她大姨家女儿的小妹妹,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普普通通,唯一的用处就是闲来无事读来解闷,而对你来说,可能这本书读起来更是索然无味,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
显而易见的,意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的意义是他人对你评价,是他人对你所做事情和所收获结果的看法,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意义,应该是建立在事物对产生其实体的影响上的,而某件事对你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我们这里注重的是主观上的意义。
也就是说,“意义”就是人主观上赋予事物的一个属性,而不同的人所赋予的属性不必相同。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
如果按照我们上面对于意义的定义,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从它被问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解决了,由于“意义”的相对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即有没有意义你自己决定,而答案也只有你自己知道。
然而,这也算回答吗?问题的答案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这样的答案,怎么说都有点敷衍,难以让人满意,因为我们更希望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规律,而不是还会受到主观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于是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本身: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也可以换句话来表达,即为什么要思考人生?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偏偏问的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问题不是:吃饭有什么意义?睡觉有什么意义?而偏偏是: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也许是我们自认为可以回答之前的问题,即吃饭,睡觉是为了活着,但为什么活着?谁又说得上?可见,即使对简单如吃饭,睡觉类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自以为知道的答案只不过是我们根据对自己的利弊赋予事物的一种评估,而这种评估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意义。
这样看来,有神论者是很幸运的,因为受造物的存在意义取决于创造者,人类规定飞机用来空中运输,这是飞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规定火车用来陆地运输,这是火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规定轮船用来水上运输,这是轮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人类假定活着是有意义的,于是规定吃饭,睡觉的是为了活着,这就是吃饭,睡觉的意义。总而言之,只有创造者,才能决定受造物的存在价值。这就意味着,人活着的意义是由造物主决定的,只有造物主才知道问题的真真答案。
而对于无神论者,生命从最原始的微粒经历上亿年演变进化,每一次微妙的碰撞都是不可多得的幸运,而这些偶然的幸运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站在地球上的我们,这演变过程无不体现着生命的奇迹,你无法想象需要多少次的偶然,才能从宇宙最初的一片黑暗与冰冷,发展成为现在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这也暗示着,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问题也没有答案,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既然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关于“思考人生是否有意义”的问题还有问的必要吗?
我想是没有了。虽然心有不甘,但回想起来为什么生命就一定要有意义呢?生命的特殊性也许只是生命体自己的自命不凡,宇宙对人类短短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毫不关心,即使再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相比宇宙的年轮,仍然是微不足道。
这样看来,与其思考毫无意义的人生,还不如考虑考虑如下问题: 1.我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要我的一生怎样度过?
3.我的自我价值在哪里?我该怎样实现它? 这可比思考所谓的人生意义要可靠得多了。
记得《悟空传》里有这样一句话:
“俺老妈把俺生下来时,也没告诉俺猪一生意义是什么?俺正在苦思冥想,一看其他兄弟都先抢着把奶头占光了,才知道什么叫真他妈蠢!”
第五篇:寻找人生支点
寻找人生支点
一
“干一行怨一行”,这样的生活断无乐趣可言。然而,很多人都在这样的生存着。不知是由于当初入错了行,还是职业倦怠,或者兴趣的转移,或者社会体制的变迁,总之,工作或学习一定时段后,开始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心态当中。
有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所选择的状态还是挺满足的,渐渐地或是突然一天就不再满足了。有的人,毕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怨无悔,穷其一生,体味其中的乐趣。诚然,这第三种人的生活是快乐的。
有人说,他们是知足常乐,其实,知足常乐者是另两种人,一是由于他们心态很好,很能适应环境,善于满足。二是由于他们心智不是很高,欲望也不高,易于满足,没有追求没有梦想,他们的满足阈值很低。
刚才说的那第三种人,是真正寻找到人生支点的人。
他们的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他们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可以冲开世俗的观念,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
二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为何能有如此气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可供支撑的支点。
支点是什么呢?不是空洞的终极的理想,而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业。支点必须依赖兴趣为内涵,借助恒心和毅力为复合材料的杠杆,才能撬动理想的巨石。
一个支点,一个能给你智慧、勇气、方向、力量的支点,找寻到这个属于自己的支点,或许你会发现离你的理想不再遥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反映的是“找到实现理想的路——艰难的奋斗求索——实现理想”,反映的是支点、杠杆、理想之间的关系。
人生支点很像锚。看上去是固定的,其实锚的固定是服务于航船的行动的。寻找人生的支点,不是为了支到那不动,而是让我们的生活当停可停,当行则行。其实,人生的支点会随着年龄或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但是不论怎样变化,今天的支点还是要放在今天。
三
那些自杀的人,都是为了什么而想去死呢?相信排除了那些一时冲动失去理智的人之外,一定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失去了人生的支点吧。也许在前一段时间去问他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会自信满满的告诉你,当然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愿望。而促使他们能够这样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就是因为他们人生的支点正支撑着他们的整一个生活。这时,他的生活一定是快乐的。但是在他寻死的那一刻,你再去问他,也许他会回答你:“我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就连我唯一的愿望都破灭了。”而促使他这样回答你,则是因为支点的倒塌。这生与死,不也体现了人生的支点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吗?
四
我想起一个“小朋友”的支点。他念小学的时候,特别痴迷玩一种玩具汽车,就是废寝忘食,也能乐此不疲。我特别意外,这玩具老玩有什么意思呢?更让我意外的是,有一天他突然很郁闷地说:“我害怕长大,长大以后就不能再玩它了„„”那时我也有点怕,这小子要是一辈子爱好就停留在这玩艺上,那可咋办呢?后来我发现,到了中学、到了大学、到了
工作岗位,他的支点也随之改变,现在他就把自己“支”在汽车的修理上了。虽然没赚到大钱,但好在也能混个心甘情愿。
支点准确的标志之一,就是支在那儿的人累死累活却也心甘情愿。
下身瘫痪的张海迪,找到英语学习这个支点,成为人生的强者;患盲、聋、哑症的海伦·凯勒从掌上学习找到了人生的支点,成为举世闻名的残疾人演说家、作家;保尔因为寻找到理想事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五
一句话,找寻到人生支点的人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
已经寻到人生支点,你就用好这个支点。没有寻到支点的人,一定要不懈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支点。
几十年来,我的兴趣、爱好在不断地变化着,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有了目标不等于实现目标,还需要合适的人生支点和恒心、毅力的杠杆,把我的目标撬到合适的高度。我在努力,不知你是否也愿意寻找自己的支点并为之而努力呢?